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中人优秀教案共28页文档
- 格式:ppt
- 大小:3.92 MB
- 文档页数:28
课文《装在套子里的人》优秀教学设计[共五篇]第一篇:课文《装在套子里的人》优秀教学设计《装在套子里的人》一文语言浅易,情节简单,人物关系单纯,学生一拿到新教材就浏览了一遍,作为新授课再学时,已觉得兴味索然,但对于小说的内容及主题,却并不能准确深入地了解和把握。
因此,我在教这篇课文时,采用合作互动的教学模式,打破常规,力求创新,特设计了如下教学方案:教学目的和重点:1、把握人物形象,注意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及其社会典型性。
2、思考小说主题,并联系实际扩展其丰富的内涵。
教学难点:准确深入地把握小说主题,并联系实际扩展其丰富的内涵。
难点突破:组成“别里科夫之死”专案调查组,让学生在合作互动中,兴趣盎然地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为把握人物形象和小说主题做好充分准备,然后在老师的引导下水到渠成地完成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一、简介作者和文章写作背景。
二、组成“别里科夫之死”专案调查组。
讨论合作,写出调查报告并交流。
三、写出“结案报告”并交流。
四、把握人物形象,领悟小说主题和它的现实意义。
一、简介作者和文章写作背景。
[意图]明确学习内容,识记必要的文学常识,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操作]1、关于作者契诃夫:他的成就、作品、小说风格和创作特点。
2、写作背景(略)二、组成“别里科夫之死”专案调查组。
讨论、合作,写出调查报告。
[意图]激发学生深入研读课文的兴趣,在合作互动中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在民主讨论中积极创新,从而为学生把握人物形象和小说主题打好基础。
[操作]1、板书:自杀?他杀?----“别里科夫之死”专案组调查报告2、导语激趣,引入情境:1898年夏季的一天,沙皇统治下的俄国,在一所中学的男职工宿舍里,发现一具中年男尸。
据查,死者为该校希腊文教师别里科夫,死因一直未明。
一个世纪以后,2003年春天,沙中高二153班学生特组成专案组,对这一事件进行立案调查。
调查涉及四个选题:案发背景、现场勘查、本人档案资料、有关人士采访。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施丹旦一、导人新课老师出示讽刺诗《“老掌柜”难舍芭蕉扇》陈显荣要我换电扇,且慢复且慢!不怕花钱多,就怕担风险:雨天怕打雷,晴天怕触电;倘若螺丝松,飞来大刀片,重者削脑袋,轻则上医院。
还是稳妥点,仍用芭蕉扇,只要拼命摇,照旧能解汗!这位难舍芭蕉扇、惧怕电风扇的老掌柜,仅是一位老实本分的小市民,他文化低,眼界窄,接受新事物迟钝。
现实生活中,不少人与他相似。
诗人“幽他一默”,希望这些人思想解放一点,别老捧着那本老皇历不放。
诗人对老掌柜的典型心态的形象揭示,尤其是“倘若螺丝松,飞来大刀片”一句,令人叫绝。
从这位难舍芭蕉扇、惧怕电风扇的老掌柜害怕新事物这一点上,我们想起嘴边总是挂着“一代不如一代”名言的九斤老太,想起只要镇上不点什么动静就总是忧心忡忡地担心“可别出什么事啊”的奥楚蔑洛夫。
今天,我们一同来学习契诃夫的另一篇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领略一下契诃夫笔下的别里科夫是个什么样的形象。
二、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1、作者简介:安东·巴甫洛维奇·契诃夫(18601904),俄国19世纪末期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以短篇小说和戏剧著称于世。
他的作品揭露了沙皇政府对人民的残酷压榨和剥削,讽刺庸俗腐朽的市侩习气,同情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小人物”。
他八十年代开始创作,九十年代是他创作的盛期。
他的代表作品有中篇小说《第六病室》,短篇小说《小公务员之死》《变色龙》《带阁楼的房子》《装在套子里的人》(又译为《套中人》)剧本《樱桃园》等。
2、创作背景:契诃夫的这篇小说发表于1898年,它通过别里科夫这个文学形象反映了十九世纪末期俄国的社会生活。
十九世纪末期,在俄国正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前夜,工人运动逐渐展开,一场革命风暴即将到来。
沙皇政府面临着日益高涨的革命运动形势,极力加强反动统治,疯狂镇压人民,在全国造成了阴沉郁闷的气氛。
沙皇政府的忠实卫道者,也极力维护沙皇的反动统治。
他们死守着旧有的阵地,仇视和反对一切新鲜事物。
