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中人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31.50 KB
- 文档页数:3
套中人教案结案报告标题:套中人教案结案报告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了解套中人的概念和相关知识;- 掌握套中人的特征和表现形式;- 理解套中人对教学的影响。
2. 技能目标:- 能够观察和分析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套中人现象;- 能够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帮助套中人摆脱困境;- 能够提供有效的反馈和指导,促进套中人的学习进步。
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套中人的理解和同情心;-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互帮互助。
二、教学重点:- 套中人的特征和表现形式;- 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帮助套中人摆脱困境。
三、教学难点:- 提供有效的反馈和指导,促进套中人的学习进步。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 引入套中人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套中人的含义和影响。
2. 知识讲解(15分钟):- 介绍套中人的特征和表现形式,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让学生深入理解套中人的行为和心理。
3. 学习任务(20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套中人的案例进行观察和分析;-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找出套中人的问题所在,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4. 展示和讨论(15分钟):- 每个小组轮流展示他们的观察和分析结果;- 全班讨论,分享不同的观点和解决策略。
5. 教师指导(15分钟):- 教师对每个小组的观察和分析结果进行点评,提供反馈和指导;- 教师针对套中人的不同表现形式,提供相应的教学策略,帮助套中人摆脱困境。
6. 总结(5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强调套中人对教学的影响;- 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收获,提出问题和建议。
五、作业布置:- 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套中人的观察和分析报告,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套中人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套中人的特征和表现形式。
通过小组讨论和展示,学生能够观察和分析套中人的现象,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教师的指导和点评能够帮助套中人摆脱困境,促进其学习进步。
然而,本节课的时间安排可能稍微紧凑,需要更多的时间进行学生的讨论和展示。
装在套子里的人优质课教案及教学设计3篇导语:合理对待,有必要则应敢于作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我们要学会辨认生活中的套子。
不好的一定要将其揭掉,然后在合理的套子的约束与引导下,不断完善自己,创造一个健康,向上的和谐有序的社会。
以下是品才网小编整理的装在套子里的人优质课教案及教学设计3篇,欢迎阅读参考!装在套子里的人优质课教案及教学设计教学设想:长文短教,提高教学效率。
教学目的:1.理解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
2.了解幽默讽刺的手法和夸张的细节描写。
教学重点:人物形象及其典型意义。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幽默的作用。
教学内容及过程:一、复习巩固:情节结构。
二、进行新课:人物形象及表现手法分析:1.套中人有哪些“套子”,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表现了人物的什么性格?分类具体表现字词描写方法性格衣雨鞋、雨伞、棉大衣、黑眼镜、羊毛衫2“总”外貌行动孤僻住卧室像箱子、床上挂帐子、睡觉蒙脑袋2“老”环境保守行伞套、表套、刀套、脸耳朵车篷、教古代汉语、歌颂过去“是”比喻词暗喻。
行动作茧自缚思只信政府告示、报纸文章、“别出乱子心理语言2.分析“他怕”“自怕”及其总根源。
心理形容词、动词性格原因风格他怕8“不敢”,2“怕”1战兢反动拉大旗作虎皮讽刺自怕2个“怕”1个“战战兢兢怯懦预示沙皇统治摇摇欲坠讽刺想吃肉,怕人说不吃斋,想用女仆怕别人说坏话,想恋爱怕不成其为正人君子,想结婚怕承担义务。
跌了跤,怕人笑。
总根源:沙皇的专制制度。
3.“婚变”一节运用了哪些情节,情节之间是何关系?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
⑴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情节事件与套子的关系诱导语言性格开端结识拉出套子老处男老处女的自然人格扼杀发展漫画骑车揭去套子兵马俑拉着林妹妹的手,一起往前走。
兵马俑漫游未来世界。
套里套外,戴草帽亲嘴。
新;高潮争执滚楼拉人入套外面的世界太精彩,更无奈,大家都进套子来。
女进男出婚成;一外一里差点;席篾上下,一层皮维护结局死去钻进套子永远成了套中人,应有的归宿。
高二上册《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高二上册《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通用15篇)作为一名老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二上册《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二上册《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篇1教学目标1、透过社会环境品赏体会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小说的文体特点等。
