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和战国时期的政治特点
- 格式:doc
- 大小:18.50 KB
- 文档页数:6
春秋战国时期的特征
春秋战国时期的阶段特征分别是:1、政治:各国君主开明,都能听取别人的意见;2、经济:各国之间相互沟通,经济发展很快;3、文化:由于各民族往来频繁,文化发展也空前兴盛,后来也出现百家争鸣现象;4、民族:基本上算是都进入了一个繁荣发展的年代。
扩展资料:
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是百家争鸣、人才辈出、学术风气活跃的时代。
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东周在战国后期(公元前256年)为秦国所灭,所以春秋战国时期在时间上并不全然包含在东周王朝里面。
春秋战国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春秋时期,简称春秋,指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是属于东周的一个时期。
春秋时代周王的势力减弱,诸侯群雄纷争,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相继称霸,史称春秋五霸(另一说认为春秋五霸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春秋和战国的分水岭是在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灭掉智氏,瓜分晋国为标志。
战国时期简称战国,指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东周后期至秦统一中原前,各国混战不休,故被后世称之为“战国”。
“战国”一名取自于西汉刘向所编注的《战国策》。
西周时期,周天子保持着天下共主的威权。
平王东迁以后,东周开始,周室开始衰微,只保有天下共主的名义,而无实际的控制能力。
中原各国也因社会经济条件不同,大国间争夺霸主的局面出现了,各国的兼并与争霸促成了各个地区的统一。
因此,东周时期的社会大动荡,为全国性的统一准备了条件。
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点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代,这段时间内发生了许多重大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变革。
本文将探讨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点,分析其政治格局、经济变化以及文化思潮。
一、政治格局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格局表现出强烈的分裂和割据状态。
在春秋时期末期,诸侯国争夺霸权的局面逐渐形成,使得春秋时期的两大霸主齐国和楚国失去了对中国中原地区的控制力。
随后,进入战国时期,共有七国分据天下,分别是秦、楚、齐、燕、赵、魏和韩。
这种七雄并立的政治格局持续了近300年之久,为后来的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在这个政治格局中,各诸侯国之间经常进行争斗和战争,政权更迭频繁。
这种混乱局面所带来的结果是政权高度的分散和相对封闭的地区治理。
每个诸侯国都建立了完善的封建制度,以维持其统治地位。
而随着战国时期的发展,一种新兴的国家形式开始出现,即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
二、经济变化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在政治格局的影响下,各诸侯国开始实行不同的经济政策,加强了对内的农耕经济发展,同时也加大了对外的贸易活动。
由于各诸侯国争夺地盘和资源的需要,经济交流和贸易活动得到了推动和发展。
在贸易方面,因为地区分裂和互相竞争,各诸侯国之间形成了相当活跃的物资交易。
一些以商业为基础的城市,如郑国的邺城和宋国的商丘等,成为了旅客和商贾云集的贸易重镇,推动着商品交换和资源流通。
除了贸易活动的发展,战国时期的农业生产也有了重大改变。
冶铸业的发展提高了农具和武器的制作水平,对农业生产起到了促进作用。
同时,冶铸业的发展也为战国时期的军事竞争提供了充足的兵器装备。
三、文化思潮随着政治和经济的变化,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丰富多样的文化思潮。
各国各派的思想家和学者在这个时代纷纷崛起,他们对政治、经济、伦理和哲学等方面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例如,儒家学派在这个时期形成并逐渐发展壮大。
孔子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思想家之一,他提出了仁、义、礼、知等一系列重要概念,为后世的儒家思想奠定了基础。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思想在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充满变革和思想开放的时代。
这段时间内,中国的政治架构经历了从封建化到城邦化的转变,同时,思想家们也对政治、伦理和人性等问题提出了许多思考和探讨。
本文将从政治思想的角度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点和代表性人物的思想。
