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读《道德经》
- 格式:docx
- 大小:18.26 KB
- 文档页数:2
《道德经》的心得体会在读完《道德经》后,我深深感受到了它所传达的智慧和哲学。
这本书其实并不像我们通常认为的那样晦涩难懂,相反,它非常平易近人,言简意赅。
下面我将简述我对《道德经》的心得体会。
首先,我想说的是,读这本书的过程让我感到非常愉悦,因为它的文笔简练、意境深远、思想清新,在阅读的时候我仿佛置身于一片清新的境地,感受到心灵的宁静与舒适。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逐渐明白道德的真谛在于内心的净化和自我的提升,而这种提升并不是基于物质享受的,而是基于人类内在自然天性的超越。
其次,我认为《道德经》的中心思想在于强调“道”。
道不是物质的东西,而是一种规律、一种超越人类认知的存在方式。
这种主张不是简单地告诉人们按照某些行为准则去行动,而是告诉人们要去领悟规律,从而在日常生活中不断超越自己的认知,活出符合天道的人生。
这种领悟的方式并不是你在书本中学到的,而是从自己的心灵中寻求答案。
再次,我认为《道德经》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就是它对于人性的思考,这是本书一直围绕的核心点。
在这本书中,我们看到对于人性的描述始终贯穿始终,比如关于内心本质的探索,关于自我认识的意义,关于物质和精神之间的关系等等。
总的来说,这本书是关于人性的一部哲学研究,从理论层面上给我们讲述了道,它的存在方式和意义,并从实践层面上告诉我们如何去领悟和践行天道。
再次,我想强调的是,遣词造句的准确与简练非常重要。
唯有如此,我们才能有效地传达思想,表达真实感受,使读者容易理解。
象征洋洋长篇、迂回曲折的语言不仅会难以被人理解,而且会让读者感到困惑和厌烦。
因此,在写作中,我们要注重文字的精炼和精准,让自己的思想更加严谨清晰,更容易被人理解和接受。
最后,我想强调的是,写作还需要有清晰的结构和条理。
好的文章往往有明确的主题思想,通过合理的逻辑关系有条不紊地将思想表达出来,而不是堆积无序的思维零碎。
只有这样,才能在文章结构上做到严谨和清晰。
同时,在写作中,我们也应该尽可能地保持真实感受和情感表达,使文章更加真实、感人、深入人心。
读了《道德经》之后,人生可能会有以下改变:
1. 视野开阔:《道德经》中强调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己之间的和谐关系,通过深入理解其中的道德原则和智慧,可以帮助我们看待世界的角度更加开阔,更加全面地理解和接纳不同的观点和人生经验。
2. 增强内在平静:《道德经》强调了心境的平和与内在的宁静,通过修炼内心,学会放下功利心和欲望,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压力,保持平静的心态,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3. 培养谦逊与无为:《道德经》中提到了“无为而无不为”的概念,即通过减少对外在世界的干扰,培养内心的谦逊与无为,以达到事事顺其自然的境界。
这种心态的转变可以帮助我们更加从容地面对人生中的变化和挑战。
4. 强调道德与正直:《道德经》中强调了道德的重要性,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践行道德原则,培养自己的品德和正直,从而提升自己的人生价值观。
总之,读了《道德经》之后,人生可能会在视野、内心平静、谦逊与无为以及道德与正直等方面产生积极的改变。
请注意,这只是一种可能的改变,具体的影响还会因个人的理解和实践而有所不同。
《道德经》是一部古老而伟大的哲学著作,它对人类的思想、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一些可能被认为是《道德经》的主要功效:指导人生:老子认为,人生的意义在于追求自由、幸福和内心的平静。
因此,《道德经》强调了个人修养、自我完善和内在的修行的重要性。
阅读和理解《道德经》,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自己的人生,并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智慧启迪:《道德经》蕴含了许多深刻的哲理和智慧,如“无为而无不为”、“上善若水”等。
这些思想可以启发人们的思维,提高人们的思考能力和创造力,帮助人们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
心灵疗愈:《道德经》强调了心灵的修行和调养,认为保持内心的平静和清净是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
阅读和理解《道德经》,可以帮助人们缓解压力、焦虑和抑郁等心理问题,增强心理健康。
社会和谐:《道德经》主张以道治国,即通过道德教化和引导来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阅读和理解《道德经》,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环境保护:《道德经》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规律,保护生态环境。
阅读和理解《道德经》,可以帮助人们树立环保意识,减少污染和浪费,推动可持续发展。
艺术创作:《道德经》中的语言简意赅、富有哲理,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阅读和理解《道德经》,可以帮助人们提高文学素养和审美水平,激发艺术创作的灵感和潜力。
