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两汉小说神仙境界的文化阐释
- 格式:doc
- 大小:12.87 KB
- 文档页数:5
浅论先秦两汉时期道教神仙信仰的构建形成作者:字春华来源:《商情》2013年第50期【摘要】先秦两汉是道教神仙信仰构建形成的重要时期,在巫祝及方士的影响下,这一时期神仙信仰的核心内容不断在构建,其中的神仙形象在演变,长生不死的思想和信念在发展,成仙方术及神仙仙境在逐步完善,最终,道教神仙信仰得以确立成形。
【关键词】神仙信仰,构建,形成先秦两汉时期神仙信仰是一个逐渐演化的过程,从萌芽、发展到形成,其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构建过程,其中巫祝、方士起到重要的作用,也是在巫祝及其方士的不断推动下,道教神仙信仰核心才最终得以确立和形成。
一、先秦两汉时期神仙信仰的演化在道教神仙信仰核心形成之前,神仙信仰早已存在,便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在神仙信仰的整个演化过程中,巫祝和方士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在中国上古社会时期,巫祝就已经产生,到春秋战国时期甚至出现了“民神杂糅,不可方物,夫人(人人)作享,家为巫史”(《国语·楚语》)的局面。
到殷周时期,中国的神权开始和氏族宗法政权融为一体,形成了最初的政教合一体制,换句话说,巫祝的地位这时达到了顶峰。
而晚周的巫祝则凭借其特殊的地位和本身的职能演化出黄老道家、阴阳五行家、方技术数家和神仙家几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分派,后来很多神仙思想和方术是在这些由巫祝演化出的各分派的基础上发展演变出来的,而且比较直接的是很多巫术后来演化成了成仙方术,也就是说,巫祝对神仙信仰的影响是基础性的,也是必不可少的。
对神仙信仰构建形成影响最大的是形成于战国到秦汉时期的方士及其方术活动,这些方士懂得神奇的方术,或者收藏着许多药方。
秦汉时期,方士与方仙道的活动主要是传播和制造长生不死的神仙说和发展古代巫史文化中流传下来的神仙方术,其中方士进行传道、授徒、著书的宗教活动,而且,这一时期方士的数量相当的庞大。
其中最具代表的是大儒家董仲舒,他不仅在《春秋繁露》中利用邹衍的学说宣扬这种封建宗法神学,甚至还亲自掌握求雨止雨的神仙方术。
论汉赋对神仙思想的丰富和发展一个时代的文学总是与当时的思想观念和社会思潮密切相关,汉代的文学自然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当时社会思想的影响。
两汉是神仙思想大发展的时期,汉代文学和社会心理与神仙思想的契合,以及帝王的喜好和方士的推动等等,使得神仙思想在汉代整个社会得到广泛流传,神仙思想与之前相比有很多新发展,形成了很多新特点,对汉代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神仙思想的产生神仙思想起源于先民朴素的自然观和宇宙观,春秋以前世人观念中有神无仙,二者并不属于同一类别。
春秋末年,神仙思想初见端倪,依据《左传?昭公二十年》记载:“齐侯至自田,晏子侍于遄台,……饮酒乐。
公曰:‘古而无死,其乐若何?’晏子对曰:‘古而无死,则古之乐也,君得何焉?’”。
[1 ]从君臣的对答可以看出齐景公对于“古而无死”的羡慕和向往。
其思想深处流露的是对于自身长生和快活自在的企盼,以及对于难以摆脱生老病死的世俗束缚而充满悲剧意识的一种无奈。
“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世人的思想观念已由对于古时神灵的敬畏崇拜开始转向了注重现实社会中自身生命的存在价值,同时也可看作是我们的先人在经历了漫长的蒙昧时代而进入理性时代之后,为了解脱和逃避日益增强的生命悲剧意识而不得不再次向神行靠拢的一种心理倾向”。
[2]因而表现出了一种从远古神话传说向后世以追求长生不死为宗旨的神仙思想的过渡。
进入战国时代,神仙思想逐渐形成,各种关于长生不死之人的记载陆续出现并且广为流传。
《庄子》一书当中就包含很多诸如“神人”“真人”“至人”“大人”一类被闻一多先生认为皆系仙人别名的有关神仙的描述。
神仙思想在战国时期初步形成后,神仙方士在社会上活跃起来,并过举行求仙活动、编撰神仙故事等途径在社会上传播神仙思想,赢得了那些渴望长生不死的诸侯君主们的热烈追捧和青睐。
伴随着最高统治者一次次的海上求仙活动,受到君主意志肯定的神仙思想在社会上也越来越兴盛并逐渐摆脱了先前零碎的活动方式而趋向组织化。
为了弥补自身理论系统贫乏的缺陷,方士们吸收了其他一些流派特别是阴阳五行学说,用其探讨天道玄远、天象预言并解释他们的成仙之术,从而形成了一个以长生不死为号召的神仙方士集团。
汉魏六朝小说中神仙形象的原型研究汉魏六朝时期的小说中,神仙形象是一个常见的主题。
许多小说都有神仙出现,而且神仙形象也十分多样化。
这些神仙形象背后一定有其源头,研究它们的原型,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些小说的文化背景和艺术特征。
本文将对汉魏六朝小说中神仙形象的原型进行研究,并列举以下提纲:1. 神仙与汉魏六朝的宗教和哲学思想神仙形象出现在汉魏六朝小说中,很可能与当时的宗教和哲学思想有关。
