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交通安全法 道路通行规则
- 格式:pptx
- 大小:2.02 MB
- 文档页数:25
最新道路交通安全法全文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2003年10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四十七号)根据2007年12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的决定》第一次修正根据2011年4月22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的决定》第二次修正《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的决定》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于2011年4月22日通过,现予公布,自2011年5月1日起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胡锦涛2011年4月22日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车辆和驾驶人第一节机动车、非机动车第二节机动车驾驶人第三章道路通行条件第四章道路通行规定第一节一般规定第二节机动车通行规定第三节非机动车通行规定第四节行人和乘车人通行规定第五节高速公路的特别规定第五章交通事故处理第六章执法监督第七章法律责任第八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维护道路交通秩序,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保护人身安全,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财产安全及其他合法权益,提高通行效率,制定本法。
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车辆驾驶人、行人、乘车人以及与道路交通活动有关的单位和个人,都应当遵守本法。
第三条道路交通安全工作,应当遵循依法管理、方便群众的原则,保障道路交通有序、安全、畅通。
第四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保障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相适应。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适应道路交通发展的需要,依据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政策,制定道路交通安全管理规划,并组织实施。
第五条国务院公安部门负责全国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交通、建设管理部门依据各自职责,负责有关的道路交通工作。
新道路交通安全法全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道路交通行为,保障道路交通安全,维护社会治安秩序,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本法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道路交通活动。
第三条国务院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负责全国道路交通安全的组织、协调和监督管理。
公安机关负责治安管理,交通管理、公安派出机关依照本法的规定对违法行为实施监督、管理和处罚。
第四条道路交通安全工作要依法组织,依法进行,统筹兼顾,综合施策。
第五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道路交通安全工作的领导,组织、指导和协调有关部门依法开展道路交通安全工作。
第六条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道路交通安全工作的指导和协调,及时了解和掌握道路交通事故的情况,研究防范道路交通事故的对策,提出有关建议。
第七条车辆和行人应当遵守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遵守交通规则,文明驾驶、文明行走,保护道路和交通设施设备,维护道路交通秩序,保障道路和行人交通安全。
第二章道路交通安全组织第八条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根据道路交通安全工作需要,进行道路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普及道路通行规则、交通安全常识,提高全社会的道路交通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
第九条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根据道路交通安全工作需要,审查道路运输经营者和道路运输驾驶人员的资格,落实从业资格和培训制度。
第十条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根据道路交通安全工作需要,监督、检查和指导道路运输经营者、道路运输驾驶人员的安全生产和安全行驶。
第十一条道路交通安全事件的处理应当按照预防、救助、处置、追究的原则,有关部门及时组织进行。
第十二条道路交通安全工作中的机动车、非机动车、行人,应当按照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和交通规则的规定互相尊重、互相谦让、互相照顾。
第十三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道路交通安全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协调,指导和协助有关部门做好道路交通安全工作,保障道路交通安全。
第十四条道路交通安全工作中的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等媒体和道路交通安全主管部门应当加强交通安全宣传,向公众普及道路交通安全知识,提高公众的交通安全意识。
驾考知识:道路安全通行规定驾考知识:道路安全通行规定一、安全通行的基本原则1.右侧通行的原则根据我国道路交通的习惯,《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机动车、非机动车实行右侧通行”。
即驾驶车辆在道路上行驶时,必须遵守右侧通行的原则,不得逆向行驶。
2.各行其道原则机动车、非机动车、行人必须按照规定在各自的道路空间范围内通行,如图2-1所示。
“各行其道”含有两层意思,即通行权和先行权。
所谓通行权,是指机动车、非机动车、行人依照交通法规的规定,所享有的使用道路某一空间范围通行的权利。
如道路分为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人行道、人行横道,机动车、非机动车、行人在各自规定的道路内通行享有通行权。
所谓先行权,是指机动车、非机动车、行人在共同享有使用道路某一空间范围通行权利的前提下,依照交通法规所享有的优先使用道路某一空间范围通行的权力。