教育教学:《道德经》可以为教育教学提供丰富的资源和启示,如教育方法、课程设计、教材编写等方面。
阅读和理解《道德经》,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教育理论和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科学研究:《道德经》中的思想和理论可以为科学研究提供重要的启示和创新点。
阅读和理解《道德经》,可以帮助科学家们更好地探索自然规律和宇宙本质,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
国际交流:《道德经》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在世界范围内传播,成为国际交流的重要媒介之一。
阅读和理解《道德经》,可以帮助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民众增进相互了解和友谊,促进世界和平与繁荣。
道德经对人生的意义和作用
道德经是中国古典哲学的经典之一,由春秋战国时期的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所著,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道德经涵盖了哲学、道德、人生、宇宙等方面的思考,对人类的思想、文化、道德和行为具有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道德经对人生的一些意义和作用:
1. 引领人们追求道德高尚。
道德经强调了道德的重要性,提倡追求高尚道德品质,用德行来要求自己,进而影响他人。
2. 指导人们遵循自然的规律。
道德经认为,自然是宇宙之本,万物都有其自然规律,人类应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才能获得自然的回报和庇护。
3. 提醒人们保持谦虚和宽容。
道德经中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人们应该学会认识自己,谦虚待人,包容他人的不同观点和想法。
4. 激励人们追求内心的平静。
道德经中强调“无为而治”,人们应该放弃过度的干预和控制,顺应自然,保持内心的平静和自由。
5. 指引人们探索宇宙的奥秘。
道德经中涉及了宇宙的起源、运行和归宿等问题,为人类探索宇宙提供了一定的思路和启示。
道德经对人生的意义和作用十分广泛,引领人们追求道德高尚、遵循自然的规律、保持谦虚和宽容、追求内心的平静、探索宇宙的奥秘等,对人们的思想和行动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启示作用。
《道德经》的现代意义《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所著的一部重要哲学著作,它提出了“道法自然”的核心理念,强调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之间的和谐关系。
在当今社会,我们面临着许多挑战和问题,如心灵空虚、生态破坏、领导力不足、人生迷茫等,《道德经》的现代意义显得尤为重要。
一、心灵修养《道德经》强调内心的平静和自然,对于现代人心灵的空虚和焦虑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人们常常感到压力和不安,需要寻找内心的平静和安宁。
《道德经》提倡“无为而治”,即不刻意追求,顺其自然,让心灵回归自然的状态,达到内心的平静和安宁。
二、生态保护《道德经》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对于现代生态保护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中,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日益严重,生态保护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重要议题。
《道德经》提倡“道法自然”,即人类应该遵循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共处,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领导智慧《道德经》所包含的领导智慧对于现代领导者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当今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领导者需要具备高超的智慧和卓越的能力。
《道德经》提倡“无为而治”,即领导者应该遵循自然规律,不刻意追求功利,以自然的方式引导团队向目标迈进。
此外,《道德经》还强调谦虚、包容、智慧等品质,这些都是领导者必备的素质。
四、人生哲学《道德经》的人生哲学对于现代人的人生规划和价值追求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当今社会中,人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选择和抉择,需要有一套完整的人生哲学来指引自己的方向。
《道德经》提倡“道法自然”,即人们应该遵循自然规律,不刻意追求功利,以自然的方式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此外,《道德经》还强调谦虚、诚信、勤奋等品质,这些都是人生成功的重要基石。
