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出血护理论文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4
产后出血的相关因素及护理措施【摘要】目的探讨产后出血的相关因素及护理措施。
方法针对36例产后出血的病例进行分析,查找产后出血的原因,给予相关急救与止血的护理措施,及时抢救产妇的生命。
结果经急救后抢救成功率达到100%,无死亡病例,子宫次全切除术的患者8例,子宫全切术的患者9例。
结论针对产后出血的患者进行实施急救护理措施可以提高抢救的成功率,提高产妇的生存质量。
【关键词】产后出血;相关因素;护理措施产后出血是指胎儿娩出24小时内出血量超过500ml为产后出血,导致产妇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1],在我国居产妇死亡原因的首位,其发生率占分娩总数的2%-3%。
因此,要保障产妇的围产期的生命安全,必须加强孕期保健措施,针对产前、产时、产后密切观察病情及护理,及时有效地处理产后出血的相关因素,降低产后出血的发生率,提高孕产妇的生存质量以及产科的护理质量。
现将产后出血的相关因素及护理措施汇报如下。
1产后出血的相关因素1.1危险因素产后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包括分娩方式如剖宫产、产程时间长、胎盘因素以及产妇的心理状态的。
还与隐瞒生育史、人流史、产时精神紧张、担心胎儿是否正常等社会心理因素有密切的关系。
1.2子宫收缩乏力因素子宫收缩乏力是导致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占(70%),导致宫收缩乏力的因素有很多,如产程延长、多胎、胎产次、巨大儿、各种妊娠并发症以及妊娠合并症等均会对子宫收缩造成严重的影响。
其中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在分娩过程中患者已经有宫缩乏力的表现,导致产程延长,尤其是第二产程出现产程停滞。
出血特点主要是在胎盘剥离延缓,在胎盘未剥离或者部分剥离时阴道不流血或者只有少量阴道流血,当胎盘剥离后因子宫收缩乏力导致子宫出血不止,流出的血液不能凝固,大量失血会导致产妇失血性休克,出现面色苍白、四肢湿冷、口渴、尿少,心慌,脉速、头晕,血压下降。
产妇体征检查腹部是往往感到子宫轮廓不清,松软如袋状,摸不到宫底或者宫底升高。
1.3胎盘因素胎盘因素引起的产后出血,其中以胎盘粘连、胎盘早剥、前置胎盘为多见。
产后出血的临床观察及护理摘要:通过对产后出血病人的临床观察,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以降低产后出血的发生及并发症、死亡率。
关键词:产后出血;临床观察;护理【中图分类号】r719.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4-0269-01产后出血是产科常见的并发症,是引起产妇死亡的产要原因。
据国内报道发率占1%-2%[1]视,我们通过对47例产后出血患者的临床观察、护理,现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我院2000-2002年共住院分娩1520例,其中发生产后出血42例,外院转入5例,经产妇28例,初产妇19例,剖宫产8例,双胎妊娠6例,年龄最大46岁,最小18岁,治愈45例,死亡2例。
1.1.1 产后出血与产程关系,47例患者,第二产程延长24例,占51%,第三产程延长9例,占19.2%,软产道撕裂伤6例,占12.8,剖宫产8例,占17%。
1.1.2 产后出血与产妇自身关系,产妇因宫缩乏力致产后出血38例,占80%,自身凝血机制障碍2例,占5%,胎盘胎膜植入子宫肌壁2例,占5%,还有5例,受情绪影响,病人精神非常紧张,占10%。
1.2 临床表现:产后出血是指从胎儿娩出后2小时内阴道流血量达到或超过400ml,或者从胎儿娩出后24小时内阴道流血量达到或超过500ml,为产后出血[2]面色苍白、烦躁、恶心、头晕、心率增加,脉速、出冷汗、血压下降等休克症状,查血常规、血红蛋白含量下降,红细胞数目下降。
2 临床观察与护理2.1 严密观察子宫收缩情况,产后出血要早期发现,及时处理。
产后出血发生率以产后2小时内最多,必须严密观察产妇的宫缩情况及临床症状,胎儿娩出后30分钟,胎盘尚未娩出,应给缩宫素肌肉注射,并按摩子宫,胎盘娩出后,要检查胎盘膜是否完整,如果不完整,要尽早指搔宫腔,产后子宫收缩好,应该是圆且硬的,如果子宫底不清、软,且出血色暗红,即子宫引缩不良,应按摩子宫,必要时可再给缩宫素静滴。
产后出血护理论文:产后出血病人的心理问题分析及护理措施摘要:产后出血是分娩期严重并发症,是目前产科主要的并发症及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1]。
