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2017年一轮复习)
- 格式:ppt
- 大小:919.50 KB
- 文档页数:17
一轮复习初三历史知识点初三历史知识点的一轮复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中国古代史:- 夏商周的更替:了解夏、商、周的建立、发展和灭亡。
-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革: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的兴起,以及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
- 秦朝的统一与灭亡:秦始皇统一六国,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以及秦朝的迅速灭亡。
- 汉朝的兴衰:西汉的繁荣,王莽篡位,东汉的建立和衰落。
-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分裂与统一:三国鼎立,晋朝的兴衰,南北朝的对立与融合。
2. 中国近现代史:- 鸦片战争与近代中国的开端:了解鸦片战争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 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天国的兴起、发展和失败。
- 甲午战争与八国联军侵华:甲午战争的背景、过程和结果,八国联军侵华的事件。
-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 抗日战争:抗日战争的起因、过程和胜利的意义。
- 国共内战与新中国的成立:国共两党的斗争,新中国的成立及其影响。
3. 世界古代史:- 古埃及文明:尼罗河流域的文明,金字塔的建造。
- 两河流域文明:苏美尔、巴比伦等古代文明的兴起与发展。
- 古希腊文明:雅典和斯巴达的对比,希腊哲学和科学的发展。
- 古罗马文明:罗马共和国到帝国的转变,罗马法律的影响。
4. 世界近现代史:- 文艺复兴:文艺复兴的背景、主要人物和影响。
- 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起因、过程和影响。
- 法国大革命:法国大革命的原因、过程和结果。
- 美国独立战争:美国独立战争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 俄国十月革命:十月革命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两次世界大战的原因、过程和后果。
5. 重要历史人物与事件:- 历史人物:孔子、秦始皇、汉武帝、拿破仑、华盛顿等。
- 重要事件:五四运动、长征、西安事变等。
6. 历史学习方法:- 历史时间线的梳理:通过时间线来串联历史事件。
- 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分析:理解事件之间的逻辑联系。
- 历史人物的评价:客观评价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
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小题狂练一、单选题1. 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呈。
有的学者对各种思想主张进行整理,将它们分别描述为“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拥有无限同情心和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
按顺序它们分别是()A. 儒、法、道B. 儒、道、法C. 法、儒、道D. 道、法、儒2. 历史学家萧公权认为:“由封建天下转为专制天下之过渡时期,政治思想之可能态度,不外三种。
”①对将逝之旧制度表示留恋,而图有以维持或恢复之。
②承认现状,或有意无意中迎合未来之新趋势而为之张目。
③对于一切新旧制度均感厌恶,而偏重个人之自足与自适。
”以上三种思想的代表人物分别是()A. 孔子、韩非子、老子B. 墨子、孔子、老子C. 老子、孔子、韩非子D. 孔子、韩非子、墨子3. 春秋战国时期,孔子主张“仁”和“礼”,法家强调“法”和“刑”,老子强调自然的静态平衡,墨子主张“爱无差等”,杂家主张“治国公平”、“为民谋利”,这些主张的共同之处是()A. 重视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B. 重视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C. 都阐释了各自的“和谐”思想D. 都主张“礼”、“法”并用4. 老子认为“民之饥,以其上取食税之多”;孔子叹“苛政猛于虎”;孟子斥责梁惠王之流“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草”是“率兽而食人”;庄子则揭露国君们“轻用民死”。
这反映出当时他们()A. 吸收各家学说走向融合B. 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C. 得到统治者的积极支持D. 迎合地主阶级政治诉求5. 老子认为,“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孔子则说,“不学礼,无以立”,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这反映出,当时他们()A. 反思西周的礼乐文化B. 迎合封建贵族政治诉求C. 主张维护夏商周制度D. 得到统治者的积极支持6. 老子谴责“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的现象;墨子怒斥“今王公大人至其国家之乱,社稷之危”;孟子认定推翻暴君是正义行动;韩非子则对“上无道揆,下无法守”的现实给予抨击。