教学设计教案《套中人》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小说《套中人》的主题思想和情节结构;(2)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性格特点和人物关系;(3)掌握小说中的重要象征意义和隐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阅读、合作讨论,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2)运用分析、综合、比较等方法,深入探究小说的主题思想和人物性格;(3)学会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小说,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家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和思考,认识人性的复杂性;(2)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关注社会现象,提高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3)培养学生热爱文学、追求真理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1. 小说《套中人》的主题思想和情节结构;2.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性格特点和人物关系;3. 小说中的重要象征意义和隐喻。
三、教学难点1. 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和隐喻的解读;2. 人物性格的深入分析;3. 小说主题思想的抽象理解。
四、教学准备1. 教材:《套中人》文本;2. 参考资料:有关《套中人》的评论、分析文章;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简要介绍作家契诃夫及其作品《套中人》;(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阅读状态。
2. 自主阅读:(1)学生自主阅读《套中人》,理解情节,感知人物;(2)学生做好笔记,标记疑问和感悟。
3. 合作讨论:(1)分组进行讨论,交流阅读感受和理解;(2)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人物形象、性格特点和人物关系;(3)教师指导学生解读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和隐喻。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和讲解;(2)讲解小说《套中人》的主题思想和情节结构;(3)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性格特点和人物关系;(4)解读小说中的重要象征意义和隐喻。
5. 拓展延伸:(1)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阅读体会,谈谈对小说主题的理解;(2)学生进行文学创作,如写一篇关于《套中人》的读后感或短篇小说。
《套中人》教案——XXX教学目标:掌握别里科夫的形象特点、分析本文语言的艺术特色。
时间:一课时【教学方法】研读课文,采用师生共同讨论的方式,解决教学重点,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思路】首先分析第二自然段,然后总结别里科夫这个典型环境中的典型形象,最后分析本文语言的艺术特色。
【教学过程】一、分角色朗读第二部分[提问]作家用了将近三分之二的篇幅写别里科夫的婚事,初看起来,好像与前文连接不紧,这一故事情节的设置妙在何处?[学生讨论后教师明确]作家把他的主人公放在婚事的面前加以描绘和议论,对揭示别里科夫的丑恶本质,对于突出和深化作品的主题,都具有重要意义。
就连“结婚”的义务和责任“别里科夫”都不敢承担了!”甚至连“求婚”“允婚”的勇气都没有了!在别里科夫枯竭了的心灵里,连“该结婚”的念头也产生不出来了!至于真正的爱情,那就更是别里科夫所无法理解的。
仅仅是一个“该结婚”的念头就弄得他一命呜呼了。
——这就有力地突出了别里科夫的性格。
在这里,作家只讲别里科夫的婚事,而不提他有什么爱情,是意味深长的。
别里科夫跟真正的爱情是无缘的,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契诃夫对社会生活的观察是多么深入细致,对人物的刻画是多么准确、真实。
二、总结别里科夫这一形象〔学生讨论,然后教师归纳。
〕(一)人物形象1.套子学生默读,划出关键语句,并加上简批。
思考:别里科夫身上有哪些有形的和无形的套子?从中可以看出什么思想性格特点?2.思考两个“怕”(1)别人“怕”别里科夫提问:别里科夫是个中学的希腊文教员,为什么“全城都受着他的辖制”?(2)别里科夫“怕”别人提问一:别里科夫整天战战兢兢。
他怕的是什么呢?请找出文中对别里科夫脸色的多处描绘,说说其意义。
别里科夫结婚的喜剧转眼间变成死亡的悲剧说明了什么?别里科夫是一个典型的“套中人”。
他的“套子”就是沙皇统治下的俄罗斯社会的一切陈规陋习。
他把自己装在套子里,凡是违背法令,不合常规的事,都不敢越雷池一步。
