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主义视角下《大地》的解读
- 格式:doc
- 大小:49.50 KB
- 文档页数:5
隐喻与象征的力量——《大地》的文学解读
1. 引言
1.1 概述
本篇文章旨在对《大地》这部作品进行文学解读,重点关注其中隐喻和象征的力量。
通过分析小说中使用的隐喻和象征手法,我们可以深入理解作者想要传达的主题和情感。
《大地》是一部具有深刻思考价值的作品,通过借用自然界的象征意义来探讨人类与自然、人类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1.2 文章结构
本篇文章将按照以下顺序进行阐述:在引言部分概述本文目的后,接下来将从作品所使用的隐喻手法入手,在每个隐喻中解读其象征意义,并深入探究作者运用这些隐喻来传递何种信息。
此外,我们还将探讨作者如何通过描绘自然的样貌、景色和动物等元素来表达更加丰富多样的象征意义。
最后,文章将得出对于《大地》这部作品以及隐喻与象征力量的总体评价。
1.3 目的
本文旨在通过对《大地》中隐喻与象征的分析解读,揭示作者所要呈现的复杂主题和情感内核。
通过深入探究隐喻和象征的力量,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作者对于人类生存状态、社会问题以及自然环境的深刻思考。
希望读者通过本文的阅读,能够更全面地理解《大地》这部作品,并对隐喻与象征在文学中的重要性有更深
入的认识。
【《大地》中阿兰的形象分析】你在我心里的形象犹如大地一般赛珍珠的成名作《大地》于1931年正式出版,1932年即获得普利策奖。
这部被誉为“中国农民的史诗”的作品,是《大地上的房子》三部曲中的第一部。
作为在中国成长起来并深受中国文化影响的美国女作家,赛珍珠亲眼目睹了中国劳动人民尤其是农民的生活,目睹了他们如何在艰难困苦与天灾人祸中的挣扎奋斗。
这些农民“承担着生活的重负,做得最多,挣得最少。
他们与大地最亲近,无论是生是死,是哭是笑,都是最真实的”。
于是赛珍珠决定要真实地记录下这些农民的生活以及他们的喜怒哀乐。
她也的确做到了,1938年,赛珍珠“由于对中国农民生活丰富而真实的、真正史诗般的描述,以及她在传记方面的杰作”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了美国历史上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女作家。
瑞典文学院认为“她(赛珍珠)对中国农民生活(进行了)史诗般的描述,这描述是真切而取材丰富的。
”《大地》成书于1931年,背景设置在19世纪20年代的中国农村,小说以男主人公王龙娶妻生子、买地购地为主要线索展开,较真实地反映了旧中国贫穷苦难的农村面貌,形象地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特别是农民的悲惨遭遇。
在这部关于中国农民的史诗剧中,赛珍珠除了关注农民和土地的问题外,中国妇女的地位问题也是她在作品中提出的最严肃的一个问题。
赛珍珠对中国农村妇女所给予的深切同情使得她笔下的女性形象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大地》中,她以独特的方式塑造了一个栩栩如生的中国旧式妇女的艺术典型,这就是逆来顺受的封建道德牺牲品――阿兰。
在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词”中,瑞典文学院常务秘书佩尔・哈尔斯特龙称:“在她(赛珍珠)提出的众多问题中,一个最严肃、最忧郁的问题就是中国妇女的地位问题。
”而阿兰是小说中刻画得最丰满、最成功的人物形象之一。
一丑陋却勤劳能干的阿兰阿兰是个面貌丑陋的女孩,她从小因为相貌不佳备受父母及他人歧视。
在中国封建社会男尊女卑观念盛行的年代,阿兰更是受到了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她一生都受到非人的待遇。
影片《大地》对中国传统女性身份地位的解读作者:张丽来源:《艺术科技》2014年第04期摘要:影片《大地》改编自赛珍珠的普立兹奖小说,是好莱坞在三十年代开始注意东方题材的代表性作品。
影片虽是描写中国农村夫妇的悲剧故事,但主角均由美国人扮演,在制作上相当严谨认真。
这在当时的美国是第一部描写中国人的文学作品,剧情中路易丝·莱娜扮演的女主角阿兰形象尤为深入人心,她在动荡之下对于整个家庭的维护和解救引发人们对于中国传统女性的重新认识。
关键词:《大地》;女性地位;“他者”解构1937年由好莱坞导演维克托·弗莱明拍摄的影片《大地》获得1938年奥斯卡最佳女主角、最佳摄影,另三项提名等众多奖项。
