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音乐史》复习资料之二
- 格式:doc
- 大小:40.00 KB
- 文档页数:10
中古音乐史要点整理一、中国古代乐律学1.三分损益法在周代正式确立的我国古代生律的方法,按其振动体长度来进行音阶或十二律吕的相生,史称“三分损益法”,最早记述这一理论的是《管子》一书。
其求五音之法为:先求得一个标准音“黄钟”,把它作为宫音。
然后就宫音的弦长增加三分之一(三分益一),即得低四度的徵音;再就徵音的弦长减去三分之一(三分损一),即得高五音的商音;把商音的弦长增加三分之一,得低四度的羽音;就羽音弦长减去三分之一,可得角音。
2.周代“十二律吕”十二律吕是周代律学的名称。
它是用三分损益法求得的,即: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冼、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
其中单数各律为“律”,双数各律为“吕”。
3.京房六十律京房(前77〜前37)西汉律学家,本姓李,字君明。
他因为三分损益法所生十二律中仲吕不能回到黄钟律,因而继续推算下去,成为“六十律”。
京房同时觉察到律管的管口校正问题,提出“竹声不可度调”的认识,并制作了十三弦的“准”。
4.荀勖笛律西晋律学家荀勖(?~289)在乐律上的成就在于他发现了笛律中的“管口校正数”,荀勖运用“管口校正”制作出较精确的十二笛。
每笛适吹一律。
荀勖的“管口校正”之方法为:他作的笛有六个按孔,前五后一。
后面一个按孔离吹口最近,作为商音。
前面五孔依次由吹孔向下排列为宫、变宫、羽、徵、变徵;六孔全按为角音。
5.何承天的“新律”何承天,南朝宋时郑(今山东郊城县)人,武帝时(420~422)曾为尚书祠部郎,文帝时做过御史中丞:后因故免官,死于家中。
他在乐律学史上,第一次别开生面地提出了“十二等差律"(即隋书称之“新律”)的理论。
其方法是:先以黄钟本律之数(9寸)减去由仲吕所生黄钟2之数(8. 8788寸),得差数为0. 1212,再将此差数平分为十二等份。
即0. 1212÷12=0.0101,然后将此数依次递加在林钟以下各律上,即得“新律”各音之数。
中国音乐史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乐府:乐府本是秦汉时掌管音乐的机关,因配有乐队,故名。
汉武帝时扩充其功能,它除了将文人诗辞和民间歌谣配乐演唱外,还承担采集民歌的任务。
魏晋以后乐府日渐衰落。
南北朝时乐府演变成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名称。
乐府最明显、最优秀的产物是《木兰诗》和《孔雀东南飞》。
2、相和歌:相和歌是汉代北方民间歌曲的总称,是两汉乐府在“街陌谣讴”基础上吸收了“楚声”和“新声”而形成的一种有丝竹、歌唱及舞蹈之艺术表演形式。
主要流传于河南、山东等地。
其曲式结构短小精悍,音调流畅优美,且舞曲居多,是中国古代具有代表性的民间歌舞形式。
3、八音:周代按制造材料的性质将乐器分为八类:金、石、土、革、丝、木、匏、竹。
4、律:律是指特定乐音的高低标准,它规定了乐音的绝对高度。
律是由原始的自然法则产生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律学的基本任务是建立标准音,以利于乐器的制造和使用。
5、十二律:古代律制,用三分损益法生成十二律。
自低到高依次为: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
6、四声:传统音韵学关于声调的分类法。
即把汉字声调分为平(包括阴平和阳平)、上(降调)、去(升调)入(包括全入和半入)四类。
7、谱:乐谱是记录音乐的方法。
中国传统记谱法主要有工尺谱、减字谱和声诗谱三种。
8、琴曲:琴曲是指用琴来演奏的曲子,亦称“琴曲”。
琴曲的范围很广,有独奏曲,也有合奏曲;有文人创作的琴曲,也有整理和加工民间音乐的琴曲。
9、词牌: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
词的调子叫曲牌,如“浪淘沙”、“水调歌头”等。
每个曲牌都有一定的句数、字数、句式、平仄及用韵等规定。
10、曲牌:曲牌是元曲中一首诗(或一韵)小令所用的腔调(或说曲牌名称)。
同一曲牌的曲子可以由不同人演唱,但同一曲牌的平仄格律是固定的。
11、唱赚:唱赚是宋代民间流行的歌唱体裁,也称“鼓板赚”、“鼓段”、“赚”。
由同一词牌的歌曲连缀而成,属于套曲体裁。
《中国音乐史》专业课及共同课考试大纲专业课与共同课通用,但出题形式与答题程度要求有所区别古代音乐史部分教材:参看《中央音乐学院硕士学位研究生招生简章》配套音响:专业课CD十张一套;共同课七张一套(音乐学系办公室有售)。
一、远古(约前21世纪以前)(一)概述人类在从原始落后的低级阶段逐渐进化发展的过程中,与生俱来的创造音乐和接受音乐的能力也随之与日俱增。
中国古代的先民至迟在新石器时代以创造了音乐,并在夏朝以前已经产生了一些作品和乐器。
(二)远古时期的考古音乐资料陶埙:陶土制作,圆形或橄榄球形吹奏乐器。
内空,外有吹音孔和按音孔。
常根据音孔多少来称呼。
骨哨:动物肢骨做成的哨子。
骨笛:河南舞阳县贾湖骨笛距今约有9000年形制统一,制作规范长约20厘米,直径约1厘米开管管侧开有7个孔,没有当今笛子的吹孔和笛膜孔有的骨笛上面还留有设计音孔位置的刀痕标记直吹,吹奏时将骨笛斜持,使顶端吹口与嘴保持一定倾斜度,吹奏时大部分气流进入管内,在管内一侧形成气体震荡而发声陶钟:陶土制作的钟考古学家认为钟铎先是由竹、木制成,后来用陶制作,再发展到用铜制作原始乐舞图(三)历史传说中的远古时期音乐••••••••••朱襄氏,葛天氏,伊耆氏,伏羲氏,女娲,神农氏,••••••••••黄帝,少昊,颛顼,喾,尧,舜,禹(四)关于中国音乐的起源1,中国音乐在新石器时代早期已经萌芽2,萌芽时期的音乐反映了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3,萌芽时期的中国音乐具有多民族的特点二、章夏、商、西周(前21世纪至前771年)••(一)概述(二)历史传说中的音乐作品《九歌》,《九辨》,《九韶》(《九招》),《时日曷丧?》,••••••••《大濩》,《桑林》,《大武》(三)“雅乐”与礼乐音乐1,“雅乐”的来源“雅乐”一词今存文献中最早见于《论语·阳货》雅(夏)原是地名,是周族的发源地“雅”的音乐,实际就是周族的传统音乐2,礼乐制度中国古代礼乐制度产生于西周,相传是周公旦参照夏礼和殷礼制定的;后经汉初文人追记,基本内容保留在《周礼》、《仪礼》和《礼记》中西周礼乐制度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1)等极化的音乐制度2)繁复的音乐礼节3,专职乐师的产生和音乐机构的建立专职乐师:黄帝时有乐师伦,舜时有乐师夔,尧时有乐师质;大约夏时起,有“瞽”(盲人)担任乐师巫,是古代祭祀活动中能以歌舞沟通鬼神的人女性巫曰巫,男性巫曰觋音乐机构:瞽宗,是乐师瞽人的宗庙大司乐,是西周时建立的庞大的音乐机构负责人:大司乐职能:1)掌管宫廷贵族子弟的学习 