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翻译的作品集
- 格式:doc
- 大小:20.00 KB
- 文档页数:1
作者: 于明清[1]
作者机构: [1]首都师范大学,100086
出版物刊名: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页码: 238-246页
年卷期: 2020年 第8期
主题词: 鲁迅;《野草》;俄译
摘要:鲁迅的《野草》在1938—1956年先后由四位俄苏汉学家译成俄语,迄今已至少出版14次,其中3次为全本,是鲁迅作品、乃至整个中国现代文学中被译成俄语最多的作品之一。
鲁迅这部作品在俄苏社会备受青睐,因为鲁迅原本就是俄苏汉学界最为关注的中国现代作家,《野草》又被认为受到了屠格涅夫等俄苏作家的影响,从俄苏汉学家对《野草》的阐释中我们也不难看出,《野草》中体现出的自然观、道德观和人生观等,也比较契合俄罗斯汉学家和广大读者的审美趣味和人生理想。
周作人的代表作品1、散文《祖先崇拜》、《思想革命》、《前门遇马队记》、《碰伤》、《一个乡民的死》、《卖汽水的人》、《山中杂信》、《资本主义的禁娼》、《三个文学家的纪念》、《自己的园地》、《文艺上的宽容》、《沉沦》2、情诗《镜花缘》、《自己的园地》旧序、《故乡的野菜》、《北京的茶食》、《沉默》、《生活之艺术》、《苦雨》、《苍蝇》、《若子的病》、《死之默想》、《喝茶》、《元旦试笔》、《上下身》、《鸟声》、《萨满教的礼教思想》、《乌篷船》、《教训之无用》、《诗的效用》、《谈龙集》《谈虎集》自序、《阿丽思漫游奇境记》、《上海气》、《关于三月十八日的死者》、《雨天的书》自序一、《雨天的书》自序二、《燕知草》跋、《三礼赞》、《妇女问题与东方文明》等、《水里的东西》、《草木虫鱼小引》、《枣》和《桥》的序、《国庆日颂》、《闭户读书论》、《苦茶随笔》小引、《志摩纪念》、《知堂文集》序、《爆竹》、《杀奸》、《鬼怒川事件》、《孔德学校纪念日的旧话》、《重刊袁中郎集序》、《蛙》的教训、《苦茶随笔》后记、《日本的衣食住》、《关于英雄崇拜》、《自己的文章》、《结缘豆》、《赋得猫》、《苦口甘口》、《俞理初的谈谐》、《怀废名》、《两个鬼的文章》、《石板路》(二)、《杂拌儿》跋、《立春以前》后记3、文论《人的文学》、《平民文学》、《儿童的文学》、《个性的文学》4、美文《圣书与中国文学》、《日本近三十年小说之发达》、《贵族的与平民的》、《论八股文》5、诗歌《小河》、《两个扫雪的人》、《山居杂诗》、《饮酒》、《昼梦》二、作者简介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周作人是一位曾经产生过较大影响,但又走了一条曲折、复杂道路的著名散文作家。
周作人生于1885年1月,原名�寿,字星杓,后改名奎绶,自号起孟、启明(或作岂明)、知堂等。
重要笔名有独应、仲密、药堂、周遐寿等。
浙江省会稽县(今绍兴)人。
青少年时期,他和其兄鲁迅走过几乎相同的道路。
幼年曾在“三味书屋”读书,1901年秋考入江南水师学堂,开始接受西方科学、民主思想的影响,初步培养了对文学的兴趣。
鲁迅⼩说有哪些早期英译本?1926年梁社乾英译的《阿Q正传》(TheTrueStoryofAhQ)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揭开了鲁迅⼩说英译的序幕,此后《呐喊》《彷徨》中的作品不断被翻译出来,有的还被多次翻译。
本⽂将概述1954年《鲁迅⼩说选》(SelectedStoriesofLuHsun,杨宪益夫妇英译,北京外⽂出版社出版)之前的翻译情况,⽬⼒所及,难免遗漏,仅供学者和读者参考。
需要⾸先说明的是,伊罗⽣(HaroldR.Isaacs)编选的《草鞋脚:现代中国短篇⼩说选》(StrawSandals:ChineseShortStories,1918—1933)收⼊了鲁迅的《狂⼈⽇记》《孔⼄⼰》《药》《风波》《伤逝》,由于各种原因该书迟⾄1974年才由美国⿇省理⼯学院出版社正式出版,但是由⾦守拙(GeorgeA.Kennedy)翻译的五篇鲁迅作品在1932—1934年已经完成,所以纳⼊本⽂的概述。
《狂⼈⽇记》:(1)⾦守拙译本(Diary ofaMadman),1934年完成,收⼊伊罗⽣编选《草鞋脚》;(2)王际真(Chi-ChenWang)译本(TheDiaryofaMadman),收⼊1941年美国哥伦⽐亚⼤学出版社出版的王际真英译《阿Q及其他——鲁迅⼩说选集》(AhQandOthers:燬elect edStoriesofLusin)。
