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体腺瘤侵袭海绵窦的MRI判定标准
- 格式:doc
- 大小:33.50 KB
- 文档页数:8
有关垂体腺瘤的几个问题垂体腺瘤的发生率约~15/10万人,尸检发现率约~84%(平均%)。
正常人群随机MRI检出率10~%(平均%)。
一、早期诊断垂体腺瘤的临床特征是内分泌改变和视力障碍。
微腺瘤(<1cm)局限于鞍内,早期会出现相应的内分泌征象,应用放射免疫测定法,能准确查明血液激素,有利于垂体腺瘤的早期诊断,待肿瘤增大向鞍上扩展,压迫视神经、视交叉,才出现双颞侧偏盲和视力减退。
1.内分泌改变:垂体腺瘤按内分泌功能分为无功能腺瘤和有功能腺瘤,后者包括泌乳素(prolactin,PRL)腺瘤、生长激素(growth hormone,GH)腺瘤、促肾上腺皮质腺瘤(adrenocorticotropic hornome,ACTH)腺瘤、促甲状腺(thyroid stimulating hormone,TSH)腺瘤、促性腺激素(gonadotripic hormone,GnH)腺瘤,GnH腺瘤又包括卵泡刺激素(follicular stimulating hormone,FSH)和黄体生成素(luteinizing hormone,LH)腺瘤。
PRL腺瘤(50%~60%)、GH 腺瘤(20%~30%)及ACIH腺瘤(5%~15%)最常见,临床各具不同的内分泌改变。
PRL腺瘤表现为泌乳、闭经、不孕三连症(发育后);GH腺瘤表现为巨人症(发育前)、肢端肥大症(发育后),巨人伴肢端肥大症(发育前后);ACTH腺瘤变现为向心性肥胖(Cushing’s disease)。
2.视力视野障碍:增大的垂体腺瘤直接压迫视交叉引起双颞侧偏盲。
微腺瘤未直接压迫视交叉,但视交叉也可有功能障碍,表现为典型的双颞侧偏盲,其原因在于高灌注状态下的垂体增殖性病变,通过它对与视交叉共同供应血管分支的“盗血”或干扰其正常血供,使视交叉中部存在的微循环薄弱环节发生血供障碍,而导致颞侧视野缺损。
根据视交叉体部纤维的分布规律,鼻上纤维经于视交叉背侧,鼻下纤维经于视交叉腹侧,视交叉上方病变早期仅累及鼻上纤维引起颞下象限视野缺损,视交叉下方病变累及鼻下纤维引起颞上象限视野缺损,这不是典型的颞侧偏盲,故颞侧偏盲以颞上方为主。
垂体大腺瘤MRI影像及分级(二)知识要点1、无功能大腺瘤是指没有激素分泌功能的垂体腺瘤,事实上,临床上常见的主要是促性腺素瘤(gonadotropic adenoma)和零细胞腺瘤(null-cell adenomas)。
它们导致的症状主要为视力、视野障碍和头痛,或者压迫垂体前叶导致激素水平低下。
也有相当一部分人因体检发现。
2、70%的垂体大腺瘤会向鞍上突,鞍上部分的肿瘤会出现分叶;鞍隔会像皮带一样束缚中肿瘤,使其成为沙漏状。
约有8%的大腺瘤会向下突入蝶窦腔;还有30%的大腺瘤会像侧方扩张,往往是单侧图像侧方海绵窦。
3、增强扫描会使大腺瘤得到一定程度的强化,但强化的程度不能代表大腺瘤的血供程度;相反,在T1w和T2w上,肿瘤内部线样流空低密度影能提示肿瘤内部的供血动脉存在。
病例影像1、鞍隔与视交叉垂体大腺瘤突破鞍隔像鞍上发展,鞍隔像一个腰带勒住大腺瘤使其向一个沙漏样;腺瘤顶部挤压视交叉,在T2W上可以看到被压薄的视交叉。
2、新鲜出血与混杂信号大腺瘤上部后方在T1增强上有高信号,在T2W上表现为低信号版混杂影,提示腺瘤内部有新鲜出血3、陈旧出血与液平陈旧性出血液化后形成囊腔,当患者躺卧扫描时,出现囊内气-液平面,在T2W上十分明显。
4、正常垂体腺在T2W上大腺瘤内部信号混杂,正常垂体被肿瘤推挤到右侧;在T1W增强图像上,正常垂体被增强显影。
5、硬膜尾征在T1W上,大腺瘤后方的垂体后叶呈高信号;在T1增强扫描上,可以看到大腺瘤前方前颅底硬膜强化显影(脑膜尾征)6、肿瘤血供在T1W上可以看到大腺瘤内有“线样'低信号,这是肿瘤内部的供血小动脉;T1强化上这些小血管因流控效应,也呈现出低信号;在矢状位上,可以看到大腺瘤内有不均匀强化,但这不能提示肿瘤的内部血供;DSA造影可以看到肿瘤内的小动脉(running artery),以及肿瘤形态弱染色。
垂体瘤的分级Wilson-Hardy分级(根据腺瘤的扩张和侵袭进行分级)腺瘤的扩张(Extension):0级:微腺瘤,在鞍内,鞍底形态完整1级:腺瘤直径<10mm,位于鞍内,肿瘤仅使鞍底扩大2级:腺瘤直径>10mm,使得整个或局部蝶鞍扩大,鞍底完整未破坏3级:腺瘤直径>10mm,蝶鞍扩大并有局灶性破坏,部分肿瘤突出鞍区4级:腺瘤弥漫性扩散,蝶鞍结构难以识别,腺瘤侵入周围海绵窦、视神经、颞叶等结构(ps:0级和1级腺瘤属于非侵袭腺瘤;2-4级腺瘤属于侵袭性腺瘤。