2)掌握朝廷贵族子弟的学习大司乐中共有一千四百多人4,音乐教育的产生和发展中国古代的音乐教育以培养人的思想感情为目的西周的音乐教育包括师、乐、舞三个方面(四)民间音乐和少数民族音乐1,《易经》中的民歌《周易》是中国古代先民的一部筮书,即算卦书《易经》相传萌芽于殷周之际2,《诗经》中的早期作品《诗经》中的“二雅”中的周族历史叙事歌、风俗歌都属于西周、甚至西周以前的作品3,四夷之乐是指华夏民族四周的少数民族音乐另:民间音乐和少数民族音乐流入宫廷,丰富了宫廷的礼乐音乐,也促进了西周音乐的发展(五)乐器的发展1,考古发现的古乐器1)埙2)磬3)鼓4)钟2,甲骨文中关于乐器的字1)磬2)鼓3)庸4)龠5)和6)缶7)竽8)乐3,“八音”乐器分类法相传虞舜时已经有之1)金(钟-编钟、钲、铙、铎等)2)石(磬-编磬)3)土(埙、缶)4)革:鼓类乐器,如建鼓、悬鼓、鼗等5)丝(琴、瑟)6)木()7)匏(笙、竽)8)竹(龠、箫、管)(六)乐律学的形成1,古乐器测音与音阶问题由商代无音孔陶埙能吹奏的音来看,商代已经具备产生十二律的音乐基础了2,十二律、五声音阶名称的产生十二律的产生相传在黄帝时代真正的十二律和五声音阶的名称所见最早文献是《国语·周语》和《周礼·春官》3,宫调理论“宫”的含义就是“均”,是指一个八度中的各音位置“调”则是以每宫之中宫音之外的各音为主音的调“宫调”是我国古代音乐基本理论的概称三、春秋战国(前771至前221)(一)概述1、周朝的礼乐制度土崩瓦解,民间音乐蓬勃发展起来(雅乐衰落,俗乐兴盛)2、音乐作品、乐器、音乐表演艺术、音乐基本理论思想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和进步3、在诸子百家学说的影响下,各家各派的音乐思想随之产生(二)民间音乐1,雅乐的衰落和俗乐的兴盛俗乐中,影响最大的是郑国和卫国的音乐俗乐的蓬勃发展,促进了乐律学、乐器学、音乐表演艺术以及音乐美学思想的进步2,《诗经》中的十五国风十五国:周南、召南(楚文化)、邺、庸、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3,《楚辞》音乐《楚辞》源于战国时楚国诗人屈原依据楚国民间歌调填词的诗作。
教师资格国考:中国音乐史备考资料(二)一、简述乐府的产生、任务极其意义乐府是秦汉时期建立的音乐机构,在汉武时期最为兴盛。
乐府的任务是大规模、大范围的采集“民间歌谣”。
乐工除对民歌进行加工、改变、创作和填写歌词以外,还研究理论、演唱、演奏。
乐府中还拥有优秀的音乐家。
如:汉代协办都尉——李延年,善于歌唱和创作。
他根据西域音乐创作出“新声二十八解”。
这是汲取西域音乐的精华进行创作的最早记录。
公元前7年,汉袁帝墨乐府使乐府由盛兴衰。
乐府的产生起到了保存民间音乐的作用,促进了汉代民间音乐的繁荣,对其后音乐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唐、宋、元各个时期主要的音乐论著有哪些?唐宋时期出现了大量音乐论著,这些论著不仅保留了前代的重要典籍,而且还汇集了当代音乐领域的新成果。
以规模大、分类细、史料丰为特色。
这些音乐著作对后人了解此时期的音乐概貌和研究这时期的音乐活动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乐书要录》是一部通俗性的乐律理论专著。
成熟于公元700年,对了解唐代乐律宫调有重要价值。
《教坊记》是一部记载唐代教坊制度和轶文的著作。
由唐代崔令钦开元年间以散记的方式撰写,是近代研究唐教坊最便利的史料。
《乐书》又称《陈旸乐书》。
作者是北宋陈旸,我国最早一部规模较大的音乐百科全书,图文并貌,主要关于乐器的绘图。
是研究古代乐器的珍贵资料。
《碧鸡慢志》是南宋王灼所著研究歌曲的专著。
《唱论》元代燕南芝庵所著,是一部论述宋元戏曲的歌唱方法,是我国古代关于歌唱艺术的一部较为全面的理论著作。
诸如以上音乐论著还有很多,如《羯鼓录》、《乐府杂录》、《词源》、《梦溪笔谈》等。
三、曾侯已编钟出土的意义及特点?意义:湖北随县,战国时期,数量最多,规模最大,是目前铜类出土乐器中,音域最宽,音律较准,保存较好的乐器。
是我国12乐音体系中最早具有半音音阶关系的一套完整的特大型定调乐器。
它表明早在2400多年前我国历史上的编钟音乐文化所达到的惊人成就。
特点:1、这是目前所见最为庞大的古代编钟。
-Content Chapter_1Chapter_1国古代音乐史期末复习题第一章 原始社会音乐名词解释:“葛天氏之乐”、“伊耆氏之乐”、《弹歌》、《云门》、《箫韶》、河姆渡骨哨、夔思考题:原始乐舞的综合艺术特征及其文化观念是怎样的?贾湖骨笛的出土及其意义简述远古时期出土乐器的种类及多样化发展情况第二章 夏商时期的音乐名词解释:《大夏》、《大濩》、编铙、编磬思考题:夏商时期乐舞作品文化性质的变化多声乐器的频频出土,昭示音乐文化怎样的进步?第三章 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名词解释:大司乐、八音分类法、隔八相生法、八佾、乐悬、《成相篇》思考题:简述西周“礼乐制度”,其中的用“乐”规定是怎样的?春秋战国时期的“礼崩乐坏”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西周“大司乐”是怎样的机构?曾侯乙墓出土乐器的情况是怎样的?何谓“三分损益法”?我国传统的十二律声名为何?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体现在音乐领域,其代表性学派的音乐思想是怎样的?阐述《乐记》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第四章 秦汉时期的音乐名词解释:百戏、李延年、京房六十律、声曲折、《摩诃兜勒》思考题:简述乐府机构的兴衰及主要职责和历史影响鼓吹乐的兴起及主要演奏形式是怎样的?相和歌及其相和大曲的表演形式和曲式结构是怎样的?汉代乐器的发展呈现怎样的特点?汉代古琴艺术得到了怎样的发展?第五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名词解释:吴歌、西曲、阮籍、苏祗婆、荀勖笛律、何承天新律、《碣石调·幽兰》思考题: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发展呈现出怎样的特点?“清商乐”是一种怎样的音乐形式?简述嵇康的音乐贡献。
第六章 隋唐五代时期的音乐名词解释:鼓吹署、教坊、梨园、开皇乐议、《霓裳羽衣曲》、曲子、法曲、变文、《拨头》、减字谱、二十八调、万宝常、《教坊记》思考题:唐代音乐艺术之所以兴盛的原因是什么?隋唐宫廷燕乐是如何设立的?有着怎样的发展演变路径?唐代燕乐大曲的曲体结构是如何组成的?苏祗婆的“五旦七调”与隋代“八十四调”理论之间呈现怎样的关系?简述唐玄宗李隆基的音乐贡献。
