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强记】2015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十四++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及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 格式:doc
- 大小:39.00 KB
- 文档页数:3
专题十五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时空坐标■知识线索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两极格局形成,世界处于“冷战”阴影之中。
随着世界各种力量的不断较量、分化和组合,世界格局呈现出从两极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的趋势;20世纪90年代初,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
线索一:两极格局的形成二战后初期(20世纪四五十年代),形成了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美苏两极对峙格局取代了传统的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关系格局。
线索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20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欧共体和日本经济的发展、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社会主义阵营的瓦解和中国的振兴,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线索三:多极化趋势的加强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后,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欧洲进一步走向联合,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中国国力迅速增强,俄罗斯国力得到恢复,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世界形势呈现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
■必备知识§1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20世纪四五十年代)一、雅尔塔体系的确立1.规划:二战后期,美苏首脑通过雅尔塔等国际会议确定了以美苏为主导的战后世界秩序和政治格局的基本蓝图,即雅尔塔体系。
它勾画出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基本轮廓,事实上划分了美苏的势力范围。
2.评价(1)雅尔塔体系体现出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共同维护战后和平的精神,但是具有明显的大国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色彩。
(2)雅尔塔体系结束了欧洲国家作为世界中心的国际格局,为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对战后世界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决定了直到今天许多国家的命运与方向。
二、美苏“冷战”1.背景(1)基础框架:雅尔塔体系以美、苏为主导,奠定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框架。
(2)主要原因:世界主要国家实力的变化。
①西欧和日本普遍衰落,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
②苏联实力增强,社会主义国家在世界上的影响增大。
(3)根本原因: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日益加剧。
专题十四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及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美苏冷战)1.两个原因:直接原因——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破裂,双方争霸、扩张产生矛盾;根本原因——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带来的国家利益的不同。
2.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①政治对抗:1947年,美“杜鲁门主义”出台,“冷战”正式开始,苏联成立了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②经济对抗:美出台了“马歇尔计划”;苏联1949年成立了经互会。
③军事对抗:1949年美英建立北约,1955年苏联成立华约。
两大军事集团在欧洲全面对峙,标志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正式形成。
3.“冷战”的影响①造成西欧依靠美国、东欧依赖苏联的局面,使世界分为两大阵营②美苏对抗,进行军备竞赛,使世界处于核战争的威胁之下。
③两大集团势均力敌,彼此不敢轻易动武,使近半个世纪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④爆发了局部“热战”——朝鲜和越南战争,引起了世界的动荡,威胁了世界的和平。
⑤在两大集团对峙的夹缝中,第三世界国家发起不结盟运动,实力不断发展壮大。
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1.欧共体(1)背景:二战后,西欧逐渐丧失了世界政治经济中心的地位;美苏的控制和威胁;西欧各国经济联系加强。
(2)过程:①1952年法、意、德等六国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②1958年,成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③1967年,这三个共同体合并为欧洲共同体。
(3)影响:促进欧洲经济发展和实力增强;促进世界多极化趋势。
2.日本崛起①原因:推行民主化改革;美国扶植;制定合乎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加强政府投资和重视教育;重视科技和对外贸易;朝鲜战争的机遇。