46例垂体瘤的临床特征及影像特点分析岳欣; 全会标【期刊名称】《《中国CT和MRI杂志》》【年(卷),期】2016(014)008【总页数】3页(P81-83)【关键词】垂体瘤; 临床特征; CT; MRI【作者】岳欣; 全会标【作者单位】北京和睦家医院内分泌科北京 100015; 海南省人民医院内分泌科海南海口 57031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6.4垂体瘤为内分泌系统常见肿瘤,以颅内最为常见[1],在颅内肿瘤中所占比例约为5%~20%。
2004年世界卫生组织将垂体腺瘤分为七类:催乳素瘤、生长激素腺瘤、ACTH腺瘤、无功能腺瘤、促性腺激素腺瘤、促甲状腺激素腺瘤及多激素性腺瘤。
根据肿瘤大小将垂体瘤分为微腺瘤(直径<10mm)、大腺瘤(直径10~40mm)、巨腺瘤(直径>40mm);从分子生物学角度将其分为垂体良性肿瘤、侵袭性垂体瘤及垂体癌。
垂体瘤多为良性,仅不到0.2%为恶性[2]。
随着近年来影像学、内分泌检查的普及及对疾病认知的不断提高,垂体瘤检出率逐渐升高,尤其好发于育龄期女性[3]。
目前,CT与MRI均为垂体瘤常用检查方法,但相关研究报道较为缺乏。
本研究以我院2013年2月至2016年2月期间收治的46例垂体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展开回顾性分析,总结46例垂体瘤的临床特征及影像特点,以期为垂体瘤的临床诊断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
1.1 临床资料收集我院2013年2月至2016年2月期间收治的46例垂体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展开回顾性分析,入选患者均经手术病理确诊,且临床病史、MRI和(或)CT检查结果等相关资料完善。
1.2 检查方法1.2.1 CT检查:应用Siemens公司的6排螺旋CT进行检查,其中22例行横断面(层厚3mm)及冠状面(层厚2mm、间隔2mm)扫描,24例行冠状面扫描。
42例行增强扫描,肘静脉加压注射造影剂80ml,分别于注射20s、40s时扫描。
1.2.2 MRI检查:应用PHILIPS公司所生产3.0T超导型磁共振成像设备进行检查,快速自旋回波序列(TSE),常规行冠状面T1、T2加权及矢状面T1加权成像扫描。
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CT及MRI影像分析摘要】目的:探讨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影像征象。
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12月至2017年10月我院收治8例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病例,对其CT及MRI表现进行分析。
结果:7例位于右侧海绵窦,1例位于左侧海绵窦,均呈“葫芦形”生长,CT呈高密度,MRI显示呈长T1、长T2信号改变;其中1例病例误诊为脑膜瘤,3例病灶手术切除。
结论: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影像学表现具有其特征性,但仍与鞍旁及颅底脑膜瘤、神经源性肿瘤、垂体瘤影像表现近似,需认真分析病灶,减少误诊率。
【关键词】海绵状血管瘤;海绵窦;CT、MRI【中图分类号】R739.4;R730.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32-0052-03The value between CT and MRI for the diagnosis of hemangioma in the cavernous sinusHuang Yunong ,Yao Xiaogang,Zhao Ming,Chen Jing.Department of Radiology ,the Sixth peple’s Hospital ,Chengdu610000,Sichuan,China【Abstract】Objective Discussion and analysis diagnosis of Cavernous Hemangiomas in the Cavernous Sinus between CT and MRI Methods Review 8 patients with Cavernous Hemangiomas in the Cavernous Sinus by Surgical confirmed cases , Statistical analysis was performed.Results At right side in 7 cases,at left side in1 case,8 case were ‘gourd like’ shape,CT scan showed higher debsity;MRI show ed grayT1WI signal and high signal in T2WI.Conclusion Cavernous Hemangiomas in the Cavernous Sinus have many characteristic in CT and MRI,to provide help for the operation.