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小车沿斜面下滑的平均速度
- 格式:pptx
- 大小:232.65 KB
- 文档页数:10
《测量平均速度》一、实验探究题1.如图所示,是实验小组的同学们用斜面和滑块做“测量物体的平均速度”的实验情形.当滑块自顶端A出发开始计时,分别滑至B和斜面底端C时依次停止计时,显示时间的数字钟的时间格式是“时:分:秒”.(1)除了数字钟,实验中用到的测量工具还有______ .(2)滑块由A滑至C的过程中平均速度是______ m/s.(3)滑块在AB段的平均速度v AB和在BC段的平均速度v BC的大小关系是______ .2.在“测量纸锥下落速度”的活动中,兴趣小组用闪光照相机探究纸锥竖直下落的运动情况,照相机每隔0.2s曝光一次。
(1) 实验原理是。
(2) 小红所在的兴趣小组拍下的照片如下左图所示,可以看出纸锥从甲位置运动到乙的过程中在做 (选填“匀速”、“变速”)直线运动,其理由是。
若测得纸锥在甲、乙两位置间的实际距离为9.60cm,则在此过程中,纸锥的速度为m/s。
(3) 在下右图中,能正确反映出该纸锥从甲位置下落到丙位置过程中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图像的是 (选填图中的选项字母)。
3.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尺(分度值为1cm)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圆圈是小车到达A、B、C 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数字分别表示“小时︰分︰秒”)(1)该实验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
(2)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_______(填“大”或“小”)。
(3)请根据图中信息回答:S AB=____________cm;t BC=____________s;v AB=____________m/s;v BC=__________m/s。
(4)由实验看出,小车在下滑过程中速度越来越_______,是在做__________运动。
(5)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v AC偏_______(选填“大”或“小”)。
实验探究:小车沿斜面下滑速度的变化s一、原理:v =t二、器材:小车、长木板、木块、停表、刻度尺、金属片(挡板)(斜面)(测量器材)三、实验目的:测出小车在斜面上半段、下半段以全程运动中的平均速度。
四、实验步骤:①使斜面保持较小的坡度,将小车放于顶端,金属片放于斜面底端,测小车通过的路程s1。
②测小车从斜面顶端滑到底端撞击金属片的时间,重复多测几次。
③据s和t求得全过程的平均速度V。
④将金属片移到斜面的中点,测得小车从顶端滑过斜面上半段路程s2,所用时间t,算出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1。
⑤利用全程所用时间减去上半段所用时间t1,求出下半段所用时间t2,算出小车在下半段的平均速度V2。
五、注意事项1.调整斜面的高度适中,目的是:便于测量时间(实验中斜面的坡度太小,小车不能下滑,无法进行实验;斜面的坡度过大,小车运动到底端所用的时间越短,不容易计时,因此应使斜面的坡度应适中)2.每次测量时必须让小车从斜面的同一位置由静止开始下滑,保持初速度不变3.开始计时与小车释放的时间应该是同时的,发生碰障时马上停表。
正式实验前应该练习几次,熟练之后会使测最的数据更准确。
4.关于小车路程的测量要注意“头对头“或“尾对尾”六、设计表格,收集数据,计算出小车在不同路段的平均速度,得出结论结论:小车在斜面下滑时的速度越来越大七、可能产生误差的原因?1.小车未开始运动提前计时或小车经过终点后才停止计时,导致测量时间偏大,测量的平均速度偏小;2.小车运动后才开始计时或小车未到达终点就停止计时,导致测量时间偏小,测量的平均速度偏大;2.测量路程时读数也会产生误差;例题.如图是小明“测量小车的平均连度“的实验,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自由滑下,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测出不同路段的平均速度。
(1)本实验的原理是v=st(2)要完成本实验,所需要的测量器材有刻度尺和停表(3)在测量过程中,发现小车下滑时间较难测出,可采用的措施是使斜面的坡度减小(或缓)一些(4)图中刻度尺的分度值为 1 mm,小车从A运动到C时的路程为80.0cm,小车AB段运动的路程为 40.0 cm;(5)实验测得t AC= 3s ,则小年在AC段的平均进度v AC约等于0.27 m/s;(6)小车在AB段的平均速度为v AB,在BC段的平均连度为v BC,则v AB < v AC < v BC (均选填”=”“<”或”>”)(7)多次测量时每次必须让小车从斜面的同一位置由静止开给自由下滑:(8)下面的四幅图中能反映出该小车从斜面下滑过程的是 B (选填图中的选项字时)(9)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则测得的平均速度v AB会偏小(10)为了测量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某同学让小车从B点由静止释放,测出小车到达C点的时间,从而计算出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他的做法正确吗?