本部分将分析诸如道教、佛教、儒家等思想体系在神仙形象中的表现。
2. 神仙与汉魏六朝社会风气社会风气是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本部分将探讨汉魏六朝时期的社会风气,以及与神仙形象的联系。
3. 神仙形象的多样性神仙形象有很多种类,比如仙女、仙翁、神仙、仙人等。
本部分将介绍这些神仙形象的不同特征,并探究其来源和发展。
4. 原型与小说中神仙的异同虽然小说中的神仙形象多有创作,但其原型也是不可忽视的。
本部分将比较小说中的神仙形象与原型之间的异同,以便更好地理解小说中的神仙形象。
5. 神仙形象的功能和象征意义小说中的神仙形象不仅仅是故事中的一个角色,其背后还有许多深刻的象征意义。
本部分将探讨神仙形象在小说中的功能和象征意义。
6. 神仙形象的艺术成就神仙形象在汉魏六朝时期的小说中,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本部分将探究这些神仙形象在艺术上的创作成就,并分析其艺术特征和风格。
7. 原型与神话传说的关系许多小说中的神仙形象都与民间神话传说有关。
本部分将探讨这些神仙形象与当时流传的神话传说之间的联系。
8. 神仙形象在文学史上的意义汉魏六朝时期的神仙形象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部分将探究这些神仙形象在文学史上的影响和地位。
9. 神仙形象的传承和变革神仙形象凭借着其深刻的文化和艺术内涵,在文学发展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部分将介绍神仙形象在后世的传承和变革。
1. 神仙与汉魏六朝的宗教和哲学思想这个提纲重点探究汉魏六朝时期宗教和哲学思想对神仙形象产生的影响以及神仙形象在这些宗教和哲学思想中的角色和象征意义。
古代神仙和道教文化的理论和实践在中国古代,神仙和道教文化一直是一个引人入胜的话题。
许多人追求长生不老和超凡入圣的境界,这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道教文化就是其中一个被广泛传播并影响深远的信仰系统。
下面,我们将探讨古代神仙和道教文化的理论和实践。
一、古代神仙理论古代中国关于神仙的理论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易》的“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决定吉凶祸福”。
其中的“神奇妙用无穷”便是对神仙存在的预示。
同时,古代道家学说也对神仙进行了深入研究。
道教认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即唯一的道生出了一这个原始物质,进而变成了两极,即阴阳两位神仙。
随后,又形成了三才和万物,神仙们便在这一过程中诞生。
在汉朝时期,神仙成为了一种社会现象。
首先是秦始皇皇后巫蛊事件,接着是曹沫的炼丹学说和张道陵的全真道。
自此以后,神仙文化深植于中国社会中。
二、古代道教文化理论和实践道教被誉为华夏文明的瑰宝之一,其理论及实践思想千古流传,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哲学、文化,思想及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下面,我们详细探讨道教文化的理论和实践。
1. 道教观念和理论(1)道:道家学说认为道是全宇宙的根源,是宇宙万物的来源。
这也是神仙产生的根源所在。
而修行的道家弟子,则要通过炼化日月之精,培育心性,进而感悟道获得长生不老的愿望。
(2)阴阳:阴阳是道家学说中的重要哲学体系,其概念源于《易经》中的“太极生两仪”和“五行相生相克”。
阴阳生于道的元气和万物之间,阴阳合一则万物产生,相互作用则万物生灭。
修行者要顺派炼丹术,以阳丹导阴能增强自身体质,促进身体健康,实现长寿目的。
(3)五行:道教对五行有深入的研究,它与阴阳、道的思想有机的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中国古代自然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行包括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元素,代表天地宇宙中的各种物质和变化。
修行者可以用五行养生法保养身体,达到目的。
(4)仙:仙被认为是道家文化的核心,是人们追求的目标。
二、汉魏六朝神仙题材小说的分类人神恋小说的盛行与道教神仙信仰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
传统的人神恋小说在道教的渗透之下演变成了人仙恋小说,并向独立的爱情故事发展。
道教为人神恋小说注入了新的血液。
首先,道教把凶神演变成了美神。
秦汉方士发挥道家神仙之说,创造了一大批美丽的女仙形象。
之所以出现这么多的女神、女仙是因为道教崇拜女性。
道教视女性为万物之元,生命的根本。
道教吸收了古代的女性崇拜思想,将神仙信仰的女神搜罗到自己的神谱里,将女神转换为女仙。
