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
- 格式:ppt
- 大小:561.50 KB
- 文档页数:10
考点|历史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知识点汇总(一)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和社会改革1.时间: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2.政治形势(1)王室衰微,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周天子逐渐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2)诸侯争霸,兼并战争使得众多分散的小国逐渐被大国吞并。
3.社会改革(1)春秋时期的改革:主要是针对经济基础的齐国:管仲“相地而衰征”;鲁国初税亩。
这些改革实际上都承认了私田的合法性。
(2)战国时期的改革:在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进行的全面改革A 背景:政治:王室衰微,诸侯争霸,传统宗法分封制日益瓦解,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废除特权,加强中央集权。
经济:铁器牛耕推广,生产力的发展,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
思想文化:士阶层崛起,受到重用,私人讲学风气兴起,出现百家争鸣局面,这些主张成为各国推行变法革新的思想理论武器。
B 魏国:李悝(kuī);楚国:吴起;秦国:商鞅变法C 秦国:商鞅变法——变法最为彻底和成功的①背景:战国初期,秦国地广人稀,无论是在经济、政治上,还是在文化上,秦国都落后于其他六国。
②措施:经济方面——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
“废井田,开阡陌”,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政治方面——奖励军功,加强集权。
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严厉禁止私斗;推行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推行县制。
思想文化——加强思想控制。
“燔(fán)诗书而明法令”;依据《法经》而制定法律;社会风俗改革,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制。
③结局:商鞅被害,新法未废。
④作用:对秦国:沉重打击了旧贵族,发展了地主经济,增强了国力,壮大了军事力量,稳定了统治秩序,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
兼并六国逐渐成为秦国的战略目标,为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对历史发展: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一次变法,它推动宗法分封制向中央集权制的转型,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
所以后世有人说“百代犹得秦政法”。
⑤局限性: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特别是连坐法的推行,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痛苦。
春秋战国时期的特征
春秋战国时期的阶段特征分别是:1、政治:各国君主开明,都能听取别人的意见;2、经济:各国之间相互沟通,经济发展很快;3、文化:由于各民族往来频繁,文化发展也空前兴盛,后来也出现百家争鸣现象;4、民族:基本上算是都进入了一个繁荣发展的年代。
扩展资料:
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是百家争鸣、人才辈出、学术风气活跃的时代。
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东周在战国后期(公元前256年)为秦国所灭,所以春秋战国时期在时间上并不全然包含在东周王朝里面。
春秋战国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春秋时期,简称春秋,指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是属于东周的一个时期。
春秋时代周王的势力减弱,诸侯群雄纷争,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相继称霸,史称春秋五霸(另一说认为春秋五霸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春秋和战国的分水岭是在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灭掉智氏,瓜分晋国为标志。
战国时期简称战国,指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东周后期至秦统一中原前,各国混战不休,故被后世称之为“战国”。
“战国”一名取自于西汉刘向所编注的《战国策》。
西周时期,周天子保持着天下共主的威权。
平王东迁以后,东周开始,周室开始衰微,只保有天下共主的名义,而无实际的控制能力。
中原各国也因社会经济条件不同,大国间争夺霸主的局面出现了,各国的兼并与争霸促成了各个地区的统一。
因此,东周时期的社会大动荡,为全国性的统一准备了条件。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和经济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见证了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巨大变革。
本文将重点探讨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和经济情况。
一、政治变革1.分封制度的确立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相互争霸、割据成为常态,国家的统治形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通过分封制度,各个诸侯国得以自主统治,使中央集权逐渐弱化。