2、学习本文个性化的语言描写和幽默讽刺手法的运用。
训练学生分析小说人物形象的能力。
通过对阻碍社会发展原因分析,提高学生对社会的认知能力,培养学生爱憎分明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
2、个性化的语言描写和幽默讽刺手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1、分析别里科夫的性格特征及时代意义。
2、揣摩作品语言的讽刺手法。
教学过程同学们好!在初中,我们学习了俄国短篇小说大师契诃夫的《变色龙》,对奥楚蔑洛夫这一人物形象有了深刻的认识,称他为“变色龙”,因为他趋炎附势,随“势”而变——一个穿着警察外衣的沙皇政权的忠实奴仆。
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近契诃夫,看看他又给我们塑造了什么样的文学形象?一、整体感知:(3分钟)1、生快速默读课文,整体感知人物形象,感知作品思路。
学生回答导语中提出的问题:课文塑造了“一个装在套子里的人”。
2、释题:课文的题目,就明确地告诉了我们,要讲述这个“装在套子里的人”。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题目是一个偏正结构,中心语是“人”,修饰中心语的有“装”“套子”。
那么,这个人和“套子”有什么样的关系?让我们一起走入小说中去探个究竟。
生一边看课文,一边尝试给别里可夫画像(要求画像前不看课本前的彩图)。
三、具体研习,突出重点、难点:(17分钟)1、学生带着上面的问题分析课文,思考教师引导分析:小说讲究三要素:典型人物、生动的情节、真实而典型的客观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那么,别里可夫和“套子”有什么样的关系?“套子”和本小说的这三要素有何关系呢?2、生快速地默看课文,分析、发言,教师归纳A、分析“套子”与人物形象的关系(提示:外表装束处处用套子隐藏;思想行为时时用套子约束——漫画事件、自行车事件等,有有形的和无形的两种套子。
教学设计教案《套中人》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小说《套中人》的主题思想和情节结构;(2)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性格特点和人物关系;(3)掌握小说中的重要象征意义和隐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阅读、合作讨论,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2)运用分析、综合、比较等方法,深入探究小说的主题思想和人物性格;(3)学会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小说,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家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和思考,认识人性的复杂性;(2)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关注社会现象,提高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3)培养学生热爱文学、追求真理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1. 小说《套中人》的主题思想和情节结构;2.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性格特点和人物关系;3. 小说中的重要象征意义和隐喻。
三、教学难点1. 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和隐喻的解读;2. 人物性格的深入分析;3. 小说主题思想的抽象理解。
四、教学准备1. 教材:《套中人》文本;2. 参考资料:有关《套中人》的评论、分析文章;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简要介绍作家契诃夫及其作品《套中人》;(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阅读状态。
2. 自主阅读:(1)学生自主阅读《套中人》,理解情节,感知人物;(2)学生做好笔记,标记疑问和感悟。
3. 合作讨论:(1)分组进行讨论,交流阅读感受和理解;(2)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人物形象、性格特点和人物关系;(3)教师指导学生解读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和隐喻。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和讲解;(2)讲解小说《套中人》的主题思想和情节结构;(3)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性格特点和人物关系;(4)解读小说中的重要象征意义和隐喻。
5. 拓展延伸:(1)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阅读体会,谈谈对小说主题的理解;(2)学生进行文学创作,如写一篇关于《套中人》的读后感或短篇小说。
套中人教案高一语文第一篇:套中人教案高一语文《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一.教学目标(1)抓住“套子”,理清情节结构。
(2)探究别里科夫之死的原因,分析典型环境中的人物形象。
二.课时安排 2个课时第一课时一.教学重点(1)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大意。
(2)理清文章思路,划分文章结构,概括段落大意。
(3)把握重点段落和句子的意思和作用。
二.教学难点结合文章的写作背景,理解小说主人公别里科夫这个形象的意义三.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通过PPT展示一幅图片,向同学们讲述这幅图片背后的故事。
这是一个在夏季30°C的高温下仍要穿十几条裤子,十几件衣服的人,他用厚重的衣裤将自己包裹得严严实实,但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虽然老人一直说冷,穿这么多衣服,但在30多度的高温下,老人却在流汗。
老人的病很奇怪,因为在医院查不出病因,最后在心理医生的帮助下找到了答案。