所以在《汉武内传》及以后的道书中,西王母成为了美丽雍容的女仙领袖,掌管着女仙名籍和长生不死的仙药。
其次,神仙与凡人的关系通过道教而拉近。
在魏晋小说中的神仙摆脱了原有的神仙的威严,增加了人情味,他们不再是凡人畏惧不能接触的神仙,而是充满着现实人的欲望、情感的仙人。
在《穆天子传》里神仙方士第一次打通了神界与人世的阻隔。
特别是道教“洞天福地"说的产生,加大了凡人遇仙的可能性,也使人仙恋故事发生演化,在故事中占主导地位的不是仙女而是凡男。
这种神仙信仰反映Nd,说中,不仅使信道者信仰更坚固,而且满足了一些文人士子的白日梦式的自慰和自娱。
当然这些入神恋小说在仙道外衣下面所隐藏的积极的思想蕴含是不可抹灭的。
总之,方士、道徒的出现无疑是人神恋小说产生、发展的重要条件。
没有这个条件,人神恋小说就不能产生。
因为人不可能想象对凶神可怖的神钟情,也不可能与隔绝尘世的神相爱。
(二)悟道成仙~汉末道教初兴,到了魏晋它融合了巫术、神仙说、谶纬学、b筮符咒等等,形成了成熟的状态。
这时期鬼神观念昌炽,并且深入人心。
因此从神仙家到民间祀奉的神仙越来越多。
随着神仙信仰的普及,造成了大批神仙传说的出现和流传。
在道教神仙思想的影响下产生的神仙故事成为了神鬼故事中的重要又独特的一部分。
在魏晋动荡时代人们幻想着、向往着太平、美好的世界与生活。
道教的神仙思想恰好迎合了人民的心声,提供了实现理想的渠道即得道成仙。
超越现实的神仙境界就是人们理想的人生境界,在神仙世界里,现实中困扰入们前一切问题都不复存在,如生命的短暂、疾病的折磨、自然灾害的威胁、时空的约束,统统都消失了,这是一个绝对美好自由、能实现人的所有愿望的世界。
六朝志怪小说中神仙题材的故事流变神仙说起源于先秦,其以描写仙人、仙境、仙药为主要内容,宣扬的是长生不死的思想。
神仙说进入小说,并成为小说之题材大抵通过两种途径:一是博物家所作的地理博物之书;二是神仙方士出于宣教目的而作的仙人传记。
从对志怪小说形成的影响看,神仙题材的出现不但使神仙说衍生出诸多生动的富有文学性的故事,还把降仙、遇仙等故事模式带入小说。
当然,从现存小说中看到的许多神仙故事亦在民间甚为流行,诸如“仙女降董永”、“何比干遇神妪”以及“秦始皇会海神”等故事,都经历了民间――文人――民间的传播过程。
梳理六朝志怪小说中的神仙题材时,往往会发现这样的情况:同一类故事表现出相同的情节模式;同一个故事又在不同的志怪作品中反复出现。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与小说文体的特质有关。
从广义叙事文学的角度看,一种故事模式的出现会引来众多的模仿者,这便是故事模式的延承性。
无论是文人所作的小说,还是民间故事皆如此。
在故事模仿的过程中,情节会有所变化,例如,《建康小吏》较《白水素女》多了一段庐山夫人哀婉的歌声,但如果隐去这些非主干情节,两则故事则皆可表述如下:仙女降仙――相悦相爱――最终分别。
而同一故事在不同作品中多次出现,则涉及小说与史传以及小说传播等问题。
现试以何比干、秦始皇两故事,解析神仙题材在志怪小说中的衍变。
一、何比干遇神妪故事何比干遇神妪是条神仙应验类故事,干宝《搜神记》、刘义庆《幽明录》皆载何比干故事,然溯其源,早在《三辅决录》中即有神降何比干说,现将三书所载的相关内容辑录于下,以兹比较:《三辅决录》:何比干汝南何比干,通律法。
元朔中,公孙洪辟为廷尉右平,狱无冤民,号曰何公。
征和初,去官在家。
天大阴雨,昼寝,梦有客车骑。
觉而一老妪年八十余,头尽白,求寄避雨。
雨方甚,而妪衣履不濡。
比干异之,延入座。
须臾雨止,妪辞去,出送至门。
跪谓比干曰:“君先出自后稷,尧至晋有阴德,及公之身,当继一人。
今天赐策,以广公子孙。
Fantasy Novels and Historical Novels in the Han
Dynasty
作者: 潘啸龙;宋贤
作者机构: 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安徽芜湖241003
出版物刊名: 晋阳学刊
页码: 22-29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3期
主题词: 两汉小说;仙话和志怪;借历史为小说
摘要:“小说”在汉代有着相当的发展和流传。
西汉的神怪小说更多带有“仙话”的色彩,刘向《列仙传》以“神仙”小说反映当时社会生活,让王公大人所瞧不起的下层乞儿和劳动者,也能涉足成“仙”境界——赵是一个新特点;东汉的神怪小说神话成份逐渐为异闻怪说所取代,表现出一定的“志怪”特点。
汉代还出现了《燕丹子》《吴越春秋》这样铺衍史事、糅合民间传闻而创作的中、长篇历史小说,其情节结构、描写技巧和人物塑造,都有了较大的进步。
其意义远远超过了自身的内容,而提供了如何借历史为小说,在史实和民间传闻的基础上,发挥想象和虚构,进行艺术再创造的成功经验。
汉人的神仙观念与汉赋的艺术表现
姚圣良
【期刊名称】《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8(000)006
【摘要】神仙信仰对汉赋作家的影响,已不再是相信与追求神仙生活,而是借助神仙传说,或衬托帝王宫苑的豪华,或渲染天子仪仗的壮观,或表现个人追求的曲折,或展示独立自由的人格等,其彰显出文学创作所特有的艺术构思与表现技巧.汉代神仙信仰的迅速发展与广泛普及,使得汉人的神仙观念出现了不少新特点,而汉赋有关神仙的诸多描写,正是汉人神仙观念的艺术反映.
