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复习附录1初中古诗词常用典故梳理
- 格式:doc
- 大小:47.50 KB
- 文档页数:5
中考古诗词常用典故古诗词中常常使用了很多典故,这些典故通常是取自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等等。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典故及其来源。
1. 《荀子》中的“望梅止渴”典故,指的是荀子与荀况的故事。
荀子曾经外出求学,途中非常冷饥渴,看到一片梅树,想起家乡的梅花,不由得感到温暖,不再感到饥渴。
于是他在后来用“望梅止渴”来比喻心中的期望可以减轻痛苦。
2. 《乐府诗集》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典故,取自白居易的《白日依山尽》,这是一首抒发离愁别绪的诗,用于描绘诗人的情感。
3. 《楚辞》中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典故,取自屈原的《离骚》,写诗人被困於楚宫,独自饮酒,仰望夜空中的明月,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4. 《西游记》中的“打狗看主人”典故,指的是孙悟空为了取经路上与狮驼国的国王争吵,被国王指使的猛犬追赶,孙悟空迅速捏碎狗王的骨头,让其他狗不敢再追赶,以显示自己的威严。
5. 《论语》中的“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典故,指的是孔子的言论,表达了学习的乐趣和重要性。
6. 《红楼梦》中的“草船借箭”典故,指的是贾琏借助一片青草做成的船,成功将箭矢运到内城,充实了守城人的弩箭。
这个典故用于比喻巧妙解决困境的方法。
7. 《山海经》中的“鸟为心,人为身”,典故来自于《北山经》述评篇,比喻人和鸟之间的紧密联系,也可以用于形容人与事物之间的关系密切。
8. 《庄子》中的“庖丁解牛”典故,指的是庖丁解牛的故事,庖丁是古代厨师,他对待牛肉的剖解非常娴熟,用于比喻对事物的深刻理解和熟练掌握。
9. 《诗经》中的“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典故,指的是宋玉的《风》的前引,用于形容人必须学习才能获得知识和技能。
10. 《李白集》中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典故,取自李白的《滕王阁序》,描绘了历史的变迁和英雄的风云。
这些典故在古诗词中经常出现,对理解和欣赏古诗词有很大帮助。
在学习和理解古诗词时,了解典故的背景和来源是非常重要的。
中考语文必须要掌握的24个古诗词典故《指导意见》指出:诗歌阅读,要引导学生经历“疏通字词典故—明诗意——想画面——悟诗情”的学习过程,通过反复指导朗读诵读,使学生能够想象作品所描绘的意境,感受领悟作品所抒发的情感以及所负载的思想意蕴。
其中“疏通字词典故”是作为诗歌阅读的第一步,也是古诗词阅读必须掌握的考点。
因此,小编收集了部编本初中语文的24个古诗词典故。
古诗词典故1.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典故】归雁:源自“雁足传书”的故事。
大雁每年秋天飞往南方,春天返回北方。
古代有用大雁传递书信的传说。
《汉书·苏武传》:“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
”朝廷据此通过外交途径把他接了回来。
2.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典故】铜雀:即铜雀台。
是曹操在邺城(今河北临漳县)建造的一座楼台,楼顶立有大铜雀,台上住姬妾歌妓。
相传曹操消灭袁绍兄弟后,夜宿邺城,半夜见到金光由地而起,隔日掘之得铜雀一只。
荀攸言昔舜母梦见玉雀入怀而生舜,今得铜雀,亦吉祥之兆也。
曹操大喜,于是决意建铜雀台于漳水之上,以彰显其平定四海之功。
3.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典故】子规:又叫杜鹃,布谷鸟的别称。
古代传说,它的前身是蜀国国王,名杜宇,号望帝,后来失国身死,魂魄化为杜鹃,悲啼不已,啼声如“不如归去”。
这可能是前人因为听得杜鹃鸣声凄苦,臆想出来的故事。
4.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典故】八百里:据《世说新语》载,晋王恺有牛名”八百里驳”,十分珍视。
王济指牛作赌注,与王恺比射,王济获胜,杀牛作炙。
中考古诗词用典归纳1.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浮云”在古代诗歌中常用来借代奸邪小人,如《新语·慎微篇》:“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也。
”这里指阻挠变法的保守派。
2.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后庭花,曲名,即《玉树后庭花》的简称。