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多见于子宫收缩乏力、胎盘因素、软产道损伤和凝血功能障碍。
另外,精神心理因素对产后出血也有一定的影响[2]。
所以在救治此类病人时,除迅速查明原因,及时补充血容量防止休克,有效止血,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外,对产后出血病人的心理状态进行分析,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保障产妇的生命安全是非常重要的。
关键词:产后出血;心理问题;护理措施产后出血是指胎儿娩出后24 h内,阴道失血量>500 mL,是较常见的产科并发症之一,居我国产妇死亡原因的首位。
产后出血多发生在产后2 h内,常常来势凶猛,出人意料。
如不及时处理,轻者影响产后身体恢复,重者可危及生命或导致严重的后遗症。
而病人没有任何心理准备,所以经常出现一系列心理反应。
近来,我们对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产后出血病人的心理状态进行分析总结出了一些共性问题,采取了相应的护理措施,效果良好。
1临床资料选择临床病例36例,年龄最大39岁,最小20岁。
其中子宫收缩乏力21例,胎盘因素9例,软产道损伤5例,凝血功能障碍1例。
所有病例经积极抢救和护理后痊愈出院。
2心理问题及原因焦虑和恐慌焦虑和恐慌最多见。
产后出血病人起病急,心理上无准备,生与死的体验较其他疾病更为强烈。
焦虑主要源于疾病的突发、与家人分离、经济能力有限等。
同时担心孩子没有人照顾以及对孩子的性别与家人的期望不一致而耿耿于怀。
恐慌主要因为生命遭到威胁的不安全感,害怕因贫血丧失健康能力等。
抑郁害怕自己有生命危险或主观认为自己已经无法挽救,常表现出消沉、抑郁、悲伤、退缩、沮丧等心理情绪,变得沉默寡言。
出现这一心理,主要是由于对产后出血相关知识的缺乏。
无助感此类病人往往感到力不从心,对事物反应迟钝,感到孤独,自卑。
自暴自弃此类病人因丧失了治疗疾病的信心而不配合治疗,甚至放弃、拒绝治疗。
产后出血80例护理体会摘要目的:探讨产后出血的预防及护理措施。
方法:对80例产后出血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和总结。
结果:全部患者均治愈出院。
结论:良好的人文关怀,细致地观察与护理,及时发现高危因素,及时预防治疗是产后出血护理的关键。
关键词产后出血预防体会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27.220胎儿娩出后24小时内阴道流血量超过500ml,称为产后出血(postpartumhemorrhage)。
为产科常见的严重并发症,是产妇重要死亡原因之一,在我国目前居首位[1]。
产妇一旦发生产后出血,预后严重,休克较重持续时间较长者,即使获救,仍有可能发生严重的结发性垂体前叶功能减退(席汉综合征(sheehansyndrome))后遗症,故应特别重视做好防治工作。
2010年1月~2011年8月收治产后出血患者8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其预防及急救护理措施,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2009年4月~2011年6月收治产后出血患者80例,诊断标准采用世卫组织标准,年龄19~38岁;初产妇43例,经产妇37例;孕周37~42周,平均38.9±3.2周;其中自然分娩40例,会阴侧切加产钳助产10例,剖宫产分娩30例。
出血量500~2500ml,均采用容积法和称重法量血。
80例全部治愈出院,无死亡病例发生。
护理产前护理:做好孕产期保健,通过定期的孕期检查,了解孕妇健康和胎儿情况,对于双胎、巨大儿及羊水过多等高危妊娠产妇,做好各项辅助检查;对于对有产后出血史、妊娠合并贫血、妊娠期高血压等引起产后出血的高危孕妇实行专案管理,定期系统检查,及时给予恰当的预防治疗措施,稳定产妇情绪,从心理上克服妊娠分娩带来的焦虑、紧张等负性心理反应。
对于临产后的产妇,通过幻灯、多媒体讲座,向其宣讲分娩生理知识,鼓励少量多次进食高热量易消化食物,摄入足够的水分,以确保精力和体力的充沛,减少难产和滞产的发生。
本科生毕业论文产后出血的护理体会BACHELOR'S THESIS OF HUBE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OF ADULT HIGHER EDUCATION &SELF-TAUGHT EXAMINATIONNursing experience of postpartumhemorrhageProfessional:Nursing specialtyName:weiyaqin Academic Advisor:duyingxiangDate:November 17, 2015毕业设计(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承诺:所呈交的毕业设计(论文),是我个人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成果。
