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七章
- 格式:doc
- 大小:254.00 KB
- 文档页数:3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七章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第七章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一)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1.社会形态及其活动构成人类社会发展的主要内容和阶段。
(1)五种社会形态社会形态是一定生产力基础之上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是社会的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观念形态的统一体。
到目前为止,人类历史已经形成了五种社会形态,即原始社会形态、奴隶社会形态、封建社会形态、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
(2)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把人类社会看做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是历史唯物主义对社会历史的唯物辩证本性的揭示。
这一思想表明,人类社会虽然有着与自然迥然不同的特点,但本质上同自然界一样,是一种物质体系,其发展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
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的主要含义是:第一,从人类社会的起源和存在的基础看,人类社会同自然界一样,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
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类社会的存在离不开自然界,其存在与发展的基础就是每日每时都必须进行的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活动,即采取一定的生产方式进行的物质生产活动。
第二,从人类社会的发展来看,人类社会同自然界一样,本质上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合乎规律的辩证发展过程。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的基本矛盾,人类社会正是在这两对矛盾的推动下,依次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五种社会形态,这是一个不依任何个人、任何阶级以至整个人类的意志为转移的发展过程。
第三,社会现象尽管是不可逆的,但在不可逆的社会现象背后,历史规律却有着“重复性”。
只要具备一定的条件,某种合乎规律的现象就必然重复出现。
确认社会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只有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才有可靠的根据把社会发展看做是自然历史过程。
这是因为:①生产力是整个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和根源。
第七章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最崇高的的社会理想一、单项选择题(在下面各题的选项中,请选出最符合题意的1项,并将代表正确选项的字母写在题干的括号内。
)1.社会发展的进步趋势,突出地表现在()的历史过程中。
A.人的全面发展B.社会形态由低级向高级发展C.生产力发展D.生产关系变革2.未来共产主义社会是()。
A.独立国家联合体B.独立个人联合体C.自由组织联合体D.自由人的联合体3.实现共产主义不能超越()发展阶段。
A.资本主义B.国际垄断资本主义C.社会主义D.社会主义初级阶段4.当前,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集中体现在()。
A.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B.为共产主义而奋斗C.为实现小康社会而奋斗D.为建构和谐社会而奋斗5.我们是最低纲领与最高纲领的统一论者。
党的最高纲领是()。
A.实现共产主义B.建构和谐社会C.实现“天下为公”D.实现“大同世界”6.共产主义只有在()充分发展和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才能实现。
A.社会主义社会B.和谐社会C.小康社会D.自由人的联合体7.社会进步必然促进并直接表现为()。
A.物的极大丰富B.生产力的高度发达C.人的发展D.社会形态的变更8.在共产主义社会里,()成为人们生活的第一需要。
A.生产资料公有制B.劳动C.按劳分配D.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9.最早提出空想社会主义的著作是()A.《乌托邦》B.《太阳城》C.《自然法典》D.《论法制和法律的原则》10.16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者是( )A.圣西门 B.傅立叶 C.欧文 D.托马斯•莫尔11.“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
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
”这是()说的。
A.恩格斯B.列宁C.毛泽东D.邓小平12.“马克思的哲学是完备的哲学唯物主义,它把伟大的认识工具给了人类,特别是给了工人阶级。
”这是()对马克思哲学的功能说明。
A.恩格斯B.列宁C.毛泽东D.邓小平13.“我所在的党并没有任何一劳永逸的现成方案。
