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实施指南(资料性附录)
- 格式:docx
- 大小:161.58 KB
- 文档页数:12
卓越绩效评价准则的实施指南卓越绩效评价准则的实施指南绩效评价是企业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通过对员工的表现进行评估,可以帮助企业制定精准的人力资源管理策略,提升员工的工作效率和绩效水平,进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卓越绩效评价准则是绩效评价中常用的一种方法,那么,如何实施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呢?一、准备工作1、确定评价目标:在开始评价前,必须确定评价的目标。
不同的企业、不同的岗位、不同的业务领域,评价目标都有所不同。
评价目标应该与企业的战略目标和业务目标保持一致,同时也要考虑每个岗位的特点。
2、评价指标的设计:卓越绩效评价准则是基于关键绩效指标(KPI)进行评价的,因此评价指标的设计至关重要。
具体的指标设置应该考虑到业务领域、岗位特点、企业战略方向等因素。
3、评价周期和周期安排:评价周期一般为一年,但是也可以根据企业的需要进行灵活调整。
评价周期安排应该根据企业的业务进展和人力资源管理的需要作出调整。
二、评价过程卓越绩效评价准则的评价过程包括自评、同事评价、上级评价、下级评价、客户评价、自我评价等,下面分别介绍各个环节的实施方法。
1、自评:自评是评价过程中的第一步,也是最基础的环节。
员工在自评过程中应该认真清楚地评价自己的工作表现,发现自己存在的不足,并制定相关的改进措施。
2、同事评价:同事评价是卓越绩效评价过程中比较重要的一环节,它可以帮助员工了解自己在团队中的角色和地位,同时也可以借此增强团队协作意识。
同事评价应该采用匿名评价的方式进行,保证评价结果的真实性。
3、上级评价:上级评价的结果对于员工的绩效评价有着很重要的影响,因此,在进行上级评价时,应该充分发挥评价者的专业水平和工作经验,提供可行性强的建议和方案。
4、下级评价:下级评价是卓越绩效评价的另一重要环节,一方面,它可以帮助员工了解自己对下级的管理效果和影响;另一方面,它也可以帮助企业领导者了解下属的表现和工作状态。
5、客户评价:客户评价是对企业的评价,它可以帮助企业了解自己的市场竞争力和行业地位。
新版GB/T 19580-2012《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引言0。
1总则为了引导组织追求卓越,提高产品、服务和发展质量,增强竞争优势,促进组织持续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年)》,特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借鉴国内外卓越绩效管理的经验和做法,结合我国企业经营管理的实践,从领导,战略,顾客与市场,资源,过程管理,测量、分析与改进以及结果等七个方面规定了组织卓越绩效的评价要求,为组织追求卓越提供了自我评价的准则,也可作为质量奖的评价依据.本标准以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为出发点,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为组织的所有者、顾客、员工、供方、合作伙伴和社会创造价值。
本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可促进各类组织增强战略执行力,改善产品和服务质量,帮助组织进行管理的改进和创新,持续提高组织的整体绩效和管理能力,推动组织获得长期成功。
0。
2与GB/Z 19579—2011《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实施指南》的关系本标准规定了卓越绩效评价要求,是卓越绩效评价的主要依据;《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实施指南》是组织实施本标准配套的指导性技术文件,为组织理解和应用《卓越绩效评价准则》提供指南.0.3 基本理念本标准建立在以下基本理念基础上,高层领导可运用这些基本理念引导组织追求卓越:a)远见卓识的领导以前瞻性的视野、敏锐的洞察力,确立组织的使命、愿景和价值观,带领全体员工实现组织的发展战略和目标。
b)战略导向以战略统领组织的管理活动,获得持续发展和成功。
c)顾客驱动将顾客当前和未来的需求、期望和偏好作为改进产品和服务质量,提高管理水平及不断创新的动力,以提高顾客的满意和忠诚程度。
d)社会责任为组织的决策和经营活动对社会的影响承担责任,促进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e)以人为本员工是组织之本,一切管理活动应以激发和调动员工的主动性、积极性为中心,促进员工的发展,保障员工的权益,提高员工的满意程度.f)合作共赢与顾客、关键的供方及其他相关方建立长期伙伴关系,互相为对方创造价值,实现共同发展。
GB19579《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实施指南》《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实施指南》是针对卓越绩效评价准则的具体实施提供指导的文件。
