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案 文化与文化景观
- 格式:doc
- 大小:103.46 KB
- 文档页数:3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01学习目标【课程标准】结合实例,说明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
【地理核心素养】人地协调观:在学习过程中,认识祖国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培养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
综合思维:通过学习得出地域文化与城镇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关系,学生能用发展的眼光感悟地域文化和城市的变化。
区域认知:(1)学会运用实例,解释地域文化的含义。
(2)学会运用案例说明地域文化在语言、服饰、民居建筑的差异及存在差异的原因。
(3)学会运用案例说明地域文化对城市建筑的影响及建筑所反映的城市地域文化。
地理实践力:通过图片展示直观感受地域文化差异。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地域文化与城镇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关系教学难点: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02知识网图03课前准备温馨提示:请先预习通读课本一、地域文化1. 概况: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形成,可以是物质方面(建筑、服饰、饮食等),也可以是非物质方面(价值观、制度、习俗、语言、艺术等)。
2. 景观(1)自然景观:较少受到人类的直接影响或未受人类的影响,如行云飞瀑、高山流水。
(2)人文景观:又称文化景观,是人类为了满足某种需要,利用自然物质加以创造的结果,如农田、村落、矿山、道路、建筑、雕塑等。
3. 城乡景观与地域文化二、地域文化与乡村景观乡村景观主要作用文化理念我国丘陵地区“宅高田低”的空间格局高宅可避洪水、低田便于灌溉人地和谐我国南方传统土楼聚族而居,共御外敌社会组织形态、精神追求三、地域文化与城镇景观1. 地域文化与城镇建筑(1)为某种用途而建造:智利瓦尔帕莱索老城区住房外墙油漆可以防止海风对木制房屋的侵蚀。
(2)反映某种文化意识和审美情趣:北京老城的四合院建筑上遵循严格的礼制。
2. 地域文化与城镇空间格局:城镇的空间格局,或整体或局部,也能反映某种价值追求。
例如,我国古代都城建设突出以君主为中心的思想,强调城廓方正、对称,宫城居中。
探究活动01 地域文化文化具有地域性,俗语所云“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了解地域文化对城乡景观的影响。
2. 学会分析城乡景观的地域文化特征。
3. 培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增强对地域文化的认同感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分析城乡景观的地域文化特征,如何运用地理知识解释地域文化对城乡景观的影响。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发现和总结城乡景观的地域文化特征,培养观察和思考能力。
三、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视频、图片和案例,用于课堂讲解。
2. 准备教学PPT,包括课程大纲、图片和案例等。
3. 安排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身体验地域文化和城乡景观。
4. 要求学生课前预习相关地理知识和地域文化知识。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具有地域特色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思考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的关系,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讲授新课(20分钟)教师详细介绍地域文化的概念、分类以及城乡景观的形成因素,通过案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不同地域的文化特色和城乡景观的形成原因。
3. 小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地域进行讨论,分析该地域的文化特色和城乡景观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
教师巡回指导,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
4. 分享与总结(15分钟)各小组选派代表分享本组的讨论成果,其他小组可以提问或补充。
教师对各组的讨论进行总结,强调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关系。
