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服装
- 格式:pptx
- 大小:1.98 MB
- 文档页数:20
中西近现代服饰文化比较研究服饰文化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社会状况、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风俗习惯。
中国和西方近现代服饰文化由于历史背景、文化传统和价值观的差异,呈现出独特的特点和风格。
本文将对中西方近现代服饰文化进行比较研究,以期深入理解两种文化之间的异同和影响。
中国古代的服饰文化源远流长,受到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近现代以来,随着社会的变革和西方文化的传入,中国服饰文化开始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从清朝末年的长袍马褂到民国时期的旗袍和西服,再到新中国成立后的中山装和改革开放后的多元化服饰,中国的服饰文化经历了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
西方的服饰文化同样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古希腊、罗马的束腰宽衣到中世纪的骑士铠甲,再到工业革命后的西装、女裙和现代设计师的创意服装,西方服饰文化不断发展和创新。
近现代以来,西方服饰文化成为全球流行趋势的引领者,各国的时装设计师纷纷向其学习借鉴。
中国近现代服饰文化内涵丰富,意义深远。
从清朝末年的长袍马褂到民国时期的旗袍和西服,再到新中国成立后的中山装和改革开放后的多元化服饰,这些服饰不仅代表了不同时期的文化风貌,更体现了人们对于社会变革和国家发展的态度。
例如,中山装的出现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对国家独立和民族振兴的追求,旗袍则成为了中国女性解放和追求平等的象征。
西方近现代服饰文化的内涵同样非常丰富。
从工业革命前的传统服装到现代设计师的创意服装,西方的服饰不仅反映了不同时期的社会状况和文化思潮,同时也对全球的服饰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20世纪60年代的流行音乐和青年文化催生了一批摇滚明星和他们的个性化着装,这些服饰风格不仅影响了当时的年轻人,也成为了后世众多年轻人追求的时尚风格。
中国近现代服饰文化的现状是多元化和快速变化。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互联网的发展,中国的服饰文化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国际影响。
与此同时,国内的时装设计师也在不断探索和创新,推动了中国服饰文化的多元化发展。
中国近现代服饰发展史(1912年以来)近代辛亥革命结束了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中华民族的服饰进入了新时代。
在此之前,改良主义者康有为于1894年、外交大臣伍廷芳于宣统初年,曾上书改革服制和服式;中国留学生也改穿西装。
随着中外交流的加强,五彩纷呈的服装终于冲垮了衣冠等级制度。
传统的袍、衫、袄、裤、裙越来越多地接受西方服饰影响,并被许多新品种新款式取而代之。
民国初年出现西装革履与长袍马褂并行不悖的局面。
穿着中西装都戴礼帽,被认为是最庄重的服饰。
孙中山提出自己的主张,他认为:“礼服在所必更,常赐听民自便。
”希望能有一种“适于卫生,便于动作,宜于经济,壮于观瞻”的服装式样。
于是,孙中山决心自己设制服装。
他经过缜密思考,精心设计,并征求意见,终于创制了一套具有我国民族特点的简便服装——中山装。
20年代前后出现中山装,逐渐在城市普及。
孙中山设计的中山装,兼具中西装之所长。
它是以广东便服为基样,在直领上加一翻领,如同将西装内衬衣的硬领“移植”过来。
这样使上衣就兼具了西装上衣、衬农和硬领的功用,穿起来显得很硬挺。
同时,又将便服或一般西装的三个暗袋改为四个明袋,如此“双双”、“对对”,颇具均衡对称之感,很符合中国人的审美观点。
又在上下左右四个衣袋上加上软盖,并各订扭扣一枚,既美观又安全,可防袋内物品遗失。
下面的两个明袋采用能缩涨自如,颇具弹性的“琴袋”式样,旨在便于放置书本、笔记本等必需品之用。
如此一小事,也足以证明一代伟人好学心切,随时不忘读书的美德。
孙中山开始设计上衣的钮扣有七个扣子后来为了方便起见,改成了五个。
这就是小翻领、四袋、五扣的中山装上衣。
孙中山还参照西装裤的式样亲自设计了中山装裤子:前面开缝,一律用暗扣;左右两侧各置一大暗袋;右前部分设一小暗袋,俗称表袋,也可藏用。
中国近现代服饰的演变过程