南朝陈亡国之君陈叔宝所作,后世多称为亡国之音。
3.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易水,即指交战地点为燕赵慷慨悲歌之处,又暗示又暗示将士们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那样一种壮怀激烈的豪情。
4.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相传战国燕昭王在易水东南筑台,上面放着金龙,用来招徕天下贤士。
玉龙,传说晋代雷焕曾得玉匣,内藏二剑,后入水化为龙。
含蓄点出全体将士忘身报国之情,感人至深。
5.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借用“赤壁之战”的典故,“东风”实指,也可理解为周瑜取胜的天时地利人和等各方面条件,特别的孙权对他的信任。
从中不难读出诗人对周瑜的一丝嘲讽和不屑,还有一股“英雄无用武之地”的不平。
同时,以两名女子可能的命运来暗指曹孙双方的运与势,以小见大,含蓄形象。
6.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
蓬舟吹取三山去。
九万里:《庄子·逍遥游》中说大鹏乘风飞上九万里高空。
鹏: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大鸟。
蓬舟:像蓬蒿被风吹转的船。
古人以蓬根被风吹飞,喻飞动。
吹取:吹得。
三山:《史记·封禅书》记载:渤海中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相传为仙人所居住,可以望见,但乘船前往,临近时就被风吹开,终无人能到。
蓬莱,又称蓬壶。
作者希望自己能像大鹏那样高飞远走,想去那没用战乱压迫的仙境,这反映了她对现实的厌弃和对美好境界的追求。
7.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垂钓碧溪讲了姜太公钓鱼钓到周文王,后辅佐周武王灭商建周。
乘舟梦日边讲的是商开国重臣伊尹受商王重用前,曾梦见自己乘船经过太阳旁边。
诗人希望自己也能像这两位贤人,得到朝廷重用,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8.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中考基础知识-古典诗词中的常见典故1、投笔:《后汉书》载:班超家境贫寒,靠为官府抄写文书来生活。
他曾投笔感叹,要效法傅介子、张骞立功边境,取爵封侯。
后来“投笔”就指弃文从武。
如辛弃疾《水调歌头》:莫学班超投笔,纵得封侯万里,憔悴老边州。
2、长城:《南史•檀道济传》,檀道济是南朝宋的大将,权力很大,受到君臣猜忌。
后来宋文帝借机杀他时,檀道济大怒道:“乃坏汝万里长城!”后来就用“万里长城”指守边的将领。
如陆游的《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3、楼兰:《汉书》载;楼兰国王贪财,多次杀害前往西域的汉使。
后来傅介子被派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为国立功。
以后诗人就常用“楼兰”代指边境之敌,用“破(斩)楼兰”指建功立业。
如:王昌龄《从军行》“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塞下曲》李白“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苗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4、折腰:《宋书•隐逸传》载,陶渊明曾作彭泽县令,因不肯“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而弃官归隐。
“折腰”意为躬身拜揖,后来喻指屈身事人,而诗人常反其义用之。
如李白《梦游天姥岭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5、鸿雁:《汉书•苏武传》:匈奴单于欺骗汉使,谎称苏武已死,而汉使者故意说汉天子打猎时射下一只北方飞来的鸿雁,脚上拴着帛书,是苏武写的。
单于只好放了苏武。
后来就用“鸿雁”“雁书”“雁足”“鱼雁”等指书信、音讯。
如晏殊《清平乐》:“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
红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
”6、尺素: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童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后来“尺素”就用作书信的代称。
如秦观《踏莎行》:“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7、青鸾:《山海经》载,西王母每次出行,都先让一只青鸾报信。
后人便用“青鸾”“青鸟”借指传递书信的人。