2.列国争霸春秋战国时期,列国之间争夺地盘、争夺霸权成为主要矛盾。
众多的小国相互斗争,一些强大的列国如齐、楚、韩、赵等通过军事扩张逐渐崛起,形成了多极化的格局。
3.儒家思想的影响孔子的儒家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兴起,成为影响政治的重要力量。
它强调君子的道德修养和忠诚奉公,提倡礼乐制度,推动了各诸侯国的文化进步。
二、经济发展1.农业生产的改进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生产技术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进,推动了生产力的提高。
农民逐渐开始使用铁器、租种制度也得到推广,农业生产效率得到大幅度提升。
2.商业活动的兴起春秋战国时期,商品经济开始兴起,商业活动逐渐发达。
各个诸侯国之间的贸易往来频繁,商人的地位和影响力逐渐提升,市场经济逐渐成为一种主导力量。
3.货币的流通春秋战国时期,货币的使用越来越广泛。
铸钱的技术逐渐成熟,商业交流中大量使用货币。
货币的流通便利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对经济文化的繁荣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政治与经济的关系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混乱给经济带来了不稳定因素,但同时也促进了各国经济的竞争与发展。
诸侯国相互征战,为了保持军备而提高了国内工业水平;分封制度的存在也使得各个国家在政治经济上更加独立,促进了各地经济的繁荣。
在这个时期,政治和经济的关系互为因果,政治的混乱部分妨碍了经济的发展,但同时也激发了人们的创造力,推动了经济的进步。
政治的变革和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总结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和经济存在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特点。
政治的变革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而经济的繁荣又为政治的巩固提供了支撑。
高中历史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知识点(一)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和社会改革1.时间: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2.政治形势(1)王室衰微,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周天子逐渐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2)诸侯争霸,兼并战争使得众多分散的小国逐渐被大国吞并。
3. 社会改革(1)春秋时期的改革:主要是针对经济基础的齐国:管仲“相地而衰征”;鲁国初税亩。
这些改革实际上都承认了私田的合法性。
(2)战国时期的改革:在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进行的全面改革A 背景:政治:王室衰微,诸侯争霸,传统宗法分封制日益瓦解,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废除特权,加强中央集权。
经济:铁器牛耕推广,生产力的发展,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
思想文化:士阶层崛起,受到重用,私人讲学风气兴起,出现百家争鸣局面,这些主张成为各国推行变法革新的思想理论武器。
B 魏国:李悝(kuī);楚国:吴起;秦国:商鞅变法C 秦国:商鞅变法——变法最为彻底和成功的① 背景:战国初期,秦国地广人稀,无论是在经济、政治上,还是在文化上,秦国都落后于其他六国。
② 措施:经济方面——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
“废井田,开阡陌”,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政治方面——奖励军功,加强集权。
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严厉禁止私斗;推行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推行县制。
思想文化——加强思想控制。
“燔(fán)诗书而明法令”;依据《法经》而制定法律;社会风俗改革,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制。
③ 结局:商鞅被害,新法未废。
④ 作用:对秦国:沉重打击了旧贵族,发展了地主经济,增强了国力,壮大了军事力量,稳定了统治秩序,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
兼并六国逐渐成为秦国的战略目标,为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对历史发展: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一次变法,它推动宗法分封制向中央集权制的转型,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
所以后世有人说“百代犹得秦政法”。
⑤局限性: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特别是连坐法的推行,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痛苦。
高考历史春秋战国的时代特征
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政治方面: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世卿世禄制被军功制取代。
在这个时期,铁犁牛耕出现并推广,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所有制逐渐确立。