不正确理由因为所测时间不是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时间,利用这个时间计算所测得的结果偏小(11)小车从斜面A点滑到C点的过程中,机械能的转化情况是重力势能减小,动能增大;(12)利用“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这一实验的经验,两位同学打算测量小明跑完40m路程的速度。
1.4 测量平均速度(专题训练)【四大题型】【题型1 测量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平均速度】.................................................................... 错误!未定义书签。
【题型2 测量平均速度的其他方式】. (5)【题型3 变速运动与平均速度】 (8)【题型4 平均速度的计算】 (12)【题型1 测量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平均速度】1.(2023•高新区模拟)在“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的实验中,小枫同学利用如图所示装置,用来测量小车从斜面上滑下时的平均速度,把斜面的右端用木块垫起,已知斜面AC的长度为120cm,B点是斜面AC的中点;实验时,将小车放置在斜面A点,松手后,小车依次通过A、B、C三点的时间(停表每格为1s)如图所示,在小车下滑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以金属片为参照物,小车是静止的B.小车AB段的平均速度小于AC段的平均速度C.为了便于计时,只需将木块向斜面左端移动一点D.测量小车从A点运动到C点的过程中BC段的平均速度,应将小车从B点由静止释放2.(2022秋•济阳区期末)如图,“探究小车从斜面下滑时速度的变化”的实验,下列做法中,能有效减少时间测量误差的是()A.将斜面等分成更多段B.适当减小斜面的高度C.换用质量更大的小车D.听到撞击挡板声停表3.(2022秋•如皋市期末)(多选)小明同学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斜面上的A处由静止开始下滑,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
秒表显示格式为“时:分:秒”,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图1中AC段的路程为90cmB.小车通过BC段的平均速度为40m/sC.为了便于测量时间应该使斜面保持较小的坡度D.物体的运动常常可以用图像来描述,图2中能反映图中小车运动情况的是图B 4.(2022秋•武侯区期末)如图所示,在用斜面和木块做“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时,将带刻度的木板一端垫高做成斜面,小明用频闪照相机记录了木块沿斜面下滑的运动过程。
平均速度的测量实验题类专题复习平均速度的测量:1.原理:由v=s/t,测出s、t,求出v。
2.器材:长木板、小木块、小车、刻度尺、秒表、金属片3.注意事项:小车的前端对齐起始线,静止释放;计时开始与小车释放应该是同时的,发生碰撞时马上秒表。
一.实验探究题(共7小题)1.在如图所示的斜面上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
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测出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
(1)为了方便测量时间,斜面的坡度不宜过(选填“大”或“小”)。
(2)如图中AB段的路程s AB=cm,如果测得时间t AB=1.6s,则AB段的平均速度v AB =cm/s。
(3)实验中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小车通过下半程的平均速度。
2.在如图所示的斜面上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
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测出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
(1)该实验是根据公式:进行测量的。
(2)图中AB间的距离S AB=cm,如果测得时间t AB=1.6s,则AB段的平均速度为v1=m/s。
(3)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填“大”或“小”);在测量小车到达B 点的时间时,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测得AB段的平均速度v1会偏。
