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款留美生
- 格式:ppt
- 大小:741.00 KB
- 文档页数:22
论庚款留学周 棉 李 冲内容提要 1909年,美国率先把部分庚款退还中国,此后,英、日、法、比、荷、等国也先后把部分庚款退还。
这些退款中的一部分被用于派遣中国学生出国留学,史称“庚款留学”。
中国派遣庚款留学生的谈判充满了争取主权的艰辛;庚款留学考试较其他留学考试严格;这一群体大都学有所成,对20世纪中国的科学技术、教育以及民主政治等方面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 庚款留学 缘起 影响庚款留学缘起1901年9月7日,清政府被迫与美、英、德、法、日、奥、意、俄、比、荷、西等11个国家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其主要内容之一是:清政府向列强赔款4.5亿两白银,限期39年,本息共达9.822亿两。
这就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庚子赔款”。
庚款留学是由庚子赔款的退赔部分用作到国外学习的留学项目,它最早是由美国所引起,此后,英、法、比、日等国也先后仿效。
(一)庚款留美的缘起美国从庚款中获得3200万两白银,外加年息,到1940年本息将达5300多万美元。
如何看待和使用这批赔款,美国国内有人提出,赔款数目过大,为了维护美国在华的长远利益,应把部分还给中国。
中美之间就退还庚款的交涉始于1902年中国驻美公使梁诚赴任以后。
他赴任以后,首先与美国国务卿海约翰就庚款“还金”还是“还银”①问题会谈。
他提出,中国财政支拙,若要一概还金,民间负荷极大,后果不堪设想。
基于美国政府对华的“门户开放”政策,海约翰觉得梁诚的话极有道理,并觉得美国所得庚款“原属过多”。
梁诚则趁机建议“核减庚款”,海约翰同意将此事禀告罗斯福总统。
1906年,在天津和冀鲁交界处传教已30余年、深知中国民众“仇洋”心理的美国传教士阿瑟·史密斯,借回美国本土募捐的机会,设法拜见了罗斯福总统,提出“不是完全退还这笔钱,而是要把这笔钱用在使类似事件(按指义和团运动)难以再生”②。
此议得到了罗斯福的赞许。
同年,美国伊利诺大学校长詹姆士在给罗斯福的一封备忘录中说到:“哪一个国家能够做到教育这一代中国青年,哪一个国家就能够由于这方面所付出的努力,而在精神和商业的影响上取回最大的收获。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庚子赔款中的留学生庚子赔款为什么会被退还
导语:1900年庚子年,义和团运动在中国的北方如火如荼,清政府与众列强开战,但是不幸战败,八国联军进入北京城,1901年辛丑年,清政府与众列强签
1900年庚子年,义和团运动在中国的北方如火如荼,清政府与众列强开战,但是不幸战败,八国联军进入北京城,1901年辛丑年,清政府与众列强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规定向列强赔款4亿5千万两白银,这笔赔款被称为“庚子赔款”。
庚子赔款留学生说的是利用庚子赔款退款向外国派遣留学生的事情,下面详细介绍一下。
庚子赔款清政府向众列强赔付了大量的白银,这笔赔款的数额远远的超出了各个列强在中国所遭受到的损失,于是经过交涉,众列强同意退还一部分赔款,众列强规定这笔赔款应该优先用在中国向各个国家派遣留学生方面。
因为众列强认为谁控制了中国的精神,谁就可以真正的控制中国的商业以及其他各个方面。
所以诸列强都积极的吸取中国的留学生到自己的国家内学习,学习的内容包括自然科学方面的专业,也包括人文科学方面的专业。
而这些留学生的费用就从庚子赔款退款中支付,因此这些留学生就是庚子赔款留学生。
庚子赔款留学生的主要留学国家有美国、英国、日本、法国等国家,这些留学生在各个国家的很多学科内学习,回国之后这批留学生成为了各个领域内的专家学者,庚子赔款留学生的成绩卓然,在后来的几十年间这些留学生成了中国学术界最闪亮的明星,比如大学问家胡适、后来清华大学的校长梅贻琦等都是庚子赔款留学生。
庚子赔款留学生影响了中国的各个领域,他们的言传身教,又深深地影响了后来者。