5. 课堂练习与作业(5分钟)教师布置一些与地域文化和城乡景观相关的思考题或作业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同时,提醒学生关注身边的城乡景观和文化,培养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反思课后,教师需要对本次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教学效果和不足之处,以便改进今后的教学。
同时,鼓励学生进行课后反思,总结自己的收获和不足,以便更好地提高自己的地理素养。
教学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地域文化对城乡景观的影响。
地理教案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文化景观与环境教学目标1、通过教学是学生明确自然对文化景观的阻碍,即对物质文化景观的阻碍表现在文化景观的功能和形状上;对文化机景观的阻碍较小。
2、通过教学应使学生明确文化景观反映自然环境特点及现象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自然环境对文化景观的阻碍程度也会减少。
3、通过教学明确文化景观对自然景观的阻碍程度也会减少。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教学是学生明确自然对文化景观的阻碍,即对物质文化景观的阻碍表现在文化景观的功能和形状上;对文化机景观的阻碍较小。
教学方法:自学讨论式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前面我们介绍了文化是人类社会进展中制造出来的物质财宝和精神财宝的总和;文化景观是人们为了满足某种需要,利用自然物质加以制造,并附加在自然物质之上的人类活动形状。
文化、文化景观与自然有着一定的联系,他们是如何联系的呢?今天我们要学习文化景观与自然环境这一节内容,以认识这一关系。
(讲授新课)(一)、文化景观与自然环境(教师讲解)地表自然环境关于人类至关重要,人类各种活动都要直截了当或间接地与自然环境发生联系。
人类的活动与自然环境密不可分,那么文化景观与自然环境的联系也就不言而喻了。
(启发学生)通过上表我们专门容易看出自然环境对物质文化景观的表现要紧反映在功能和形状上。
受自然环境阻碍明显的文化景观还有民居景观。
如西亚底格里斯河半畔生产芦苇,当地有一种以芦苇为原料建材的民居。
然而精神文化景观受自然环境的阻碍相对较小。
你们能够举个例子吗?(学生摸索、阅读)仅依靠蝗虫庙的分布范畴,并不能确定蝗灾的确切分布范畴。
(过度)自然环境阻碍文化景观,那么,文化景观对自然环境有什么阻碍吗?(学生讨论回答)问换景观对自然的阻碍应该从两个方面来看,即辨证的来看待问题,一方面,顺应了自然进展规律的文化景观,对自然环境的阻碍是有利的;反之,是有害的。
(教师总结)同学们总结的专门好,专门全面。
那么,文化景观与人文社会环境又有什么关系呢?(二)、文化景观与人文社会环境教师举例:1、一位内蒙古西部的牧民成火车到东北旅行,从沿途的文字变化,能够判定出是否离开了内蒙古自治区。
第二节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目标与素养1.通过观赏图片,结合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特点,理解地域文化的含义、特点及影响,理解城乡景观的内涵,培养学生区域认知能力,达到水平1、2的要求。
2.结合实例,理解不同区域地域文化的差异及成因,理解不同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达到水平2的要求。
3.调查当地城乡景观和地域文化,探寻当地特色文化景观蕴含的地域文化,评价其开发利用情况,提出合理化的建议,从而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达到水平2的要求。
4.通过学习地理环境对地域文化的影响,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达到水平3的要求。
情境与问题我国历史悠久,自然地理条件复杂,民族众多,生活习惯差异很大,经济发展及人口分布也很不平衡,全国各地的传统民居建筑形态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征。
其中不仅蕴含着古人营造活动所积累的丰富经验,还包含了民居建筑与自然环境相适宜的营造观念及多种文化交融所形成的地域特征,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宝贵遗产。
读“邮票上的中国民居”图,你能说出图中特色民居分别分布在哪里,反映了怎样的地域文化吗?过程与方法教学阶段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2018年8月7日,第四批《苏州园林名录》正式公布,随着端本园、全晋会馆、墨客园等18座园林入选,苏州园林总数达到108座,苏州由“园林之城”正式成为“百园之城”。
通过旅游宣传片、VR(虚拟现实技术)让学生体验苏州古典园林“多方胜景,咫尺山林”的独特魅力,并引导学生思考苏州园林的建筑特色和文化内涵。
【板书】第二节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看图、思考、讨论。
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本节课的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学习新课【板书】一、地域文化和城乡景观的内涵【教师】边展示课件边讲解。