如李商隐《无题》:“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古诗文常见意象与典故100个1.月亮:一般在古诗文中用作由月亮本身引发的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如李白《静夜思》中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煜《虞美人》中的“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等。
2.杨柳:在古诗文中,“杨柳”即指柳树,而不是杨树和柳树的合称。
由于“柳”、“留”谐音,古人以折柳表惜别,由此表现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
如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中的名句“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3.长亭:秦汉时期在乡村大约每十里设一亭,后用来指代陆上的送别之所。
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描绘的便是离别时的场景。
4.杜康:杜康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酿酒始祖”,被尊为酒神,后世因以“杜康”借指酒。
曹操《短歌行》云:“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5.沙场:平沙旷野,多指战场。
王翰《凉州词》有名句“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6.桑梓:《诗经·小雅·小弁》:“维桑与梓,必躬敬止。
”是说家乡的桑树和梓树是父母种的,对它要表示敬意。
后来人们用来喻指故乡。
7.丹心:指忠诚、赤诚之心。
文天祥《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8.汗青:同汗竹,史册。
古代用简写字,先用火烤干其中的水分,干后易写而且不受虫蛀,也称汗青。
9.哀鸿:哀鸿:哀鸿比喻哀伤苦痛、流离失所的人,出自《诗经·小雅·鸿雁》:“鸿雁于飞,哀鸣嗷嗷。
维比哲人,谓我劬劳。
”诗歌写使臣行于四方,见流民如鸿雁飞集于野,流民喜使者到来,皆合词倾诉,如鸿雁哀呜之声不绝。
后来以鸿雁在野、哀鸿遍野喻指百姓流离失所。
10.红豆:传说古代一位女子,因丈夫死在边疆,哭于树下而死,化为红豆,于是红豆又称“相思树”,常用于象征爱情或相思。
王维《相思》诗云:“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11.献芹:也叫“芹献”,典出《列子》卷七《杨朱篇》:从前有个人在乡里的豪绅前大肆吹嘘芹菜如何好吃,豪绅尝了之后,嘴巴也刺破了,肚子消化不了也疼痛得要腹泻。
【中考语文】必须要掌握的24个古诗词典故部编本初中语文的24个古诗词典故。
1.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典故】归雁:源自“雁足传书”的故事。
大雁每年秋天飞往南方,春天返回北方。
古代有用大雁传递书信的传说。
《汉书·苏武传》:“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
”朝廷据此通过外交途径把他接了回来。
2.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典故】铜雀:即铜雀台。
是曹操在邺城(今河北临漳县)建造的一座楼台,楼顶立有大铜雀,台上住姬妾歌妓。
相传曹操消灭袁绍兄弟后,夜宿邺城,半夜见到金光由地而起,隔日掘之得铜雀一只。
荀攸言昔舜母梦见玉雀入怀而生舜,今得铜雀,亦吉祥之兆也。
曹操大喜,于是决意建铜雀台于漳水之上,以彰显其平定四海之功。
3.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典故】子规:又叫杜鹃,布谷鸟的别称。
古代传说,它的前身是蜀国国王,名杜宇,号望帝,后来失国身死,魂魄化为杜鹃,悲啼不已,啼声如“不如归去”。
这可能是前人因为听得杜鹃鸣声凄苦,臆想出来的故事。
4.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典故】八百里:据《世说新语》载,晋王恺有牛名”八百里驳”,十分珍视。
王济指牛作赌注,与王恺比射,王济获胜,杀牛作炙。
后人即以“八百里”指牛。
的卢:一种额部有白色斑点的马。
相传刘备曾在荆州遭敌将追杀,乘的卢马从襄阳城西的檀溪水中一跃三丈,脱离险境。
霹雳:指雷声,此处比喻射箭时的弓弦声。
语出《北史·长孙晟传》:“突厥之内,大畏长孙总管,闻其弓声,谓为霹雳。
”5.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中考古诗词常用典故语文是高考的第一场,语文成绩的好坏,对后面的考试有着重要影响。
而语文科目中,古诗词文学鉴赏占有很大比重,是每年必考的内容,考生普遍感觉难度较大,高考临近,将一些常用的古诗词典故汇总如下,希望能帮各位节省复习时间,更好地应对语文考试。