本指南旨在为企业或组织提供实施卓越绩效评价准则的具体步骤和方法,以确保评价的科学性、客观性和公正性。
下面将分为四个部分来详细介绍指南的主要内容。
一、引言在此部分,指南将阐述卓越绩效评价准则的背景和目的。
它将介绍为什么企业或组织需要实施卓越绩效评价准则,以及它对于提高员工绩效和促进组织发展的重要性。
二、实施步骤本部分将详细介绍实施卓越绩效评价准则的具体步骤。
主要包括设定评价目标、确定评价指标、制定评价计划、实施评价和结果分析等环节。
每个步骤将逐一介绍,提供相应的方法和工具供参考,以帮助企业或组织顺利实施评价。
设定评价目标:在这一环节,指南将指导企业或组织明确评价的目标,明确确定评价对象和评价内容。
具体的方法包括召开会议、收集反馈意见、制定目标和制定计划等。
确定评价指标:本步骤将重点介绍如何确定适当的评价指标,使其能够客观地反映员工的绩效水平。
指南将提供各种方法和工具来帮助选择和建立评价指标,如KPI指标(关键绩效指标)、行为指标等。
制定评价计划:通过制定评价计划,指南将指导企业或组织如何合理分配评价资源,制定评价时间表,明确评价的程序和流程。
具体的方法包括制定评价流程图、分配评价任务、确定评价周期等。
实施评价:在这一环节,指南将介绍评价的具体实施方法,包括数据收集、评价工具使用和评价操作等。
指南将提供一些示范性的评价工具和问卷,供企业或组织参考和使用。
结果分析:本步骤将重点介绍如何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和解读,以便从中得出有关员工绩效和组织发展的有益信息。
指南将介绍常用的数据分析方法和工具,如数据图表、统计分析等。
三、实施要点四、总结在最后一部分,指南将对全文进行总结,并强调卓越绩效评价准则的重要性和实施的价值。
它还会提供一些建议,以帮助企业或组织在实施评价过程中取得更好的效果。
以上就是《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实施指南》的大致内容概述。
《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实施指南》(GB/Z19579-2004)1 范围本指导性技术文件对GB/T19580—2004《卓越绩效评价准则》的内容作了详细说明,为组织追求卓越绩效提供了实施指南。
本指导性技术文件适用于追求卓越绩效的各类组织,指导组织提高其整体绩效和能力,也可就追求卓越绩效方面指导组织进行自我评价和外部对组织的评审。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指导性技术文件的引用而成为本指导性技术文件的条款。
凡是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指导性技术文件。
然而,鼓励根据本指导性技术文件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指导性技术文件。
GB/T19000—2000 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idt ISO9000:2000)GB/T19004—2000 质量管理体系业绩改进指南(idtISO9004:2000)GB/T19580—2004 卓越绩效评价准则3 术语和定义GB/T19000—2000和GB/T19580—2004确立的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导性技术文件。
4 实施指南4.1 领导高层领导应当确定组织的价值观、发展方向和绩效目标,关注顾客及其他相关方的需求和期望,营造授权、主动参与、创新、快速反应和学习等方面的经营环境,完善组织的治理,评审组织的绩效,履行社会责任。
4.1.1 组织的领导组织高层领导应当确定组织的价值观、发展方向和绩效目标,完善组织的治理以及评审组织的绩效。
4.1.1.1 高层领导的作用组织高层领导的作用应当包括:a)确定和贯彻组织的价值观。
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在确定和贯彻价值观时,应当结合组织的历史沿革、行业特点、内外部环境等实际情况考虑诸如以下方面:——以顾客为导向追求卓越;——科学发展观;——组织的和个人的学习;——尊重员工和合作伙伴;——关注未来;——管理创新;——基于事实的决策;——社会责任。
GB ICS 03.120.10A 00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19579-2004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实施指南Guidelines for criteria of performance excellence2004-08-30发布2005-01-01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发布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前言本指导性技术文件的附录A、附录B和附录C是资料性附录。
本指导性技术文件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质量管理司提出。
