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出血病因临床防治论文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6
产后出血原因与护理措施及预防[摘要] 目的探讨和总结产后出血的原因与临床护理体会。
方法入选对象为进行阴道分娩200例产妇,根据实施护理干预情况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100例,观察比较两组第三产程时间及产后2小时出血量、产后出血发生率、产后发生尿潴留及护理满意度。
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干预组的第三产程时间明显缩短,产后2小时出血量明显减少、产后出血发生率及产后发生尿潴留的发生率明显减少,患者及家属对护理工作人员的满意度明显提高,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给予产妇产前、产时及产后系统的护理干预及预防措施,可以明显降低产后出血的发生率,缩短产程时间,提高分娩质量,提高护理满意度。
[关键词] 产后出血;护理预防[中图分类号] r714.46+1[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7-184-01产后出血是分娩期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主要由子宫收缩乏力、软产道损伤、胎盘因素、凝血功能障碍等原因导致,容易并发失血性休克、产后贫血、产褥感染等并发症。
严重威胁产妇生命。
因此,研究及总结产后出血的原因,及时采取合理、有针对性的护理对策,可以降低产后出血的发生率,减少孕产妇病死率。
总之,产后出血的护理工作具有至关重要的临床作用。
对进行阴道分娩的200例产妇进行观察,旨在探讨产后出血发生的原因、及给予系统的护理干预措施后的护理效果与预防情况。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2009年6月-2010年8月对进行阴道分娩的200例产妇,根据实施护理干预情况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例,两组年龄、孕周及孕产次,明显高危因素(多产、巨大儿、双胎等)等一般资料比较均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干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严密观察产程进展、胎儿胎盘娩出后按摩子宫、严密观察阴道出血量和生命体征等。
干预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由专职助产士给予产妇持续的产前、产时和产后的全程陪伴,实施心理护理、疼痛、行为、第三产程、产后等系统的护理干预措施,观察比较两组第三产程时间及产后2小时出血量、产后出血发生率、产后发生尿潴留及护理满意度。
产后出血论文:52例产后出血的临床分析【摘要】目的探讨产后出血的原因、影响因素,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防治、护理,以达到预防产后出血及降低孕妇的死亡率。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08年12月在我院分娩并发产后出血的资料。
结果发生产后出血52例,发生率为3.14%。
结论通过回顾性分析,产后出血与分娩方式、胎次有密切关系,发生原因主要有宫缩乏力、胎盘因素、软产道损伤及凝血功能障碍。
积极实施临床妇幼保健干预,降低产后出血的发生,提高产科质量。
【关键词】产后出血产后出血原因产后出血的预防与控制中图分类号:r714.4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515(2011)4-003-0252 cases of postpartum hemorrhagehe qiong zhang jiaqiong(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hospital of panzhihua city in sichuan province 617200 miyi)【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auses of postpartum hemorrhage, influencing factors, which are targeted for prevention, care,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prevention of postpartum hemorrhage and to reducematernal mortality. methods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in january 2005 -2008 in the hospital in december of postpartum hemorrhage complicated delivery of information. results 52 cases of postpartum hemorrhage, the rate was 3.14%. conclusion the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postpartum hemorrhage and mode of delivery, parity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main causes of uterine atony, placental factors, the soft birth canal injury and coagulopathy. active implementation of clinical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interventions to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postpartum hemorrhage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obstetric.