1、月老传说唐朝韦固月夜里经过宋城,邂逅一个老人坐着Fousseret书本。
韦固前往窥探,一个字也不知道,向老人查问后,才晓得老人就是专官人间婚姻的神仙,Fousseret的书就是婚姻簿子(见到《续幽怪杂记再婚店》)。
后来因此表示煤人为月下老人,或月旧。
2、月亮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例如翩然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例如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李煜《虞美人》)望月思故国,说明亡国之君特有的痛苦。
例如碛里叛人三十万,一时回眸月中看看。
碛,沙漠,茫茫大漠中几十万战士一时间都走跌望着东升的月亮,遏制不了悲苦的思乡之情。
3、柳树以折柳表惜别。
汉代以来,常以八折柳相送去倾注依依惜别之情,由此引起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
如年曾考出的《送行》诗:杨柳青青着地雕,杨花长路弄天飞。
柳条八折尽花飞尽,之句行人归不归?由于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
这一习俗始于汉而盛于唐,汉代就有《折杨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达惜别之情。
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着名的地方,如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的诗。
后世就把灞桥折柳作为送别典故的出处。
故温庭筠有绿杨陌上多别离的诗句。
柳永在《雨霖铃》中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
笛中闻八折柳,春色未曾看看,说道的就是笛声中《八折杨柳》的曲子倒是传播得很离,而杨柳青青的春色却从来不曾看到,以此去抒发受伤春感叹别的感情。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说的是今夜听到《折杨柳》的曲子,又有何人不引起思念故乡的感情呢?4、蝉以蝉品行高尚。
古诗词中的常用典故大全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1、投笔:《后汉书》载:班超家境贫寒,靠为官府抄写文书来生活。
他曾投笔感叹,要效法傅介子、张骞立功边境,取爵封侯。
后来“投笔”就指弃文从武。
如:辛弃疾《水调歌头》:莫学班超投笔,纵得封侯万里,憔悴老边州。
2、长城:《南史檀道济传》,檀道济是南朝宋的大将,权力很大,受到君臣猜忌。
后来宋文帝借机杀他时,檀道济大怒道:“乃坏汝万里长城!”后来就用“万里长城”指守边的将领。
如:陆游的《书愤》:“塞上长缄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3、楼兰:《汉书》载;楼兰国王贪财,多次杀害前往西域的汉使。
后来傅介子被派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为国立功。
以后诗人就常用“楼兰”代指边境之敌,用“破(斩)楼兰指建功立业。
如: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疆域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 《塞下曲》李白“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苗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4、折腰:《宋书隐逸传》载,陶渊明曾作彭泽县令,因不肯“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而弃官归隐。
“折腰”意为躬身拜揖,后来喻指屈身事人,而诗人常反其义用之。
如:李白《梦游天姥岭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5、化碧:《庄子外物》载,苌弘是周朝的贤臣,无辜获罪而被流放蜀地。
他在蜀地自杀后,当地人用玉匣把他的血藏起来,三年后血变成了碧玉。
后来人们就常用“化碧”形容刚直中正的人为正义事业而蒙冤受屈。
6、鸿雁:《汉书•苏武传》,匈奴单于欺骗汉使,陈苏武已死,而汉使者故意说汉天子打猎时射下一只北方飞来的鸿雁,脚上拴着帛书,是苏武写的。
单于只好放了苏武。
后来就用“红雁”“雁书”“雁足”“鱼雁”等指书信、音讯。
如:晏殊《清贫乐》:“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
红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