②结果:到60年代末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③影响:开始谋求政治大国地位;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领域出现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
3.不结盟运动(第三世界)①原因:二战后诞生了许多民族独立国家,为摆脱美苏控制和维护民族独立,新独立的亚非拉国家主张团结合作。
②形成: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举行。
第七讲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1、背景:美苏因综合国力势均力敌、国家利益、社会制度、外交政策的差异而走向对峙2、表现:(1)美国:政治上“杜鲁门主义”,遏制共产主义,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冷战”正式开始的重要标志。
经济上“马歇尔计划”,欧洲经济援助计划,扶持和控制西欧,对抗苏联(冷战的重要组成部分)。
军事上建立“北约”组织,1949年华盛顿,是以美国为首的军事政治集团。
(2)苏联:军事上:“华约“组织——1955年,苏联、东欧七国,是以苏联为首的军事政集团。
“北约”和“华约”组织的建立标志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3、影响:(1)国际局势趋于紧张:冷战局面形成,美苏军备竞赛,全面“冷战”与局部“热战”交织。
①苏、美、英、法分区占领德国,导致德国分裂(1949年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
②美、苏分区占领朝鲜,导致朝鲜分裂(1948年,朝鲜和韩国)③古巴导弹危机(1962年):苏联撤走导弹,说明战略优势在美国。
(2)国际局势趋于缓和:①在冷战大环境下,美苏双方势均力敌,在近半个世纪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②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从对方身上借鉴了经验,推动了世界的整体发展。
③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组织“不结盟”运动,第三世界由此崛起。
二、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1、“欧洲共同体”形成和扩大:(1)背景:二战后欧洲丧失世界政治经济中心的优势地位;西欧各国纷纷改革,发展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开始一体化进程。
(2)过程:1950年“舒曼计划”,提出建立欧洲联合与美苏抗衡;1951年《巴黎条约》“煤钢共同体”(6国)促进成员国工业发展,促使法德走向和解;1957年《罗马条约》签订,1958年正式成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和“原子能共同体”; 1967年三机构合并为“欧洲共同体”:各国之间实现商品、劳务、资金自由流动。
(各个机构仍然具有独立性);19731986:欧共体经历三次扩大,英国、爱尔兰、丹麦、希腊、西班牙、葡萄牙先后加入。
专题十四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考纲和课标要求:(1)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
(2)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简述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和中国的振兴以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3)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了解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加强的史实,认识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基础知识梳理一.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1.“冷战”兴起的背景——二战后美苏关系逐渐恶化(1)“二战”结束后,美苏失去了战时同盟的基础,双方关系逐渐恶化;(2) “二战”后,美国确立了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苏联把确保东西边界安全作为国家首要利益,努力扩展自己的势力范围。
美国把苏联看作其称霸全球的障碍,企图遏止苏联。
(3)两国在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方面根本对立。
2.冷战”的具体表现(1)开始标志──“杜鲁门主义”的出台(2)经济上:马歇尔计划和经互会;(3)柏林危机和分裂德国;(4)军事上:北约和华约的成立,标志着美苏两极格局的正式形成。
3.认识美苏冷战对影响积极:(1)两大集团势均力敌,彼此不敢轻易动武,使得近半个世纪没有爆发世界大战。
(2)客观上促进了科技的发展(第三次科技革命)消极:(1)美苏“冷战”关系压倒了其他国际关系,造成西欧依靠美国、东欧依赖苏联的局面。
(2)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全面对抗,进行军备竟赛,是世界处于毁灭性的核战争的威胁之下。
(3)美苏两国为争夺势力范围,肆意践踏国际法,干涉别国内政,甚至不惜大举用兵,严重破坏了世界和平。
4.“冷战”中的“热战”(美国在亚洲的扩张:)目的:(1)遏止共产党政权在亚洲的扩展,争夺势力范围。
(2)在军事上包围中国。
(1)朝鲜战争:①时间:1950年——1953年。
②结果:受到中朝人民的沉重打击,被迫签订《朝鲜停战协定》。
③影响:朝鲜战争使中美关系彻底破裂,美国采取遏止中国的政策,“冷战”从欧洲扩大到亚洲。
一.知识络二.核心梳理1.两极格局的形成(1)背景①二战后,美苏双方失去了战时同盟的基础,关系逐渐恶化。
②在意识形态、国家利益方面发生冲突。
③美苏实力相对均衡。
(2)表现①政治上:美国推行杜鲁门主义,苏联针锋相对与之对抗。
②经济上:美国推行马歇尔计划,苏联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
③军事上:美国推动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苏联则推动成立了华沙条约组织。
④1948年的柏林危机是美苏冷战的第一次高潮,古巴导弹危机是美苏冷战的第二次高潮。
(3)冷战中的热战①朝鲜战争:使中美关系彻底破裂,美国采取遏制中国的政策。
②越南战争:耗费了美国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导致美国的霸主地位相对衰落。
(4)影响①双方剑拔弩张,使世界局势动荡不安。