胎儿娩出后的24小时内阴道流血量超过500ml者,称为产后出血。
浅谈产后出血的原因及预防【摘要】产后出血是产科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也是目前我国孕产妇死亡的首要原因。
了解产后出血的原因,及时预防,是降低孕产妇死亡的关键。
【关键词】产后出血原因预防中图分类号:r473.7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2-201-01胎儿娩出后24h内出血量超过500ml为产后出血。
产后出血是分娩期严重的并发症,是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在我国居孕产妇死亡原因的首位,其发生率占分娩总数的2%~3%。
因此了解引起孕妇产后出血的原因,及时采取预防措施,以减少产后出血的发生从而达到降低孕产妇死亡的关键。
1 产后出血的原因1.1 子宫收缩乏力是子宫肌纤维松弛,其原因有局部性和全身性,是最常见的产后出血原因,约占总数的85%,子宫收缩乏力多见于:1.1.1 全身因素(1)机体有慢性疾病,特别是肝病和血液系统疾病。
(2)产程延长或难产,产妇体力衰竭没有很好休息和进食。
(3)临产后使用镇静剂过多、麻醉过深者或产妇精神紧张。
1.1.2 局部因素(1)子宫过度膨胀,如多胎妊娠、巨大儿、羊水过多等使子宫肌纤维过度伸展失去弹性。
(2)子宫肌水肿,如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或严重贫血。
(3)子宫肌纤维发育不良,如妊娠合并子宫肌瘤或子宫畸形,影响子宫肌正常收缩。
(4)胎盘早剥以及前置胎盘均可引起产后出血。
1.2 胎盘因素胎盘因素所致产后出血的类型有:胎盘剥离不全,胎盘剥离后滞留,胎盘嵌顿,胎盘粘连、胎盘植入、胎盘和(或)胎膜残留。
以上各种原因均可影响子宫正常收缩而导致产后出血。
1.3 软产道裂伤软产道裂伤没及时检查发现导致产后出血。
常见原因有巨大儿分娩、急产、软产道组织弹性差而产力过强。
1.4 凝血功能障碍包括两种情况,其一为妊娠合并凝血功能障碍性疾病:如血小板减少症、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重症肝炎等。
其二为妊娠并发症导致凝血功能障碍:如重度妊高征、重型胎盘早剥、羊水栓塞等均可影响凝血功能,导致难以控制的产后大量出血。
30例产后出血的相关因素分析摘要:目的:为了对产后出血做出有效治疗,降低孕产妇死亡率,研究探讨发生产后出血相关因素。
方法:对在我院分娩发生产后出血30例产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引起产后出血的高危因素有妊娠合并症,流产史,巨大儿,分娩方式和第三产程时长,其中发生原因中,宫缩无力为20例,胎盘滞留为7例,产道损伤2例,凝血功能障碍为1例。
发生失血性休克2例,无一例死亡。
结论:医务人员的主要任务是加强培训,提高产后出血的防治水平,同时加强孕妇的自我保护意识,也对避免产后出血的发生由十分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产后出血;相关因素;宫缩乏力;防治【中图分类号】r714.4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4-0301-01产后出血作为产科中常见的并发症,是指胎儿分娩后的24h内,产妇的出血量超过了500ml,严重者会出现失血性休克,常见产妇面色苍白,脉搏细弱,心慌及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是我国孕产妇死亡的重要原因。
我院在2009年1月到2011年9月期间共发生产后出血30例,本文通过对病例发生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旨在为以后医疗过程中进行有效的防治措施提供参考依据,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2009年1月-2011年9月在我院分娩的产妇1296例,产后出血30例,发生率为2.31%。
产后出血30例产妇,最小年龄为19岁,最大年龄为41例,平均28.9岁,孕周33-42,初产妇26例,占86.67%,经产妇4例,占13.33%,初中以下文化水平为9例。
1.2 方法:测量产后出血量主要用容积法和称量法,估计每块湿纱布的失血量为30ml,聚血盘中收集到的血流,阴道分娩者臀下会阴垫积血量,三者相加测量失血量。
1.3 统计学方法:数据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分析,同期为发生产后出血的病例作为对照组,采用x2进行检验,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2.1 产后出血时间及出血量:有26例发生在分娩后的2h内,占86.67%,其余4例发生在2h后,其中出血在500-1000ml的有23例,占76.67%,1000-1500ml的有4例,占13.33%,1500ml的有3例,占10%,最多1例达4500ml,保守治疗无效行子宫切除术。
