超声消融术在治疗血管闭塞性疾病中的应用_郑琳
- 格式:pdf
- 大小:156.87 KB
- 文档页数:3
超声引导下下肢静脉曲张射频消融治疗价值的研究【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下肢静脉曲张射频消融治疗价值,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方法: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我院2019年2月至2019年12月间收治的50例下肢静脉曲张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高位结扎及剥脱术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进行超声引导下的射频消融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的住院时长及治疗的总有效率。
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长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且观察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的恢复时间短,住院时长也明显短于对照组,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92%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72%。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结论:超声引导下的射频消融治疗对下肢静脉曲张的患者治疗效果显著,且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下肢静脉曲张;超声引导;射频消融;剥脱术通常我们所说的下肢静脉曲张是指单纯性下肢静脉曲张,属血管外科的临床常见病。
由于患者下肢表浅静脉的瓣膜功能障碍导致静脉内血液流返,随着血液淤滞、静脉内压力升高,逐渐导致受累的静脉壁膨出、扩张和迂曲。
患肢通常呈现出团块状或条索状。
下肢静脉曲张在男性中的发病率约为15%,女性为25%,值得注意的是,下肢静脉曲张有一定的遗传几率,有资料显示,父母中有任意一个下肢静脉曲张的患者,子女患静脉曲张的概率可达30%,若父母双方均存在静脉曲张,子女患静脉曲张的概率高达80%。
常规的手术治疗中多采用高位结扎及剥脱术,此法手术创口大导致手术时间长、术中流血较多,需要较长的住院时间,并发症及复发概率较高且术后的瘢痕大,影响美观。
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给患者带来一定的心理压力和经济压力。
本院采取超声引导下的射频消融治疗对收治的下肢静脉曲张患者进行治疗,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9年2月至2019年12月间收治的50例下肢静脉曲张患者作为观察研究对象,患者及家属对本研究均知情,对所有患者的临床症状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等结果进行纳入标准的核实。
超声消融联合高压氧治疗糖尿病足的疗效研究目的:观察血管内超声消融联合高压氧治疗糖尿病足的疗效。
方法:选取52例糖尿病足患者,采用经皮股动脉穿刺或切开显露插入超声消融导管,在动脉造影监视下行血管内超声消融术,术后配合高压氧治疗3个疗程,观察治疗效果。
结果:52例糖尿病足患者经超声消融后有45例闭塞动脉再通,手术成功率达86.5%。
均配合高压氧治疗3个疗程后,症状全部得到缓解。
且患者术后跛行距离增加,冷、凉感觉均得到改善。
治疗前后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情况、经皮氧分压、皮肤温度及踝肱指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血管内超声消融联合高压氧治疗糖尿病足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
标签:超声消融;高压氧;糖尿病足糖尿病足是中老年糖尿病患者的主要并发症之一,致残率较高,近年来全球发病呈上升的趋势。
常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血管搭桥手术和介入治疗,疗效均不满意。
近年来一些新技术,如超声消融术与高压氧治疗技术等相继出现。
超声消融技术利用低频高能超声波消融动脉内的斑块和血栓,疏通血管,避免糖尿病足导致截肢。
高压氧治疗糖尿病足,是一种简单、安全的方法,可以提高糖尿病足的生活质量。
但两者联合应用的报道尚不多见,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糖尿病足(DF)确诊患者52例,其中男33例,女19例,年龄52~80岁。
入选病例符合美国糖尿病学会(ADA)制订的糖尿病诊断标准及按Wagner糖尿病足的诊断标准,均有间歇性跛行,跛行距离5~120 m,平均66 m。
52例患肢肢端冷感、皮肤颜色改变,呈苍白、潮红或紫绀。
踝肱指数(ABI)0~0.58,平均0.4。
静息痛41例,8例出现趾端溃疡,2例出现趾端坏疽。
皮温28.3~30.5 ℃,平均29 ℃。
血管造影显示52例患者均有胫前、胫后、腓动脉的狭窄闭塞,远端流出道显影甚差,小腿膝关节以下至踝关节侧枝血流稀少。