装在套子里的人优秀教案(精选11篇)装在套子里的人优秀教案(精选11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装在套子里的人优秀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装在套子里的人优秀教案篇1教案示例教学目标一、正确认识别里科夫的人物形象及其时代意义。
二、学习领会作品中幽默讽刺手法和细节描写的运用。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一、理清小说结构,分析别里科夫生活和思想上的套子的具体内容。
二、初步体会小说的讽刺意味。
整体感知《装在套子里的人》写于1898年。
小说主人公别里科夫是一个典型的“套中人”形象。
他不光用一切陈规陋习“套”自己,而且还去约束别人。
他是沙皇专制统治的产物,又是沙皇专制统治的社会基础;既是令人畏惧的人物,又是弱不禁风的可怜虫。
作品问世以来,别里科夫已经成为那些害怕新事物、保护旧事物、反对变革、阻碍社会发展者的代名词。
作者用夸张变形的漫画手法和强烈的对比手法,造成的幽默讽刺的效果,有力地鞭挞了反动势力的可厌可憎,无情地嘲笑了他们的极端虚弱。
教学步骤1.导人新课老师出示讽刺诗《“老掌柜”难舍芭蕉扇》“老掌柜”难舍芭蕉扇陈显荣要我换电扇,且慢复且慢!不怕花钱多,就怕担风险:雨天怕打雷,晴天怕触电;倘若螺丝松,飞来大刀片,重者削脑袋,轻则上医院。
还是稳妥点,仍用芭蕉扇,只要拼命摇,照旧能解汗!这位难舍芭蕉扇、惧怕电风扇的老掌柜,仅是一位老实本分的小市民,他文化低,眼界窄,接受新事物迟钝。
现实生活中,不少人与他相似。
诗人“幽他一默”,希望这些人思想解放一点,别老捧着那本老皇历不放。
诗人对老掌柜的典型心态的形象揭示,尤其是“倘若螺丝松,飞来大刀片”一句,令人叫绝。
从这位难舍芭蕉扇、惧怕电风扇的老掌柜害怕新事物这一点上,我们想起嘴边总是挂着“一代不如一代”名言的九斤老太,想起只要镇上不点什么动静就总是忧心忡忡地担心“可别出什么事啊”的奥楚蔑洛夫。
套中人教案高一语文第一篇:套中人教案高一语文《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一.教学目标(1)抓住“套子”,理清情节结构。
(2)探究别里科夫之死的原因,分析典型环境中的人物形象。
二.课时安排 2个课时第一课时一.教学重点(1)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大意。
(2)理清文章思路,划分文章结构,概括段落大意。
(3)把握重点段落和句子的意思和作用。
二.教学难点结合文章的写作背景,理解小说主人公别里科夫这个形象的意义三.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通过PPT展示一幅图片,向同学们讲述这幅图片背后的故事。
这是一个在夏季30°C的高温下仍要穿十几条裤子,十几件衣服的人,他用厚重的衣裤将自己包裹得严严实实,但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虽然老人一直说冷,穿这么多衣服,但在30多度的高温下,老人却在流汗。
老人的病很奇怪,因为在医院查不出病因,最后在心理医生的帮助下找到了答案。
原来老人以前并不怕冷,只是在他的老伴去世后,才出现这种状况,并且越来越严重。
医生说,他老伴的去世对老人的打击很大,于是心理上就觉得孤独,寒冷,由于一直给自己冷的心理暗示,于是身体也就觉得冷了。
所以老人怕冷是个心病,心病还需心药医,要对症下药才能消除疾病。
今天,我们也来认识一个有相同病症的人,我们也来当一回医生来给别人找一下病根,治一下病。
现在我们就来进入今天我们要学的新课——契诃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来给主人公别里科夫治治病。
(二)教学步骤1.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鲁迅说,倘要论文,必须顾及全篇,顾及作者的全人,顾及作者所生活的时代。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作者。
(1)作者简介安东•巴甫洛维奇•契诃夫(1860~1904)是19世纪末叶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他出生在一个由农奴赎身的自由民的家庭。
中学毕业后,考取了莫斯科大学医学院。
1880年,他在大学期间就开始了文学创作活动。
毕业后,他一边行医,一边写作。
契诃夫是杰出的短篇小说家和戏剧家。
他一生只活了44岁,但在他25年的创作活动中,他却写下了七八百篇短篇小说和中篇小说,还有十几个独幕剧和多幕剧。
套中人教学设计《套中人》预习案(5)讥诮()(6)撮()合(7)谗()言(8)多音字:①和和好()②恶恶心()曲高和寡()恶战()和面()厌恶()和稀泥()暖和()6小说三要素:、、。
7写作天地:细节描写是指作品中对一些富有艺术表现力的细小事物、人物的某些细微的举止行动,以及景物片断等的具体细腻的描写。
细节描写可以是对一定特定情节下的人物的语言、动作、外貌、神态、心理的描写。
没有细节就没有艺术,细节决定高度,细节决定深度。