本指导性技术文件由全国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151)归口。
本指导性技术文件由中国标准化研究院负责起草。
本指导性技术文件起草单位: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北京工业大学、中国质量协会、北京科立特管理咨询公司、厦门ABB开关有限公司。
本指导性技术文件主要起草人:李仁良、田武、韩福荣、熊伟、张晓东、龚晓明。
引言为了引导组织追求卓越绩效,提高产品质量和经营质量,增强竞争优势,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国务院颁布的《质量振兴纲要》的有关规定,特制定《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实施指南》。
本指导性技术文件遵循《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国家标准的评价要求,参照国外组织追求卓越绩效的实践经验,结合我国质量管理的实际情况,从领导,战略,顾客与市场,资源,过程管理,测量、分析与改进以及经营结果等七个方面详细说明了追求卓越绩效的经营管理模式,为组织追求卓越绩效提供了实施指南。
本指导性技术文件与GB/T19001的最大差别在于它不是符合性的评价依据,而是为组织提供追求卓越绩效的经营管理模式,强调战略、绩效结果和社会责任。
本指导性技术文件的制定和实施可帮助组织提高整体绩效和能力,为组织的所有者、顾客、员工、供方、合作伙伴和社会创造价值,有助于组织获得长期成功,并使各类组织易于在最佳质量管理实践方面进行沟通和共享,成为一种理解、管理绩效并指导组织进行规划和获得学习机会的工具。
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实施指南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实施指南是一份指导企业在实施绩效评价过程中的操作手册。
该指南旨在帮助企业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体系,确保评价结果客观准确,同时也为员工提供一个清晰的绩效评价标准。
下面是一份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实施指南的详细内容,供参考。
第一部分:引言和背景1.引言:介绍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实施指南的目的以及编写背景和依据。
2.绩效评价的重要性:阐述绩效评价在提高员工工作表现和激励员工方面的重要性。
第二部分:绩效评价准则的概述1.绩效评价准则的定义:明确绩效评价准则的定义和作用。
2.绩效评价准则的原则:详细阐述制定绩效评价准则的原则和应遵循的要求。
第三部分:制定绩效评价准则1.建立绩效评价准则的流程:介绍建立绩效评价准则的具体步骤和流程。
2.绩效评价准则的内容:列举绩效评价准则包含的关键领域和要素,如工作质量、工作效率、团队合作等。
3.绩效评价准则的分级和权重:说明不同准则的重要性和权重,并制定分级标准。
第四部分:绩效评价的具体操作1.绩效评价周期和频率:确定绩效评价的周期和频率,如年度评价、季度评价等。
2.绩效评价的工具和方法:介绍常用的绩效评价工具和方法,如360度评价、关键绩效指标法等。
3.绩效评价的数据收集和分析:说明如何收集员工的绩效数据,并进行数据分析和综合评价。
4.绩效评价结果的反馈和沟通:指导管理者如何向员工反馈绩效评价结果,以及有效的绩效沟通技巧。
第五部分:绩效评价的监督和改进1.绩效评价的监督机制:建立绩效评价的监督机制,确保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2.绩效评价的改进措施:讨论如何根据评价结果采取改进措施,提高员工的工作表现。
第六部分:结束语1.总结:对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实施指南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回顾。
2.展望:展望绩效评价的未来发展趋势,并提出一些建议和思考。
GB/Z 19579—2012《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实施指南》(仅供学习、请勿它用)前言本指导性技术文件代替GB/Z 19579—2004《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实施指南》。
本指导性技术文件与GB/Z 19579—2004相比主要变化如下:——增强了对GB/T19580标准系统性、逻辑性和条款理解的诠释。
本指导性技术文件的附录A、附录B和附录C为资料性附录。
本指导性技术文件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提出。
本指导性技术文件由全国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151)归口。