五、哲学思考《道德经》作为一部重要的哲学著作,对于现代人进行哲学思考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当今多元化和信息化的社会中,人们需要具备独立思考和哲学思考的能力。
《道德经》所包含的哲学思想对于现代人思考人类存在、意义、价值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有助于人们深入思考人类文明的演进和发展。
作为中国人,能够读到老子的《道德经》这是福分。
因为老子阅历丰富,见多识广,看问题深刻全面。
《道德经》里面很多为人处世的道理,懂得了这些道理你的人生就会很平顺,你就得到了福报。
我们学习《道德经》,不是要复古,目的是“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使传统文化转化为现代文化,古代智慧转化为现代智慧。
为你的人生充电,使每个人都得到成长。
我们具体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简单谈一谈:一、学习《道德经》可以提升智慧《道德经》是对人生的深刻反省,是生命认知的理性觉悟,它是穿越时空的永恒智慧。
一位国学大师说:不学《道德经》成不了大事。
学习《道德经》即闻道,闻道之要在悟,悟一字得一字之功,悟一句得一句之果,有悟则明,有明则能认识自我,开启心智,提升你的智慧。
二、学习《道德经》可以提升德养“德”就是“得”,“修之于身,其德乃真”,学习《道德经》应知行合一。
老子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高等智慧的人闻道之后,就去实践;中等智慧的人闻道之后,似懂非懂;下等智慧的人闻道之后就傻笑,认为学这个没用;如果没有人笑就不是道了,因为人与人总是有差距的。
行道就是修身,修身就是行道,在修身中聚德,在聚德中内圣,以内圣达外王,就可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三、学习《道德经》可以提升学习能力有学者说:“《道德经》是很难懂的,稍微一不小心就解释错了。
”难懂一是难翻译。
二是难解读,《道德经》的解读是最难的,因为它是古代的哲学著作,哲学是讲义理的,解读就是要把它变成现在人们听的懂的道理,这样才有实用价值。
《道德经》看似易懂其实深奥,理解《道德经》不能望文生义,因为古今词义有差异。
用孔子的话说,就是要“温故而知新”,经常复习,每学一遍都会有新的收获,并且是你越学感到越想学,越学越明白的事理越多越深。
我们还是用老子《道德经》来看看是否好学:“吾言甚易知,甚易行。
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言有宗,事有君。
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
简述读道德经心得体会简述读道德经心得体会1近期一直在读《道德经》,把它作为自己的枕边书,每天两三章,反复读反复学,经历了一个从晦涩难懂到探知皮毛的过程。
《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是他对自然万物、人生、社会等各个方面进行观察后所做的哲学思考。
全书分上下两篇,上篇《道经》37章,下篇《德经》44章,内容博大精深、包容万物。
站在今天的价值立场回望《道德经》,大致可以从两条脉络探究,或者说主要回答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统治阶级应该如何治国”,才能使百姓安居乐业,国泰民安;另一个是“个人应该建立怎样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方式”,才能够获得心灵的从容安宁,获得智慧和幸福。
两条脉络的思想原点,就是《道德经》的核心思想——“道”。
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第25章),“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
”(第2章),进而达到“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第37章)的境界。
意思是说,人效法地,地效法天,天效法道,道效法自然,圣人从来都是以顺应自然的心态处理世事,让事物按照自己的规律生长,任其自由发展而不强加干涉,生养了万物却不占有,培育了万物却不仗恃、炫耀自己的力量,成就了万物但不自居有功,从而达到了无为而无所不为的境界,体现了顺应自然、顺道而为的思想。
沿着心中对“道”的疑惑,在原书中寻找到了多处对“道”本质地阐释和解读,虽不全面,但也可以窥得一二。
道,究竟是什么?“道可道,非常道。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第1章)能用语言说出来的“道”,都不是永恒的、终极的“道”。
它存在于天地万物形成之前的“无”中,又主宰并化生天地万物。
它是宇宙天地万物奥妙的总门,换句话说,道就是对天地万物运行规律的认识,即自然大道。
世间万物,都有自身运行的“道”,大到宇宙,小到微粒,无不如此。
前段时间读的一篇关于宇宙起源的学说,看到了如下一组有趣的数据:在宇宙起源万亿分之一秒的时候,每10亿对夸克和反夸克湮灭,会留下一个正夸克作为幸存者,幸存率是十亿分之一;到达百万分之一秒的时候,正物质的质子和中子的幸存率,也是十亿分之一;到达一秒的时候,电子和反电子之间也在不停湮灭,最后剩下电子的幸存率也是十亿分之一。
道德经给我的启示
道德经是一部古老的哲学著作,涵盖了许多智慧和启示。
以下是一些道德经给我的启示:
