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2017年一轮复习)
- 格式:ppt
- 大小:919.50 KB
- 文档页数:17
一轮复习初三历史知识点初三历史知识点的一轮复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中国古代史:- 夏商周的更替:了解夏、商、周的建立、发展和灭亡。
-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革: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的兴起,以及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
- 秦朝的统一与灭亡:秦始皇统一六国,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以及秦朝的迅速灭亡。
- 汉朝的兴衰:西汉的繁荣,王莽篡位,东汉的建立和衰落。
-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分裂与统一:三国鼎立,晋朝的兴衰,南北朝的对立与融合。
2. 中国近现代史:- 鸦片战争与近代中国的开端:了解鸦片战争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 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天国的兴起、发展和失败。
- 甲午战争与八国联军侵华:甲午战争的背景、过程和结果,八国联军侵华的事件。
-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 抗日战争:抗日战争的起因、过程和胜利的意义。
- 国共内战与新中国的成立:国共两党的斗争,新中国的成立及其影响。
3. 世界古代史:- 古埃及文明:尼罗河流域的文明,金字塔的建造。
- 两河流域文明:苏美尔、巴比伦等古代文明的兴起与发展。
- 古希腊文明:雅典和斯巴达的对比,希腊哲学和科学的发展。
- 古罗马文明:罗马共和国到帝国的转变,罗马法律的影响。
4. 世界近现代史:- 文艺复兴:文艺复兴的背景、主要人物和影响。
- 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起因、过程和影响。
- 法国大革命:法国大革命的原因、过程和结果。
- 美国独立战争:美国独立战争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 俄国十月革命:十月革命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两次世界大战的原因、过程和后果。
5. 重要历史人物与事件:- 历史人物:孔子、秦始皇、汉武帝、拿破仑、华盛顿等。
- 重要事件:五四运动、长征、西安事变等。
6. 历史学习方法:- 历史时间线的梳理:通过时间线来串联历史事件。
- 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分析:理解事件之间的逻辑联系。
- 历史人物的评价:客观评价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
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小题狂练一、单选题1. 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呈。
有的学者对各种思想主张进行整理,将它们分别描述为“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拥有无限同情心和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
按顺序它们分别是()A. 儒、法、道B. 儒、道、法C. 法、儒、道D. 道、法、儒2. 历史学家萧公权认为:“由封建天下转为专制天下之过渡时期,政治思想之可能态度,不外三种。
”①对将逝之旧制度表示留恋,而图有以维持或恢复之。
②承认现状,或有意无意中迎合未来之新趋势而为之张目。
③对于一切新旧制度均感厌恶,而偏重个人之自足与自适。
”以上三种思想的代表人物分别是()A. 孔子、韩非子、老子B. 墨子、孔子、老子C. 老子、孔子、韩非子D. 孔子、韩非子、墨子3. 春秋战国时期,孔子主张“仁”和“礼”,法家强调“法”和“刑”,老子强调自然的静态平衡,墨子主张“爱无差等”,杂家主张“治国公平”、“为民谋利”,这些主张的共同之处是()A. 重视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B. 重视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C. 都阐释了各自的“和谐”思想D. 都主张“礼”、“法”并用4. 老子认为“民之饥,以其上取食税之多”;孔子叹“苛政猛于虎”;孟子斥责梁惠王之流“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草”是“率兽而食人”;庄子则揭露国君们“轻用民死”。
这反映出当时他们()A. 吸收各家学说走向融合B. 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C. 得到统治者的积极支持D. 迎合地主阶级政治诉求5. 老子认为,“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孔子则说,“不学礼,无以立”,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这反映出,当时他们()A. 反思西周的礼乐文化B. 迎合封建贵族政治诉求C. 主张维护夏商周制度D. 得到统治者的积极支持6. 老子谴责“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的现象;墨子怒斥“今王公大人至其国家之乱,社稷之危”;孟子认定推翻暴君是正义行动;韩非子则对“上无道揆,下无法守”的现实给予抨击。
百家争鸣★★★★★○○○○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客观反映。
无论是儒家,还是道家,都必须面对社会现实。
儒家思想主张对混乱的社会秩序进行改造,以返回到周礼时代,从而建立一个稳定的社会,体现出统治阶级的意志;道家思想企图逃避这种混乱的社会秩序,体现出被统治地位的弱者意志。
另外,墨家学派代表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法家思想适应了建立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时代需要等等。