1.2 方法52例糖尿病足患者先行超声消融治疗术后,配合高压氧治疗3个疗程。
•1287 •现物医学 Progress in Modern Biomedicine VoL21 NO.7 APIL2021doi: 10.13241/ki.pmb.2021.07.019超声引导射频消融联合外科微创手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疗效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韩林霖韩天陈曦孙若男汪佳旭杨秀华a(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腹部超声室黑龙江哈尔滨150001 )摘要目的:评估超声引导射频消融术(Radio Frequency Ablation,RFA)联合外科微创手术治疗对下肢各类型浅静脉曲张的临床疗 效,分析影响射频消融靶静脉闭合率的相关因素。
方法:对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在我院住院的73例下肢静脉曲张患者(共 137条静脉)采用RFA闭合和外科微创手术治疗(点式剥脱治疗交通支静脉和泡沫硬化处理小腿部浅表静脉)的联合治疗方法,所有患者在术后6个月进行超声随访,评价治疗效果并分析相关影响因素及影响射频闭合率的相关因素。
结果:对137条治疗 后的患肢进行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6个月,74名患者症状均有所缓解,患者治疗后的下肢静脉疾病诊断标准CEAP分级 (clinical-etiology-anatomic-pathophysiologic classification system,CEAP)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
统计分析发现年龄是 CEAP 术后降低的相关影响因素(PC0.05);术后并未发现严重并发症。
术后共13条患肢射频靶静咏段出现再通,联合手术的成功率为 90%。
其中大隐静脉(Great Saphenous Vein,GSV)6 条、前副隐静脉(Anterior Accessory Saphenous Vein,AASV)2 条,小隐静脉•(Small Saphenous Vein,SSV)5条,三种静脉的手术成功率分别为91%,89%,76%。
通过Logistic回归单因素、多因素分析发现,靶 静脉直径、静脉种类与射频消融再通相关。
超声引导下射频消融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疗效观察作者:孙志强来源:《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20年第13期【摘要】目的:对在超声引导下对下肢静脉曲张患者进行射频消融治疗的效果进行观察。
方法:选取100例于2016年3月至2018年10月在本院确诊并进行治疗的下肢静脉曲张病人,其中50例病人作为对照组实施传统手术进行治疗,另5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实施超声引导下射频消融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持续时间、手术过程中出血情况以及患者发生并发症的情况进行对比。
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平均手术持续时间比对照组患者的平均手术持续时间短,手术中出血情况观察组优于对照组,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关键词】超声引导;射频消融;下肢静脉曲张绝大多数下肢静脉曲张是由于大隐静脉出现病变,会使人们感觉下肢没有力气,疲惫不堪,并且会有酸胀感伴随着不同程度的疼痛。
以往一旦患者被确诊为下肢静脉曲张并且严重影响患者正常生活时,大多数人会选择手术进行治疗,但是传统手术方法会对患者造成较大的伤害,而且手术后出血比较多,并发症也比较多,不利于患者的病情恢复[1]。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微创手术成为一大热点,尤其是射频消融术更是成为众多医生和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法。
为了知晓在超声引导下射频消融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效果,本院特进行了此项研究,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从2016年3月至2018年10月在本院确诊并进行治疗的下肢静脉曲张患者中选择100例进行这次研究,对照组患者有50例,观察组患者有50例。
1.2 方法观察组:为患者进行局部浸润麻醉,将穿刺点定为患肢的大隐静脉膝盖下方5cm,使用超声对穿刺点进行定位[2],然后在穿刺点进行穿刺,将射频消融装置导入。
在超声的引导下为患者进行射频消融,射頻消融结束后,对手术部位进行彩超检查,若大隐静脉闭合完好,没有血流信号出现则说明手术成功,在超声引导下在大隐静脉主干切开一0.3cm的切口对大隐静脉进行结扎,然后对其切口进行加压包扎,手术结束后协助患者进行不间断活动,时间为30min,以防出现深静脉血栓[3]。