1. 谦逊和谨慎:道德经强调了人们要保持谦逊和谨慎的态度。
它提醒我们不要过度自信,要谦虚地对待自己的知识和能力。
只有谦虚才能真正学习和成长。
2. 养成宽容和善待他人的品质:道德经教导我们要宽容和善良待人。
它强调了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并提醒我们要对他人保持友善和宽容的态度。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
3. 尊重自然和生命:道德经强调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它告诫我们要尊重自然和生命,并提醒我们要保护环境和生态平衡。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拥有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4. 学会适应变化和转化:道德经强调了变化和转化的概念。
它教导我们要适应环境的变化,以及生活中的起伏。
只有适应变化,我们才能更好地面对挑战和改变。
5. 追求内心的平静和宁静:道德经强调了内心的平静和宁静的重要性。
它提醒我们不要过度追求物质和外在的成功,而是要关注内心的和谐和宁静。
只有内心平静,我们才能真正体验到幸福和满足。
这些是我从道德经中获得的一些启示。
道德经的哲学思想深邃而广泛,对于我们的人生和处世方式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道德经》读书评论800字
《道德经》读书评论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经典著作之一,被认为是道家思想的重
要典籍之一。
本书作者是老子,内容主要围绕着道的概念展开。
下
面是对《道德经》的一些个人读书评论:
1. 深刻的智慧:《道德经》中充满了深刻的智慧,作者通过简
洁而富有哲理的语言,揭示了人生的真谛。
书中强调了“道”的重要性,提倡以柔克刚、无为而治的理念,给人们提供了独特的思考方式。
2. 强调自然和谐:《道德经》强调了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提倡
与自然共存共荣。
作者认为自然界中的事物都遵循道的原则,人们
应当尊重自然法则,并以自然为师,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宁静。
3. 追求无为而治:《道德经》中最著名的思想就是“无为而治”,强调在处理事务时要以柔克刚,不要过度干涉。
作者认为过于强硬
的干预只会破坏自然的平衡和和谐,人们应当舍弃私欲,顺应自然潮流。
4. 强调个人修养:《道德经》强调个人的修养和内心的平衡。
作者认为个人的修养对于社会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只有自己有所成就,才能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总之,《道德经》是一本思想深邃而又实用的经典著作。
通过阅读《道德经》,我们可以对自己的生活和处世方式有更深入的思考和领悟。
(Word count: 200+ words)。
读《道德经》的好处读《道德经》的好处文/灿川一、治疗疾病有资料标明,每天诵读《道德经》可以治疗很多疾病。
在网络,我搜索了一下《道德经》治病的一些文章,深受启发。
就我个人感觉,治疗失眠是特别有效果的。
过去睡眠不太好,经过半年多的每天诵读,躺下做一下深呼吸,一会就睡着了。
二、可以长寿《道德经》属于高能量的书,无论是语言,书籍,想法,人,都是一种能量,每天诵读,就是与高能量的老子在一起,因而,每天身体会慢慢的聚集高能量。
慢慢的会将那些负面的低能量代替。
身心会得到一个大的改善。
三、是一种修行每天读一定时间的诵读,是一种修身养性的一种行为。
读的过程,让大脑处于放空状态,快速的读,读的熟练,读的流利,一但大脑出现杂念,就立刻回到读上。
这本身是一种很好的静心,不去思考里面的字词,就是读,间接相当于打坐一样的效果。
采用单盘,双盘,跪坐,这是修行人特有的坐姿,读经,就起到了修心的作用。
四、开智慧《道德经》里面有很多智慧,这些智慧进入大脑之后,长久下去,必定会取代人的生活行为,人,会在不知不觉中改变。
文中的智慧,变会应用在生活中。
五、锻炼记忆力我觉得这种诵读,对于各个年龄段的人都适合。
小孩子读,可以在很小的年龄,就接受这种智慧,古人过去都是背书。
曾仕强也强调小孩子背书,背下来,未来才能应用自如。
而对于退休人员,每天读,口中舌头在不停的动,舌头连着大脑神经,而且视觉,听觉,嗅觉会同时受到锻炼。
这舌头的每天运动,就如播音员练口齿操一样,时间久了,说话都会灵敏。
可以起到锻炼大脑的作用。
大脑只要灵活,自然会指挥全身,身体四肢,本身都受大脑指挥。
六、有利于古文的学习每天在读,这种难懂的古文,也是锻炼一个人学习古文水平的过程,毕竟文中有很多生僻字,要查拼音,有很多难懂的词汇,读顺,读通,读熟,最后背下来,练过之后,再看其它参考书,特别容易理解。
而且,这种读,会在大脑形成回路,读其它古文,诗词,都是易如反掌。
先总结这么多,未来会仔细研究,形成系统的感悟。
儿童读道德经的好处
《儿童读道德经的好处》
一、引言
中国历史悠久,文化博大,古今中外经典名著随处可见,其中之一就是道德经。
《道德经》是一部古诗词性质的长篇古经,集中了中
国文明及其时期历史、文化、思想精髓,是中国传统文明的核心,也是世界文化瑰宝。
而孩子接触《道德经》的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本文就探讨一下儿童读道德经的好处。
二、儿童读道德经的好处
1、培养儿童用道德衡量现实的能力