本指导性技术文件起草单位:中国标准化研究院、中国质量协会、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厦门ABB 开关有限公司、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广东有限公司、海尔集团。
本指导性技术文件主要起草人:龚晓明、田武、熊伟、刘宇、李钊、朱怀奇、杨学东。
本指导性技术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GB/Z 19579—2004。
引言本指导性技术文件遵循GB/T19580-2012《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国家标准的评价要求,借鉴国内外卓越绩效管理的经验和做法,结合我国企业经营管理的实践,从领导,战略,顾客与市场,资源,过程管理,测量、分析与改进以及结果等七个方面给出了卓越绩效评价准则的实施指南,有助于《卓越绩效评价准则》的使用者更好地理解和使用该标准。
GB/T19580-2012《卓越绩效评价准则》详细规定了卓越绩效评价要求,是卓越绩效评价的主要依据;本指导性技术文件是组织实施《卓越绩效评价准则》配套的指导性技术文件,为组织理解和应用《卓越绩效评价准则》提供指南。
本指导性技术文件的附录A为理解卓越绩效评价准则4.1至4.7七个条款及组织概述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框架图及相关诠释,并给出了二十三个评分条款的分值表,以用于管理成熟度的定量评分。
本指导性技术文件的附录B说明了将组织概述作为卓越绩效评价的开始的重要性,并给出了组织概述所需包括的内容。
本指导性技术文件的附录C说明了过程条款的四个评价要素和结果条款的四个评价要素,并分别给出了过程条款、结果条款的评分指南,同时给出了评分说明,为卓越绩效评价提供了操作性的指南。
目次前言 (Ⅲ)引言 (Ⅳ)1 范围………………………………………………………………………………………………2 规范性引用文件…………………………………………………………………………………3 术语和定义………………………………………………………………………………………4 实施指南…………………………………………………………………………………………4.1 领导………………………………………………………………………………………………4.2 战略………………………………………………………………………………………………4.3 顾客与市场………………………………………………………………………………………4.4 资源………………………………………………………………………………………………4.5 过程管理…………………………………………………………………………………………4.6 测量、分析与改进………………………………………………………………………………4.7 经营结果…………………………………………………………………………………………附录A(资料性附录)卓越绩效评价准则框架图与评分项分值表………………………………………附录B(资料性附录)卓越绩效评价――从组织概述开始……………………………………………附录C(资料性附录)卓越绩效评价准则评分系统和评分指南………………………………………前言本指导性技术文件的附录A、附录B和附录C是资料性附录。
本指导性技术文件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质量管理司提出。
本指导性技术文件由全国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151)归口。
本指导性技术文件由中国标准化研究院负责起草。
本指导性技术文件起草单位: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北京工业大学、中国质量协会、北京科立特管理咨询公司、厦门ABB开关有限公司。
本指导性技术文件主要起草人:李仁良、田武、韩福荣、熊伟、张晓东、龚晓明。
《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实施指南附录b员工概况》探索序一、简介1.1 什么是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实施指南?1.2 为什么员工概况是重要的一部分?1.3 文章概要二、员工概况分析2.1 任职时间2.2 教育背景2.3 工作经历2.4 过往绩效评价2.5 职业技能2.6 岗位评分三、员工概况的作用3.1 基于员工概况的绩效评价3.2 员工培训和发展3.3 组织内部配对四、员工概况的分析工具4.1 SWOT分析4.2 岗位能力模型4.3 360度反馈4.4 九宫格法五、员工概况的管理挑战5.1 数据隐私和保护5.2 数据采集和整合5.3 信息的应用和保密六、结论6.1 总结6.2 个人观点和理解一、简介1.1 什么是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实施指南?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实施指南是公司为了更好地管理员工绩效,制定的一系列标准和方法。
在这个指南中,对员工的各个方面都有详细的标准和评价方法,以便公司可以客观地评估员工的表现。