尽我所知,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组织已经发表或公布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我为获得及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学历而使用过的材料。
对本研究提供过帮助和做出过贡献的个人或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作者签名:日期:指导教师签名:日期:使用授权说明本人完全了解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毕业设计(论文)的规定,即:按照学校要求提交毕业设计(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本;学校有权保存毕业设计(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并提供目录检索与阅览服务;学校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数字化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在不以赢利为目的前提下,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
作者签名:日期: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
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孕妇产后出血的临床护理【摘要】目的探讨孕妇产后出血的抢救与护理。
方法通过我院产后出血的患者的临床资料抢救措施及护理。
结果大多数是由于产妇产后子宫收缩乏力﹑胎盘因素﹑软产道损伤﹑凝血功能障碍。
结论产后出血是一种凶险的产后并发症,应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保证产妇的生命的安全。
【关键词】产后出血;分析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6.436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3216-01产后出血(postpartumhemorrhage,pph)是指胎儿娩出后24 h 内出血超过500 ml产后出血是孕妇分娩后出现的一种现象,发病急,危害大,严重时可危及产妇生命。
产后出血是临床常见的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
1 针对出血原因给予止血措施迅速补充血容量。
建立两条静脉通道,如休克行静脉穿刺失败时,应及时做深静脉穿刺或静脉切开,正确掌握输液的速度,以维持足够循血量。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
2 产后出血的抢救和护理2.1 按摩子宫一手握拳置阴道前穹窿,向前,向上压住子宫前壁,另只手在腹部按压子宫后壁,并作按摩,按压时间以子宫恢复正常收缩。
按压应注意无菌操作。
2.2 使用宫缩剂临床常用的药物:①缩宫素20u加入500ml林格液或者葡萄糖溶液快速静脉滴注,也可以肌内注射或者宫底注射10u;②麦角新碱0.2mg肌内注射,间隔2-4h可重复使用,但有心血管疾病患者禁用;③前列腺素类制剂。
米索前列醇200mg舌下含化或直肠给药,间隔2h可重复使用,在常规物理、药物治疗无效时,用欣母沛宫体注射。
2.3 宫腔内填塞纱布产后出血1000ml左右经对症治疗无效可填塞纱布条。
24h后取出纱布条,取前可开静脉通道,滴注催产素半小时后在取,并要应用光谱抗生素预防感染。
3 胎盘的因素胎盘剥离有两种方式:①胎儿面娩出式,多见。
②母体面娩出式,少见。
正确处理胎盘娩出能减少产后出血的发生。
第三产程30分钟,胎盘尚未剥离,娩出者。
产后出血毕业论文产后出血是指分娩后子宫内膜脱落,破裂的血管无法及时收缩,导致大量出血的情况。
它是妇科领域中一种较为常见的并发症,严重时甚至会危及产妇的生命。
因此,对于产后出血的研究和防治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就产后出血的病因、预防和治疗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对产后出血有更深入的了解。
产后出血的病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子宫收缩功能不良。
