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子赔款留学生名单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2
美国军校中的中国留学生们在1904年至1937年之间,中国有一些留学生、华侨在美国接受军事教育。
他们的数目不是很大,归国后,命运较为相似:投身军界的,大都处于边缘地位,除了温应星、孙立人等少数几个“名人”之外,绝大多数军事留美生在历史中湮没无名。
本文摘自《温故》,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季我努。
美国退还庚款与清华大学庚款留美是中国近代留美的高峰。
它的实现实在来之不易,中国驻美公使梁诚和美国传教士明恩溥居功至伟。
1904年,梁诚与美国国务卿海约翰交涉庚子赔款偿还方式时,海约翰无意间说了一句话———“美国所收庚子赔款原属过多”。
这句话被梁诚敏锐地捕捉到了。
当时美国分到的庚子赔款数目大约是三千两百多万两,折合美金两千四百多万元。
于是梁诚便在美国多方游说,要求美国退还“不实之款”。
两年之后,明恩溥到白宫晋谒西奥多·罗斯福总统,要求用这笔款项吸引中国学生到美留学,并拿出一部分在中国办学校。
于是罗斯福总统向国会提出建议,于1908年获得批准,美国退还半数庚款,用于资助中国学生赴美留学。
1909年,清政府成立肄业馆和游美学务处。
肄业馆也就是后来的清华学校。
清华学校是留美预备学校,也就是清华大学的前身,校方宣称他们的毕业生的教育程度要达到美国最好的大学的二年级学生的水平。
从1922年开始,美国的大学承认清华大学毕业生的教育程度相当于他们的大三学生。
“弱势”的军事留美生清华官费是中国学生留美的主要途径。
但是除了这支“正规军”外,还有很多散兵部队,比如说各省官派到美国留学的学生,还有大批社会上层人士的子弟到美国自费留学,他们也可能获得了美国大学的奖学金。
清华的学生绝大多数也来自社会上层家庭。
这些来自中国城市精英阶层的青年,受过比较系统的“中学教育”,观念开放,充满活力。
出身于名门望族的他们,却受到种族歧视的阴云的笼罩。
好在美国的教会“慈悲为怀”,美国的长老会和卫理公会有很多对中国学生友好的信徒,他们很愿意做中国留学生在当地的监护人。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庚子赔款中的留学生庚子赔款为什么会被退还
导语:1900年庚子年,义和团运动在中国的北方如火如荼,清政府与众列强开战,但是不幸战败,八国联军进入北京城,1901年辛丑年,清政府与众列强签
1900年庚子年,义和团运动在中国的北方如火如荼,清政府与众列强开战,但是不幸战败,八国联军进入北京城,1901年辛丑年,清政府与众列强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规定向列强赔款4亿5千万两白银,这笔赔款被称为“庚子赔款”。
庚子赔款留学生说的是利用庚子赔款退款向外国派遣留学生的事情,下面详细介绍一下。
庚子赔款清政府向众列强赔付了大量的白银,这笔赔款的数额远远的超出了各个列强在中国所遭受到的损失,于是经过交涉,众列强同意退还一部分赔款,众列强规定这笔赔款应该优先用在中国向各个国家派遣留学生方面。
因为众列强认为谁控制了中国的精神,谁就可以真正的控制中国的商业以及其他各个方面。
所以诸列强都积极的吸取中国的留学生到自己的国家内学习,学习的内容包括自然科学方面的专业,也包括人文科学方面的专业。
而这些留学生的费用就从庚子赔款退款中支付,因此这些留学生就是庚子赔款留学生。
庚子赔款留学生的主要留学国家有美国、英国、日本、法国等国家,这些留学生在各个国家的很多学科内学习,回国之后这批留学生成为了各个领域内的专家学者,庚子赔款留学生的成绩卓然,在后来的几十年间这些留学生成了中国学术界最闪亮的明星,比如大学问家胡适、后来清华大学的校长梅贻琦等都是庚子赔款留学生。
庚子赔款留学生影响了中国的各个领域,他们的言传身教,又深深地影响了后来者。
庚子赔款为什么会被退还
庚子赔款是指的清政府与众列强签订的《辛丑条约》中规定的对诸
生活常识分享。