同时,诸侯国变法图强,例如商鞅变法,推动了封建制度的确立。
2、经济方面: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井田制被破坏,封建土地所有制逐渐确立,小农经济逐渐形成。
同时,商业得到发展,封建城市兴起,例如临淄、邯郸等。
3、思想文化方面:百家争鸣的局面出现,这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在思想领域的重要反映。
各种思想流派纷纷涌现,如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阴阳家、农家等,他们相互辩论、相互吸收,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4、民族关系方面:中原华夏族与周边少数民族的交往和冲突频繁,民族融合加强,为后来秦统一六国和汉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综上所述,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包括政治上的分裂与变革、经济上的发展与繁荣、思想文化上的多元与开放以及民族关系上的交流与融合。
这些特征共同构成了春秋战国时期丰富多彩的历史画卷。
春秋战国知识归纳总结大全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以下是关于春秋战国知识的归纳总结:一、政治篇1. 诸侯国的分裂: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大陆上诸侯国百余,分布各地。
这些诸侯国争夺霸权,形成了一段时间内的割据局面。
其中,齐、楚、燕、赵、韩、魏、秦、晋这八个国家势力最为强大。
2. 封建等级制度:诸侯国之间继续实行封建等级制度,以君主为核心,贵族地位高于平民百姓。
贵族世代相传的血缘关系在这个时期尤为重要,决定了其在社会地位和政治权力上的优劣。
3. 重用儒家学派: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派成为主流思想,受到各个诸侯国的重视和推崇。
儒家学派提倡仁爱、礼义、忠孝等道德伦理观念,对整个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军事篇1. 战国思想的形成:春秋战国时期战争频繁,政治斗争激烈,思想家们开始进行探索和思考。
军事思想也从而得以发展,形成了一些重要的军事学说,如孙子兵法、吴子兵法等。
2. 战争的增长和变革:春秋战国时期,战争规模逐渐扩大,战法也日趋复杂。
兵种分明,步兵、骑兵、车兵等同时存在,并且开始有针对性的培养和应用。
3. 矛盾与联盟:在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之间经常发生战争,但也有时联合起来对抗“强国”以维护自身利益。
这种矛盾与联盟的关系在整个战国时期中屡见不鲜。
三、经济篇1. 农业经济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占据了主导地位,各个诸侯国在发展农业生产方面采取了很多措施。
农耕技术的发展和粮食产量的提升,为各个国家提供了强大的经济基础。
2. 商业和手工业的繁荣:与农业并行发展的是商业和手工业。
各个诸侯国之间的贸易往来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和文化的交流。
丝绸、玉器等工艺品开始产生并成为重要的贸易商品。
3. 货币的出现: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经济的发展,货币也开始逐渐出现。
起初是以物易物为主,后来逐渐发展出铜币、布币、井布等形式的货币。
四、文化篇1. 思想意识的开放: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意识逐渐开放,各种学派纷纷涌现。
高中历史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知识点高中历史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知识点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时期,历时约400年。
这一时期有着丰富多彩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色,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化的辉煌时期。
下面我们来一起学习一下关于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知识点。
政治政治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重要内容,这个时期经历了众多国家的兴起和灭亡。
在春秋时期,周王室已经失去了它的权力,被各个诸侯国所代替。
而在战国时期,七大强国分别为齐、楚、韩、魏、秦、赵、燕,一直斗争了近300年,期间发生了许多大大小小的战争和政治变革。
其中,周朝灭亡,逐渐被各诸侯国所代替,开始出现了分裂的局面。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势力的变化也十分明显。
齐国和秦国逐渐崛起,成为了时代的强国。
而晋国和楚国则逐渐式微。
在政治制度方面,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主要是诸侯国制。
各国都是以君主(也称为国君、霸君、诸侯)为中心,辅以政治助手(宰相、太守),通过外交和战争来扩大自己的版图,实现统一和控制。
经济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农业生产和手工业发展的一个转折点。
在这一时期,农业生产和手工业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工商业和社会分工也逐渐加深。
这一时期的经济成就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标志。
农业方面,春秋时期是中国农业发展的一个高峰期,同时也是农业工具的改进和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的时期。
而在战国时期,农业生产水平更是达到了新的高峰。
主要耕作的作物有小麦、稻、黍、粟、豆和蔬菜等。