原来老人以前并不怕冷,只是在他的老伴去世后,才出现这种状况,并且越来越严重。
医生说,他老伴的去世对老人的打击很大,于是心理上就觉得孤独,寒冷,由于一直给自己冷的心理暗示,于是身体也就觉得冷了。
所以老人怕冷是个心病,心病还需心药医,要对症下药才能消除疾病。
今天,我们也来认识一个有相同病症的人,我们也来当一回医生来给别人找一下病根,治一下病。
现在我们就来进入今天我们要学的新课——契诃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来给主人公别里科夫治治病。
(二)教学步骤1.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鲁迅说,倘要论文,必须顾及全篇,顾及作者的全人,顾及作者所生活的时代。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作者。
(1)作者简介安东•巴甫洛维奇•契诃夫(1860~1904)是19世纪末叶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他出生在一个由农奴赎身的自由民的家庭。
中学毕业后,考取了莫斯科大学医学院。
1880年,他在大学期间就开始了文学创作活动。
毕业后,他一边行医,一边写作。
契诃夫是杰出的短篇小说家和戏剧家。
他一生只活了44岁,但在他25年的创作活动中,他却写下了七八百篇短篇小说和中篇小说,还有十几个独幕剧和多幕剧。
契诃夫《套中人》教学设计
契诃夫《套中人》教学设计
套中人
教学目标
1、了解别里科夫这一艺术形象的特征,理解它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典型意义和价值。
2、了解作者用幽默讽刺的手法,通过对人物夸张的漫画式的勾勒和其极具个性化的语言塑造人物形象。
说明:
旨在让学生理解文学作品中的“典型”。
《套中人》是契诃夫优秀的代表作之
一。
小说运用了幽默讽刺的手法,通过人物的.典型行为、语言及细节成功地塑造了一个谨小慎微、反对一切社会变革的保守分子——别里科夫这一文学史上的经典艺术形象。
“套中人”这一形象化的说法既表明了人物特点,也是19世纪俄国社会现实的浓缩,作者在塑造人物的同时运用象征主义手法,在这一“典型”中寄予了深刻广泛的社会内涵。
因此本文的教学目标就是要引领学生把握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和深广的思想内涵,以及作者塑造人物时典型的讽刺手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把握“别里科夫”这一形象的典型特征和塑造人物的手法。
2、难点:理解作者运用象征主义手法,通过这一典型形象所表达的深刻广泛的内涵。
说明:
就小说而言,对人物形象的理解是一个重要方面。
契诃夫的小说学生在初中时学过《变色龙》,但对“套中人”别里科夫这一典型形象还是比较陌生的,因此要通过教学让学生对这一形象的典型特征和作者运用讽刺艺术,通过人物的自我表演和正反对比来勾勒人物的方法能够有充分的认识,这是对这部作品理解的重点,也是理解作品内涵和价值的切入点。
而理解作者要借这一形象所表达的深刻的思想意义,是
教学过程。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精选11篇)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精选11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精选11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篇1一、教材《装在套子里的人》是高中语文教材(人教版)必修五第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丰富的情节、生动的语言使学生阅读小说时容易停留在热闹的表面,忽视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
基于以上原因,我确定本文教学重、难点如下:通过人物描写手法总结人物形象;理解别里科夫这个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多媒体辅助教学;两课时。
二、教学过程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点、难点,依据认知规律,安排如下教学步骤:1.首先做一试验,用一塑料袋将一学生的头包裹起来,之后让他谈谈感受。
学生会说很闷或者很想从袋子里出来等,由此导入新课。
(这一设计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对小说的兴趣)2.介绍作者契诃夫。
(目的是丰富文学常识)3.速读课文,梳理情节。
(目的是整体把握文章结构)4.通过人物描写手法总结人物形象。
(这是本文的教学重点。
为了突出重点,我采用点拨法、情境法、讨论法完成。
)议一议:“作品刻画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学生不难发现作者在刻画别里科夫这个人物形象时,大量笔墨都集中在描写别里科夫和华连卡的恋爱上,以及对别里科夫外表、生活惯及思想性格的描摹上。
作品刻画了一个封闭落后、胆小多疑、愚昧保守的封建卫道士形象。
找一找:“作者是如何刻画这个人物形象的?”神态描写,运用这些神态描写有什幺好处呢?刻画了别里科夫封闭落后的性格。
“两个事件中,你们认为最生动形象的语言描写是哪些?”难道中学教师和小姐骑自行车还成体统吗?如果教师骑自行车,那还能希望学生做出什幺好事?他们能做的就只有倒过来,用脑袋走路了。
为什幺这些语言突出呢?因为这些语言直接影射出了别里科夫愚昧保守的性格。
想一想:“作者刻画别里科夫这个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是什幺?”这是本文的教学难点,为了突破难点,在这个环节中,我主要采用小组讨论法、对比法完成。
教学设计教案《套中人》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小说《套中人》的主题思想和情节结构;(2)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性格特点及其对主题的揭示作用;(3)掌握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及其艺术效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小说文本;(2)运用比较、分析等方法,探讨小说中的象征意义;(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和批判精神;(2)认识个体与社会的关系,反思现实生活中的“套子”现象;(3)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热爱文学、关注现实的积极态度。