庚子赔款为什么会被退还
庚子赔款是指的清政府与众列强签订的《辛丑条约》中规定的对诸
生活常识分享。
庚子赔款留学生名单庚款留美生第一届、第二届名单
首批录取47人名单:
程义法邝煦堃金涛朱复唐悦良
梅贻琦罗惠桥吴玉麟范永增魏文彬
贺懋庆张福良胡刚复邢契莘王士杰
程义藻谢兆基裘昌运李鸣龢陆宝淦
朱维杰杨永言何杰吴清度徐佩璜
王仁输金邦正戴济严家驹秉志
陈熀张廷金陈庆尧卢景泰陈兆贞
袁钟铨徐承宗方仁裕邱培涵王健
高仑瑾张准王长平曾昭权王琎
李进嶐戴修驹
第二批录取72人名单:
杨锡仁赵元任王绍礽张谟实徐志芗
谭颂瀛朱菉王鸿卓胡继贤张彭春
周厚坤邓鸿宜沈祖伟区其伟程闿运
钱崇澍陈天骥吴家高路敏行周象贤
沈艾陈延寿傅骕李松涛刘寰伟
徐志诚高崇德竺可祯程延庆沈溯明
郑达宸席德炯徐墀成功一王松海
王预谌立杨维桢陈茂康朱进
施赞元胡宣明胡宪生郭守纯毛文钟霍炎昌陈福习殷源之符宗朝王裕震孙恒柯成茂过宪先邝翼堃胡适许先甲胡达施莹李平计大雄
周开基陆元昌周铭庄俊马仙峤易鼎新周仁何斌李锡之张宝华周均胡明堂。
庚子赔款留学生实习心得7篇庚子赔款留学生实习心得【篇1】我是一名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
在即将毕业的这几个月里,我主要负责的工作内容是办公室文秘。
在这一过程中,我采用了看、问、学等方式,初步了解了公司文秘工作中的具体业务知识,拓展了所学的专业知识。
为以后正常工作的展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个人发展方面说,对我影响最大的应该是作为一个社会人工作作风以及在工作过程中专业知识对工作的重要作用,因为这些都是我在校学习中不曾接触过的方面,所以我将在报告中首先讲述我在实习期间积累的这方面的认识和经验。
毕业实习是每个大学生必须拥有的一段经历,它使我们在实践中了解社会,让我们学到了很多在课堂上根本就学不到的知识,受益匪浅,也打开了视野,增长了见识,为我们以后进一步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由于我所在的公司是北京驻乌的一个办事处,是一家私企,所以我刚开始的工作并不忙,没有感觉到很累。
只是每天都要守在电话和传真机旁。
很耗时间,第一天就因为坐了一天腰酸背痛的。
但是过了几天就稍有点习惯了,每天向我同一个办公室的女孩学习一些办公知识。
刚步入工作岗位,才发现自己有很多都不懂的.。
现在在办公室,有闲的时候就会看一些会计方面的书,虽然自己所学的专业在此时没有派上什么用场,但我觉得应该多学点,有几个技能在以后找工作也可以给自己我几个选择。
我现在上班近两个月了,在这短短一个多朋中,曾有几次想过干完一个月不干了。
也许我是刚开始工作,有时受不了经理给的“气”,自己心里很不舒服,就想辞职再重新换个工作得了。
但静下心来仔细想想,再换个工作也是的,在别人手底下工作不都是这样么?刚开始。
就应该踏踏实实的干好自己的工作,毕竟又没有工作经验,现在有机会了就要从各方面锻炼自己。
不然,想念以后干什么都会干不好的。
我现在的工作,相比其他人来说待遇挺不错的了,也不是和其他人比,工作也不是很难,很容易进入工作,关键是学习对人怎么说话、态度及其处事。
由于经验少,我现在这方面还有欠缺。
庚款留学的耻辱与希望公元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联军总司令将指挥部直接设在了故宫之中,因这一年正值中国庚子年,史称“庚子之乱”。
隔年,《辛丑条约》签订,英法美日等11国列强要求的赔款额极富侮辱性,清政府总共须赔偿白银四亿五千万两,分39年还清,当时中国人口同为四亿五千万,平摊到每人头上正好一两。
有意味的是,在庚子赔款的耻辱下,却又走出了庚款留学生这一特殊的群体,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列强借退还庚款,扶助中国教育之名,妄图进一步控制中国,却也因此为中国打开了现代文明的大门,那些借助庚款学成归来的文化精英们,随即成为推动中国步入现代化的引擎。
庚款兴学1904年12月上旬,中国驻美公使梁诚就庚款是用黄金还是白银偿还一事,与美国国务卿海约翰举行谈判。
谈话间海约翰透露出一句:“庚子赔案实属过多……”这一信息立刻被梁诚捕捉,他意识到美国政府已发现其有关部门在上报庚子之乱的损失之中,有“浮报冒报”的现象。