《孔⼄⼰》(1)⽶尔斯(ls)译本(ConYKi),收⼊1930年英国伦敦乔治·鲁特⾥奇书局出版的⽶尔斯英译《阿Q的悲剧和其他当代中国短篇⼩说》(TheTragedyofAh QuiandOtherModernChi nese Stories);(2)⾦守拙译本(K’ungI-chi),载《中国论坛》(ChinaForum)第1卷第14期(1932年5⽉),后收⼊伊罗⽣编选《草鞋脚》;(3)未署译者译本(The Tragedy ofK’ung I-Chi),载《民众论坛》(ThePeople’sTribune)第13卷第2期(1936年4⽉);(4)斯诺(EdgarSnow)和姚莘农合译本(K’ungI-chi),收⼊1936年英国伦敦乔治·哈拉普书局出版的斯诺编选《活的中国:现代中国短篇⼩说选》(LivingChina: ModernChineseShortStories)。
试评鲁迅《狂人日记》两种英译本鲁迅是中国著名的文学家,他对中国文学和思想留下了深远的影响,他的作品深入人心,比如《狂人日记》。
《狂人日记》是鲁迅晚期的一部代表作,充满着新意,在文学语言、风格上都有很大的突破。
小说融合了真实与虚构,突出主人公狂言狂语,反映了鲁迅精神世界的变化、复杂、多变。
《狂人日记》有两种英译本,一种是由美国翻译家杨沙彩翻译出版的,名为《Madman’s Diary》;另一种是由丹麦翻译家斯特林哈里斯翻译出版的,名为《The Diary of a Madman》。
杨沙彩的《Madman’s Diary》是1977年出版的,这是早期英译本。
这种译本译文翻译技巧比较保守,朗读性强,用语比较正式,容易被读者理解。
杨沙彩以克莱蒙特的理论为基础,采用单一翻译技巧,译文偏文艺,但是在文字表达上有比较大的限制,也带来了一定的缺失。
后来,在1996年,丹麦翻译家斯特林哈里斯受到李银河的鼓励,重新翻译出版了《The Diary of a Madman》。
斯特林哈里斯采用灵活的多重翻译技法,用修辞手法及多种表达风格,多样化地运用语言,使鲁迅在文字表达上十分丰富、活泼,符合鲁迅作品本身的风格,使读者能够感受到原文风貌,接受到更深层次的内容与思想,从而使《狂人日记》英译本得到了进一步的改良和完善。
《狂人日记》对于海外读者来说,有着重要的文化意义,无论是杨沙彩的《Madman’s Diary》还是斯特林哈里斯的《The Diary of aMadman》,都能让海外读者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切身感受到鲁迅的精神,从而增进两国的文化交流。
综上所述,杨沙彩和斯特林哈里斯两种英译本的《狂人日记》都受到了广大读者的一致赞誉,让鲁迅作品登上了国际舞台,同时也让更多的海外读者有机会了解到中国文学作品,从而实现中国文化与国际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鲁迅中英文版本简介本文档格式为WORD,感谢你的阅读。
最新最全的学术论文期刊文献年终总结年终报告工作总结个人总结述职报告实习报告单位总结演讲稿鲁迅中英文版本简介引导语:鲁迅的相关信息。
【鲁迅中文简介】鲁迅(1881~1936),中国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881年9月25日诞生。
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
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
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
1905—1907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
期间曾回国奉母命结婚,夫人朱安。
1909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
同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
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收辑在《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编》、《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和《集外集拾遗》等专集中。
鲁迅的一生,对中国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领导、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文学团体;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乙种)、《莽原》、《语丝》、《奔流》、《萌芽》、《译文》等文艺期刊;热忱关怀、积极培养青年作者;大力翻译外国进步和介绍国内外著名的绘画、木刻;搜集、研究、整理大量的古典文学,编著《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整理《嵇康集》,辑录《会稽郡故书杂录》、《古小说钩沈》、《唐宋传奇录》、《小说旧闻钞》等等。
