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尔与文化景观
- 格式:ppt
- 大小:552.00 KB
- 文档页数:8
人文地理专题讲座三----------文化景观(cultural landscape)1、文化景观在人文地理学中的地位与意义:文化地理学是人文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研究人类各种文化现象的空间分布、地域组合及文化区形成、发展、演变规律(李慕寒等,1995,第2页),探讨文化事物和现象的形成及发展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乔丹和罗文垂(Jordan&Rowntree)认为文化地理学有五大主题,即文化源地与文化扩散、文化生态、文化整合、文化区和文化景观。
2景观内涵的嬗变与丰富:宗教题材绘画的背景(陪衬)到风景画(主角)到建筑到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借鉴、引入,赋予其新的丰富的内涵,如地理学家、文学家等。
景观一词来源于德文landschaft,指风景画,指景物、景色。
后被引入地理学,表达地域综合体。
基于地理现象有两大类:自然现象与人文现象,景观相应分为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
7.2.人文景观(文化景观)景观的研究始于德国近代地理学。
德国地理学家拉采尔首次注意文化景观的研究。
美国人文地理学家索尔(苏尔)主张文化景观是人文地理的核心。
对其概念索尔、李旭旦等给出了不同的解释,本书做一综合(43页)。
2、景观与文化景观研究的历史发展景观一词来自德语,原意是指风景、景物。
自从景观一词被引入地理学后,就被赋予了特殊含义,即指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象的综合体。
景观可以分成两大类,即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也称人文景观)。
自然景观指完全未受直接的人类活动影响或受这种影响的程度很小的自然综合体。
文化景观是指居住在地球上的人类集团为满足社会经济需要所创造的景观,如农田、城市、荒漠中的绿洲等。
早在1885年,温默(Wimmer,J)在《历史景观学》一书中指出,应把注意力集中于景观的全貌。
拉采尔(Ratzel,F,1844-1904)在《人类地理学》、《民族学》等著作中第一个系统地说明文化景观概念(他较多地称为历史景观)。
把景观作为地理概念在1906年以后就被普遍采用了。
国内文化景观基因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作者:李晓颖王世超来源:《艺术科技》2021年第02期摘要:本文主要分析景观基因理论的相关概念与形成背景,论述国内景观基因理论的研究内容,总结目前景观基因理论需要解决的问题,展望景观基因理论的应用方式。
关键词:传统村落;文化景观;景观基因;回顾;展望中图分类号:TU0-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02-00-020 引言文化景观是指“附加在自然景观之上的人类活动形态”,是由美国地理学家索尔率先提出的[1]。
聚落是具有特定社会功能,是人类从事生产生活以及社会等活动的物质空间[2],有固定的活动人群和活动场所,并且人们在使用过程中会形成特殊的社会关系和社会信仰[3],是文化景观研究的重要方向。
然而,在城镇化进程中出现了文化遗失、空间孤立、环境恶化和景观趋同的现象,加重历史文化村镇保护的负担。
景观基因理论以生物学基因理论为参考研究传统聚落文化特征,探索人类聚落形成过程中的不同文化的相互作用及影响机制,为当今城市建设、传统村落及文化遗产保护、旅游规划、景观设计等方面提供理论借鉴。
本文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景观基因理论的相关概念、产生背景、研究现状进行整理,并对今后研究中可能的研究方向作出展望。
1 景观基因理论的形成景观基因理论以生物学基因理论为参考研究传统聚落文化特征,从全新的视角探索人类聚落形成过程中不同文化的相互作用及影响机制,为当今城市建设、传统村落及文化遗产保护、旅游规划、景观设计等方面提供了理论借鉴。
1.1 文化景观基因的相关概念景观基因理论的基础概念包括景观基因、景观基因组和景观基因组图谱。
同时,其根据“景观连续断面复原理论”对“胞链形”结构进行阐述,提出了景观基因信息链的概念,成为新的研究热点。