论产后出血成因及其防范急救【中图分类号】r7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2-0070-01产后出血是指胎儿娩出后24h内阴道出血量超过500ml。
其发病率约占分娩总数的2%~3%,是分娩期严重的并发症。
产后出血是全球孕妇死亡的最主要原因,每年导致125000名孕妇死亡,2000万名妇女患病。
而居高不下的孕产妇死亡率及致残率亦使很多妇女、孩子、家庭深受影响。
每年因怀孕分娩而死亡的妇女中,约有1/4死于产后出血(pph),居我国孕产妇死亡原因的首位。
1对象与方法1.1对象如妇产科分娩的患者1215例,发生产后出血的患者有26例,占2.14%。
其中年龄20岁~35岁;经产妇8例,初产妇18例。
1.2方法对26例产后出血患者发生产后出血原因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用sas8.2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2.1产后出血原因软产道损伤者5例,占19.23%;因胎盘因素发生产后出血者6例,占23.08%;宫缩乏力者15例,占57.69%。
2.2产后出血与流产史关系有流产史者发生产后出血的比例为3.58%;无流产史者发生产后出血的比例为1.4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71,p<0.05)。
2.3产后出血与分娩次数的关系初产妇中发生产后出血的比例为1.80%;经产妇发生产后出血的比例为3.7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4产后出血与孕周关系孕周37w前发生产后出血的比例为6.02%;孕周37w后发生产后出血的比例为1.29%;孕周超过40w发生产后出血的比例为3.07%。
37孕周后发生产后出血的比例最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3.1产后出血原因分析产后出血病因较多,常是互相影响,互为因果,这也是造成围产期出血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产后出血原因中,以子宫收缩乏力占首位,约占产后出血的50%~70%,本组资料产后出血原因中宫缩乏力占57.69%,与文献报道一致。
产妇产后出血病因分析及预防护理【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1)02-0090-01孕产妇死亡率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文化及医疗保健水平的重要标志,产后出血是发展中国家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产科出血占我国孕产妇死亡率的49.9%,其中产后出血占产科出血死亡构成的87.8%。
产后出血一旦发生,必然会对产妇造成一系列危害,产后出因的预防显得更为重要,因此医务工作者应做好怀孕妇女的围生期保健系统管理工作,及早干预,及时发现,及早处理。
我们对产科产后出血病例做回顾性分析,在探讨发生产后出血的高危因素及对其预防及治疗的有效方法,为及早采取措施,努力降低其发生并及时搭救产妇生命提供依据,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我院2008年1月至2010年1月住院分娩2450例,发生产后出血69例,年龄20-40岁。
产后出血量500-2500ml,其中失血性休克(失代偿)7例,自胎儿娩出后24小时内总失血量2500ml即诊断为产后出血。
2 方法所有产后阴道流血较多的产妇均先行子宫按摩,并常规应用促宫缩药物,清除宫腔残留物等影响宫缩的因素,如在剖宫产术中,除按摩子宫及应用促宫缩药物外,8字缝合胎盘附着部位;对失血量较多者在止血同时开通静脉通路,抗休克治疗。
有软产道裂伤者给予缝合。
全身疾病者治疗其原发病,如有凝血功能障碍根据其实验室检查结果补充相应凝血因子。
采用容积法加面积法及目测法来测定产后出血量。
3 结果宫缩乏力43例占62%,胎盘粘连26例,前置胎盘13例;软产道裂伤3例;凝血功能异常1例。
护理(1)做好孕期保健。
产前保健包括孕前及孕期的保健,产前保健有两方面的潜在作用,医务人员在产前随访时可以随时了解妊娠妇女的情况,及早发现潜在因素和高危因素,预先诊断,并随后采取合适的措施。
教育妊娠妇女明白妊娠各期潜在因素和高危因素的严重性,当这些症状出现时应立即采取措施。
有凝血功能障碍和相关疾病者,有妊娠合并疾病者应积极治疗后再孕;不宜妊娠者在早孕时及时终止妊娠。
产后出血病因论文摘要:目的通过分析产后出血患者的临床病例,探讨产后出血的发病原因。
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我院妇产科在2011年10月~2013年10月收治的10例产后出血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总结造成产妇产后出血的原因并进行统计分析,并探讨对于产后出血的预防措施。
结果在导致产妇产后出血的原因中,宫缩乏力病例患者为5例,高于其他出血原因的所占比例;其中10例产后出血产妇中为阴道自然分娩者4例,低于进行剖宫产手术组。
结论总结并分析产妇产后出血的发病原因,并对产妇给予相应的针对性诊断和治疗,能够有效降低产后出血的并发症以及病死率。
关键词:产后出血;临床分析;病因探讨产后出血是指在胎儿娩出后24 h内阴道流血量达到或超过500 mL,又称为产后出血症,是产科严重并发症之一[1]。