课堂案学习目标:1 分析别里科夫这一人物形象及其典型意义。
2 学习抓住肖像、语言、行动和心理活动等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方法,体会作者幽默讽刺手法。
学习重难点:1重点: 了解别里科夫是怎样一个人及这个人物的典型意义。
2难点: 用各方面的具体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方法。
学习过程一、预习展示:(组内交流)二、课堂研讨:1 观察漫画,进行赏析。
2速读课文第一部分,找出别里科夫有形和无形的套子。
(难度系数☆☆)① 筛选并标出描写他特点的句子。
② 别里科夫为何喜欢把自己藏在套子里(用课本上的文字)?③我们能否用一个字或词总结别里科夫为何要躲在套子里?3从中反映别里科夫什么性格特点?(☆☆☆)4为什么全城的人怕这个胆小如鼠、弱不禁风的人呢?为什么他能辖制全城呢?(☆☆☆☆人物意义)5第二部分别里科夫的恋爱过程中发生了哪几件事?(3件)(难度系数☆☆)6在这几件事中,别里科夫是怎样表现的?作者是怎样刻画的?(☆☆☆)三、小结:1 人物形象总结:别里科夫是一个的人。
2 塑造人物的手法有哪些:神态动作语言心理等细节描写四、赏析⏹ 1 胡子常是两撇,汪处厚的胡子只是一画他只想有规模较小的红菱尖角胡子,不料没有枪杆的人,胡子都生不象样,又稀又软,挂在口角两旁。
既不能翘然而起,也不够飘然而袅。
他两道浓黑的眉毛,偏偏根根可以跟寿星的眉毛竞赛,仿佛他最初刮脸时不小心,把眉毛和胡子一股脑全剃下来了。
慌忙按上去,胡子跟眉毛换了位置,唇上的是眉毛,根本不会长,额上的是胡子,所以欣欣向荣。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精选4篇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篇一《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优质课《装在套子里的人》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契诃夫的一篇短篇名著小说成功地塑造了一个胆小怕事、反对一切社会变革的保守分子——别里科夫的形象传统教学往往按故事的时间顺序用两课时的时间从头讲到尾,这种教法费时多且易让学生产生厌倦感教学中,一个好的课堂切入点能激起学生浓厚的兴趣;为此,教师可打破小说时间顺序,设置情景,从别里科夫的葬礼切入,设置悬念,然后抽丝剥茧,层层分析,最后再回到葬礼,首尾圆合。
学生理解本文应该没有难度,但容易停于文字表面,忽略深层含义《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说:“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所以,教师在这个时候应该发挥应有的作用,或提供材料,或巧妙点拨引导学生探究文章的深刻内涵,让学生在紧张的思考中和开心的笑声里体会对别里科夫和那个时代的嘲笑和批判[教学目标] 1 总结别里科夫人物性格,分析全城人害怕别里科夫的原因,体悟最后一段的深刻含义,提高学生的筛选概括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在与别里科夫的对比中分析华连卡姐弟的作用在诵读品味的过程里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诵读品味法,点拨法,自主探究法[教学时数]两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穿过时光的云烟,我们看到,在一百多年前的俄国,有一场葬礼正在举行奇怪的是,送葬的人们的悲伤好像是装出来的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就让我们走进《装在套子里的人》,从这场葬礼说起吧二、初步感知,挖掘深层含义切入:这场葬礼首先出现在课文倒数第三段,我们读一读(学生齐读倒数第三段)师:这是谁的葬礼?人们称他作什么?明确:别里科夫,装在套子里的人人们为什么叫他“装在套子里的人”?别里科夫的表现反映了他的什么性格?明确(学生回答):(1)穿着:穿雨鞋、棉大衣,把脸蒙在竖起的衣领里,穿羊毛衫,戴黑眼镜,用棉花堵住耳朵用具、出行:晴天带雨伞,把表装在灰色鹿皮套子里,削铅笔的小刀也装在套子里,出行坐马车也要支起车篷——总结出别里科夫的一个性格:封闭(2)居家:卧室活像一只箱子,床上挂着帐子,睡觉则用被子蒙住脑袋——总结出别里科夫的一个性格:胆小多疑(3)引导学生齐读第一段结尾和第二段,列举别里科夫思想方面的表现:歌颂过去官方禁止的才觉得一清二楚违背法令的就闷闷不乐——总结出别里科夫的一个性格:怀旧,极力维护旧秩序(4)请几个学生读别里科夫的标志性言语: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要求读出他可笑的担忧心情(1)这个装在套子里的人对周围的人们有什么影响?明确:“可是这个老穿着雨鞋、拿着雨伞的小人物,却把整个中学辖制了足足十五年!可是光辖制中学算得了什么?全城都受着他辖制呢!”(2)他是校长吗?不是;他是市长吗?也不是;他只不过是中学里的一位普通的希腊文教师可是他为什么能辖制全城“足足十五年”呢?