【板书】1.地域文化指在一定的地理环境中成长起来、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是一定地域内自然和人文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地域文化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如历史遗存、文化形态、社会习俗、生产生活方式等,它是一个地方独特的文化资源,更是文化建设创新的主要源泉。
高中地理3.3 文化景观与环境教案人教版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目的:通过事例说明自然环境对文化景观形成的影响,理解文化景观能反映和指示自然环境,但有局限性。
理解文化景观对人文社会环境的反映。
从而使学生正确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懂得在文化景观的建设中应顺应自然发展规律。
教学重点:自然环境对文化景观的影响教学难点:文化景观与人文社会环境教具准备:教学挂图、投影仪、多媒体教室等教学方法:讲述法、分析法、归纳总结法教学过程:文化景观与环境的关系表现在:一方面环境影响文化景观的形成和发展变化;另一方面文化景观又往往能反映自然环境的某些方面。
这里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社会环境。
一、文化景观与自然环境人类的活动与自然环境密不可分,而文化景观是人类活动的创造物,因而文化景观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也很密切。
(一)自然环境对农业文化景观影响更为明显因为农业文化景观与地表自然环境联系较为密切。
如在不同自然条件下,农业土地利用形态各不相同。
(教材51页图3.13)(知识延伸)思考:举例说明与地表自然环境联系较为密切还有哪些文化景观?它们属于物质文化还是精神文化?答:如云南傣家竹楼、园林建筑等,属于物质文化。
(二)文化景观能反映自然环境,但有一定局限性1.通过对文化景观的观察和研究,可以了解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探究历史时期自然环境的原貌,认识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对自然环境施加的影响及作用程度。
(如同地层和化石记录地球历史一样,文化景观是自然环境的一面镜子)例如——中国虫神庙与明代北方蝗灾频率分布(教材52页图3.14)分析明清时期虫神庙的分布,可描绘出当时蝗灾多发地区的分布图,借助人们所掌握的蝗虫生存、繁殖所需环境的知识,就可以推测当时自然环境的地区差异。
问题:蝗灾多与哪种自然灾害有关联?(答案:旱灾)2.文化景观在反映自然环境时有一定局限性例如:仅仅依靠虫神庙的分布范围,并不能确定蝗灾的确切分布范围。
在中国古代,有些地区尽管有蝗灾频繁发生,但是民间有一些治蝗、灭蝗的方法,对虫神的盲目崇拜现象较少,因此就没有虫神庙。
高中地理3.1 文化景观的构成人教版一、文化的概念(一)文化的概念广义上的文化——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的所有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之和。
狭义上的文化——仅仅指社会意识形态。
映的文化与生产生活的关系有何不同?二、文化景观的构成(一)自然景观如行云飞瀑、高山流水就是自然景观。
自然景观很少受到人类的直接影响或者未受到人类的影响。
(二)文化景观文化景观是人们为了满足某种需要,利用自然物质加以创造的。
注意的问题——不是所有可以看见的文化事物和现象都可以作为文化景观。
如街头流动的艺术表演属于文化现象,由于它没有固定在地表上,就不属于文化景观。
课堂提问:阅读教材(图3.2 ~图3.5)找出哪些不是文化景观?为什么?答:指南针、京剧剧照不是文化景观,因为它不是固定在地表上的人类创造物。
再如傣族泼水节、各种文艺演出等。
云南西双版纳傣家竹楼、龙门石窟佛像是文化景观,它们分别是人类物质文化活动和精神文化活动的产物。
反映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文化景观:农田、矿山、道路、城市、村落等。
反映人类精神活动的文化景观:学校、法院、纪念碑、古岩画等。
3.2 文化景观的主要特性一、文化景观的功能性文化景观(不管是残破的还是完好的)对人类社会都具有功能意义。
例如:城市雕塑具有美学享受功能;烽火台可以传递信息;寺庙是宗教活动的场所。
许多文化景观具有多种功能,如城市既是人们居住的聚落,也是人们从事各种经济活动的场所。
中国故宫既反映了当时封建等级、皇权,也反映了当时的建筑、艺术、科学文化水平等。
思考:能否说凡是具有功能性的文化事物(现象)都是文化景观?二、文化景观的空间性具体表现在如下二个方面:(一)任何文化景观都占据一定的空间。
1、不同文化景观占据的空间大小不一,甚至相差很大。
如城市与烽火台2、同类文化景观,彼此也可能相差很大。
如同时雕塑景观,美国拉什莫尔山的雕塑高约百米,是上海市雕塑之一“金钥匙”的许多倍。
(二)每个文化景观所处的空间位置是相对固定的。