临床医务人员应充分认识产后出血的危险性,认真学习子宫收缩乏力型出血的相关医学知识和历史沿革以及最新的科学研究,并在平时的工作中掌握并改进相关预防措施,以减少产后出血的发生率。
本研究回顾性总结分析我院妇产科在2011年10月~2013年10月收治的10例产后出血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总结造成产妇产后出血的原因并进行统计分析,并探讨对于产后出血的预防措施。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我院妇产科在2011年10月~2013年10月共有1420例产妇分娩,其中发生产后出血者10例,发生产后出血的患者年龄为19~46岁,平均年龄为26.4岁,其中初产妇4例,经产妇6例,产妇均为足月妊娠,阴道分娩者4例,进行剖宫产手术者6例。
1.2产后出血原因分析造成产妇产后出血主要包括胎盘因素、宫缩乏力、凝血机制障碍以及软产道损伤,其中宫缩乏力是造成产妇产后出血的一个主要原因。
在研究中发现,当产妇的第3产程>10 min 的时候,产妇的产后出血量将明显的增加,如果第3产程>20 min,那么出血量将增加得更为明显。
所以,科学的认识是,第3产程的时间减少,能很快恢复子宫收缩的极性及节律性,恢复子宫肌收缩及缩复功能,进而就减少了因子宫收缩乏力而引起的产后出血,加强宫缩是业界公认的最迅速和有效的止血方法。
产后出血原因及预防护理措施摘要:胎儿娩出后24小时内阴道流血量超过500ml者,称为产后出血。
有文献报道,孕产妇死亡49.9%是由产后出血所致,居于我国孕妇死亡原因的首位。
因此,在产前、产时和产后采取各种积极的预防措施和对产后出血产后出血及时处理,是降低产后出血发生率,提高产科质量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产后出血;护理【中图分类号】r47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4-0292-011 临床资料笔者所在医院2004-2010年共收住产妇1025例,其中晚期产后出血的共6例,年龄18-40岁,平均29岁,经产妇4例,初产妇2例。
2 出血原因2.1 子宫收缩乏力。
子宫收缩乏力是产后出血最常见的原因,约占产后出血总数的70%-75%。
在正常情况下,胎儿娩出后,胎盘就与子宫分离,使血窦开放而出血,这时要依靠子宫肌肉的强烈收缩,使子宫壁上的血窦因受压而关闭,并使血流逐渐缓慢,而形成血栓,使出血停止。
如果由于某种原因使产程延长,或因难产,产妇体力衰竭,麻醉过深,羊水过多或双胎,子宫膨胀过大,或因分娩次数过多、过密,使子宫的结缔组织增多,肌纤维减少,以及子宫发育不良,子宫壁有肌瘤等。
上述这些情况,都可使子宫肌肉收缩机能不良,而发生产后出血。
2.2 胎盘问题而引起的出血。
在第三产程,如果胎盘剥离不完全,一部分与子宫壁分离,其他部分尚未剥离,或大部分排出,还有一小部分未排出而滞留在子宫腔内,都可影响子宫收缩而出血不止。
有时部分胎盘和子宫壁粘连,或植入子宫壁内,不能自然分离,而从其他已剥离部分出血,这种出血量往往很大。
2.3 分娩过程中产道撕裂,也可发生大量出血。
常见于胎儿过大、急产或手术产时,均可使产道发生不同程度的撕裂,裂伤重时可发生大出血。
如果施行会阴切开后,不注意止血,也可造成出血过多2.4 产妇本人的凝血功能障碍。
如果产妇患有全身出血倾向性疾病,如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均可引起产后出血。
产后出血的毕业论文导言产后出血是妇女在分娩后出现的一种常见并发症,导致的危险性显著,是全球性的妇女健康重要问题之一。
产后出血是全世界范围内,主要发生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的妇女,成为导致妇女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例如,在非洲和南亚,产后出血导致了超过20%的孕产妇死亡。
在中国,尽管已经显著降低了产妇死亡率,但产后出血仍然是引起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本文旨在回顾产后出血的相关研究,分析其发生机制、预防以及治疗方法,并提出一些建议以改善产后出血的管理与预防。
指导临床医生更好地理解该病症,提高治疗水平,保障妇女健康和生命。
一、产后出血的定义和分类产后出血通常发生在孕妇自然分娩或剖宫产后24小时内,是产后最常见并发症之一。
产后出血通常被定义为分娩后阴道失血量超过500ml或出血速率超过每分钟100ml。
根据出血的时间,产后出血分为早期出血和晚期出血。
早期出血发生在分娩后的前24小时内,晚期出血发生在分娩后24小时到产后42天之间。
二、产后出血的发病机制产后出血的发生机制非常复杂,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子宫收缩的不足、胎盘残留、子宫内膜病变、凝血功能障碍等等。
下面,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其发病机制。
(一)子宫收缩的不足子宫收缩不足是引起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之一。
子宫在分娩过程中会不断地收缩,使得宫壁内血管被压迫从而减少血液的流动量,这样有助于减少出血。
然而,如果子宫不能充分的收缩,子宫内的血管就会处于张开状态,造成血液瞬间流出,导致较大的出血量。
(二)胎盘残留胎盘残留也是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之一。
如果胎盘的分离不完全,或者胎盘的组织残留在宫腔内,这都可能导致产后出血。
