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第二节血证
- 格式:ppt
- 大小:3.11 MB
- 文档页数:43
中医内科学——血证一、概念凡血液不循常道,或上溢口鼻诸窍,或下泄于前后二阴,或渗出于肌肤,所形成的一类出血性疾患,统称为血证。
在古代医籍中,亦称为血病或失血。
二、病因病机1.外感六淫2.酒食不节3.情志过极4.劳倦过度5.病后诱发三、诊断要点鼻衄:凡不因外伤或女性不因逆经所致血从鼻窍溢出者,都可诊断为鼻衄。
齿衄:血从牙龈齿缝间溢出,并可排除外伤所致者,即可诊断为齿衄。
咳血1.咳血前常有胸闷、喉痒等感觉,经咳嗽而出,其血由肺或气道而来,或纯红鲜血,间夹涎沫,或痰血相兼,痰中带血。
2.患有慢性咳嗽,喘证或肺痨等肺系疾患的病史。
3.必要时可进行胸部X线、CT检查、支气管镜或造影检查,白细胞计数及分类、血沉、痰细菌培养、痰抗酸杆菌检查和脱落细胞病理检查等均有助于明确咳血的原因。
吐血1.发病较缓,吐血前多有恶心、胃脘不适、头晕等先兆症状。
血从胃或食道而来,随呕吐而出,常夹有食物残渣等胃内容物,血多呈紫红、紫暗色,也可呈鲜红色,大便常色黑如漆或呈暗红色。
2.有胃痛、嗳气、吞酸、胁痛、黄疸、徵积等宿疾。
3.实验室检查呕吐物、大便潜血试验、上消化道钡餐造影、纤维胃镜和B超检查等有助于明确诊断。
便血1.大便下血可发生在便前或便后,色鲜红、暗红或紫暗,甚至色黑如漆。
2.有胃痛、胁痛、积聚以及泄泻、痢疾等宿疾。
3.实验室检查,大便潜血阳性者。
尿血1.小便中混有血液或夹血丝、血块,但尿道不痛。
2.部分病人虽无肉眼血尿,但经尿常规检查,镜下有红细胞或隐血实验阳性者也可诊断。
紫斑1.四肢及躯干部肌肤出现瘀点或青紫瘀斑,甚至融合成片,压之不褪色,常反复发作。
2.临床应做血小板计数、出凝血时间、血块退缩时间、凝血酶原时间、束臂实验等检查,必要时作骨髓穿刺以明确诊断。
四、鉴别诊断鼻衄1.外伤鼻衄:有明确的外伤史,如碰撞或挖鼻等原因而导致鼻衄者,其血多来自外伤一侧的鼻孔,经治疗后一般不再复发,也无全身症状。
2.经行衄血:其发生与月经周期密切相关,一般在经前或经期内出现,也称逆经或倒经。
中医内科学——血证(2)真题演练1、尿血宜与何种淋证鉴别A.膏淋B.血淋C.石淋D.劳淋E.热淋2、治疗尿血肾气不固者,应首选A.六味地黄丸B.十灰散C.春泽汤D.保真汤E.无比山药丸3、患者小便黄赤灼热,尿血鲜红,心烦口渴,面赤口疮,夜寐不安,舌红,脉数。
其治法是A.清肝凉血,化瘀止血B.清利湿热,凉血止血C.清热泻火,凉血止血D.清心泻火,宁络止血E.清热生津,宁络止血4、患者便血紫黯,甚则黑色,腹部隐痛,喜热饮,面色不华,神倦懒言,便溏,舌质淡,脉细。
治疗应首选 A.当归补血汤B.归脾汤C.黄土汤D.无比山药丸E.黄芪建中汤5、紫斑的病位在A.颜面B.躯干部C.臀部D.四肢E.皮肤答案:BECCE知识点:五、便血便血系胃肠脉络受损,出现血液随大便而下,或大便显柏油样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肠道湿热:便血色红,大便不畅或稀溏,或有腹痛,口苦,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