产后子宫收缩是防止出血的重要环节,当子宫无法及时收缩时,就会导致出血的发生。
此外,产后子宫内膜脱落不完全、胎盘残留、子宫肌瘤等因素也会增加产后出血的风险。
因此,在产后出血的预防中,加强对子宫收缩功能的监测和促进子宫收缩的措施是至关重要的。
为了预防产后出血,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产前进行充分的准备工作是必不可少的。
产前对孕妇进行全面的体检、评估孕妇的身体状况和产后出血的风险,以及进行必要的干预措施,都能有效地减少产后出血的发生。
其次,产后的护理也是关键。
产后,医护人员应及时观察产妇的子宫收缩情况和出血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此外,产妇在产后应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保持良好的心态和饮食习惯,以提高身体的免疫力和恢复能力。
最后,对于高危产妇,如有子宫肌瘤、胎盘异常等情况,应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如手术切除、药物治疗等,以减少产后出血的风险。
对于已经发生产后出血的产妇,我们应该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
首先,我们要迅速评估产妇的病情,确定出血的原因和程度。
然后,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如补液、输血、药物治疗等。
此外,对于严重的产后出血,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如子宫切除术等。
在治疗的过程中,医护人员应密切观察产妇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确保治疗的效果。
总的来说,产后出血是一种常见但危险的并发症,对产妇的健康和生命都构成一定的威胁。
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对产后出血的研究和防治,提高医护人员的专业水平和技术能力,以提高产后出血的预防和治疗水平。
同时,产妇本身也应加强对自身健康的关注,通过合理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提高身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预防产后出血的发生。
产后出血论文:产后出血预防与护理[摘要] 目的通过对产后24h加强护理,尤其是加强产后2h观察,以预防或及早发现产后出血,提高抢救成功率,减少孕产妇死亡率。
[关键词] 产后出血;预防;子宫按摩;产后2h; 护理胎儿娩出后2h内失血量>400ml,或24小时内失血量>500ml称为产后出血,产后出血是孕产妇死亡的最主要原因之一[1]。
产后出血极易因有效循环血量骤减而引起周围循环衰竭而导致产妇死亡,即使未至死亡,由于短时间内大量出血也会导致产妇出现骤死而影响产妇康复。
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可以有效减少产后出血的发生,是成功治疗产后出血的关键。
1 临床资料我科自2008年6月--2010年6月入院产妇7252例其中产后出血56例占7.7%,24h出血量500—999ml者45例占80.4%,出血量≥1000ml者11例占19.4%,其中未做产前检查者42例占61.5%,本组产后出血患者年龄20—38岁,平均年龄29.1岁。
分娩方式:剖宫产22例,占39.3%。
经阴道分娩34例,占60.7%。
产后2h内出血者50例占89.3%,产后12—24h内出血者6例占10.7%。
2 产后出血原因子宫收缩乏力、胎盘因素、软产道裂伤及凝血功能障碍是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2]。
其中子宫收缩乏力是产后出血最常见的原因,在本组中占产后出血的76.8%。
胎盘因素占14.3%。
软产道裂伤占7.1%。
凝血功能障碍占3.6%。
3 护理3.1 病情观察产后出血常表现为突发的凶猛出血,但可表现为中等量的持续性出血,如果未及时发现并纠正,会发展为严重的低血容量休克,表现为头晕、心慌、脸色苍白、脉搏细速、血压下降,严重时危及生命[3]。
护理人员应正确评估出血量,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尽早发现,及时预防治疗,确保产妇生命安全。
3.1.1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若病人出现寒战、面色苍白、脉率加快、血压下降,提示出血量增加,应立即通知医生,同时协助病人平卧,按压子宫,排除宫腔残余血,并注意观察出血量、颜色、性质及有无排出物,协助诊断。
