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诗文批评概述共24页
- 格式:ppt
- 大小:2.94 MB
- 文档页数:24
六.明清(一)明代文学批评1.明代正统文学批评①前后七子的文学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说:"文必秦汉,诗必盛唐"说:这是明代前后七子的文学主张。
他们认为文章应学秦汉,古诗崇汉魏,近体宗盛唐,在他们看来这是直截根源,取法乎上我们说,秦汉文章,汉魏盛唐诗的优点,在于能反映现实揭发政治黑暗,并在艺术上有独创性,而七子忽略诗人的现实内容,只是片面地从形式上模仿古人,以为这样就能改变虚华萎弱的文风,实际并不能找到创作的真正道路。
此外,他们把秦汉盛唐诗文奉为最高楷模,而鄙薄后世的一切作品,对明中叶文学的发展起了阻碍作用。
②王世贞的《艺苑卮言》:"格调"说:他把才与思作为格调的基础虽然仍没有涉及文艺作品与现实生活关系这一根本问题,没有说明“才‘的来源,但是李梦阳、李攀龙等专在外表上追求格调来,他比较注意到创作主体的思想与艺术修养对作品境界的决定作用。
受严羽的“妙悟”说、“兴趣’说影响很深。
③唐宋派:唐顺之的"本色"论:他强调作者要直抒胸臆,不事雕琢,写出自己的真知灼见。
这反映了他对作品思想内容的重视,以及对文学个性化和通俗化的要求。
④公安派:“性灵”说:袁枚的诗学理论。
这一理论具有反道学,主张个性解放的特征。
“性灵”说首先要求抒写真实的性情,这是对李贽的“童心”说的继承和发展。
其次,强调诗歌要有自己的个性,说“作诗,不可无我”“有人无我,是傀儡也”。
再次,强调诗歌的独创性,反对雷同因袭。
最后,在艺术境界上要求有自然化工之美,反对有任何的人工痕迹。
2.明代文艺新思潮①李贽童心说: 李贽提出的著名学说。
“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
童心,是指人的绝假纯真的自然本性。
以“童心”为“天下之至文”之源,强调作家必须写出摆脱理学桎梏的人性之美。
童心说是针对道学家所崇奉的封建伦理道德以及与此相关的传统观念,提倡真情反对假理,肯定人欲反对“天理”,要求恢复被封建礼教扭曲了的人的自然本性。
明代古诗选本与评点批评摘要:南宋以来所形成的古诗评点批评形式,发展到了明代蔚为大观。
评点批评不仅在诗歌领域,而且在小说、戏曲、散文等方面也形成风气。
明代古诗选本中,选评者借助于评点批评的各种形式元素,表达自己流派的批评观念,成为明代诗歌批评的一种重要形式。
总的来看,明代古诗选本评点批评一般局限于对于一首诗歌的批评,缺乏理论上的概括力。
但作为一种批评形态,评点有着独特的批评优势。
评点的各形式元素组合在一起构成了一个从宏观到微观、从抽象到具体的全景式的批评,形成具有中国传统文学特色的、独特的古典诗歌批评模式。
关键词:评点;古诗选本;诗歌批评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评点批评这种极富民族特色的文学批评形式,与传统的诗话、词话、曲话相比,同样非常发达,也已经发展成为一种普遍的批评形式,但是在已经出版的几部文学理论批评史著作中,对评点批评的介绍很少,或者干脆不做介绍。
研究明代古诗选本中的评点批评的文章或论著,更是少之又少。
本文探讨这个问题,目的在于引起学界对此问题的关注,以期更多的专家学者进行这方面的研究。
清代文学批评家章学诚在《校雠通义·宗刘》中说:评点之书,其源亦始钟氏《诗品》、刘氏《文心》。
然彼则有评无点,且自出心裁,发挥道妙,又且离诗与文,而别自为书。
信哉,其能成一家言矣。
自学者因陋就简,即古人之诗文,而漫为点识批评,庶几便于揣摩诵习。
而后人嗣起,囿于见闻,不能自具心裁,深窥古人全体、作者精微,以致相习成风,几忘其为尚有本书者,末流之弊,至此极矣。
①章学诚认为评点批评的起源始于南朝梁代刘勰的《文心雕龙》与钟嵘的《诗品》,这种说法尽管不一定十分准确,但是,他这里指出评点批评这种独具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批评形式,与以《文心雕龙》和《诗品》为代表的传统文学批评方式之不同,至少可以给我们两个方面的启示:一是以刘勰《文心雕龙》为代表的讨论文学创作与风格理论的体大思精的鸿篇巨制,属于思辨式,以钟嵘《诗品》为代表的传统文学批评形式或品评诗篇或品评诗人风格,属于典型的感悟式,二者均属于“有评无点”模式;二是传统文学批评形式游离于文本之上,以阐述一家之说为目的,“离诗与文,而别自为书”,完全属于形而上的批评。
明代文化人的文学评论与批评明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个时代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文化人。
他们以其独特的文学评论与批评风格,对当时的文学作品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评价。
本文将通过对明代文化人的文学评论与批评进行探讨,揭示当时文学批评的特点和影响。
在明代,文化人对文学作品的评论与批评被广泛应用于文坛。
他们以其深入思考和独特的见解,对文学创作进行了全面地分析和批判。
这种评论与批评不仅仅是简单的赞赏或批评,更多的是从文学的形式、内容、风格、主题等多个角度进行探讨和剖析。
文化人们通过巧妙的比喻、深入的探讨和独到的观点,使得他们的评论与批评充满了深度和思考。
明代文化人的文学评论与批评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养正观”。
明代文化人强调文学作品应具备道德和伦理的观念,并认为只有符合道德规范的作品才能被称为优秀之作。
他们以“养正观”为基础,对文学作品进行道德评判,批评那些违背伦理和道义的作品。
这种观念深刻影响了当时的文学界,使得文学作品的创作更加注重道德和伦理的规范。
其次是明代文化人对语言的重视。
他们认为文字是表达思想和感情的重要工具,因此对文学作品中的语言进行了精细的考察和批评。
他们注重文学作品语言的准确性和美感,对于形式上的修辞手法、用词的准确性以及语言的节奏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评价。
这种对语言的重视使得明代文学作品在表达和形式上更加精炼和美妙。
另外,明代文化人在文学评论与批评中注重对文学作品的整体性评价。
他们将文学作品的各个方面综合起来进行评价,不仅仅看重文学作品的某个方面或某个层面,而是通过对作品的整体质量进行评判。
他们关注作品的结构、情节、人物塑造、主题等多个方面,通过对这些方面的分析和评价,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文学评论体系。
明代文化人的文学评论与批评对当时的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他们以其独特的见解和独到的分析,为文学界提供了宝贵的思想和启示。
他们的评论与批评不仅仅满足于对作品的表面评价,更深入地剖析了作品的内在含义和构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