例如规定机动车驶人或驶出非机动车道时,必须注意避让非机动车;机动车驶人人行道时,必须注意避让行人。
因为,这里机动车是借非机动车道进出,对机动车来说这时只有通行权,而没有先行权。
3.安全原则所谓安全原则,是指车辆和行人在道路上通行或者进行与交通有关的活动中,都要将保证人的生命、财产安全作为自己行为的出发点和归宿。
二、行驶车道的规定《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根据道路条件和通行需要,道路划分为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的,机动车、非机动车、行人实行分道通行,如图2-2所示。
在没有划道路中心线和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及人行道线的道路上,机动车在道路中间行驶,非机动车和行人在道路两侧通行,如图2-3所示。
《实施条例》对机动车道的通行作了如下具体规定。
①在道路同方向划有两条以上机动车道的,左侧为快速车道,右侧为慢速车道,机动车在机动车道行驶,轻便摩托车在机动车道内靠右行驶,如图2-4所示。
②在快速车道行驶的机动车应当按照快速车道规定的速度行驶,未达到快速车道规定的行驶速度的,应当在慢速车道行驶。
③摩托车应当在最右侧车道行驶。
第一章总则- 明确了条例的制定依据、适用范围和总的原则。
第二章车辆和驾驶人- 对机动车的登记、检验、报废等做了详细规定。
- 规定了机动车驾驶人的资质要求、考试、培训和驾驶证管理等。
第三章道路通行条件- 规定了道路的规划、建设、维护和管理标准。
- 对道路的标志、标线、信号灯等交通设施的要求进行了详细说明。
第四章道路通行规定- 对机动车、非机动车和行人的通行规定做了详细规定,包括:- 通行规则、通行顺序、避让规则等。
- 特定道路的通行规定,如高速公路、城市道路、农村道路等。
- 雨天、雪天、雾天等恶劣天气下的通行规定。
第五章交通事故处理- 规定了交通事故的处理程序、责任认定、损害赔偿等。
第六章执法监督- 规定了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的执法职责和程序,以及执法监督机制。
第七章法律责任- 对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的行为,规定了相应的法律责任。
第八章附则- 对条例的生效时间、解释权等做了规定。
以下是几个具体实施细则的例子:1. 自行车驾驶年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第七十二条规定,驾驶自行车必须年满12周岁。
2. 机动车安全技术性能检查:第二十一条规定,驾驶人驾驶机动车上道路行驶前,应当对机动车的安全技术性能进行认真检查,不得驾驶安全设施不全或者机件不符合技术标准等具有安全隐患的机动车。
3. 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根据《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与示范应用管理规范实施细则》,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示范应用、示范运营须配备安全员,并购买相应的保险。
4. 单位道路交通安全责任:根据《单位履行道路交通安全防范责任制度实施细则》,单位应依法履行道路交通安全防范责任,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将对未履行责任的单位进行监督和处罚。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的实施,有助于规范道路交通秩序,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道路交通法道路交通法新的道路交通法于2011年4月22日修正,下面是详细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2003年10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通过根据2007年12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的决定》第一次修正根据2011年4月22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的决定》第二次修正)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维护道路交通秩序,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保护人身安全,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财产安全及其他合法权益,提高通行效率,制定本法。
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车辆驾驶人、行人、乘车人以及与道路交通活动有关的单位和个人,都应当遵守本法。
第三条道路交通安全工作,应当遵循依法管理、方便群众的原则,保障道路交通有序、安全、畅通。
第四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保障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相适应。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适应道路交通发展的需要,依据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政策,制定道路交通安全管理规划,并组织实施。
第五条国务院公安部门负责全国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交通、建设管理部门依据各自职责,负责有关的道路交通工作。
第六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经常进行道路交通安全教育,提高公民的道路交通安全意识。
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及其交通警察执行职务时,应当加强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的宣传,并模范遵守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
机关、部队、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以及其他组织,应当对本单位的人员进行道路交通安全教育。
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应当将道路交通安全教育纳入法制教育的内容。
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有关单位,有进行道路交通安全教育的义务。
第七条对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应当加强科学研究,推广、使用先进的管理方法、技术、设备。
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细则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细则是为了规范道路交通行为,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交通秩序,促进交通安全,保障道路交通安全畅通。