因为这些组织会阻碍子宫的正常平滑收缩,导致子宫失去正常收缩能力,并使宫颈开放,从而使产生出血。
(三)子宫内膜病变子宫内膜病变也可能是引起产后出血的因素之一。
如果子宫内膜过于薄弱,出血难以停止,还会增加出血的风险。
在某些疾病状态下,如子宫内膜癌、子宫肌瘤,也会增加出血的风险。
产后出血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探讨摘要:目的:探讨了产后出血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预防措施。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1月~2011年12月我院收治孕产妇1900人,发生产后出血13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致产后出血的原因:子宫收缩乏力92例(67.6%),胎盘因素42例(30.9%),软产道裂伤1例(0.74%),凝血功能障碍1例(0.74%)。
结论:针对高危因素,做好产前、产时及产后的宣教预防工作,是减少产后出血的最有效手段。
关键词:产后出血;病因;预防【中图分类号】r7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0-0370-01产后出血是指胎儿娩出生后24小时内阴道流血量大于或者等于500ml者。
产后出血在产科中是属于一种比较常见的且严重的并发症[1]。
宫缩无力是导致产后出血的原因,临床表现为产道出血急、并且量大,或者是持续少量出血,严重的会出现休克。
有的还会伴有头晕乏力、嗜睡、食欲不振、腹泻、浮肿、乳汁不通、脱发、畏寒等症状。
了解产后出血的病因,掌握产后出血的预防措施,对确保母婴安全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回顾性分析我院136例孕产妇临床资料,探讨其产后出血的病因及预防措施。
现将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2010年1月~2011年12月我院收治产后出血患者136例,年龄21~39岁,平均年龄27.6岁;孕30~41周,平均39周;足月妊娠89例,早产47例;初产妇86例,经产妇50例;阴道分娩48例,剖宫产88例。
导致产后出血的原因:子宫收缩乏力92例(67.6%),胎盘因素42例(30.9%),软产道裂伤1例(0.74%),凝血功能障碍1例(0.74%)。
2病因分析2.1子宫收缩乏力:子宫收缩乏力为产后出血最常见的病因。
本组资料显示宫缩乏力占67.6%。
胎儿娩出后,子宫肌收缩和缩复对肌束间的血管能起到有效的压迫作用。
因此,影响子宫肌收缩和缩复功能的因素,均可引起子宫收缩乏力性产后出血。
50例产后出血的原因及防治措施分析【摘要】目的研究产妇产后出血的原因,并进行总结分析其预防和防治的方法。
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3月——2013年3月收治的50例产后出血患者,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
结果全部患者的平均出血量为750毫升,剖腹产患者相对于阴道分娩产妇的出血量高,且具有人工流产、引产的产妇出血量较多。
产妇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为子宫收缩乏力,患者经过医务人员的精心治疗,50例产妇均健康出院。
结论生活常识和产后出血知识的健康教育,能有效降低产妇产后出血的情况,针对防治产后出血有着极大的意义。
【关键词】产后出血;原因;防治措施产后出血属于妇科中一种常见的现象,特指胎儿产出后,产妇在二十四小时内出血大于五百毫升。
产后出血是严重的并发症,疾病严峻时将造成产妇的死亡。
故认清产后出血的因素并掌握其防治措施具有及其重要意义[1]。
现针对我院2012年3月——2013年3月收治的50例产后出血患者进行分析,详情如下:1资料与方法1.1常规资料2012年3月——2013年3月我院共收治50例产后出血患者,其年龄分布在17-45岁,平均年龄为24.5±3.5岁。
50例患者的孕周为33-45周,平均孕周为38.3±1.8周。
其中,34例初产产妇,16例为经产产妇;35例经阴道分娩,15例患者进行剖腹产;26例患者具有人工流产史和引产史,占全部产妇的52%。
1.2出血量的计算方法二十四小时内出血量的测量方法为胎儿产出后,经阴道产出的产妇马上把积血器放在产妇屁股下检测出血量;剖腹产的产妇在子宫壁划开后使用负压瓶尽量吸完羊水后实施空的负压瓶收集血量,采用容积法计算器皿内的出血量。
然后使用血浸透纱布和染单,使用面积法1ml/cm2来计算失血量。
1.3防治措施防治方法可预防和治疗产后出血,减少产后出血的出现。
其可分为两个步骤,预防措施和治疗措施。
根据我院临床资料的总结,预防措施主要分为四点:①提高产妇的孕期检测,及时发现威胁产后出血的症状。
产后出血论文护理体会论文:产后出血的预防和护理体会【摘要】目的:探讨产后出血的相关因素及护理措施。
方法:对81例产后出血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产后出血发生率为3.32%,宫缩乏力是产后出血的最主要原因。
结论:严密观察产程,加强产前、产程和产后的监测与护理,是降低产后出血发生的关键措施。
【关键词】产后出血;预防;护理产后出血是指胎儿娩出后24h内产妇阴道流血超过500ml,是产科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居我国孕产妇死亡原因的首位[1]。
产后出血来势凶猛,若抢救不及时可严重危及产妇生命,为了避免和减少各种不良情况的发生,使产妇安全顺利度过此阶段,应加强临床监测和护理。
