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最新)全面版
- 格式:ppt
- 大小:669.50 KB
- 文档页数:26
论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第二节主要资本主义国度向帝国主义过渡●教学目的知识目的1.了解英、德、美、法、俄、日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度经济开展的缘由及经济状况。
2.看法英、德、美、法、俄、日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度的帝国主义特征。
3.掌握帝国主义的概念。
4.了解日本帝国主义强迫朝鲜签署«江华条件»«日俄兼并条约»及对朝鲜的吞并。
5.了解日本帝国主义掀起的甲午中日战争和日俄战争。
德育目的1.经过对美、德、英、法、俄、日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度经济开展状况的剖析,使先生看法:在向帝国主义过渡的进程中,资本主义失掉飞速开展,由于资本主义各国的经济开展是不平衡的,因此构成了各自不同的帝国主义特征。
2.经过日本向帝国主义国渡过渡的剖析,使先生看法:明治维新后,日本资本主义失掉迅速开展,并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完成了向帝国主义的过渡。
带有浓重的封建性和军事性的日本垄断资本集团,为追求开展便鼎力推行侵略扩张政策。
3.经过对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侵朝鲜和中国的剖析,使先生看法,明治维新后,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天皇民主政权大搞军国主义,竭力推行其降服世界的〝大陆政策〞。
先后吞并了朝鲜,侵占了中国台湾和西南等地,又伙同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进而了解〝帝国主义就是战争。
〞4.经过对主要帝国主义国度在亚洲的争夺,对非洲的瓜分以及向拉丁美洲疯狂浸透的剖析,使先生看法: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争夺殖民地半殖民地和重新瓜分世界的剧烈妥协,使亚、非、拉美各国的民族灾难愈加深重,人民的处境极为凄惨。
从而加深对帝国主义实质的了解。
5.经过对世界殖民体系的构成的剖析,使先生看法:由于帝国主义列强对广阔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奴役和掠取,给被压榨民族、被压榨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但是,这集体系沟通并增强了全世界各地域之间的联络,客观上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增长,促进了消费力的开展。
才干目的1.经过对主要资本主义国度向帝国主义过渡时期的经济状况有及其帝国主义特征的学习,培育先生结合史实概括历史效果的才干。
第二节19世纪末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社会大调整一、19世纪后期主要资本主义国的政治发展的趋势:六方面(1)行政权力的膨胀,如英美等国的国会权力削弱、首相或总统的权力相应增强。
1 19世纪70年代以前,各国议会都享有很大的权力,然而到19世纪晚期,议会的权力和作用开始缩小,行政机关的权力不断膨胀。
英国的内阁原是秉承议会旨意管理国家的“执行委员会”,但是,根据1882年制定的关于议会议事程序的“普通规程”及“委托立法”制度,议会的相当一部分立法权转入内阁手中,而议员个人很少有提出议案的机会。
内阁有时甚至篡夺了议会的财政权。
1875年,内阁首相狄斯累利未经议会许可,就擅自借款400万英镑,购买了苏伊士运河一半的股票。
随着政党组织的完善和“党魁”权力的加强,议会的监督职能也逐渐淡化。
总之,英国议会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内阁专横”的政治格局正在出现。
美国政治体制的特点是行政、立法和司法三权分立。
在“南方重建”时期,也曾形成所谓的“国会政府”,但不久权力重心便开始向总统方面靠拢,国会把越来越广泛的自由裁决权授予总统,立法否决权作为总统牵制国会立法活动的强有力武器越来越经常地使用。
总统还通过提交国情咨文等渠道影响国会立法,同时总统的军事权力也得到加强。
到20世纪初的威尔逊时代,美国终于出现了“强有力的总统统治”。
(2)国家机器进一步加强,欧美各国均加强了中央集权,完善了军事和警察组织,强化了国家机器的镇压职能。
英国从70年代起,逐步调整了政治机构,减少地方自治,加强中央权力。
1872年设立内政部,并逐步在内阁中设立了劳工、卫生、教育等机构,充实了中央政府的管理机构,以加强对地方的指导、监督和管理。
英国还增加了国内的驻军数量,把全国分为若干军区,每个军区招募两营常备军。
大规模扩充海军,实行所谓的“二强标准”制。
此外,英国还建立了一支职业警察队伍。
美国国会允许各州可以从联邦政府领取武器,改善民兵装备,增加各州民兵数额,并扩大陆海军建设。
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美国美国是二战后世界上最具影响力和实力的资本主义国家之一。
在战后重建的时期,美国通过马歇尔计划向欧洲提供经济援助,帮助欧洲国家重建经济。
美国在战后逐渐成为世界经济的领导者,在冷战期间以西方阵营的核心地位。
美国在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都处于领先地位,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之一。
日本日本在二战后也经历了快速的经济发展和现代化进程。
受到美国占领政策的影响,日本在战后重建过程中进行了广泛的社会、政治和经济改革。
日本借鉴了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发展了以高技术产业和制造业为主的经济模式。
日本在战后几十年内迅速崛起,成为世界上第三大经济体。
战后的西德在美国的支持下进行了经济重建,并实现了“奇迹般”的经济增长。
西德采用了自由市场经济和社会福利制度相结合的模式,通过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和大规模的投资,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西德是欧洲经济共同体的重要成员国,在欧洲一体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法兰西(法国)法国在战后也进行了经济和政治体制的重建。
法国采取了计划经济和社会市场经济相结合的模式,实施了大规模的国有化和重建计划。
法国在经济、文化和军事领域都是欧洲大国之一,是欧盟和北约的重要成员。
法国在战后的几十年内发挥了重要的国际角色,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中流砥柱之一。
英国在战后进行了大规模的社会改革和经济重建。
英国采取了混合经济模式,将自由市场和国有化相结合。
英国在战后逐渐失去了大英帝国的殖民地,但仍然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英国是历史悠久的资本主义国家,是西方文化和政治体制的重要代表之一。
以上是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简要介绍,这些国家在战后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道路,但都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成就。
他们在世界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地位,对全球格局和秩序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资本主义国家有哪些?