剧情描写保罗·茂尼与路易丝·莱娜饰演的中国男女主人公王龙和阿兰本来是贫困的农民,面对饥荒的威胁甚至以烤土充饥。
后来,茂尼得到了一笔财富,竟整天花天酒地迷恋情妇,莱娜只有发挥贤妻的耐性期待丈夫浪子回头。
今天看来类似故事已显得老套,但本片的拍摄与特技表现杰出,路易丝·莱娜亦获得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
影片取材自赛珍珠获得普利策奖和诺贝尔文学奖的同名小说《大地》,作者赛珍珠以一位异国人的身份自幼在中国长大,目睹了中国人民悲惨生存现状,将中国农民经历的动荡变化用史诗般的语言呈现出来,在美国一经出版即可引起轰动。
作为美国文学界第一部描写中国人的文学作品,同时也作为唯一先行者,《大地》奠定了美国人根深蒂固的对中国民众的解读:贫穷、落后、愚昧、戏子等等。
“她与中国人民一起饱经沧桑,经历了好年景和饥馑的年景,经历了血腥混乱的革命以及狂热且不切实际的改革。
与她所交往的既有知识阶层,又有处在原始状态的农民,在见到她之前,他们几乎没有见过西方人。
她经常处在致命的危险中,她是异国人,可又从来没有想过自己是一个异国人。
总的看来,她的见解保持着其深刻而温暖的人性。
她完全客观地把生命注入于她的知识,并且给了我们这部使她举世闻名的农民史诗”,在瑞典学院常务秘书佩尔·哈尔斯特龙在诺贝尔文学奖颁奖典礼的这段授奖词中算是对于赛珍珠最客观的一种描述,但不可否认的是这其中存在的一种解读有西化经典和深化黑暗面的可能。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1 对外新闻的导语编译研究2 从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比较《名利场》两种中译本的翻译3 人格、环境与命运——以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分析《还乡》中的主要人物命运4 小说《飘》中斯嘉丽的人物性格分析5 死亡,马丁•伊登的解脱---对伊登自杀必然性的探究6 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调查7 班德瑞曲名汉译策略之解析8 论译语本土化的可行性与局限性9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10 英语中的汉语借词11 网络环境下英语专业学生学习策略研究12 《莎乐美》中月亮的意象——从原型批评视角进行分析13 通往女性自由之旅--论约翰·罗伯特·福尔斯《法国中尉的女人》14 从《蝴蝶夫人》到《蝴蝶君》的蜕变15 从动态对等角度分析中国旅游景点名称英译——以中国庐山网为例16 试分析《牡丹亭》与《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模式17 汉英数字文化比较及其翻译18 企业行为管理的共同价值观浅析19 中国梦和美国梦的对比分析20 信用证支付方式下进口方面临的风险及其防范21 现代美式英语和英式英语的比较研究22 探析《霍乱时期的爱情》的悲剧美23 Oscar Wilde’s Aestheticism on The Picture of Dorian Gray24 从《绝望主妇》各主角看美国家庭问题25 身体语言在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作用26 二元对立模型在伍尔夫《达洛卫夫人》中的应用27 The Archetype of the Ugly Duckling in The Secret Garden28 《圣经<箴言>》的修辞分析29 语言迁移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30 忠实与变通策略在科技翻译中的运用31 探析中国电影英译的几个误区32 两代文学家的“优胜劣汰”--论《洪堡的礼物》中的反讽寓意33 论伊恩•班克斯《捕蜂器》的现代哥特风格34 《哈利波特》中西弗勒斯•斯内普的人物分析35 从跨文化角度对商标名称的研究36 分析《贵妇画像》中伊莎贝尔的个性特点37 理解美式幽默的初步分析38 初中英语语法教学之我见39 Hardy’s View of feminism from Sue Bridehead in Jude the Obscure40 On the Female Character During the War Through A Farewell to Arms41 论艾米莉•狄金森诗歌中的死亡观42 文化对在校英语学习的重要性43 