民国教育的繁荣与留美生的努力密不可分,民国以来,众多留美学生学成后选择回到祖国,在中国教育现代化过程中作出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引进新的教育思想。
二、发起和领导了平民教育运动。
三、推动中国大学的现代化。
胡适(1891—1962年),安徽绩溪上庄村人。
1910年考取庚子赔款第二期官费生赴美国留学,于康乃尔大学先读农科,后改读文科,1914年往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哲学,师从哲学家约翰‧杜威。
胡适深受赫胥黎与杜威的影响,自称赫胥黎教他怎样怀疑,杜威先生教他怎样思想。
因此胡适毕生宣扬自由主义,提倡怀疑主义,并以《新青年》月刊为阵地,宣传民主、科学,倡言“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的治学方法。
1917年回国任北大教授,先后担任驻美大使,胡适在驻美大使任内,积极游说美国政府与政客,要求支持中国抗日战争。
而胡适更重要的影响是把“自由主义”从书本搬到了现实中,形成了一场持久的社会运动。
梅贻琦(1889—1962年),字月涵,生于天津。
1909年考取首批庚子赔款奖学金,放洋留学。
1911年入读美国伍斯特理工大学研究电机工程学系,1914年毕业,获工学学士学位。
1916年成为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后担任教务长等职,代理校务。
1931年10月出任清华大学校长。
八年抗战期间,梅贻琦以联大常委的身份主持西南联大的教务工作,抗日战争结束后,回到北平继续担任清华大学校长至1948年。
1955年在台湾创办新竹清华大学,担任校长一职直至1962年逝世。
梅贻琦是清华大学历史上任期最长的校长,以其超卓的教育智慧和由贤入圣的人格魅力,奠定了清华大学之自由思想和独立精神的灵魂,使清华大学在短短十数年间,取得巨大成就。
清华师生尊其为“永远的校长”。
蒋梦麟(1886—1964年)生于浙江余姚,6岁入私塾。
1908年蒋梦麟赴美留学,在“以农立国”思想的下选择了农学,后改学教育。
后赴纽约入读哥伦比亚大学,师从哲学家约翰‧杜威(John Dewey)学习教育。
庚子赔款留学生
当年,曾国藩、李鸿章为实现“中华创始之举”的派遣幼童留美计划而费尽心机,想不到仅隔30多年后的20世纪初,官派和自费的留洋学生大量出现。
而“庚子赔款留学计划”是当中著名的历史事件。
1909-1918年,按照与美国政府的协定,清政府利用美国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先后派遣了499名学生留学美国。
与30多年前的“留美幼童”不同的是,“庚子赔款留学计划”所派遣的学生,大多是16到20岁的青年,而相同的是,“庚子赔款留美学生”学成回国后,当中也有一大批人成为社会各界有影响的人物。
得风气之先的香山,不少人在这个时期纷纷出洋游学、游历。
市档案馆馆藏的清朝档案中,有1906年到1911年间,两广总督周馥、张人骏为验发香山县人赴美游学、游历的护照而呈给清政府外务部的文书,清政府游美学务处、邮传部呈送的考取赴美留学的学生名册、学生到美入学情况等文书。
文书中所涉及的香山县人,按时间顺序计有附生杨耀焜,监生陆积、陆庄,商民欧相,县民郭继,学生梁晋、梁威、梁容、马九,文童郑社尧、彭连胜,学生唐悦良、黄明道,举人钟荣光等。
其中,唐悦良是第一批共47名“庚子赔款留学生”中的一员,黄明道则是第三批共63名“庚子赔款留学生”中
的一员。
第一批留学生于1909年10月赴美,到美后被分入各埠学校就读,唐悦良被安排入读菲猎士高等学校。
护送这批学生到美国的是30多年前的“留美幼童”、清华大学首任校长、香山人唐国安,迎接他们的同是“留美幼童”——当年抗召不归,留在美国完成了耶鲁大学学业,后毕生为中国驻美公使馆工作的容揆——容闳的侄子。
回国后,唐悦良在教育界、政界卓有成就,位至民国政府代理外交部长、常任次长。
民国大师是怎么炼成的励志故事若论中国人发现除四书五经之外,天下还有自然科学一说,并且大规模努力学习,始于庚子赔款公费留学。