一、时代特点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政治和文化领域的大发展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出现了许多像孔子、荀子、墨子和韩非子等影响深远的思想家和哲学家。
这段时间内,政治环境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它见证了诸侯割据、国家混乱和军事变革等众多历史事件。
在这些事件中,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思想家们也在不断地思考关于人性、社会、伦理和政治等问题。
二、孔子的思想孔子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之一。
在他的思想中,政治和教育是两个重要的关键点。
孔子的政治哲学基于仁德之功,这就意味着只有通过教育和道德规范才能实现真正的民主和平等。
他认为一个国家的道德与它的文化水平同步进行。
其次,他强调了家庭生活的重要性。
他认为政治家应该通过家庭教育教导人民做出正确的决策,从而使国家和人民共同进步。
三、韩非子的思想韩非子也是春秋战国时期最具有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
与孔子不同,韩非子更加强调政治和国家的核心竞争力。
他认为统治者应该拥有制度法律的知识和智慧,以及处理事情的能力。
他强调通过汇集杰出人才和实施职业分工,来推进国家的成功发展。
从更广泛的角度来看,韩非子认为一个政治家必须要能够理解社会上存在的各种权力交互关系。
四、老子的思想老子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道家哲学家。
他的政治思想主要基于"为其有,以赠不足,故天之道也"的思想。
这意味着一个政治家必须设置一个符合自然规律的正确的体系,而不是过多的去干涉和调整社会过程的演变。
他酷爱和平,反对战争,认为只有通过平和的改革和制度规范,才能够实现真正的幸福。
他也关注着人性本质问题,强调了不邪恶和不享受的价值观。
五、结论在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们不断追求和谐、正义和平等等重要的政治和伦理问题。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代,它标志着中国社会从部落联盟逐渐向封建社会转变的过程。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形成了独特的时代特点。
首先,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特点是分裂割据。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领土被分割成了多个小国,各个国家之间相互争夺领土和势力范围。
这种分裂割据的局面导致了战乱频繁,各国之间经常发生战争和外交斗争。
同时,各个国家也开始形成了不同的政治制度和政治文化,如齐国的重农抑商、鲁国的礼乐文化等。
这种分裂的政治局面为后来的统一大一统奠定了基础。
其次,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特点是农业经济主导。
在这个时期,农业生产仍然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经济活动。
尽管各个国家之间存在着战乱和不稳定的局势,但农民们依然坚持耕种土地,保证了粮食的供应。
同时,农业技术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如齐国的重农抑商政策鼓励农民生产,秦国的开垦荒地政策等。
这种农业经济主导的特点为中国后来的封建社会奠定了基础。
第三,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特点是百家争鸣。
在这个时期,各个国家出现了许多思想家和学派,如孔子、墨子、老子、庄子等。
这些思想家们提出了各自的理论和观点,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这个时期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时期,诸子百家的学说在这个时期形成并得到发展。
这种百家争鸣的文化特点为中国后来的思想文化奠定了基础。
此外,春秋战国时期还有一些其他的特点,如社会阶级的出现和发展、道德观念的转变、兵器的改进等。
这些特点都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中国历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综上所述,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代,它具有分裂割据的政治特点、农业经济主导的经济特点、百家争鸣的文化特点等。
这个时期的特点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后来的封建社会和思想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我们应该认识到这个时期的重要性,从中汲取经验教训,为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贡献。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的政治制度及其特点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分水岭,也是一个充满变革和创新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各个诸侯国相互争斗,政治形势非常复杂。