2022教师招聘考试音乐备考资料——中国古代音乐史考点二(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职业道德、时事政治、政治理论、专业基础、说课稿集、教资面试、综合素质、教案模板、考试题库、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professional ethics, current affairs and politics, political theory, professional foundation, lecture collections, teaching interviews, comprehensive qualities, lesson plan templates, examquestion banks, other materials, etc.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so stay tuned!2022教师招聘考试音乐备考资料——中国古代音乐史考点二【西周春秋战国】(公元前11世纪—前221)1、周代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宫廷雅乐体系,就是我国古代祭祀天地﹑神灵﹑祖先等典礼中所演奏的音乐和表演的乐舞,在周代实际上包括用于郊社﹑宗庙﹑宫廷仪礼﹑乡射和军事大典等各个方面的音乐。
《中国音乐史》专业课及共同课考试大纲专业课与共同课通用,但出题形式与答题程度要求有所区别古代音乐史部分教材:参看《中央音乐学院硕士学位研究生招生简章》配套音响:专业课CD十张一套;共同课七张一套(音乐学系办公室有售)。
一、远古(约前21世纪以前)(一)概述人类在从原始落后的低级阶段逐渐进化发展的过程中,与生俱来的创造音乐和接受音乐的能力也随之与日俱增。
中国古代的先民至迟在新石器时代以创造了音乐,并在夏朝以前已经产生了一些作品和乐器。
(二)远古时期的考古音乐资料陶埙:陶土制作,圆形或橄榄球形吹奏乐器。
内空,外有吹音孔和按音孔。
常根据音孔多少来称呼。
骨哨:动物肢骨做成的哨子。
骨笛:河南舞阳县贾湖骨笛距今约有9000年形制统一,制作规范长约20厘米,直径约1厘米开管管侧开有7个孔,没有当今笛子的吹孔和笛膜孔有的骨笛上面还留有设计音孔位置的刀痕标记直吹,吹奏时将骨笛斜持,使顶端吹口与嘴保持一定倾斜度,吹奏时大部分气流进入管内,在管内一侧形成气体震荡而发声陶钟:陶土制作的钟考古学家认为钟铎先是由竹、木制成,后来用陶制作,再发展到用铜制作原始乐舞图(三)历史传说中的远古时期音乐••••••••••朱襄氏,葛天氏,伊耆氏,伏羲氏,女娲,神农氏,••••••••••黄帝,少昊,颛顼,喾,尧,舜,禹(四)关于中国音乐的起源1,中国音乐在新石器时代早期已经萌芽2,萌芽时期的音乐反映了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3,萌芽时期的中国音乐具有多民族的特点二、章夏、商、西周(前21世纪至前771年)••(一)概述(二)历史传说中的音乐作品《九歌》,《九辨》,《九韶》(《九招》),《时日曷丧?》,••••••••《大濩》,《桑林》,《大武》(三)“雅乐”与礼乐音乐1,“雅乐”的来源“雅乐”一词今存文献中最早见于《论语·阳货》雅(夏)原是地名,是周族的发源地“雅”的音乐,实际就是周族的传统音乐2,礼乐制度中国古代礼乐制度产生于西周,相传是周公旦参照夏礼和殷礼制定的;后经汉初文人追记,基本内容保留在《周礼》、《仪礼》和《礼记》中西周礼乐制度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1)等极化的音乐制度2)繁复的音乐礼节3,专职乐师的产生和音乐机构的建立专职乐师:黄帝时有乐师伦,舜时有乐师夔,尧时有乐师质;大约夏时起,有“瞽”(盲人)担任乐师巫,是古代祭祀活动中能以歌舞沟通鬼神的人女性巫曰巫,男性巫曰觋音乐机构:瞽宗,是乐师瞽人的宗庙大司乐,是西周时建立的庞大的音乐机构负责人:大司乐职能:1)掌管宫廷贵族子弟的学习2)掌握朝廷贵族子弟的学习大司乐中共有一千四百多人4,音乐教育的产生和发展中国古代的音乐教育以培养人的思想感情为目的西周的音乐教育包括师、乐、舞三个方面(四)民间音乐和少数民族音乐1,《易经》中的民歌《周易》是中国古代先民的一部筮书,即算卦书《易经》相传萌芽于殷周之际2,《诗经》中的早期作品《诗经》中的“二雅”中的周族历史叙事歌、风俗歌都属于西周、甚至西周以前的作品3,四夷之乐是指华夏民族四周的少数民族音乐另:民间音乐和少数民族音乐流入宫廷,丰富了宫廷的礼乐音乐,也促进了西周音乐的发展(五)乐器的发展1,考古发现的古乐器1)埙2)磬3)鼓4)钟2,甲骨文中关于乐器的字1)磬2)鼓3)庸4)龠5)和6)缶7)竽8)乐3,“八音”乐器分类法相传虞舜时已经有之1)金(钟-编钟、钲、铙、铎等)2)石(磬-编磬)3)土(埙、缶)4)革:鼓类乐器,如建鼓、悬鼓、鼗等5)丝(琴、瑟)6)木()7)匏(笙、竽)8)竹(龠、箫、管)(六)乐律学的形成1,古乐器测音与音阶问题由商代无音孔陶埙能吹奏的音来看,商代已经具备产生十二律的音乐基础了2,十二律、五声音阶名称的产生十二律的产生相传在黄帝时代真正的十二律和五声音阶的名称所见最早文献是《国语·周语》和《周礼·春官》3,宫调理论“宫”的含义就是“均”,是指一个八度中的各音位置“调”则是以每宫之中宫音之外的各音为主音的调“宫调”是我国古代音乐基本理论的概称三、春秋战国(前771至前221)(一)概述1、周朝的礼乐制度土崩瓦解,民间音乐蓬勃发展起来(雅乐衰落,俗乐兴盛)2、音乐作品、乐器、音乐表演艺术、音乐基本理论思想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和进步3、在诸子百家学说的影响下,各家各派的音乐思想随之产生(二)民间音乐1,雅乐的衰落和俗乐的兴盛俗乐中,影响最大的是郑国和卫国的音乐俗乐的蓬勃发展,促进了乐律学、乐器学、音乐表演艺术以及音乐美学思想的进步2,《诗经》中的十五国风十五国:周南、召南(楚文化)、邺、庸、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3,《楚辞》音乐《楚辞》源于战国时楚国诗人屈原依据楚国民间歌调填词的诗作。
中国音乐史复习资料古代部分 : 一,远古夏商时期的音乐 :中国音乐的起源 : 模拟说、感情说、劳动说乐舞:初期的音乐常常和舞蹈结合在一起,故名之“乐舞”。
黄帝时代的《云门》,又称《云门大卷》,相传黄帝部落以云为图腾,因此这是一部歌颂氏族图腾的乐舞。
《咸池》又名《大咸》,相传咸池为东方日浴地,故这是一部崇拜日浴的乐舞。
《箫韶》又名《大韶》,简称从《韶》。
最初是咸黑所作的声歌,原名《九招》,虞舜时代的质又校正过,故后辈又称此乐为《韶虞》。
《箫韶》之名,是由于此乐舞以排箫为主要伴奏乐器的缘故。
夏代开始进入奴隶制社会,乐舞内容从氏族社会中关于图腾或大自然的歌颂转向对奴隶主统治者的歌颂。
《夏籥》又名《大夏》,是一部歌颂夏禹治水有功的乐舞。
此乐舞在周代演出时舞者共六十四人,分为八行八列。
