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原君
- 格式:pdf
- 大小:1.75 MB
- 文档页数:21
高中语文《原君》参考参考精品素材新人教选修高中语文《原君》参考参考精品素材新人教选修文化背景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其后,封建社会逐渐走上了下坡路。
明清之际是一个社会大震荡的时代,在封建经济自身的发展中出现了新的经济成分,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空前激化,中国两千年来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已经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一些先进的思想家开始意识到即将发生“天崩地解〞〔黄宗羲〕的历史变化,认为古老的封建制度“已居不得不变之势〞〔顾炎武〕,于是自明亡后,一批汉族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便怀着痛心疾首的悲愤,对封建政治思想掀起了一个反思和批判的高潮。
这一思潮有两个指向,一是指向宋明理学,尤其是王阳明一派,批判他们的空谈误国;一是对宋以来的政治体制进行思考,尤其是对皇帝“家天下〞的专制体制进行猛烈的批判.在这方面,黄宗羲是一个典型代表.实际上在明朝未亡之前,东林党人就提出“以众论定国是〞的政治主张,以“天下之公〞对抗专制统治者的“一己之私〞,要求言论自由,这可以说是明亡之后批判和反思思潮的一个先声.作为明亡的亲身经历者,黄宗羲在一系列抗清活动失败后,从总结明亡教训的角度写成《明夷待访录》一书,对专制政体做了初步的反思,对封建帝王的专制独裁进行了激烈的批判;同时,从民族兴衰存亡的角度,对未来社会所应具有的政治体制也做出了有益的思考。
首先,他从人的本性与国家起源的角度分析了君主的产生,指出君主的职责在于为天下人兴利、释害,君主与天下的关系应该是“天下为主,君为客〞。
然而后世之君却颠倒了他与天下的关系,视天下为自己的私产,把天下之利归于己,把天下之害归于老百姓,由此成为“天下之大害〞。
明确表达了废除君主专制的思想。
其次,他分析了臣子在国家统治中的地位,指出君臣之间也应当是平等的关系。
他说:“夫治天下犹曳大木然,前者唱‘邪’,后者唱‘许'。
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
〞这就是说,君臣之间虽然有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但不是主仆关系,而是相互配合的关系,他们都必须服从于治理天下这一大事,因为“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在这个基础上,一个人出仕做官,也首先必须以治天下为事,是“为天下也,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这就对臣子提出了新的要求。
高中语文必修三《原君》教案优质范文3篇推荐文章小学五年级语文《景阳冈》优质教案范文热度:小学五年级语文《白杨》优质教案范本热度:小学五年级语文《作文上的红双圈》优质教案范文热度:小学六年级语文《藏戏》优质教案范文热度:小学一年级语文《小白兔和小灰兔》优质教案模板热度:2020年已经开始了,各位朋友在新的一年也要继续努力啊。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是高中语文必修三《原君》教案优质范文,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高中语文必修三《原君》教案优质范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民主启蒙思想家黄宗羲的生平及其思想;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行阅读,积累文言知识;学习事例和对比论证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学会辨析文言字词在不同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逐步提高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了解古代作品的思想观点,培养学生探究其现实价值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理解作者对君主罪恶的不满,启迪人民在思想上对君主有正确的认识。
教学重点黄宗羲的主要思想观点;文言词句。
教学难点认识黄宗羲观点在当时的进步性及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教学时数 2课时。
01导读:积累常识1. 齐背龚自珍《己亥杂诗》: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鲁迅先生也有这样的诗句:“万家墨面没蒿莱,敢有歌吟动地哀。
”这就是我国封建皇权统治时期社会的真实写照。
比龚自珍略早些的17世纪中叶,明朝灭亡,另一个号称“中央帝国”的王朝——满清走向了它的“辉煌”。
这个时期,帝制正盛,风雨如磐,谁要是对“天子”有一点点“不敬”,那就是“大逆不道”。
而就是有这样一个人,在这腥风血雨、黑色恐怖的岁月,竟大胆地喊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的口号,鼓舞人民把人君打翻在地,掷其皇冠,摧其御座,这是何等的勇气,何等的气魄!要知道,这可是轻则系身囹圄,重则身首异处、惨遭灭门的“罪行”啊!喊出这个口号的人,就是黄宗羲。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喊出这个口号的战斗篇章——《原君》。