产后出血原因及预防护理措施摘要:胎儿娩出后24小时内阴道流血量超过500ml者,称为产后出血。
有文献报道,孕产妇死亡49.9%是由产后出血所致,居于我国孕妇死亡原因的首位。
因此,在产前、产时和产后采取各种积极的预防措施和对产后出血产后出血及时处理,是降低产后出血发生率,提高产科质量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产后出血;护理【中图分类号】r47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4-0292-011 临床资料笔者所在医院2004-2010年共收住产妇1025例,其中晚期产后出血的共6例,年龄18-40岁,平均29岁,经产妇4例,初产妇2例。
2 出血原因2.1 子宫收缩乏力。
子宫收缩乏力是产后出血最常见的原因,约占产后出血总数的70%-75%。
在正常情况下,胎儿娩出后,胎盘就与子宫分离,使血窦开放而出血,这时要依靠子宫肌肉的强烈收缩,使子宫壁上的血窦因受压而关闭,并使血流逐渐缓慢,而形成血栓,使出血停止。
如果由于某种原因使产程延长,或因难产,产妇体力衰竭,麻醉过深,羊水过多或双胎,子宫膨胀过大,或因分娩次数过多、过密,使子宫的结缔组织增多,肌纤维减少,以及子宫发育不良,子宫壁有肌瘤等。
上述这些情况,都可使子宫肌肉收缩机能不良,而发生产后出血。
2.2 胎盘问题而引起的出血。
在第三产程,如果胎盘剥离不完全,一部分与子宫壁分离,其他部分尚未剥离,或大部分排出,还有一小部分未排出而滞留在子宫腔内,都可影响子宫收缩而出血不止。
有时部分胎盘和子宫壁粘连,或植入子宫壁内,不能自然分离,而从其他已剥离部分出血,这种出血量往往很大。
2.3 分娩过程中产道撕裂,也可发生大量出血。
常见于胎儿过大、急产或手术产时,均可使产道发生不同程度的撕裂,裂伤重时可发生大出血。
如果施行会阴切开后,不注意止血,也可造成出血过多2.4 产妇本人的凝血功能障碍。
如果产妇患有全身出血倾向性疾病,如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均可引起产后出血。
产后出血的毕业论文导言产后出血是妇女在分娩后出现的一种常见并发症,导致的危险性显著,是全球性的妇女健康重要问题之一。
产后出血是全世界范围内,主要发生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的妇女,成为导致妇女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例如,在非洲和南亚,产后出血导致了超过20%的孕产妇死亡。
在中国,尽管已经显著降低了产妇死亡率,但产后出血仍然是引起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本文旨在回顾产后出血的相关研究,分析其发生机制、预防以及治疗方法,并提出一些建议以改善产后出血的管理与预防。
指导临床医生更好地理解该病症,提高治疗水平,保障妇女健康和生命。
一、产后出血的定义和分类产后出血通常发生在孕妇自然分娩或剖宫产后24小时内,是产后最常见并发症之一。
产后出血通常被定义为分娩后阴道失血量超过500ml或出血速率超过每分钟100ml。
根据出血的时间,产后出血分为早期出血和晚期出血。
早期出血发生在分娩后的前24小时内,晚期出血发生在分娩后24小时到产后42天之间。
二、产后出血的发病机制产后出血的发生机制非常复杂,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子宫收缩的不足、胎盘残留、子宫内膜病变、凝血功能障碍等等。
下面,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其发病机制。
(一)子宫收缩的不足子宫收缩不足是引起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之一。
子宫在分娩过程中会不断地收缩,使得宫壁内血管被压迫从而减少血液的流动量,这样有助于减少出血。
然而,如果子宫不能充分的收缩,子宫内的血管就会处于张开状态,造成血液瞬间流出,导致较大的出血量。
(二)胎盘残留胎盘残留也是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之一。
如果胎盘的分离不完全,或者胎盘的组织残留在宫腔内,这都可能导致产后出血。
因为这些组织会阻碍子宫的正常平滑收缩,导致子宫失去正常收缩能力,并使宫颈开放,从而使产生出血。
(三)子宫内膜病变子宫内膜病变也可能是引起产后出血的因素之一。
如果子宫内膜过于薄弱,出血难以停止,还会增加出血的风险。
在某些疾病状态下,如子宫内膜癌、子宫肌瘤,也会增加出血的风险。
产后出血的临床护理分析【摘要】目的:探讨产后出血的治疗和护理效果。
方法:对2010年6月—2011年12月在我院住院的56例产后出血产妇临床治疗和护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