【总页数】6页(P68-73)
【作者】姚圣良
【作者单位】信阳师范学院,文学院,河南,信阳,464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
【相关文献】
1.汉人的“风水”观念与汉赋的文学表现
2.伟姿逸态英艳妙奇--从汉赋中的柳赋看汉人气质
3.汉赋所见两汉之神仙观念
4.汉代文士的生命诉求在汉赋中的体现——神仙观念
5.从汉赋看汉人的人体审美意识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汉魏六朝神仙道教小说艺术谈汉魏六朝是我国古代小说的初步形成时期,也是我国文言小说创作的第一个高潮时期,这一时期产生了大量的志怪和轶事小说,并由此奠定了我国文言小说的基础。
所谓神仙道教小说,是指以宣扬神仙道术为题材的志怪小说,这类小说以描摹神山异境为能事,张扬神仙可学、道术可求思想,特多奇闻、异事、服药、养生等内容。
在汉魏六朝志怪小说中,神仙道教小说占了很大的比重,仅这一类的专门书籍如托名刘向的《列仙传》、葛洪的《神仙传》、无名氏的《汉武内传》等就有二、三十种之多,这还不包括像《博物志》、《搜神记》、《幽明录》这类含有许多神仙道教故事的志怪书在内。
与其它志怪小说相比,神仙道教小说一般篇幅较长,描写也较为细腻;它们一方面接受了史传文学的影响,多以“传”题名,是人物的传记;另一方面,它们也发挥了作者的想象、虚构能力,从而使作品变得情节曲折,描写细腻,篇幅加长,手法多样,并充满了浪漫主义气息。
因此可以说,神仙道教小说对中国小说的艺术发展贡献巨大。
汉魏六朝神仙道教小说在艺术上的最成功之处首先表现在它的浪漫主义特色上,它们继承了我国自先秦神话和楚辞以来的浪漫主义传统,创造了一系列极富想象力的神奇怪谲的作品。
这些作品最引人注目之处首先在于它塑造了众多的神仙形象。
通过想象、虚构和夸张,小说作者赋予了这些神仙形象既有超现实的神性,又有常人所具备的人性,如《汉武故事》、《汉武内传》中的西王母、东方朔、上元夫人、东郡短人,葛洪《神仙传》中的彭祖、皇初平、刘政、壶公等。
这些神仙或本为神仙,或由人转仙,或由仙转人,在他们身上体现了人性与神性的结合。
居住在天宫的西王母,能乘云驾龙,吃三千年一结实的仙桃;曾为太上仙官的东方朔,三偷西王母家的仙桃,后因失职被贬下凡;而彭祖则寿达七百七十,皇初平能变石为羊,刘政能化作百人,壶公能跳进壶里;其它的如葛玄画符求雨,坐水不湿;姚光火之不焦,刀之不伤;费长房行符收鬼,一日千里;孙博身中成炎,口中吐火;班孟飞行终日,喷墨成字等等,不胜枚举,这些神奇的法术是他们神性的体现。
第43卷第5期2021年5月宜春学院学报Journal of Yichun UniversityVol.43*No.5May.2021《庄子》的神仙形象书写与庄学哲学渊源卢渠(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广东广州510000)摘要:道家学派“无为”“无欲”的哲学观始终影响着《庄子》中的神仙形象书写,在此基础上,《庄子》塑造了由上古神转化而来的神仙、由历史人物改造而来的神仙及由作者自主创造的神仙。
这些具体的神仙形象存在着共同的创作要求和首要前提,即“貌食住行力性”六点建构标准。
而《庄子》中神仙形象艺术构思与审美创造则来自于庄子的生命意识、天人意识、审美意识、自我意识等哲学思考。
关键词:庄子,神仙,哲学思维,自我意识中图分类号:1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380X(2021)05-0063-07Writing of Images of Gods in Zhuangzi and Philosophy Resources of Zhuangzi StudiesLU Qu(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Guangzhou521000,China) Abstraci:Thr philosophical view of$inaction”and$no desirr%of thr Taoisi school has always influenced thr writing of immortal images in Zhuangzi.On this basis,Zhuangzi shaped the immortals trancformed by the ancient gods,the immotaic transfoaned by histoacai figurec and the immotaic independently created by the author.These speciVa immortai imagec are based on tte common c reative requirementc and premise,that it,the six construction standardc of $appeeranco,food,housing and behaviOT,strengti and nature%.Howevee,the conception and astaetic c reation of immortai imyes ia Zhuangzi from Zhuangzi's phimsophmai thinking,such aisieconicsouine i,heaeen-man conicsouine i,aeithetscconicsouine i,iei-conicsouine i and ioon.Key words:Zhuangzi;myth;create standard;philosophizing在先秦两汉文学发展史上,产生了许多记载神仙形象的典籍,他们或是从中国神话传说中承袭而来的早期神祇,或是根据不同的目的需求而塑造的后天仙真,大多具有无所不能、跳出三界、永不轮回、长生不死的显著识别标志。