下面将从几个方面对百家争鸣进行阐释剖析,便于加深对“百家争鸣”的准确理解分析:1.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背景(1)经济上:生产力的发展。
奴隶主经济的崩溃,土地私有制的产生,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上的繁荣提供了物质上的条件。
(2)政治上:春秋战国时期是政治大变革时代,周王室衰微,诸侯混战,“士”阶层日益活跃,追求实现“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愿望。
(3)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
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学者,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和自由的学术环境。
2.道、儒、墨、法诸家思想主张及代表阶级3.荀子思想的特点:杂取百家强调“天行有常”和“制天命而用之”的朴素唯物主义者荀子是战国时期的儒家代表。
他对“礼”的思想进行深入讨论,认为学习的目标是把握“礼”;他主张以德服人,并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著名论断,他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又广泛吸收墨家、法家等各家思想的精华,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4.诸子百家中相互对立的观点(1)治国上,儒家主张“仁政”“德治”,反对严刑峻法;法家主张法治,强调严刑峻法;道家主张“无为而治”。
(2)在人性上,孟子主张“性本善”,而荀子主张“性本恶”。
(3)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荀子主张“制天命",人定胜天;而庄子主张“顺自然”。
(4)在人生态度上,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强调社会责任;道家则主张“逍遥”的人生态度,主张避世,强调“超脱”。
第3课春秋战国纷争和民族融合一、春秋战国概貌1、具体分期(1)春秋时期:BC 770年至BC 476年;奴隶社会瓦解时期;(2)战国时期:BC 475年至BC 221年;封建社会形成时期;2、时代特点: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大变革时期;(1)诸侯争霸战争频繁;(2)民族不断融合;3、发展趋势(1)由分裂动荡走向统一;(2)由奴隶制瓦解到封建制建立;(主要趋势)4、社会背景(1)经济方面:井田制——奴隶制经济基础动摇瓦解;(2)政治方面:“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至“政出诸侯”到“政出公卿”;①周室衰微,势力一落千丈;②诸侯不朝,分封制崩溃——春秋时期,政出诸侯;③新兴封建地主势力发展壮大——战国时期,政出公卿(政出私门);二、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1、春秋争霸出现的原因(1)经济原因:生产力发展,井田制动摇,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根本原因)(2)政治因素:分封制崩溃,周天子无法维持“天下共主”的统治秩序;①周王室衰落,势力一落千丈,逐渐丧失“天下共主”的地位;②诸侯国强大,不听周天子号令,不朝觐,不纳贡;(3)直接原因:争夺土地和人口;争夺对诸侯国的控制权;(直接目的)2、春秋典型争霸战争☆齐桓公称霸:春秋首霸(1)首霸之因①客观优势:齐国为东方富国,“通工商之业,便鱼盐之利”;②根本原因:管仲改革,增强了实力;☼时间:BC 7世纪前期;☼目的:“通货积财,富国强兵”;☼内容:涉及经济、政治、军事诸内政;③政治优势:“挟天子以令诸侯”;☼旗号:“尊王攘夷”;☼行动:联合黄河中游诸侯国,“北御夷狄,南制楚蛮”;④对外交往:会盟诸侯,提升地位;⑤人才优势:桓公雄才大略,管仲足知多谋;(2)确立标志:葵丘会盟①时间:BC 7世纪中期(BC 651年);②概况:齐桓公大会诸侯,周王室派代表参加;③意义:确立了齐桓公的中原霸主地位;☆晋楚争霸(1)晋文公称霸中原①奠基之战:BC 7世纪后期,晋楚城濮大战;②典故成语:退避三舍;(2)楚庄王称霸中原①奠基之战:BC 6世纪初,晋楚邲之战;②楚王问鼎:表明楚庄王有替代周王号令天下的野心;☆吴越争霸:春秋晚期;(1)吴国争雄①吴国位置:长江下游;②阖闾称霸:吴王阖闾攻入楚都,称霸长江中下游;③吴王夫差:BC 5世纪初,夫差灭越,勾践称臣;(2)越国争霸①越国位置:钱塘江流域;②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终灭吴,出兵中原成末霸;※点拨:①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是春秋后期的霸主,勾践又是春秋最后一位霸主;②中原霸主有: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勾践。
先秦政治知识点总结一、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政治变动最为频繁的时期,这个时期的政治形势变幻莫测,各国相互争霸,导致了中国历史上罕见的百家争鸣的局面。
在这个时期,诸侯争霸,各国不断发生战争和政治变革,而这些政治变革又反过来影响了各国的政治发展。
在这个时期,思想家们对政治问题的探讨非常活跃,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二、孔子的政治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被誉为“中国古代政治学之鼻祖”,其政治思想对中国历代政治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的政治思想主要包括仁政、礼治、民主等方面。
孔子认为,只有实行仁政,才能建立一个和谐有序的政治体制。
他提倡礼治,认为礼仪是治理国家的关键。
此外,孔子还提倡民主,认为百姓的意见应该得到尊重。
这些思想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建立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三、法家思想法家思想是春秋战国时期兴起的一种政治思想,其代表人物有商鞅、韩非等。
