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与天然药物
- 格式:ppt
- 大小:562.50 KB
- 文档页数:72
中药与天然药物中药与天然药物是人们在治疗疾病和保健方面常常选择的两种药物类型。
中药源远流长,历史悠久,经过千百年的传承发展,被认为是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天然药物则是指来自于天然植物、动物或矿物的药物,具有天然成分的特点。
本文将探讨中药与天然药物的区别与特点。
首先,中药在治疗疾病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中药主要由植物、动物、矿物等天然物质组成,其中的有效成分经过炮制、配伍等多种方式提取,具有较好的疗效。
中药的疗效适应范围广泛,可用于治疗很多疾病,如感冒、消化不良、高血压等。
在很多疾病的治疗中,中药常常能够取得显著的疗效。
其次,天然药物也有着自己的特点。
天然药物源于自然界,不含有化学物质和合成物质,更加符合自然规律,对人体没有副作用。
天然药物的制备过程相对简单,不会添加高温、高压等人为因素,因此保留了原有植物或动物的活性成分,对人体的吸收利用更加方便。
另外,从使用方面来讲,中药和天然药物也有着明显的区别。
中药的服用方式主要是煎服、泡服、炖服等,需要一定的炮制工艺。
而天然药物一般直接食用或外敷,则更加方便快捷。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尽管天然药物来源于自然,但并不代表它就一定安全无害,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最后,中药与天然药物都有着发展的空间。
中药在现代医学领域的研究和应用越来越广泛,吸引了众多科学家的关注。
而天然药物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很多新的药物正在被发现和应用。
中药与天然药物的结合也成为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相信在未来的发展中,中药与天然药物会更好地为人类的健康服务。
综上所述,中药和天然药物各有其特点和优势,在使用过程中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希望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发展,中药和天然药物能够为人类的健康提供更好的服务。
中药与天然药物第一节中药与中药学一.药物的分类1. 在现代医学理论指导下使用的药物(1).化学合成药物(西药)合成药:阿司匹林,奥美拉唑半合成药:蒿甲醚,头孢氨苄抗生素:青霉素,红霉素直接提取:麻黄素,紫杉醇(2).生物制品:干扰素,球蛋白(3).天然药物:各种银杏制剂,人参皂苷制剂(4).草药(民间使用的药物):黄花蒿(青蒿)2. 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使用的药物(1).中药:人参 (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安神)甘草(补脾益气,清热解毒,调和诸药)(2).草药:黄芩茎叶(清热解毒)3. 民族药: 藏药,蒙药二、中药的起源及资源《诗经》中载药50余种;公元前 770~220年,《山海经》载药139种;公元前 221~公元265《神农本草经》载药365种;公元659年《唐本草》收药844种;宋代,《证类本草》收药1445种;1596年,明代《本草纲目》收药1892种;1765年,清代《本草纲目拾遗》记载药物2913种;1977年编成《中药大辞典》收药5767种;《新华本草纲要》6000种;《中国中药资源》载录12727种.三、中药学的研究范围中药学是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味中药的来源、性味、功效及应用方法等知识的一门学科 1.中药的药性药物的性味和功能称药性。
中药的药性: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归经等2.中药的四气(四性)中医将病分为热性病和寒性病,根据药物的性质和治疗作用将中药分为寒、热、温、凉四种药性。
如,石膏、黄连、栀子等治疗热性病具有寒凉性质、附子、干姜等治疗寒性病,具有温热性质。
寒性、凉性中药具有清热泻火作用、温性、热性中药具有温里散寒作用。
寒凉药物属阴,温热药物属阳。
寒与凉,温与热只是程度上的差别如果不了解药性,治疗热性病用热药,治疗寒性病用寒药,必然会产生不良后果3.中药的五味辛、甘、酸、苦、咸称中药的五味,不同的味有不同的治疗作用,味是表示中药作用的标志。
辛:发散、行气、行血。
如麻黄、桂枝治风寒表证,木香、红花行气行血甘:补益、和中。