补充背景:这篇小说反映了19世纪末沙皇俄国的黑暗现实188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被刺身亡继位的沙皇亚历山大三世加强了专制恐怖统治受欧洲进步文明潮流的影响俄国也兴起变革之风,要求自由民主面对汹涌的变革浪潮,沙皇政府采取一切暴力手段进行镇压,逮捕流放革命者,查封进步刊物,禁锢人们的思想言论全国警探密布,告密者横行,一切反动势力纠合起来,对抗进步的潮流,竭力维护腐朽没落的沙皇统治明确:别里科夫之所以能辖制全城,是因为他的背后有强大的沙皇统治作为后盾,受沙皇政府的毒害,他的言行与思想都与沙皇专制制度一致,他自觉维护旧制度旧思想周围的人还没有勇气敢与他斗,所以都怕他,受他辖制三、继续探究,总结普遍意义不过,幸运的是,别里科夫终于死了,大家有什么感觉?明确:“大快人心”,大家从心里感到自由但为什么一个礼拜没完,生活又恢复旧样子了呢?课文最后一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明确:只要沙皇专制制度没有推翻,就会在这块土壤上不断滋生出新的别里科夫,所以生活还是老样子启迪人们,沙皇专制统治不推翻,腐朽的思想不铲除,就永远存在着别里科夫这样的人物,生活就不可能自由快活,所以必须从根本上推翻沙皇腐朽反动的统治如果我们略去沙皇统治这一背景,文中的“套子”给人哪些启示?明确:一个别里科夫死了,可还有更多的别里科夫活着这个人不只是活在19世纪,他还活在21世纪甚至还会活在下一个世纪他也不只是活在俄罗斯,还有可能活在世界其他任何地方其实,在现实中,“骄傲”是一种套子,“虚荣”也是一种套子,“嫉妒”是套子,“自私”也是套子我们只有根除自身的陋习,驱除心中的邪念,才可能摆脱“套子”的束缚,大步向前四、品味语言,分析华连卡姐弟的作用难道当时那个社会就没有一点亮色了吗?(学生答:有)对还有华连卡姐弟下面分角色诵读相应的段落(1)品读别里科夫和华连卡的语言请两个男生分别读:“天下竟有这么歹毒的坏人!”请两个女生分别读:“我们先走一步!多可爱的天气!多可爱,可爱得要命!” 问:你从这两句话中读出了人物什么样的心理和精神面貌?明确:别里科夫恼怒,老气横秋,性情孤僻;而华连卡愉快,朝气蓬勃,活泼开朗二人形成鲜明对比(2)品读别里科夫和柯瓦连科的对话请学生分角色朗读二人的对话部分,并请朗读者谈朗读感受问:在这段对话中,二人在思想性格等方面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你能总结出来并找出关键句给大家读读吗?明确:守旧思想和新思想的对比如:别里科夫:“您骑自行车,这种消遣,对青年的教育者来说是绝对不适宜的”“一位小姐,或者一个姑娘,却骑自行车——这太可怕了!”柯瓦连科:“讲到我姐姐和我骑自行车,这可不干别人的事”“谁要来管我的私事,就叫他滚!”虚伪阴险和光明磊落的对比如:别里科夫:“说不定有人偷听了我们的谈话了,为了避免我们的谈话被人家误解以致闹出什么乱子起见,我得把我们的谈话内容报告校长——把大意说明一下”柯瓦连科:“我是正大光明的人,不愿意跟您这样的先生讲话我不喜欢背地里进谗言的人”“报告他?去,尽管报告去吧!” 2 全城的人都怕别里可夫,为什么华连卡姐弟不怕?明确:华连卡姐弟是具有新思想、敢说敢为的年轻人,代表一种新生的进步力量,必然向旧势力斗争 3 为什么要写华连卡姐弟?明确:写华连卡姐弟,是为了反衬别里可夫,进一步揭露他套子式的思想和生活以他爱情和婚事的失败来说明这样的人绝不可能从“套子”里爬出来“恋爱”的过程实际上也是新旧两种思想斗争的过程,特别是他最后被华连卡的弟弟推下楼,最终郁闷而死,这充分表明当时的社会中别里可夫式的人物很多,但终将被送进坟墓,沙皇统治必将灭亡五、迁移延伸,警示后世之人让我们再回到葬礼上暮色四合,送葬的人渐渐四散离去我们发现别里科夫的墓碑上还没有墓联和墓志铭为警示后人让我们为别里科夫写一副墓联或一则墓志铭吧学生写作后在班内交流:披套而生,何苦;郁闷而终,何必在封闭的套子中忧郁而活,在忧郁的套子里无奈而死活在过去的套子中躲避现实,死在崭新的精神下大快人心装在套子里的人物,躺在坟墓里的时代六、小结(师生齐读)致别里科夫沉重的希腊文压弯你的躯壳,愚蠢的沙俄大衣,裹住一个没有血肉的灵魂权柄的黑伞能遮蔽太阳的光辉么?岸然的大盖帽,也难掩住伪君子的面影你的墨镜全然滤去春天的色彩,塞耳的棉花却敌不过飞鸟的齐鸣你有嘴,只会念叨残喘的文告,而你的双脚,永远永远在污泥辙印中踽踽独行你活着——是一只口袋,妄图将世界塞进你的套子;你终于死去——遗憾那一杯黄土没能埋葬你那游荡的幽灵!高中语文《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教案篇二教学目标:1、了解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即19世纪末沙皇俄国的黑暗现实。
《装在套⼦⾥的⼈》优秀教案《装在套⼦⾥的⼈》教学⽬标1、了解契诃夫及其作品,学会分析⼈物形象和塑造⼈物⽅法。
2、把握⼈物形象,注意⼈物性格的复杂性及其社会典型性。
3、学习领会作品中幽默讽刺⼿法和细节描写的运⽤。
教学重难点1、了解别⾥科夫是怎样⼀个⼈及这个⼈物的典型意义。
2、学习抓住肖像、语⾔、⾏动和⼼理活动的描写来刻画⼈物的⽅法。
3、理解领悟以讽刺⼿法来刻画揭露丑恶事物的表现⼿法,品味语⾔的讽刺意味。