本文对我院81例产后出血的产妇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产后出血的预防、监测和临床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2007年1月~2009年1月在我科阴道分娩的2437例产妇中,共发生产后出血者81例,发生率3.32%。
年龄20~41岁,平均年龄(28.50±7.25)岁;初产妇57例,经产妇24例;孕龄34~41周,平均37.25周;有人工流产史47例,有妊娠合并症43例。
81例均符合产后出血诊断标准,胎儿娩出后24 h内出血量达到500 ml以上,出血量计算采用称重法和容积法[2],其中出血量500~800 ml 54例,800~1000 ml 20例,1000 ml以上7例。
出血原因:子宫收缩乏力49例,胎盘滞留21例,软产道损伤7例,凝血功能障碍2例,子宫破裂2例。
转归:4例患者行子宫切除术,其余患者均止血成功,平均住院5.75 d。
2 护理2.1 预见性护理:加强孕期保健,产前定期接受系统检查,提高孕妇的孕期保健意识。
认真做好产前监护,对有产后出血高危因素的孕妇加强管理,凡高危评分5分以上及有一项危险因素,如子痫前期、双胎或多胎、巨大儿、前置胎盘、胎盘早剥等应加强监护,定期检查。
对过去有凝血功能障碍史者,定期检查其凝血功能,并于分娩前制定好预防产后出血的准备和急救流程。
产后出血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摘要】目的:探导产后出血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方法:对2010年1月~2012年12月在我院住院分娩总数4795人,173 例产后出血的病人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宫缩乏力是导致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82.1%),其次为胎盘因素(12.1%)。
结果:出血的原因有:宫缩乏力、胎盘因素、剖宫产、感染、心理因素等高危因素。
结论:重视产后出血的原因及高危因素,积极干预并及时诊治抢救是防治产后出血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产后出血;原因;防治措施【中图分类号】r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4-0624-011 临床资料1.1 产后出血发生率选择我院2010年1月~2012年12月分娩总数为4795例,发生产后出血的人数为173例,产后出血发生率为4.61%,与全国产后出血发生率为1.6%~6.4%相符(1)。
1.2 诊断标准胎儿娩出后24h 内失血量超过500ml诊断为产后出血,采用容积法及称重法。
1.3 产后出血测量方法因分娩方式不同,测量产后出血的方法也不一样。
我院采用以下两种方法来测量不同分娩方式出血量:(1)阴道分娩:胎儿娩出后立即在产妇臀部垫一聚血盆,接生完毕用量杯测量并记录,产后2~24h在产妇臀下放置干净的会阴垫,采用称重法,称血染纸巾来计算,上述出血的总和为产后24h出血量:(2)剖宫产分娩:切开子宫壁后先吸尽羊水倒掉,然后负压瓶收集血量,其余出血量收集的方法与同阴道分娩。
2 结果3 结论3.1 产后出血的原因分析与预防措施3.1 子宫收缩乏力所致产后出血3.1.1 原因分析子宫收缩乏力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剖宫产者由于麻醉的作用,子宫肌纤维松驰,术中切断子宫肌纤维均影响其收缩;另外双胎妊娠、巨大胎儿、羊水过多等孕妇,因子宫过度膨胀,胎儿娩出后易发生宫缩乏力,导致产后出血;妊娠合并子宫肌瘤使子宫收缩不协调,瘢痕子宫患者子宫瘢痕处收缩力差且影响血运,切口愈合能力差;重度子痫前期患者多合并低蛋白血症,子宫肌纤维水肿,收缩力明显降低;前置胎盘附着于子宫下段子宫肌纤维少收缩差;胎盘早剥致子宫肌纤维血性浸润收缩无力;感染会致机体机能下降致子宫收缩无力等。
[78例产后出血的缘由和临床防治措施分析]简述产后出血的防治措施摘要】目的:探讨产后出血缘由及临床防治措施,为更好地预防产后出血提供科学根据。
方法:回忆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2022年3月-2022年1月收治的2832例产妇的临床资料。
结果:剖宫产产妇发生产后出血率明显高于经阴道分娩产妇(P0.05)。
结论:子宫收缩乏力是导致产后出血最主要缘由,正确认识产后出血的缘由,对孕妇进行有关产后出血的健康指导和学问宣扬,对预防产后出血和主动治疗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产后出血;缘由;预防;治疗doi:10.3969/j.issn.1674-4985.2022.15.088产后出血主要是指产妇在娩出胎儿后24 h内失血量大于500 ml。
产后出血是常见的比较严峻的产后并发症,发病率占孕产妇的2%左右,但死亡人数占孕产妇的一半以上,成为孕产妇最主要的死亡缘由。
产妇一旦发生产后出血,简单引起休克、垂体功能减退等继发性症状,因此,正确认识产后出血的缘由并实行适当的措施进行治疗,对产后出血的防治工作有主动的意义。
本文对笔者所在医院2022年3月-2022年1月收治的78例产后出血产妇进行临床分析,以探讨产后出血的缘由及防治措施。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对笔者所在医院2022年3月-2022年1月收治的2832例产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忆性分析,发生产后出血78例,发生率为2.75%。
产后出血患者年龄19~43岁,平均(30.0±2.7)岁。