超声消融在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孙顺吉;蹇兆成;龙金凤;孙业全;王秀春;冯学强;赵凯;王鹏【摘要】目的评价超声消融疗法治疗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7例下肢动脉完全闭塞(36支血管)的患者行超声消融治疗,其中32支血管行球囊扩张及支架植人.观察血管开通率、临床疗效及术后3、6个月血管通畅情况.结果血管即刻开通率达到94.4%,总有效率为88.9%,术后再狭窄率为14.9%;对再狭窄病例均再次行超声消融治疗,血管再通.结论超声消融疗法治疗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短期效果确切,远期疗效尚待进一步验证.【期刊名称】《山东医药》【年(卷),期】2011(051)019【总页数】2页(P85-86)【关键词】超声消融;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治疗效果【作者】孙顺吉;蹇兆成;龙金凤;孙业全;王秀春;冯学强;赵凯;王鹏【作者单位】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山东,潍坊,261031;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山东,潍坊,261031;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山东,潍坊,261031;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山东,潍坊,261031;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山东,潍坊,261031;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山东,潍坊,261031;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山东,潍坊,261031;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山东,潍坊,261031【正文语种】中文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发病率高。
传统治疗以保守治疗和外科手术治疗为主,但二者均有明显的局限性。
近年来随着腔内介入治疗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特别是超声消融等一批新技术的不断成熟,介入治疗广泛用于下肢动脉闭塞(尤其是完全闭塞)性疾病的治疗。
2008年以来,我们 27例对下肢动脉完全闭塞患者行超声消融治疗,疗效满意。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27例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患者,男 18例,女 9例;年龄 56 ~81岁,平均 64岁;其中下肢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 19例,糖尿病足 8例;闭塞时间5~300(175±92.4)d,闭塞长度 1~21(8.7±6.5)cm,踝肱指数 (ABI)0.2~0.6(0.38±0.21);Fontaine分级Ⅱ期 5例、Ⅲ期 10例、Ⅳ期 12例。
超声消融联合扩张成形和支架置入治疗下肢动脉闭塞症的临床研究摘要目的评价超声消融联合扩张成形和支架置入治疗下肢动脉闭塞症的临床疗效。
方法对12例下肢动脉闭塞症患者采用超声消融联合扩张成形和支架置入治疗,观察患者血管再通、临床疗效和相关并发症情况。
结果12例患者闭塞血管术中全部开通,超声消融后均接受动脉内血管支架治疗,治疗后症状消失,踝肱指数(ABI)>0.9患者9例,病变分级改善,ABI0.9;+2:病变分级改善,但仍有症状,ABI0.1 ;-2:病变分级中度加重,达一个级别,或需小范围截肢;-3:病变分级加重明显,达一个级别以上或需大范围截肢。
③管腔通畅情况:术中术后血管造影评价。
④相关并发症:动脉夹层穿孔破裂、远端血管栓塞、支架移位等。
⑤随访时间,出院后分别于15、30、90、180 d跟踪随访,评价闭塞血管再通率。
2 结果12例患者闭塞血管术中全部开通,置入支架后造影显示残余狭窄0.9患者9例,病变分级改善,ABI<0.9患者3例,无一例分级加重患者。
治疗后ABI 较术前明显改善,均大于正常值。
所有患者肢体缺血症状均明改善,腘动脉及足背动脉搏动增强,皮温升高1~3℃,皮肤颜色逐漸恢复,静息痛明显缓解或消失,病变与正常下肢皮肤分界线变清楚。
随访l~6个月,行CTA或DSA 显示,9例血管保持通畅,3例复发再狭窄,闭塞血管再通率为75.0%。
3 讨论下肢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发病率与年龄密切相关,而对这类疾病的治疗仍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药物治疗效果不理想,手术治疗具有一定局限性,不再是治疗的首选标准。
主动脉双股旁路手术受血管病变范围限制,受基础疾病影响,麻醉耐受性差,围手术期相关并发症明显增加。
药物保守治疗包括抗凝、溶栓扩血管、祛聚等治疗,对动脉完全闭塞病变,侧支循环建立不良患者疗效不确切,最终结局为截肢。
血管腔内介入手术已被证明,作为一种可替代开放性手术治疗复杂的动脉闭塞性疾病,提供了很好的与开腹手术相似治疗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