【Key words】Cavernous Hemangiomas ; Cavernous Sinus ;CT,MRI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临床较少见,与发生于此区域其他病灶易混淆;虽为良性病变,但由于其病理结构及其发生部位的特殊性,如未能准确诊断,冒然手术可导致术中不可控的大出血,造成严重后果;准确诊断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对患者的治疗尤为重要[1]。
磁共振成像诊断海绵窦侵袭型垂体瘤(附39例报告)顿志平;王洪亮;曲元明;韩韬;史冬立【期刊名称】《山东医药》【年(卷),期】2004(44)30【摘要】目的建立一套海绵窦侵袭型垂体瘤的MRI诊断系统.方法选取确诊的39例海绵窦侵袭型垂体瘤与同期收治的162例非侵袭型垂体瘤进行对照,分析冠状位MRI图像上肿瘤与海绵窦的关系,包括海绵窦形态的改变、窦内间隙的改变,以及肿瘤与颈内动脉海绵窦段的关系等,将相关的各个类型作为拟诊标准,计算各自的灵敏度(Se)、特异度(Sp)、阳性预告值(PV+)、阴性预告值(PV-).结果肿瘤包绕颈内动脉≥70%确诊侵袭的意义最大(PV+为100%),肿瘤超过颈内动脉外侧连线的诊断意义也较高(PV+为86.1%);如果肿瘤包绕颈内动脉<20%、肿瘤未超过颈内动脉内侧连线及海绵窦内侧间隙未出现肿瘤,则可排除海绵窦侵袭的存在. 结论系统分析垂体瘤MRI图像的表现,能较准确地诊断海绵窦侵袭型垂体瘤.【总页数】2页(P12-13)【作者】顿志平;王洪亮;曲元明;韩韬;史冬立【作者单位】武警山东总队医院,山东济南,250014;武警山东总队医院,山东济南,250014;山东省立医院;山东省立医院;山东省立医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9.41【相关文献】1.侵袭性垂体瘤继发脓肿的MRI诊断(附3例报告) [J], 李宏军2.海绵窦侵袭型垂体瘤磁共振诊断系统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J], 顿志平;曲元明;韩韬;史冬立;王洪亮3.短效、长效奥曲肽及嗅隐亭序贯应用治疗侵袭海绵窦的生长激素型垂体瘤 [J], 付景云;黄世英;黄圣婷;闫倩玉;徐兆;胡煜頔4.磁共振成像在侵袭性垂体瘤诊断中的应用 [J], 马力争5.海绵窦内侧壁的解剖特点及其对于垂体瘤海绵窦侵袭诊断的意义 [J], 胡佳;曲元明;李振平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侵袭性垂体瘤的MRI诊断价值作者:刘文军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12年第30期【摘要】目的探讨MRI对侵袭性垂体瘤的诊断价值。
方法收集我院2006~2010年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2例侵袭性垂体瘤的临床资料,对其MRI表现进行分析。
结果 32例侵袭性垂体瘤伴有坏死或囊变者14例,伴出血者9例。
肿瘤在T1WI呈低、等信号或混杂信号,T2WI 为等信号或不均匀高信号,T1WI增强后肿瘤多不均匀强化。
结论 MRI有助于侵袭性垂体瘤的诊断及确定肿瘤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对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具有直接指导意义。
【关键词】侵袭性垂体瘤;磁共振成像垂体瘤起源于腺垂体,属于良性颅内肿瘤,占所有颅内肿瘤的10%~15%。
其中少数垂体瘤虽然在组织学上表现为良性,但生物学行为似恶性,称为侵袭性垂体瘤。
此类肿瘤手术难以彻底切除,术后易复发,因此术前采用影像学手段了解肿瘤生长方式及其与周围组织结构之间的关系非常重要。
本研究通过对一组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侵袭性垂体瘤的MRI表现进行回顾分析,以探讨该肿瘤的影像学特征。