②两大集团势均力敌,使得近半个世纪没有爆发新的世界大战。
2.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1)欧洲共同体的形成:促进了西欧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实力的增强,削弱了美国的霸主地位。
(2)日本成为经济大国:20世纪80年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提出了成为政治大国的目标。
(3)不结盟运动兴起: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贝尔格莱德举行,标志着第三世界国家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
(4)中国的发展壮大:1971年第26届联大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3.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1)背景:20世纪末,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
(2)当今世界形势①缓和与动荡并存:a.和平:世界形势总体上趋于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流。
b.动荡:霸权主义与恐怖主义活动威胁着世界和平;地区冲突和局部战争时有发生。
②多极化趋势加强:欧盟、日本、俄罗斯、中国等多种政治力量不断发展壮大,各种政治力量重新分化组合,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但世界格局整体上仍然处于“一超多强”阶段。
四.难点突破——二战后国际格局的演变及影响1.二战后国际格局的演变(1)从两极格局的形成来看:二战后美国、苏联实力增强,而英、法、德、日等国实力严重削弱,使得美苏由联合走向对抗,两极对峙局面形成。
二战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知识点解读一、政治格局的变化:从两极格局向多极化趋势发展1、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1)原因:①根本:国家实力的变化(美苏实力大增,欧日实力下降)②主要:矛盾的变化③其他:外交政策的变化(2)过程:①冷战:②局部热战:(3)冷战的影响:①②③④冷战状态下,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在长期共存中都不同程度的从对方身上借鉴了经验,吸取了教训,并用于内部的调整和改革,推动了世界整体的发展。
面对两极对峙局势,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组成不结盟运动,第三世界由此崛起。
2、多极化趋势出现:(1)欧共体:(原因、组成、发展、影响)(2)日本:(美国对日政策的转变、崛起的原因、发展状况、影响)(3)不结盟运动:(原因、标志、意义)(4)中国:3、两极格局的瓦解:(1)标志:(直接原因、根本原因)(2)影响:①世界局势:②社会主义力量受重创4、多极化趋势加强:(1)根本原因:世界经济格局的多极化(2)影响:①三个有利于②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5、世界政治格局变化的规律性的认识:国际政治格局的演变和中心舞台转移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发展的变化。
国际政治格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格局中主角力量的消长以及力量对比的变化。
世界政治格局变化的直接动因是主角对自己国家利益的考虑以及其对外政策的调整。
世界政治格局变化都和主要国家社会制度之间的斗争和改变相联系。
二、经济发展趋势:1、全球化趋势的加强:2、区域集团化趋势:(1)欧盟:(背景、过程:1951——1967——1993——1999、影响)(2)北美自由贸易区:(原因、过程:1992——1994、影响)(3)亚太经合组织:(背景、过程:1989——1991、影响)(4)东盟:(背景、过程:影响)单元检测1、“阻止共产党人的可能是面包和选票,而不是子弹”。
此观点说明了二战后美国在西欧实施的重要政策是:A、进行反苏反共的舆论宣传B、实施军事援助C、实施马歇尔计划D、建立北约2、1947年,苏联在参加马歇尔计划的讨论时,指责该计划使“欧洲各国必将落入被监督国家的地位”,因而拒绝接受。
2015年高三二轮复习资料
专题十四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及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美苏冷战)
1.两个原因:直接原因——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破裂,双方争霸、扩张产生矛盾;根本原因——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带来的国家利益的不同。
2.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①政治对抗:1947年,美“杜鲁门主义”出台,“冷战”正式开始,苏联成立了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②经济对抗:美出台了“马歇尔计划”;苏联1949年成立了经互会。
③军事对抗:1949年美英建立北约,1955年苏联成立华约。
两大军事集团在欧洲全面对峙,标志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正式形成。
3.“冷战”的影响
①造成西欧依靠美国、东欧依赖苏联的局面,使世界分为两大阵营
②美苏对抗,进行军备竞赛,使世界处于核战争的威胁之下。
③两大集团势均力敌,彼此不敢轻易动武,使近半个世纪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④爆发了局部“热战”——朝鲜和越南战争,引起了世界的动荡,威胁了世界的和平。
⑤在两大集团对峙的夹缝中,第三世界国家发起不结盟运动,实力不断发展壮大。
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1.欧共体
(1)背景:二战后,西欧逐渐丧失了世界政治经济中心的地位;美苏的控制和威胁;西欧各国经济联系加强。
(2)过程:①1952年法、意、德等六国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
②1958年,成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③1967年,这三个共同体合并为欧洲共同体。
(3)影响:促进欧洲经济发展和实力增强;促进世界多极化趋势。
2.日本崛起
①原因:推行民主化改革;美国扶植;制定合乎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加强政府投资和重视教育;重视科技和对外贸易;朝鲜战争的机遇。