第七章一、单项目选择题1.下列提法正确的是( )A. 只有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预见了未来社会B. 只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预见了未来社会C. 只有唯心主义思想家预见了未来社会D. 许多思想家都预见了未来社会2. “通过批判旧世界来发现新世界”是( )A. 空想社会主义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B. 马克思主义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c.唯物主义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D.唯心主义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3.“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这是( )A. 《共产党宣言)中的一段话B.《共产主义原理)中的一段话 c.《哥达纲领批判》中的一段话 D.《资本论)中的一段话4.“人的依赖性关系”是( )A.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人与人之间的关 B.资本主义社会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c.社会主义社会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D.共产主义社会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5.“物的依赖性关系”是( A. 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B.资本主义社会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c.社会主义社会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D. 共产主义社会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6.实现了人的“自由个性”的发展,是( ) A.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人的生存状态 B.资本主义社会之中的人的生存 C. 巳社会主义社会之中的人的生存状态 D.共产主义社会之中的人的生存状态7.“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 )A.是矛盾的 B. 是两回 c.是有着内在联系 D.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8.“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是( ) A.时间性概念 B.空间性概 c.历史性概念 D.物质性概念9.马克思主义认为,消灭“三大差别”的关键在于( )A.消灭工业与农业的差别 B.消灭城市和乡村的差 c.消灭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 D.消灭利益差别10.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是( ) A.原始社会的分配方 B.阶级社会的分配方式 c.社会主义社会的分配方 D.共产主义社会的分配方式 11.在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系问题上,马克思主义认为( )A.前者是个人的理想,后者是社会的目 B.前者体现了个人价值,后者体现了社会价值 c.前者和后者是彼此独立的历史发展过程 D.前者和后者互为前提和基础12.江泽民说:“忘记远大理想而只顾眼前,就会失去前进方向,离开现实工作而空谈远大理想,就会脱离实际。
第7章认识的本质和过程7.1 考点归纳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认识的基本属性人对世界的观念把握活动或认识活动,就是在实践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认识结构的现实展开,是认识主体通过认识工具对认识客体的能动反映活动。
认识系统结构诸要素在认识活动中的这种结合方式及其起作用的特点,决定了认识的基本属性。
(1)认识具有客观性认识的客观性,是指认识的来自客体方面的属性或客体性,人的认识总是指向一定的客体并在观念中这样那样地再现客体。
认识具有客观性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①认识要受到来自客体方面的制约。
②认识不仅要受到客体的制约,而且认识本身就是对客体的观念重建或再现,认识结果总在不同程度上反映客体的属性、状态、关系、本质和规律。
(2)认识具有主体性认识的主体性,是主体在认识活动中自觉地将其自身因素即主体因素投入认识过程,融合或凝结于认识结果而使认识不可避免地带有的主体属性。
认识的主体性相对地区分为两种情况:①主体因素通过物质认识工具投入认识过程,融合于认识结果而对认识发生影响;②主体因素通过精神认识工具即思维框架投入认识过程,融合于认识结果而使认识呈现出个体差异。
认识的主体性不等于主观的任意性,而从一个方面体现了认识的能动性。
认识活动的能动性,就是遵循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原则,人的诸主体因素的最积极调动和各因素功能的最充分发挥。
(3)认识是对象意识与自我意识的统一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而这种反映活动的过程又必然打上主体因素的印记,认识既具有客观性又具有主体性,表明认识是对象意识与自我意识的统一。
2.实践是认识发生的基础(1)劳动在认识的发生中起决定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实践出发,把认识发生的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结合起来,认为劳动在认识的发生中起着决定作用。
人的认识能力的形成,归根结底取决于人所特有的实践活动。
①实践使认识的发生具有必要性又有可能性a.实践使认识的发生具有必要性人的实践是以自觉目的性为特征的改造世界的活动,它要求人们形成关于对象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并以此为基础确定实践活动的目标和方案。
第7章社会历史运动的规律性1.怎样理解历史是追求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答:历史的前提是现实的人,因而历史在本质上就既不是某种纯粹自然物的运动,也不是什么由“神意”或抽象地精神力量支配的过程。
现实的人的活动都是有目的的,在社会历史领域,发生作用的是人,是他们的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因而不仅存在着因果性,而且又出现了目的性。
因果性与目的性在人类历史活动中紧密地交织在一起,以至于因果性往往是通过目的性来实现的。
事实上,历史本身并不存在目的,只有人的活动才具有目的。
目的或意识知识人们进行历史活动的主观动因,在其背后则隐藏的更加深刻的“物质动因”。
所以说,历史是追求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
2.怎样理解人的活动与历史规律的关系?历史规律有什么特点?答:社会历史运动存在着与自然运动相似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历史规律不是与人的自主活动相脱离的神意体现或理性安排。
决定人们思想动机的是物质利益或经济关系。