景观基因是指传统聚落中能够世代传承并影响着聚落景观形成和传承的特定文化因子,有着特定的物质载体,在传承过程中不易改变自身的属性,受地理环境的制约以及规划思想的限制而形成独特的空间分布形式,是一个完整的体系,传统聚落的全部景观基因以及它们之间的分布模式和结构等特征共同构成了聚落的景觀基因组。
《中国⽂化地理》讲义整理《中国⽂化地理》讲义整理第⼀讲⽂化地理研究:理论、⽅法与实作⼀、⽂化与地理的关联⼆、从⼈地关系论到⽂化地理学三、⽂化地理学研究的内容和⽅法四、⼏组重要的概念⼀、⽂化与地理的关联(⼀)⽂化:作为⼈类的⽣活⽅式1、形形⾊⾊的⽂化定义2、⽂化是⼈类的⽣活⽅式3、⽂化赋予⼈类⽣活的价值与意义4、⽂化与⽂明的联系及区别(⼆)各式各样的⽂化从⽂化的基本特质来讲,⽂化可分为技术⽂化、社会⽂化和意识形态⽂化三个层次。
这三个层次也可分别表述为⽣计⽂化(⽣产、⽣活⽂化)、制度⽂化和精神⽂化。
(三)⽂化形成的时间机制和空间过程1、⽂化形成的时间机制2、⽂化的空间过程(四)地理环境的含义1、位置(机会和挑战)2、地表形态(⼭地、丘陵、平原、盆地、岛屿等)3、⽔⽂(江河湖泊)4、⽓候(风向、⽇照、温度、降⽔、灾害等)5、动植物和地下资源(五)地理环境是⼀个历史的范畴(六)地理环境与⼈类发展1、地理环境与⼈类的起源(4个冰期与3个间冰期)2、地理环境与⼈类种族的演化(⾝⾼、肤⾊、头型、⿐型、发式、胸腔、眼睑等)3、地理环境与⼈类⽂化的形成与发展(⾷、⾐、住、⾏、审美、哲学、社会组织、政治⽣活等)(七)⽂化变成最后的环境⼆、从⼈地关系论到⽂化地理学(⼀)⼈地关系论法国地理学家阿·德芒戎有句名⾔:“凡是⼈类⽣活的地⽅,⽆论何处,他们的⽣活⽅式中,总是包含着他们与地域基础之间⼀种必然的关系。
”他还特别指出,地理学家区别于社会学家的主要原因就在于:“社会学家倾向于只看⼈类集团的⼼理学⽅⾯,忘掉⼈和⼟地的联系”,⽽地理学家则认为“不能离开⼈所居住的⼟地来研究⼈,确认⼟地是整个社会的基础。
”(《⼈⽂地理学问题》,北京,商务,1999,第9-10页)事实上,⾃从来到这个世界的那天开始,⼈类就⼀直在认识、思考和探索我们的⽣活⽅式与地域基础之间所存在的种种必然关系,并由此⽽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地关系论(man-land relationship)思想:1、古典时期的⼈地关系论(荷马史诗、希罗多德、希波克拉底、亚⾥⼠多德)A、《荷马史诗》中的地理世界《荷马史诗》(约成书于公元前第⼋⾄第七世纪)所构勒的是⼀个模糊的、半神话的地理世界。
1、人文地理学中三大主题:人地关系的传统区域研究的传统空间分析的传统2、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对古代地理学具有奠基意义的两位德国地理学家:洪堡、李特尔3、人文地理研究基本主题:文化区、文化扩散、文化生态学、文化整合、文化景观4、文化区分类:形式文化区:形式文化区是指某种文化现象,或某些具有相互联系的文化现象在空间分布上具有集中的核心区与模糊的边界的文化区。
中心:位置大体位于该文化区的中部或接近几何中心部位。
边界:在其周围地区,该文化的典型性则随距离的增加而减弱,可称之为外围区。
在其外围区向外的边缘开始出现另一种文化现象,形成两种文化相混的现象。
这个地区实际上是一种边缘区,是文化上的过渡带。
功能文化区:形成:该地文化特征受政治、经济或社会某种功能影响,其内部彼此之间有一种相互联系从而确定其分布范围的文化区中心:对该区内某种功能起协调和指导作用的所在地,如:首都、市政府等5、文化扩散分类:扩展扩散迁移扩散6、扩展扩散:是指某文化现象出现后,通过其居民,从该地向四周不断的传递,其所占据的空间也就越来越大。
特点:空间上的连续性7、文化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地理环境为文化的形成提供了基础条件环境条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加速或延缓作用环境条件差异性的影响人类活动产生的文化,改变了自然面貌,形成文化景观8、人文景观:亦称之为文化景观,是居住于该地的某文化集团因为满足其需要,利用自然界所提供的材料,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叠加上自己所创造的文化产品。
(美)索尔主张以解释文化景观作为人文地理学研究核心。
(美)惠特尔西“文化史层”研究。
9、人地关系论环境决定论:强调自然环境对社会发展起决定性作用。