结果:子宫收缩乏力是引起产后出血的最常见原因,共45例,占80%;全部患者均治愈出院。
结论:护理产后出血的患者,现场的抢救工作和恢复期的基础护理至关重要,同时做好积极的健康教育和心理护理,可以使产妇早日康复,提高生活质量。
【关键词】产后出血;护理【中图分类号】r5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0225-01产后出血是指胎儿娩出后24小时内产妇阴道出血量超过500ml,是分娩期的严重并发症和造成产妇死亡的最主要因素[1]。
产后出血主要原因为子宫收缩乏力,其次为胎盘胎膜残留、产伤与撕裂伤、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子宫复旧不全及血肿。
产后出血往往发病突然而且来势凶猛,常常出于意料,若抢救不及时可直接危及产妇的生命。
现将我院2010年6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56例产后出血患者的护理措施及体会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选取2010年6月至2011年12月间我院收治的56例产后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
其中宫缩乏力所致的产后出血45例,占80%,年龄最大40岁,最小21岁,初产妇36例,占64%,经产妇20例,占36%。
出血量在500-2000ml,平均757±128ml。
抢救成功率100%。
2 护理方法2.1 组织管理(1)医院建立有完善的孕产妇抢救小组,由产科、儿科、内科、外科及护理技术骨干组成,如有需求,能及时到位。
(2)对所有产科医护人员进行培训,掌握孕产妇危急重症的抢救,特别加强对护理人员的急救技术训练,要求其熟练掌握各种妇产科危重病人抢救常规及各种急救设备仪器的性能和使用方法。
(3)加强各种急救物品、设备、药品的管理,做到定位、定量放置,有专人负责,有检查登记,做到物品设备完好、药品不过期,用后及时补充。
产妇产后出血的预见性护理【摘要】目的:探讨产后出血的预见性护理措施。
方法:回顾性分析430例产后出血的临床资料。
结果430例产妇中住院后经过积极的预防和护理,发生产后出血3例,发生率0.70%,明显低于国内报道的发生率,无一例死亡及发生并发症。
结论:采取预见性护理措施对产后出血的患者进行综合护理是保证护理效果的关键。
【关键词】产后出血;预见性;护理措施【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9-0203-02在现代护理工作中,预见贯穿在整个护理过程中。
对病人的病情,预后进行正确的预测,并及时加强预见性护理,可有效地提高护理质量。
胎儿娩出后24小时内出血量超过500毫升者为产后出血。
产后出血来势汹涌,如抢救不及时,可直接危及产妇的生命。
本文以我院的430例产妇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我们对产后出血的预防、监测、护理的对策、方法和体会,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430例均为住院孕妇,其中有妊娠高血压综合症206例,胎位异常82例,有产后出血史39例,贫血33例,多次人工流产史58例,合并内科疾病12例。
住院后经过积极预防和护理,发生产后出血3例,发生率0.70%,明显低于国内道的发生率,无1例死亡及发生并发症。
2 产后出血的预见性护理措施2.1 产后出血的预防、监测2.1.1 针对较风险的产科而言,医院应组织建立建全孕产妇抢救机构,配备充足的人力、物力,,产科工作的护理人员必须掌握危、急、重症抢救监测和护理.2.1.2 分娩期要加强分娩监护,注意产妇的休息和营养补充,了解产妇的心里与产妇多沟通,进行心里疏导,排空膀胱,防止产程延长。
2.1.3 对有可能发生产后出血的产妇,如合并双胎、羊水过多、滞产、前置胎盘、胎盘早剥、重度妊高症、经产妇、既往有产后出血史者等,可于胎儿前肩娩出后即予肌注或静滴催产素以促进子宫收缩。
2.1.4 产后出血常发生产后2小时内,子宫收缩乏力是最常见的原因,预防产后出血的关键是加强子宫收缩,因此发现产后出血时,首先按摩子宫,使用宫缩剂加强宫缩,在产后2小时内应严密观察产妇的生命体征及子宫复旧、阴道流血等情况。
产后出血论文护理体会论文:产后出血的预防和护理体会【摘要】目的:探讨产后出血的相关因素及护理措施。
方法:对81例产后出血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产后出血发生率为3.32%,宫缩乏力是产后出血的最主要原因。
结论:严密观察产程,加强产前、产程和产后的监测与护理,是降低产后出血发生的关键措施。
【关键词】产后出血;预防;护理产后出血是指胎儿娩出后24h内产妇阴道流血超过500ml,是产科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居我国孕产妇死亡原因的首位[1]。
