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神经系统的功能
- 格式:ppt
- 大小:2.18 MB
- 文档页数:144
36.神经元的主要功能是接受刺激和传递信息,神经纤维的主要功能是传导兴奋。
37.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速度与神经纤维直径的大小,有无髓鞘,髓鞘的厚度,温度的高低等因素有关。
38.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主要有完整性,绝缘性,双向性,相对不疲劳性。
39.神经对其所支配的组织能发挥功能性,营养性两方面的作用。
40.经典的突触是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三部分组成的。
41.EPSP的产生是由于突触后膜对Na+和K+的通透性增加,尤其是对Na+的通透性增加,从而导致细胞膜的局部去极化。
42.IPSP的产生主要是由于突触后膜对CI-,的通透性增加,从而导致突触后膜出现超极化。
43.突触可塑性有强直后增强,习惯化,敏感化,长时程增强,长时程压抑等形式。
44.电突触传递的结构基础是缝隙连接,该处传递一般是双向的,其传递速度快。
45.神经元之间信息传递的方式主要有经典的突触传递,非定向突触传递(非突触性化学传递),电突触传递。
46.NE的消除是通过末梢的重摄取,酶解失活,重摄取是其消除的主要方式。
47.能与乙酰胆碱特异性结合的受体称为胆碱能受体,根据其药理学特性,该种受体又可分为毒蕈碱受体,烟碱受体。
48.能与肾上腺素和NE结合的受体称为肾上腺素能受体。
该种受体又分为α___和β两型,其中α 受体与递质结合引起的平滑肌效应以兴奋为主。
49.阿片肽包括β-内啡肽,、脑啡肽和强啡肽三类,已确定的阿片受体有μ、κ和δ 受体。
50.中枢的活动除可通过传出神经直接控制效应器外,有时传出神经还能作用于内分泌腺,通过后者释放激素间接影响效应器活动51.中枢抑制可分为.突触后抑制,突触前抑制两种类型。
52.突触后抑制有传入侧支性抑制,回返性抑制两种形式。
53.突触后抑制是由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引起的一种抑制,突触后膜表现为超极化。
54.突触传递的特征是单向传播,中枢延搁,兴奋的总和,兴奋节律的改变,后发放和对内环境变化敏感和易疲劳。
2015临床执业医师生理学各章考点精析:第八章神经系统的功能第八章神经系统的功能【考纲要求】1.神经系统的功能:①经典突触的传递过程,兴奋性突触后电位与抑制性突触后电位;②突触传递的特征;③外周神经递质和受体:乙酰胆碱及其受体;去甲肾上腺素及其受体。
2.神经反射:①反射与反射弧的概念;②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③反射活动的反馈调节:负反馈和正反馈。
3.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①感觉的特异投射系统和非特异投射系统;②内脏痛的特征与牵涉痛。
4.脑电活动:正常脑电图的波形及其意义。
5.神经系统对姿势和躯体运动的调节:①牵张反射;②低位脑干对肌紧张的调节;③小脑的主要功能;④基底神经节的运动调节功能。
6.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①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的功能;②脊髓和低位脑干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7.脑的高级功能:大脑皮层的语言中枢。
【考点纵览】1.突触传递过程:当突触前神经元兴奋传到神经末梢时,突触前膜对Ca2+通透性增强,Ca2+进入末梢,引起突触前膜以出胞方式释放神经递质。
如果前膜释放的是兴奋性递质,与突触后膜对应受体结合,使后膜对Na+的通透性最大,Na+内流,使突触后膜发生去极化,产生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EPSP大,可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EPSP小,可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性增高。
如果前膜释放的是抑制性递质,与突触后膜对应受体结合,使后膜对Cl-的通透性最大,Cl-内流,使突触后膜发生超极化,产生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IPSP使突触后神经元抑制。
2.突触传递的特征:单向传布;突触延搁;总和;兴奋节律的改变;对内环境变化敏感和易疲劳性。
3.末梢释放乙酰胆碱作为递质的神经纤维称为胆碱能纤维。
胆碱能纤维主要包括:①全部交感和副交感节前纤维;②大多数副交感节后纤维(除去少数肽能纤维);③少数交感节后纤维,如支配汗腺的交感神经和支配骨骼肌血管的交感舒血管纤维;④躯体运动神经纤维。
胆碱能受体包括两种:M受体和N受体,M受体阻断剂为阿托品;N受体阻断剂为筒箭毒。
1.神经冲动(nerve impulse) 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兴奋或动作电位,称为神经冲动。
2.轴浆运输(axoplasmic transport) .轴突内借助轴浆(神经元轴突内的胞浆)流动运输物质的现象,称为轴浆运输。
3.突触(synapse) 一个神经元与其它神经元相接触,所形成的特殊结构称为突触。
起信息传递的作用。
4.突触后电位(postsynaptic potential) 突触前膜释放递质可引起突触后膜发生去极化或超极化,这种发生在突触后膜上的电位变化称为突触后电位。
5.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xcita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 EPSP) 突触后膜在递质作用下发生去极化,使该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性升高,这种电位变化称为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6.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nhibi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 IPSP) 突触后膜在递质作用下发生超极化,使该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性下降,这种电位变化称为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7.突触的可塑性(synaptic plasticity) 突触可塑性是指突触传递的功能可发生较长时程的增强或减弱。
8.强直后增强(posttetanic potentiation)突触前末梢在接受一短串强直性刺激后,突触后电位发生明显增强的现象,称为强直后增强。
9.习惯化(habituation) 当重复给予较温和的刺激时,突触对刺激的反应逐渐减弱甚至消失,称为习惯化。
10.敏感化(sensitization) 敏感化是指重复出现的较强的刺激(尤其是伤害性刺激)使突触对刺激的反应性增强,传递效能增强。
11.神经递质(neurotransmitter) 是指由突触前神经元合成并在末梢处释放,能特异性作用于突触后神经元或效应器细胞上的受体,并使突触后神经元或效应器细胞产生一定效应的信息传递物质。
12.递质共存(neurotransmitter co-existence) 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递质(包括调质)共存于一个神经元内,这种现象称为递质共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