主要伴奏乐器为籥,籥为管乐器,是排箫的原始形制。
《大濩》又称《濩》,是一部歌颂成汤灭夏建立商代伟绩的乐舞。
“巫乐”,又称“巫音”,即巫术活动中所用的乐舞。
在原始氏族社会里,由于人们对各种自然现象不能够赐予科学的讲解,因此就造成了这种观念的表现。
在无力抗争或抗争失败的情况下,就寄希望于借助某种超自然的法术来推翻奴隶主阶级的统治,或能预知他们命运的吉凶。
瞽宗:一个起源于商代的音乐教育场所。
商代的音乐教育不但教本国的贵族子弟,而且还有别国的学生。
天然资料制成的乐器:骨哨、骨笛;龟甲摇响器;鼍鼓;磬(现存故宫博物馆的三音编磬为“永启”“永余”“夭余”);陶制乐器:摇响器、陶铃、陶角、陶鼓、陶镛、陶埙;铜制乐器:铜铃、铜鼓、钟、铙、镛、鑮;远古夏商时期的乐律:1 ,既有旋律性的乐器(骨哨、骨笛、陶埙等),又有节奏性的乐器(摇响器、铃、鼓),说明旋律和节奏是最早的音乐中的两大概素; 2 ,商代出土的编铙、编磬,诚然大小周边,但可以用不相同的厚度调出不相同的音高,说明商代人已经掌握了运用不相同规格的钟体和磬体产生不相同音高的技术;3 ,夏商时期已经开始出现五声音阶的歌曲和乐曲。
中国古代音乐史复习资料列举十个远古乐器(先秦以前的)鼓、龠、磬、钟、埙、瑟、筝、琴、箫、笙、笛、篪列出五个先秦音乐家的名字皋陶、王豹、绵驹、韩娥、秦青列出十首中国古琴曲名《辞鱼唱晚》、《捣衣》、《搔首问天》、《静观呤》、《胡笳五弄》、《胡笳十八拍》、《离骚》、《鹤鸣九皋》、《平沙落雁》、《溪山秋月》、《洞天春鸣》、《金陵吊古》列出四种中国记谱法工尺谱、俗字谱、减字谱、律吕字谱列出五首琵琶古曲《春莺啭》、《火凤》、《楚汉》、《塞上曲》、《洞庭秋思》、《海青拿鹤》、《将军令》、《十面埋伏》什么是“六代乐舞”?六代乐舞简称“天乐”。
据说是从黄帝开始历代留下来的六部代表性乐舞,包括黄帝时的《云门大卷》,尧时的《咸池》、舜时的《大韶》、禹时的《大夏》、商汤时的《大》以及周初的《大武》。
六代之乐主要用于祭祀天地、山川、祖宗。
特点是规模宏达,有歌有舞,而声调平淡,节奏缓慢,总的说来,大都表现一种中庸平和的情绪,给人以严肃静穆之感。
周代的礼乐制度是什么?周朝以商朝灭亡为鉴制定了一套完整的典章制度,上至国家大典,下至民间丧嫁每一个具体的礼制活动都是在乐舞的揩配之下进行的,对国家来说,在“制礼”的同时“作乐”,颁布与之相对应的国乐国舞,设国家乐舞演奏和乐舞教育机构。
因为“乐以象政”“审乐知政”礼乐好坏关系国家兴亡盛衰,而对社会成员来说,从小受到礼教的同时也必须受到乐教,参与社会事务后执礼必须同时举乐,事事都要在礼乐的规范下进行。
礼,从外部提供社会规范,乐,包括乐曲、舞蹈、诗歌,从人的情感出发,调和人的精神。
有了礼的规范,政的划一,刑的强制,配以乐的感染,便能统一民心,成就“制道”这就是周代礼乐的深远用意。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为《诗》,被儒家列为经典之一,故称《诗经》。
它反映了两千五百年前的中国文学语言的真实面貌,具有丰富的词汇,尤其在研究古音韵方面,是极为重要的资料,《诗经》现存305篇,分《风》、《雅》、《颂》三大类,收集了西周至春秋中叶的民间歌曲、宫廷歌曲和祭祀乐舞三类不同的作品,所谓风、雅、颂原是因音乐的不同而分类的。
中国音乐史复习资料中国音乐历史复习资料中国音乐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时期。
在这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中国音乐经历了多次变革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音乐风格和特色。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来复习中国音乐史。
一、古代音乐古代中国音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史前时代。
最早的音乐形式是由人们模仿自然界的声音而产生的,如鸟鸣、风声等。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音乐逐渐成为一种表达情感和思想的艺术形式。
古代音乐主要分为宗教音乐和宫廷音乐两个方面。
宗教音乐在古代中国的社会生活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古代人们通过音乐来祭祀神灵,表达对神灵的崇敬和敬畏之情。
宗教音乐的形式多样,包括咏史、祭文、祷歌等。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雅乐》,它是古代宗教仪式中最重要的音乐形式之一。
宫廷音乐是古代中国皇室和贵族阶层的专属音乐。
宫廷音乐主要分为雅乐和俗乐两个部分。
雅乐是宫廷音乐的正统,它以《雅乐大全》为代表,包括乐曲、舞蹈和歌曲等形式。
俗乐则是宫廷音乐的衍生,它吸收了民间音乐的元素,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二、民间音乐民间音乐是中国音乐史上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它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和表达情感的艺术形式。
民间音乐的形式多样,包括民歌、山歌、曲艺等。
民歌是中国民间音乐中最为重要的一种形式。
它是人们在生活中创作的歌曲,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感激之情。
民歌的内容丰富多样,既有歌颂自然的,也有歌颂爱情的。
民歌的旋律简单易懂,深受人们的喜爱。
山歌是中国农村地区特有的一种音乐形式。
它是农民在田间劳作中创作的歌曲,表达了对劳动的赞美和对生活的期盼。
山歌的曲调优美动听,歌词真实质朴,是中国音乐文化中的瑰宝。
曲艺是中国民间音乐和戏剧的结合形式。
它包括评书、相声、快板等多种形式,既有音乐的表演,又有戏剧的表演。
曲艺以其幽默风趣的表演方式,深受人们的喜爱。
三、现代音乐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中国音乐也经历了现代化的转型。
现代音乐主要分为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两个方面。
古典音乐是中国现代音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名词解释1.《韶乐》:舜帝是的一部宗教性乐舞。
简称《韶》,乐舞由编管乐器排箫作为主要伴奏乐器,所以称为《箫韶》;乐舞有九次变化,故又名为《九辨》;因其歌唱部分有九段而被称为《九歌》。
由此可知,《韶乐》是内容丰富而富于变化的多段体乐舞。
它的主要特征是“箫韶九成,凤凰来仪,百兽率舞”。
春秋时期吴国公子季札和孔子都曾欣赏过这部作品,并给予了高度评价,孔子评价《韶乐》为“尽美矣,又尽善也”。