1.2 为什么员工概况是重要的一部分?员工概况是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实施指南中的重要部分,它记录了员工的个人信息、教育和工作经历等情况,为公司评估员工的绩效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1.3 文章概要本篇文章将深入分析员工概况这一部分,探讨员工概况的重要性、分析方法、作用和所面临的挑战,同时结合个人观点和理解,为读者介绍这一重要内容。
二、员工概况分析2.1 任职时间员工的任职时间是员工概况的重要部分,它可以反映员工在公司内的工作经验和对公司文化的了解程度。
长期任职的员工通常更加稳定和忠诚,而短期任职的员工可能更具活力和创新,需要针对不同类型的员工给予不同的评价和培训。
2.2 教育背景员工的教育背景可以反映员工的学习能力和专业知识水平。
高学历和优质教育资源的员工可能更容易接受新知识和技能培训,而教育背景较低的员工可能更需要公司的支持和帮助。
2.3 工作经历员工的工作经历可以反映员工的工作能力和行业经验。
拥有丰富工作经历的员工可能更具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专业技能,而新入职的员工可能更需要公司提供导师和培训机会。
GB19579《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实施指南》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实施指南是为了帮助管理者和员工有效地实施绩效评价而制定的指导性文档。
本指南旨在帮助管理者以公正、客观的方式评估员工的工作表现,并根据评价结果提供合适的激励措施,以促进员工的个人成长和组织绩效的提升。
以下是该指南的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绩效评价的目的和原则本部分介绍了绩效评价的目的和原则。
绩效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提供对员工表现的准确、客观的评估,并为员工提供成长和发展的机会。
原则包括公正、客观、及时、可衡量和可比较等。
第二部分:绩效评价流程本部分详细介绍了绩效评价的流程。
流程包括目标设定、工作计划编制、绩效数据收集、评价结果分析和反馈、激励措施制定和实施等环节。
每个环节都有具体的要求和注意事项。
第三部分:绩效评价标准和指标本部分列出了常用的绩效评价标准和指标,包括工作目标达成情况、工作质量、工作效率、团队合作和个人发展等方面。
对每个指标都进行了具体的解释和评价方法的说明。
第四部分:绩效评价结果的分析和反馈本部分介绍了如何对绩效评价结果进行分析和反馈。
分析包括对评价结果进行整体评估和对不同绩效水平的员工进行分类。
反馈包括与员工进行面对面的讨论和沟通,以及提出改进计划和激励措施。
第五部分:激励措施的制定和实施本部分介绍了如何根据绩效评价结果制定和实施激励措施。
激励措施包括薪酬激励、晋升和培训等方面。
本部分还强调了激励措施的公平性和透明度。
第六部分:绩效评价的监督和改进本部分介绍了如何监督和改进绩效评价的执行情况。
监督包括对绩效评价流程的把控和对评价结果的核查。
改进包括对评价标准和指标的反馈和修订,以及对绩效评价流程的优化和改进。
本指南通过详细的流程和方法,为管理者和员工提供了一套实施绩效评价的操作指南。
正确地使用本指南可以提高绩效评价的准确性和有效性,促进员工的个人成长和组织绩效的提升。
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实施指南GB/Z 19579—2012代替 GB/Z 19579—2004前言 (Ⅱ)引言 (Ⅱ)1. 范围 (1)2.规范性引用文件 (1)3.术语和定义 (1)4.实施指南 (1)4.1 领导 (1)4.2 战略 (3)4.3 顾客与市场 (4)4.4 资源 (5)4.5 过程管理 (8)4.6 测量、分析与改进 (10)4.7 结果 (11)附录A(资料性附录)卓越绩效评价准则框架图与评分条款分值表 (14)附录B(资料性附录)卓越绩效评价――从组织概述开始 (16)附录C(资料性附录)卓越绩效评价要素和评分指南 (17)本指导性技术文件依据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指导性技术文件代替GB/Z 19579—2004《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实施指南》。
本指导性技术文件与GB/Z 19579—2004相比主要变化如下:——增强了对GB/T 19580标准系统性、逻辑性和理解要点的诠释。
本指导性技术文件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提出。
本指导性技术文件由全国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151)归口。
本指导性技术文件起草单位:中国标准化研究院、中国质量协会、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厦门ABB开关有限公司、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广东有限公司、海尔集团。
本指导性技术文件主要起草人:龚晓明、田武、熊伟、刘宇、李钊、朱怀奇、杨学东。
本指导性技术文件于2004年首次发布。