二、教学重点:1. 小说《套中人》的主题思想及其现实意义;2.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性格特点及其对主题的揭示作用;3. 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及其艺术效果。
三、教学难点:1. 小说中的象征意义解读;2. 分析人物形象、性格特点与主题关系的把握。
四、教学准备:1. 教材:《套中人》;2. 相关参考资料;3. 投影仪、电脑等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契诃夫及《套中人》的背景信息;(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思考现实生活中的“套子”现象。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小说,理解情节及人物关系;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性格特点;(2)每组选取一个角度,分析人物形象与主题的关系;4. 象征手法解读:(1)引导学生发现小说中的象征元素;(2)分析象征元素在揭示主题方面的作用;(3)举例说明象征手法在其他文学作品中的应用。
5.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从小说中汲取启示,关注现实生活;(2)培养学生热爱文学、关注现实的积极态度;6. 作业布置:(2)选择一部象征手法运用的文学作品,进行阅读鉴赏。
7. 教学反思: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套中人》的主题思想、人物形象、象征手法的理解程度;2. 学生运用分析、比较、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情况;3. 学生关注现实生活、热爱文学的态度表现。
套中人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学习小说运用肖像、言行和心理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分析别里科夫这一形象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小组学习的形式,合作探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认识别里科夫的人物形象契诃夫大家熟悉吗?以前学过他的哪些作品?谁能简单介绍一下。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一、关于作者1、俄国契诃夫,是十九世纪俄国最后一位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巨匠。
托尔斯泰评价他“契诃夫是无与伦比的艺术家”深刻地揭露了俄国社会的各种病态,猛烈抨击了沙皇专制制度。
代表作品有《变色龙》《小公务员之死》。
作品风格:幽默讽刺。
2、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大师:(1)法国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羊脂球》《项链》“世界短篇小说巨匠”(2)美国欧·亨利:《麦琪的礼物》《警察与赞美诗》“美国生活的幽默百科全书”二、信息筛选(一)整体感知:第一部分(1-5段):介绍别里科夫的外表、生活习性和思想性格第二部分(6—37段):介绍别里科夫与华连卡恋爱以及最后的失败。
第三部分(38—40段):埋葬别里科夫,但生活中还有很多“别里科夫”己,还想要把别人也装进自己的套子中,请问是哪些人呢?人们的生活状态又是怎样的?(在原文勾画出关键词)答:三类人:1、学生:只要听到了流言,说学生“闹出了乱子”,别里科夫就“慌了”,接连发表“套子式的论调”,压得人们透不过气,知道把学生开除了事。
2、教师:值得深思的是,那些教师都是有思想的、很正派的人,受过屠格涅夫和谢德林的陶冶,以致整个中学被“辖制”了足足十五年。
3、全城的人:“教士们当着他的面不敢吃荤,也不敢打牌。
人们什么事都怕,他们不敢大声说话,不敢写信,不敢交友,不敢看书,不敢周济穷人,不敢教人念书写字… …全城人战战兢兢的活了十到十五年”生活状态:害怕;不敢;战战兢兢三、合作探究这样的一个热衷于把自己装进各种套子里的“套中人”在日常生活中又是怎样表——人物形象类题目答题方式(一)常见的提问方式:1、结合全文,分析“×××” 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设计(通用10篇)《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设计(通用10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的】1.培养学生结合环境描写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认识沙皇专制统治的黑暗。
2.学习本文的讽刺语言与作者高超的幽默讽刺艺术。
3.通过本课学习,要使学生领悟到因循守旧的危害性以及勇于改革创新的重要性。
4、赏析套中人别里科夫的形象。
【教学难点】1.理解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准确深入把握小说主题。
2.幽默、讽刺的艺术手法。
【教学重点】1.结合社会环境分析作品塑造的人物形象,注意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及其社会典型性,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意义。
2.思考小说主题,并联系实际扩展其丰富的内涵,认识因循守旧的危害性及勇于改革创新的重要性。
3.揣摩作品语言的讽刺意味,体味契诃夫作品幽默,讽刺夸张的艺术手法。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设想】《装在套子里的人》是19世纪俄国著名作家契柯夫的著名小说。
学习这篇小说,要注意引导学生结合社会环境分析作品塑造的人物形象,揣摩作品语言的讽刺意味,通过学习,还要使学生认识到胆小保守的危害性。
介绍背景资料:契河夫的这篇小说发表于1898年。
它通过别里科夫这个文学形象反映了十九世纪末期俄国的社会生活。
十九世纪末期,俄国正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前夜,工人运动逐渐展开,马克思主义已在全国传播,工人阶级的政党正在形成,一场革命风暴即将到来。
沙皇政府面临着日益高涨的革命运动形势,极力加强反动统治,疯狂镇压人民,在全国造成了阴沉郁闷的气氛。