我不知道当年庚子赔款留学怎么考试,但当时各地私塾,大多只读四书五经,所以庚子赔款留学考试,大概也只能以文史为主。
事实上,庚子赔款留学生中,那些后来成就巨大的自然科学大师,都曾熟读经史。
(一)庚子赔款留学生第一期的曾昭权,乃曾国藩之曾孙。
清朝后期最有名者,莫过曾国藩,后来权倾一朝的李鸿章是他的门生。
不过比权势更流芳百世的,则是曾国藩对子弟的严格教育,坊间流传曾氏家训,历百年不衰,可见一斑。
他规定族中子弟自幼每天读书五页纸,写字一百个,逢三逢八作一文一诗,经史子集,无不必读。
如此家教之下,曾孙曾昭权16岁考取庚子赔款留学,就读美国麻省理工大学电机工程。
庚子赔款留学生第一期另一位梅贻琦先生,被尊为清华永远的校长。
其父中过秀才,梅自幼熟读文史,曾讲出谁背中国古经传有错漏,我可以接背任何章节的话。
他考进南开学堂第一期,成张伯苓的得意门生。
留学美国,主修电机工程。
庚子赔款留学生第二期的赵元任,后来与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并称清华四大导师。
其父清末中举,母亲善诗词昆曲。
赵元任幼承庭训,熟读经史,到美国康奈尔大学主修数学,获数学学士,副科修物理。
在哈佛大学得哲学博士之后,还回康奈尔大学教物理学。
1920年回国,赵元任在清华大学教授数学和物理。
复回美国任教,才开始专攻语言学的研究,遂成大师。
庚子赔款留学第二期学生,还有一位气象学家竺可桢先生。
竺可桢两岁开始认字,家教严格,自幼在私塾苦读。
考取公费留学后,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主修农学,后转哈佛大学地学系专攻气象,获博士学位。
庚子赔款留学三期之后,清政府把主持留学事务的游美学务处,改为清华学堂。
而清华学堂第一期学生里,最鼎鼎大名的是叶企孙先生。
叶企孙的曾祖于清道光年间做官,晚年精修礼学。
他的祖父就职国子监,官至五品。
中国古代,国子监相当于中央官学,是国家最高学府。
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后,清政府不得不于1901年签订《辛丑条约》,条约规定中国需对各国的损失以巨款作为补偿,分39年付清。
这笔巨款被称为“庚子赔款”。
1908年,为吸引中国留学生,美国最先提出了以庚子赔款资助清朝留学生赴美学习,并于1909年起正式接纳中国留学生。
庚款的留英学生从1933年开始考送,至1944年结束,八年间共选送近二百名中国学生赴英学习。
留英的庚款公费生人才辈出,许多人学成归国后成为各自领域的佼佼者。
张文裕(1910—1992年)是中国宇宙线研究和高能实验物理的开创人。
1934年,他考取庚款公费生赴英国剑桥大学留学,继续攻读物理学博士。
张文裕在剑桥大学的导师是著名物理学家卢瑟福教授。
1938年,张文裕获得剑桥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后归国在西南联大任教,他是中国大学开设原子核物理课程的第一人。
1956年,张文裕回到中国,他归国后继续在高能物理学领域中不断取得成绩。
王应睐(1907—2001年)是中国现代生物化学的奠基人,也是中国分子生物学的开拓者。
1937年,他考取庚款公费生赴英国剑桥大学学习生物化学,1941年获得剑桥大学生物化学博士学位。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王应睐拒绝了凯林教授的挽留,毅然回到祖国投身科研建设。
新中国成立后,王应睐在中国科学院工作,专注于维生素、血红蛋白、酶等方面研究,许多研究成果均属世界一流级别。
1955年,王应睐获中科院院士头衔,他为中国生物化学领域的研究及人才培养均作出了重大贡献。
蒋孟引是中国著名历史学家,研究方向为英国史。
1934年,蒋孟引考取庚款公费留学生名额,赴英国伦敦大学历史系深造。
为发展国内的世界史研究,蒋孟引在英国史研究的基础上扩大自己的研究领域,不断填补中国世界史的研究空白。
1957年,蒋孟引著《第一次世界大战》问世,该著作是中国学者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首部学术专著。