引言本指导性技术文件遵循GB/T 19580—2012 《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国家标准的评价要求,借鉴国内外卓越绩效管理的经验和做法,结合我国企业经营管理的实践,从领导,战略,顾客与市场,资源,过程管理,测量、分析与改进以及结果等七个方面给出了卓越绩效评价准则的实施指南,有助于《卓越绩效评价准则》的使用者更好地理解和使用该标准。
GB/T 19580—2012 《卓越绩效评价准则》详细规定了卓越绩效评价要求,是卓越绩效评价的主要依据;本指导性技术文件是组织实施《卓越绩效评价准则》配套的指导性技术文件,为组织理解和应用《卓越绩效评价准则》提供指南。
卓越绩效评价准则电力行业实施指南(试行)1 范围本指导性技术文件结合电力行业特征对GB/T 19580—2004《卓越绩效评价准则》标准内容作了说明,为组织追求卓越绩效提供实施指南。
本指导性技术文件适用于追求卓越绩效的电力行业各组织,指导电力组织提高其整体绩效和能力,也可就追求卓越绩效方面指导组织进行自我评价和外部对组织的评价。
注释1:本指导性技术文件中的“组织”这一术语是指被评价的单位,组织可以是发电、供电、修造、设计、建设、试验研究、服务等为主要业务的单位。
注释2:本指导性技术文件的规定是通用的,对其应用程度应结合组织特点并取决于组织的方针、过程或活动、产品和服务的性质以及组织的规模、组织文化等因素。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所包含的条款,通过本指导性技术文件的引用而构成为本指导性技术文件的条款。
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
所有文件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文件中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T 19000—2000 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idt ISO 9000:2000)GB/T 19004—2000 质量管理体系业绩改进指南(idt ISO 9004:2000)GB/T 19580—2004 卓越绩效评价准则GB/Z 19579—2004 卓越绩效评价实施指南3 术语和定义GB/T 19000—2000和GB/T 19580—2004标准确立的术语和定义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导性技术文件。
3.1卓越绩效performance excellence通过综合的组织绩效管理方法,使组织和个人得到进步和发展,提高组织的整体绩效和能力,为顾客和其他相关方创造价值,并使组织持续获得成功。
注释∶绩效是过程的结果, 电力行业卓越绩效是指通过成功的运营和管理而达到的最佳结果。
3.2治理governance在组织工作中实行的管理和控制系统。
包括批准战略方向、监视和评价高层领导绩效、财务审计、风险管理、信息披露等活动。
【人力资源绩效考核】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实施指南xxxx年xx月xx日xxxxxxxx集团企业有限公司Please enter your company's name and contentvXXXX-XX-XX实施目次前言…………………………………………………………………………………引言…………………………………………………………………………………1. 范围…………………………………………………………………………………2.规范性引用文件……………………………………………………………………3.术语和定义…………………………………………………………………………4.实施指南……………………………………………………………………………4.1 领导………………………………………………………………………………4.2 战略………………………………………………………………………………4.3 顾客和市场………………………………………………………………………4.4 资源………………………………………………………………………………4.5 过程管理…………………………………………………………………………4.6 测量、分析和改进………………………………………………………………4.7 运营结果…………………………………………………………………………附录A(资料性附录)卓越绩效评价准则框架图和评分条款分值表附录B(资料性附录)卓越绩效评价――从组织概述开始附录C(资料性附录)卓越绩效评价准则评价要素和评分指南前言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和附录C是资料性附录;本标准中的“应当”仅起指导作用。
本标准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质量管理司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151)归口。
本标准由中国标准化研究院负责起草。
本标准起草单位: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引言0.1总则为了引导组织追求卓越,提高产品、服务和运营质量,增强竞争优势,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国务院颁布的《质量振兴纲要》的有关规定,特制定《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实施指南》。
