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共40页文档
- 格式:ppt
- 大小:3.74 MB
- 文档页数:40
现代中国文学史·绪论一现代中国文学的源流广义:中国文学史整体认同为现代中国文学的源流狭义:指与现代中国文学相对关系紧密的此前文学史(一)中国现代文学直接源于元明清文学:1、元代文学汤显祖“尊情说” :以情反理《牡丹亭》2、明代中叶:王阳明的心学 ;李贽“童心说" 。
3、晚明公安派主将袁宏道“性灵说”:4、清代曹雪芹的《红楼梦》是一部颇具现代思想意识的小说.《红楼梦》中现代思想意识举例:1、以“情”为核心的人本主义精神2、现代情爱观、婚恋观:(二)白话的倡导溯源注意:古典白话与现代白话的不同。
鲁迅《狂人日记》的发表拉开了新旧文学的距离,划分出一种语言的分界。
二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与历史发展(一)发生:近代中国救亡运动及文学思潮演变1、中华民族面临的三重危机:民族生存危机封建政治危机传统文化危机2、近代中国救亡运动及文学思潮演变(1)鸦片战争及洋务运动时期(1840——1894)经世致用文学思潮,“师夷长技以治夷”,中体西用。
(2)维新变法时期(1895――1905):①维新文学思潮两大观念深入人心:A进化观念:维新派是进化观点主要阐释者和应用者 .B民主自由观深入人心②清末维新派的文学改良是文学现代化的最早尝试1898年开始,维新派先后提出来“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戏剧改良”等一系列口号.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
故欲新道德,必新小说;欲新宗教,必新小说;欲新政治,必新小说;欲新风格,必新小说;欲新文艺,必新小说;乃至欲新人心,欲新人格,必新小说.”③西方作品的译介:林纾与“林译小说”1898年夏,林纾尝试着与王寿昌合作翻译了法国作家小仲马的《巴黎茶花女逸事》即《茶花女》引起社会强烈反响。
(3)辛亥革命时期(1906――1916)文学出现多元化取向,革命的趋势,并成为启蒙的主要手段,民主观念深入人心。
(二)近代文学转型(1)由传统的古典文学体系向现代的、情感型的文学体系过渡。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第一章:中国现代文学的萌芽与初创(1840-1919)在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期,随着西方思想文化的冲击与国家改革的呼声,中国现代文学逐渐萌芽并开启了新的历程。
自洋务运动以来,中国社会逐渐意识到必须更新传统文化,走向现代化。
甲午战争的失败更加深了民众对国家危局的认识,文人纷纷呼吁文学要为国家振兴谋发展。
第二章:新文学运动的兴起与多样化发展(1919-1949)五四运动的爆发标志着新文学运动的全面兴起,思想启蒙与现代文学的探索成为主题。
鲁迅、郁达夫等文人以言辞犀利的文章控诉时局,唤起全国人民的觉醒。
声嘶力竭的呼吁引导了近现代文学的多样化发展,现实主义、象征主义等文学思潮相继兴起,形成多层次的文学声音。
第三章:新中国文学的诞生与成长(1949-1976)新中国成立后,文学为人民服务的口号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作家。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成为文学的主旋律,文学作品大多表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精神风貌和人民生活。
《红楼梦》、《茶馆》等标志性作品悉数问世,文学在党和政府的引导下蓬勃发展。
第四章:改革开放与文学多元化(1978-至今)改革开放的号角吹响后,文学走向多元化,自由度提升。
民间文学、实验文学、网络文学等多种形式大放异彩,作品内容更贴近民生,风格更加富有活力。
王蒙、毕飞宇等多位作家涌现,文学作品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呈现出更多元的表现形式。
结语随着社会的进步与文化的交流,中国现当代文学继续推陈出新,为中国文化的蓬勃发展贡献着力量。
不管是历史与现实的交汇,还是自由与责任的辩证,中国现当代文学始终承载着时代的变迁与人民的期盼,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愿今后的中国现当代文学能够蓬勃发展,继续书写中华民族的文学辉煌!。
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1949):第一个十年(1917-1927)第二个十年(1928-1937年6月)第三个十年(1937年7月-1949年9月)中国当代文学史(1949年10月至今):十七年文学(1949年10月-1966年)文革文学(1966年-1976年)新时期文学(1978年至今)中国现代文学史▲定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前言中,认为“中国现代文学”从时间上以1917年1月《新青年》第2卷第5号发表胡适《文学改良刍议》为开端,而止于1949年7月第一次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
同时“中国现代文学”还是一个揭示这一时期文学的“现代”性质的概念,所谓“现代文学”,即是“用现代文学语言与文学形式,表达现代中国人的思想、感情、心理的文学。
”第一编第一个十年(1917——1927年)第一章文学思潮与运动(一)“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文学革命: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第2卷起改名为《新青年》),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
文学革命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学革命发起的标志是胡适1917年1月发表于《新青年》的《文学改良刍议》。
新文学社团:▲1、文学研究会时间:1921年1月成立地点:北京发起人:周作人、沈雁冰、郑振铎、叶绍钧等刊物:《小说月报》宗旨:“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
他们批判旧文学,注重文学的社会功利性,主张“为人生而艺术”。
注重对社会黑暗的揭示和灰色人生的诅咒,写法上一般倾向于现实主义、自然主义。
