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一般检验-血涂片制备和染色
- 格式:ppt
- 大小:3.97 MB
- 文档页数:53
一、实验目的通过本次实验,掌握临床检验基础实验的操作方法,熟悉各种检验原理及临床意义,提高对临床检验结果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二、实验内容1. 血液标本采集和血涂片制备(1)皮肤采血法:在手指指腹内侧采血,用于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测定等。
(2)静脉采血法:在肘静脉采血,用于血常规、生化检验等。
(3)血涂片制备:将采集的血液涂于载玻片上,固定后进行染色和显微镜观察。
2. 血液一般检验(1)红细胞计数:采用改良牛鲍血细胞计数板,计算一定体积内红细胞数量,计算红细胞计数。
(2)血红蛋白测定:采用氰化高铁血红蛋白测定法,计算血红蛋白浓度。
(3)红细胞形态检查:观察红细胞形态,判断有无贫血、红细胞形态异常等。
(4)血细胞比容测定:采用微量法,测定红细胞在全血中所占体积百分比。
(5)网织红细胞计数:采用试管法,计算网织红细胞数量。
(6)红细胞沉降率测定:采用魏氏法,测定红细胞沉降速度。
(7)白细胞计数:采用血液分析仪,计算白细胞总数。
(8)白细胞分类计数:采用血液分析仪,计算各类白细胞百分比。
(9)白细胞形态检查:观察白细胞形态,判断有无感染、炎症等。
(10)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采用试管法,计算嗜酸性粒细胞数量。
3. 血栓与止血一般检验(1)血小板计数:采用血液分析仪,计算血小板总数。
(2)凝血酶原时间测定(一步法):测定凝血酶原时间,判断凝血功能。
(3)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测定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判断凝血功能。
(4)纤维蛋白原含量测定:测定纤维蛋白原含量,判断凝血功能。
(5)凝血酶时间测定:测定凝血酶时间,判断凝血功能。
4. 血型鉴定与交叉配血(1)ABO血型鉴定:采用正向、反向定型,确定受血者血型。
(2)交叉配血:将受血者血清与供血者红细胞混合,观察有无凝集反应;将受血者红细胞与供血者血清混合,观察有无凝集反应。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1. 血液标本采集和血涂片制备(1)皮肤采血法:成功采集手指指腹内侧血液。
血涂片的实验原理
血涂片实验的原理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
1. 血液样品制备:首先需要从被测者的血液中获取一定量的血样。
通常采用的方法是通过静脉穿刺或者采用鲜血指尖刺破的方式获得血液。
获得血液样品后,需要进行一定的处理和稀释,以便观察细胞和细胞成分的形态和数量。
2. 血涂片制备:将处理后的血液样品以一定的技巧涂布在载玻片或者显微镜盖玻片上。
涂片时需要控制好涂片的厚度和均匀性,以保证后续观察时的清晰度和准确性。
3. 血涂片染色:为了增强细胞和成分的对比度和可见度,在制备完成的血涂片上需要进行染色处理。
常用的染色方法有使用Wright染色液或者 Giemsa染色液。
这些染色方法能够显著提
高细胞和细胞成分的可见度,便于观察和分析。
4. 显微镜观察:经过染色后的血涂片会呈现出不同种类细胞和细胞成分的不同形态和特征。
通过使用显微镜观察和放大这些细胞和细胞成分,可以对血液样品中的各种细胞类型、数量和形态进行分析和检测。
5. 数据分析:通过对观察到的细胞和细胞成分,特别是白细胞和红细胞的形态、数量和比例等进行分析,可以判断出个体的血液状况,如是否存在炎症、贫血、感染或其他疾病。
同时还可以观察其他血液成分如血小板的数量和形态,以及其他相关细胞的异常情况。