”7、尺素: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童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中考古诗词常用典故1.《庐山谣》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典故这句话的典故来源于《庄子·逍遥游》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意思是说即使在遥远的海天之外,也能和知己一样亲密相处。
2.《登高》中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典故这句话的典故来源于唐代诗人李白的《静夜思》中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意思是说在异乡思念故乡。
3.《钗头凤》中的“不是因为富,才能够买得起情敌;不是因为贵,才能够有情人”典故这句话的典故来源于唐代诗人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意思是说真正的英雄并非富贵而是品德高尚。
4.《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典故这句话的典故来源于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的“登临送目望长安,古楼阁,高于紫霄。
列峰如玉削秀峰,迥若练塔接青霄。
赵嫣红酥手,偏得人欢喜,装束咸阳来看花。
此乐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意思是说登高远望景象壮观,惟有仙境才有此等乐趣。
5.《离骚》中的“海角天涯,念卿不忘”典故这句话的典故来源于《左传·僖公十四年》中的“天下非一人之心,而念一人之心,则虽海角天涯,亦可相见矣”,意思是说有了彼此的心相连,虽然距离遥远,也能同心同德。
6.《敕勒歌》中的“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典故这句话的典故来源于唐代诗人张九龄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长江之波澜。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意思是说岁月如梭,不知前面有多少艰难险阻。
7.《静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典故8.《从军行》中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典故这句话的典故来源于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意思是说追求进取就像攀登高山,顶峰上有新的境界。
9.《江雪》中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典故10.《行路难》中的“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典故。
部编版初中古诗词典故汇总一、七年级1.归雁【典故解释】源自“雁足传书”的故事。
大雁每年秋天飞往南方,春天返回北方。
古代有用大雁传递书信的传说。
《汉书·苏武传》:“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
”朝廷据此通过外交途径把它接了回来。
【课文出处】王湾《次北固山下》:“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乡书:家书)【思想感情】课文中,诗人希望北归的鸿雁捎一封家书到洛阳,表达了怀念家乡的深情。
2.送酒【典故解释】据南朝梁萧统《陶渊明传》记载,有一年过重阳节,陶渊明没有酒喝,就在宅边的菊花丛中独自闷坐,这时正好王弘送酒来了,于是醉饮而归。
【课文出处】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强欲:勉强,硬要)【思想感情】课文中,“无人送酒来”句实际上是在写旅况的凄凉萧瑟,无酒可饮,更无菊可赏,暗寓着题中“行军”的凄凉环境。
3.折柳【典故解释】指《折杨柳》,汉代乐府曲名,内容多叙离别之情。
【课文出处】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思想感情】本诗描写作者客居洛阳的夜晚,听到《折杨柳》的曲子,勾起诗人无限思乡之情。
4.后庭花【典故解释】歌曲《玉树后庭花》的简称。
南朝陈亡国之君陈叔宝所作,后人多称之为亡国之音。
【课文出处】杜牧《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思想感情】表面上是在斥责商女,实际讽刺的是晚唐政治。
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忧虑和对世道的感慨。
5.问鬼神【典故解释】事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汉文帝接见贾谊,“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
至夜半,文帝前席。