▲2、创造社时间:1921年6月成立地点:日本东京发起人: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等日本留学生。
刊物:《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宗旨:初期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必须忠实的表现作者自己“内心的要求”,带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创造社的文学活动以1925年“五卅”为界,后期转向提倡“表同情于无产阶级”的革命文学。
3、新月社时间:1923年成立地点:北京发起人:胡适、陈源、徐志摩、梁实秋等刊物:《晨报》副刊宗旨:倡导新格律诗,因此也被称为“新格律诗派”,主张诗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选择填空题一届文代:全名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会,于1949年7月2日开幕,7月19日闭幕,会期共17天,中间有若干次休会,实际开会时间为11天左右。
郭沫若作了题为《为建设新中国的人民文艺而奋斗》的总报告。
这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文艺运动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文艺的开始。
从此,中国文学揭开了崭新的篇章。
第四次文代会1979年11月,第四次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召开,改选领导机构,主席周扬。
大会期间邓小平代表党中央发表祝词。
1915年创办《新青年》杂志,举起民主与科学的旗帜。
1916年任北京大学教授。
1918年和李大钊创办《每周评论》,提倡新文化,宣传马克思主义,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陈独秀蔡元培中国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者、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之一二、文学革命的理论建设1 、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1917年1月《新青年》2卷)提出了著名的“八事”:2、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中提出了著名的“三大主义”:3、周作人的《人的文学》、《平民文学》:三、对复古派的斗争和新文学阵营的分化1.与林纾的论争2、对“甲寅派”的斗争。
3、对“学衡派”的斗争。
4、对鸳鸯蝴蝶派的批判先倡导革命文学运动的是创造社和太阳社。
◆提倡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文章主要有:麦克昂(郭沫若)的《英雄树》成仿吾《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冯乃超《艺术与社会生活》蒋光慈《关于革命文学》李初梨《怎样地建设革命文学?》等。
胡适(1891—1962)安徽绩溪县上庄村人,现代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学家、文学家、哲学家。
1917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
1920年出版第一部新诗集《尝试集》;1918年发表第一部现代话剧《终身大事》,创立《红楼梦》“自传说”,被称为“新红学”的创始人。
三、《日出》◆作品主要描写了三类人物:①受五四新文化影响而在社会上发生不同变化的青年学生,如堕落为交际花的陈白露、仍然向往光明的方达生;②“有余者”的代表和附庸,如银行家潘月亭、富孀顾八奶奶、面首胡四、打手黑三、洋奴张乔治以及恶霸金八等;③社会底层的“不足者”,如妓女翠喜、小职员黄省三、不幸落入黑社会之手的小东西等。
1、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历史范畴:第一个十年(1917-1927):通常称“五四”时期的文学。
1917 年 1 月,胡适《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文学革命论》发表于《新青年》,标志着文学革命运动的正式兴起。
钱玄同、刘半农、周作人、鲁迅、李大钊等人积极响应。
(多选)瞿秋白的《饿乡纪程》、《赤都心史》等通讯报道,是中国现代报告文学的最初萌芽。
第二个十年(1928-1937):通常又叫左翼时间的文学。
第三个十年(1938-1949):包括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文学。
2、1906 年成立春柳社,1907 年在日本东京演出《茶花女》,是中国现代话剧的最初萌芽。
3、1915 年 9 月,《新青年》创刊于上海,主编陈独秀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
1917 年 1 月《新青年》第二卷第五号发表了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提出“八不主义”,这是最早正式探讨文学革命新方案的文章。
1917 年 2 月,《新青年》第二卷第六号发表陈独秀《文学革命论》,提出“三大主义”。
4、周作人的《人的文学》和《平民文学》,从理论上提出建设新文学的构想。
5、1918 年 1 月,《新青年》编辑部扩大了阵营。
1918 年1 月《新青年》第四卷第一号,首次刊发了胡适、沈尹默、刘半农三人创作的九篇白话新诗。
1918 年 5 月,《新青年》第四卷第五号发表鲁迅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6、1918 年 4 月,《新青年》开辟了“随感录”专栏,刊发“随感录”式的短小的时评或杂感,是现代散文最早出现的品种。
真正有意识地把散文作为一种文学体裁来创作是从1919 年开始的,周作人于 1921 年 6 月发表了《美文》,对推动中国现代散文的自觉发展有重要意义。
7、1918 年 5 月,刘半农发表《卖萝卜的诗人》,是中国现代最早出现的无韵诗,1918 年 7 月,他又发表《窗纸》、《无聊》,是中国现代最早出现的散文诗。
8、1920 年 3 月,中国现代第一部白话新诗集,胡适的诗集《尝试集》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