1982年起,已近耄耋之年的蒋孟引任主编,带领王觉非等人合编了中国第一部适用于高等教育的英国史教材《英国史》。
庚款留学生陆守经作者:来源:《检察风云》2015年第14期1908年,美国国会通过法案,授权罗斯福总统退还中国“庚子赔款”中超出美方实际损失的部分,用这笔钱帮助中国办学,并资助中国学生赴美留学。
双方协议,创办清华学堂,自1909年起,中国每年向美国派遣100名留学生。
这些留学生将西方先进的教育科学文化引回中国,对中国近代化产生了不可磨灭的积极作用,陆守经即是其中之一。
家世与教育经历陆守经,字鼎生,号达权。
陆守经是青浦朱家角镇人,因为当时名气大,而朱家角离吴江黎里镇距离又近,被柳无忌生生地扯上了与黎里有“一只角”的关系,书信行文中,可感受到他说这件事时的激动。
1931年,良友图书印刷公司出版了樊荫南编纂的《当代中国名人录》,也收录了陆守经的简介。
陆守经出生在青浦朱家角。
朱家角陆氏,可上溯至三国东吴大将陆逊,为江南望族,代有名人。
《云间珠溪陆氏谱牒》记载了历史上朱家角陆氏家族的兴盛。
谱牒中提到陆守经毕业于清华学堂,目前所见最早提及陆守经是《上海交通大学纪事》。
1910年6月28日,创办五年后的复旦公学举行第三次毕业典礼,陆守经以高等文科优等的身份名列毕业名单录中。
复旦公学毕业后,陆守经立即迈向出国留学的道路。
在通向留学的道路上,陆守经并不是一帆风顺,中间还有一道小插曲。
1910年7月21日,清政府学部举行第二批庚款生的初试,考中文和英文,共录取272名考生。
初试对陆守经来说,倒没什么难度。
中文自不必说,因为他出生在书香世家,且写得一手好字。
可贵的是,陆守经在英文上也很有造诣。
早在1905年,他就翻译出版了英国人祁尔的著作《(最新)中等欧洲地理教科书》。
1911年闰六月,陆守经参加了第三批庚款生的考试并被录取。
陆守经到美国后,在威斯康星大学攻读政治学,并于1914年获得博士学位。
沪上名流陆守经回国后便步入政界。
1915年2月,陆守经被任命为司法部民事司办事,并兼编译处办事。
在复旦公学求学时,陆守经就在《教育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名为《法者天子与天下公共也论》的论文,初步显示了他在法学方面的才能。
“庚款留学”寻踪清华大礼堂庚款,是1900年“庚子事变”后列强强加给我国的巨额赔款,为百年国耻中的莫大创痛。
后来,美国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带头“退还”本已多收的庚款,用于培养留美中国学生;之后,其他一些国家也加以效仿,由此形成了一项历时近半个世纪的特殊留学活动——庚款留学。
当年,那些庚款留学生负笈美欧,将大耻化为大勇,卓有成效地将西方先进的科学教育文化引回了中国。
这样,也造就了一大批真正的栋梁之才,如我国物理学奠基者胡刚复,著名教育家陶行知、马寅初,气象学家竺可桢,航天航空学家钱学森,两弹一星元勋钱三强、彭桓武等等,为中国科教文化全面融入世界潮流,起到了难以估量的作用。
庚款留学的提起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按中国的干支纪年,这个新百年的开始为“庚子”年。
从这年年初起,慈禧太后和一些亲王企图借助北方的民间义和拳组织去“灭洋”,随之而来的便是八国联军的疯狂报复。
8月14日,北京被攻陷,慈禧仓皇西逃,整个京津地区遭受了骇人听闻的蹂躏,史称“庚子事变”。
1901年9月7日,清政府与德、俄、英、法、日、美、意等11国公使订立了中国近代史上又一屈辱条约——《辛丑条约》,其中“赔款”一项规定:中国政府向各国赔款4.5亿两白银,年息4厘,分39年还清,本息为9.822亿两白银。
这笔赔款因是针对“庚子事变”而设,故称“庚子赔款”,简称为“庚款”。
为瓜分这笔赔款,列强们争吵得面红耳赤,后来总算按所谓“受损多少”、“出力大小”列出清单,其比例为(取小数点后两位):俄国占28.97%,德国占20.15%,英国占11.24%,日本占7.73%,美国占7.31%,意大利占5.91%,比利时占1.88%,奥地利占0.83%,荷兰占0.17%,西班牙占0.03%,葡萄牙占0.02%,挪威与瑞典各占0.01%。