先秦两汉神仙思想与文学的开题报告开题报告题目:先秦两汉神仙思想与文学一、选题背景神仙思想与文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深深影响了中国古代的哲学、文学理论和文化价值观念,并且与中国历史上的政治、社会、经济以及科学等方面密不可分。
本文选题即为围绕着先秦两汉时期的神仙思想与文学进行深度研究,旨在深刻探讨神仙思想在文学中的呈现及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先秦两汉时期是中国古代哲学、文学及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具有巨大的学术研究价值。
本文通过研究先秦两汉神仙思想与文学,可以深刻了解到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发展历程,并且能够有效地洞察到现代社会中的一系列传统文化现象,从而显现其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深远影响和重要价值。
本研究的意义在于:1.探讨神仙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价值体现,理清其在智慧、思维积淀和科学思想等方面的关联和内在联系,对我们了解传统文化体系具有参考意义。
2.通过分析神仙思想在文学中的呈现,探究神仙思想与文学艺术之间的互动关系,揭示其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促进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中国文学与文化的发展历程。
3.本文所研究的神仙思想与文学的相关内容包含了先秦两汉时期的文化背景以及智慧体系,通过对其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中国古代哲学、文学、历史以及文化等方面的演变与发展。
三、研究内容及方法本文主要研究先秦两汉神仙思想与文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神仙思想的起源历史和思想特点2. 神仙思想在文学中的呈现及其文学价值3. 先秦两汉神仙文学的类型及其文学特征4. 基于神仙思想与文学的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演变及其特征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历史研究法、二次资料分析法等多种研究方法,以探讨神仙思想与文学之间的关系。
四、预期成果本研究计划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一定的成果:1. 通过研究神仙思想与文学之间的关系,提炼出神仙思想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展示其在形成和塑造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价值。
先秦两汉小说神仙境界的文化阐释内容摘要:先秦两汉小说处于中国小说发展史的源头位置,伴随着神仙方术思想的蔓延而产生。
本文拟从三个方面探讨神仙方术思想对先秦两汉小说的影响是多侧面的:一是作为文化根源影响着先秦两汉小说创作的题材选择、情节安排、主题表现等,二是为其提供了一支人数众多、实力雄厚的作家队伍,三是为其开拓了一个奇异的神仙境界。
神仙方术思想的深刻影响使先秦两汉小说在哲学、宗教等不同层面昭示出其巨大的文化意义。
关键词:先秦两汉小说;神仙境界;文化阐释先秦两汉时期,道家神仙方术盛行,这种现象深深影响着先秦两汉小说的萌芽和生成。
道家产生后,在吸收古代神话传说和民间信仰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神仙境界学说。
道家神仙境界学说大大缩短了仙凡之间的距离,并刺激了游仙故事的产生。
一、先秦两汉小说的文化之根先秦两汉时期,道家的神仙方术思想影响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就其与文学的关系而言,以神仙方术思想为核心的仙道故事对作家的生活方式、创作心态、审美情趣以及作品的题材、情节、主题、艺术风格审美特征等,都产生了很大影响,这种影响突出表现在题材、情节、主题等方面。
我们大致可以这样认为,神仙方术思想成为了先秦两汉小说的文化之根。
(一)仙道故事为先秦两汉小说提供了大量的创作素材史书是保存仙道故事最多、对先秦两汉小说创作影响很大的一种典籍。
我国古代典籍经、史、子、集中都载录了不少仙道故事,《诗经》、《尚书》、《易经》、《左传》中就有不少仙道故事。
以史书为例,《史记》就保存了大量的神仙方士传说。
我国其他“正史”也同样保存了大量的神仙道士的传说故事,这些故事为先秦两汉小说创作、塑造人物形象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这些史书上记载的仙道故事可以分为仙话故事、仙境传说、神仙道士传说三种。
仙话故事。
《史记?封禅书》中记载的安其生仙话,是李少君对汉武帝讲述的。
李少君说:“臣尝游海上,见安其生,安其生食巨枣,大如瓜。