总之,血涂片实验通过制备、染色和观察血液样品,以及对所见细胞和细胞成分进行分析和检测,来获得与个体健康状况相关的信息。
血涂片制备与染色临床应用血涂片制备是临床实验室中常见的实验操作,用于观察和诊断患者的血液情况。
正确的血涂片制备与染色技术将有助于提高血涂片的质量,为临床医生提供准确的诊断信息。
本文将介绍血涂片制备的步骤以及常用的染色方法,并探讨其在临床应用中的意义。
一、血涂片制备步骤1. 准备工作:首先需要准备好检测所需的材料,包括玻璃片、无菌注射器、消毒酒精、无纺布等。
确保工作台面整洁,无尘无菌。
2. 采集血液样本:选择合适的采血部位,用无菌注射器采集血样,并将血样滴在玻璃片上。
3. 制备血涂片:将另一块玻璃片平行放在血样上,以45度角倾斜,缓慢向前移动,使血涂片的宽度均匀。
4. 干燥固定:将制备好的血涂片晾干,或者用火焰烘干,使细胞固定在玻璃片上。
5. 染色处理: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染色方法进行处理,使细胞核、胞质等结构清晰可见。
二、血涂片染色1. Giemsa染色:是血涂片最常用的染色方法之一,可用于观察红细胞形态、白细胞分类及寄生虫等。
染色时间和比例需控制好,避免染色过度或不足。
2. Wright染色:适用于白细胞分类和形态分析,特别是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的染色效果较好。
3. 厌氧染色:用于观察寄生虫、真菌等微生物,需要较长的染色时间和特殊的操作条件。
三、血涂片在临床应用中的意义1. 诊断疾病:通过观察血涂片中各种细胞的数量、形态、分布等特征,可以帮助医生诊断贫血、感染、白血病等疾病。
2. 指导治疗:血涂片可以反映患者的血液情况,指导医生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监测治疗效果。
3. 预后评估:血涂片中某些指标的变化可以反映患者病情的进展和预后情况,有助于医生及时调整治疗策略。
综上所述,正确的血涂片制备与染色技术对于临床医学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规范操作和严格控制,可以提高血涂片的质量,为临床诊断提供可靠的依据。
希望本文对于血涂片制备与染色临床应用有所帮助,谢谢!。
血涂片的制备及染色血涂片的制备及染色摘要血涂片是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实验室检测方法之一,应用于疾病的筛查,发现,诊断以及监控。
本文提供了在临床检验中制备及染色出优质血涂片的一种参考。
虽然在如何人工制备血涂片上仍存在某些“工艺”,但是已尽可能采用了客观标准使得临床实验室能准备和染色出优质血片。
本参考中包含固定和染色手工工艺中的问题解决方法。
关键词:血涂片制备,染色前言血涂片是世界上使用最广泛和最频繁的检测方法之一,但似乎没有关于血涂片制备要求,程序及潜在问题等的综合性文献。
虽然血涂片的制备是个简单的过程,但作为一种检测方法,有很多因素可导致检测失败或比其预期低效。
本文应国际血液学标准化委员会的请求所写,并作为实验室血细胞计数板的指导方针。
本文旨在提供临床检验中用于形态评价的血涂片制备及其染色的指导和标准化。
显微镜分析过程和解释不在本文的范围内。
列举的方法中包括最先进的技术以及发展中国家实验室的适用方法。
发展中国家不具备最高水平的指标,但应在所有条件下可达到其规定的指标,以确保诊断测试的质量,以免降低病人护理。
这点尤其重要,因为无论对于病例发现,诊断或疾病监测,血涂片显微镜分析所得数据通常在临床情况中起最终和决定性的作用。
为了方便参考使用,本文采用一种特殊的格式来描述涉及血涂片制备和染色的各个步骤。
血涂片制备载玻片载玻片应由最高纯度的耐腐蚀玻璃制成;通常不可接受其他材料如塑料。
典型玻片为75×25mm,约有1mm 厚度,必须平整,无扭曲和波痕,而且必须澄清无色(“水白,无色透明”)。
荧光显微镜检测必须使用无自发荧光的玻片。
最好使用预洗过的载玻片,但至少实验室必须确保载玻片无划痕,干净无尘、绒线,油脂(指纹),而且必须干燥。