法家思想主张用法治国,认为唯有强化法律制度,才能维护社会秩序。
法家思想还提出了法治的原则,如重视奖罚、实行宽严相济等。
在法家思想的影响下,秦国制定了一系列严厉的法律制度,最终实现了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朝。
四、道家思想道家思想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另一种政治思想,其代表人物有老子、庄子等。
道家思想主张“无为而治”,认为政府应该减少干预,让民众自由发展。
道家思想主张去除权力、权利、阶级,以达到社会和谐。
在春秋战国时期,道家思想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部分思想影响了秦汉时期的政治改革。
五、墨家思想墨家思想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另一种政治思想,其代表人物有墨子。
墨家思想主张兼爱、非攻、尚工等核心理念,提倡以兼爱为宗旨,反对战争,强调劳动的价值。
墨家思想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为后来封建社会中“仁政治国”、反“非攻”等理念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六、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思想之一,代表人物为孔子、孟子等。
高三历史中国古代史《春秋战国的纷争与变革》一轮复习练习题(含答案)一、单选题1.先秦许多名臣出身微贱,如“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魏晋时期则愈加强调官吏的出身和门第。
这反映了魏晋时期()A.宗法思想逐渐退出政坛B.儒学被用于规范君臣关系C.选官制度影响官僚政治D.天下大同替换为社会不公2.道家学派主张道法自然,提倡“无为而治”;法家强调“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
二者都()A.提倡人与自然的和谐B.主张法律不分贵贱C.主张思想上百家争鸣D.探究国家治理方式3.春秋前期,管仲采取“相地而衰征”;鲁国实行“初税亩”,不论“公田”“私田”都按田亩收税。
其主要历史影响是()A.加速了土地私有化B.促进商品经济发展C.打击了豪强地主势力D.加剧地方割据混战4.据《<战国策>书录》记载,西汉学者刘向概括战国时期的混乱局面说:田氏取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废,上下失序……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
这反映了战国时期()A.王室衰微诸侯争霸B.贵族世袭制遭到破坏C.儒家思想受到冲击D.仁义观念影响到政治5.墨子认为“作为衣服带履,便于身,不以为辟怪也”,“故圣人为衣服,适身体、和肌肤而足矣,非荣耳目而观愚民也”。
据此可知,墨子()A.提倡节俭B.重视礼制C.崇尚自由D.注重规范6.如表所示为春秋至西汉苏浙闽部分地区墓葬出土金属农具。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A.东南地区得到初步开发B.铁犁牛耕走向普及C.经济重心南移不断加速D.精耕细作农业成熟7.春秋时期,楚国往往以蛮夷自居;到了战国时期,楚国人也祭祀华夏族系的远古神话人物祝融。
这一变化说明战国时期()A.华夏认同观念增强B.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C.民族往来交流频繁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8.“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是商鞅变法的指导思想,下列主张与之属于同一思想流派的是()A.为政以德,克己复礼B.道法自然,无为而治C.兼爱非攻,节俭尚贤D.政在四方,要在中央9.孔子说:“不义而富贵,于我如浮云”;孟子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荀子说:“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
2024年高考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一轮基础复习:02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社会及思想变动一、单选题1.东周时期,列国之间的纷争呈现出不同的形式。
对于大诸侯国争相借“天子”的名义,通过“会盟”等方式号召和控制中小诸侯国的行为,历史上一般将其称为()A.争霸B.兼并C.和戎D.禅让2.先秦一位思想家说:“一个人没有仁德,他怎么能实行礼呢?一个人没有仁德,他怎么能运用乐呢?”该思想家是()A.老子B.孔子C.墨子D.韩非3.韩非子指出:“法者,宪令著于官府,刑罚必于民心,赏存乎慎法,而罚加乎奸令者也,此臣之所师也。
君无术则弊于上,臣无法则乱于下,此不可一无,皆帝王之具也。
”由此可见,他强调()A.教化百姓尤为重要B.“法术势”的一体性C.以法律来笼络民心D.必须适时变革法令4.平王东迁后,认为“周德虽衰,天命未改”,时人却称颂“齐、晋亦唯天所授”,吴越也“唯天所授”等。
这表明当时()A.天命观念开始发生改变B.周王室统治合法性受到质疑C.争霸战争导致礼崩乐坏D.多个政治权力中心同步出现5.战国时期,某一思想家指出:“治之经,礼与刑,君子以修百姓宁”。
据此可知,这位思想家主张()A.隆礼重法B.以法治国C.恢复礼乐D.为政以德6.春秋时期始于公元前770年,可以表述为()A.公元前8世纪上半期B.公元前8世纪下半期C.公元前7世纪上半期D.公元前7世纪下半期7.有学者在研究中国哲学史时,将一位战国名士标榜为“理想主义者”,称他极力鼓吹人性的美好,强调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下列言论中最可能出自该名士的是()A.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B.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C.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法之原也D.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8.据考古发现统计,春秋时期的简牍较为罕见。