此外,还养了猪、牛、羊等家畜,生产出了大量农产品,保障了当时的国内需求和出口。
手工业方面,主要以制陶、织布、制作青铜器等为主。
特别是青铜器的制作水平,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成为世界上最高水平的世界铜器制作技术之一。
商业方面,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商业发展的起始阶段。
人们以货物交换为主,逐渐形成了往来的方式。
但这一时期的商业还比较原始,没有出现以货币作为交换的手段。
文化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多姿多彩,这一时期的文化特色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动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重要而动荡的阶段,它标志着封建社会的形成并为后来的统一大一统奠定了基础。
本文将就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动进行探讨。
一、政治变动在春秋战国时期,政治格局经历了从封建制度向分封制度的转变。
在春秋时期,中国处于群雄割据的状态,各个大国争霸。
随着战国时期的到来,以齐、楚、魏、燕、赵、韩、秦等七雄为中心的政治局势逐渐形成,这些国家成为诸侯争霸的主要力量。
与此同时,分封制度的确立也为后来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这一制度为不同诸侯间的权力平衡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式。
二、经济变动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变动主要表现在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方面。
由于战国时期国家间的频繁战争和社会动荡,许多农民纷纷逃亡或参与战乱,导致了农业的衰落。
而在手工业方面,随着铁制农具和冶金技术的进步,冶铁业得到了发展。
此外,随着贵族阶层的财富积累,商业活动也得到了推动,诸侯国之间的贸易活动逐渐兴盛起来。
三、文化变动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变动主要表现在思想、学术和文学方面。
这一时期是百家争鸣的时代,各种不同的学派和思想流派相互碰撞,在思想上形成了一种多元的局面。
战国时期的学术研究也取得了重大突破,儒家、道家、墨家等学派相继兴起。
同时,战国时期的文学也呈现出多样性,在楚辞、诗经等文学作品中,人们能够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思想情感。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动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不仅奠定了后来统一大一统的基础,也推动了社会制度、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的变革。
通过对这一时期的深入了解,我们能够更好地把握中国历史的脉络,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演变。
春秋战国时期的格局是怎样的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代,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格局。
本文将从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四个方面来探讨春秋战国时期的格局。
一、政治格局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格局表现为诸侯争霸,各国割据的局面。
经过春秋两百多年的发展,诸侯国崛起,分裂成众多的国家。
其中,齐、晋、楚、秦、楚、魏、赵、韩八个大国最为强大。
这八个大国之间相互争霸,形成了一个错综复杂的政治格局。
他们之间进行了频繁的外交斗争、军事冲突和秘密交易。
政治格局的变化非常剧烈,有时诸侯国会联合起来对抗一个过于强大的国家,有时又会重新改组同盟关系。
这种格局的不断变化使得春秋战国时期充满了动荡和不确定性。
二、经济格局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格局呈现出一种以农业为主导、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格局。
农业是当时社会的基础,大多数人都从事农业生产。
然而,由于农业生产技术的限制和区域的不同,各地农业发展水平不一,导致了经济的区域分化。
一些地区由于自然条件优越,发展了繁荣的农业经济,而一些贫困的地区则陷入了经济困境。
同时,由于交通不便,商品流通受到了限制,各地之间的经济联系较为薄弱。
此外,商业、手工业、渔业、矿产业等经济形式也同农业经济相互交织,形成了多元化的经济格局。
三、军事格局春秋战国时期的军事格局表现为兵强马壮、战争频繁。
各国为了争夺地盘和资源,不断进行军事扩张。
这期间涌现出了一大批杰出的将领和军事家,如吴起、孙武、孙膑等,他们的战略和战术对于当时的战争有着重要的影响。
同时,兵器的改进和战术的创新使得战争形式不断变化,出现了一些特殊的战争方式,如合纵连横、奇袭、诡辩等。
这些都为后来的秦灭六国创造了条件。
四、文化格局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格局呈现多元化、百家争鸣的特点。
在这个时期,诸侯国之间的交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交流和碰撞。
随着国家的繁荣,儒家、道家、墨家等思想学派相继兴起,并成为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
1)经济方面:由于铁器、牛耕推广,生产力迅速提高,井田制瓦解,出现了封建制的生产方式,形成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出现了独立经营的手工业者和商人。
(2)政治方面:周王室衰微,“礼乐征伐自诸侯出”,世卿世禄制被军功制取代……以分封制、宗法制为主要内容的奴隶社会政治制度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取代。