《道德经》是一部用简洁而鲜明的语言来表达特定观念的古典文学,它不仅可以教给孩子们实践道德准则,而且还可以让孩子们用本书中的道德思想来理解现代社会,培养孩子们用道德衡量现实的能力。
2、提高儿童的智慧水平
《道德经》的内容涵盖了自然、生活、行为、道德等多重领域,通过阅读《道德经》,孩子们能更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发掘其
中所蕴含的智慧,丰富孩子们的智慧水平;而且,读取古文会让孩子们更加深入地体会字句间的意境,水镜格调,同时提高孩子们的审美能力。
3、增强儿童的自信感
道德经蕴含的道德理念和智慧更具有很强的启发性,能给孩子们以正确的人生观,引导他们正确的思考,做正确的事,从而增强自信
感。
4、增强儿童人格修养
《道德经》的内容涉及广泛,其中对人生态度、热爱生活、忍让恕仁、以及宽容有很多精彩的论述,通过阅读,孩子们能树立良好的人生价值观,增强自己的人格修养。
三、结论
通过上述,我们可以看出,儿童读道德经不仅可以让孩子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了解世界文明,而且还能提高孩子们的智慧水平,培养孩子们用道德衡量现实的能力,提升自信感及人格修养,将是孩子得以打好基础的有效办法之一。
道德经对人生的意义和作用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被认为是道家思想的代表作品。
道德经对人生的意义和作用具有深远的影响,它提供了一种独特的道德观和生活哲学,为人们指引了正确的道路。
首先,道德经强调了道德的重要性。
它教导人们要遵循道德的原则去行动,追求道德的修养和道德的境界。
道德经中强调了“道”作为宇宙的根本原则,人们应该追随道的指引,以道德为中心来衡量自己的行为。
这使得人们不仅关注个人的利益,也重视社会的和谐和共同利益,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助与合作。
其次,道德经强调了人性的本善。
道德经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而不是邪恶的。
它鼓励人们发扬自己的善良天性,追求内心的平和与宁静。
通过修养自己的品德和道德,人们能够超越物质欲望,追求内心的真善美。
这样的追求可以使人们获得心灵的满足和精神的富足,从而增进幸福感和生活的意义。
此外,道德经提供了人生的智慧和处世的指南。
它强调了“非为己,祸莫大于欲为”的道理,告诫人们不要贪欲太过,要懂得适度。
道德经中的智慧启示人们要顺应自然的规律,遵循道的法则,不要过度干预和追求,以免引发悲剧和痛苦。
它教导人们要以柔弱克刚强,以无为而治,以自然为师,获得更加长久和平静的生活。
最后,道德经对人生的意义和作用还在于提供了人际关系的指导。
它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助和尊重,教导人们要以仁爱为前提,以礼让为准则。
道德经认为个体的利益应该与集体的利益相统一,通过互相尊重和合作,人们可以共同创造一个和谐和美好的社会。
总之,道德经对人生的意义和作用非常重大。
它不仅提供了一种独特的道德观和生活哲学,还给予人们智慧的启示和处世的指南,帮助人们追求内心的平和与真善美。
通过遵循道德的原则和修养自己的品德,人们可以实现个人的幸福和社会的和谐。
喜欢读《道德经》的⼈很可怕?有⼈说《道德经》的主张是权谋之术?是阴谋论?所以喜欢读《道德经》的⼈很可怕?《道德经》⼜名《⽼⼦》,是中国古代著名经典之⼀,与《庄⼦》如双峰对峙,它是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作,对中国传统⽂化的形成和发展产⽣了重⼤的影响。
《道德经》的作者⽼⼦,⽼⼦是谁?为什么会创造了这样⼀部奇书?关于《道德经》的作者有多个版本的传说,⽼⼦其⼈,古来颇有争议。
根据司马迁的《史记·⽼⼦韩⾮列传》说:⽼⼦者,楚苦县厉乡曲仁⾥⼈也。
姓李⽒,名⽿,字聃【dān】。
春秋末期⼈,⽣卒年不详(胡适曾推测⽼⼦⽣于周灵王初年,公元前570年),出⽣于周朝春秋时期陈国楚苦县(古县名,史学界普遍认为在今河南省⿅⾢县)。
在诸侯争霸、社会动荡、⽭盾尖锐、民不聊⽣的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很多思想流派,号称“百家争鸣”。
其中就有⽼⼦的道家学派,在乱世中⽼⼦选择做⼀个隐⼠,即隐逸之⼠,避世存⾝,韬讳⾃保,寄情于⼭⽔,崇尚⾃然,因此,探索天道⾃然的法则和规律,并⽤它来和现实中的污浊社会做对⽐,就能清楚的看出社会出现的不良现象,找到了⽭盾的根源,并挑战传统,否定君权,在此基础上慢慢形成了以贵⽣存⾝为核⼼的道家思想理论体系。
《道德经》篇幅不长,但是内容精辟,意义丰富,思想更是深邃。
其⽂中的句⼦让不了解它的⼈误解⽼⼦其中的意义。
《道德经》之经典:1、合抱之⽊,⽣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千⾥之⾏,始于⾜下。
出⾃⽼⼦《道德经》第六⼗四章。
译⽂:合抱的⼤树,⽣长于细⼩的幼苗;九层的⾼台,筑起于每⼀堆泥⼟;千⾥的远⾏,是从脚下第⼀步开始⾛出来的。
引申:任何事情都是有形成的过程,凡事只有预先谋划,有所准备,并慎重对待,有始有终才能战胜困难成就⼀番事业。
2、上善若⽔。
⽔善利万物⽽不争,处众⼈之所恶,故⼏于道。
出⾃⽼⼦《道德经》第⼋章。
译⽂:最善良的⼈就像⽔⼀样,滋润万物,使世界万物都得到⽔的好处,⽽不争名利。
⽔处在最低处,所以最接近于⼈道。
《道德经》读后感10篇《道德经》读后感(精选篇1)我觉得《道德经》潜藏的一个主题是,老子提出的“道”,是他哲学思想的核心。
道的含义博大精深,需要我们从各个方面来理解。
事实上,宇宙万物之运行,是存在必须的客观规律,这个客观规律,需要我们有联系的、全面的来认识,来理解。