这笔赔款数额如此巨大,连数字本身都带有国耻色彩(当时中国人口约为4.5亿,合人均摊罚白银一两),且分39年偿付,这样算下来,清政府每年须筹措支付2200万两该项赔款,约相当于当时清政府全国年总收入的五分之一。
这个有史以来最富的人,竟一手扶起了中国的科学几天前,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教授转为中科院院士举国沸腾,名震世界的华人学子终于落叶归根在这之前,杨振宁因国籍问题倍受争议更有人以他的同学兼同乡邓稼先为样指责他自私当年有一篇“清华学子怒批杨振宁”的文章疯传网络称其不忠不孝不仁不义,崇洋媚外,辜负了祖国邓稼先是杨振宁的同乡以及多年的校友可有多少人知道清华当初只是由美国用退还的庚子赔款建立起的留美预备学校庚子赔款:1900庚子年,大清帝国与国际列强开战,八国联军占领北京紫禁城后,中国与11个国家签订《辛丑条约》,其中规定的4亿5千万两白银即所谓的“庚子赔款”。
这些因庚子赔款赴美的留学生几乎都成了祖国的栋梁胡适、侯德榜、叶企孙、陈省身、钱学森、邓稼先杨振宁自然也是“庚款留学生”当中的一员1909年第一批庚子赔款留学生差不多同一时期,还有一个来自帝国主义国家的亿万富豪秉承着促进人类进步的理念,为教育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不顾中美两国的意识形态差异,慷慨地资助中国发展科学事业同样培养了一批杰出的中国人才在他的资助下,中国建立了亚洲最好的高校被誉为中国医学殿堂的北京协和医学院他还资助了对中国近代变革影响巨大的燕京大学其中从燕大走出来的院士及学部委员多达56名1921年,北京协和医学院建成同时受惠的还有齐鲁医科大学、湘雅医学院他甚至拨款发起了周口店“北京人”的发掘和考古促进西方对中华文化的研究,解除长期以来的误解却依旧饱受非议,被阴谋论者攻击…十九世纪,世界人民还没有适应工业革命的节奏资本家们的崛起让社会财富的分配发生巨变在美国,资本家们分走了社会70%以上的财富约翰·D·洛克菲勒就是这些资本家中最富的那一个他出身贫寒,一生虔诚勤奋在十九世纪中叶抓住了石油的热潮,走向人生巅峰随后凭借敏锐的眼光,不断吞并同行建立起了令人叹为观止的石油帝国洛克菲勒洛克菲勒曾垄断了全美乃至全球的石油生意因此也成为了第一个受反垄断法案“照顾”的资本家埃克森美孚、壳牌、英国石油都是当年洛克菲勒石油帝国拆分的产物如今的石油巨头都撇不开洛克菲勒洛克菲勒是美国第一个十亿富翁如果按比例算,他的财富相当于今天3000多亿美元秒杀如今任何一个首富,比尔·盖茨都难以望其项背自然是当时社会仇恨的焦点当时讽刺洛克菲勒的漫画社会矛盾不断激化,资本家们成为了众矢之的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诞生了一种新的组织形式——慈善基金会洛克菲勒基金会时年57岁的洛克菲勒急流勇退,提前退休他将大部分精力放在了慈善事业上1900年,洛克菲勒向芝加哥大学捐赠了一笔高达8000万美元的巨款,是清朝给美国庚子赔款的两倍有余1901年,洛克菲勒在芝加哥大学芝加哥大学原本只是一所浸信会建立的教会学校后来由于财政问题倒闭,洛克菲勒重新筹建短短几年就成为了美国高等大学的领袖之一包括杨振宁与其父、李政道、邓稼先都毕业于此校如今芝加哥大学已是全美第三、世界前十的著名学府,从中走出了92位诺贝尔奖、10位菲尔兹奖、4位图灵奖,享誉全球。
清末和民国时期庚款留美的广西学子笔者对庚款留学生的关注,缘于家族中的一位长辈李崇伸是其中之一,最初只是听闻,当尝试检索时,却发现所获甚少。
后经长时间的努力,终于慢慢拼凑出了他的人生轨迹。
据说当年庚款留学分配给广西的名额非常稀少,笔者由此萌生出了搜集广西庚款留学生资料的想法,希望了解这个群体的规模,以及他们的求学情况、人生经历。
背景1908年,美国国会通过议案,授权西奥多-罗斯福总统将庚子赔款中扣除所谓“实应赔偿”后的余款逐年按月“退还”中国,用于资助中国学生留美。
1909到1911年,清政府设立“游美学务处”,举办了3次招考庚款留美学生的考试,选拔出的学生当年即派遣赴美,称为甄别生。