可见这部乐舞的艺术魅力。
2.葛天氏之乐:远古时期的乐舞,形式:三人操牛尾,顿足以歌。
内容:《载民》歌颂载负人民的大地;《玄鸟》对图腾的赞颂;《遂草木》,祝愿草木繁茂;《奋五谷》,祈求五谷丰收;《敬天常》,表达顺应自然规律的心愿;《达帝功》,歌颂天帝的功德,祈求护佑;《依地德》,感谢土地的赐予及恩惠;《总禽兽之极》,祈求鸟兽繁衍不息。
3.贾湖骨笛:原始社会乐器。
出土于河南省舞阳县贾湖遗址,属裴李岗文化。
目前该遗址共出土骨笛35件,可分为三个时期:一、早期,距今9000多年至8600年左右,骨笛上开有五孔、六孔,能走出四声音节和完备的五声音阶;二、中期,距今8600至8200年左右,偶七孔,能走出六声和七声音阶;三、晚期,距今8200至7800年左右,能奏出完整的七声音阶以及七声音阶意外的若干变化音。
贾湖骨笛有三个特征:a 有固定音高意识 b 有音阶 c 律学测算,用等分来分的,能产生纯八、纯四度。
意义:说明我国古代音乐文化至少已有八千年的可考历史;它们是迄今为止人类发现的最古老的仍可演奏的乐器;是世界上迄今为止发现最早、保存最完整的管乐器。
4.雅乐:含义:是我国古代祭祀天地、神灵、祖先等典礼中所演奏的音乐。
周代雅乐,是西周以礼乐制度为基础,建立的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比较完善的宫廷雅乐体系,对后代影响非常深远。
内容:包括用于郊社、宗庙、宫廷仪礼、乡射和军事大典等各个方面的音乐,它是周代礼乐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特点:雅乐首先强调的是它的教育意义,用来配合道德方面的宣导。
中国古代史(一)一.远古时期:.音乐形式:歌、舞、乐合而为一(基本因素是节奏),与生产力发展密切相关(古歌、古乐舞)。
①《弹歌》——狩猎。
②《八阙》——农牧。
③ 《蜡辞》——祭歌。
④ 《云门》——黄帝拜神乐舞(图腾)。
⑤ 《咸池》——尧崇天乐舞(星座)。
⑥《萧韶》——舜时期宗教性乐舞。
.乐器:①骨笛——河南舞阳县贾湖骨笛,最古老的乐器,是我国音乐文化年可考的依据。
支,距今年。
音孔不一,五、六、七、八。
七音笛居多,保存完整。
②骨哨,陶埙(浙江余姚河姆渡,一孔)、籥。
③鼓——山西陶寺鼍鼓,永登土鼓,商代双鸟饕餮纹铜鼓。
二.夏商时期。
.音乐发展:与远古乐舞性质不同,有阶级烙印。
①《大夏》:歌颂夏禹治水。
②《大濩》:歌颂商汤伐桀。
③巫乐:求雨,驱鬼逐疫,出征。
.乐器:磬——石制。
虎纹大石磬。
山西陶寺夏磬。
编磬——故宫商代编磬,三枚一组。
“永启”、“夭余”、“永余”。
埙——商代,五孔。
钟——陶钟。
商代青铜钟。
编钟——河南安阳商代编钟,三个一组。
编铙——殷墟,五件一组。
三.西周。
(奴隶制社会达到鼎盛).周代礼乐制度实质——等级制度。
(可作填空或者名词解释,如:判县。
).体现在舞队、乐队规模与罗列的严格规定。
① 乐队——天子宫县;诸侯轩县;卿、大夫判县;士特县。
(周代礼乐制度体现在舞队、乐队规模与罗列的严格规定。
天子的乐队为四面罗列,称宫县。
)②舞队——天子八佾;诸侯六佾;挨次递减。
.典礼仪式,祭祀,宴飨的步骤。
.乐舞:①六代乐舞:西周统治者用于祭祀、宴享,儒家雅乐最高典范。
黄帝——云门大卷;尧——大咸;舜——箫韶 ( 九韶 );孔子“尽美以,尽善也”。
尽善尽美的由来。
夏——大夏;商——大濩;西周——大武。
②小舞:彩绸舞、羽毛舞、牛尾舞、长袖舞。
(娱乐性强,道具与舞的关系)③散乐:民间音乐。
④四夷之乐:周边部落音乐、歌曲。
⑤宗教性乐舞:攤舞。
.八音分类法:我国周代按照乐器制作材料的不同进行乐器分类的方法。
西周有多达多种乐器。
2014中国音乐通史复习资料(二)名词解释1、贾湖骨笛:1986至1987年间,考古学家在对河南舞阳贾湖裴李岗文化遗址进行挖掘时,发现了多支新石器时期的七音孔、八音孔骨笛。
这批骨笛形式固定,制作规范。
根据碳同位素14C测定和树轮校正,考古学家认定这批骨笛的产生年代距今约8000年之久。
贾湖骨笛是中国目前所见年代最为久远的乐器,它的发现,使世界音乐史学界对我国史前音乐艺术的发展水平有了新的认识和评价。
2、韶:传说中舜时的乐舞,又有《韶箾》、《箫韶》、《九辩》、《九招》、《九歌》、《九韶》等名。
据史籍记载,《韶》乐规模宏大,代表了原始乐舞的最高水平,它的演出可达到“《箫韶》九成,凤凰来仪”的效果。
《韶》乐一直被视为古代音乐的最高典范,在中国音乐史上影响极其深远,受到无数文人名士的赞叹。
季札称其“德至矣哉”,孔子赞其“尽善尽美”。
3、大夏:大禹时的乐舞称作《大夏》或《夏龠》,以歌颂大禹治水为内容。
《大夏》共有九段,以编管乐器龠为伴奏乐器。
演出时,演员头戴皮帽,下穿白裙,赤裸着上身表演。
4、葛天氏之乐:《吕氏春秋·古乐篇》记载有原始时期葛天氏族部落的乐舞表演:三个人手执牛尾巴,踏足而歌,边舞边唱。
全曲共有八段,一曰《载民》,即歌颂负载着人民的大地;二曰《玄鸟》,是歌颂他们的图腾黑色的鸟;三曰《遂草木》,是祝愿草木旺盛生长;四曰《奋五谷》,是祝愿五谷丰登;五曰《敬天常》,是表达对上天的敬意;六曰《达帝功》,是表达对老天爷恩惠的拜谢;七曰《依地德》,是对大地厚德的歌颂;八曰《总禽兽之极》,是对各类鸟兽多多繁殖的祈求,以提供人们源源不断的食物。
这是一首非常重要的有关古乐舞的记载,它完整地描写了先民的生活,歌词中既有对天地、图腾的歌颂,又有对种植、养殖丰产的期望,可说是一首表现原始人们生活的组歌。
5、雅乐:雅乐是周代统治者在祭祀天地、祖先以及朝贺、宴飨等场合所用的音乐,因其具有“典雅纯正”的风格,所以被称为雅乐。
雅乐的性质:音乐有助于推广德行的教化,亦即向被统治阶级灌输封建论理,道德观念的作用,雅乐体系还表现了封建统治阶级想过(通过)礼乐制度来显示对人民的威慑力量。
周公制礼作乐,严格的等级制度表现:乐队王宫县,诸侯轩县,大夫判县,大特县世界上出现最早的,规模最大的音乐教育与音乐演机构——周王朝的音乐领导,机构是“大司乐”。
八音分类方法:金——钟,石——磬,土——缶,革——鼓,丝——琵琶、湖、木——梆子,匏——笙,竹——笛子意义:1、第一次乐器分类法。
2、器乐艺术发展成熟的标志。
3、音乐文化较高层次的反映。
曾侯乙墓出土的乐器群。
编钟15革,编磬32革,十弦琴1件,五弦琴1件,二十五弦琴12件,鼓4件,麓2件,排箫2件,笙2件。
曾侯乙编钟出土的意义。
1、青铜铸造工艺和高律科学达到一定高度,体现聪明才智和高超的音乐才能2、用实物驳倒“中国音乐就是五声音阶的说法”,3、宣告在公元前五世纪,中国人就已经制造出令现代人震惊,符合近代音乐音响学,乐律理论的一整套乐器4、音乐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标志当时高度发展水平。
三分损益法:又叫五度相生法,是我国最早记载的,,采用数学求律的方法,是按振动体长度计算的。
十二律:将一个八度分成十二个半音叫十二律。
蕤林夷难无应仲故夹太大黄宾钟则吕射钟启洗钟簇吕钟(十二律)从右至左,相邻的两个为“半音”,隔开一个的两个为“全音”。