”【课文出处】李商隐《贾生》:“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思想感情】借题发挥,把讽刺君王昏聩弃贤和伤叹贤士怀才不遇两方面结合起来。
二、八年级6.采薇①【典故解释】采食野菜。
薇,是一种植物。
相传周武王灭商后,伯夷、叔齐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饿死。
中考古诗词常用典故1. 《关雎》中提到的“大夫”指的是周朝的贵族,而“余姚之浦”是指浙江余姚的神仙山。
古代诗词常常提到这些地名或人物,富含文化和历史的背景知识。
2. 孟子哭墓的故事出自《孟子》,传说孟子曾经远行,路过一片墓地,突然听到墓中有声音哭泣,原来是那里的鬼魂在哭泣,孟子于是惆怅不已。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应该尊重祖先,珍视生命。
3. 苏武牧羊的故事出自汉代,传说边塞将军派苏武去往匈奴,苏武忍受风吹雪打的考验,十年后被释放回到汉朝。
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个忠诚的人如何经受种种困难和苦难,仍然保持了他的坚定信仰和信仰。
4. 《离骚》中提到的“穹庐”是指天庭,神仙之所在的地方。
《离骚》是屈原创作的一篇叙事性的长篇诗歌,它生动地描绘了屈原流亡期间的困境和感情痛苦。
5. 楚辞《离骚》的“断肠人在天涯”是形容离别之苦,表达了作者对离别的思念和痛苦之情。
6. “画饼充饥”是形容虚幻和不切实际的愿望和想象,告诫人们不要过于贪心和自欺欺人。
7. 屈原在《离骚》中描绘了巫山之夜的壮观景象,以及他落魄的身世和心情。
8.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九层之台起于垒土”是形容千里之堤不容忽视,即使很小的蚂蚁也可能给它带来破坏,而巨大的九层之台也是由一点点沙土垒积而成。
9. 曹操在《短歌行》中表达了对自己军队节俭有序的管理方法的赞扬,其中的“兵贵胜不贵多”更是关于战争策略的智慧。
10. 《己亥杂诗》中有“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的一句话,形容文章创作需要有宿命论和灵性幻想的辅助,同时表达了对官场的不满和对生命困境中的矛盾冲突的感慨。
11.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是形容远离故乡的思念,作者刘禹锡在《陌上桑》中表达了内心深处感伤的情感。
12.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这句话出自清代名臣龚自珍的《己亥杂诗》,“青山遮不住,毕竟风雨来”,这表达了对风雨欲来时的警醒和对生命过程中最终必然无法避免的命运的思考与哲学。
13. 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描写了他在乡村垒草为墙、茅草为顶的小屋里的感受,歌中透露出平凡人与自然堪比的奋斗精神和对生命的敬畏态度。
中考古诗词常用典故1. 江雪:描述了江南冬天的美景,常用典故指冬天的风景优美如诗如画。
2. 早梅:描写了早春时节的梅花绽放,常用典故形容早春景色宜人。
3. 静夜思:诗人李白在夜晚思念家乡,常用典故表示思念之情或孤独寂寞。
4. 登鹳雀楼:描写了登上鹳雀楼之后的广阔景色,常用典故形容登高远眺或有所感悟。
5. 青玉案·元夕:写了元宵节夜晚的热闹景象,常用典故指元宵节的热闹喜庆。
6. 小池:描写了一个小池塘的美景,常用典故指小处见真情,也可以指小环境中的宁静美景。
7. 鱼我所欲也:出自《庄子·逍遥游》,用以比喻追求自己所喜欢的东西。
8. 相思:描写了思念的痛苦和心情,常用典故表示思念之情或相思之苦。
9. 长恨歌:写了武则天的一生,悲壮而辽阔,常用典故表示悲情或壮丽的景象。
10. 钟鸣鼎食之家:出自《诗经·卫风·氓》,用以比喻家境富裕,生活富足。
11. 春晓:描绘了春天的早晨,常用典故形容早晨的新鲜和美好。
12.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描写了诗人在远离家乡时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常用典故表示思念家乡和亲人。
13. 渔家傲·秋思:写了诗人秋天怀念远方的亲人和家乡的情景,常用典故表达思乡之情。
14. 嫦娥奔月:讲述了嫦娥为了逃离世俗的琐事而奔月的故事,常用典故来形容追求自由和理想。
15. 卜算子·咏梅:描写了梅花的美丽和坚强,常用典故指坚强不屈,或形容美丽的梅花。
16. 雁门太守行:描述了边塞太守的孤独和辛劳,常用典故指边塞孤独或官员的艰苦工作。
17. 送别:描写了诗人与好友的离别,常用典故表示别离之情。
18. 塞上曲:描写了边塞的人们在艰苦环境中的坚强和乐观,常用典故表示坚强不屈或谋求发展的艰辛。
19. 月下独酌:描绘了月光下独自饮酒的情景,常用典故来形容独自思考或独处时的忧愁。
20. 卜算子·不是爱风尘:诗歌中描写了女子在宫廷中被困的命运,常用典故形容女子纠结于家庭与爱情之间的困境。
中考语文古诗词常见文化典故01.咏絮才《世说新语》载,东晋谢道韫以“未若柳絮因风起”之句来比拟雪花飞舞,叔父谢安大为赞赏。