1911年,“游美肄业馆”正式改名为清华学堂,第二年又改为清华学校。
清华学校的性质是留美预备学校。
1928年,清华学校改名为清华大学,1929年,最后一批清华学校毕业生赴美留学,此后清华停派学生留美,直至1933年庚款留美考试重开,向全社会开放。
据清华大学校史编写组撰写的《从清华学校到清华大学》记载,从1909年至1929年,清华学校共有毕业生976名,其中派送留美生967名;此外,还有以庚款津贴的留美自费生、留美专科男生、留美专科女生、特别官费生等,共计派送留美学生1279名。
据黄山书社1992年出版《中国考试制度史资料选编》之《外务部、学部:会奏派遣学生赴美谨拟办法折》(宣统元年,即1909年)称,“至于学生名额,自应按照各省赔款数目,分匀摊给,以示平允。
”由此推断,庚款留学考试向全社会开放前,按这样的名额的分配方式,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广西摊得的名额寥寥无几。
据目前掌握的资料,截至1929年,广西仅有12人获得庚款资助赴美留学。
1933年庚款留学向全社会开放后,笔者尚未发现有通过这一渠道出国留学的广西学子。
苍梧籍的谭颂瀛是第一位考取庚款留学名额的广西人。
此后有唐崇慈、李运华、何标、翟念浦、李法寰、黄中廑、李崇伸、陆起华、沈锡琳等清华学校毕业的庚款留美生,以及津贴生石超庸、专科男生陈丕扬这两位庚款留美生(籍贯及学位信息来自清华大学图书馆清华文库)。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慈禧千方百计讨好老罗斯福换回千万庚子赔款导语:美国前总统罗斯福1908年签署法案,退还了庚子赔款一千多万美元,退还的赔款主要用于支持中国官派留美学生,由此也诞生了中国第一代留学生。
美国前总统罗斯福1908年签署法案,退还了庚子赔款一千多万美元,退还的赔款主要用于支持中国官派留美学生,由此也诞生了中国第一代留学生。
庚子赔款的退还,与慈禧的外交努力分不开。
慈禧向各国领袖赠照片八国联军侵华以后,慈禧太后历尽艰难才回到北京。
此时,她对西方国家的重视程度大大加深。
有人建议她让西方国家通过她的画像来认识她自己,从而改变外界把她当成一个落后、守旧、凶恶的老太婆的看法。
慈禧太后接受了这个建议,而且她对自己的相貌很自信,认为自己的肖像画远不如相片真实,所以就向各国驻京公使和各国领袖送去了自己的照片。
美国使馆也获赠了两张慈禧太后的大幅照片,其中一张特意送给了罗斯福。
慈禧对自己的相貌很有自信罗斯福不仅通过照片一睹了慈禧真面目,他还见过慈禧的“芳容”。
1904年,美国圣路易斯召开世界博览会,中国参展物品中有一件特殊的展品,那就是由美国女画家凯瑟琳·卡尔所绘的慈禧太后的画像。
画像宽6英尺,长10英尺,上有题款,框架配有精雕的图案。
在画像中,慈禧身穿冬季朝袍,披一件珠翠披肩,头上珠宝饰物,雍容华贵。
在博览会上,很多人争相一睹中国神秘太后的真实风采。
博览会后,清朝特使特意把画像作为中国政府的礼物送给了罗斯福。
慈禧的好意让美国总统很震惊,罗斯福特意在白宫举行了庄重的仪式接受了画像,后来还把这幅慈禧太后的画像交由美国国家博物馆收藏。
生活常识分享。
庚子赔款留学生名单庚款留美生第一届、第二届名单
首批录取47人名单:
程义法邝煦堃金涛朱复唐悦良
梅贻琦罗惠桥吴玉麟范永增魏文彬
贺懋庆张福良胡刚复邢契莘王士杰
程义藻谢兆基裘昌运李鸣龢陆宝淦
朱维杰杨永言何杰吴清度徐佩璜
王仁输金邦正戴济严家驹秉志
陈熀张廷金陈庆尧卢景泰陈兆贞
袁钟铨徐承宗方仁裕邱培涵王健
高仑瑾张准王长平曾昭权王琎
李进嶐戴修驹
第二批录取72人名单:
杨锡仁赵元任王绍礽张谟实徐志芗
谭颂瀛朱菉王鸿卓胡继贤张彭春
周厚坤邓鸿宜沈祖伟区其伟程闿运
钱崇澍陈天骥吴家高路敏行周象贤
沈艾陈延寿傅骕李松涛刘寰伟
徐志诚高崇德竺可祯程延庆沈溯明
郑达宸席德炯徐墀成功一王松海
王预谌立杨维桢陈茂康朱进
施赞元胡宣明胡宪生郭守纯毛文钟霍炎昌陈福习殷源之符宗朝王裕震孙恒柯成茂过宪先邝翼堃胡适许先甲胡达施莹李平计大雄
周开基陆元昌周铭庄俊马仙峤易鼎新周仁何斌李锡之张宝华周均胡明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