这就意味着在潮湿环境中,载玻片必须能抗水。
在所处密闭容器开启后,载玻片必须保存于干燥器或装有无水(甲基)乙醇或乙醇与丙酮混合液(3:1)的容器内直至被使用。
载玻片需一直保存于密闭容器中,只能在立即使用前开启。
检验技师检验资料:血涂片制备与染色检验技师检验资料:血涂片制备与染色血涂片是通过特定的方法将血液按一定方向均匀涂开的过程,微观上使细胞是由球形变为平面形或近平面形平铺在载片上。
血涂片的显微镜检查是血液细胞形态学检查的基本步骤,特别是对于各种血液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血涂片制备是否合格、染色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检验结果的质量。
(一)血涂片制备1.载片的准备新载片常带有游离碱质,须用浓度为lmol/L的HCl浸泡24h,再用清水彻底冲洗,干燥后备用。
旧载片要用含洗涤剂的清水中煮沸20min,洗掉血膜,再用清水反复冲洗,最后用0.95L/L乙醇浸泡1h,干燥备用。
使用载片时,不要用手触及片表面,保持片清洁、干燥、中性、无油腻。
2.血涂片制作方法取血液标本一滴置载片的一端,以边缘平滑的推片一端,从血滴前沿方向接触血液,使血液沿推片散开,推片与载片保持30~45○夹角,平稳地向前推动,血液即在载片上形成薄层血膜。
涂片的厚薄与血滴大小、推片与载片之间的角度、推片时的速度及血细胞比容有关。
血滴大、角度大、速度快则血膜越厚;反之则血膜越薄。
一张良好的血涂片,要求厚薄适宜,头体尾明显,细胞分布均匀,血膜边缘整齐并留有的空隙。
(二)血涂片染色染色的目的是使细胞的主要结构,如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染上不同的`颜色,以便于镜下观察识别。
血涂片染色包括两个过程:固定和染色。
固定是将细胞蛋白质和多糖等成分迅速交联凝固,以保持细胞原有形态结构不发生变化。
常用的染色方法有瑞特染色法(Wright)、姬姆萨染色法(Giemsa)等。
1.瑞特(Wright)染色法本法的特点是将固定和染色合并在一起进行,手续简便,染色时间短,对白细胞特异性颗粒着色较好,但对核的着色略差。
2.姬姆萨(Giemsa)染色法姬姆萨染料由天青和酸性染料伊红组成的复合染料。
染色原理、缓冲液与瑞特染色法大致相同。
本法对细胞核结构和寄生虫着色较好,结构显示更为清晰,但细胞质和颗粒着色较差。
血涂片的制备
血涂片是一种常用的医学检查方法,它可以用于诊断各种疾病和病理状态。
制备血涂片是血液学和临床检验中最基本的技术之一。
下面将介绍血涂片的制备步骤和注意事项。
1.采集血液样本:血涂片的制备需要采集一定量的新鲜血液样本。
通常使用静脉采血或割破手指采血的方法。
2.涂片处理:将采集到的血液样本滴在干净无菌玻璃片上,并用另一个无菌玻璃片将血液样本压扁,使其均匀地覆盖整个玻璃片。
3.烘干和固定:将血涂片在通风干燥处晾干,或者使用电热板加热干燥,直到血液完全干燥。
然后在草酸钠溶液或其他固定剂中固定片子。
4.染色:将固定后的血涂片浸泡在适当的染液中,如吉姆萨染液。
一般染色时间为5-10分钟,然后用水洗净。
5.干燥和观察:将染色后的血涂片在通风干燥处晾干,然后使用显微镜观察。
通常可以观察到血细胞、白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等。
注意事项:
1.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防止污染。
2.血液样本需新鲜,避免凝块。
3.制备血涂片的过程要快,以避免血液样本干燥和变形。
4.固定血涂片的时间和染色时间要控制好,否则会影响结果。
总之,制备血涂片是一项基本的、重要的技术,需要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进行操作,以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