鼓吹乐定义:是以击乐器和吹乐器的演奏为主的一种音乐。
分类:鼓吹、横吹、短箫钝歌、箫吹、相和歌定义:是对原始民歌和对两汉魏晋时北方的民间歌曲艺术后经加工后形成的艺术形式的总称。
相和歌分类:徙歌(无伴奏),但歌(三种乐器)相和歌(乐器舞蹈) C平、D青、E色(相和歌三调式)相和大曲:对两汉魏晋时北方的民间音乐作艺术的加工后形成的舞(歌舞)大曲的总称。
艳解\ 趋乱琴:古琴《广陵散》汉末出现。
又叫《广陵止息》。
“嵇康”《聂政棘韩》京房六十律:京房变律的生律法是自十二正律中的最后一律“仲吕”起,继续采用三损益法产生第十三律“执始”,用同一方法产生各律至第六十律“南事”止,借其中第五十四律“色育”只此出发律黄钟,高出 3.61音分,解决了“色育”均七音在听觉上合于“黄钟均七音的旋宫难题。
中国古代音乐史共同课题库一、填空:(每空1分)1.证明我国古代音乐文化距今约有九千年可考历史的乐器是河南舞阳贾湖古笛。
2.周代的六代乐舞是《云门》、《咸池》、《大韶》、《大夏》、《大》、《大武》。
《大武》六代乐舞之一,是西周时期产生的,一部歌颂武王伐纣的大型史诗性乐舞。
3.《管子.地圆》和《吕氏春秋.音律》的三分损益法。
4.曾侯乙墓编钟是在湖北随县出土的,它是战国时期的乐器。
5.相和三调为平调、清调和瑟调。
6.产生东汉末年,描写了“聂政刺韩王”这一故事的琴曲是《广陵散》。
7.《海青拿天鹅》是元代的一首琵琶曲,反映了北方少数民族的狩猎生活。
8.华文彬,号秋苹,他所编的《琵琶谱》(清代),是我国最早刊印的琵琶谱。
在这套曲谱中,华秋苹创意性的定立了较为完整的琵琶指法记号,为后世琵琶谱集的编定起到了规范作用。
9.大司乐:西周时期建立的庞大的宫廷音乐机构,它的职能:1.掌管着宫廷的音乐活动,“成均之法”,指的是乐律学理论。
2.掌管着朝廷贵族子弟的学习。
10.《乐记》是一部儒家的音乐理论著作,有关它的作者有人认为是孔子的再传弟子公孙尼子所作,也有人认为是汉儒所作。
今存的《乐记》收在汉代传世的《礼记》中。
它的主要内容:【1】,音乐是一种情感的艺术【2】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思想感情【3】礼乐是治理国家的工具。
由于《乐记》集中了先秦关于音乐各方面的论述,因此可以说它是一部集先秦儒家音乐思想之大成的著作。
它对中国音乐思想的发展和中国音乐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1.十二律:是周代逐渐形成的完整的十二个半音结构——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yì)、应钟。
12.相和歌:汉乐府扩建以后,原始的民间歌曲经过乐工们的加工提高,用各种乐器伴奏来表演,被称之为相和歌。
13.李延年:汉代乐府协律都尉,汉乐府的实际领导者。
在他的带领下汉乐府形成了。
重视民间音乐的传统,推动了汉代民间音乐的兴盛,此外,他还作有《新生二十八解》等音乐作品14.鼓吹乐和横吹乐汉代鼓吹乐分两大类:1.鼓吹 2.横吹15.京房:西汉元帝的一位乐律学家,京房六十律是他发明的律制,是三分损益法产生了十二律之后,继续往下相生直至六十个律。
2015教师招聘考试音乐备考资料——中国古代音乐史考点二- 音乐学科专业知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师招聘考试试题及答案1、周代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宫廷雅乐体系,就是我国古代祭祀天地﹑神灵﹑祖先等典礼中所演奏的音乐和表演的乐舞,在周代实际上包括用于郊社﹑宗庙﹑宫廷仪礼﹑乡射和军事大典等各个方面的音乐。
它是隆重而又繁琐的仪式典礼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雅乐的特点:有一定程式规范的乐舞形式,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符合统治阶级的审美理想,能够起到维护奴隶制社会秩序的作用。
雅乐首先强调的是它的教育意义,用来配合道德方面的宣导,以和平中正为原则,以庄重肃穆为标准。
西周雅乐实际上是我国奴隶制社会发展到登峰造极阶段的文化产物。
晋侯苏钟(三个八度又一个小三度)“五声缺商”的现象,说明周人坚持不用商音的准则。
3、周代音乐机构分行政﹑教学和表演三个部分。
教育对象主要是贵族子弟,即世子和国子。
年限十三岁一直到二十岁。
主要的学习科目有乐德﹑乐语﹑乐舞﹑小舞四种,内容都含有伦理道德观念。
目的在于巩固王室的阶级统治,防止奴隶的反抗。
用音乐来求得天地和﹑君臣和﹑上下和﹑人心和,因此,“德音”与“和”是西周雅乐审美标准的重要原则。
4、西周的乐官制度①乐官应负责乐舞创作之事。
②周朝有乐官“采诗”制度。
③周朝乐官还担任诵诗讽谏的政治职能,它和“采诗”制度有着密切关系。
④音乐教育在周朝乐官活动中居于核心地位。
周代礼乐制度的两大支柱①礼②雅乐。
5、八音分类:周代一种关于乐器分类的方法,即以制作乐器的材料为准,将所有乐器分为金(钟,铃)﹑石(磬)﹑土(埙,)﹑革(鼓)﹑丝(琴,瑟,筝,筑)﹑木()﹑匏(竽,笙)﹑竹(箫,管,)八类。
6、周穆王把中国音乐和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传播到西部各族人民中,也带回了外国的傀儡艺人和各族人民的友谊。
7、“礼崩乐坏”之一:(东周)王子朝奔楚“奉周之典籍以奔楚”,“礼崩乐坏”之二:季恒子在自己的庭院里演出了天子方能享用的“八佾之舞”,违背了礼的规定,引起了孔子的极度愤慨。
中国古代音乐史●中国古代音乐史特点:是音乐和历史的交叉1.历史方面涉及古代文献、考古、民族学、古代文化等2.音乐方面涉及基本阅历、乐器知识、作曲技法、声乐、音乐美学等●中国古代音乐史【研究法】※1.历史文献→利:具有连续性弊:具有主观性2.考古实物→利:客观性弊:偶然性3.对现存遗响的逆向考察第一章远古(约公元前21世纪之前)●舞阳骨笛发现的意义1.距今八千年2.飞禽的骨制造3.是乐器4.改写中国古代音乐史的历史●原始音乐特点:原始音乐十分简单幼稚,但已能表达一定的思想内容,音乐活动已经相当普遍●原始乐舞的形式和内容内容:1.狩猎生活《弹歌》2.农业生产《葛天氏之乐》3.宗教《玄鸟》4.有关爱情生活《侯人歌》5.有关战争《征服苗人舞》6.抗击自然灾害《大夏》形式:歌、舞、乐三位一体节奏为主、旋律弱化●音乐起源的不同说法→【不是一源说,而是多源说】1.劳动起源说【唯物主义】2.异性求爱说3.语言抑扬说4.模仿自然说5.宗教说【巫术起源说】6.信号说第二章夏、商、西周(前21世纪至771年)●雅乐内涵墨子《天志下》【诠释了雅乐的由来】雅,原来是地名,是周族的发源地,因为是夏人故地,所以周人称之为夏。