梁诚当即改变谈判策略,不再去和海约翰纠缠赔款用金还是用银,而是“乘其一隙之明,籍归已失之利”。
他同时向清政府谏言,用这笔款子办学堂和派遣留学生。
他的判断是,美国政府和民间都会支持这个计划。
美国朝野的有识之士早有向中国退还部分庚款的打算。
当列强在北京开会决定条约的内容时,海约翰就给了美国代表团两个有关索取赔款额的指示,一是美国提报损失索取额2500万美元,这个数额已将损失虚报了两倍。
其二,与列强协议总索取额不超过1.5亿美元。
作为此时世界头号经济强国的美国,希望拥有太平洋西岸最大消费市场的中国能成为它的一个自由贸易区,而不希望中国被瓜分或分割。
英法日德等列强的贪婪没有使美国做成“好人”,但退还部分庚款的种子就此埋下。
1905年海约翰的突然逝世令退款一事暂时搁浅。
美国的民间力量开始发挥作用,1906年3月,在中国生活多年的传教士明恩溥回到美国,他在白宫向西奥多·罗斯福总统建议,用清政府的“庚子赔款”在中国兴学和资助中国学生来美国留学。
第 29 卷第 2 期2023 年 5 月Vol. 29 No.2May 2023第五届中英庚款留英公费生若干问题考释*邹文通1,2,潜 伟1(1.北京科技大学 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北京 100083;2.闽江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摘 要:文章以第五届中英庚款留英公费生的有关历史资料和卢嘉锡个人历史档案为基础,厘清了第五届中英庚款留英公费生的选拔历程、留英名单、出国事宜以及继续学习工作经历,较为全面地还原了相关历史事实。
关键词:中英庚款;留英公费生;卢嘉锡中图分类号: N0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8462(2023)02-0035-070 引言“中英庚款留英公费生”是指国民政府利用英国退回的庚子赔款向英国派遣的公费留学生。
1933-1947年,管理中英庚款董事会(1943年以后改称为 “中英文教基金董事会”)先后举办了九届留英公费生考试,共选派公费留学生193人。
在国民政府举办的各类庚款事业中,“以英庚款收效最宏”。
[1]1567管理中英庚款董事会“考选留英公费生,严格考试,在抗战期间,国内科学人员缺乏之时,是一支有力的补充兵”。
[2]67作为民国时期留学生的典型代表,对中英庚款留英公费生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林子勋的《中国留学教育史(1847-1975)》[3]对管理中英庚款董事会的留学政策及留学情况进行了研究;刘晓琴的《中英庚款留学生研究》[4]和《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英庚款留学生述论》[5]宏观分析了管理中英庚款董事会在留学生经费分配、政策制定、选拔及学科分布情况等方面的内容;周琇环的《中英庚款会的文教事业》[6]对历届中英庚款留英公费生群体进行了初步的资料整理和分析。
至于具体到每届中英庚款留英公费生研究,目前只有蒲以康的《第七届中英庚款留学生的出国求学之路》。
[7]从中英庚款留英公费生群体来看,我们不得不提及第五届,他们是在全面抗战背景下选派的首批留英学生,而且又是在目睹国家正受日寇欺凌、国人无力还击的背景下离开祖国的。
“庚款留学”寻踪清华大礼堂庚款,是1900年“庚子事变”后列强强加给我国的巨额赔款,为百年国耻中的莫大创痛。
后来,美国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带头“退还”本已多收的庚款,用于培养留美中国学生;之后,其他一些国家也加以效仿,由此形成了一项历时近半个世纪的特殊留学活动——庚款留学。
当年,那些庚款留学生负笈美欧,将大耻化为大勇,卓有成效地将西方先进的科学教育文化引回了中国。
这样,也造就了一大批真正的栋梁之才,如我国物理学奠基者胡刚复,著名教育家陶行知、马寅初,气象学家竺可桢,航天航空学家钱学森,两弹一星元勋钱三强、彭桓武等等,为中国科教文化全面融入世界潮流,起到了难以估量的作用。