但人类限于时间和空间,能全面系统地认识宇宙万物,看来是虚渺而不可能的。
但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我们自己走过的路,要不断总结,不断思考,找出规律,逐步认识世界,理解世界,掌握未来世界的运行规律。
所以对待老子的思想,要批判的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他的许多资料在这天看来也是十分具有指导和教育好处的。
例如“功成身退”“宠辱不惊”等为人处事的原则是中华民族的精髓,更是安身立命,为人处事的基础。
在物欲横流的这天,老子提出的“致虚守静”,“少私寡欲”等处事的哲学是拯救人们心灵的一剂灵药,让我们正确的看待得失,能够净化人的心灵。
以上是我对“道经”总的认识,下面就具体谈谈我对其中的一些观点的感悟认识。
每个人都有私有欲,应对私欲,务必先自反自省,然后自清自虚,若能做到自知、自胜、知足,那么就能够算是得道。
当社会需要用礼智维系的时候,虚伪巧诈也就慢慢的产生了,祸乱也跟着来了,自以为聪明的人,以智取巧,实在是愚昧的根源,因此我们应守质朴的大道,不要虚伪的巧智,取用道的精神,舍弃礼智的浮华。
一切需自然而行,道的作用是柔弱谦下,天下万物是从有而产生的,而有却是从无产生而来的,无是道之体,有是道之用,人应无为、无事、无智、无知、无欲、无我、无私才能到达道德最高境界。
随着科技的日益发达、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丰富了,但是精神世界却越来越空虚,人类的道德观念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其中不乏有些人冲破道德的底线,追求权力,物质,金钱,荣誉。
物欲横流的现实生活中,如何去应对这些问题,我们同样能够在《道德经》这部圣典中找出答案,那就是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家庭中注重为人谦虚、心态平和、淡泊名利、时刻反省,尽职尽责!。
《道德经》阅读感想“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这句话表达了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
在老子看来,不崇尚有贤德有才能的人,就不会引起民众的争斗;不珍视难得的货物,就不会引发民众的盗窃行为;不显现足以引起欲望的事物,就不会扰乱民众的心志。
这一思想强调了政府应该尽量减少对民众的干预,让民众保持自然、淳朴的状态,从而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在现代社会,我们也可以从老子的思想中得到启示。
政府应该避免过度强调个人的才能和功绩,而应该注重培养和发掘每个人的潜力,让每个人都能够在自己的岗位上发挥出最大的作用。
同时,政府也应该加强对市场的监管,防止不法商人利用稀缺资源获取不正当利益,从而保障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这句话也提醒我们要保持内心的平静和淡泊,不被外界的物质和欲望所迷惑。
在现代社会,人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诱惑和压力,很容易迷失自己的方向。
因此,我们应该学会保持内心的平静,不被物质和欲望所左右,从而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这句话表达了圣人的治国之道。
圣人通过让自己的心灵保持空虚和宁静,让自己的腹部充实,让自己的意志削弱,让自己的骨骼强壮,从而实现自我修养和治国理政的目的。
这一思想强调了个人修养和治国理政的重要性,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有益的人生启示。
在个人修养方面,我们应该学会保持心灵的空虚和宁静,不被外界的噪音和干扰所影响,从而更好地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
同时,我们也应该注重自己的身体健康,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从而为自己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治国理政方面,政府应该注重人民的需求和利益,关注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政府应该通过加强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建设,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
同时,政府也应该加强对市场的监管,防止不法商人利用市场漏洞获取不正当利益,从而保障市场的公平和正义。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道德经》读书心得7篇至于为什么要读《道德经》,是因为它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部具有完整哲学体系的著作,是历代学者研究了两千年的一部著作。
就连近代大作家鲁迅都说,不读完老子一部书,不知中国文化。
读完之后我才发现,《道德经》实则为一部人生的教科书,让我明白了很多哲理。
不看虚名看本质。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事物名称虽异,但只是一种指代关系,并不能表达事物的本质。