教学步骤⼀、导⼊新课“⽼掌柜”难舍芭蕉扇要我换电扇,且慢复且慢!不怕花钱多,就怕担风险:⾬天怕打雷,晴天怕触电;倘若螺丝松,飞来⼤⼑⽚,重者削脑袋,轻则上医院。
还是稳妥点,仍⽤芭蕉扇,只要拼命摇,照旧能解汗!难舍芭蕉扇、惧怕电风扇的⽼掌柜,是⼀位⽂化低,眼界窄,接受新事物迟钝的⼩市民。
⼆、作者及作品1、契诃夫(1860-1904)安东?巴甫洛维奇?契诃夫(1860~1904)是⼗九世纪末俄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举世闻名的短篇⼩说巨匠和剧作家,是欧美三⼤短篇⼩说家(世界短篇⼩说之王,法·莫泊桑、俄·契诃夫、美·欧·亨利)之⼀。
代表作品有中篇⼩说《第六病室》,短篇⼩说《⼩公务员之死》、《变⾊龙》、《凡卡》、《带阁楼的房⼦》、《装在套⼦⾥的⼈》,剧本《樱桃园》等。
他的作品揭露了沙皇政府对⼈民的残酷压榨和剥削,讽刺庸俗腐朽的市侩习⽓,同情被侮辱与被损害的“⼩⼈物”,但局限于表达民主主义和⼈道主义思想,带着明显的抑郁哀伤的⾊彩。
2、写作背景19世纪末期的俄国正是农奴制度崩溃、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沙皇专制极端反动和⽆产阶级⾰命逐渐兴起的时期。
沙皇政府⾯临着⽇益⾼涨的⾰命形势,极⼒加强反动统治,沙皇政府的忠实卫道⼠,也极⼒维护沙皇的反动统治,仇视和反对⼀切社会变⾰。
三、题解“装在套⼦⾥的⼈”是指⽣活和思想上都有某种框框,不敢越雷池⼀步的⼈,⼩说中的主⼈公就是这样⼀个⼈物,他是沙皇专制主义的产物。
套中人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学习小说运用肖像、言行和心理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分析别里科夫这一形象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小组学习的形式,合作探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认识别里科夫的人物形象契诃夫大家熟悉吗?以前学过他的哪些作品?谁能简单介绍一下。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一、关于作者1、俄国契诃夫,是十九世纪俄国最后一位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巨匠。
托尔斯泰评价他“契诃夫是无与伦比的艺术家”深刻地揭露了俄国社会的各种病态,猛烈抨击了沙皇专制制度。
代表作品有《变色龙》《小公务员之死》。
作品风格:幽默讽刺。
2、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大师:(1)法国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羊脂球》《项链》“世界短篇小说巨匠”(2)美国欧·亨利:《麦琪的礼物》《警察与赞美诗》“美国生活的幽默百科全书”二、信息筛选(一)整体感知:第一部分(1-5段):介绍别里科夫的外表、生活习性和思想性格第二部分(6—37段):介绍别里科夫与华连卡恋爱以及最后的失败。
第三部分(38—40段):埋葬别里科夫,但生活中还有很多“别里科夫”己,还想要把别人也装进自己的套子中,请问是哪些人呢?人们的生活状态又是怎样的?(在原文勾画出关键词)答:三类人:1、学生:只要听到了流言,说学生“闹出了乱子”,别里科夫就“慌了”,接连发表“套子式的论调”,压得人们透不过气,知道把学生开除了事。
2、教师:值得深思的是,那些教师都是有思想的、很正派的人,受过屠格涅夫和谢德林的陶冶,以致整个中学被“辖制”了足足十五年。
3、全城的人:“教士们当着他的面不敢吃荤,也不敢打牌。
人们什么事都怕,他们不敢大声说话,不敢写信,不敢交友,不敢看书,不敢周济穷人,不敢教人念书写字… …全城人战战兢兢的活了十到十五年”生活状态:害怕;不敢;战战兢兢三、合作探究这样的一个热衷于把自己装进各种套子里的“套中人”在日常生活中又是怎样表——人物形象类题目答题方式(一)常见的提问方式:1、结合全文,分析“×××” 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套中人》教学设计《套中人》教案【教学目标】.认识别里科夫的人物形象及其时代意义;2.了解课文环境描写和人物描写的方法;3.领会作品中幽默讽刺手法和细节描写的运用;4.积极思考人生,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教学重点】目标2、3【教学方法】阅读法、讨论法【教学辅助】多媒体【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由“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导入课文。
二、整体感知.介绍契诃夫。
契诃夫(1860~1904),是19世纪后期俄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一生写了七八百篇短篇小说和中篇小说,以及十来个剧本,深刻地揭露了俄国社会的各种病态,猛烈抨击了沙皇专制制度。
860年1月29日出生在俄国一个杂货店老板家。