(选填“大”或“小”)(4)接着,测出小车到达C点的时间,并计算出了AC段平均速度v.试验中发现,AB段和BC 段路程的特点,觉得还可以用公式直接算出BC段的平均速度v2,则v2=(用v、v1)。
3.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分度值为1cm)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圆圈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数字分别表示“小时:分:秒”)。
(1)实验中应使斜面的坡度较小,目的是:。
(2)请根据图中信息回答:V AC=m⁄s。
(3)由实验看出,小车在下滑过程中速度越来越。
xxxXXXXX学校XXXX年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二次月考XXX年级xx班级姓名:_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____题号一、实验,探究题二、填空题三、多项选择四、选择题总分得分一、实验,探究题(每空?分,共?分)1、如图,是一次测量玩具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的实验:(1)实验中需要的测量工具有停表和.(2)实验测得的数据如下表,请你根据图中表针的位置,读出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所用的时间并填入表中(停表每格为0.2s),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是m/s.路程运动时间平均速度s1=30cm t1=0.6s 0.5m/ss2=15cm t2=(3)分析实验数据,你认为在从斜面上滑下的过程中,小车做直线运动(选填“匀速”或“变速”).2、物理实验小组的同学在学习“测量平均速度”时,想测量从斜面上滑下的物体在不同阶段时的平均速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让小车从带有刻度(分度值为1cm)的斜面顶端由静止滑下,图中的圆圈是小车到达A、B、C 三个位置时电子表的显示时间(圆圈里面的数字分别表示“小时:分:秒”),则(1)该实验是根据公式进行测量的;评卷人得分(2)通过分析图中信息可以判断:小车从斜面顶端运动到底端的过程中(与挡片撞击前)小车的动能,机械能(均填“增大”“减小”或“不变”)(不计摩擦).(3)小车在AB段运动的路程S AB是dm(分米),在AC段运动的平均速度v AC是m/s;(4)在实验前必须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小车到达C点还没有停止计时,则会使所测量的运动时间偏.3、学习速度时,小明在课上测量了纸锥下落的速度.(1)为了完成这个实验要用到两种测量工具,它们是和.(2)实验时小明所在小组将纸锥从课桌高度落到地上,发现它落地所需时间很短,很难测量准确.请你帮他们想个解决的办法:.(写出一个)(3)小明与其它小组交流时,发现不同小组测得纸锥下落的速度不同.①请你猜想影响纸锥下落速度的因素可能是(写出一个).②为了验证你的猜想,简要的做法是.(4)小明所在小组继续研究小球在水中的下落运动情况,他们用照相机拍摄了一张小球下落的频闪照片,如图所示.已知背景墙上每块瓷砖的高度为a,闪光灯每隔△t时间拍摄一次.观察照片,关于小球的运动,以下判断正确的是①小球从A点到B点的运动是加速运动②小球从B点到D点的运动是加速运动③小球从A点到D点的平均速度为④小球通过C点时的速度为A.①②B.①③C.②③D.①④4、如图在斜面上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让小车从斜面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测出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1)图中AB段的路程s AB= cm,如果测得时间t AB=1.6s.则AB段的平均速度v AB= cm/s.(2)在测量小车到达B点的时间时,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记时,测得AB段的平均速度v AB会偏.(3)为了测量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某同学让小车从B点由静止释放,测出小车到达C点的时间,从而计算出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他的做法正确吗?,理由是:.5、物理兴趣小组利用带有刻度尺的斜面、小车和数字钟“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如图所示,图中显示的是他们测量过程中的小车在甲、乙、丙三个位置及其对应时间的情形,显示时间的格式是“时:分:秒”.