(3)思想文化方面:出现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上的大解放。
旧的思想观念受到冲击,对人的重视在社会上普及开来,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私人讲学开始,个人著书立说成为风气。
适应各种政治派别的需要,出现了各种学派,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4)民族关系方面:“华夷”观念削弱,华夏族与周边的少数民族在征伐和生产中逐渐开始了融合。
(5)军事方面:诸侯国在争霸称雄的战争中,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推行改革,富国强兵,这在客观上有利于封建因素的成长,促进了新旧体制的更替过程;大国在争霸战争中相互兼并,实现了区域性的局部统一,加快了全国统一的步伐;各民族频繁迁徙和交往,推进了民族融合的进程。
春秋战国历史特征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历时约四百多年。
这个时期经历了许多重大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变革,也是中国古代文化迅速发展的时期。
下面我会从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来详细介绍春秋战国时期的特征。
一、政治特征:1.诸侯分封制: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分封制度相对稳定的时期,诸侯国分封至几十个。
各个国家可以自主制定其内政和外交政策,不必完全向中央政权效忠。
2.地方权力强化:国家分封制的弊端是导致了分封国各方势力不断膨胀和地方权力的强化。
这使得国家很难实现统一的中央集权。
3.扩张主义思想:随着分封国之间的争斗不断升级,许多国家开始寻求扩张并征服其他国家。
国家之间的不断战争助长了扩张主义的思想,进一步导致了战国时期政治的动荡不安。
4.封建等级制度:战国时期,封建等级制度逐渐形成,国家中出现了不同的阶级划分。
贵族享有社会高地,而底层人民则处于社会底层,形成了明显的社会等级制度。
二、经济特征:1.农业经济为主:战国时期,中国社会以农业经济为主,农民是社会经济生产的主力军。
农民为诸侯国提供粮食和税收,同时也是战国时期社会经济的基础。
2.冶铁业的发展:战国时期,中国冶铁业迅速发展,铁器的制造水平也有显著的提高。
铁器的普及对于农业、军事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3.货币的发行:战国时期,各个国家开始发行货币,便于商品交换和经济发展。
这为社会经济的繁荣提供了重要的条件。
三、社会特征:1.社会动荡:战国时期,战争频繁,社会不断动荡。
各个国家不断扩张和争斗,导致了社会的不稳定和动荡状态。
2.社会分化加剧:战国时期,社会等级划分明显,贫富差距加大,社会分化现象普遍。
贵族阶层享有极高的社会地位,而普通百姓则生活困苦。
3.思想多元化:战国时期,各个国家思想家纷纷涌现,形成多元化的思想潮流。
儒家、道家、墨家等各种思想学派竞相兴起,为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文化特征:1.文化繁荣:战国时期,各个国家文化发展活跃。
考点2: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考点指南】1、春秋战国纷争和民族融合:诸侯争霸和兼并战争,民族融合①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阶段特征和线索,正确评价这一时期大国争霸战争的性质、特点、作用。
②正确理解春秋战国是我国民族融合的重要时期。
③抓住三条主线融会贯通知识:一是从分裂走向统一,二是各民族相互融合,三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这三条主线,互相促进,互相影响2、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农业手工业商业和城市、土地所有制的变迁,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和变法①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关系的原理,理解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经济的关系。
铁器和牛耕带生产力的提高,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生产关系的变动即井田制瓦解和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经济基础的变动反映在上层建筑上,出现了春秋争霸和战国兼并战争,奴隶主阶级的改革和新兴地主阶级的变法运动,建立了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而封建制度的确立反过又推动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②全面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的表现、作用、影响。
各国变法实质是用国家赋税制度和法律条,将封建土地所有制法定下,因此变法是一场封建化运动。
商鞅变法对秦国产生巨大作用,为其统一六国奠定基础,也使法家思想在秦占统治地位,但其严刑峻法和化高压政策对秦及后世也产生消极影响。
【重点难点精析】1、对于春秋争霸战争的认识春秋争霸战争的实质在于相互兼并,为了掠夺土地、人口和对其他诸侯国的支配权,为了满足奴隶主贵族扩张和掠夺的私欲,因此战争给人民带灾难痛苦,因此“春秋无义战”有其合理的一面,但它在客观上有其积极作用。
①对于结束分裂割据状态,实现区域统一有积极作用。
②虽以“攘夷”为号召,但对于阻止夷狄等游牧民族的入侵,对于保护华夏进步化,增强各族间的融合有一定作用。
③争霸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各霸主都曾进行过改革用以增强国力,其统治下的社会环境相对安定,使经济得以发展。
④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的势力,便利了新兴地主势力的增长,加速了分封制的崩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