第三节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2019版)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特点;2.掌握文化地理学的基本概念;3.了解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二、教学内容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三、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文化地理学的基本概念;2.掌握不同地域文化对城乡景观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与师生活动安排1. 教学方法讲授、互动。
2. 师生活动安排1.教师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特点;2.教师讲授文化地理学的基本概念,例如文化要素、文化景观等;3.指导学生分析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的联系,并通过实例进行讲解;4.学生自主完成小组探究任务,围绕某一特定地域文化,研究其与当地城乡景观之间的关系;5.学生进行小组展示,并就研究内容进行讨论。
五、教学过程1. 学生自主学习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特点。
2. 教师讲授讲解文化地理学的基本概念,例如文化要素、文化景观等。
3. 教师指导学生分析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的联系1.教师通过图示和实例讲解地域文化如何影响城乡景观;2.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某一地域文化对当地城乡景观的影响。
4. 小组探究学生自主完成小组探究任务,选择某一特定地域文化,研究其与当地城乡景观之间的关系。
5. 学生小组展示学生进行小组展示,并就研究内容进行讨论。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采用了讲解、互动、探究、展示、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学生积极参与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但是,部分学生在分析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之间的联系时还存在一定难度,需要教师更多地进行引导和讲解。
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实际学习和理解,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教学资源,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成效。
高二地理教案:《文化景观及其特性》教学设计文化景观及其特性一网上课堂(一)本讲主要内容及考查要点:本讲叙述第三单元其次节——文化景观及其特性了解文化景观的基本特性,学会运用文化景观来了解人地关系。
(二)学习指导1.学问结构:2.学问要点:一、空间——文化景观的空间性(一)任何文化景观都占有肯定空间1.空间大小、形态差异很大2.文化景观的功能意义并不取决于其占据的空间大小(二)文化景观所处的空间位置行对固定的具有稳定性和固定性也就具有相对稳定文化差异如火车不固定,就不是文化景观;而铁路具有稳定性是文化景观。
二、时间——文化景观的时代性(一)文化景观具有制造它的那个时代的特征(二)随时代变迁其功能可能不变、看不见或转化除此之外还有功能性:人类制造文化景观都有目的性和价值作用。
3.教材分析一、文化景观的特性有许多,教材没有一一列举,只是重点叙述了其中两个重要的特性—空间性和时代性。
在本课的引文中,教材介绍的其实是文化景观的功能性,只不过没有明确点出来。
文化景观的功能性是指文化景观在人类社会中的文化功能性,它可确定某一自然景观是否在人类的作用下已经成为了文化要素。
二、文化景观的空间性是确定文化要素中何为文化景观的判别规范。
文化景观占据有肯定的空间,也纳入了特定的自然环境要素,是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改造而成的,这使得特定的自然景观成为了文化景观不行缺少的一部分。
教材中以我国南北方农田景观为例说明白文化景观的空间差异,其实农业景观的差异表现还许多,例如法国式的长条地块、美国中西部方格状地块单位、东亚丘陵地曲曲折折的水稻梯田等耕地外形,均为不同文化的象征。
再如,同属工业社会,而且同为西方文化的西欧与北美,城市景观却并不相同。
美国大城市中心多是高耸云霄的摩天大楼,是城市中建筑高度最高处,由此向四周建筑高度渐渐下降;而西欧,城市内的房屋高度则比较均一和谐,间或有些高楼,公寓式高楼往往集中在城市边缘。
至于建筑物的式样,各种文化可以说各有特色。
高二地理选修1 第三单元文化景观与环境教案
【教学目标】文化景观和自然环境的关系;文化景观和人文社会环境的关系;
【教学难点】文化景观的建设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文化景观与自然环境
〖讨论〗展示不同的农业景观图(草原、平原、梯田和茶园),让学生讨论:文化景观和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
〖教师总结〗不同的自然环境,例如降水、气温、土壤条件,地貌形态等都对农业景观产生很大的影响。
〖录像〗播放《民居》片断,分析民居的建筑风格和自然条件有什么关系?