中药与天然药物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中药与天然药物第一节中药与中药学一.药物的分类1. 在现代医学理论指导下使用的药物(1).化学合成药物(西药)合成药:阿司匹林,奥美拉唑半合成药:蒿甲醚,头孢氨苄抗生素:青霉素,红霉素直接提取:麻黄素,紫杉醇(2).生物制品:干扰素,球蛋白(3).天然药物:各种银杏制剂,人参皂苷制剂(4).草药(民间使用的药物):黄花蒿(青蒿)2. 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使用的药物(1).中药:人参 (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安神)甘草(补脾益气,清热解毒,调和诸药)(2).草药:黄芩茎叶(清热解毒)3. 民族药: 藏药,蒙药二、中药的起源及资源《诗经》中载药50余种;公元前 770~220年,《山海经》载药139种;公元前 221~公元265《神农本草经》载药365种;公元659年《唐本草》收药844种;宋代,《证类本草》收药1445种;1596年,明代《本草纲目》收药1892种;1765年,清代《本草纲目拾遗》记载药物2913种;1977年编成《中药大辞典》收药5767种;《新华本草纲要》6000种;《中国中药资源》载录12727种.三、中药学的研究范围中药学是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味中药的来源、性味、功效及应用方法等知识的一门学科1.中药的药性药物的性味和功能称药性。
中药的药性: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归经等2.中药的四气(四性)中医将病分为热性病和寒性病,根据药物的性质和治疗作用将中药分为寒、热、温、凉四种药性。
如,石膏、黄连、栀子等治疗热性病具有寒凉性质、附子、干姜等治疗寒性病,具有温热性质。
寒性、凉性中药具有清热泻火作用、温性、热性中药具有温里散寒作用。
寒凉药物属阴,温热药物属阳。
寒与凉,温与热只是程度上的差别如果不了解药性,治疗热性病用热药,治疗寒性病用寒药,必然会产生不良后果3.中药的五味辛、甘、酸、苦、咸称中药的五味,不同的味有不同的治疗作用,味是表示中药作用的标志。
论中药与天然药物的区别(上)
中医药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和结晶,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和救人治病做出了巨大贡献。
作为世界医学宝库的一朵奇葩,中医药也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
中国的传统医药有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和诊疗技术。
近些年,中国政府高度重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不断加大投入,尤其是中药现代研究,把中西医并重作为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方向。
中医药不仅对许多常见病、多发病疗效显著,填补了西药单一靶点治疗的不足。
而且在一些重大疑难疾病和新发传染病等防治上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关注化学药品及传统中药给人类自身健康及生活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回归自然、保护环境及追求科技已成为一种处理人类和环境关系的潮流思想。
包括植物药、动物药和海洋药物及现代中药创新的天然药物研究和开发顺势大力发展,对天然药物的各种人为禁制也趋于期待。
中药与天然药物的区别摘要:目的:探讨中药与天然药物的区别以及中药的发展。
方法:查阅相关文献归纳总结。
结论:中药不等同于天然药物,且中药在质量可控性及疗效重现性上与天然药物有一定的差距。
关键词:中药/天然药物药品,是指用于预防、治疗、诊断人的疾病,有目的地调节人的生理机能并规定有适应证或者功能主治、用法和用量的物质,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化学原料药及其制剂、抗生素、生化药品、放射性药品、血清、疫苗、血液制品和诊断药品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没有任何物质其本质就是药品,只有当人们为了防治疾病,按照一定的方法和数量使用该物质,达到治疗或预防或诊断人的某种疾病是,或能有目的的调节某些生理功能是,才能称为药品、(《药学概论》2009年12月,XXX)基本药物的概念则经历了以下三次演变:1、1977年WHO提出基本药物的概念为:基本药物是能满足大部分人口卫生保健需要的药物。
WHO最初将基本药物概念推荐给一些比较落后、药品生产能力低的国家,使它们能够按照国家卫生需要,以有限的资源购买并合理使用质量和疗效都有保障的基本药物。
2、1985年,WHO在内罗毕会议上扩展了基本药物的概念,基本药物不仅是能够满足大多数人口卫生保健需要的药物,国家应保证生产额和供应,还应高度重视合理用药,即基本药物还必须与合理用药相结合。