后以“咏絮”或“咏絮才”称赞女子善于吟咏。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曹雪芹《红楼梦》02.比翼鸟、连理枝传说中鹣鹣只有一只眼、一只翅膀,所以一定要两只鸟在一起才能飞,比喻夫妻。
连生在一起的两个树枝,比喻恩爱夫妻。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白居易《长恨歌》03.莼鲈指家乡风味,典出《晋书》:“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蔬菜、莼羹、鲈鱼脍,……”后人将思念家乡、弃官归隐写作莼鲈之思。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04.采薇周武王伐纣,伯夷、叔齐认为这是以臣弑君。
周朝建立后,两人不食周粟,隐居首阳山采薇而食,终于饿死。
后以此比喻隐居不仕。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王绩《野望》05.长亭古代驿站在路上约十里设一长亭,五里设一短亭,供游人休息送别。
后“长亭”成为送别之地的代称。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柳永《雨霖铃》06.尺素语出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呼童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后为书信代称。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
——秦观《踏莎行》07.请缨汉武帝派终军到南越劝说南越王归顺。
终军说:“请给我一根长缨,我一定把南越王抓来。
”后比喻杀敌报国。
汉江山如故,千村寥落。
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
——岳飞《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08.东山高卧《晋书·谢安传》载,谢安早年曾辞官隐居会稽之东山,经朝廷屡次征聘,方从东山复出,官至司徒要职,成为东晋重臣。
后泛指隐居。
东山高卧时起来,欲济苍生未应晚。
——李白《梁园吟》09.柳营指军营。
《史记》记载,汉文帝时,细柳营主将周亚夫纪律严明,军容整齐。
后也代称纪律严明的军营。
细柳连营石堑牢,平安狼火赤星高。
——鲍溶《赠李黯将军》10.烂柯出自任昉《述异记》。
晋人王质上山砍柴,看见几个童子下棋唱歌,过了一会儿,发现斧头全烂了,同时代的人都不在世了。
初中语文速记诗歌常用典故1.斑竹:湘妃竹。
舜死后他的妃子娥皇和女英,在湘水边上啼哭,眼泪洒在竹子上,竹竿上都生了斑纹。
刘禹锡《泰娘歌》:“如何将此千行泪,更洒湘江斑竹枝。
”2.碧血:常与“丹心”连用,歌颂为国捐躯者的忠贞。
元郑元佑《张御史死节歌》:“孤忠既是明丹心,三年犹须化碧血。
”3.采薇:商朝末年,周武王伐纣,孤竹国国君的儿子伯夷、叔齐认为这是以臣弑君,就拦马谏阻。
商朝灭亡之后,两人不食周粟,隐居首阳山,采薇而食,终饿死。
后以“采薇”喻隐居避世。
王绩《野望》:“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4.献芹:《列子·杨朱》有一个故事说,从前有个人在乡里的豪绅面前大肆吹嘘芹菜如何好吃,豪绅尝了之后,竟“蜇于口,惨于腹”。
后来就用“献芹”谦称赠人的礼品菲薄或所提的建议浅陋。
也说“芹献”。
高适《自淇涉黄河途中作》:“尚有献芹心,无因见明主。
”5.尺素:语出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童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尺素”后为书信的代称。
秦观《踏莎行》:“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
”6.登高:重阳节有登高习俗。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7.东山高卧:东晋谢安辞官隐居东山,后指隐居。
李白《梁园吟》:“东山高卧时起来,欲济苍生末应晚。
”8.杜康:传说杜康(字仲宁)发明了酒,后以此作为酒的代称。
曹操《短歌行》:“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9.寒食:节日名,清明节前一天或两天。
传说晋国介子推隐居山中,晋文公用烧山之法逼他出来做官,介子推不出被烧死。
晋文公为纪念介子推,在其被烧死之日禁止生火,只吃冷食。
该节由此而来。
韩翃《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10.汗青:古时字写在竹简上,先用火烧竹简,使其干燥,叫“杀青”;因竹简被烘时出水如汗,故又叫“汗青”。
后指书稿、史书。
文天祥《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1.画眉:西汉张敞夫妻恩爱,曾为其妻画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