2. 黄宗羲(1601—1695)字太冲,号南雷,又号梨洲。
高中语文必修三《原君》教案优质一、教材分析《原君》是《高中语文必修三》中的一篇古代文学作品,作者是明代的杨慎。
作品以西漠游牧民族维吾尔族的生活为背景,通过对主人公帕娃的塑造,展现了她对于自由、爱情的追求,以及对于命运的抗争。
本文所选材料写了古西域维吾尔族游牧部落高原上一位风华绰约、聪明机智的少女帕娃,因族人婆恶麦麦举荐相亲之计,被迫与哈木合婚,并受到哈木的虐待。
但帕娃始终没有低头,她爱上了萨吾斯和他一起逃亡。
帕娃用自己的机智和勇敢,逃过了各种困难和追杀,最终摆脱了哈木的控制,重新获得了自由。
通过这个故事,学生们可以了解到游牧部落的生活和维吾尔族的风俗习惯,也可以感受到女主角帕娃的勇敢和坚持,以及对自由和爱情的向往。
二、教学目标1.了解古西域维吾尔族游牧部落的生活和风俗习惯。
2.了解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描写手法。
3.理解主题思想,体验勇气和坚持的力量。
4.学会运用一些日常用语和成语,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描写手法。
2.主题思想的理解和诠释。
四、教学策略1.课前热身活动:通过观看图画、听音乐等方式,让学生进入课堂的氛围。
2.导入学习:呈现关于维吾尔族和游牧部落的相关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对这个题材的兴趣。
3.小组讨论:安排学生分小组讨论,合作学习,共同解决问题。
4.反思总结:通过课堂小结和作业布置,让学生思考所学到的知识和体会。
五、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通过放映一些关于维吾尔族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对这个题材产生兴趣并热身。
Step 2:导入阅读(10分钟)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原君》,并回答以下问题:1.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文中的帕娃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她经历了什么?3.文中的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Step 3:分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讨论以下问题:1.为什么哈木会对帕娃如此残忍?2.帕娃为什么决定逃离哈木?3.帕娃是如何成功逃亡的?4.帕娃最终对自己的命运做出了怎样的抉择?每个小组选一名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高中语文必修三《原君》教案优质1.教学目标1.能够阅读、理解并分析《原君》这篇短文,加深对文章中矛盾和冲突的认识;2.培养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在分组讨论和课堂展示中探究哲理含义;3.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引导学生运用文学知识和文化背景写作。
2.教学重点1.矛盾和冲突的分析及探究矛盾背后的哲理;2.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究能力的培养;3.文学知识和文化背景的运用。
3.教学方法1.翻转课堂教学法:引导学生在课前通过阅读原著、文化讲解和相关视频等多种途径来预习课程内容;2.互动教学法:通过小组讨论、课堂展示和交流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3.组合教学法:将课堂教学和作业相结合,通过作业来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4.教学过程4.1引入环节1.以一句诗歌、电影、书籍的引语开始本节课的教学;2.小组讨论,反应学生对引语的理解和看法。
4.2预习环节1.学生在课前通过阅读原著、听取文化讲解和相关视频等途径来预习本节课内容;2.学生通过各类途径学习出《原君》短文的作者、出处及与中国古代文学和文化的联系。
4.3阅读和分析短文1.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朗读整篇《原君》短文;2.学生通过阅读短文、分析短文中的矛盾和冲突来加深对文章内涵的理解。
4.4分组探究1.学生分为小组,围绕短文中的矛盾和冲突展开讨论;2.每个小组根据讨论结果,分享自己的发现和思考;3.教师根据讨论结果,引导学生分析短文中隐含的哲理和道德含义。
4.5文学鉴赏1.学生在了解短文背景和上下文的情况下,运用所学的文学知识对短文进行分析和鉴赏;2.学生通过阅读、讨论和研究,探究短文中所隐含的文化背景和哲学思想。
4.6写作练习1.学生根据自己对短文的理解和思考,写一篇有关短文中某一个主题的文章;2.学生通过阅读、修改与评价,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5.教学评价1.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够积极引导,使学生学习主动性、思考性和创造性得到提升;2.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堂展示,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短文内涵,并能够更加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考;3.学生通过写作训练,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