(希腊)亚里士多德(法)孟德斯鸠(德)黑格尔(德)拉采尔(美)森普尔人地相关论(或然论):注重人对环境的适应与利用方面的选择能力(法)白兰士适应论:(英)罗克斯比生态论:(美)巴罗斯环境感知论:文化决定论:和谐论:10、(英)汤因比对文明的起源提出的原则:挑战与应战逆境美德中庸之道(德)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11、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方法论:经验主义方法论实证主义方法论人文主义方法论结构主义方法论12、农业人口的特征:婴儿存活率低,阶段性的饥荒和低营养,对流行病的抵抗力差,高出生率,高死亡率,死亡率呈现大幅度波动状态,出生率也相应变化,平均寿命低。
人文地理学流派regional geography区域地理学派代表人物:美国地理学家哈特向,源自19世纪德国的赫特纳。
观点:区域是地理学研究的对象,在区域中自然和人文复合在一起。
cultural geography文化地理学派代表人物:美国地理学家卡尔·索尔观点:人类的所有活动都是人类的文化,人类文化的地理现象就是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内容。
humanistic geography人文(人本)主义地理学派代表人物:美国地理学家段义孚(Yi-fu Tuan)观点: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其研究目的也是为了人,每个人各有不同,我们在研究时要注意这种不同。
quantitative and spatial geography计量-空间地理学派代表人物很多观点:利用数学、系统科学和计算机技术研究人类空间活动,并建立人类活动的空间模型。
radical geography激进主义地理学代表人物:美国地理学家哈维(David Harvey)观点:以马克思主义社会分层的理论为基础,分析不同阶层的人们活动的空间特点和规律。
feminist geography女性(女权)主义地理学观点:研究社会中女性群体行为(活动)的空间特点和空间规律。
(新旧女权主义有差别)女性主义地理学着眼于社会如何创造性别结构形式,怎样致力于通过社会变化结束性别不平等的一个项目中改变空间形式。
(旧)研究社会中女性群体行为(活动)的空间特点和空间规律。
(新)后现代地理学post-modernism geography代表人物:索哈(E. Soja)观点:反对传统的、规范的、普适的地理规律研究。
研究的方法论经验主义地理学实证主义地理学注意两点:1)实证主义不是举实例2)实证主义与经验主义的主要区别在于不是对经验的归纳或对理论的演绎,而是在经验基础上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结构主义地理学表层结构(空间现象结构)——多样的深层结构(文化内具有共通性)——不变的人文主义地理学观点: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其研究目的也是为了人,每个人各有不同,我们在研究时要注意这种不同。
文化地理学是研究人类文化空间组合的一门人文地理分支学科,也是文化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它研究地表各种文化现象的分布、空间组合及发展演化规律,以及有关文化景观、文化的起源和传播、文化与生态环境的关系、环境的文化评价等方面的内容。
文化地理学的研究,旨在探讨各地区人类社会的文化定型活动,人们对景观的开发利用和影响,人类文化在改变生态环境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以及该地区区域特性的文化继承性,也就是研究人类文化活动的空间变化。
除此之外,文化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也是文化地理学研究的内容,例如干旱、半干旱地区不适合发展耕作业,因此就发展了牧业,进而形成了游牧文化。
社会组织作为制度文化,也是文化地理学研究的对象。
所以说,文化的产生与发展,与自然地理环境有很大的关系。
文化地理学发展简史编辑文化地理学是人文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经过近90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稳定的学科研究框架及研究方法。
作为人文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与远在希里多德、公元前五世纪希腊历史学家和斯特雷波(古希腊地理学家)时代的学者有重大关系。