(1)人的活动与历史规律的关系①历史的发展与自然的发展一样有着内在规律。
这些规律不仅不以人的意志、意识和意图为转移,相反却决定人的意志、意识和意图。
②历史规律不同于自然规律。
历史规律形成并实现于人的活动之中,又反过来制约并支配着人的活动。
③人不能跳过或取消历史规律,只能掌握规律并使人的实践活动变得更加自觉、更加科学。
(2)历史规律的特点历史规律最根本的性质是客观必然性,是指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性质。
历史规律特点为:①历史规律形成于人的活动过程之中。
历史规律形成于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物质交往过程,离开了人类的实践活动,历史规律也就不存在了。
②历史规律实现于人的活动过程之中。
历史规律得以存在并发生作用的必要条件之一是人的有目的有意识的社会活动,它也只有通过人的有目的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才能得到实现。
③历史规律的表现形式依社会历史条件而变化。
历史规律以人的历史性活动为基础,其具体存在和实际表现随着人类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07章在线测试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07章在线测试剩余时间:58:17
答题须知:1、本卷满分20分。
2、答完题后,请一定要单击下面的“交卷”按钮交卷,否则无法记录本试卷的成绩。
3、在交卷之前,不要刷新本网页,否则你的答题结果将会被清空。
第一题、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5道题共5分)
1、认为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动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的观点是( )。
A、宿命论观点
B、天命论观点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D、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2、严格科学意义上的社会革命是指( )。
A、思想、文化、技术领域的重大变革
B、革命阶级反对反动统治阶级的国家政权的斗争
C、统治阶级内部政权的更替
D、反动阶级对革命政权的篡夺
3、暴力革命是( )。
A、社会革命的唯一形式
B、社会革命的基本形式
C、社会革命的辅助形式
D、社会革命的特殊形式
4、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是( )。
A、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的原理
B、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原理
C、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D、历史唯物主义关于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有巨大作用的原理
5、社会革命的最深刻根源在于( )。
A、人口太多而造成贫穷落后
B、国际阶级斗争形势的影响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D、人民群众的觉悟及其积极性第二题、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5道题共10分)
1、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包括( )。
A、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B、在阶级社会里阶级斗争
C、社会革命和改革
D、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
E、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
2、社会革命的主观条件是()。
A、革命阶级的觉悟程度大大提高
B、革命阶级的组织程度大大提高
C、形成足以推翻反动统治阶级的强大革命力量
D、国际力量的支援
E、统治阶级无法照旧统治下去
3、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和阶级斗争学说认为()。
A、阶级在生产力有一定发展而又发展不足的情况下产生和存在
B、阶级斗争归根到底是由于物质利益的对立引起的
C、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D、阶级的完全消灭是国家消亡的前提
E、阶级斗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4、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表现在()。
A、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B、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不受政治经济条件的制约
C、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D、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不受精神文化条件的制约
E、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5、下列各项属于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的内容的有()。
A、一切按群众的意愿办事
B、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
C、满足群众的一切眼前利益
D、一切工作都要搞群众运动
E、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第三题、判断题(每题1分,5道题共5分)
1、人的实践活动都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有其选择的特定目标,因而人在历史活动中的选择是完全自由的。
正确错误
2、任何个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都是起作用的。
正确错误
3、人们无法自由地选择生产力。
正确错误
4、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正确错误
5、生产力水平越高,民主权利就越真实、广泛。
正确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