中国服饰的演变可追溯到汉朝,2000多年来服饰革新的变化一直沿着历史的洪流,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水平的变化及近代穿衣史的演变中,中国的服饰以变化不断,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的近现代服饰。
汉朝(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汉朝的服饰形象以衣服为主,采用重衫和轻衫搭配。
其中,重衫用厚实的布料制成,轻衫则用薄薄的布料制成。
重衫有各种“衣”的称呼,如“腰衣”,“头衣”,“衣衫”,“大衣”,“袍子”等,而轻衫则有“衣裳”,“长袄”,“短袖”,“短衫”等。
此外,礼服还有“簪子”,“鹤凤簪”,“麒麟簪”,“凤毛簪”,“凤凰簪”,“龙凤簪”,“凤鸟簪”,“鹤凤簪”等,用来凸显衣着身份高贵的特性。
唐朝(公元618年-907年):唐朝服装穿衣风格保留了汉朝的一些传统,但也有一些变化。
它的服饰以衣裳为主,采取两件上衣和双件下衣的搭配,其中,上衣有五件:大衣,腰衣,头衣,短衣,袖衣;下衣有双件:袍子和裤子。
此外,唐朝的服装还有一种袖子长衫,用来搭配袖子长裤,以凸显个人的高贵特性。
宋朝(公元960年-1279年):宋朝的服装风格大体上保留了唐朝的风格,但也有一些变化。
中国近现代服饰变迁的特点
中国近现代服饰变迁的特点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西方文化影响:近现代以来,中国与西方国家的交流增加,西方服饰、时尚和审美理念逐渐渗入中国社会,影响了传统服饰的演变。
政治和社会变革:清朝末期的改革运动和辛亥革命等社会政治变革,导致了服饰风格的转变,尤其是男女装的简化和西化。
民族主义和文化复兴:20世纪初,民族主义抬头,强调中华传统文化和服饰的复兴,儒雅、古朴的服饰重新受到重视。
西方化与现代化:20世纪中叶以来,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加快,服饰风格更加西方化、多样化,尤其是都市和年轻人的着装受到西方时尚影响较大。
民族特色的强调: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人们也开始更加注重传统文化的保护和民族特色的弘扬,民族服饰在特定场合和节日得到重视和使用。
高级定制与大众时装:近现代服饰市场逐渐形成高级定制和大众时装并存的格局,不同社会阶层和人群有不同的服饰选择。
女性地位的演变:女性在近现代社会的地位逐渐提升,服饰的设计和风格也更加注重女性的自主和时尚需求。
这些特点使得中国近现代服饰经历了丰富多样的变迁过程,融合了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元素,形成了独具魅力的服饰文化。
中国近现代服饰变迁的特点1.西方文化的影响:近现代初期,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和对中国的西化运动,西方文化对中国的服饰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西方服饰的流行和西式设计的引入,改变了传统的中国服饰风格。
西装、礼服、连衣裙等西方服饰逐渐成为中国社会中上层人士的时尚选择。
2.社会地位的象征:近现代社会的变革导致了社会阶层的分化,服饰成为了人们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过去,朝服、官服等仅限于贵族和官员阶层,而在近现代,人们通过着装来展示自己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实力。
高级商人和富人开始模仿西方的着装风格,以彰显他们的社会声望。
3.女性地位的提升:近现代,中国妇女的社会地位发生了巨大变化,妇女开始争取平等权利和自主性。
这种社会变革也反映在服饰上,之前束脚裙、缠足,以及头发盖披都被认为是妇女的地位象征,而近现代妇女开始逐渐放弃这些束缚。
女性开始穿着裤子、宽松的长袍等更为舒适的服装,表达了自己的自由意志和平等需求。
4.民族主义的影响:20世纪初,中国掀起了一股民族复兴的浪潮。
这种民族主义的思潮也影响到了服饰的演变。
民族传统服饰开始重新流行起来,人们对于传统服饰的兴趣和关注逐渐增加。
襄领、袄、旗袍等传统服饰重新被设计和改良,成为了民族自豪感的象征。
5.外来文化的融合:中国在近现代积极吸收外来文化,这种变迁也融入了中国服饰的演变中。
中式服装和西方元素的融合成为了新的时尚潮流。
传统的中国服饰元素如绣花、褶皱、荷叶边等被加入到现代设计中,重新演绎了中国服饰的风格。
总而言之,中国近现代服饰的变迁是一个多元化的历史过程。
西方文化的影响、社会地位的象征、妇女地位的提升、民族主义的影响以及外来文化的融合,都是这一历史变革的主要特点。
这些变迁体现了中国社会的变化和发展,也反映了中国人民对于个人形象和文化传承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