1 资料与方法收集我院2006~2010年行MRI检查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2例垂体瘤卒中患者,其中男14例,女18例,年龄21~65岁,平均年龄为45.2岁。
按激素类型分为:无功能腺瘤21例,泌乳素腺瘤6例,生长激素腺瘤4例,混合型1例。
用SIEMENS公司Symphony 1.5T 磁共振扫描仪,采用头颅正交线圈,常规选用SE序列行轴位、矢状位、冠状位T1WI(TR=450 ms, TE=15 ms)和T2WI(TR=3 000 ms, TE=90 ms);注射Gd—DTPA后行常规轴位、矢状位及冠状位T1WI。
在冠状位上测量肿瘤的最大直径,对图像上肿瘤的大小、部位、信号特点及周围组织侵犯情况进行分析描述。
2 结果2.1 临床表现视力下降或丧失13例,神经内分泌症状11例,头痛5例,头晕2例,无明显症状者1例。
2.2 MRI表现肿瘤最大径均>10 mm,属巨腺瘤,平均为25 mm×29 mm。
垂体瘤诊断的金标准是病理检查。
除此之外,垂体瘤的诊断还可以通过临床表现、内分泌学检查、影像学检查(如CT和MRI)等多种手段进行综合判断。
1. 临床表现:垂体瘤可以引起一系列的症状,包括慢性头痛或视力/视野异常头痛、海绵窦综合征、脑神经损伤、脑积水和颅内压升高、下丘脑功能障碍等。
2. 内分泌学检查:垂体瘤可以导致各种垂体激素的分泌异常,通过检查这些激素的水平,可以辅助诊断垂体瘤。
3. 影像学检查:高分辨率的MRI是诊断垂体瘤最重要的影像学手段,可以清晰地显示出肿瘤的位置、大小以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
CT扫描也可以提供关于肿瘤及其周围结构的信息。
当个体出现以上症状或体征时,应及时就医,由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判断是否患有垂体瘤。
垂体生长激素腺瘤的MRI特点王欣;张雪君【摘要】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MRI characteristics of pituitary growth hormone (GH) adenomas. Methods: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was done in 98 cases of pituitary tumors confirmed,including 51 GH adenomas, and non-growth hormone (non-GH) adenomas. A-mong GH adenoma, 18 cases were microadenomas and 33 cases were macroadenoma. Among non-GH adenomas, 18 cases were mi-croadenomas, 29 cases were macroadenoma which were diagnosed prolactin (PRL) adenoma by postoperative pathologic. All the patients underwent pituitary MRI scan and 71 cases underwent enhanced MRI. MRI form of adenoma signal intensity and the surrounding extension were assessed. Results:GH adenomas were usually from hypointense to isointense on T2-weighted images. Cystic and necrotic were less common in GH adenomas. GH microadenomas was easier to perforate the floor of the sell. In term of extension, there was no differences on the suprasellar and parasellar (left and right) extension.There was differences on the infrasellar extension, GH macroadenomas had a higher level. Skull diploe increased thickness in some of the patients with GH adenomas. Conclusion: GH adenomas are from hy- pointense to isointense on T2-weighted images and tended to infrasellar extension.