他从小生活困苦,靠当家庭教师维持生活和求学。
1884年从莫斯科大学医学系毕业后当了一名医生。
与社会和人民的广泛接触,丰富了他的阅历,为日后的创作积累了素材。
从入学的第二年开始,契诃夫便在一些幽默刊物上发表短篇小说。
他截取平凡的日常生活片段,凭借精巧的艺术手法对生活和人物作真实描绘和刻画,不动声色地展示重要的社会内容。
他认为“天才的姊妹是简练”,“写作的本领就是把写得差的地方删去的本领”。
契诃夫的小说内容丰富,其代表作有揭露统治阶级奴才的暴戾无耻的《变色龙》《普里希别叶夫中士》等;反映小市民庸俗与丑恶的《匿名者的故事》《跳来跳去的女人》等。
《哀伤》《苦恼》《万卡》等真切地写出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和悲剧命运;而《没意思的故事》《套中人》等则深刻地揭示出知识分子的空虚苦闷,向往新生的内心世界。
他的剧作《万尼亚舅舅》《三姊妹》等与他的小说一样表面上并无离奇之处,大都讲述很普通的生活故事,然而细细品味,作品中蕴含着深邃的思想,人物的对白常常包含着丰富的潜台词。
他的最后一个剧本《樱桃园》发出了年轻的俄罗斯的声音:“永别了,旧生活!”“你好,新生活!”1904年7月15日,契诃夫病逝于德国。
2.相关背景。
《套中人》写于1898年,是契诃夫优秀的代表作之一。
《套中人》教案二、教学目标1.正确认识别里科夫的人物形象及其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公开课)2.学习小说中幽默讽刺手法和细节描写的运用三、课前预习1.了解相关文学常识2.熟读文本,列出小说情节提纲3.找出别里科夫身上套子的具体体现?四、授课过程预习内容展示(一)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契诃夫(1860—1904),19世纪末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剧作家与莫泊桑(法)、欧·亨利(美)并称为世界文坛三大短篇之说之王一生写了七八百篇短篇小说,代表作有《小公务员之死》《变色龙》《第六病室》《套中人》《万卡》等后期转向戏剧创作,写过十多个剧本他的作品揭露了沙皇政府对人民的残酷压榨和剥削,讽刺庸俗腐朽的市侩习气,同情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小人物”写作风格独特,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具有典型意义的人和事,以简练的手法、幽默讽刺的笔调塑造出完整的典型形象2.写作背景十九世纪末,俄国社会矛盾日益尖锐,阶级斗争日趋激烈,马克思主义在俄国广泛传播,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潮和工农运动高涨,新事物不断涌现整个俄国处在革命的前夜,沙皇政府为维持其腐朽、黑暗的反动统治,对人民实行高压政策,禁锢人民的思想,扼杀一切新生事物沙皇政府的忠实卫道士,也极力维护沙皇的反动统治,他们一方面仇视和反对一切社会变革,另一方面也十分惶恐不安(二)理清脉络,把握小说情节结构第一课时导语:文学作品中很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已成为生活中的代名词了,如你真是条变色龙(见风使舵),你典型的孔乙己(要面子、忠厚、迂腐),他活脱脱一个诸葛亮啊(聪明),还有一个——你千万别成了别里科夫啊,(幻灯2)这是为什么?别里科夫又是什么的代名词呢?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这位流传了近一个世纪的名人一、剖析别里科夫的人物形象题目中最关键的是哪个词?(套)那就让我们从这个“套”字入手吧!1问(1)看图(看图说话),先请一位同学起来描述一下我们的主人公(2)某某同学刚才描述的实际上就是主人公身上哪方面的套子?(外表上的)(3)除了外表上的套子,别里科夫还极力想把什么藏在套子里?(思想)思想上的套子又有哪些体现呢?(3段—6段)(4)对于套子,书上有一处很精彩的描写,我们齐读一下(58页1011段)总:可见这个人浑身上下,里里外外,时时背着套子,处处带着套子(幻灯3)2问(1)奇怪了,为什么这个人总想把自己装进套子里呢?小说中怎么解释的?(2)这里提到一个词“现实”,现实怎么了,有些什么东西让他如此憎恶、害怕?启发:结合背景,当时社会上涌现出很多什么,如马克思主义思潮、男女骑自行车,开茶楼等等明确:(新事物),也就是说别里科夫表面上憎恶的是现实,实际上憎恶的是新事物(3)憎恶新事物,言外之意喜欢——(旧事物),说明这个人(顽固守旧、胶柱鼓瑟),而这里的旧结合背景应该指什么?(旧制度下的旧思想、旧形式等等)总:因此别里科夫把自己装进套子里的根本原因应该是以上我们分析的这几点吧,哪位同学起来总结一下?(憎恶新事物、维护旧制度、顽固守旧)(幻灯3)3问(1)别里科夫身上的套子对周围有影响吗?(肯定有!)(2)齐读58页第一段,也可让同学自己找,然后读可见这些套子紧紧地束缚着周围的人(幻灯3)(插):为什么“别理科夫”能辖制全校甚至全城10至15年之久?