安其生仙者,通蓬莱中,合则见人,不合则隐。
中国古代神仙小说中的儒家思想体现作者:程丽芳来源:《北方论丛》2018年第02期[摘要]中国古代神仙小说中有大量善恶报应、救世济世、降妖除魔内容的描写,这些内容充分体现了儒家价值观和儒家思想。
道教充分吸纳儒家伦理思想,将积善行德当成修仙的必要条件,将匡时救世、济世度人的社会责任合理化,将儒家关注现实、关注社会的积极入世精神与道教以修仙为指向的宗教目标完美结合,这样道教伦理就将仙道与人道、出世与入世、利己与利他巧妙地结合,并行不悖,成为独具特色的宗教。
[关键词]神仙;小说;儒家;道教儒家的积极人世思想在中国古代神仙小说中有着鲜明的体现。
神仙题材小说中的神仙多数都是除恶行善、救世济世的善的化身,“在道教为中心的意象结构中,圣洁与非圣洁是截然对立的,神仙与仙境象征理想境界,鬼魅精怪象征非理想境界,前者总是美好、善良、正义的,而后者总是丑恶、狰狞、非正义的”。
以神仙为代表的正义的一方,与以妖魔为代表的非正义一方的交战角逐既是道教积极干预现实、关注社会问题与民众生活的象征,也是儒家伦理重要思想的鲜明体现。
一、善恶报应观念中国的善恶报应观念起源甚早,儒家经典《易传·文言》中就出现了善恶报应的论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但儒家的善恶报应说无法解决“力行善者反得恶,力行恶者反得善”的现象,从而引起人们对儒家善恶报应说的质疑,如司马迁在《史记·伯夷列传》中说:“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耶?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
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早夭。
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余甚惑焉,倘所谓天道,是邪非邪?”东汉时期,道教的承负说解决了当时社会这一普遍存在的疑问。
《太平经》提出的承负说进一步发展了儒家善恶报应说,《太平经》说:“力行善反得恶者,是承负先人之过,流灾前后积来害此人也。
其行恶反得善者,是先人得有积蓄大功,来流及此人也。
古代文学中的神仙境界与仙道修行古代文学作为中华文明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其中,神仙境界与仙道修行是古代文学中常见的主题之一。
通过描绘神仙的境界和仙道的修行,古代文学向人们展示了一种超越尘世的理想境界,也反映了古代人们对于超越自身的追求和向往。
古代文学中的神仙境界多以仙山、仙洞、仙岛等为背景,通过描绘神仙的生活和境界,表达了对于自然与人的和谐共生的理想。
在《庄子》中,庄子以逍遥游的境界描绘了神仙的生活,他们随心所欲,无拘无束,与自然合为一体。
这种神仙境界不仅是对于生活的一种向往,更是对于自由、无拘无束的追求。
而仙道修行则是古代文学中另一个重要的主题。
仙道修行强调修身养性,通过修炼心性、修炼身体、修炼道德,达到超凡脱俗的境界。
在《红楼梦》中,贾宝玉通过修行仙道,最终成为了一个仙人。
他通过修炼自己的心性,摆脱了尘世的纷扰,达到了超然物外的境界。
这种仙道修行的理念,不仅是对于修身养性的追求,更是对于超越尘世的向往。
在古代文学中,神仙境界与仙道修行不仅是一种文学表现形式,更是一种哲学思考。
通过描绘神仙的生活和境界,古代文学探讨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之间的关系。
神仙境界中的自由、无拘无束,是对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向往;仙道修行中的修身养性,是对于人与社会和谐共处的追求。
古代文学通过这种方式,向人们传递了一种超越尘世的理想,也激发了人们对于自身的思考和反思。
古代文学中的神仙境界与仙道修行不仅存在于诗词歌赋之中,也融入了小说、戏剧等各种文学形式之中。
在《西游记》中,孙悟空通过修炼成为了一个神仙,他的境界和仙道修行成为了整个故事的核心。
通过描绘孙悟空的修行过程和境界,小说向人们展示了一种超越尘世的理想。
孙悟空的修炼过程不仅是对于自身的修行,更是对于社会的责任和担当。
他通过修炼自己,最终拯救了世界,成为了一个真正的神仙。
古代文学中的神仙境界与仙道修行不仅是一种文学表现形式,更是一种对于人生的思考和探索。
作者: 柳岳梅
出版物刊名: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99-104页
主题词: 先秦两汉;神仙方术;神仙小说;《汉书·艺文志》;《列仙传》;西王母;生命哲学;古代先民;神仙思想;《汉武故事》
摘要: <正> 先秦两汉文学中一个重要现象就是表现游仙,于小说而言格外突出。
文人方士“皆言神仙道术及远方怪异之事。
”。
求仙访道为小说题材的主流,其覆盖面之深广,声势之浩大,为其他历史分期所难企及。
我们认为这种现象出现在先秦两汉小说苑囿里,是和古代神仙方术的传播息息相关的。
详尽剖析两者之间的关系在古代小说与文化研究的领域中价值颇大。
内容摘要:先秦两汉小说处于中国小说发展史的源头位置,伴随着神仙方术思想的蔓延而产生。
本文拟从三个方面探讨神仙方术思想对先秦两汉小说的影响是多侧面的:一是作为文化根源影响着先秦两汉小说创作的题材选择、情节安排、主题表现等,二是为其提供了一支人数众多、实力雄厚的作家队伍,三是为其开拓了一个奇异的神仙境界。
神仙方术思想的深刻影响使先秦两汉小说在哲学、宗教等不同层面昭示出其巨大的文化意义。
关键词:先秦两汉小说;神仙境界;文化阐释先秦两汉时期,道家神仙方术盛行,这种现象深深影响着先秦两汉小说的萌芽和生成。