(1)实验中要使斜面坡度较小,是为了;(2)小车从甲到乙的平均速度为cm/s,从乙到丙的平均速度为cm/s;(3)小车在整个运动过程中作(填“匀速直线运动”或“变速直线运动”).6、 (2015·乌鲁木齐)如图,在“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中,提供的实验器材有:木板(长为120.0 cm ,底端有金属挡板)、小车(长15.0 cm)、秒表、木块.(1)实验时应保持斜面的倾角较小,这是为了减小测量________(填“路程”或“时间”)时造成的误差.(2)斜面倾角不变时,小车由静止释放,小车通过的路程越长,其平均速度越________(填“大”或“小”);小车由静止释放,通过相同路程,斜面的倾角越大,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越________(填“大”或“小”). (3)一次实验中,小华测得小车从静止开始运动到两个车长的距离所用时间为1.2 s ,则小车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_m/s.(4)若保持斜面倾角不变,利用本实验提供的器材最多可测出________组小车由静止释放到撞击金属挡板过程中的平均速度.7、如图24所示,是实验小组的同学们用斜面和滑块做“测量物体的平均速度”的实验情形。
平均速度的测量实验题类专题复习平均速度的测量:1.原理:由v=s/t,测出s、t,求出v。
2.器材:长木板、小木块、小车、刻度尺、秒表、金属片3.注意事项:小车的前端对齐起始线,静止释放;计时开始与小车释放应该是同时的,发生碰撞时马上秒表。
一.实验探究题(共7小题)1.在如图所示的斜面上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
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测出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
(1)为了方便测量时间,斜面的坡度不宜过(选填“大”或“小”)。
(2)如图中AB段的路程s AB=cm,如果测得时间t AB=1.6s,则AB段的平均速度v AB =cm/s。
(3)实验中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小车通过下半程的平均速度。
2.在如图所示的斜面上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
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测出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
(1)该实验是根据公式:进行测量的。
(2)图中AB间的距离S AB=cm,如果测得时间t AB=1.6s,则AB段的平均速度为v1=m/s。
(3)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填“大”或“小”);在测量小车到达B 点的时间时,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测得AB段的平均速度v1会偏。
(选填“大”或“小”)(4)接着,测出小车到达C点的时间,并计算出了AC段平均速度v.试验中发现,AB段和BC 段路程的特点,觉得还可以用公式直接算出BC段的平均速度v2,则v2=(用v、v1)。
3.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分度值为1cm)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圆圈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数字分别表示“小时:分:秒”)。
(1)实验中应使斜面的坡度较小,目的是:。
(2)请根据图中信息回答:V AC=m⁄s。
(3)由实验看出,小车在下滑过程中速度越来越。
1.小明利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小车沿斜面从A处由静止开始下滑,在A、B、C三处均有电子表显示时间(数字分别表示“时:分:秒”),即可测出不同阶段的小车的平均速度。
请回答下列问题:(1)该实验原理是_______(2)该实验目的是练习用_______ 和 ______测平均速度.(3)实验中用到的器材除了斜面、小车、米尺外,还需要两种器材是_______和_______(选填:天平、弹簧秤、秒表、石英钟、金属片);(4)实验时观察到,小车沿斜面顶端下滑到斜面底端的运动是____直线运动.(选填“匀速”或“变速”)(5)实验时,为使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时间长些,应_____(选填“增大”或“减小”)斜面的坡度。
(6)测得小车在AC段的运动时间t =______s,AC段的平均速度v AC=_____m/s。
(7)在测量小车到达B点的时间时,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则测得小车在AB段的平均速度会______(选填“偏大”、“不变”或“偏小”)。