被称为人文地理学之父的德国地理学家卡尔·李特尔(1822年),关心人类文化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李特尔以后的几十年,美国学者G .P.马什(1864年)研究了人类活动改变陆地的方式。
可是另一位地理学家弗里德里克·拉采尔(1891年)为人类文化的地理研究或给他创造的人类学一词提供了一个线索。
他在1866一1875年考察了美国和墨西哥,被美洲生活方式的各种文化类型(德国人、中国人、印度人和非洲人)的贡献所感动。
他阐述了由文化的结合所引起的地理模式的总的思路。
与拉采尔在德国发现了人类地理学的同时,法国地理学家维达尔(1899年)带动了法国文化地理学的发展。
维达尔在他开辟的索帮被任命为主席,他提出了人类文化与他的地理特征。
他发展了作为继承人类集聚特征的生活方式的概念。
[1]1822年,李特尔便对人类文化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兴趣。
第四章文化与人文地理学第一节地域文化系统的构成文化的概念1.文化:是人类创造的产物,精神和物质的复合整体,历史的积累和选择的结果,和人类行为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2.文化结构(1)物质文化:满足人类生活和生存需要所创造的产品及其所表现的文化。
不仅包括人类创造的各种物质产品,也包以非物质方式所保存文化特质,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地域性。
(2)制度文化(社会文化):是人类处理个体与他人、个体与群体之关系的文化产物。
(3)精神文化:是人类的文化心态及其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
包括价值观、伦理、道德、信仰、风俗、艺术等等人文地理学中的文化与研究趋向1.人文地理学中关于文化的理解:人们日常生活实践中所形成的一套共享的意义系统,包括价值、信仰、习惯,以及有关信仰、语言、家庭、性别、性等观念上的认同地域文化系统1.文化系统:指一系列相互关联的要素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群体的总体特征。
核心要素:宗教、语言。
2.地域文化系统概念:“人——文化系统——环境”共同构成地域文化系统。
人——人以及人的行为活动;环境——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文化系统——人与环境联系的纽带,不仅是对环境也是对人类自身产生作用的媒介。
3.文化特质(cultural traits):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既可指某个行为因素,也可指某种生产工具,某种思想、观念等,也称为文化因子。
4.文化综合体(cultural complex):一组相互联系的文化特质所形成的有机整体,又称文化丛。
5.文化系统(cultural system):特定地域内,各种具有地域特征的文化综合体的集合。
在空间分布上具有地域整体性。
其界定涉及到种族、语言、宗教、历史、传统等方面。
6.文化生态关系:文化与自然地理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也可延伸为文化与社会文化环境关系。
包括直链型(线性因果关系)、网链型(强调人的选择能力)、社会型文化生态系统(人类环境关系中人对环境物象、观念的研究)第二节文化的起源与扩散文化的起源1.文化源地(hearth of culture):某种文化的发生地,并且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着该文化的核心区域地位,能够持续地产生革新,推进文化的演进和扩散。
索尔景观形态学(Sauerian Morphology)是美国地理学家卡尔·奥古斯特·索尔(Carl O. Sauer)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一种景观研究方法,主要研究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和改造。
索尔景观形态学认为,人类的文化和技术活动不仅影响自然环境,而且还塑造着地貌、植被和动物群落等自然要素的空间分布和形态。
因此,要全面了解一个区域的景观特征和演变规律,需要综合考虑其自然环境、人文历史和文化地理等多种因素,探索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索尔景观形态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地貌类型、土地利用、植被分布、水文系统、气候条件、文化遗产和人类活动等。