庚款留学的提起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按中国的干支纪年,这个新百年的开始为“庚子”年。
从这年年初起,慈禧太后和一些亲王企图借助北方的民间义和拳组织去“灭洋”,随之而来的便是八国联军的疯狂报复。
8月14日,北京被攻陷,慈禧仓皇西逃,整个京津地区遭受了骇人听闻的蹂躏,史称“庚子事变”。
1901年9月7日,清政府与德、俄、英、法、日、美、意等11国公使订立了中国近代史上又一屈辱条约——《辛丑条约》,其中“赔款”一项规定:中国政府向各国赔款4.5亿两白银,年息4厘,分39年还清,本息为9.822亿两白银。
这笔赔款因是针对“庚子事变”而设,故称“庚子赔款”,简称为“庚款”。
为瓜分这笔赔款,列强们争吵得面红耳赤,后来总算按所谓“受损多少”、“出力大小”列出清单,其比例为(取小数点后两位):俄国占28.97%,德国占20.15%,英国占11.24%,日本占7.73%,美国占7.31%,意大利占5.91%,比利时占1.88%,奥地利占0.83%,荷兰占0.17%,西班牙占0.03%,葡萄牙占0.02%,挪威与瑞典各占0.01%。
这笔赔款数额如此巨大,连数字本身都带有国耻色彩(当时中国人口约为4.5亿,合人均摊罚白银一两),且分39年偿付,这样算下来,清政府每年须筹措支付2200万两该项赔款,约相当于当时清政府全国年总收入的五分之一。
庚子赔款留学生
当年,曾国藩、李鸿章为实现“中华创始之举”的派遣幼童留美计划而费尽心机,想不到仅隔30多年后的20世纪初,官派和自费的留洋学生大量出现。
而“庚子赔款留学计划”是当中著名的历史事件。
1909-1918年,按照与美国政府的协定,清政府利用美国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先后派遣了499名学生留学美国。
与30多年前的“留美幼童”不同的是,“庚子赔款留学计划”所派遣的学生,大多是16到20岁的青年,而相同的是,“庚子赔款留美学生”学成回国后,当中也有一大批人成为社会各界有影响的人物。
得风气之先的香山,不少人在这个时期纷纷出洋游学、游历。
市档案馆馆藏的清朝档案中,有1906年到1911年间,两广总督周馥、张人骏为验发香山县人赴美游学、游历的护照而呈给清政府外务部的文书,清政府游美学务处、邮传部呈送的考取赴美留学的学生名册、学生到美入学情况等文书。
文书中所涉及的香山县人,按时间顺序计有附生杨耀焜,监生陆积、陆庄,商民欧相,县民郭继,学生梁晋、梁威、梁容、马九,文童郑社尧、彭连胜,学生唐悦良、黄明道,举人钟荣光等。
其中,唐悦良是第一批共47名“庚子赔款留学生”中的一员,黄明道则是第三批共63名“庚子赔款留学生”中
的一员。
第一批留学生于1909年10月赴美,到美后被分入各埠学校就读,唐悦良被安排入读菲猎士高等学校。
护送这批学生到美国的是30多年前的“留美幼童”、清华大学首任校长、香山人唐国安,迎接他们的同是“留美幼童”——当年抗召不归,留在美国完成了耶鲁大学学业,后毕生为中国驻美公使馆工作的容揆——容闳的侄子。
回国后,唐悦良在教育界、政界卓有成就,位至民国政府代理外交部长、常任次长。
庚款留美是指 1908 年美国国会通过法案,决定退还中国“庚子赔款”中超出美方实际损失的部分,用这笔钱帮助中国办学,并资助中国学生赴美留学。
这一计划被称为“庚款兴学”或“退款兴学”。
美国的退款,产生了较大的国际影响。
此后,英、法、比、荷等国也相继仿效,退还部分庚款。
退款的主要用途之一,就是兴办清华学堂,并设立“游美学务处”,直接派遣学生赴美留学。
庚款留美学生主要学习理工等实用学科,他们归国后大多从事教育和科技工作,为中国培养了大批人才,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后,清政府不得不于1901年签订《辛丑条约》,条约规定中国需对各国的损失以巨款作为补偿,分39年付清。
这笔巨款被称为“庚子赔款”。
1908年,为吸引中国留学生,美国最先提出了以庚子赔款资助清朝留学生赴美学习,并于1909年起正式接纳中国留学生。
庚款的留英学生从1933年开始考送,至1944年结束,八年间共选送近二百名中国学生赴英学习。
留英的庚款公费生人才辈出,许多人学成归国后成为各自领域的佼佼者。
张文裕(1910—1992年)是中国宇宙线研究和高能实验物理的开创人。