鲁迅翻译的作品
《小约翰》以孩童的所见所闻,表现人类在发展进程中与大自然产生冲突的观察与反思。
在鲁迅先生看来,其时的儿童书,依然是司马温公敲水缸,岳武穆王脊梁上刺字等,“这些故事出世的时候,岂但儿童们的父母还没有出世呢,连高祖父母也没有出世,那么,那‘有益’和‘有味’之处,也就可想而知了”。
于是鲁迅做起了翻译:“(《小约翰》)是无韵的诗,成人的童话。
因为作者的博识和敏感,或者竟已超过了一般成人的童话了……都是实际和幻想的混合。
在开译(《表》)以前,自己确曾抱了不小的野心。
第一,是要将这样的崭新的童话,绍介一点进中国来,以供孩子们的父母,师长,以及教育家,童话作家来参考;第二,想不用什么难字,给十岁上下的孩子们也可以看。
鲁迅在翻译《表》的过程中,应为当时社会十分黑暗,革命者根本没有言论自由,而鲁迅为了唤起民众觉悟,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丑恶嘴脸,写出了一篇篇犹如匕首的杂文,引起反动派的极度恐慌。
他们千方百计地查禁鲁迅的作品,不允许发表,而且对他本人进行了残酷的迫害。
鲁迅《野草》英文译本序(2)鲁迅《野草》英文译本序⑵反映作者内心矛盾的散文诗,主要分为两种主题,一是直接揭示内心矛盾的,在揭示内心矛盾的篇章中,着重反映了作者对旧我、旧的思想和旧的道路的极度不满,他要冲出樊笼,寻求新的思想和出路,但是主客观环境又还没有给他创造冲出的条件和能力,结果到处“碰壁”,“使他感到中国各处是壁,然而无形,象‘鬼打墙’一般,使你随时能‘碰’”。
在《影的告别》中,作为“新我”象征的“影"不愿同象征“旧我”的“人”在一起了,经过反复和痛苦的思想斗争后,终于“独自远行”,离开了一向所依附的“人",但是由于找不到光明和出路,最后还是“被黑暗沉没”。
这里反映的正是作者痛苦、矛盾,甚至悲观、失望的情绪。
为了抛弃旧思想和摆脱痛苦的心情,作者甚至试图采取硬性“离开”的办法,在《墓碣文》中,对旧思想作了否定和批判后,赶紧“疾走,不敢反顾,生怕看见他的追随”。
这种做法虽然表现了同旧思想彻底决裂的态度,但是实际上也还是一种无可奈何的办法,因为这是一种盲目的、一相情愿的“离开”,前面还是没有可走的路。
作者说过“人生最苦痛的是梦醒了无路可走”。
二是展示某些理想和光明的。
在《雪》中,作者把“江南的雪”作为一个尽善尽美的个性来塑造,尽情赞美她的美丽、纯真、无私、高尚的品格。
显然,这是作者理想中的个性,她同现实中丑恶、污浊、自私、无耻的人物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作者希望用前者来改造和代替后者。
在《好的故事》中,作者又描绘了一幅“美丽、幽雅、有趣”的生活图画。
这是一个极为美好的境界,它是那么明亮、和谐、舒展、生动,它同黑暗、混乱、压抑、僵死的现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这是作者理想中的社会面貌。
但是由于这时作者对客观现实还缺乏全面的认识,对未来社会又毫无把握,所以他笔下的美好事物还都是十分空泛和短暂的,它们或以嫩雪的形式或以梦境的形式出现,不是好景不长就是转瞬即逝,全都顷刻幻灭。
这既反映了美好理想和黑暗现实的矛盾,又反映了作者对未来毫无信心。
死魂灵鲁迅先生译本稿子一:嘿,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聊聊《死魂灵》鲁迅先生的译本。
说起这《死魂灵》,那可真是一部了不起的作品。
鲁迅先生翻译的这个版本,更是别有一番风味。
你知道吗?鲁迅先生的文字总是那么犀利又深刻,他翻译的《死魂灵》也是如此。
读着那些句子,就好像能感觉到作者想要表达的那种对社会的讽刺和批判,直直地戳进你的心里。
而且啊,鲁迅先生翻译的时候,那用词可讲究啦!既保留了原著的精髓,又带着他自己独特的风格。
有时候一个小小的词语,都能让你琢磨好久,越琢磨越觉得有意思。
我记得刚开始读的时候,还有点不太适应,觉得有点难。
但是慢慢地,就被里面的故事和人物吸引住啦。
那些个所谓的“死魂灵”,其实不就是那个时代的缩影嘛。
每次拿起这本书,都感觉像是在和鲁迅先生对话,能从他的翻译里感受到他的思想和情感。
这可真是一种奇妙的体验!怎么样,朋友们,你们有没有读过这个译本呀?快来和我分享分享你们的感受呗!稿子二:亲爱的小伙伴们,咱们今天来唠唠《死魂灵》鲁迅先生译本。
哇塞,一提起这个译本,我这心里就有好多话想说。