沙皇政府的忠实卫道者,也极力维护沙皇的反动统治。
他们死守着旧有的阵地,仇视和反对一切新鲜事物。
这种人不但出现在官场上,而且也出现在知识界。
别里科夫正是沙皇卫道士的典型。
装在套子里的人优质课教案及教学设计3篇导语:合理对待,有必要则应敢于作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我们要学会辨认生活中的套子。
不好的一定要将其揭掉,然后在合理的套子的约束与引导下,不断完善自己,创造一个健康,向上的和谐有序的社会。
以下是品才网小编整理的装在套子里的人优质课教案及教学设计3篇,欢迎阅读参考!装在套子里的人优质课教案及教学设计教学设想:长文短教,提高教学效率。
教学目的:1.理解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
2.了解幽默讽刺的手法和夸张的细节描写。
教学重点:人物形象及其典型意义。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幽默的作用。
教学内容及过程:一、复习巩固:情节结构。
二、进行新课:人物形象及表现手法分析:1.套中人有哪些“套子”,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表现了人物的什么性格?分类具体表现字词描写方法性格衣雨鞋、雨伞、棉大衣、黑眼镜、羊毛衫2“总”外貌行动孤僻住卧室像箱子、床上挂帐子、睡觉蒙脑袋2“老”环境保守行伞套、表套、刀套、脸耳朵车篷、教古代汉语、歌颂过去“是”比喻词暗喻。
行动作茧自缚思只信政府告示、报纸文章、“别出乱子心理语言2.分析“他怕”“自怕”及其总根源。
心理形容词、动词性格原因风格他怕8“不敢”,2“怕”1战兢反动拉大旗作虎皮讽刺自怕2个“怕”1个“战战兢兢怯懦预示沙皇统治摇摇欲坠讽刺想吃肉,怕人说不吃斋,想用女仆怕别人说坏话,想恋爱怕不成其为正人君子,想结婚怕承担义务。
跌了跤,怕人笑。
总根源:沙皇的专制制度。
3.“婚变”一节运用了哪些情节,情节之间是何关系?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
⑴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情节事件与套子的关系诱导语言性格开端结识拉出套子老处男老处女的自然人格扼杀发展漫画骑车揭去套子兵马俑拉着林妹妹的手,一起往前走。
兵马俑漫游未来世界。
套里套外,戴草帽亲嘴。
新;高潮争执滚楼拉人入套外面的世界太精彩,更无奈,大家都进套子来。
女进男出婚成;一外一里差点;席篾上下,一层皮维护结局死去钻进套子永远成了套中人,应有的归宿。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优秀5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教案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教案呢?为了让大家更好的写作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相关内容,小编精心整理了5篇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欢迎查阅与参考。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总结别里科夫人物性格,分析全城人害怕别里科夫的原因,体悟最后一段的深刻含义,提高学生的筛选概括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
2 在与别里科夫的对比中分析华连卡姐弟的作用。
在诵读品味的过程里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诵读品味法,点拨法,自主探究法。
第一课时:人物形象分析一、导入穿过时光的云烟,我们看到,在一百多年前的俄国,有一场葬礼正在举行。
奇怪的是,送葬的人们的悲伤好像是装出来的。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就让我们走进《装在套子里的人》,从这场葬礼说起吧。
二、初步感知,挖掘深层含义1 切入:这场葬礼首先出现在课文倒数第三段,我们读一读。
(学生齐读倒数第三段)师:这是谁的葬礼?人们称他作什么?明确:别里科夫,装在套子里的人。
2 人们为什么叫他“装在套子里的人”?别里科夫的表现反映了他的什么性格?明确(学生回答):(1)穿着:穿雨鞋、棉大衣,把脸蒙在竖起的衣领里,穿羊毛衫,戴黑眼镜,用棉花堵住耳朵。
用具、出行:晴天带雨伞,把表装在灰色鹿皮套子里,削铅笔的小刀也装在套子里,出行坐马车也要支起车篷。
——总结出别里科夫的一个性格:封闭。
(2)居家:卧室活像一只箱子,床上挂着帐子,睡觉则用被子蒙住脑袋。
——总结出别里科夫的一个性格:胆小多疑。
(3)引导学生齐读第一段结尾和第二段,列举别里科夫思想方面的表现:歌颂过去。
官方禁止的才觉得一清二楚。
违背法令的就闷闷不乐。
——总结出别里科夫的一个性格:怀旧,极力维护旧秩序。
(4)请几个学生读别里科夫的标志性言语: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
要求读出他可笑的担忧心情。
3 (1)这个装在套子里的人对周围的人们有什么影响?明确:“可是这个老穿着雨鞋、拿着雨伞的小人物,却把整个中学辖制了足足十五年!可是光辖制中学算得了什么?全城都受着他辖制呢!”(2)他是校长吗?不是;他是市长吗?也不是;他只不过是中学里的一位普通的希腊文教师。
《套中人》教学设计(通用2篇)《套中人》教学设计篇1《套中人》教案【教学目标】1.熟悉别里科夫的人物形象及其时代意义;2.了解课文环境描写和人物描写的方法;3.领悟作品中幽默讽刺手法和细节描写的运用;4.乐观思索人生,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教学重点】目标2、3【教学方法】阅读法、争论法【教学帮助】多媒体课件【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由“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导入课文。
二、整体感知1.介绍契诃夫。
契诃夫(1860~1904),是19世纪后期俄国闻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一生写了七八百篇短篇小说和中篇小说,以及十来个剧本,深刻地揭露了俄国社会的各种病态,猛烈抨击了沙皇专制制度。
1860年1月29日诞生在俄国一个杂货店老板家。
他从小生活困苦,靠当家庭老师维持生活和求学。
1884年从莫斯科高校医学系毕业后当了一名医生。
与社会和人民的广泛接触,丰富了他的阅历,为日后的创作积累了素材。
从入学的其次年开头,契诃夫便在一些幽默刊物上发表短篇小说。