周、儒从雅乐,即从夏乐●礼乐制度在音乐上的体现1.等级化的音乐制度:《周礼·春宫》【乐器的摆放显示的等级化】2.繁复的音乐礼节有八种:(1)祭天地(2)祭宗庙(3)大乡飠(4)燕礼(5)大射(6)养老(7)乡饮酒(8)乡射3.以流代乐舞为例:《云门》祭天《大夏》祭山川《咸池》祭地《大濩》祭先妣《大韶》祭鬼神《大武》祭先祖●大司乐的音乐教育1.职能:(1)掌握着宫廷的音乐活动,“成均之法”(2)掌管着朝廷贵族子弟的学习2.教学内容:以乐德教国子以乐语教国子以乐舞教国子●“八音”乐器分类法【按制作材料的性质进行分类】金:钟---编钟石:磬---编磬土:---。
2013年11月27日一、简述宋代的各类说唱音乐的艺术特点,内容及演唱方式。
宋代说唱音乐的形式极其多样,如说话,银字儿,讲史,说经,弹唱因缘,说浑话,诸宫调,唱赚,嘌唱,鼓子词,陶真,涯词,道情,渔鼓,叫果子等的,基本上都属于说唱音乐的范畴。
现将其中主要的几种艺术形式做简要介绍:二、简述杂剧和南戏的艺术特点杂剧中国戏曲艺术发展到成熟阶段的最早的戏曲种类。
以其发展衍变地域和时期的不同,又可分为宋杂剧、金院本和元杂剧。
就其音乐——北曲来说,则是一种早期的以曲牌体为特色的重要声腔系统。
它吸收、融合了中国传统艺术的优秀成果,对当时的南戏和明代以来南北各种地方声腔剧种给以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在中国戏曲艺术发展的进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杂剧”最早见于唐代,那意思和汉代的“百戏”差不多,泛指歌舞以外诸如杂技等各色节目。
“杂”谓杂多,“百”也是形容多;“戏”和“剧”的意思相仿,但都没有今天“戏剧”的意思。
到了宋代,“杂剧”逐渐成为一种新表演形式的专称;这一新形式也确实称得上“杂”的,包括有歌舞、音乐、调笑、杂技,它分为三段:第一段称为“艳段”,表演内容为日常生活中的熟事,作为正式部分的引子;第二段是主要部分,大概是表演故事、说唱或舞蹈;第三段叫散段,也叫杂扮、杂旺、技和,表演滑稽、调笑,或间有杂技。
三段各一内容,互不连贯。
杂剧的音乐,有些直接取自宋大曲,有些则来源于民间小曲。
但宋大曲一般只取唐大曲的一部分,称为“摘遍”;宋大曲的结构也已远较唐大曲简单。
北宋以后,杂剧既有随南宋南迁的,也有为金所继承的,金继承的宋杂剧也称院本,性质上与宋杂剧却没有区别。
北宋末南宋初,也就是12世纪,南方也产生了一种与宋杂剧不同的戏曲南戏,又叫戏文,又因为产生地在浙江温州,所以又叫温州杂剧、永嘉杂剧。
南戏完全表演故事,结构可随故事变化,不象宋杂剧基本由三段构成。
南戏音乐以南方流行的小曲、歌谣为主,大概后来受到宋杂剧的影响,也采用唱赚、词调和大曲的部分曲调。
《中国古代音乐史》复习资料之二第七讲授课内容:第三节歌舞音乐(下)教学目的:了解百戏、鼓舞和公莫舞,掌握曲子和燕乐大曲重点、难点:曲子、燕乐大曲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课件,作品欣赏教学过程:1百戏、鼓舞和公莫舞2曲子3燕乐大曲百戏“百戏”又叫“散乐”,是流行于汉代宫廷和达官贵戚家中的杂技、歌舞以及各种民间武术的总称。
后汉张衡的《西京赋》中曾对“百戏”的表演有非常具体、生动地描写,我们还可以从山东沂南汉、晋墓百戏画像中看到当时百戏表演的情况。
鼓舞和公莫舞鼓舞和公莫舞是汉代盛行的舞蹈形式,其表演形式多样,也可从一个侧面反映我国汉代歌舞的情况。
鼓舞一般是由表演者在建鼓旁一边击鼓,一边舞蹈;也有将几个小鼓平置于地上,一人或数人在乐队的伴奏下在鼓上及周围边歌唱边舞蹈,文献中称这种舞蹈为“般鼓舞”、“盘鼓舞”或“七盘舞”。
公莫舞也叫巾舞,在表演时以表演者双手挥动长巾或长袖为主要特点。
曲子曲子概念:隋唐时代,一些经过劳动人民世世代代创造和提炼的民歌中一些好的曲调,经过文人选择、推荐、加工,并用新词配曲的音乐,叫作“曲子”。
这种被选择、推荐、加工的民歌,已经不再是最初的民歌形式,而是一种艺术歌曲了。
当曲子流传到都市以后,得到了文人们的青睐,并成为唐代市民音乐重要构成因素,同时也成为文人们写作新作品一种好形式。
在音乐方面,曲子又有了新形式出现。
曲子的内容:①反映统治阶级的残暴剥削的;②反映农民起义的;③描写妇女坚贞不渝的爱情歌曲的;曲子的结构、特点与应用:曲子的结构形式有多样,一般以单遍的只曲为主,也有用前后两个单遍合成的双遍,或称之为“双阕”等。
我们可以从敦煌发现中唐五代的《望江南》、《菩萨蛮》等曲子谱中,可以领略到唐代曲子的风貌。
曲子新鲜而富有生气,形式自由,节奏活泼,其歌词接近口语;在曲式上,曲子词大部分为“长短句”,这是为适应音乐需要而产生的新形式。
从应用范围来看,曲子有用于说唱的;有用于歌舞音乐的,也有用于扮演“戏弄”的。
曲子创作有两种不同的形式:(1) “由曲定词”,即把已有的曲调配上新词,也叫“填词”;(2) “依词配乐”,即根据新的歌词创作新曲调,叫作“自度曲”。
“燕乐”与大曲在中国古代音乐史中,“燕乐”是一个含义很广的名词,在不同时期其含义也不尽相同。
但一般讲燕乐,主要是指隋唐时期的燕乐。
隋、唐时期的燕乐是一种在宫廷中饮宴时供欣赏娱乐艺术性很强的歌舞音乐,是宫廷中所设“俗乐”的总称。
从唐初至开元、天宝(618——755年)的百余年间,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唐帝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文化的中心,音乐艺术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燕乐成为新的宫廷艺术形式和中心,受到最高统治者高度重视并向多元的方面发展。
这时的燕乐在继承了乐府音乐成就和隋代燕乐基础上,广泛吸收了外来音乐,成为盛极一时的音乐艺术形式。
“九部乐”:“清乐”、“西凉乐”、“龟兹乐”、“天竺乐”、“康国乐”、“疏勒乐”、“安国乐”、“高丽乐”、“礼毕”(另一说曰“文康乐”)。
唐初,在隋“九部乐”基础上,改“九部乐”为“十部乐”:“燕乐”、“清商伎”、“西凉伎”、“天竺伎”、“高丽伎”、“龟兹伎”、“安国伎”、“疏勒伎”、“康国伎”、“高昌伎”等。
至玄宗时改“十部乐”为“坐部伎”和“立部伎”两部。
唐大曲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少数民族和外国音乐素养,在中外音乐文化的交流中得到完善和发展,形成了唐代特有的一种音乐形式。
“自周、隋以来,管弦雅曲将数百首曲,多用西凉乐。
鼓舞曲多用龟兹乐,唯琴工犹传楚、汉旧声及清乐。
”(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卷四十四》)唐大曲主要分以下三类:一类是在继承了汉魏以来“清乐大曲”(即“清商大曲”)传统基础上,吸收了西域各少数民族的音乐和“印度”、“天竺”以及“高丽”等外国音乐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大型歌舞曲;第二类是各少数民族音乐和外国音乐传入内地后不断汲取清乐的营养和经验而形成的大型歌舞曲;第三类是宫廷用于郊庙祭祀等重大典礼和用于宴飨、朝会和重大节日进行表演的“雅乐大曲”和“燕乐大曲”。
大曲中的“法曲”,比较幽雅一些。