孕周34~42±3周,平均(38±3)周。
包括初产妇54例,经产妇24例;剖宫产29例,经阴道分娩49例;有、无引产、流产史各39例。
孕次1~3次。
1.2测量方法参照《妇产科学》第7版中有关产后出血量的测量标准:采纳容积法(待胎儿娩出后将器皿置于产妇臀下收集)和面积法(按血液浸透敷料面积每1 cm2为1 ml计算)测量。
24 h内失血量大于500 ml即可认为产后出血。
临床医学论文-产后出血相关性因素的临床研究【关键词】产后出血;原因;治疗[摘要]目的:分析产后出血的原因,探讨产后出血治疗和减少产后出血的预防措施。
方法:对49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产后出血的原因为子宫收缩乏力及胎盘因素等;产后出血与分娩方式(P<0.05)及引产、流产有关(P<0.05)。
结论:重视产程中的宫缩乏力,注意围产期保健,减少孕产次数,避免胎盘粘连,有助于预防和减少产后出血。
[关键词]产后出血;原因;治疗产后出血是产科常见严重并发症。
往往发病突然而且来势凶猛,如抢救不及时可直接危及产妇的生命。
重度产后出血不仅影响产妇的健康,甚至危及产妇的生命。
有资料报道,全球每年约有50万妇女死于与妊娠、生育有关的疾病,其中约1/4死于产后并发症,主要是产后出血[1]。
为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本文就近年来我院收治的49例产后出血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产后出血的危险因素及防治措施,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自2004年4月至2005年10月在我院住院分娩者1 436例,其中阴道产918例,剖宫产518例;临床诊断产后出血者49例,发生率为3.41%,其中阴道产23例,剖宫产26例;产妇年龄20岁~41岁,平均27.8岁,孕周<37周7例;37周~40周37例;>40周5例;初产妇7例,经产妇42例,产妇中有人工流产、引产史者28例。
1.2 诊断标准胎儿娩出2 h内阴道出血达到或超过400 ml,或胎儿娩出24 h内阴道出血达到或超过500 ml,诊断为产后出血[2]。
出血量的计算方法:阴道分娩者胎儿娩出后,立即放聚血器于产妇臀部;剖宫产者计量吸引器负压瓶内的血量,估计浸染纱布、敷料的血量。
1.3 产后出血原因分类产后出血原因分为宫缩乏力、胎盘因素、软产道裂伤及凝血功能障碍。
宫缩乏力包括原发或继发;胎盘因素包括胎盘粘连、植入、胎盘或胎膜残留等;软产道裂伤包括宫颈裂伤、会阴裂伤、子宫切口延长、裂伤等;凝血功能障碍包括DIC、合并内科血液系统疾病等。
产后出血的临床病因分析及防治对策张琴【期刊名称】《医学信息》【年(卷),期】2014(000)011【摘要】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auses and prevention of postpartum hemorrhage,in order to reduce the maternal complications,improve their quality of life.Methods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30 cases of postpartum hemorrhage clinical information and treatment of patients.Results The main causes of 30 cases of postpartum hemorrhage is uterine atony,fol owed by placental factors,the soft birth canal laceration,coagulation dysfunction.Occurrence and mode of delivery,postpartum hemorrhage, the number of pregnancy age also have close relationship.Conclusion Strengthen perinatal health care,risk factors for early screening for postpartum hemorrhage;close observation of birth process,reduce the incidence of postpartum vaginal bleeding,reducing maternalmortality,improve the quality of obstetrics.%目的探讨产后出血的原因及防治对策,以降低产妇并发症,提高产妇生活质量。
产后出血的病因及临床防治探讨
[摘要] 目的探讨产后出血的病因及相应的防治措施。
方法对2006年1月~2010年10月发生产后出血病例39例进行分析。
结果通过临床实施有效干预措施, 1例行子宫全切术,1例转上级医院治疗,39例无 1例死亡,取得了满意效果。
结论预防和监测可能发生产后出血的因素,尽早发现产后出血,有出血倾向及早采取正确的治疗措施,可有效地预防和治疗产后出血。
[关键词] 产后出血;病因;临床防治
[中图分类号] r714.46+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1-066-01
产后出血是指胎儿娩出后2h内出血量≥400ml或至胎儿娩出后24h内出血量≥500ml。
产后出血是分娩的严重并发症,如抢救不及时,可直接危及产妇的生命,在目前导致产妇死亡的原因中居首位,其中少数严重病例,虽抢救成功,但可出现垂体功能减退即席汉氏综合征。
产后出血受多种因素影响,探索产后出血的病因及有效的防治措施,对降低孕产妇分娩并发症,促进产妇分娩安全,避免孕产妇不必要的死亡,具有重要意义。