他截取平凡的日常生活片段,凭借精致的艺术手法对生活和人物作真实描绘和刻画,不动声色地展现重要的社会内容。
他认为“天才的姊妹是简练”,“写作的本事就是把写得差的地方删去的本事”。
契诃夫的小说内容丰富,其代表作有揭露统治阶级奴才的暴戾无耻的《变色龙》《普里希别叶夫中士》等;反映小市民庸俗与丑恶的《匿名者的故事》《跳来跳去的女人》等。
《哀伤》《苦恼》《万卡》等真实地写出了劳动人民的苦痛、生活和悲剧命运;而《没意思的故事》《套中人》等则深刻地揭示出学问分子的空虚苦闷,憧憬新生的内心世界。
他的剧作《万尼亚舅舅》《三姊妹》等与他的小说一样表面上并无离奇之处,大都叙述很一般的生活故事,然而细细品尝,作品中蕴含着深邃的思想,人物的对白经常包含着丰富的潜台词。
他的最终一个剧本《樱桃园》发出了年轻的俄罗斯的声音:“永别了,旧生活!”“ 您好,新生活!”19xx年7月15日,契诃夫病逝于德国。
套中人-鲁人版必修二教案
一、教学目标
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套中人》这篇鲁迅小说,通过阅读和分析,达到以下教学目标:
1.了解鲁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理解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和情节;
3.学习描写技巧,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和情节;教学难点是学习描写技巧,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
三、教学内容和过程
1. 导入新课
通过介绍鲁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进入小说的阅读和分析中。
2. 学习阅读小说
分析小说结构、人物形象和情节,理解鲁迅独特的写作风格和思想内涵。
3. 学习描写技巧
介绍鲁迅小说中的描写技巧和修辞手法,并举例说明,有助于学生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
4. 课堂讨论
通过课堂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小说中的主题和人物形象,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和理解。
5. 课后作业
让学生自选一篇鲁迅的小说进行阅读和分析,完成读书笔记或文章,巩固学习成果。
四、教学方式和方法
本节课采用讲解和讨论相结合的方式,通过课堂讨论、举例分析等方式,促进学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能力。
五、教学评估与反思
通过观察和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并进行教学反思,不断优化教学效果。
《套中人》教案二、教学目标1.正确认识别里科夫的人物形象及其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公开课)2.学习小说中幽默讽刺手法和细节描写的运用三、课前预习1.了解相关文学常识2.熟读文本,列出小说情节提纲3.找出别里科夫身上套子的具体体现?四、授课过程预习内容展示(一)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契诃夫(1860—1904),19世纪末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剧作家与莫泊桑(法)、欧·亨利(美)并称为世界文坛三大短篇之说之王一生写了七八百篇短篇小说,代表作有《小公务员之死》《变色龙》《第六病室》《套中人》《万卡》等后期转向戏剧创作,写过十多个剧本他的作品揭露了沙皇政府对人民的残酷压榨和剥削,讽刺庸俗腐朽的市侩习气,同情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小人物”写作风格独特,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具有典型意义的人和事,以简练的手法、幽默讽刺的笔调塑造出完整的典型形象2.写作背景十九世纪末,俄国社会矛盾日益尖锐,阶级斗争日趋激烈,马克思主义在俄国广泛传播,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潮和工农运动高涨,新事物不断涌现整个俄国处在革命的前夜,沙皇政府为维持其腐朽、黑暗的反动统治,对人民实行高压政策,禁锢人民的思想,扼杀一切新生事物沙皇政府的忠实卫道士,也极力维护沙皇的反动统治,他们一方面仇视和反对一切社会变革,另一方面也十分惶恐不安(二)理清脉络,把握小说情节结构第一课时导语:文学作品中很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已成为生活中的代名词了,如你真是条变色龙(见风使舵),你典型的孔乙己(要面子、忠厚、迂腐),他活脱脱一个诸葛亮啊(聪明),还有一个——你千万别成了别里科夫啊,(幻灯2)这是为什么?别里科夫又是什么的代名词呢?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这位流传了近一个世纪的名人一、剖析别里科夫的人物形象题目中最关键的是哪个词?(套)那就让我们从这个“套”字入手吧!1问(1)看图(看图说话),先请一位同学起来描述一下我们的主人公(2)某某同学刚才描述的实际上就是主人公身上哪方面的套子?(外表上的)(3)除了外表上的套子,别里科夫还极力想把什么藏在套子里?(思想)思想上的套子又有哪些体现呢?(3段—6段)(4)对于套子,书上有一处很精彩的描写,我们齐读一下(58页1011段)总:可见这个人浑身上下,里里外外,时时背着套子,处处带着套子(幻灯3)2问(1)奇怪了,为什么这个人总想把自己装进套子里呢?小说中怎么解释的?(2)这里提到一个词“现实”,现实怎么了,有些什么东西让他如此憎恶、害怕?启发:结合背景,当时社会上涌现出很多什么,如马克思主义思潮、男女骑自行车,开茶楼等等明确:(新事物),也就是说别里科夫表面上憎恶的是现实,实际上憎恶的是新事物(3)憎恶新事物,言外之意喜欢——(旧事物),说明这个人(顽固守旧、胶柱鼓瑟),而这里的旧结合背景应该指什么?(旧制度下的旧思想、旧形式等等)总:因此别里科夫把自己装进套子里的根本原因应该是以上我们分析的这几点吧,哪位同学起来总结一下?(憎恶新事物、维护旧制度、顽固守旧)(幻灯3)3问(1)别里科夫身上的套子对周围有影响吗?(肯定有!)(2)齐读58页第一段,也可让同学自己找,然后读可见这些套子紧紧地束缚着周围的人(幻灯3)(插):为什么“别理科夫”能辖制全校甚至全城10至15年之久?