GB/Z 19579—2012《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实施指南》(资料性附录)(仅供学习、请勿它用)附录 A(资料性附录)卓越绩效评价准则框架图与评分条款分值表A.1卓越绩效评价准则框架图图A.1 卓越绩效评价准则框架图在图A.1所示的卓越绩效评价准则框架图中,反映了组织概述、4.1至4.7七个条款之间的关系:a)“组织概述”包括组织的环境、关系和挑战,显示了组织运营的关键因素和背景状况。
b)有关过程的条款包括4.1,4.2,4.3,4.4,4.5,4.6,结果条款为4.7。
组织通过过程运行获取结果,基于结果的测量、分析,推动过程的改进和创新。
c)卓越绩效模式旨在通过卓越的过程获得卓越的结果,即:应对评价准则的要求,确定、展开组织的方法,并定期评价、改进、创新和分享,使之达到一致、整合,从而不断提升组织的整体结果,赶超竞争对手和标杆,获得卓越的绩效,实现组织的持续发展和成功。
d)“领导”掌控着组织前进的方向,并密切关注着“结果”。
e)“领导”、“战略”、“顾客与市场”构成“领导作用”三角,是驱动性的,旨在强调领导对战略和顾客与市场的关注;“资源”、“过程管理”、“结果”构成“资源、过程和结果”三角,是从动性的,显示利用资源,通过过程管理取得结果。
而“测量、分析和改进”是组织运作的基础,是链接两个三角的“链条”,并推动组织的改进和创新。
A.2卓越绩效评价准则评分条款分值表条款名称条款分值4.1领导---------------------------------------- 1104.1.2高层领导的作用---------------------------------------504.1.3组织治理---------------------------------------------304.1.4社会责任---------------------------------------------304.2战略---------------------------------------- 904.2.2战略制定---------------------------------------------404.2.3战略部署---------------------------------------------504.3顾客与市场-----------------------------------904.3.2顾客和市场的了解-------------------------------------404.3.3顾客关系与顾客满意---------------------------------------504.4资源-----------------------------------------1304.4.2人力资源----------------------------------------------604.4.3财务资源----------------------------------------------154.4.4信息和知识资源----------------------------------------204.4.5技术资源----------------------------------------------154.4.6基础设施----------------------------------------------104.4.7相关方关系--------------------------------------------104.5过程管理-------------------------------------1004.5.2过程的识别与设计--------------------------------------504.5.3过程的实施与改进--------------------------------------504.6测量、分析与改进-----------------------------804.6.2测量、分析和评价--------------------------------------404.6.3改进与创新--------------------------------------------404.7结果-----------------------------------------4004.7.2产品和服务结果----------------------------------------804.7.3顾客与市场结果 ----------------------------------------804.7.4财务结果----------------------------------------------804.7.5资源结果 ----------------------------------------------604.7.6过程有效性结果 ----------------------------------------504.7.7领导方面的结果 ----------———————----------———50附录 B(资料性附录)卓越绩效评价-从组织概述开始组织概述是组织的一幅快照,显示了组织运营的关键因素和背景状况。