1934年,他考取庚款公费生赴英国剑桥大学留学,继续攻读物理学博士。
张文裕在剑桥大学的导师是著名物理学家卢瑟福教授。
1938年,张文裕获得剑桥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后归国在西南联大任教,他是中国大学开设原子核物理课程的第一人。
1956年,张文裕回到中国,他归国后继续在高能物理学领域中不断取得成绩。
王应睐(1907—2001年)是中国现代生物化学的奠基人,也是中国分子生物学的开拓者。
1937年,他考取庚款公费生赴英国剑桥大学学习生物化学,1941年获得剑桥大学生物化学博士学位。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王应睐拒绝了凯林教授的挽留,毅然回到祖国投身科研建设。
新中国成立后,王应睐在中国科学院工作,专注于维生素、血红蛋白、酶等方面研究,许多研究成果均属世界一流级别。
1955年,王应睐获中科院院士头衔,他为中国生物化学领域的研究及人才培养均作出了重大贡献。
蒋孟引是中国著名历史学家,研究方向为英国史。
1934年,蒋孟引考取庚款公费留学生名额,赴英国伦敦大学历史系深造。
为发展国内的世界史研究,蒋孟引在英国史研究的基础上扩大自己的研究领域,不断填补中国世界史的研究空白。
1957年,蒋孟引著《第一次世界大战》问世,该著作是中国学者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首部学术专著。
1982年起,已近耄耋之年的蒋孟引任主编,带领王觉非等人合编了中国第一部适用于高等教育的英国史教材《英国史》。
浅谈庚款留英生基本情况与成就作者:于萍来源:《教育观察·上旬》2013年第01期[摘要]从1933年到1947年,以庚款余额作为基金,以“培养学术高深的人充实中国的高等教育及研究机构”为宗旨,中国向英国选派了9届共193人留学生。
这批庚款留英生选拔起点高,留学期间纷纷取得了初步或重大的科研成果,获得各大学的奖学金,一些留学生的成果在权威杂志上发表后轰动一时。
由于学习刻苦,研究成果突出,在获得学位后,许多留学生被挽留在英国继续工作。
优良的实验设施加上与科学界精英的深度合作,奠定了中英庚款生在科学界登上至高地位的基础。
回国后的庚款留英生在国内高校增设了抗日战争前国内没有开设的新型或实用性课程,在实际教学中吸收国内外前沿的科研成果,补充教学新内容,提高学术水准,并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引领高等学术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庚款留英生;基本情况;成就[中图分类号]G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3)01-0029-03一、庚款留英始末1900年八国联军打败清政府后,清政府于1901年9月7日被迫与美、英、德、法、日、奥匈、意、俄、比、荷与西这11个国家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条约中规定:清政府向列强赔款4.5亿两白银,限期39年,本息共达9.822亿两。
这就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庚子赔款”。
经我国爱国人士多方奔走,美国于1908年开始退还一部分“浮报冒报”的赔款,用于设立清华学校及选派留学生,开庚款留学之先河。
德、奥匈两国的赔款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因中国对其宣战而取消。
其他国家因中国参战而允许停付5年(1917年12月至1922年12月)。
在巴黎和会上,中国要求各国在停付期满后退还这笔赔款。
基于中国是战胜国,各国陆续放弃或退回了庚子赔款余额,其条件中都要求将其中一部分用于兴办中国的教育以及同各国进行教育文化交流。
1922年12月,英国政府宣布放弃中国尚未付清的庚子赔款,将其作为促进中英教育文化事业交流之用。
庚款留学生陆守经作者:来源:《检察风云》2015年第14期1908年,美国国会通过法案,授权罗斯福总统退还中国“庚子赔款”中超出美方实际损失的部分,用这笔钱帮助中国办学,并资助中国学生赴美留学。