〖展示图片〗展示中国虫神庙与明代北方蝗虫频率分布图,分析文化景观和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
〖提问〗通过文化景观来判断自然环境有什么局限性?
〖媒体展示〗展示都江堰的实景图,相关录像,平面图等。
〖提问〗都江堰的建设体现了文化景观和自然环境怎样的关系?你还能举出其它例子说明这种关系吗?
二、文化景观与人文社会环境
〖提问〗举例说明文化景观和人文社会环境的关系?
〖媒体展示〗展示北京天坛祈年殿,唐山抗震纪念碑图片,说明文化景观有哪些重要作用?
三、活动
1.阅读教材“宁夏灵武古城池图”,分析有关文化景观体现了怎样的自然环境特征?
2.阅读教材“宁夏两种不同建筑风格的清真寺”图,分析当地文化的一些特点。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教学方案教学目标1. 了解地域文化和城乡景观的内涵,能通过案例分析地理环境对地域文化形成的作用。
2.结合具体实例,说明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
3.结合城乡景观实例,能够说出其主要特点,并能说出所反映的地域文化特点。
4.对家乡的城乡景观和地域文化开展社会实践调查,评价其开发利用的程度与方向,推出合理化的建议。
5.树立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地域文化的观念。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地域文化在城镇景观中的体现。
【教学难点】结合实例,说明地域文化对城镇景观的影响。
教学过程【课程引入】出示视频:师:徽州民居的外部形态主要有大块白色墙体构成。
日出到日落,光的投影变幻无穷,犹如一副丹青水墨画。
瓦尔帕莱索位于智利首都以西,是南美洲太平洋东岸的重要海港城市。
该城市的房屋依山而建,每一户人家都把自己的住房涂上颜色,赤橙黄绿,异彩纷呈。
安徽歙县徽派建筑在选色上反差很大,以黑白为主。
这两地的建筑景观风格迥异,是哪些因素在影响着建筑景观的不同特点,今天我们就来探究城乡景观与地域文化之间的关系。
【讲授新课】(板书)第二章乡村和城市第三节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出示材料:草原文化图片(生产方式、娱乐、民居、服饰、饮食)和草原长调歌曲此处使用平台资源【地理探索】草原长调音频师:屏幕上所展示的材料是我国内蒙古自治区典型的草原文化,它是我国地域文化中的重要代表,请大家仔细观察图片思考:1.草原文化可以表现在哪些方面?生:(可能的答案)生产方式、娱乐、民居、服饰、饮食……2.草原文化的形成与当地自然环境之间有何关系?生:(可能的答案)当地降水稀少,植被以草原为主,因此农业以畜牧业为主,饮食为乳肉产品;为方便放牧,民居是便于拆卸的蒙古包;为方便骑马和御寒,服装为蒙古袍……3.你能说说你理解的“草原文化”吗?生:(可能的答案)草原文化是指在草原地区的民族共同创造的一种与草原生态环境相适应的文化,包括草原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风俗习惯、社会制度、思想观念、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等。
第三节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2019版)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的概念及其关系;2.理解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对于地理环境的影响;3.了解我国不同地域的文化特点和城乡景观的基本特征。
二、教学重点1.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的关系;2.不同地域的文化和城乡景观特点。
三、教学难点1.如何分析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对经济、环保、社会发展等的影响;2.如何整体把握我国的地域文化和城乡景观特点。
四、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通过图片、视频或地貌图等多媒体形式,引导学生在视觉上感受不同地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
2.讲解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的关系•地域文化:指某个地区特殊的文化现象和特点;•城乡景观:指城市与乡村地域特有的景观变化。