并推荐把基本药物的遴选同处方集和标准治疗指南的制定相结合。
3、2002年,WHO 为了更精确地表述基本药物,将基本药物从essentialdrugs改成essentialmedicines,并进一步定义为:基本药物是满足人民群众重点卫生保健需要的药物。
基本药物的选择要考虑到公共卫生实用性、效率和安全方面的依据以及性对的成本效益。
在运转良好的卫生系统中,应当能随时获取足够数量、适当剂型、质量有保证并具有充分信息的基本药物,其价格能够被个人和社会接受。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XXX,2008.2.26)在我国,传统药物就是中草药,天然药物在一定程度上和中草药重叠。
应用化学中的天然药物与中药研究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人们对于天然药物和中药的关注不断增加。
应用化学在天然药物和中药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化学的角度探讨天然药物与中药的研究,以及应用化学在这一领域中的应用。
一、天然药物的定义与特点天然药物是指用于治疗疾病的植物、动物或微生物的组织、部位或精华。
与合成药物相比,天然药物具有以下特点:1. 多样性:天然药物的来源非常广泛,包括数以千计的植物种类、动物组织和微生物。
2. 复杂性:天然药物的化学成分复杂多样,通常由多种化合物组成。
3. 活性成分:天然药物的疗效主要来自于其中的活性成分,这些成分可以通过化学研究进行提取和分离。
二、中药的研究与利用中药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与利用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化学方法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成分分析:通过现代分析技术,可以对中药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和鉴定。
例如,质谱技术可以对中药中的活性成分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2. 药效评价:化学方法可以用于评价中药的药效和安全性。
例如,采用体外实验和动物实验的方法,可以评估中药对疾病的治疗效果和毒副作用。
3. 质量控制:化学分析可用于中药质量的控制和评估。
通过分析中药中的关键成分,可以判断中药产品的质量是否符合标准,并对中药进行质量控制。
三、天然药物的合成与改造由于天然药物的药效不稳定和产量有限,研究人员常常通过化学合成和结构改造来获得更好的药效和药物性质。
应用化学在天然药物的合成与改造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1. 合成药物:通过分析和理解天然药物的化学结构,研究人员可以合成类似结构的合成药物。
这些合成药物具有更好的稳定性和活性,且可以量产。
2. 结构改造:通过对天然药物的结构进行改造和修饰,可以获得具有更好疗效和降低毒副作用的新化合物。
这种方法可以提高天然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特性,并改善其药效。
四、应用化学在天然药物和中药研究中的案例许多天然药物和中药的研究利用了化学方法和技术。
中药与天然药物的区别摘要:混淆中药和天然药物的概念,不仅使中国中药的发展进退维谷,而且也桎梏了中国天然药物的产业成长。
只有把两个概念区分开来,我们才能给予区别政策,才能使传统中药产业和现代天然药物产业在中国都得到健康的发展。
关键词:中药,天然药物,区别正文:当我们说国外的中药研究迅猛发展,我们在研究方法上非常落后,因此使我们的中药难以走向世界市场,这个时候我们就大声呼吁要实现中药的现代化。
然而,在我们这样的震惊和反省中,却发现我们正在迫使中医“弃医从药”,于是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
国家药品监督部门已经认识到问题的存在,《药品注册管理办法》在附件一中《关于中药注册分类的起草说明》指出了在征询专家意见时因为意见的分歧而未得到解决。
这就迫使我们对这种情况出现的文化背景,以及解决问题的方式提出思考。
中药和天然药物虽然经常都在面对自然界中的动植物,都想把它们用来解决人的健康问题,但是它们在研究理论方法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就是某些中药研究者呼吁要改变的东西。
但事实上,这种差异已经把中药和天然药物区分开了,成为了两种概念。
中药是我国中医药学理论体系内药物的总称或谓简称。
中医药源远流长,具有丰富的知识内涵,是中国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中药是中医防治病的主要手段,也是中医理论的重要体现。
由于其来源以植物性药材居多,使用也最普遍,所以古来相沿把药学称为”本草”。