为了有效地治理各自的国家,各个诸侯国采取了不同的政治制度。
在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制度的主要形式是君主制。
各个诸侯国的国君都是国家的最高领导人,掌握着决策权和执行权。
除了君主外,还有一些重要的职位,如宰相、大夫、卿等等。
这些职位的职责是管理国家事务,指导君主的政策,并执行君主的命令。
在君主制政治制度下,不同的诸侯国采取了不同的管理方式和政策。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齐国、晋国、秦国、楚国和魏国等诸侯国。
齐国是春秋时期实行最早的官吏制度的诸侯国。
齐国的政治制度以重“才干”、“治理精”而著称。
齐国的官吏选拔制度十分严格,要求必须有才干和经验。
同时,齐国的政治制度还注重法制建设,制定了许多法律法规,对治理国家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晋国则是春秋时期最重要的五霸之一。
晋国的政治制度以贵族阶级掌握权力为主要特点。
晋国的贵族阶级主要负责统治国家,拥有了很大的政治和军事权力,决策和执行国家政策。
再者,晋国在政治制度方面还有一项重要措施——“九鼎”,这是一种一等一重量级的兵器,最早的“五霸之一”晋国在战争中曾获得过大量财产,将其全部铸造成“九鼎”,作为国家的象征物。
秦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国,在战争中取得了很多胜利。
秦国的政治制度以强权主义和法制建设为主要特点。
秦国君主制度相对集权,秦始皇加强了中央集权,推行行省制,明确地规定了各级官员的职责和履行方式,并严格制定和编辑了法典,重视法制建设。
楚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重要的诸侯国。
楚国的政治制度以卿士制度和土地国有化为主要特点。
楚国对卿士寻求国家事务的建议,并从事行政工作。
相较于秦国,楚国又是一个民族极为分裂的国家,许许多多的地方势力平等独立,甚至会相向而行独霸一方,而楚国户籍政策表明,各个领地并不是相互和平共处,反而是由各个地方户籍的更替而不同,对于南方地区的楚国而言,施政和治理有一定的难度。
春秋战国时期特征:诸侯兼并动荡不断,动荡分裂局面形成,华夏认同观念加强,统一趋势成为主流。
政治:1).周王室衰微,诸侯强大,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不断遭到破坏,奴隶主贵族阶级制度逐渐没落,新兴地主阶级兴起,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阶级制度,强化地主阶级专政。
2).富国强兵的改革变法运动风起云涌,成为时代潮流。
经济:1).铁犁牛耕的推广,促进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2).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的逐步确立。
3).重农抑商政策逐步确立思想:1).私学兴起,学派众多,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2).华夏认同观念加强。
分封制宗法制崩溃原因:周王室衰微表现: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三家分晋,田氏代齐,周王室衰微。
从华夏认同等角度分析春秋战国史的纷争(统一的趋势):诸侯国数量减少,局部统一;民族交融,华夏族的不断扩展;长期战乱,民心渴望统一民族交融与华夏认同途径:通婚推动民族交融影响:1).战国之后,内迁的民族融入华夏族,华夏族吸收大量的新鲜血液。
2).促进了民族交融有利于中华民族精神和民族心理的形成。
各国改革燕国:乐毅改革齐国:邹忌改革赵国:孟尝灵王改革魏国:李悝改革韩国:申不害改革楚国:吴起改革★秦国:商鞅变法能够实行的原因:1.变法措施长久坚持2.统治者的支持3.改革内容全面且彻底4.符合秦国的国情内容经济1).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于百姓。
→以法律的形式废除井田制,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2).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激发了劳动者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政治1).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打破了贵族阶级垄断的政治特权,提升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地位,提高了军队战斗力。
2).废除分封制,推行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3).推行什伍连坐→强化了对于基层民众的管理和统治社会风俗:强制大家庭为小家庭→方便税收和交换,加强集权制度。