明确:这句话暗含了作者的用意:别里科夫不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人的代表,是旧势力的代表,因此这句话暗示了旧势力的顽固,新生力量的薄弱,当然这里的薄弱是星星燎原之火式的薄弱,只是暂时的其实文中还有一个细节暗示了旧势力的顽固,就是别里科夫乒乒乓乓滚下楼梯之后,完好无损这一细节,也暗示了旧势力不是那么容易被动摇得很好有的同学注意到了,解读文本的能力还是很不错的(3)这是对别人的影响,对自己呢?影响最大的是哪件事?(板书“婚姻”)(4)有同学在预习中质疑过这样一个问题——别里科夫生活中发生了那么多事,小说为什么把他的婚姻作为主要情节?4问(1)婚姻失败后只一个月,别里科夫就死了,病死的?意外身亡?还是另有其因?拿出本子,你给比里科夫诊断一下,并出具一份死亡报告(2)某某读一下你的诊断书 / 某某你的诊断结果是什么?/ 某某你是怎么诊断的?评价:笑死(最直接原因)、吓死、饿死(注意到人生存的一个最根本条件)、抑郁死、丢死、气死、(看来同学们都有当医生的天分)启发:所有这些死因的背后有没有更深层的死因?我们刚才分析了什么对他的影响之大?总:套子!所以杀害别里科夫的元凶应该是谁?(套子)(幻灯4)5问(1)别里科夫死了,三所学校的人去参加了葬礼,假如你也去了,你会怀着怎样的心情?总:一句话——让我欢喜让我忧啊!6总结:(1)你的心情其实就是对别里科夫人物形象的总结你既高兴又有些伤感,说明他既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哪位同学起来总结一下?(2)一方面他用旧制度的条条框框束缚着我们,是旧制度的维护者,我们觉得他可恶,因此这样一个人死了是一件大块人心的事;另一方面他在束缚别人的同时又把自己给束缚死了,又成了旧制度的受害者和牺牲品,所以我们又觉得他可怜(幻灯5)(3)现在我们知道了,别里科夫应该是什么的代名词啦?(可恶而又可怜的胶柱鼓瑟、胆小多疑的人)二、正确认识人物的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1问:我们由套子入手分析了人物,下面让我们再回到套子这里的“套子”是个比喻义,是个形象的说法,它的本意可以用哪几个词来替换它?明确:束缚、禁锢、枷锁、桎梏、笼子等等板书:套子——束缚(即旧制度下的旧思想旧形式等对人们的种种束缚)2问:因此契诃夫塑造这个“套中人”的目的就不言而喻了吧?哪位同学起来说一下,结合背景?明确:揭露旧制度对人们的束缚,唤醒人们的自由意识,呼唤人们挣脱束缚,追求自由这就是“别里科夫”这一人物形象的时代意义了(幻灯6)3问(1)别里科夫身上有这么多套子,我们身上有没有?前后4人一组,找一下我们生活中的套子,选出一个代表做好记录,准备发言(2)如:①学校的校规、校纪②法律法规③办事要托关系走门子④时下生活中的很多车奴、房奴、卡奴⑤父母的爱⑥心理上的束缚:自卑、自闭、自负、恐惧等⑦体形上的套子、年龄上的套子⑧父母的爱⑨⑩总:看来我们真的不堪重负了,都成了老黄牛了4问:怎么办?(挣脱束缚)都挣脱吗?看一首小诗——《风筝》(幻灯7)齐读,这是风筝埋怨线束缚了自己,风筝该不该挣脱线的束缚?我们该怎么对待刚才我们找的这些生活中的套子?明确:有一些束缚,如法律法规、校规校纪、衡量事物正确与否的标准等等,这些套子不但不能挣脱,而是应严格遵守,而且这些用“套子”界定也不是很妥当,应称为“规矩”,无规矩不成方圆;但自卑啊、保守啦、走后门啦等等,这些不合理的套子是应该大胆地挣脱的(幻灯8)总之,要正确、合理的对待生活中的“套子”,这就是百年之后,我们再来认识别里科夫的最现实的意义吧!!第二课时一、讨论课文中讽刺手法和细节描写的作用(一)幽默的讽刺手法的运用1.请同学找出文中典型的带有幽默的讽刺性的句子2.分组讨论这种手法的作用3.老师总结讽刺是用漫画或嘲讽的语言描绘刻画对象,以达到否定和贬斥的效果课文中的讽刺有以下一些特色:(1)夸张的语言和漫画式的勾勒,如大热天穿雨鞋带雨伞,穿暖和的棉大衣,从楼上摔下却安然无恙反映人物的迂腐可笑(2)揭示人物荒谬的生活逻辑如别里科夫将教师骑自行车与学生用脑袋走路联系起来,反映他腐朽落后,害怕变革的思想(3)含蓄的对比,如别里科夫辖制着全城,人们都战战兢兢,反过来他自己又是战战兢兢不能入睡这些描绘和刻画真是入木三分,暴露和批判了别里科夫腐朽丑恶的灵魂同学们读这类文章,笑过以后要将目光深入到人物的内心,认真进行思考,才会有所悟,有所得(二)细节描写的作用1.同学找细节描写的例句如:摔下楼梯、哈哈哈大笑、笑之后的心理描写等等2.分组讨论其好处3.老师总结这些细节和《守财奴》里的写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可以更好的刻画出人物的心理和性格五、课外训练1.《基础训练》和《新课堂》六、课后反思优点:1.课堂教学设计目标切中肯綮,明确有效;教学过程简练流畅,环环相扣,收放自如;学生活动设计新颖,“死亡报告”尤为一大亮点;对学生情感态度的引导巧妙恰当能够教充分份地体现出新课改的精神环环相扣、简练流畅、收放自如、亲切自然不足:1.应有设计的主问题,如:快速把握情节、你看到一个怎样的别里科夫、死亡报告、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个人、现实生活中别里科夫的意义等,这样既有预设,又有生成,否则预设太多,空间太小2.最后用“束缚”代替了“套子”,应再回到套子更好3.现实套子的交流没有展开。
《套中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识别里科夫的人物形象及其时代意义,认识沙皇专制统治的反动与黑暗。
2、理解小说的主题
3、“套子”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套子的含义;小说的主题。
一、导入新课:
艺术大师罗丹说过一句话“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是的,在生活中发现并欣赏很多美,的确是令人愉快的事,但是今天我要强调的不仅仅发现美,是还要洞悉生活中的丑恶,因为只有洞悉生活中的丑恶,发现了丑恶产生的原因,我们才能发现更多的美好。
今天我们来看看一个人——装在套子里的别里科夫,看看他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思考。
二、分析课文:
(一)、整体感知小说:
小说可以分为几部分?分别写了哪些内容?层次结构:
第一部分从别里科夫的外表、行为、思想方式和生活习性写他的“套中人”特征。
第二部分写别里科夫同华连卡告吹的婚事
第三部分写别里科夫的死和出葬,指出现实里的“套中人”还有许多。
(二)、第一部分:
1、别里科夫看得见的套子有哪些?这样的装束与行为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小组讨论)
指读外表、行为、生活习性方面相关语句,明确别里科夫的性格特点:自我封闭,逃避现实(板书)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读“隔绝人世、现实生活刺激惊吓他”)
由此别里科夫对生活是什么态度?(恐惧)
什么样的社会现实让别里科夫变成了这个样子?