道家产生后,在吸收古代神话传说和民间信仰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神仙境界学说。
道家神仙境界学说大大缩短了仙凡之间的距离,并刺激了游仙故事的产生。
一、先秦两汉小说的文化之根先秦两汉时期,道家的神仙方术思想影响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就其与文学的关系而言,以神仙方术思想为核心的仙道故事对作家的生活方式、创作心态、审美情趣以及作品的题材、情节、主题、艺术风格审美特征等,都产生了很大影响,这种影响突出表现在题材、情节、主题等方面。
我们大致可以这样认为,神仙方术思想成为了先秦两汉小说的文化之根。
(一)仙道故事为先秦两汉小说提供了大量的创作素材史书是保存仙道故事最多、对先秦两汉小说创作影响很大的一种典籍。
我国古代典籍经、史、子、集中都载录了不少仙道故事,《诗经》、《尚书》、《易经》、《左传》中就有不少仙道故事。
以史书为例,《史记》就保存了大量的神仙方士传说。
我国其他“正史”也同样保存了大量的神仙道士的传说故事,这些故事为先秦两汉小说创作、塑造人物形象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这些史书上记载的仙道故事可以分为仙话故事、仙境传说、神仙道士传说三种。
仙话故事。
《史记?封禅书》中记载的安其生仙话,是李少君对汉武帝讲述的。
李少君说:“臣尝游海上,见安其生,安其生食巨枣,大如瓜。
安其生仙者,通蓬莱中,合则见人,不合则隐。
”安其生是秦汉时著名神仙,两汉及后来不少小说都写到他。
《史记?封禅书》还讲述了一则黄帝铸鼎升仙的仙话,是汉武帝宠信的方士公孙卿讲述的。
公孙卿说:“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
鼎既成,有龙垂胡髯下迎黄帝。
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人,龙乃上去。
余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龙髯,龙髯拔,堕。
”这一则仙话几乎不加改动地被托名刘向的《列仙传》采用了。
仙境传说。
神山仙境是道士们喜爱谈论的理想化的宗教幻境,东海仙山与昆仑山神山,都是神仙聚集之地。
《史记?封禅书》记载了海中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是神仙聚集的地方,《汉书?郊祀记》对三座仙山也有类似的描绘。
海中仙山有众多的神仙,掌管着不死药,秦始皇、汉武帝都想得到这些不死药。
《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有秦始皇派遣方士徐?寻找不死药的传说:“齐人徐?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仙人居之。
请得斋戒,与童男童女求之。
於是遣徐?发童男童女数千人,入海求仙人。
”像这样的仙境传说成为了先秦两汉小说的创作素材,创造出奇异的神仙境界。
神仙道士传说。
《史记》、《汉书》等史书中,都保留了很多关于神仙道士的传说。
先秦两汉时期,人们对神仙道士的神奇法术特别感兴趣,喜闻乐道、津津有味。
秦汉许多帝王对道士法术也都十分喜爱,他们甚至召集大量有神术的神仙道士在皇宫侍奉。
史官们把道士们以及他们的神奇法术都记录在史书中,成为了小说家的创作素材,塑造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如赤松子、黄帝、彭祖、王子乔、西王母、安其生、弄玉、萧史、徐?、东方朔等等,这些先秦两汉小说中的人物在史书中都有记载。
古代典籍中的仙道故事是非常丰饶的,这些故事为先秦两汉小说家的创作所充分利用,创造出许许多多富有个性和艺术感染力的人物形象,这些形象成为了我国古代小说人物画廊不可或缺的元素。
(二)仙道故事为先秦两汉的小说创作提供了想像奇特的情节原型仙道故事的情节,从纵向的时间轴线上看,可以打破过去、现在、未来的限制,演绎某个人物几辈子的命运;从横向的空间场景看,又把天上、人间、地下三界的域限统统打破,为人物活动提供了无比恢弘的舞台。
先秦两汉的小说家发挥自己丰富的想像力讲述人物故事,设置悬念,构造情节,神仙道士们的未卜先知、长生不死、任意飞升、扭转乾坤、颠倒阴阳的本领以及看似奇妙的巧合,都被安排得天衣无缝,情节曲折,变化多端。
比如,据《山海经?大荒北经》所载黄帝与蚩尤的攻伐战争:“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
应龙蓄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
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魃不得复上,所居不雨。
”又据《山海经?大荒东经》所载:“应龙处南极,杀蚩尤与夸父,不得复上……”战场涉及冀州和南极,可见规模之大;双方请出应龙、女魃以及风伯、雨师、夸父,可见阵容之盛和对抗之强;战争过程借用风、雨、旱,使天象失常,而且黄帝“橛以雷兽之身,声闻五百里,以威天下”,可见鏖战程度之激烈,可谓扣人心弦的“立体战争”,天上地下,人、神、天象变迁相交织,显示了“天人合一”哲学的原始风貌。
(三)道家神仙方士丰富的想像力深化了先秦两汉小说的主题道家神仙方士丰富的想像力构造了庞大的神仙体系,宏阔的仙境,打破了生死界限的时间观念,为先秦两汉小说展开人物命运提供了一个恢弘的舞台。