文化:燔诗书,法令→加强思想控制影响:1.推动了秦国的社会进步经济繁荣,扩大了国力为秦富国强兵和后来的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对秦国乃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决定性作用。
春秋和战国的划分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关键阶段。
他们之间的划分是基于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方面的变革和演变。
下面将为您详细介绍春秋和战国的划分以及这两个时期的特点。
春秋时期的划分大致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源于《左传》中对鲁国国君的统治年号的称谓。
春秋时期是周朝东部诸侯国分裂的时期,也是诸侯国之间争夺霸权的时期。
这一时期的政治格局由周王室、诸侯、贵族和士人组成,形成了以礼治国的封建社会。
春秋时期的特点是分封制度的形成和鼓励文化交流。
分封制度是指周王朝将国家的土地按照封建等级制度分配给亲王、诸侯和王子等。
这种制度使得诸侯有了更多独立的权力,国家开始出现分裂和战争。
同时,春秋时期也是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时期,出现了众多重要的文化思想家如孔子、孟子等。
战国时期的划分大致从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是春秋时期的延续和发展。
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战争最频繁、动荡不安的时期。
这一时期的政治格局以七雄并立为特点,即齐、楚、燕、赵、魏、韩、秦七个大国争夺霸权。
战国时期的特点是秦国的崛起和兵器革命的发展。
秦国在战国时期逐渐强大起来,最终取得了统一中国的胜利。
与此同时,战国时期也是兵器革命的时期,出现了许多新型的兵器和战术,如骑兵、重装步兵、强弓和弩等。
总体而言,春秋和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
春秋时期的分封制度和文化交流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基础,战国时期的七雄争霸和兵器革命为秦国统一中国的奠定了基础。
这两个时期的划分是建立在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方面的变革和演变的基础上的。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家的政治制度特点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的政治制度有许多特点。
下面我们来详细探讨一下。
首先,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主要是以封建制为基础的。
这个时期的王朝已经衰落,各地的诸侯国开始崛起。
各诸侯国家的国君被封为诸侯,享有一定的权力和地位。
他们在自己的国家里是最高的统治者,拥有决策权和最终裁决权。
不过,他们的权力也是有限的,需要遵守一定的规定和约束。
各诸侯国家的政治制度基本上是家族政权,国君的地位往往是通过世袭得到的。
其次,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还存在着一定的反对派和对抗。
各诸侯国之间常常发生战争和争斗,这就是因为各诸侯国之间存在着势力的较量和权利的争夺。
在这个时期,权力是不稳定的,不少国君为了巩固并扩大自己的统治地位,会采取一些手段来对抗其他国家。
这给整个时期的政治制度带来了一定的不稳定因素。
此外,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分封制度。
各诸侯国在王朝的授权下,可以再次将自己的领地分封给亲信和手下。
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和壮大自己的势力。
不过,这样的分封制度也导致了各诸侯国的分裂和独立,进一步削弱了整个国家的统一力量。
最后,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还存在着一定的变革和变动。
在这个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政治制度和地位是比较灵活和多变的,不断发生着各种变化。
一些强大的国君通过一系列的改革和政策调整,努力提升自己的统治地位和国家实力。
而一些衰落的国君则可能会走向灭亡,被其他国家所吞并。
总的来说,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制度具有封建制、反对派和对抗、分封制度以及变革和变动等特点。
这个时期的政治制度是一个比较复杂和多样化的体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混乱和动荡。
了解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制度特点,对于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和历史变迁有着重要的意义。
高考历史春秋战国的时代特征
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政治方面: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世卿世禄制被军功制取代。
在这个时期,铁犁牛耕出现并推广,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所有制逐渐确立。