通过对这些要素的分析和比较,可以揭示一个地区的演化历程、发展趋势和未来方向,为生态环境保护、城市规划和旅游开发等提供科学依据。
索尔景观形态学具有综合性、历史性和地理学特色,已被广泛应用于地理学、环境科学、人文地理学、考古学和规划学等领域。
大韵天地景观艺术(北京)有限公司——文化景观摘要:文化景观是人文地理学中文化地理学分支的研究对象。
“文化景观”这一词自20世纪20年代起即已普遍应用。
C.O.索尔在1925年发表的著作《景观的形态》中,认为文化景观是人类文化作用于自然景观的结果,主张用实际观察地面景色来研究地理特征,通过文化景观来研究文化地理(见文化景观论)。
一、文化景观(人文景观)分类文化景观的划分按形态可以分为物质文化景观和精神(非物质性)文化景观。
前者是在大自然提供的物质基础上,创造出来的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文化凝聚物;后者是在客观物质环境的作用下,人的文化行为所创造的那些虽看不见、却可以感知的文化创造物。
物质文化景观:物质文化景观是物质文化的外在表现,主要是指人造的实物景观,跟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相关。
如装饰品、建筑、雕塑(在美术家对文化景观的影响中,雕塑是最强烈的。
埃及的纪念性建筑和雕塑一直是尼罗河两岸的主要景致。
)景观等。
精神文化景观:体现人们美学感受的文学、美术、音乐、戏剧等,反映社会组织形式的制度、机构、风俗习惯等。
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是连在一起的,不能截然分开,不能错误地认为精神文化是抽象的、没有物质形态的。
实际上,精神文化不一定没有物质形态,如街头雕塑。
二、部分城市文化景观赏析1、耶稣山世界最大的耶稣雕像,从山下远远眺望,感觉就像是一座十字架牢牢钉在山丘上。
有一些巴西里约热内卢的味道,人们可以由像内的楼梯登上基督的肩上,眺望大海与头顿市的全貌。
2、自由女神像防洪纪念塔于1886年10月28日矗立在美国纽约市海港内的自由岛的哈德逊河口附近,被誉为美国的象征。
3、防洪纪念塔哈尔滨英雄城市的象征,为纪念1957年哈尔滨人民战胜特大洪水、修筑永久性江堤而建造,象征着哈尔滨人民坚强不屈的精神。
4、五月的风该雕塑以青岛作为“五四运动”的导火索这一主题充分展示了岛城的历史足迹,深涵着摧人向上的浓厚意蕴。
三、大韵过往文化景观:1、耕读传家为牟氏庄园设计耕读传家雕塑群,并撰写耕读传家赋。
文化景观论和文化景观形态学文化景观论出自《文化地理的新近发展》,是人地关系理论中一种主张,是环境科学的先导性理论思想之一。
基本资料文化景观包括一个地域单位(景观单元)的地理特征的地区文化现象的复合体,如由田园风光、建筑、人物、服饰、道路和交通工具、客肆等所构成的复合体。
美国学者索尔(Sauer,1989-1975年)在《文化地理的新近发展》(1972)一文中,把文化景观定义为“附加在自然景观上的人类活动形态”。
他受到德国学者C.O.施吕特尔(C.O.schul üter,1872-1952)和S.帕萨格(S.Passarge,1867-1958)的影响,强调通过实际观察地面景观来研究区域地理特征。
他认为地理学研究地球表面按区域联系的各种事物,其中包括自然事物和人文事物以及它们在各个区域的差异,主张人地关系研究以解释文化景观作为核心。
景观理论在苏联受到重视,苏联学者于近年来特别强调文化景观的重要性。
观点文化景观论是认为应当从研究文化景观来分析人地关系的观点,是人地关系论的一种学说。
文化景观论认为,文化景观是地面上可以感觉到的人文现象的形态,人文地理学应该研究这种人类及其劳动所创造的能反映人类集团的文化和经济的景观。
概念与发展F.拉采尔最先系统地阐明文化景观的概念,他称之为历史景观(见景观)。
他主张对田地、村落、城镇及道路等进行分类,以便了解其分布、相互联系和历史起源。
文化景观论是由德国地理学家O.施吕特尔提出的。
他在1906年提出文化景观与自然景观的区别,并要求把文化景观当作从自然景观演化来的现象进行研究。
他把文化景观分为可动的和不可动的两种形态,前者指人以及随人移动的货物等;后者通过文化作用于景观的全部效果来反映,如道路及其型式。
美国地理学家C.O.索尔继施吕特尔之后提倡文化景观论,他在1925年发表的《景观的形态》一文中,把文化景观定义为由于人类活动添加在自然景观上的形态,认为人文地理学的核心是解释文化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