鲁迅先生,那可是文学界的大腕儿啊!他翻译的《死魂灵》,简直绝了!你想啊,鲁迅先生的文笔多厉害,他翻译出来的东西,那叫一个精彩。
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好像有魔力似的,拽着你不停地读下去。
我跟你们说,读这个译本的时候,我常常会被里面的人物逗得哈哈大笑,又会被一些情节气得牙痒痒。
这就是鲁迅先生的魅力,能让你完全沉浸在书里的世界。
还有哦,这个译本里的描写特别细致,让你仿佛能看到那些人物就站在你面前,活灵活现的。
鲁迅先生把那种俄国的风情和氛围都给翻译出来了,真的太牛啦!我觉得吧,读《死魂灵》鲁迅先生译本,不仅仅是读一本书,更是在感受鲁迅先生的精神世界,在跟着他一起去审视那个社会。
小伙伴们,你们要是还没读过,赶紧去读,保证让你大开眼界!读完咱们再一起交流交流,咋样?。
鲁迅《故乡》(中英文互译)说起故乡,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番感慨。
世上有一个最纯朴的地方叫故乡,人间有一个最温暖的港湾是故乡。
在中国,有一种乡情叫落叶归根。
故乡,永远是每个游子一生最难割舍的情结,是心里最美的风景园林,是生命中最纯洁的情感圣地。
今天推荐的就是鲁迅先生的小说《故乡》的节选。
这篇小说完成于1921年1月,发表在《新青年》第九卷第一号上,后来收录于小说集《呐喊》,表达了一个出走异乡的现代文明人对故乡的眷恋。
故乡(节选)My Old Home (Excerpt)我们的船向前走,两岸的青山在黄昏中,都装成了深黛颜色,连着退向船后梢去。
As we set off, in the dusk, the green mountains on either side of the river became deep blue, receding towards the stern of the boat.宏儿和我靠着船窗,同看外面模糊的风景,他忽然问道:“大伯!我们什么时候回来?”Hung-erh and I, leaning against the cabin window, were looking out together at the indistinct scene outside, when suddenly he asked: “Uncle, when shall we go back?”“回来?你怎么还没有走就想回来了。
”“Go back? Do you mean that before you’ve left you want to go back?”“可是,水生约我到他家玩去咧……”他睁着大的黑眼睛,痴痴的想。
“Well, Shui-sheng has invited me to his home...”He opened wide his black eyes in anxious thought.我和母亲也都有些惘然,于是又提起闰土来。
名著复习之《朝花夕拾》知识汇总与考点速记一、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蜚声中外,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二鲁迅作品1.散文诗集:《野草》。
2.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3.学术著作:《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古籍序跋集》《译文序跋集》。
4.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系列等。
5.翻译作品:《毁灭》《死魂灵》《域外小说集》《出了象牙之塔》《小约翰》《小彼得》等。
二、作品解读《朝花夕拾》,散文集,原名《旧事重提》。
《朝花夕拾》是鲁迅创作的以回忆童年和青少年时期生活为主的散文集,共收入10篇散文,《朝花夕拾》题目意义是〃早晨的花晚上拾起〃,据鲁迅说:“《朝花夕拾》的文章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工《朝花夕拾》是关于鲁迅生平史实的第一手资料,我们可以从中看到早年鲁迅的完整形象。
本书为鲁迅1926年所作回忆散文的结集,共十篇。
前五篇写于北京,后五篇写于厦门。
这十篇散文是《狗•猫•鼠》《阿长与V山海经〉》《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琐记》《藤野先生》和《范爰农》。
1.《狗•猫•鼠》(1)概况:在这篇文章里,鲁迅先生清算猫的罪行:第一,猫对自己捉到的猎物,总是尽情玩弄够了,才吃下去;第二,它与狮虎同族,却天生一副媚态;第三,它老嗥叫,令人心烦;第四,它吃了我小时候心爱的一只小隐鼠。