将组织概述作为卓越绩效评价的开始的重要性体现在:a) 是组织自我评价和编写质量奖申报材料时最恰当的开始点;b) 有助于组织关注其关键过程和结果,识别关键的潜在差距,以制订改进计划;c) 有助于评审员在材料评审、现场评审中,了解组织及组织认为重要的方面。
B.1 组织描述B.1.1组织的环境:a) 主要的产品和服务及其交付方式;b) 组织文化特色,组织的使命、愿景和价值观;c) 员工概况,包括:教育水平、年龄和职位构成,关键需求和期望及福利制度;d) 主要的技术和设备设施;e) 组织运营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环境。
B.1.2组织的关系:a) 组织结构和治理体制;b) 关键的顾客群及其他相关方群体,及其对产品、服务和运营的关键需求、期望和差异点;c) 关键的供方和经销商类别,及其在关键产品和服务过程及创新中的角色,关键的供应链要求;d) 与关键顾客和供方的伙伴关系和沟通机制。
B.2 组织面临的挑战B.2.1竞争环境:a) 在行业内或目标市场中的竞争地位、规模和发展情况,竞争对手的类型和数量;b) 决定组织能否超越竞争对手、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正在影响竞争格局的关键变化,创新和合作机会;c) 竞争对比和标杆对比数据的主要来源,获取能力的局限。
B.2.2战略挑战和优势:在关键业务、运营和人力资源方面的战略挑战和战略优势。
B.2.3绩效改进系统:绩效改进的总体方法,包括从评价、改进与创新到知识分享的方法系统。
附录 C(资料性附录)卓越绩效评价要素和评分指南根据《卓越绩效评价准则》的评价要求和被评价组织的信息,按过程条款的四个评价要素和结果条款的四个评价要素,分别对过程、结果进行定性评价和定量评分。
C.1 评价要素C.1.1过程本附录所表述的“过程”是指:组织针对标准4.1-4.6中各评分条款要求,所采用的方法及其展开和改进。
用方法-展开-学习-整合(Approach- Deployment- Learning –Integration,简称A-D-L-I)的四个要素评价组织过程的成熟度,其中“方法”评价要点:a) 方法的适宜性,包括对标准评分条款要求和对组织实际的适宜程度;b) 方法的有效性,是否导致了好的结果;c) 方法的系统性,包括可重复性以及基于可靠数据和信息的程度。
“展开”评价要点:a) 方法是否持续应用;b) 方法是否在所有适用的部门应用。
“学习”评价要点:a) 通过循环评价和改进,对方法进行不断完善;b) 鼓励通过创新对方法进行突破性的变革;c) 在各相关部门、过程中分享方法的改进和创新。
“整合”评价要点:a) 方法与在组织概述和其它评分条款中确定的组织需要协调一致;b) 各过程、部门的方法协调一致、融合互补,支持组织使命、愿景和战略目标的实现。
C.1.2结果本附录所表述的“结果”是指:组织针对标准4.7中各评分条款要求,所得到的输出和效果。
用水平-趋势-对比-整合(Levels-Trends-Comparisons-Integration,简称Le-T-C-I)的四个要素评价组织结果的成熟度,其中“水平”评价要点:组织绩效的当前水平;“趋势”评价要点:a) 组织绩效改进的速度(趋势数据的斜率);b) 组织绩效改进的广度(展开的程度)。
“对比”评价要点:a) 与适宜的竞争对手或类似组织的对比绩效;b) 与标杆或行业领先者的对比绩效。
“整合”评价要点:a) 组织结果的测量指标与在“组织概述”和“过程”评分条款中确定的关键绩效要求及指标相呼应。
b) 组织各过程、部门的结果协调一致,支持组织使命、愿景和战略目标的实现。
C.2评分指南及其使用说明C.2.1“过程”评分条款评分指南“过程”评分条款评分指南见表C.1。
表C.1C.2.2“结果”评分条款评分指南“结果”评分条款评分指南见表C.2。
表C.2C.2.3评分说明在确定分数的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a)应评审评分条款中的所有各方面,特别是对组织具有重要性的方面,即:应考虑过程和结果对关键因素的重要度,其最重要的方面应在“组织概述”和诸如4.2.2、4.2.3、4.3.2、4.4.2、4.5.2等评分条款中识别,关键顾客要求、竞争环境、人力资源需求、关键战略目标和实施计划尤其重要。
b)给一个评分条款评分时,首先判定哪个分数范围档次(如50%-65%)总体上“最适合”组织在本评分条款达到的水平。
总体上“最适合”并不要求与分数范围档次内的每一句话完全一致,允许在个别要素(过程的A-D-L-I要素或结果的Le-T-C-I要素)上有所差距。
c)组织达到的水平是依据对4个过程要素或4个结果要素整体综合评价的结果,并不是专门针对某一要素进行评价或对每一要素评价后进行平均的结果。
d)在适合的范围内,实际分数根据组织的水平是否更接近于上一档或下一档分数范围来判定。
e)“过程”评分条款分数为50%,表示方法满足该评分条款的总体要求并持续展开,且展开到该评分条款涉及的大多数部门;经过了一些评价和改进的循环,与在应对组织概述和其它过程条款时所确定的组织需要达到了协调一致。
更高的分数则反映更好的成就,证实了更广泛的展开、显著的组织学习以及更进一步的整合。
f)“结果”评分条款分数为50%,表示具有良好的绩效水平、有利的趋势,在该评分条款所覆盖的方面具有适宜的对比数据,部分相对绩效达到良好水平,且对应了大多数关键的顾客、市场和过程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