从世界分布上,绝大多数的国家属于资本主义国家,大致包括二战后的资本主义阵营国家(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意大利、加拿大、澳大利亚等)以及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的新增的资本主义国家(俄罗斯、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格鲁吉亚、中国台湾省泰国、波黑、阿尔巴尼亚、捷克、波兰、格鲁吉亚、斯里兰卡、以色列、美国、德国、法国、西班牙、南非、韩国、新加坡、芬兰、挪威、蒙古、索马里、塞尔维亚、希腊、印度、卢旺达、巴基斯坦、冰岛、巴西、瑞典、委内瑞拉、利比亚、阿联酋、伊朗、柬埔寨、尼泊尔、秘鲁、也门、前伊拉克等等等)两部分。
萊垍頭條
全文
从世界分布上,绝大多数的国家属于资本主义国家,大致包括二战后的资本主义阵营国家(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意大利、加拿大、澳大利亚等)以及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的新增的资本主义国家(俄罗斯、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格鲁吉亚、中国台湾省泰国、波黑、阿尔巴尼亚、捷克、波兰、格鲁吉亚、斯里兰卡、以色列、美国、德国、法国、西班牙、南非、韩国、新加坡、芬兰、挪威、蒙古、索马里、塞尔维亚、希腊、印度、卢旺达、巴基斯坦、冰岛、巴西、瑞典、委内瑞拉、利比亚、阿联酋、伊朗、柬埔寨、尼泊尔、秘鲁、也门、前伊拉克等等等)两部分。
萊垍頭條。
专题三: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状况第二编国际关系史专题一:世界近代现代关系史的阶段特征一.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关系(17世纪—一战)特征:欧洲列强为了争夺欧洲霸权和世界殖民霸权,展开了激烈的角逐与斗争,最终导致了一战的爆发.分期如下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欧洲国家走上殖民扩张的道路,为争夺殖民霸权展开(一)17世纪下半期—18世纪中期了争夺英国获胜,18世纪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国家工业革命推动了社会生产力发展,推动了殖民扩张欧洲列强全球扩张,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二)18世纪—19世纪中期表现欧洲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欧洲列强为争夺欧洲霸权进行了激烈第二次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向垄断阶段过渡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出现大规模民族解放(运动(三)19世纪—20世纪初矛盾表现资本主义政治经济不平衡性加剧,并引发一战二.以欧洲为中心向其两侧转移(美、苏)的国际关系(一战--二战)特征:一战使美国实力大增,欧洲各国普遍削弱,十月革命的胜利和苏俄的诞生,从根本上动摇了旧的国际秩序,国际关系的中心开始由欧洲向美国和俄国转移,国际关系呈现出较为复杂的局面。
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矛盾(一)“一战”后初期,国际关系中的主要矛盾帝国主义与殖民地国家之间的矛盾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引起德、日等到国的侵略扩张,欧亚战争策源地形成(二)三十年代世界主要矛盾为世界人民与法西斯势力之间的矛盾美国逐步取代英国成为世界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三.“二战”后至今特征:国际关系的格局经历了由两极格局向多极化的演变趋势。
可分为三个阶段两大阵营形成(一)1945年至50年末美国确立战后世界霸权,推行冷战政策表现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形成两大阵营解体和三个世界格局形成帝国主义分为美国、西欧、日本三大中心(二)60年代到70年代表现社会主义阵营到60年代解体亚非拉等国形成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台三个世界基本形成两极格局趋向解体,向多极化方向发展西方国家中美国相对下降,西欧、日本力量上长第三世界不断发展,在世界事务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三)80年代至今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完全崩溃国际关系的中心舞台已完全不同于以往的欧洲格局或美苏格局,急剧变化中的欧洲、迅速崛起的日本、改革开放中的中国,和科技革命的推动,各国在经济发展中的相互依存关系日趋明显——多极化趋势更加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