产后出血来势凶猛,若抢救不及时可严重危及产妇生命,为了避免和减少各种不良情况的发生,使产妇安全顺利度过此阶段,应加强临床监测和护理。
本文对我院81例产后出血的产妇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产后出血的预防、监测和临床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2007年1月~2009年1月在我科阴道分娩的2437例产妇中,共发生产后出血者81例,发生率3.32%。
年龄20~41岁,平均年龄(28.50±7.25)岁;初产妇57例,经产妇24例;孕龄34~41周,平均37.25周;有人工流产史47例,有妊娠合并症43例。
81例均符合产后出血诊断标准,胎儿娩出后24 h内出血量达到500 ml以上,出血量计算采用称重法和容积法[2],其中出血量500~800 ml 54例,800~1000 ml 20例,1000 ml以上7例。
出血原因:子宫收缩乏力49例,胎盘滞留21例,软产道损伤7例,凝血功能障碍2例,子宫破裂2例。
转归:4例患者行子宫切除术,其余患者均止血成功,平均住院5.75 d。
2 护理2.1 预见性护理:加强孕期保健,产前定期接受系统检查,提高孕妇的孕期保健意识。
认真做好产前监护,对有产后出血高危因素的孕妇加强管理,凡高危评分5分以上及有一项危险因素,如子痫前期、双胎或多胎、巨大儿、前置胎盘、胎盘早剥等应加强监护,定期检查。
对过去有凝血功能障碍史者,定期检查其凝血功能,并于分娩前制定好预防产后出血的准备和急救流程。
关于产后出血的护理医学论文前言产后出血是妇产科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指产妇在分娩后24小时内或分娩后期出血超过500mL。
如果不及时进行治疗和护理,产后出血将会威胁到产妇的生命安全。
因此,产后出血的护理对于保障产妇的健康、减少并发症发生非常关键。
本文将从产后出血的定义、症状、原因及分类等方面介绍,详细阐述产后出血的护理相关知识,旨在为产妇提供科学合理的产后护理建议和操作步骤,促进产妇的健康恢复。
一、产后出血的定义和分类1.1 定义产后出血是指产妇分娩后24小时内或分娩后迅速出血达到500mL或以上,或分娩后期持续性出血大量,并伴随着血压下降、心率增快等症状的临床表现。
1.2 分类根据产后出血的不同病因,可将产后出血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出血:1.原发性产后出血是指产妇在分娩后24小时内或分娩后期因盆腔收缩不良或分娩时产伤出血而引起的出血,约占产后出血病例的80%以上。
2.继发性产后出血是指产后第三阶段结束后24小时内到产后6周因宫缩障碍、残留胎盘或宫腔内积血等原因所引起的出血。
其中宫缩障碍所致的继发性产后出血最为常见。
二、产后出血的症状产后出血症状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阴道流血量明显增多,甚至有出血不止的情况。
2.血液颜色暗红或鲜红,血块呈薄片状或细丝状,有明显的异味。
3.产妇普遍存在血压下降、心率增快、面色苍白、乏力等症状。
4.下腹部或腰部疼痛明显增加。
2.1 护理措施对于有产后出血症状的产妇,需要采取以下护理措施:1.及时进行量血,掌握出血状况,并观察其他症状。
2.给予氧气治疗以提高氧饱和度。
3.监测血压、心率、经脉呼吸等生命体征,及时发现异常症状并及时处理。
4.在医生的指导下给予输血、输液等治疗。
5.根据产妇的病情,采取适当的贴压止血、导管引流等措施。
6.做好清洁卫生工作,预防感染的发生。
三、产后出血的原因3.1 原发性产后出血的原因1.盆腔收缩不良2.产妇身体疲惫或处于低能量状态3.羊膜早破4.长时间使用引产钳5.稀释性低下性休克6.先兆子痫或正常分娩后数小时内患子痫3.2 继发性产后出血的原因1.宫缩障碍2.残留胎盘或胎盘囊块3.宫腔内积血4.宫颈或子宫撕裂伤四、产后出血的护理要点4.1 产后护理的时间产后护理的时间是从产妇分娩后开始,一般为产后6周左右。
产后出血的护理体会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1-0274-01
产后出血往往发病突然而且来势凶猛,常常出于意料之外,如抢救不及时,可直接危及产妇的生命。
目前仍然是导致孕产妇死亡的四大原因之一,且近年来成为全国孕产妇死亡的第一位死因[1]。
因此,防治产后出血是妇幼保健、产科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本文对在我院住院的35例产后出血达1000ml以上产妇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总结我们对产后出血的预防、监测、抢救、护理的对策、做法和体会,以供同行共同探讨。
1 临床资料
2005年6月~2011年8月在我院住院产妇,产后出血达 100oml 以上产妇35例。