教师通过具体的实例介绍,讲解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的关系。
3.讲解不同地域的文化和城乡景观特点•北方地区:地域文化特点:黄河文化、战国文化、辽西文化等;城乡景观特点:多为平原,以煤炭矿业为主要产业,富有民俗特色。
•南方地区:地域文化特点:江南水乡、客家文化、闽南风情等;城乡景观特点:多为丘陵山地和盆地,以农业为主要产业,自然景观和历史风貌独特。
•西南地区:地域文化特点:川渝文化、滇黔文化、西南少数民族文化等;城乡景观特点:山地和高原地区多,以景区和旅游业为主要产业,具有多民族文化特色。
•西北地区:地域文化特点:陕北文化、丝绸之路文化、草原文化等;城乡景观特点:以荒漠、戈壁和高原为主,以矿业和农牧业为主要产业,具有浓厚的游牧风情。
4.情境模拟老师让学生进行情境模拟,对不同地域的城乡景观和地域文化进行储备性练习。
5.案例分析教师通过案例分析的形式,让学生从实际角度出发,分析某个地域的文化和城乡景观对经济、环保、社会发展等的影响。
五、教学总结教师对课堂内容进行总结,学生应该明确地知道:1.地域文化和城乡景观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2.不同地域的文化和城乡景观特点;3.地域文化和城乡景观对于经济、环保、社会发展等的影响。
第三单元文化与文化景观
单元分析:
文化与每一个人都有密切不可分的联系,但是高中学生并不一定能够从理性上了解什么是文化,而增加理性知识是教学的目标之一。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为:文化源地—某种文化事物或文化现象在什么地方出现,文化生态—某种文化事物或文化现象的产生与地理环境是什么关系;文化景观—某种文化事物或现象在产生之后是怎样扩散到其他地方去的;文化区—一种文化事物或文化现象在某个扩散阶段分布什么范围。
单元重点:
文化景观和文化生态
单元难点:
文化、文化景观和文化扩散形式等概念
本单元教学要注意以下几各方面:
第一,本单元有较多概念很抽象,在教学时应从多数中学生已有的背景知识出发,引导学生观察他们较为熟悉的
日常生活区域和生活环境,并有意识地利用学生已有
的历史,地理知识指导学习。
第二,突出综合能力的培养,如理解纷杂的文化扩散现象,从中归纳出一些规律来指导实践活动,例如指导文化
观念的倡导形式、商品的推销形式等。
第三,本单元除了向学生传输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外,还有许多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要求老师对中
国文化,当地文化有较深入的了解,将爱国主义教育
有生动的方式贯穿在课堂上,有激发学生热爱家乡、
热爱祖国的感情。
知识网络:
物质财富物质文化
文化: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精神文化
文关系密切、变化快
化
与
地
理关系疏远、变化慢
影响标志
文化地理学研究主题:文化源地文化生态
发展形成
文化景观文化扩散文化区
物质文化景观生活、生产活动景观
文分类精神活动景观
化非物质文化景观
景空间性反映文化景观所在地的自然环境和人文
观环境特点
及主要特征及意义功能性反映了文化景观在人类社会中的作用
其时代性反映自然与社会的发展变化
特自然环境的指示物推知社会文化的发展
性景观的指示意义文化系统的折射物自然环境的变化
反映在文化景观的功能和形态上
自然影响文化景观对物质文化景观作用明显
文化景观与自然科技发展使影响减弱
顺应自然规律有利影响
文化景观对自然的改变违背自然规律不利影响
扩散
文化事象源地文化事象分布区范围有大有小
文化源地与扩散特点边界有实有虚
文化区文化系统源地文化体系分布区文化区不一定与自然区重合
传染扩散
扩展扩散(接力式、短距离)等级扩散文化区不断扩大文化空间扩散类型刺激扩散
迁移扩散(跳跃式、长距离)可能形成新文化区
宗教与地球环境与自然环境(较疏远)
与社会发展(主要因素)
原始宗教:自然崇拜为主,多神崇拜
宗教与地理宗教的发展、种类民族宗教:偶像崇拜——神崇拜
世界宗教:主要的世界性——神教基督教
伊斯兰教
佛教
学习宗教文化的意义,理解宗教对社会文化生活和国际政治、经济的影响
学会观察:身边的文化地理现象总结文化特点
了解:自然、人与文化的关系
身边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文化与文化扩散特点组成地理文化区
人
差异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