同时,诸侯国变法图强,例如商鞅变法,推动了封建制度的确立。
2、经济方面: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井田制被破坏,封建土地所有制逐渐确立,小农经济逐渐形成。
同时,商业得到发展,封建城市兴起,例如临淄、邯郸等。
3、思想文化方面:百家争鸣的局面出现,这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在思想领域的重要反映。
各种思想流派纷纷涌现,如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阴阳家、农家等,他们相互辩论、相互吸收,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4、民族关系方面:中原华夏族与周边少数民族的交往和冲突频繁,民族融合加强,为后来秦统一六国和汉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综上所述,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包括政治上的分裂与变革、经济上的发展与繁荣、思想文化上的多元与开放以及民族关系上的交流与融合。
这些特征共同构成了春秋战国时期丰富多彩的历史画卷。
春秋和战国时期的政治特点
春秋战国时期政治思想是中国由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转变时期的政治思想。
这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发展的重要时期,在此时期内,百家争鸣是政治思想发展的一个特征。
本文是春秋和战国时期,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中国由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转变时期的政治思想。
这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发展的重要时期,在此时期内,百家争鸣是政治思想发展的一个特征。
从公元前770年周王室东迁雒邑,到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为止,持续了5个世纪的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动荡和政治、经济制度急剧变革的时期。
从鲁初税亩起,至秦商鞅变法,“裂井田,开阡陌”,表明中国奴隶制社会的土地制度──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渐形成,奴隶制生产关系逐渐被封建生产关系所取代。
周王室东迁以后,失去了控制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力量,一些诸侯国竞相扩张,出现了大国争霸的政治形势。
公元前5世纪中叶,韩、赵、魏三家分晋,形成了七雄并立局面,大国争霸进而演变为列国之间的兼并战争。
在社会的动荡中,从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进程也在加速。
随着战争和土地私有制度的发展,原有的社会等级结构也日趋解体。
奴隶主贵族日益没落,新兴的地主阶级开始走上社会政治舞台。
春秋末年,学在官府的格局被冲破了。
孔丘“论次诗书、修起礼乐”,形成私人办学
的风气。
至战国时期,士人成为较为稳固的知识阶层和社会政治生活中最活跃的力量,这为政治思想的繁荣发展创造了重要的条件。
春秋和战国时期发展概况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系统化、哲理化的时期。
春秋初至春秋末,是西周以来敬德保民思想继续发展的时期,仁、礼、法、刑、忠、孝等重要的政治思想范畴,都是这一时期提出的。
儒家和道家的出现,使中国古代的政治思想进入了体系完备和内容丰富、充实的发展阶段。
至战国时期,又出现了名家、法家、墨家、农家、杂家、阴阳家、纵横家等思想学术派别,诸子百家各自著书立说,招收学生,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诸子百家中,儒、墨、道、法四家的政治思想内容最为丰富,对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发展影响较大。
儒家思想以伦理政治为核心,“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重视君臣父子之礼、夫妇长幼之别。
在战国时期其主要代表人物是孟轲、荀况。
以墨翟为创始人的墨家学派,其政治思想的主要特点是重视实用,兼爱是其政治思想的核心。
在政治上,墨家主张尚贤、尚同、非攻,在国家的经济政策上则主张强本节用。
墨家在战国时期影响很大,与儒家并为显学。
道家源于老子,其政治主张是无为而治。
战国时期,主要代表人物是庄周。
庄周的政治理想是人与万物群生,“连属其乡”的“无何有之乡”,比老子的小国寡民的政治主张走得更远。
在政治上,他主张“绝圣弃智”,“掊斗折衡”。
其他代表人物,如杨朱主张“贵己”、“为我”、“全性葆真”,列御寇主张“贵虚”,都有消极遁世的特点。
法家是战国时期起过重要作用的思想流派。
在政治上,法家倡导变法,发展耕战事业,以法治国,富国强兵。
法家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是历史进化论和人性好利论,法、术、势是法家政治思想的核心概念。