%目的:探讨垂体生长激素(GH)腺瘤的MRI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垂体瘤98例,其中GH腺瘤51例,微腺瘤18例,大腺瘤33例;非GH腺瘤47例,微腺瘤18例,大腺瘤29例,术后病理证实为泌乳素(PRL)腺瘤.患者均行垂体MRI平扫,71例患者行增强检查.评估腺瘤在MRI上的形态、信号特点及向周围侵犯情况.结果:GH腺瘤T2WI上呈等或低信号,较少囊变坏死.GH微腺瘤易使鞍底下陷,大腺瘤与PRL大腺瘤一样向周围生长,但多向下突入蝶窦.部分GH腺瘤患者可见颅骨板障增厚.结论:GH腺瘤T2WI上呈等或低信号,较易向下生长.【期刊名称】《天津医科大学学报》【年(卷),期】2012(018)004【总页数】4页(P488-491)【关键词】垂体生长激素腺瘤;MRI特点;垂体泌乳素腺瘤【作者】王欣;张雪君【作者单位】天津医科大学医学影像学院,天津300203;天津医科大学医学影像学院,天津3002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0.4垂体腺瘤是一种常见的良性肿瘤,约占颅内肿瘤的15%[1]。
2024垂体大腺瘤MRI特殊征象的研究进展要点(全文)垂体腺瘤是颅内常见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占颅内肿瘤10%-20%。
垂体腺瘤形态学常表现为良性,但其生物学行为可表现为侵袭性。
随着MRI技术提高,垂体腺瘤MRI成像越来越清晰,这也使得影像特征更明显。
垂体腺瘤的影像学表现多样,但目前对其特殊影像征象的相关研究报道甚少。
本文就垂体大腺瘤MRI特殊征象及相关影像组学研究作一综述。
01垂体腺瘤的影像学分类按肿瘤最大直径进行分类:直径�lc m为微小腺瘤,1-4m为大腺瘤,>4c m为巨大腺瘤。
垂体大腺瘤常表现出侵袭性,对鞍区周围结构有一定影响,如肿瘤向上生长容易突破鞍脆,压迫视交叉、垂体中动脉及垂体门脉系统;肿瘤向侧方生长容易侵袭海绵窦,推压或包裹海绵窦段颈内动脉。
肿瘤生长还会对部分静脉造成压迫,容易影响局部血液循环。
垂体大腺瘤在生长过程中容易出现出血、梗死与袭变等,而且大部分垂体腺瘤具有分泌功能,这让其影像学表现变得丰富。
02MRI特殊征象常规垂体MRI TlWI及T2WI序列通常采用小视野、菏层、高分辨率扫描方案,能够显示垂体腺瘤及其毗邻结构,且能提供较多信息,如:肿瘤大小、形态、不同病变(卒中、袭变出血、视觉通路受压)等。
除常规序列的MRI常见征象,还存在一些与众不同但又直观可辨的特殊征象。
王守森和肖德勇提出垂体组织构象的概念,试图阐释垂体腺瘤本身不同的组织构筑与相应影像改变之间的关系。
垂体腺瘤不同的组织构象,在MRI特征表现有实变、袭变、卒中(液-液平面)、海绵征及条索征等。
2.1毛刷征(brushed sign)2.11毛刷征的MRI表现(图1:文献报道2个案例提到毛刷征,其中一个是在出现症状后第1天发现,另一个是在出现症状后第2天发现。
征象描述:在TlWI冠状位上存在略高信号和低信号交替存在的区域,形似条纹或毛刷样。
这是所查阅到的文献中,第1次报道垂体腺瘤毛刷征。
2.12毛刷征的发生机制:垂体腺瘤冠状位Tl WI成像出现毛刷征,其机制主要是肿瘤卒中导致瘤内急性期出血的结果。
垂体腺瘤侵袭海绵窦的MRI判定标准
【摘要】目的:探讨垂体腺瘤侵袭海绵窦的MRI影像学判定标准. 方法:以140例垂体腺瘤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中判定的垂体腺瘤对海绵窦的侵袭结果为金标准,对比分析它们的MRI影像学表现,通过计算各项观测指标的灵敏度(Sen),特异度(Spe),阳性预报值(PPV)和阴性预报值(NPV),来确定侵袭性垂体腺瘤侵袭海绵窦的MRI影像学判定标准. 结果: ①肿瘤和海绵窦之间存在正常垂体者NPV为100%;②肿瘤未超过ICA内侧壁切线者NPV为100%,而肿瘤超过ICA 外侧壁切线者PPV为100%;③海绵窦内侧静脉丛间隙存在者NPV为100%,而海绵窦外侧静脉丛间隙消失和≥3个海绵窦静脉丛间隙消失者PPV均为100%;④海绵窦内颈内动脉被肿瘤包绕在25% 以下者NPV 为100%,而包绕在50% 以上者PPV为100%. 结论:垂体腺瘤侵袭海绵窦的MRI影像学表现为:①肿瘤超过ICA外侧壁切线;②海绵窦外侧静脉丛间隙消失;③≥3个海绵窦静脉丛间隙消失;④窦内ICA 被包绕≥50%.