(读《非常学案》p59背景部分)概括背景内容:出现新思潮、变革者:沙皇强化专制恐怖统治。
正是严酷的社会现实使别里科夫变成一个自我封闭,逃避、恐惧现实的人。
2、别里科夫无形的套子是什么?
指读3、4、5段,明确无形的套子是政府的公告与禁令
对于政府允许的事情如戏剧小组、阅览室、茶馆等新事物报以怀疑的态度(板书)
别里科夫为什么对新事物报怀疑的态度?
“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来啊”
他为什么怕出乱子?
严酷的社会现实随时会毁掉别里科夫的一切,他不仅自己小心翼翼遵守一切禁令,也怕别人惹出的乱子会连累到自己,因此他也要求别人遵守政府的禁令,不然就向政府告密来保全自己。
由此看出别里科夫为避免出乱子要求别人怎么做?
拒绝新事物。
铲除一切可能出乱子的根源,例如开除两个学生。
3、别里科夫的套子套住了自己,还有谁?
指读相关语句(第五段)明确:套住了中学、全城。
套子给别里科夫带来怎样的影响?
愚蠢、卑劣(告密)、死亡
别里科夫是怎样一步一步走向死亡的?一起来看他告吹的婚事。
(三)、第二部分:告吹的婚事
1、快速浏览课文,思考别里科夫为什么想结婚了?
指读相关语句,明确:
瓦连卡迷住了别里科夫(蜜饯、水果,活泼极了):别人的怂恿
2、哪些事件使别里科夫的婚事告吹?
漫画事件,自行车事件,被推下楼梯
3、这些事件带给别里科夫怎样的影响?
漫画事件(难堪,脸色发青,比乌云还要阴沉)
自行车事件(发青变成发白,像呆住了:心神不定的搓手,打哆嗦,身体不舒服)
被推下楼梯事件(脸色苍白,宁愿摔断脖子和两条腿也不愿成为别人取笑的对象;他没听见瓦连卡说了什么话,他什么也没看见)
4、别里科夫的死因是什么?
表面上看是瓦连卡姐弟给他带来一系列的刺激惊吓导致他抑郁而终,其实正真的原因是造成他自身脆弱心理状况的社会原因,像别里科夫这样懦弱保守的人终日害怕自己不能符合沙皇统治的要求,如今出了这样多的乱子,他会有怎样的下场呢——别里科夫是备自己的套子吓死了。
5、别里科夫结婚的喜剧转眼间变成死亡的悲剧说明了什么?
在结婚这个问题上,课文深刻揭露了别里科夫也是一个真实的人,他有正常的情感需要,但是这个满脑袋是“套子”思想,满口是“套子式论调”,处处是“套子式”举动的角色,因为惧怕拒绝新事物最后惊惧而死,这正说明别里科夫是伪善的、腐朽的、脆弱的,实际上是个丢失了生活权利的人,同时,也说明别里科夫固然可憎,但他毕竟还是专制制度的牺牲品。
(四)第三部分:死亡及出殡
1、对于别里科夫的死亡人们持什么态度?
指读倒数第二段,明确:大快人心,以为摆脱了别里科夫就得到了自由。
“大快人心”表现作者对新生活的向往与愿望。
2、可是别里科夫死后不久,为什么“生活又恢复旧样子了”?
结尾具有丰富而深刻的含意,不久“恢复旧样子”是告诉人们愿望和现实还有很大的距离。
别里科夫是社会的产物,只要当时那样的社会现实还存在,就会有新的别里科夫存在,就会一切“又恢复旧样子”的。
3.契诃夫塑造别里科夫这一形象的意义是什么?
别里科夫是俄国十九世纪害怕新事物、害怕变革的可怜虫典型形象。
别里科夫精神是沙皇政府对人民实行思想控制、精神禁锢的工具。
他怕这怕那,并“像害怕瘟疫一样害怕一切新事物,害怕一切超出平凡庸俗的生活轨道外的东西”,他还怕自己不能符合沙皇统治的要求,因此,终日是一副可怜相。
他的死亡说明这样的人、这样的制度终将被时代抛弃,但“恢复旧样子”是告诉人们愿望和现实还有很大的距离,社会变革的路还很漫长。
(五)别里科夫的现实意义:
我们很幸运没有生活在十九世纪的俄国,但是就是现实生活中我们有没有套子呢?
提示:
例如自身过于追求名利、金钱,导致自身受到束缚,作茧自缚。
三、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你怎么看待规矩和套子的关系?
明确:规矩意在让人养成良好的习惯,过分拘泥于规矩不知变通就变成套子
人离不开规矩,但一定要警惕不要被愚昧无知的套子套住,人应该有理性,要敢于怀疑,善于鉴别反思,跳出洞穴,破除迷信、盲从、奴性意识,形成开放的眼光和主体意识。
总之,人生要有约束的规矩,但不能作茧自缚;人必然进入生活圈子,但不能落入怪圈。
四、板书设计:
套中人
契诃夫
外表
有形的套子行为自我封闭、逃避现实
生活习性
别里科夫
无形的套子政府的公告禁令怀疑拒绝新事物
维护旧秩序
愚昧
别里科夫卑劣
死亡打破套子
套住了谁中学
全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