百家争鸣★★★★★○○○○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客观反映。
无论是儒家,还是道家,都必须面对社会现实。
儒家思想主张对混乱的社会秩序进行改造,以返回到周礼时代,从而建立一个稳定的社会,体现出统治阶级的意志;道家思想企图逃避这种混乱的社会秩序,体现出被统治地位的弱者意志。
另外,墨家学派代表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法家思想适应了建立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时代需要等等。
下面将从几个方面对百家争鸣进行阐释剖析,便于加深对“百家争鸣”的准确理解分析:1.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背景(1)经济上:生产力的发展。
奴隶主经济的崩溃,土地私有制的产生,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上的繁荣提供了物质上的条件。
(2)政治上:春秋战国时期是政治大变革时代,周王室衰微,诸侯混战,“士”阶层日益活跃,追求实现“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愿望。
(3)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
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学者,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和自由的学术环境。
2.道、儒、墨、法诸家思想主张及代表阶级3.荀子思想的特点:杂取百家强调“天行有常”和“制天命而用之”的朴素唯物主义者荀子是战国时期的儒家代表。
他对“礼”的思想进行深入讨论,认为学习的目标是把握“礼”;他主张以德服人,并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著名论断,他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又广泛吸收墨家、法家等各家思想的精华,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4.诸子百家中相互对立的观点(1)治国上,儒家主张“仁政”“德治”,反对严刑峻法;法家主张法治,强调严刑峻法;道家主张“无为而治”。
(2)在人性上,孟子主张“性本善”,而荀子主张“性本恶”。
(3)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荀子主张“制天命",人定胜天;而庄子主张“顺自然”。
(4)在人生态度上,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强调社会责任;道家则主张“逍遥”的人生态度,主张避世,强调“超脱”。
第3课春秋战国纷争和民族融合一、春秋战国概貌1、具体分期(1)春秋时期:BC 770年至BC 476年;奴隶社会瓦解时期;(2)战国时期:BC 475年至BC 221年;封建社会形成时期;2、时代特点: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大变革时期;(1)诸侯争霸战争频繁;(2)民族不断融合;3、发展趋势(1)由分裂动荡走向统一;(2)由奴隶制瓦解到封建制建立;(主要趋势)4、社会背景(1)经济方面:井田制——奴隶制经济基础动摇瓦解;(2)政治方面:“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至“政出诸侯”到“政出公卿”;①周室衰微,势力一落千丈;②诸侯不朝,分封制崩溃——春秋时期,政出诸侯;③新兴封建地主势力发展壮大——战国时期,政出公卿(政出私门);二、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1、春秋争霸出现的原因(1)经济原因:生产力发展,井田制动摇,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根本原因)(2)政治因素:分封制崩溃,周天子无法维持“天下共主”的统治秩序;①周王室衰落,势力一落千丈,逐渐丧失“天下共主”的地位;②诸侯国强大,不听周天子号令,不朝觐,不纳贡;(3)直接原因:争夺土地和人口;争夺对诸侯国的控制权;(直接目的)2、春秋典型争霸战争☆齐桓公称霸:春秋首霸(1)首霸之因①客观优势:齐国为东方富国,“通工商之业,便鱼盐之利”;②根本原因:管仲改革,增强了实力;☼时间:BC 7世纪前期;☼目的:“通货积财,富国强兵”;☼内容:涉及经济、政治、军事诸内政;③政治优势:“挟天子以令诸侯”;☼旗号:“尊王攘夷”;☼行动:联合黄河中游诸侯国,“北御夷狄,南制楚蛮”;④对外交往:会盟诸侯,提升地位;⑤人才优势:桓公雄才大略,管仲足知多谋;(2)确立标志:葵丘会盟①时间:BC 7世纪中期(BC 651年);②概况:齐桓公大会诸侯,周王室派代表参加;③意义:确立了齐桓公的中原霸主地位;☆晋楚争霸(1)晋文公称霸中原①奠基之战:BC 7世纪后期,晋楚城濮大战;②典故成语:退避三舍;(2)楚庄王称霸中原①奠基之战:BC 6世纪初,晋楚邲之战;②楚王问鼎:表明楚庄王有替代周王号令天下的野心;☆吴越争霸:春秋晚期;(1)吴国争雄①吴国位置:长江下游;②阖闾称霸:吴王阖闾攻入楚都,称霸长江中下游;③吴王夫差:BC 5世纪初,夫差灭越,勾践称臣;(2)越国争霸①越国位置:钱塘江流域;②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终灭吴,出兵中原成末霸;※点拨:①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是春秋后期的霸主,勾践又是春秋最后一位霸主;②中原霸主有: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勾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