虽然后来证实并非猫所害,但我对猫是不会产生好感的,何况它后来确实吃了小兔子!这篇文章取了“猫”这样一个类型,尖锐而又形象地讽刺了生活中与猫相似的人。
(2)主题分析:《狗•猫•鼠》是针对“正人君子”的攻击引发的,嘲讽了他们散布的“流言”,表述了对猫“尽情折磨”弱者、“到处嗥叫”、时而“一副媚态”等特性的憎恶;追忆童年时救养的一只可爱的隐鼠遭到摧残的经历和感受。
《域外小说集》中鲁迅翻译现代性的体现及其影响作者:纪启明来源:《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04期[摘要]鲁迅、周作人兄弟翻译的《域外小说集》是文学翻译史上的一次突破,具有开创性意义。
在《域外小说集》中,鲁迅翻译的现代性主要体现在选材、选用文体、翻译手法三个方面。
《域外小说集》中鲁迅翻译的现代性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鲁迅后来的翻译与文学创作,对当时的文学界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关键词]鲁迅;《域外小说集》;现代性[中图分类号]I0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372(2020)04-0115-04The modernity of Lu Xun’s translation in The Collection of Short Stories Overseas and its impact JI Qi-ming(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Qingdao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Qingdao 266061,China)Abstract:The translation of The Collection of Short Stories Overseas by Lu Xun and Zhou Zuoren is a breakthrough in the history of literature translation with pioneering significance. The modernity of Lu Xun’s trans lation in The Collection of Short Stories Overseas is mainly embodied in the material selection,stylistic form of works and approach of translation. The modernity of Lu Xun’s translation in The Collection of Short Stories Overseas has not only influenced h is later translation and literature creation to a dramatic degree but also the literary world at the time to some extent.Key words:Lu Xun; The Collection of Short Stories Overseas; modernity.鲁迅、周作人兄弟于1909年3月和7月在日本出版的《域外小说集》第一、二册,是近代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文学翻译史上的一次突破,体现了极具历史开创性意义的现代性。
鲁迅文学奖鲁迅对苏联文学的认识与译介作者:袁荻涌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8年04期本世纪20年代后期至30年代中期,鲁迅翻译了大量的苏联文学作品和评论文章,如雅各武莱夫的《十月》、法捷耶夫的《毁灭》、班台莱耶夫的《表》、淑雪兼珂(今译左琴科)的《贵家妇女》、《波兰姑娘》,卢那卡尔斯基的《艺术论》、《文艺与批评》,布哈林的《苏维埃联邦从maxim Gorky期待着什么》等。
1933年1月,良友图书印刷公司出版了苏联小说集《竖琴》,内收作品10篇,其中有7篇为鲁迅所译,涉及的作家有札弥亚丁、伦支、斐定、雅各武莱夫、理定、左祝黎、英培尔。
同年3月,良友又推出第二本苏联小说集《一天的工作》,9篇小说中有8篇为鲁迅翻译,介绍的作家有毕力涅克、绥甫林娜、略悉珂、聂维洛夫、玛拉式庚、孚尔玛诺夫(今译富曼诺夫)、唆罗珂夫(今译肖洛霍夫)、班非诺夫等。