治以清化湿热,凉血止血之法。
方用地榆散合槐角丸。
气虚不摄:便血色红或紫黯,食少,体倦,面色萎黄,心悸,少寐,舌质淡,脉细。
治以益气摄血之法,方用归脾汤。
脾胃虚寒:便血紫黯,甚则黑色,腹部隐痛,喜热饮,面色不华,神倦懒言,便溏,舌质淡,脉细。
治以健脾温中,养血止血之法。
方用黄土汤。
六、尿血小便中混有血液,甚或伴有血块的病症,称为尿血。
随出血量多少的不同,而使小便呈淡红色、鲜红色,或茶褐色。
下焦湿热:小便黄赤灼热,尿血鲜红,心烦口渴,面赤口疮,夜寐不安,舌质红,脉数。
治以清热泻火,凉血止血之法,方用小蓟饮子。
肾虚火旺:小便短赤带血,头晕耳鸣,神疲,颧红潮热,腰膝酸饮,舌质红,脉细数。
治以滋阴降火,凉血止血之法,方用知柏地黄丸。
脾不统血:久病尿血,甚或兼见齿衄、肌衄,食少,体倦乏力,气短声低,面色不华,舌质淡,脉细弱。
治以补脾摄血之法,方用归脾汤。
肾气不固:久病尿血,血色淡红,头晕耳鸣,精神困惫,腰脊酸痛,舌质淡,脉沉弱。
治以补益肾气,固摄止血之法,方用无比山药丸。
中医内科学--血证第二节血证【概述】一、定义凡由各种原因引起火热熏灼或气虚不摄,致使血液不循常道,或上溢于口鼻诸窍,或下泄于前后二阴,或渗出于肌肤所形成的一类出血性疾患,统称为血证。
二、沿革1、《内经》有关篇章对血溢、血泄、衄血、咳血、呕血、溺血、溲血、便血等病证作了记载,并对引起出血的原因及部分血证的预后有所论述。
2、《金匮要略》记载了泻心汤、柏叶汤、黄土汤等治疗吐血、便血的方剂。
3、《医学正传》率先将各种出血病证进行归纳,并以“血证”之名,为许多医家所采用。
4、《先醒斋医学广笔记》提出了著名的治吐血三要法,强调了行血、补肝、降气在治疗吐血中的重要作用。
5、《景岳全书》将血证的病机概括为“火盛”及“气虚”两个方面。
《血证论》是论述血证的专书,提出了止血、消瘀、宁血、补血的治血四法。
三、与现代医学的关系西医学中多种急慢性内科疾病,凡以出血为主要表现者,均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一、病因1、感受外邪;2、情志过极;3、饮食不节;4、劳欲体虚;5、久病。
二、病机1、基本病机:(1)火热熏灼,迫血妄行;(2)气虚不摄,血溢脉外。
2、病性:由火热亢盛所致者属于实证;由阴虚火旺及气虚不摄所致者,则属于虚证。
虚实之间常可相互转化。
3、病位:根据出血部位,分属不同脏腑。
【诊查要点】一、各类血证的诊断依据(一)鼻衄凡血自鼻道外溢而非因外伤、倒经所致者,均可诊断为鼻衄。
(二)齿衄血自齿龈或齿缝外溢,且排除外伤所致者,即可诊断为齿衄。
(三)咳血血由肺、气道而来,经咳嗽而出,或觉喉痒胸闷,一咯即出,血色鲜红,或夹泡沫,或痰血相兼、痰中带血。
多有慢性咳嗽、痰喘、肺痨等病史。
(四)吐血血随呕吐而出,常伴有食物残渣等胃内容物,血色多为咖啡色或紫暗色,也可为鲜红色,大便色黑如漆,或呈暗红色,吐血前多有恶心、胃脘不适、头晕等症。
(五)便血大便色鲜红、暗红或紫暗,甚至黑如柏油样,次数增多。
(六)尿血小便中混有血液或夹有血丝,排尿时无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