法家在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有商鞅、李悝、申不害、慎到、韩非,其中商鞅重视法治,申不害偏重于君主对于权术的运用,慎到强调权势对于君主专制政治的决定作用。
晚于他们的韩非,吸收、兼容前期法家的思想成分,建立了法术势兼用的极端专制主义政治理论。
春秋和战国时期基本内容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围绕着君本民本、人治法治、性善性恶、法古师令,以及军事、经济、用人等方面展开激烈的争论。
君本与民本思想的争论儒、墨、道、法诸家的政治思想,在本质上都是专制主义理论。
但是,它们对于君主、民众、国家之间的关系的认识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儒家对于民众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作用有较深刻的认识,特别是孟轲继承、发展了春秋以来民本思想的精华,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孟子;尽心下》)。
荀况则认为君主是“管分之枢要”,主张尊君爱民。
在处理君主与臣民之间的关系上,儒家认为仁和礼是最基本的行为准则,“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与儒家相反,法家则完全站在君主的立场上,认为国家是君主的私有物,“国者君之车也”(《韩非子;外储说右下》),君主的权力是至高无上的,君主应该用法、术、势统御臣民,使臣民慑服。
墨家的政治思想也有明显的君主至上倾向,墨翟认为,君主是善言善行的代表,应该由君主“一同天下之义”(《墨子;尚同》),
使臣民的言行意志都统一于君主。
人治与法治的争论儒家提倡人治,认为“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中庸》)。
所谓人治,就是依靠君主和各级官吏个人的聪明才智、在群众中的威信、以身作则的影响来治理国家,管理人民,把国家、民族的兴亡寄托在个人或少数人身上。
为了实行人治,儒家特别强调君主和官吏们的道德修养和爱人之心。
孔丘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颜渊》),又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并强调“为政以德”。
孟轲认为“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孟子;公孙丑》)。
荀况尤其强调礼的作用,认为礼是安定社会秩序、稳定等级结构的根本保证。
儒家人治主张的实质是伦理政治。
法家主张实行法治。
他们认为法是约束民众行为的最有效工具,是国家致治的根本保证。
法律分明,即使才能平庸的君主也能治理好国家。
他们还强调“刑无等级”、轻罪重罚等原则。
法家的所谓法治,强调的是严刑峻罚,靠暴力治国,他们信奉的是“民固骄于爱而听于威”的政治哲学。
他们虽然也提出过一些法治原则,但从来没有认真执行过。
他们所倡导的法治原则和他们所倡导的君主独裁原则是根本对立、水火不相容的。
他们所提倡的法治,实际上是强权政治。
道家在这一问题上走上了另一极端,一方面认为圣人治天下就是乱天下,另一方面又主张君主无为而治,通过无为政治,使臣民无知无欲,安于被统治的地位。
性善论和性恶论的争论人性问题是春秋战国思想家论争的另一
个重要问题。
孟轲认为人性善,它根源于“不虑而知,不学而能”(《孟子;尽心上》)的良知良能。
人性善体现为恻隐之心、辞让之心、羞恶之心、是非之心四端,任何人在性善这一点上没有差别。
荀况认为人性恶,其根源在于与生俱来的利欲之心,必须通过礼的约束和教化使人性得到矫正。
法家的人性论与荀况相近,其基本观点是人性好利,但认为人的本性无需改造,应该因势利导,使之与富国强兵的政策统一起来,利用人民好利的心理,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操名利之柄”(《商君书;算地》)以致功。
从人性好利的认识出发,法家认为,仁义忠信、道德教化对于治国没有任何作用,治国不二法门。
道家对人性的看法不拘于善恶,他们把自然视为人的本性。
《老子》中曾将人性归结为朴,这种认识为战国时期的庄周继承下来。
庄周认为“善恶有间矣,其于失性一也”(《庄子;天地》)。
善和恶都是对人性的破坏,主张缮性、达生,在政治上则主张顺性自然、无为。
师古与师今的争论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社会大变革时期,改革前进已成为时代潮流,许多诸侯国都进行了改革。
但是,一些腐儒却泥古不化,向往所谓尧舜禹汤文武之政。
秦孝公时的杜挚就以法古为由反对商鞅的变法,他指出:“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臣闻法古无过”(《商君书;更法》)。
商鞅则认为:“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礼法以时而定,制令各顺其宜,兵甲器备,各便其用。
臣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同前)。
这种争论,在战国末年、秦王朝初建时再度展开。
秦博士淳于越主张分封制,反对
郡县制,也曾把师古作为理论依据,他说:“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
”李斯则反对他的看法,指出:“五帝不相复,三代不相袭,各以治,非其相反,时变异也。
……且越言乃三代之事,何足法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