为了更好地贯彻执行道路交通安全法,我们制定了以下实施细则:一、交通标志和标线的设置和使用。
1. 交通标志和标线应当按照国家标准设置,保持清晰、完整,不得遮挡、污损或者损坏。
2. 所有驾驶员和行人都应当遵守交通标志和标线的规定,严禁擅自更改、破坏或者遮挡交通标志和标线。
3. 对于违反交通标志和标线规定的行为,将依法予以处罚,并追究相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
二、交通信号灯的使用。
1. 交通信号灯是交通管理的重要工具,所有驾驶员和行人都应当严格遵守交通信号灯的指示。
2. 绿灯亮时,行人和车辆可以通行;黄灯亮时,行人和车辆应当减速停车,禁止加速通过;红灯亮时,行人和车辆应当停止通行。
3. 对于违反交通信号灯规定的行为,将依法予以处罚,并追究相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
三、机动车驾驶员的行为规定。
1. 机动车驾驶员应当严格遵守交通法规,文明驾驶,礼让行人,遵守交通信号灯指示,不得酒后驾驶、超速行驶、闯红灯等危险行为。
2. 机动车驾驶员应当保持车辆良好状态,定期进行检查和维护,确保车辆安全运行。
3. 对于违反机动车驾驶员行为规定的行为,将依法予以处罚,并追究相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
四、非机动车驾驶员和行人的行为规定。
1. 非机动车驾驶员和行人应当遵守交通法规,文明出行,不得闯红灯、逆行、占用机动车道等危险行为。
2. 非机动车驾驶员和行人应当佩戴安全头盔、反光背心等安全装备,确保自身安全。
3. 对于违反非机动车驾驶员和行人行为规定的行为,将依法予以处罚,并追究相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
五、交通事故的处理和责任追究。
1. 对于交通事故,应当及时报警,保护现场,协助交警处理。
2. 对于造成交通事故的行为,将依法追究相应的法律责任,赔偿受害人的损失。
六、其他规定。
1. 严禁酒后驾驶、毒驾、疲劳驾驶等危险行为,对于违反规定的将依法予以处罚。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释义(非机动车通行规定)第四章道路通行规定第三节非机动车通行规定第五十七条【非机动车通行规则】驾驶非机动车在道路上行驶应当遵守有关交通安全的规定。
非机动车应当在非机动车道内行驶;在没有非机动车道的道路上,应当靠车行道的右侧行驶。
[释义]本条是关于非机动车行驶的一般规定。
本条中所说的驾驶非机动车在道路上行驶应当遵守“有关交通安全的规定”,主要是指《道路交通管理条例》第五十八条和第五十九条规定的内容以及地方性法规和规章中的规定。
其中第五十八条专门规定自行车、三轮车的驾驶人必须遵守的规定,主要有:1、转弯前须减速慢行,向后嘹望,伸手示意,不准突然猛拐;2、超越前车时,不准妨碍被超车的行驶;3、通过陡坡、横穿四条以上机动车道或途中车闸失效时,须下车推行。
下车前须伸手上下摆动示意,不准妨碍后面车辆行驶;4、不准双手离把,攀扶其他车辆或手中持物;5、不准牵引车辆或被其他车辆牵引;6、不准扶身并行、互相追逐或曲折竞驶;7、大中城市市区不准骑自行车带人,但对于带学龄前儿童,各地可自行规定;8、驾驶三轮车不准并行。
第五十九条规定了畜力车的驾驶人必须遵守的规定,主要有:1、不准使用未经驯服的牲畜驾车,随车幼畜须拴系;2、不准驾车并行;3、不准在车上躺卧或离开车辆;4、行经繁华路段、交叉路口、铁路道口、人行横道、弯路、窄路、窄桥、陡坡、隧道或容易发生危险的路段,不准超车,赶二轮畜力车须下车牵引牲畜;5、夜间在没有路灯照明的道路上行驶时,必须燃灯;6、停放时,须拉紧车闸,拴牢牲畜。
此外,根据《道路交通管理条例》的规定,非机动车会车,在有障碍的路段,有障碍的一方让对方先行;在狭窄的坡路,下坡车应让上坡车先行;但下坡车已行至中途而上坡车未上坡时,应让下坡车先行。
而且,酒醉的人不准驾驶非机动车;丧失正常驾驶能力的残疾人不准驾驶除残疾人专用车以外的其他非机动车;未满16岁的人,不准在道路上驾驶畜力车;未满12岁的儿童,不准在道路上骑自行车、三轮车和推、拉人力车。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2017年修订)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务院•【公布日期】2017.10.07•【文号】•【施行日期】2017.10.07•【效力等级】行政法规•【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道路交通管理正文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2004年4月3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405号公布根据2017年10月7日《国务院关于修改部分行政法规的决定》修订)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以下简称道路交通安全法)的规定,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车辆驾驶人、行人、乘车人以及与道路交通活动有关的单位和个人,应当遵守道路交通安全法和本条例。
第三条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道路交通安全工作协调机制,组织有关部门对城市建设项目进行交通影响评价,制定道路交通安全管理规划,确定管理目标,制定实施方案。
第二章车辆和驾驶人第一节机动车第四条机动车的登记,分为注册登记、变更登记、转移登记、抵押登记和注销登记。
第五条初次申领机动车号牌、行驶证的,应当向机动车所有人住所地的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申请注册登记。
申请机动车注册登记,应当交验机动车,并提交以下证明、凭证:(一)机动车所有人的身份证明;(二)购车发票等机动车来历证明;(三)机动车整车出厂合格证明或者进口机动车进口凭证;(四)车辆购置税完税证明或者免税凭证;(五)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凭证;(六)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在机动车注册登记时提交的其他证明、凭证。
不属于国务院机动车产品主管部门规定免予安全技术检验的车型的,还应当提供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合格证明。
第六条已注册登记的机动车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机动车所有人应当向登记该机动车的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申请变更登记:(一)改变机动车车身颜色的;(二)更换发动机的;(三)更换车身或者车架的;(四)因质量有问题,制造厂更换整车的;(五)营运机动车改为非营运机动车或者非营运机动车改为营运机动车的;(六)机动车所有人的住所迁出或者迁入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管辖区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