鲁迅还翻译了日本学者的一些论著,如黑田辰男的《关于绥蒙诺夫及其代表作“饥饿”》,尾濑敬止的《作为批评家的卢那卡尔斯基》、上田进的《苏联文学理论及文学批评》、藏原外村编辑的《苏联的文艺政策》(苏共中央关于对文艺的党的政策讨论会记录)。
对其他翻译家译介苏联文学的工作,鲁迅也予以热情鼓励和支持。
从20年代中期起,鲁迅还编辑了多种译文丛书出版,其中苏联文学的数量最多。
1924年北新书局出版的《未名丛刊》尚以俄国文学为主,苏联文学只有六、七种。
1929年朝花社出版的《近代世界短篇小说集》,苏联文学的种数已超过俄国文学。
第一集《奇剑及其他》收苏联小说4篇,俄国小说1篇;第二集《在沙漠上》收苏联小说3篇,俄国作品未选入。
同年光华书局和水沫书店联合出版的《科学的艺术论丛书》,收书14册,苏联论著就占了12册。
1930年上半年,上海神州国光社约请鲁迅编一套新俄文艺丛书。
鲁迅应约拟定了10种书目,定名《现代文艺丛书》,出版4种后,因国民党政府的干预而停刊。
有的译本后由其他出版社刊行。
鲁迅对外国文学的翻译本文档格式为WORD,感谢你的阅读。
摘要:鲁迅一生的文化成就主要体现在他所做的三件事:创作、学术研究和翻译。
几十年来,文学研究者对于鲁迅的创作活动和学术研究活动表现出相当程度的重视,对这两者进行了深入的探究、追索,而鲁迅的翻译活动较之前两者却明显地受到冷落,这是与鲁迅在翻译文学上取得的巨大成绩非常不符的。
笔者认为,研究鲁迅对外国文学的翻译是鲁迅研究中的重要课题,应该受到文学研究者们的关注。
本文试图从具体的资料着手,对鲁迅1903至1936年间外国文学的翻译情况进行数字统计。
通过具体的数字研究,探讨鲁迅在同一时期内对外国文学的期待视野,借以说明鲁迅对外国文学的选择不是无所根据的,其中包含着他对本国及本国文学未来道路的思考。
外来文学一直被认为具有启发、借鉴的意义。
关键词:鲁迅;外国文学;翻译中国第一套《鲁迅全集》的主编蔡元培先生在为此书所做的序言中,对作为翻译家的鲁迅作如下评价:先生阅世既深,有种种不忍见不忍闻的事实,而自己又有一种理想的世界,蕴积既久,非一吐不快。
但彼既博览而又虚衷,对于世界文学家之作品,有所见略同者,尽量的移译,理论的有卢那卡尔斯基,蒲力汗诺夫之《艺术论》等,写实的有阿尔志跋绥夫之《工人绥惠略夫》,果戈理之《死魂灵》等,描写理想的有爱罗先珂及其作者之童话等,占全集之半,真是谦而勤了。
[ 蔡元培:《鲁迅全集序》,《鲁迅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这一概括无一字虚夸,符合客观事实。
自1903年译出法国雨果的《哀尘》起,到1936年临终前赶译俄国果戈理的《死魂灵》止,鲁迅在对外国文学的翻译上,努力始终不懈,共译出14个国家、近一百位作家的作品,总字数超过三百万,和他的创作数量大体持平。
鲁迅翻译外国文学的热忱,源于他对翻译文学于中国的重要意义有着清醒且深刻的认识: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 鲁迅:《拿来主义》,《且介亭杂文》,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鲁迅是如何翻译介绍外国文学,使之成为启迪国民思想觉悟,推动中国文学发展的思想武器的?研究鲁迅对外国文学的选择,并由此探讨鲁迅的期待视野是笔者以下要做的工作。
鲁迅译文集简介
鲁迅是中国现代作家、思想家、文化评论家和革命家,他的译文集是他从20世纪初到20世纪30年代初期所翻译和参与编
译的一系列文学作品。
鲁迅的译文集以其独特的翻译风格和思想内涵而闻名于世。
鲁迅早年在日本留学期间,接触了许多西方文学作品,受到了福楼拜、托尔斯泰、纪德等作家的影响,结合自身的中国现实,他翻译了一批西方文学名著,如《战争与和平》、《戈尔大将》等,用鲁迅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将这些作品传译成中文,使之更贴近中国读者。
此外,鲁迅还参与了一些文化杂志的编纂工作,他将许多西方文化思想搬到中国,培养了一大批新文化人。
他还积极传播和宣传马克思主义,促进了中国思想解放和现代文学的发展。
鲁迅的译文集体现了他对中国文化和社会的深刻洞察力,同时也体现了他对西方文化的吸收和理解。
他的翻译作品与他自己的创作相互映衬,形成了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和思想史上独特的地位。
总之,鲁迅的译文集是他在翻译领域中的杰作,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意义,对于理解鲁迅的思想和成就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