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 译 家 鲁 迅
- 格式:pptx
- 大小:1.61 MB
- 文档页数:14
日本最新中学语文课程中的鲁迅作品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温立三日本的鲁迅传播与中国的鲁迅传播几乎同步发生。
1918年~1919年间,鲁迅接连发表《狂人日记》《药》《孔乙己》《明天》《一件小事》等之后给他带来巨大声誉的作品,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引人注目的一员文坛大将。
日本文学界和文化界对此立即作出反应。
1920年9月~11月,京都帝国大学教授青木正儿在《支那[1]学》杂志上连载《以胡适为漩涡中心的文学革命》,文章第三部分夸赞鲁迅“是一位颇具前途的作家”,认为“鲁迅涉足的境界是迄今中国的小说家都不曾抵达的”[2]。
青木正儿和他的文章翻开了日本鲁迅传播的第一页。
1927年,日本作家武者小路实笃将《故乡》译成日文,刊载于他本人主编的《大调和》杂志上,这是鲁迅作品首次被译成日文并在日本本土媒体上发表,也是鲁迅及其作品在日本传播的真正开始。
1928年,镰天正国译《白光》《孔乙己》发表在《支那学》杂志上。
1932年,《中央公论》杂志刊载佐藤春夫译《故乡》《孤独者》。
《中央公论》这份刊物当时在日本销量很大,名家佐藤春夫的亲自译介,无疑在日本民众中对宣传鲁迅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1935年,岩波书店出版佐藤春夫、增田涉译《鲁迅选集》,从此,“文豪鲁迅”走向日本的寻常读者。
而20世纪50年代多篇鲁迅作品进入日本语文课本至今,则说明鲁迅在日本民众心中类乎“国民作家”的地位。
一、日本中学语文课本中的鲁迅作品选编史简况鲁迅作品“登陆”日本列岛近三十年之后终于迎来了辉煌的时刻。
1953年,由日本鲁迅研究专家竹内好翻译的《故乡》第一次被选入日本教育出版株式会社出版的中学国语教科书,供初中三年级学生阅读。
当时,中日关系仍处于战后紧张时期,因此,《故乡》入选日本教科书的意义,其实已经超越了教育领域而扩展到两国外交关系,成为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加速剂和助推力。
这一年,日本国内通行的六套中学国语教科书均编入《故乡》,表明此后凡是上过中学的日本国民均读过《故乡》。
广角视野 wide angle鲁迅的翻译思想及其对翻译理论的贡献白 丹(长安大学外国语学院 710064)【摘 要】中国文化名人鲁迅不仅是文学家,而首先是翻译家。
本文通过对鲁迅翻译活动做以详尽探查,对其翻译思想做以系统深入分析,阐明了鲁迅对翻译理论的独特贡献。
同时广泛联系国内外翻译理论史,旨在让读者对鲁迅的翻译理念在全球翻译研究中所占的位置有一个通贯的理解。
在后殖民主义文化研究盛行的大环境下,挖掘本民族的译学文化,无疑具有将中国文化推向世界的重大意义。
【关键词】鲁迅;翻译理论;翻译思想;创新一、导 论鲁迅是我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名人,其小说、杂文、小品文都是开创性的。
但是他的翻译思想与理念却少有人问津。
1938年蔡元培先生主编了第一套20卷本的《鲁迅全集》,其中半数为鲁迅译文。
据学者李季统计,“鲁迅的译著共有五百万字,其中翻译就占有二百九十万字,甚至超过了他的著述”。
但是他的翻译思想与理念却少有人问津。
在鲁迅留下的1000多万字中,有一半是翻译文字。
“不少学者指出,鲁迅首先是翻译家,其次才是作家。
在社会历史大断裂、新旧文化大洗牌的年代,鲁迅在‘拿来主义’思想指导下开展的译介工作,形成了其特有的翻译出版思想和工作原则,被誉为‘不仅改写了小说翻译史上的色调,也开启了文学翻译新的风气’。
北京鲁迅博物馆馆长孙郁指出:“鲁迅首先是翻译家,其次才是作家,他大量的精力用在翻译”。
然而,目前只有“鲁迅谈翻译”之类的文章,以及大量的鲁迅翻译实践活动成果,因此,本文将从鲁迅翻译思想及其对翻译理论的贡献两个方面探究鲁迅作为翻译家的重大贡献。
二、鲁迅的翻译实践活动鲁迅的翻译活动横跨启蒙与现代两个翻译繁荣时期,共翻译了14各国家近百位作家200余种作品。
据李万钧先生统计,“鲁迅前后长达33年的翻译生涯中,共翻译了十五国一百一十人的两百四十四种作品”。
鲁迅的翻译活动大体分为三个阶段,一、五四运动之前的翻译初期。
早在1903年日本留学期间,他便翻译了法国凡尔纳的科幻小说《月界旅行》、《地底旅行》及雨果的《随见录》中的《哀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