到战国时期,不仅数量繁多,而且内容丰富多彩,从最普通的随葬遣策到地理天文、经济社会、法律政治、思想文化都有所涉及。
这种变化折射出()A.社会转型的加剧B.百家争鸣的盛况C.书写材质的变革D.铁犁牛耕的普及9.《荀子•王政》有言“故修礼者王,为政者强,取民者安,聚敛者亡。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教案——必修一必修I——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复习教案单元综述封建专制主义中心集权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集中表达。
它经验了产生、形成、确立、完备、强化、衰亡的开展过程。
这一过程又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秦汉至隋唐为第一阶段,历史进步性居主流;北宋至明清为其次阶段,其消极影响日趋突出。
历朝专制主义中心集权制度的详细措施都具有明显的继承性、共性和特别性。
专制主义中心集权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上层建筑的一个显著特征,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内容。
1、夏商周时期我国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是宗法制,这一时期政治制度的开展呈现以下特点:在王位和爵位的继承上实行世袭制;在地方管理上实行分封制;在王族内部实行以嫡长子继承制为特点的宗法制。
2、秦国统一了六国后建立了秦朝。
秦朝创立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心集权制度,初期主要呈现以下特点:以皇帝为中心形成从中心到地方的统治机构;官位不世袭,实行俸禄制度,由皇帝任免;官职有明确分工,既相互协作,又相互牵制。
3、“汉承秦制〞,由汉至元专制主义中心集权制度逐步开展,主要呈现以下特点: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受到制约而减弱;中心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减弱。
4、明清时期,转制主义中心集权制度开展到顶峰,主要呈现以下特点:废丞相、设内阁和六部、增设军机处;中心机构的设立和职权完全听从专制王权的须要;废行省,设三司,干脆隶属中心,中心对地方限制进一步加强;大兴文字狱,八股取士,思想文化专制不断加强。
学法指导1、要留意理解中国古代重要的政治制度的根本概念,并结合详细历史背景和历史阶段特征加以分析、评价。
2、要留意把握同一历史时期相关政治制度之间的关系。
3、要留意形成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开展演化的整体线索。
(4)是奴隶制国家,奴隶主居于统治地位。
3、西周时期特点:国家政权和行政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实行了更为严格的分封制,以血缘为纽带的父系家长制演化为严格的宗法制度,一套完整的礼乐制度。
统编版一轮通史版-中国古代史1-2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课时夯基专题练一、填空题(共 25 分)1、(5分)1.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的变化: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1)列国纷争①表现:春秋五霸、三家分晋、田氏代齐以及战国七雄。
②影响:周朝传统的①完全被破坏。
(2)华夏认同①表现:春秋时期,戎狄蛮夷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进入战国后,戎狄蛮夷逐渐融入②。
②影响:使华夏族成为更加稳定和分布更为广泛的族群。
根据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列国纷争的影响:周朝传统的①政治秩序完全被破坏。
春秋战国时期华夏认同的表现:春秋时期,戎狄蛮夷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进入战国后,戎狄蛮夷逐渐融入②华夏族。
2、(5分)1.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的变化:春秋战国的经济发展(1)农业:铁制农具开始使用,①得到推广;兴建水利工程。
(2)工商业:手工业分工细密;货币流通广泛,涌现出一批中心城市,大商人出现。
根据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发展的表现:铁制农具开始使用,牛耕得到推广;兴建水利工程。
3、(5分)1.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的变化:变法图强运动(1)变法运动(2)商鞅变法据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目的是①富国强兵。
商鞅变法经济方面的内容有:②重农抑商;行政管理方面的内容是推行③县制;基层管理上,强制大家庭拆散为④个体小家庭;在民间实行什伍连坐,互相纠察告发。
4、(5分)1. 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文化:孔子和老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孔子的哲学核心观念是①仁;孔子的政治思想强调②“为政以德”;道家代表人物老子主张顺其自然、③无为而治,甚至退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
5、(5分)1. 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文化:百家争鸣(1)背景:社会大变革——经济发展、士阶层崛起、学术文化繁荣。
(2)特点:当时出现众多学派、学说,各自提出对政治、社会乃至宇宙万物的看法,彼此论战辩驳。
(3)派别及主张(4)影响: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为新兴的④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成为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