(8)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______(填“大”或“小”),以______测量时间的误差(填“减小”或“增大”).(9)小明认为,测出小车t时间内在斜面上通过的路程,也可以计算其平均速度,请对小明实验方案的可行性作出评估: ___________(选填“A”或“B”)A.可行,实验原理相同 B.不可行,路程测不准确(5)为了测量小车运动过程中BC段的平均速度,小明让小车从B点静止释放,测出小车到达C点的时间,从而计算出小车在BC段的平均速度。
他的做法______(选填“正确”或“不正确”),理由是______________。
(10)小明想测量小车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后半段的平均速度,他应该将小车从___处静止释放,并在B处开始计时,在C处停止计时。
(选填:A、B)(11)斜面倾角不变时,小车由静止释放,小车通过的路程越长,其平均速度越____(填“大”或“小”);小车由静止释放,通过相同路程,斜面的倾角越大,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越____(填“大”或“小”)(12)甲、乙两组实验操作中,小车通过的路程之比是2∶3,所用的时间之比是4∶3,则甲乙两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之比是______。
第一章机械运动实验探究题训练(二)1.小王在“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他已经从实验室借到的实验器材有:小车一辆、秒表一块、长木板一块、小木块一块。
(1)他为了完成该实验,还需要的实验器材有。
(2)为了方便计时,应该使斜面的坡度(选填“较大”或“较小”)。
(3)经测量,S1=0.9m,S2=0.4m,小车从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的过程中,秒表记录如图所示,则小车在S3上的平均速度是m/s。
2.如果需要对物体的长度进行更精确的测量,可以选用游标卡尺。
某规格游标卡尺的构造如图甲:①是主尺(最小刻度是毫米);②是游标尺(10个等分刻度)。
它是套在主尺上可移动的部件;③是测量爪。
移动游标尺,把被测物体夹在两测量爪之间,两爪之间的距离等于被测物体的长度。
(1)图甲中,当测量爪对齐时,游标尺上的0刻线与主尺上的0刻线对齐,游标尺的第10刻线与主尺上9mm刻线对齐,其它刻线都与主尺上的刻线不对齐,则游标尺上每小格比主尺上每小格的长度少毫米。
(2)如果将1张厚度为0.1mm的A4纸夹在测量爪间,游标尺的第1刻线与主尺刻线对齐,读数为0.lmm;如果将2张这样的A4纸夹在测量爪间,游标尺的第2刻线与主尺刻线对齐,读数为0.2mm;依此类推,如果将10张这样的A4纸夹在测量爪间,游标尺与主尺刻线对齐的情况如图乙,读数为10mm如图丙,如果将一个小钢球夹在测量爪间,则这个小钢球的直径为毫米。
(3)用毫米刻度尺测量长度时,只能准确地读到毫米,而用本题中的游标卡尺测量时,就能准确地读到毫米,这个数值叫做游标卡尺的精确度。
如果用L表示待测物体的长度,用L0表示主尺的整毫米数,k表示与主尺刻线对齐的游标尺上的刻线序数,a表示游标卡尺的精确度,则待测物体的长度表达式可归纳为:L=。
3.“频闪摄影”是研究物体运动时常用的一种实验方法。
如图所示,甲、乙两图是同一辆玩具小车两次不同运动的频闪照片,频闪灯的闪光时间间隔为1s,图中数字的单位为cm。
郴州市安仁县坪上中学2020年上学期物理八上第一章运动学实验题专题训练一、实验探究题1. ( 5分) 某物理兴趣小组利用带有刻度的斜面、小车和电子秒表“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
如图所示改变木板的角度进行了两次实验,在实验过程中记录了如下数据,请根据所给数据完成下列问题:(1)此实验需要测量仪器有刻度尺和________;(2)该实验依据的原理是________;(3)在第一次实验中小车全程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_m/s;(4)下列哪个图像更接近第二次实验中小车的运动情况________;(选填字母)A. B.C. D.当兴趣小组的同学再次改变木板的角度,发现小车不能沿木板下滑,下车不能下滑的原因是________。
【答案】(1)秒表(2)(3)0.29(4)B;木板倾斜程度太小【考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解析】【解答】(1)实验中需要记录下车运动距离需要的时间,所以需要刻度尺和秒表。
(2)“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需要知道路程、时间,其原理是受速度公式(3)小车全程为AC段,由表中数据可得在第一次实验中小车全程的平均速度;(4)第二次实验小车在AB段的平均速度在BC段的平均速度全程的平均速度第二次实验中,小车在AB段、BC段、AC段的平均速度相同,则小车可能做速度不变的匀速直线运动,故应该选B。
再次改变木板的角度,发现小车不能沿木板下滑,可能原因是小车与木板之间的摩擦比较大,木板倾斜程度太小,不足以使小车能够自由滑下。
【分析】(1)测量物体的运动速度时,需要利用刻度尺和秒表;(2)测量速度的实验原理是;(3)根据总路程和时间的比值计算速度;(4)相同时间的路程相同,速度不变。