②结果:到60年代末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③影响:开始谋求政治大国地位;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领域出现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
3.不结盟运动(第三世界)
①原因:二战后诞生了许多民族独立国家,为摆脱美苏控制和维护民族独立,新独立的亚非拉国家主张团结合作。
②形成: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举行。
③意义:第三世界国家登上国际政治舞台,冲击美苏两极格局。
4.中国崛起: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成为重要的国际政治力量。
三:两极格局的瓦解及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1.两极格局瓦解——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1)时间: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
(2)实质:东欧与苏联社会主义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3)影响: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最终瓦解。
2.“冷战”结束后世界形势的特点:
世界形势总体上趋于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流,但呈现缓和与动荡并存的局面。
3.“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的特点: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世界处于新旧格局交替时期,目前暂时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但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4.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1)原因
①美国之外的欧盟、日本、俄罗斯、中国、发展中国家等多种政治力量重新分化组合,没有哪一种力量能够单独主宰世界。
②反对一国独霸世界、要求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呼声越来越高。
(2)表现
①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极力构筑单极世界。
②欧盟在一体化进程中取得重大进展。
③日本加快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的步伐。
④俄罗斯开展东西方兼顾的外交,致力于振兴经济和恢复大国地位。
⑤中国的国际地位与影响日益提高,在国际舞台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3)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①有利于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有利于抑制和削弱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符合国际民主化的潮流。
②有利于解决全球化问题,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四: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1.形成: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起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通过“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建立起了以美国为主导的国际贸易体系。
2.三大支柱: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贸总协定。
3.影响
(1)确立了美国在二战后左右世界经济的霸主地位,有利于美国对外经济扩张。
(2)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促进了世界贸易。
(3)顺应了经济全球化趋势,反映了世界经济向体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
五: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与经济全球化
(1)原因
①科技发展:物质基础和根本推动力。
②新型交通和通讯方式:基本的技术手段。
③两极格局结束:消除障碍。
④市场经济体制普遍被认可。
(2)表现:国际贸易增加;世界市场扩大;国际分工日趋成熟;大型跨国公司数量增加。
(3)实质: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
(4)影响:
①利:能够有效利用世界各地资源,为各个国家提供发展机会,丰富和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②弊: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间贫富差距加大;世界经济危机的传染性和破坏性空前加强;自然环境遭到破坏进而引发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加剧了全球范围内文明和价值观的冲突。
六:世贸组织与中国的加入
1.世界贸易组织(1995年由“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发展而来)
(1)世贸组织实际上就是各国之间从事经济贸易活动的世界性统一市场。
(2)目标:促进各国市场开放,调解贸易纠纷,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贸易自由化。
2.中国与世界贸易组织的关系
2001年11月,中国成为世贸组织正式成员。
3.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影响
(1)是中国融入世界经济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国与世界经济实现全面接轨的一个契机,标志着世界大市场对中国的开放,总体上符合我国的根本长远利益。
(2)中国经济融入世界,必将有力地推动全球经济的繁荣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