双方协议,创办清华学堂,自1909年起,中国每年向美国派遣100名留学生。
这些留学生将西方先进的教育科学文化引回中国,对中国近代化产生了不可磨灭的积极作用,陆守经即是其中之一。
家世与教育经历陆守经,字鼎生,号达权。
陆守经是青浦朱家角镇人,因为当时名气大,而朱家角离吴江黎里镇距离又近,被柳无忌生生地扯上了与黎里有“一只角”的关系,书信行文中,可感受到他说这件事时的激动。
1931年,良友图书印刷公司出版了樊荫南编纂的《当代中国名人录》,也收录了陆守经的简介。
陆守经出生在青浦朱家角。
朱家角陆氏,可上溯至三国东吴大将陆逊,为江南望族,代有名人。
《云间珠溪陆氏谱牒》记载了历史上朱家角陆氏家族的兴盛。
谱牒中提到陆守经毕业于清华学堂,目前所见最早提及陆守经是《上海交通大学纪事》。
1910年6月28日,创办五年后的复旦公学举行第三次毕业典礼,陆守经以高等文科优等的身份名列毕业名单录中。
复旦公学毕业后,陆守经立即迈向出国留学的道路。
在通向留学的道路上,陆守经并不是一帆风顺,中间还有一道小插曲。
1910年7月21日,清政府学部举行第二批庚款生的初试,考中文和英文,共录取272名考生。
初试对陆守经来说,倒没什么难度。
中文自不必说,因为他出生在书香世家,且写得一手好字。
可贵的是,陆守经在英文上也很有造诣。
早在1905年,他就翻译出版了英国人祁尔的著作《(最新)中等欧洲地理教科书》。
1911年闰六月,陆守经参加了第三批庚款生的考试并被录取。
陆守经到美国后,在威斯康星大学攻读政治学,并于1914年获得博士学位。
沪上名流陆守经回国后便步入政界。
1915年2月,陆守经被任命为司法部民事司办事,并兼编译处办事。
在复旦公学求学时,陆守经就在《教育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名为《法者天子与天下公共也论》的论文,初步显示了他在法学方面的才能。
清末和民国时期庚款留美的广西学子笔者对庚款留学生的关注,缘于家族中的一位长辈李崇伸是其中之一,最初只是听闻,当尝试检索时,却发现所获甚少。
后经长时间的努力,终于慢慢拼凑出了他的人生轨迹。
据说当年庚款留学分配给广西的名额非常稀少,笔者由此萌生出了搜集广西庚款留学生资料的想法,希望了解这个群体的规模,以及他们的求学情况、人生经历。
背景1908年,美国国会通过议案,授权西奥多-罗斯福总统将庚子赔款中扣除所谓“实应赔偿”后的余款逐年按月“退还”中国,用于资助中国学生留美。
1909到1911年,清政府设立“游美学务处”,举办了3次招考庚款留美学生的考试,选拔出的学生当年即派遣赴美,称为甄别生。
1911年,“游美肄业馆”正式改名为清华学堂,第二年又改为清华学校。
清华学校的性质是留美预备学校。
1928年,清华学校改名为清华大学,1929年,最后一批清华学校毕业生赴美留学,此后清华停派学生留美,直至1933年庚款留美考试重开,向全社会开放。
据清华大学校史编写组撰写的《从清华学校到清华大学》记载,从1909年至1929年,清华学校共有毕业生976名,其中派送留美生967名;此外,还有以庚款津贴的留美自费生、留美专科男生、留美专科女生、特别官费生等,共计派送留美学生1279名。
据黄山书社1992年出版《中国考试制度史资料选编》之《外务部、学部:会奏派遣学生赴美谨拟办法折》(宣统元年,即1909年)称,“至于学生名额,自应按照各省赔款数目,分匀摊给,以示平允。
”由此推断,庚款留学考试向全社会开放前,按这样的名额的分配方式,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广西摊得的名额寥寥无几。
据目前掌握的资料,截至1929年,广西仅有12人获得庚款资助赴美留学。
1933年庚款留学向全社会开放后,笔者尚未发现有通过这一渠道出国留学的广西学子。
苍梧籍的谭颂瀛是第一位考取庚款留学名额的广西人。
此后有唐崇慈、李运华、何标、翟念浦、李法寰、黄中廑、李崇伸、陆起华、沈锡琳等清华学校毕业的庚款留美生,以及津贴生石超庸、专科男生陈丕扬这两位庚款留美生(籍贯及学位信息来自清华大学图书馆清华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