因此人们不要执着于事物所谓的名号。
企业注重员工的实干能力,而不注重其言辞。
我们学生也是一样,学习也是为了提升自身素质,而不为“三好”。
要少说多做,静默守中。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话说得太多,往往会使自己陷入困境;很多时候,知道的没必要的东西太多,顾虑就会更多,因而妨碍自己的行动。
闻一多先生有言:“别人都是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我们应该做的,就是努力学习,而不是天天喊口号。
要知道,空缸震响,满缸无声。
但是有些人会学习不下去,也许是对其他方面有欲,归根到底一个“贪”字。
贪婪会使人丧失良知,是很可怕的。
广东的汪某要是不贪婪,还会用刀刺向自己的母亲?老子有些话说得好:“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圣人欲不欲。
”现在学习压力大,戒贪已成为我的当务之急,力求减少自己的欲望。
人最忌自大自夸。
跂者不利,跨者不行。
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自吹自擂和大跃进中的浮夸风没什么区别,只有踏踏实实走好铺垫的每一步,才有可能抓住稍纵即逝的机会。
做任何事都应该服从自然。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人类比七大自然简直是相形见绌,但是他们为了眼前的小利益,破坏了良好的生态环境,那么明天会怎么样是可想而知的。
人在福中不知福。
因此人一定要知足。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不知足会导致可怕的贪婪,让人忘记一切,包括人格。
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要懂得放弃,懂得知足,不要患得患失,要不为失搞到悲伤。
只有知足,才能常乐。
作为一本古老的哲学经典,《道德经》在现代社会依然拥有着广泛的读者群体。
而我作为其中的一员,向他人推荐《道德经》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道德经》的思想深邃而又实用。
它以道德为核心,强调“道”和“德”的重要性,提倡“无为而治”、“反其道而行之”等思想,对于现代社会中人们的处世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有着很大的启示作用。
例如,现代社会中的一些问题,如人际关系、工作压力、家庭矛盾等,都可以从《道德经》的角度来思考和解决。
《道德经》还强调“自然”和“平衡”的重要性,这也与现代人们追求健康、环保、和谐等方面有着密切的关系。
《道德经》的语言简洁却意蕴深远。
它以短小精悍的语言表达出深刻的哲学思想,让人们在阅读的过程中不仅能够得到思想上的启迪,还能够感受到语言的美感。
例如,“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等经典语句,都能够让人们在短短几个字中领悟到生活的真谛,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加深入地理解和体验生命的意义。
《道德经》的文化价值不容忽视。
作为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篇章,《道德经》不仅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通过阅读《道德经》,人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代哲学、文化和思想,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由于《道德经》的影响力和地位,其被翻译成了多种语言,成为了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于跨文化交流和理解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道德经》作为一本经典的哲学著作,不仅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还有着独特的文化价值。
通过阅读《道德经》,人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自己、了解生命的意义,同时也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
我向他人推荐《道德经》,希望能够让更多的人受益于其中的智慧和启示。
前几天,有个朋友问我:“你为什么那么喜欢读《道德经》?”我觉得不是喜欢不喜欢的问题,而是它能带给我实实在在的改变。
《道》的内容无所不包,每个人怀着不一样的心情和态度都会找到自己想要的。
所以我就想写点什么,谈谈我的切身体会。
首先是它的“不争”思想。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水有三个特性:柔,低下,不争。
水利万物而不居功,不争利,这也是我们可以学习的品质。
与人相处的时候,我们可以学习水的“柔”性,学着示弱,为人处世低调行事,不居功争利,生活中就可以避免很多的摩擦,也可以为我们赢得一个和谐的身边环境。
长久之道。
“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久。
”天地的长久在于它的无私,不自生。
我们看琼瑶剧经常会看到“天长地久”来形容爱情,爱情何以能长久?或许这里就有答案,如果两个人都能够像天地一样无私,不自生,多站在对方的立场考虑,才能长久。