唐大曲是各族人民长期共同创造的艺术结晶,是器乐与声乐、舞蹈三种艺术形式连续表演的一种综合性大型艺术形式。
可以说,唐代大曲达到了自汉魏以来歌舞音乐的全盛阶段。
唐代大曲兴盛的原因:第一,唐朝历代统治者都非常重视大曲。
第二,各族音乐的融合为大曲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第三,东汉以来,随着正统经学崩溃和道教、佛教日益昌盛。
唐代统治者实行了佛、道、儒“三教并重”的方针,并以佛、道两教更为重要,形成唐代中国文化的两大教派。
唐代大曲创作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唐初,由于社会安定,经济繁荣,这时占统治地位的大曲是《破阵乐》、《庆善乐》、《景云河清歌》和《乌歌万岁乐》等。
至开元、天宝年间,由于社会经济繁荣,国势强盛,统治阶级开始纵情声色,追求神仙,社会各种矛盾逐渐显露出来,因此,这一时期的大曲创作,其思想内容比较复杂。
从中唐开始,李唐帝国开始走下坡路。
这一时期,除宫廷中的《中和乐》等少数作品外,其它如《定难乐》、《越古长年乐》、《继天诞圣乐》等几乎都是各地节度使命令当地“衙前乐”里乐工们创作的。
在唐大曲中,要属清乐大曲为最高。
唐大乐署规定,乐工学一清乐大曲为60天,而学习其他大曲为30天。
大曲中的“法曲”,因为接近清乐的传统,其艺术性也很高。
唐大曲的基本结构:唐代大曲的曲名可考者尚有百余首,从《霓裳羽衣歌》可以窥见唐大曲的表演过程。
其结构如下:①散序六段:器乐独奏、轮奏,不歌不舞。
②中序十八段:节奏有定,抒情的慢舞,可能有歌。
③破十二段:节奏急促,有舞,可能无歌,结尾时,节奏放慢,最后一音拖长。
根据上述记载,可以看出大曲是由“散序——歌——破”三大部分组成。
①散序——节奏自由,器乐独奏、轮奏或合奏。
散板的散序若干遍,每遍一个曲调;②中序——或称拍序、歌头。
其节奏固定,慢板,以歌唱为主,器乐伴奏,舞或不舞;③破、舞遍——以舞蹈为主,用器乐伴奏的段落。
唐大曲的发展:①“摘遍”的形式,变为“词曲”;②保留了大曲的形式,如“宋大曲”;③逐渐演化为戏曲音乐和说唱音乐。
王维的《阳关三叠》《阳关三叠》是唐代一首著名艺术歌曲。
其歌词原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的七言绝句——《送元二之安西诗》。
因诗中有“渭城”、“阳关”两个地名,所以又称《阳关曲》、《渭城曲》;又因其曲式有“三叠”的结构,故又称之为《阳关三叠》。
王维(701--761),字摩洁。
他精通诗词、音乐,做过“大乐丞”,同时在书画方面造诣也很深,被称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其在诗歌创作方面尤为著名。
晚年“弹琴赋诗,傲啸终日”。
《阳关三叠》是一首送别友人的诗歌,是王维送别友人元二赴安西之作。
原诗: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唐代的流传情况:在唐代时,《阳关三叠》曾有过多种演唱形式。
如“高调管色吹银字,慢曳歌词唱渭城”(白居易),这是用管乐伴奏的;“红绽樱桃含白雪,断肠声里唱阳关”(李商隐),这似乎又是一位美貌的歌女在载歌载舞时演唱的。
此外,还有:“不堪昨夜先垂泪,西去阳关第一声”(张祜);“长爱夫怜第二句,请君重唱夕阳关”(白居易);“我有阳关君未闻,若闻亦应愁煞人”(白居易);“旧人惟有何堪在,更与殷勤唱渭城”(刘禹锡)。
五代的陈陶在其《西川座上听金五云唱歌》诗中有:“歌是《伊州》第三遍,唱着右军征戌词”。
宋代的叠法:关于《阳关三叠》的三叠唱法,苏轼在《志林》中曾专门作过探讨:“旧传《阳关》三叠,然今世之歌者,每句再叠而已。
若通一首言之,又是四叠,皆非是。
或每句三唱,以应三叠之说,则丛然无复节奏。
余在密州,有文勋长官以事至密。
自云:得古本《阳关》,其声宛转凄断,不类向之所闻,每句皆再唱,而第一句不叠,乃知唐本三叠盖如此。
及在黄州,偶读乐天《对酒诗》云:相逢且莫推迟醉,听唱阳关第四声。
注云:第四声,劝君更尽一杯酒,以此验之,若第一句叠,则此句为第五声矣。
今为第四声,则第一句不叠审矣”。
苏轼对《阳关三叠》的论述对我们了解和研究《阳关三叠》在宋代流传的情况极为重要。
三叠的具体唱法从今存之传本中可以看出是因人因时而异的。
南宋时人魏庆之在《诗人玉屑》中则另有一说:“至阳关句,反复歌之,之谓三叠”。
可见,在宋、元期间,三叠也只是在某句上重复较多,但在明、清传谱中,其解释则更多,有的甚至是整段重复三次,而不只是某句的重复了。
宋左圭辑《三续百川学海》中所载《阳关三叠》都是在原句基础上三叠,与记载中唐人叠法相近。
在宋代流传的《阳关三叠》中就有这种增字增句和重叠的方法,如宋无名氏在王维原诗基础上衍展的由103字组成的《古阳关》、徐本立《词律拾遗》所载无名氏《阳关调》和北曲《大石调》中的《阳关三叠》就比在原句上的三叠复杂得多,录其中一首歌词如下:渭城朝雨,一霎浥清尘。
更洒遍,客舍青青,弄柔凝千缕。
更洒遍,客舍青青,弄柔凝翠色。
更洒遍,客舍青青,弄柔柳色新。
休烦恼,劝君更尽一杯酒,人生会少,自古富贵功名有定分。
休烦恼,劝君更尽一杯酒,旧游如梦,(只恐怕),西出阳关,眼前无故人。
休烦恼,劝君更尽一杯酒,只恐怕,西出阳关,眼前无故人。
(《北词广正谱》中的《阳关三叠》)宋代出现印刷术,使琴谱得到了广泛刊行,因此从明开始,琴谱中有关《阳关三叠》的记载更加多样和复杂。
从1491年开始至到1922年止,录有《阳关三叠》的琴谱共27种(其中不算清·荣斋《弦索备考》中的《阳关三叠》)。
27种琴谱中有与《阳关三叠》有关作品30首,令人惊叹。
从唐到中华民国的千年间,《阳关三叠》有了近40种版本和唱法,其曲名多样,概括地来有如下几种:①王维原诗——“送元二使安西”(亦称《渭城曲》)②《古阳关》③《阳关三叠》④《阳关》⑤《阳关曲》⑥《阳关操》⑦《春江送别》⑧《秋江送别》。
这是中国传统音乐在长期流传中所出现的一种普遍现象。
其中,清《琴学入门》中的《阳关三叠》一曲与《太古遗音》中《阳关三叠》一曲基本相同,而且在歌词加工方面尤为出色。
图片欣赏:图例29 敦煌莫高窟172窟盛唐时期《观无量寿经变》乐舞图图例30 秦王破阵乐谱图图例31 唐韩熙载夜宴图部分作品欣赏:谱例4 《阳关三叠》(附古琴减字原谱)据清《琴学入门》本1867 杨荫浏译作业:《曲子》、《唐大曲》、《燕乐》论唐代大曲兴盛的历史背景及原因课后预习:第四节乐器与器乐第八讲授课内容:第四节乐器与器乐教学目的:了解中古乐器的发展,特别是琵琶的发展;对这一时期出现的《广陵散》、《梅花三弄》以及鼓吹乐等应熟练掌握重点、难点: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课件,作品欣赏教学过程:乐器(1)笛与羌笛(2)笳和角(3)箜篌箜篌有三种,一种为卧箜篌,也叫“箜篌瑟”,是横弹的;另一种为竖箜篌,也叫“胡箜篌”,约于公元2世纪时传入我国;第三种为“凤首箜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