2. ( 7分) 物理实验小组的同学在学习“测量平均速度”时,想测量从斜面上滑下的物体在不同阶段时的平均速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让小车从带有刻度的斜面顶端由静止滑下,图中的圆圈是小车到达A、B、C 三个位置时电子表的显示时间(圆圈里面的数字分别表示“小时∶分∶秒”),则:(1)本实验是根据公式________进行测量的;(2)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________(选填“大”或“小”),金属片的作用是________;(3)在BC段运动的路程是________dm;在AB段运动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_m/s;在AC段运动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_m/s;(4)实验前必须熟练使用电子停表,如果小车还没到达C点就停止计时,则会使所测量的速度偏________(选填“大”或“小”)。
《实验: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一、实验探究题1.张璐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的、分度值为1cm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时间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时刻:(1)该实验是根据公式___________进行测量的,所用的测量工具是_________和_________.(2)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坡度较_________(填“陡”或“缓”)些.(3)请根据图中所给信息回答小车通过AC段的平均速度为:v AC=_________m/s.(4)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则会导致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v AC偏_________(选填“大”或“小”).(5)画出实验用表格.2.李欣和本组同学一起用硬纸板搭建了如图所示的轨道,测量小球运动的平均速度。
(1)为保证小球每次通过A点的速度相同,必须用同一小球从左边斜面的同一高度处由静止释放。
要使小球能够通过E点,在左边斜面上释放小球的高度应________水平段BD的高度。
(2)他们先对轨道各段进行了标记(如图所示),用钢卷尺对轨道的AB、BC、CD、DE各段长度进行测量,并用电子秒表分别测量小球经过AB、BC、CD、DE各段的时间,整理实验数据并记录在下表中。
(3)分析表中数据可知,v BC大于v CD,这是因为小车在运动过程中受________作用。
(4)小球在BD段运动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_m/s (计算结果保留两位小数)。
3.如图a是“研究充水玻璃管中气泡的运动规律”实验,在内径约1cm,长约70cm,一端开口的玻璃管内注水近满,塞住管口并使管中留有一个小气泡,然后在距离玻璃管底部一段距离开始标注O刻度,再每隔10cm做一个标记,将玻璃管翻转后竖直放置,气泡从底端开始向上运动,分别测出气泡到达10cm、20cm、30cm、40cm 处的时间,记录在下表中:(1)根据测量数据,在图b中画出s−t图象.(2)在0−40cm范围内,气泡的运动特征是_____.(3)若测得气泡从管子的底端运动到顶端的路程为56cm,所用的时间为7s,则在这个过程中气泡的平均速度为_____m/s.(4)充水玻璃管中气泡运动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呢⊕你的猜想是:气泡运动的快慢可能与____、____有关(写出两种).(5)标注刻度时没有从玻璃管的一端(即小气泡的初始位置)开始标注,而是将刻度标注在玻璃管的中部,这样做的原因是__________.4.如图所示,在“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中,提供的实验器材有:木板(长120.0cm、底端有金属挡板),小车(长15.0cm),秒表,木块.(1)实验时应保持斜面的倾角较小,这是为了减小测量____________________(填“路程”或“时间”)时造成的误差.(2)斜面倾角不变时,小车由静止释放,小车通过的路程越长,其平均速度越_______________(填“大”或“小”);小车由静止释放,通过相同路程,斜面的倾角越大,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越________________(填“大”或“小”).(3)一次实验中,小华测得小车从静止开始运动两个车长的距离所用时间为1.2s,则小车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_________m/s.5.如图所示,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测出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