研究本草相关内容的学科称为本草学,如《神农本草经》、《新修本草》、《食疗本草》、《本草纲目》等,随着西方医药学在我国的传播,本草学遂逐渐改称为“中药学”。
天然药物是指动物、植物和矿物等自然界中存在的有药理活性的天然产物及自然界所固有物质,如矿物质等,或由物质组成的基本单位——化合物分子乃由动物、植物、微生物合成的。
特别应当指出,若此类化合物尔后能经人工合成,仍应视作天然产物。
天然药物不等同于中药或中草药,但是,经过从中药或中草药中分离提纯工艺获得有药理活性的有效部位组分或有效成分俗称为天然药物或中药化学组分。
中药天然药物一般药理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1.提取方法选择:根据药物的性质和目的选择合适的提取方法。
一般常用的提取方法包括超声波提取、浸提、回流提取、微波提取等。
提取方法的选择需考虑药物中活性成分含量、提取效率、提取时间和成本等因素。
2.活性成分分离纯化:中药和天然药物中的活性成分含量较低,需要进行分离纯化来获得纯净的活性成分。
在分离纯化过程中可以采用柱层析、高效液相色谱、薄层层析等技术。
同时,还需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常用的技术包括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谱、质谱等。
3.药效评价方法选择:根据不同药物的药效特点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
一般常用的药效评价方法包括体外实验和体内实验。
体外实验包括细胞实验、药物相互作用研究等,体内实验包括动物实验和临床试验。
选择合适的药效评价方法可以更准确地评价药物的药效和安全性。
4.药理学机制研究:深入探究中药和天然药物的药理学机制对于了解其药效和作用方式至关重要。
常用的研究方法包括细胞信号通路研究、分子生物学研究、酶活性测定等。
通过对药物与细胞、分子、酶等相互作用的研究,可以揭示药物的作用机制和途径。
5.安全性评价:中药和天然药物的有效成分多且复杂,因此必须进行安全性评价。
安全性评价包括急性毒性、亚急性毒性、慢性毒性等评价指标。
常用的安全性评价方法包括动物体内实验、细胞毒性实验、遗传毒性实验等。
6.药代动力学研究:药代动力学研究是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过程。
药代动力学研究可以揭示药物在体内的活性成分浓度变化规律,帮助合理设计药物的用量和用法。
常用的药代动力学研究方法包括体外试验和体内试验。
总之,中药和天然药物药理学研究技术的指导原则包括选择合适的提取方法、分离纯化方法和药效评价方法,深入研究药理学机制,进行安全性评价和药代动力学研究。
只有通过科学严谨的研究方法,才能更好地发掘和开发中药和天然药物的药理学特点和潜能,为中医药学的发展做出贡献。
中药与天然药物第一节中药与中药学一. 药物的分类1.在现代医学理论指导下使用的药物(2).化学合成药物(西药)合成药: 阿司匹林, 奥美拉哇半合成药:蒿甲, 头抱氨节抗生素:青霉素,红霉素直接提取:麻黄素,紫杉醇⑵.生物制品汗扰素, 球蛋白(3).天然药物:各种银杏制剂, 人参皂苛制剂2.(4).草药(民间使用的药物): 黄花蒿(青蒿)3.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使用的药物⑴冲药:人参(大补元气补脾益肺住津,安神)甘草(补脾益气, 清热解毒, 调和诸药)(2) .草药:黄苓茎叶(清热解毒)民族药: 藏药, 蒙药二、中药的起源及资源《诗经》中载药50余种;公元前770 220年, 《山海经》载药139种;公元前221公元265《神农本草经》载药365种;公元659年《唐木草》收药844种;宋代, 《证类本草》收药1445种;1596年, 明代《本草纲目》收药1892种;1765年, 清代《本草纲目拾遗》记载药物2913种;1977年编成《中药大辞典》收药5767种;《新华本草纲要》60种;《中国中药资源》载录12727种.三、中药学的研究范围中药学是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味中药的来源、性味、功效及应用方法等知识的一门学科1.中药的药性2.药物的性味和功能称药性。
中药的药性: 四气, 五味, 升降沉浮, 归经等3.中药的四气(四性)子等治疗热性病具有寒凉性质、附子、干姜等治疗寒中医将病分为热性病和寒性病,根据药物的性质和治疗作用将中寒性、凉性中药具有清热泻火作用、温性、热性中药具有温里散寒作用。
寒凉药物属阴, 温热药物属阳。
寒与凉, 温与热只是程度上的差别如果不了解药性, 治疗热性病用热药, 治疗寒性病用寒药, 必然会产生不良后果甘酸:、甘、搬、泻降示如人连如黄黄清热燥湿风寒黄证下的香疗红花行气行血中药作用的标志。
补益、和中。
固涩。
如五味子、山茱萸敛汗涩精, 五倍子涩肠止泻燥湿、4.中药的五味咸: 软坚、泻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