自2006年1月~2010年10月,我院产科共发生产后出血病例39例,通过临床实施有效干预措施,均取得了满意效果。
现对其进行整理分析,以探讨产后出血的危险因素及预防、监测、抢救及护理措施,从而有效地控制产后出血。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自2006年1月~2010年10月,我院产科共收治
住院分娩的产妇1862例,其中产后出血病例39例,发病率为2.09%。
39例产后出血患者中,有产前检查29例,无产前检查的10例;分娩方式为顺产28例,胎吸助产2例,会阴侧切4例,剖宫产5例;出血量500-2000毫升32例,2000-3000毫升6例,3000-4000毫升1例,无4000毫升以上者;出血原因:子宫收缩乏力30例(占76.9﹪),胎盘因素4例(占10.3﹪),软产道损伤3例(占7.7﹪),凝血功能障碍1例(占2.6﹪),子宫破裂1例(占2.6﹪),有产后出血高危因素30例(占76.9﹪),治愈38例(占97.5﹪),转上级医院治疗1例(占2.6﹪)。
1.2 治疗方法治疗原则为针对原因迅速止血、补充血容量、纠正休克及防治感染。
本组39例产后出血患者分别采取几种不同的治疗方法:采用按摩宫底、填塞宫腔、结扎子宫动脉、结扎髂内动脉和子宫切除等方法;及时检查软产道裂伤并准确地修补缝合;及早诊断和尽快去除胎盘因素;对凝血功能障碍患者,出血稍多即作处理,使用药物以改善凝血机制,输送新鲜血液。
对产后出血的处理在止血的同时,应积极进行对失血性休克的处理,及纠正酸中毒等抢救工作,争取尽速改善患者的情况,应用抗生素控制感染。
1.3 治疗结果采用上述治疗方法后,39例产后出血患者中1例行髂内动脉结扎术,1例行子宫全切术,1例转上级医院治疗,39例无 1例死亡。
2 发病原因
经过对39例产后出血患者的临床观察和综合分析,我们发现,
导致产后出血的原因主要有宫缩乏力、较产道裂伤、胎盘因素及凝血功能障碍4类。
其中宫缩乏力占产后出血的80%左右。
引起宫缩乏力的危险因素有产程延长、胎盘和胎膜残留、羊膜炎、催产、先兆子痫及子痫、多胎妊娠、巨大胎儿、羊水过多、吸入性麻醉及前次产后宫缩乏力史等。
而产妇精神过度紧张,也是宫缩乏力的一个重要的诱因。
3 防治措施
3.1 预防
做好产后出血的预防工作,及时处理,精心护理,可以大大降低产后出血的发病率。
预防工作应贯穿在以下各个环节。
3.1.1 医院时刻准备好,确保“绿色通道”
医院应组织建立建全孕产妇抢救机构,配备充足的人力、物力,平时要注意产科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产科急诊意识。
3.1.2 做好产妇孕期健康教育工作,促进住院分娩
根据孕妇的身心状况,举办孕妇学习班,,教会孕妇自我监测技能(自我监测胎动、自我识别胎动异常、掌握产检时间、预产期等),从而减少高危妊娠的发生。
3.1.3 做好产妇妊娠期的预防
做好准妈妈孕前及孕期的保健工作,孕早期开始产前检查监护,不宜妊娠者及时在早孕时终止妊娠。
对具有较高产后出血危险的异常产及有合并症的孕产妇,要认真做好产前监护,并于分娩前做好抢救准备。
3.1.4加强产妇心理护理
紧张和焦虑易致体内儿茶酚胺分泌增加诱发继发性宫缩乏力引起产程延长,从而增加产后出血的发生率。
因此,应对产妇心理状态做出正确评价,给予积极的情感支持、暗示等心理指导,稳定产妇情绪,从心理上克服妊娠分娩带来的焦虑、紧张等负性心理反应。
对已发生产后出血的病人,应在做好抢救的同时,安慰病人,解除其紧张心理,使其保持镇静。
3.1.5分娩期的预防
3.1.5.1.第一产程密切注意观察,及时发现和处理产程延缓和停滞,注意水分及营养的补充,避免产妇过度疲劳,必要时可酌情肌注度冷丁,使产妇有休息机会。
3.1.5.2.重视第二产程处理,指导产妇适时及正确使用腹压。
有指征者适时适度作会阴侧切或会阴正中切开,防止软产道损伤。
接产技术操作要规范。
对已有宫缩乏力者,当胎肩娩出后,即肌注催产素10u,并继以静脉滴注催产素,以增强子宫收缩,减少出血。
3.1.5.3正确处理第三产程,胎儿娩出后立即监测出血情况,准确收集并测量产后出血量。
待胎盘娩出后,仔细检查胎盘、胎膜是否完整;检查软产道有无撕裂或血肿,及时缝合。
检查子宫收缩情况,按摩子宫以促进子宫收缩。
3.1.6产后期的预防
产后2小时内密切观察产妇的子宫收缩、阴道出血及会阴伤口情况,准确收集和测量产后出血量,督促产妇及时排空膀胱,以免
影响宫缩致产后出血。
协助早期哺乳,可刺激子宫收缩,减少阴道出血量。
对可能发生产后出血的高危产妇,注意保持静脉通畅.
3.2 产后出血的治疗
针对病因迅速止血、补充血容量、纠正休克及防治感染。
4 讨论
产后出血直接危及产妇的生命安全,抢救必须争分夺秒。
引起产后出血的原因:主要有子宫收缩乏力,胎盘因素,软产道裂伤和凝血功能障碍,本资料显示以子宫收缩乏力所致者最常见,占产后出血总量的76 %.我院积极做好产前产时的监测,及时发现导致产后出血的高危因素,予以恰当的预防治疗,减少了产后出血的发病率,促进了产妇的分娩安全,大大降低了孕产妇的死亡率。
因此产科医护工作者应把防治产后出血作为重要任务之一。
参考文献
[1] 苏应宽,江森.临床产科学.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556.
[2]江秀敏,罗丹丹,等.实施临床干预降低阴道分娩产后出血率.中华护理杂志, 2008, 43(2): 147-148.
[3] 黄洁敏,骆一凡.产后出血的治疗.中华妇产科杂志,2000,35(6):378.
[4] 乐杰.妇产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27.
[5] 同上。
[6] 凌荣达,顾美礼.头位难产.重庆:重庆出版社,1997,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