【关键词】垂体肿瘤;腺瘤;磁共振成像;海绵窦;诊断
0引言
垂体腺瘤侵袭海绵窦常见,其诊断标准不统一,临床根治困难. 我们回顾分析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于2002/2005
收治的经蝶手术治疗的140例垂体腺瘤患者资料,根据手术中判定的垂体腺瘤对海绵窦的侵袭结果为金标准,对比分析它们的MRI影像学表现,探讨垂体腺瘤侵袭海绵窦的MRI影像学诊断标准.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垂体腺瘤140例患者中62例(44.3%)为侵袭性腺瘤,男32例,女30例,年龄(43.8±8.8)(14~83)岁,病程1 mo~8 a. 其中微腺瘤(直径<1 cm)3例,小腺瘤(直径1.0~1.9 cm)7例,大腺瘤(直径
2.0~4.4 cm)37例,巨大腺瘤(直径≧4.5 cm)15例. 垂体腺瘤卒中14例,复发性垂体腺瘤10例. 根据有无分泌功能分类:功能性垂体腺瘤39例,其中混合型腺瘤17例, PRL腺瘤16例, GH腺瘤4例,ACTH腺瘤2例. 非功能性垂体腺瘤23例. 78例非侵袭性腺瘤中微腺瘤25例,小腺瘤28例,大腺瘤21例,巨大腺瘤4例. 垂体腺瘤卒中2例,复发性垂体腺瘤3例;根据有无分泌功能分类:功能性垂体腺瘤48例,包括混合型腺瘤22例,PRL腺瘤18例,GH腺瘤5例,ACTH腺瘤3例;非功能性垂体腺瘤30例. 诊断标准:①采用Wilson改良的Hardy分类法[1]将III~IV级或C, D, E 期的肿瘤归为侵袭性腺瘤[2]. ②术前影像学改变: CT及MRI可见海绵窦、鞍旁及下丘脑等邻近结构的破坏. ③术中见鞍底骨质及硬脑膜被侵袭破坏,肿瘤突入蝶窦腔或侵袭海绵窦及鞍周结构. ④术中所取鞍底骨质或邻近硬脑膜经病理学检查证实有肿瘤细胞侵犯.
1.2方法140例垂体腺瘤均行头颅MRI检查(机型:西门子1.5T),尤其强调MRI冠状位平扫+增强薄层扫描,以了解肿瘤是否侵袭海绵窦. 观察评估以下MRI特征:①在肿瘤和海绵窦之间是否存在正常垂体;②海绵窦静脉丛间隙是否存在;③海绵窦大小;④海绵窦外侧壁是否膨隆;⑤海绵窦内颈内动脉是否被肿瘤推挤移位;⑥肿瘤向侧方扩伸的程度(Knosp MRI分级标准);⑦海绵窦内颈内动脉被肿瘤包绕的百分率. 侵袭性垂体腺瘤在MRI片上侵入海绵窦的评估以手术中发现肿瘤是否侵袭海绵窦为金标准,但手术中在显微镜下观察确定肿瘤是否突破海绵窦内侧壁、是否看见或触及海绵窦内颈内动脉和隔膜,均与手术者的经验有关. 本组有140例垂体腺瘤(62例侵袭性和78例非侵袭性)在手术中能确定肿瘤是否侵入海绵窦,因此在MRI片上共研究了280个海绵窦. 手术发现37例垂体腺瘤突破了海绵窦内侧壁侵入海绵窦,累及了41个海绵窦,其中有4例为双侧海绵窦受累.
统计学处理:数据处理在SAS8.2统计软件包上完成,统计方法采用χ2检验. P<0.05认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肿瘤和海绵窦之间存在正常垂体MRI片上有25例在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