先秦两汉小说的作者们采取多种视角,全方位地表现人物活动,并通过神仙方士的介入来评判人物的是非得失,从而揭示和深化小说的主题。
比如,正是神仙方士的神奇想像,使《汉武故事》有了新的时空意识和生命意识。
《汉武故事》之前的杂史小说注重的是人事兴废和世间幻想,如《燕丹子》所叙荆轲行刺未果,仅此而止,并不过多述说彼岸世界。
而《汉武故事》则在汉武帝生前死后着力铺陈了彼岸世界,而且彼岸世界的如烟似梦,又与人间世界的斜正善恶息息相通,密布着因果丝缕,在广阔和虚幻的时空纬度中思考生生死死。
写汉武帝临死前,叹息信仙的虚妄,死后芳气积于茔地,化形与居住茂陵园的婕妤行幸如平生,体现了“人生如寄”迷茫思想,《燕丹子》、《越绝书》等杂史小说中的复仇意识在《汉武故事》中已转换成了生命意识,这是人意识到自身存在后的一种惆怅的反思,正是这种反思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不难看出,道家神仙方术思想对先秦两汉小说创作影响是全方位的,先秦两汉小说深深刻上了道家神仙方术思想的烙印,因而可以认为,道家神仙方术思想是先秦两汉小说的文化之根。
二、先秦两汉小说的作者大多是方士或方士化了的儒生先秦两汉时期,方术文化蔚为大观,神仙方术思想不仅极大地影响了当时文人的政治生活和价值取向。
中国古代文人大多是政治上的失意者,而道家的代表人物老子、庄子、列子等几乎都是政治上、生活上的失败者,他们的思想往往更容易引起失意文人的共鸣。
与儒家思想鼓励文人积极入世不同,道家思想为文人提供了失败后的精神避难所。
文人们仕途失意,从道家神仙方术思想寻求精神寄托,接受道家的神仙方术思想的熏陶,相信长生不死、神仙可学,修炼仙丹,梦想成仙和命运圆满,凭借方术进入仕途,成为方士或方士化了的儒生。
这些方士或方士化了的儒生自身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因为先秦两汉时期,皇帝大多热衷于相术、谶纬、房中术,他们抓住这些皇帝大多迷恋富贵、贪生怕死的心理,加上他们确实懂得系统的“专业知识”,即懂方术、方药,掌握了诸如医药、天文、航海、民俗、博物等较为专门化的知识,因而取得皇帝的信任;他们还熟谙朝廷的典章制度,知识渊博,成为皇帝的顾问弄臣;他们宣称自己的方术能“兴国广嗣”和使人长生不死,因此像博物洽闻的东方朔、张华等人都得到了皇帝的宠渥和士人的尊重。
正如顾颉刚先生所言,“儒生与方士的结合是造就两汉经学的主因。
”〔1〕在先秦两汉时期,出现了儒学方术化、儒生方士化的倾向。
像深得汉武帝赏识的一代大儒董仲舒就是“神人大巫”〔2〕,即方士化大儒。
这些方士或方士化了的儒生有较高的文化水准,见多识广,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他们“利用了那些知识借着时间空间的隔膜和一些固有的传说,援引荒漠之世,称道绝域之外,以吉凶休咎来感召人”〔3〕,从而形成了最初的“小说家言”。
因此,这些集专业知识和文学才华于一身的方士或方士化了的儒生就组成了先秦两汉小说的作者群。
他们抱着搜奇猎怪的态度讲述的方术故事和自己曾经耳闻目睹的怪异之事大多都能古代典籍中找到史影。
鲁迅先生说:“……秦汉以来,神仙之说盛行,汉末又大畅巫风,而鬼道愈炽;会小乘教亦入中土,渐见流传。
凡此,皆张皇鬼神,称道灵异……”〔4〕从小说的始作者虞初开始,无论是《汉书?艺文志》所收录的小说如《青史子》、《黄帝说》、《虞初周说》等,还是《汉书?艺文志》未辑录的小说如《穆天子传》、《山海经》、《燕丹子》、《海内十洲记》、《汉武故事》、《列仙传》、《飞燕外传》等皆有可能为自方士之作。
《汉书?艺文志》所收录的小说中,有一类即为方士书,其中《封禅方说》十八篇,内容为关于封禅的方术,作者为武帝时的方士。
《虞初周说》九百四十三篇,据《史记?封禅书》所说:“太初元年,西伐大宛,蝗大起丁夫人、雒阳虞初等,以方祠诅匈奴大宛焉。
”〔5〕班固注谓虞初为“河南人,以方士侍郎,号黄车使者”,可见虞初即为方士。
《汉书?艺文志》所收录的小说,也可能出自方士之手。
如《宋子》十八篇,班固注谓“孙卿道宋子,其言黄老意”。
宋子即宋?,战国时宋国人,为道家学派先驱。
《待诏臣饶心术》,二十五篇,颜师古引刘向《别录》谓饶为武帝是待诏。
所谓“心术”,内容大概为教人清心寡欲、宠辱不惊、侵侮不辱之术,与道家意旨相近。
〔6〕在《汉书?艺文志》未辑录的小说中,《博物志》“陈山川位象,吉凶有征”,中多图纬方伎之谈。
〔7〕其作者张华是“图纬方技之学,莫不详览”,并善易卜。
〔8〕张华的《洞冥记》内容“皆怪诞不根之谈”,〔9〕可见张华也是一位方士。
总之,先秦两汉小说的作者大多是方士或方士化了的儒生。
因此,从一定意义上看,神仙方术思想为先秦两汉小说创作造就了一支人数众多、实力雄厚的作家队伍。
三、先秦两汉小说开拓了一个奇异的神仙境界正因为先秦两汉小说的作者大多是方术或方术化了的儒生,这些方术或方术化了的儒生在创作小说过程中,把道家的神仙方术思想最大限度地融注到自己的创作中,在塑造了丰富多彩神人异士的同时,开拓了一个奇异的神仙境界。
因此,多层次地展现有关仙境的想像是先秦两汉小说的又一个重要特点。
当我们挖掘神仙方术对先秦两汉小说的全方位影响时,必须注意它对先秦两汉小说神仙境界的开拓所起的作用。
先秦两汉小说中描绘的仙境景象各异,其变化是和神仙方术的演进相辅而行的,大致可分为天、山、岛三个层面。
天上仙境天上是众神仙居住的地方,道教三清尊神、玉皇大帝、王母娘娘、仙官神吏都生活在天上。
道教有三十六天,最高神居住在三清天。
《山海经》中的仙人沿山而行,就是要爬到天上;神龙下临接黄帝,亦是迎其上天;这说明在原始初民的认识中,神是高居在上的,天理所当然是仙乡所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