明确:这句话暗含了作者的用意:别里科夫不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人的代表,是旧势力的代表,因此这句话暗示了旧势力的顽固,新生力量的薄弱,当然这里的薄弱是星星燎原之火式的薄弱,只是暂时的其实文中还有一个细节暗示了旧势力的顽固,就是别里科夫乒乒乓乓滚下楼梯之后,完好无损这一细节,也暗示了旧势力不是那么容易被动摇得很好有的同学注意到了,解读文本的能力还是很不错的(3)这是对别人的影响,对自己呢?影响最大的是哪件事?(板书“婚姻”)(4)有同学在预习中质疑过这样一个问题——别里科夫生活中发生了那么多事,小说为什么把他的婚姻作为主要情节?4问(1)婚姻失败后只一个月,别里科夫就死了,病死的?意外身亡?还是另有其因?拿出本子,你给比里科夫诊断一下,并出具一份死亡报告(2)某某读一下你的诊断书 / 某某你的诊断结果是什么?/ 某某你是怎么诊断的?评价:笑死(最直接原因)、吓死、饿死(注意到人生存的一个最根本条件)、抑郁死、丢死、气死、(看来同学们都有当医生的天分)启发:所有这些死因的背后有没有更深层的死因?我们刚才分析了什么对他的影响之大?总:套子!所以杀害别里科夫的元凶应该是谁?(套子)(幻灯4)5问(1)别里科夫死了,三所学校的人去参加了葬礼,假如你也去了,你会怀着怎样的心情?总:一句话——让我欢喜让我忧啊!6总结:(1)你的心情其实就是对别里科夫人物形象的总结你既高兴又有些伤感,说明他既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哪位同学起来总结一下?(2)一方面他用旧制度的条条框框束缚着我们,是旧制度的维护者,我们觉得他可恶,因此这样一个人死了是一件大块人心的事;另一方面他在束缚别人的同时又把自己给束缚死了,又成了旧制度的受害者和牺牲品,所以我们又觉得他可怜(幻灯5)(3)现在我们知道了,别里科夫应该是什么的代名词啦?(可恶而又可怜的胶柱鼓瑟、胆小多疑的人)二、正确认识人物的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1问:我们由套子入手分析了人物,下面让我们再回到套子这里的“套子”是个比喻义,是个形象的说法,它的本意可以用哪几个词来替换它?明确:束缚、禁锢、枷锁、桎梏、笼子等等板书:套子——束缚(即旧制度下的旧思想旧形式等对人们的种种束缚)2问:因此契诃夫塑造这个“套中人”的目的就不言而喻了吧?哪位同学起来说一下,结合背景?明确:揭露旧制度对人们的束缚,唤醒人们的自由意识,呼唤人们挣脱束缚,追求自由这就是“别里科夫”这一人物形象的时代意义了(幻灯6)3问(1)别里科夫身上有这么多套子,我们身上有没有?前后4人一组,找一下我们生活中的套子,选出一个代表做好记录,准备发言(2)如:①学校的校规、校纪②法律法规③办事要托关系走门子④时下生活中的很多车奴、房奴、卡奴⑤父母的爱⑥心理上的束缚:自卑、自闭、自负、恐惧等⑦体形上的套子、年龄上的套子⑧父母的爱⑨⑩总:看来我们真的不堪重负了,都成了老黄牛了4问:怎么办?(挣脱束缚)都挣脱吗?看一首小诗——《风筝》(幻灯7)齐读,这是风筝埋怨线束缚了自己,风筝该不该挣脱线的束缚?我们该怎么对待刚才我们找的这些生活中的套子?明确:有一些束缚,如法律法规、校规校纪、衡量事物正确与否的标准等等,这些套子不但不能挣脱,而是应严格遵守,而且这些用“套子”界定也不是很妥当,应称为“规矩”,无规矩不成方圆;但自卑啊、保守啦、走后门啦等等,这些不合理的套子是应该大胆地挣脱的(幻灯8)总之,要正确、合理的对待生活中的“套子”,这就是百年之后,我们再来认识别里科夫的最现实的意义吧!!第二课时一、讨论课文中讽刺手法和细节描写的作用(一)幽默的讽刺手法的运用1.请同学找出文中典型的带有幽默的讽刺性的句子2.分组讨论这种手法的作用3.老师总结讽刺是用漫画或嘲讽的语言描绘刻画对象,以达到否定和贬斥的效果课文中的讽刺有以下一些特色:(1)夸张的语言和漫画式的勾勒,如大热天穿雨鞋带雨伞,穿暖和的棉大衣,从楼上摔下却安然无恙反映人物的迂腐可笑(2)揭示人物荒谬的生活逻辑如别里科夫将教师骑自行车与学生用脑袋走路联系起来,反映他腐朽落后,害怕变革的思想(3)含蓄的对比,如别里科夫辖制着全城,人们都战战兢兢,反过来他自己又是战战兢兢不能入睡这些描绘和刻画真是入木三分,暴露和批判了别里科夫腐朽丑恶的灵魂同学们读这类文章,笑过以后要将目光深入到人物的内心,认真进行思考,才会有所悟,有所得(二)细节描写的作用1.同学找细节描写的例句如:摔下楼梯、哈哈哈大笑、笑之后的心理描写等等2.分组讨论其好处3.老师总结这些细节和《守财奴》里的写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可以更好的刻画出人物的心理和性格五、课外训练1.《基础训练》和《新课堂》六、课后反思优点:1.课堂教学设计目标切中肯綮,明确有效;教学过程简练流畅,环环相扣,收放自如;学生活动设计新颖,“死亡报告”尤为一大亮点;对学生情感态度的引导巧妙恰当能够教充分份地体现出新课改的精神环环相扣、简练流畅、收放自如、亲切自然不足:1.应有设计的主问题,如:快速把握情节、你看到一个怎样的别里科夫、死亡报告、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个人、现实生活中别里科夫的意义等,这样既有预设,又有生成,否则预设太多,空间太小2.最后用“束缚”代替了“套子”,应再回到套子更好3.现实套子的交流没有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