同样的,亲情,友情的长久也是如此。
或许我们在生活中,也时常会因为患得患失而烦恼。
“患失”还说得过去,得到了还有什么好患的呢?《道》中有一段很精彩的解说,“何为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就像古代的臣子,得到君王的恩宠,要事事小心谨慎,失宠了更要小心谨慎,即患得宠又患失宠。
那我们为什么担心有大患呢?因为我们把自身看得太重要了,放下自身,放开自己,就没有那么多可担忧的了。
我最近在炒股,对这点是深有体会。
还有比如“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功成身退,天之道。
”前两句可以理解为,如果我在某件事情上帮助了一个人,而自认为有功,而到处去说或经常提醒对方不要忘恩,那么别人就不会去记得你的好了,有时还会带来对方的怨恨。
看过三国的都知道,曹操除掉许攸最能说明问题了。
中间两句原意是:想要把已经很锋利的刀锋磨的更锋利就很容易折断。
我理解为,好胜之心,好争之心过重,受伤的往往是自己,我本科时打篮球三天两头崴脚就是因为太过拼命了。
还有对自己太苛刻,或有些家长和导师对子女要求苛刻,不久前咱学校就出现了一场悲剧。
所以当我们感到压力倍大的时候,应该学着自己减减负,超出我们能力的事,我们没完成,挨个骂、受个罚又有什么关系呢?害怕因此而不得导师重用了,可以参照上面那一段。
最后两句,“功成身退,才是天道。
”“进”是一种能力的表现,“退”或许更需要勇气,更是一种大智慧。
当然老子说的“身退”不是引身而去,更不是隐匿形迹,即是“敛藏不表露,在完成功业之后,不占据功劳,不露锋芒,不咄咄逼人。
不要自我膨胀。
”自然会得到别人的认可和尊重。
这个道理在《易经》的“乾坤六龙“中讲得非常细致。
《道》中有一段“描写修道之人的生活与众人的对比”,“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
我独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傫傫兮,若无所归。
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
我愚人之心也哉!俗人昭昭,我独昏昏。
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
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有道之人,追求的是恬淡、宁静的生活,与世间的热闹繁荣格格不入,像是被世人所遗弃,看起来很愚钝的样子。
这种“愚”就是“大智若愚”,正如其后所描述的“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大盈若冲,
其用不穷。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一个人若事事喜欢辩论,自认聪明的人往往是比较木讷的,在生活中,“往往是辩论胜利了,友谊丧失了。
”所以最好的辩论就是不辨,有言“沉默胜于雄辩”。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久。
死而不亡者寿。
”知人者只是小智,知自者才是“明”。
能够懂得自己,了解自己,对自己看得明是非常不容易的。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这两句是我非常赞同的。
在某些方面能够战胜别人,只能说明你比较有力气;能够战胜自己,克服自己的缺点才是真正的强大。
在生活中要克服自身的一个坏习惯是特别难的,比如说我爸戒烟的次数据我所知都达到四、五次,但目前还是没有戒掉;我有贪睡的习惯,每次只能坚持早起个把天,现在又开始习惯中午才起床。
能够做到死而不亡才叫长寿,像老子,孔子,庄子等,虽然尸骨不存,但精神不亡。
最后再写一段我最喜欢的,“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归根曰静,静曰复命。
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这段讲了“虚极静笃”,时常让自己静静心,心情就不会有太大的波澜。
同时,后面一段告诉我们如何才能“终身没有灾祸”。
记得大四上,考研的时候,一遍一遍地读着马克思哲学,接受了他的“唯物论”“实践论”“价值观”,非常的积极向上。
其试题中还专门有把“老子”的“道”,作为“唯心主义”的代表作。
在大四下接触了《道》之后,发现并不是这么回事,老子讲的“无为”并不是无所作为,而是“无为而无不为”,同样也是积极向上的,而且更贴近人心。
《汉武大帝》中,窦太后就非常推崇老子的“无为而治”,其中就有一段她对《道》第一章非常精彩的解读。
所以,人不仅是客观的物质存在,也是“心灵”的存在。
“道法自然”,老子告诉我们顺其自然,顺势而为,先“内修”,再“外观”。
大道至简,凡事想得简单一点,做的简单一点,平平淡淡地生活也是一种自我修身。
如果我们经常会抱怨这不好,那不好,这个人不好,那个人不好,说明我们得失之心还很重,心中在意的事很多,在意自己看别人是否顺眼,也很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如何,这就是没有放下,没有做到“不自生”,生活会活得很心累。
卸下心灵中很多不必要的包袱,回归本源,回归自然。
轻装上阵,虽然我们放弃了生活的很大一部分,但因此我们腾出了足够的精力集中到自己想做的一件事情。
以上只是我个人对《道》中很小一部分的理解,《道》总共九九八十一章,五千多言,内容几乎无所不包,任何你想要的关于人生的疑惑都能找到你要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