其中在本院分娩33例,外院分娩以产后出血转入院2例,年龄最小2o岁,最大38岁,平均28岁。
2例为双胎妊娠其余为单胎妊娠。
分娩方式:剖宫产2o例,吸引产 1例,臀位牵引2例,顺产12例。
出血量:1000~1200ml 18例,1200~1500 ml 5例,1500~1700 ml5例,≤2000ml 7例。
出血原因:子宫收缩乏力27例(占77.1%),胎盘因素3例(占8.5%),子宫破裂2例(占5.7%),软产道损伤3例(8.5%)。
有妊娠合并症10例,有产后出血高危因素31例。
有产前检查30例,无5例。
转归:全部治愈(100%)。
2 护理体会
2.1 产后出血发生快且来势凶猛,直接危及孕产妇的生命安全,抢救必须争分夺秒,因此需建立一个完善的抢救组织。
当发生产后出血病人时能及时组织抢救人员到位,为抢救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保证。
2.2 做好产前、产时的监测及时发现导致产后出血的高危因素,及时给予恰当的预防对减少产后出血的发生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和
作用。
本资料显示发生产后出血孕产妇多为高危妊娠者;且有存在许多发生产后出血的高危因素;因此,作为产科工作人员要掌握和识别高危妊娠和产后出血高危因素,才能及时发现其危险因素,及时处理。
产后出血的高危因素主要有:不良病史如:产后出血史、人工剥离胎盘史、难产史、剖宫产史、5次以上分娩史、2次以上人流史、子宫肌瘤史、肝炎高血压、贫血、血液病等病史。
妊娠期有:双胎、羊水过多、巨大胎、妊高征、前置胎盘、胎盘早剥、骨盘和胎位异常等,分娩期有:宫缩乏力、产程延长、急产、难产、阴道手术产、剥宫产、胎盘滞留等。
2.3 产后出血抢救重要的一环在于及时发现与处理,而及时地发现产后出血主要依靠产房工作人员和护士的认真细致的观察。
因此,必须以高度的责任心,严谨的科学态度,审慎、独慎的精神做好病情的观察。
对产妇要严密观察其子宫收缩情况,注意阴道流血量以及宫底的高度。
子宫收缩乏力引起出血的特征是宫缩时出血量少,松驰时出血量多,开始先在子宫腔或阴道内贮留,以后再流出,血呈暗红或有凝块,在短时间内大量出血产妇迅速出现急性失血性
休克症状。
小量持续不断的出血,当失血量达到使肌体不能再代偿时,会出现口渴、打呵欠、眩晕、恶心、呕吐、烦躁不安、胸闷、呼吸促迫、出冷汗、面色苍白以及脉细弱血压下降等休克征象,故对小量持续出血不可忽视。
2.4 当产妇出现产后出血时,要全力以赴地进行抢救,产科工作人员必须掌握各种急救常规、急救技术和各种急救设备、仪器的使用,才能保证抢救成功。
2.5 产后出血的发生往往有许多的社会、心理因素存在,如孕产妇为了逃避计划生育而隐瞒生育史,有些有婚前生育史者隐瞒人流史,有些经济困难者不愿意剖宫产(有手术指征者),因此我们要加强对孕产妇的整体护理,以良好的沟通技巧深入地与孕产妇交谈,认真地收集其信息资料,从而发现潜在的危险因素。
同时要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了解其各种生理、心理、社会的需求,尽力满足其合理的要求。
本资料显示35例病人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为宫缩乏力,引起宫缩乏力的原因除生理、病理因素外有许多的心理因素,如产前、产时心理、精神紧张、担心不能顺利分娩,担心胎儿是否正常等,因此,要针对其存在的心理问题,给予恰当的心理疏导和心理护理,使孕产妇处于最佳的心理状态接受治疗、护理。
2.6 产后出血高危因素和孕产妇保健水平之间的关系极为重要,孕产妇接受的保健水平越低,产后出血不良结局的危险越高[2]。
而孕产妇能否接受保健服务与其自我保健意识有很大的关系。
本资料显示35例产后大出血病人有5例未做过产检,有3例
在家中分娩。
因此,我们必须做好健康教育工作,宣传保健知识和住院分娩的重要意义。
提高全民的卫生、保健意识。
2.7 近年来剖宫产率迅速上升,在大城市已上升至40%左右,本资料中剖宫产分娩20例占57.1%。
剖宫产除子宫出血外,尚有手术切口出血,因之产后出血危险性大。
因此,除掌握好剖宫产的适应症外,我们必须做好剖宫产术病人的术前、术中、术后的观察、护理。
2.8 35例病人中有2例因子宫破裂引起大出血,且因为出血量过多,引起重度休克。
因此提示我们子宫破裂引发的产后出血出血量多,止血困难,常引起母婴死亡。
产科人员要掌握引发子宫破裂原因和掌握子宫破裂的观察、预防。
特别是要严格掌握缩宫素的应用指征,使用缩宫素时严格执行使用常规,严密观察,记录宫缩情况,确保缩宫素使用安全。
参考文献
[1]郑修霞.妇产科护理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54.
[2]吴连方.产科出血病因的变化趋势及防治[j].中华妇产科杂志,2005,40(11):791-7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