《魔戒》中的现实主义初探44 Hip-Hop对美国社会文化的影响45 《太阳照常升起》中“迷惘的一代”人物分析46 关于战争对英语习语的影响的研究47 中西婚礼风俗对比48 我国中小学英语语音教学现存的问题与对策49 英汉同义词对比及翻译50 跨文化视角视阈下英语电影片名的翻译研究51 探讨宗教在世界战争史中所扮演的角色52 A Cultural Analysis of English and Chinese Names53 An Analysis of Angel's Ambivalent Personality In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54 论《爱玛》中的反讽55 从英汉广告语言特点分析中西方文化价值观56 The Comparison of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hina and India57 汉英习语翻译中文化因素的处理58 The Importance of the Translators’Overall Qualities In Translation59 论《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的悲剧成因60 《苔丝》中的女性与自然61 《我的安东妮亚》中安东妮亚的成长62 论多丽丝•莱辛《野草在歌唱》中玛丽的悲剧成因63 从接受美学角度分析企业简介汉英翻译64 从违反合作原则研究《生活大爆炸》65 异化的美国梦:小说《教父》的主题解读66 On the English-Chinese Translation of Movie Titles67 美国梦的破灭——约瑟夫•海勒《第二十二条军规》中的黑色幽默解析68 灵魂的真实——《达洛卫夫人》意识流剖析69 On Contradiction Between Comprehension and Expression in Translation70 从保罗的恋母情结角度分析劳伦斯的《儿子与情人》71 The Cultural Identity Dilemma of Colonized Afro-Americans: the Study of The Bluest Eye72 透过英汉基本颜色词看文化内涵及差异73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Translation74 从认知视角谈英语学习中的负迁移75 中美广告语言文化异同研究76 浅析法律英语的词汇特点及其翻译77 中西幽默异同探析78 爱情至上——浅析海明威笔下的女性形象79 中英文化差异与翻译策略80 从奥巴马演讲的不同译文看语域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81 A Study of Corporate Crisis Management through Sanlu Tainted Milk Powder Incident82 《老人与海》的生态批评分析83 浅析《爱玛》中简•奥斯汀的婚姻观84 文化语境对中西商务谈判的影响85 从跨文化的视角分析美国动画“辛普森一家”中的习语现象86 英汉恭维语与恭维回应的跨文化分析87 论海明威作品中的语言特征88 Etiquette and Protocol on Intercultural Business Negotiation89 The Name Translation in A Dream of Red Mansions90 《名利场》和《嘉莉妹妹》女主角形象对比91 影响中学生英语学习的心理因素分析92 英汉语言性别歧视对比研究93 人性,社会结构与格列佛游记94 What Made Her Yield to the Reality?—An Analysis of Sue in Jude the Obscure95 黑人英语克里奥起源论96 《纯真年代》中社会与个人的碰撞97 浅谈英语习语中动物名称及翻译98 奴隶制下的压迫与爱——浅析托尼•莫里森的《宠儿》99 从十字军东征看中世纪宗教冲突100 商标的特征及其翻译的分析101 The Influences of RMB Appreciation on China’s Foreign Trade102 交际法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103 语境顺应视角下英语情景喜剧中幽默字幕翻译--以《生活大爆炸》为例104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现状调查105 从文化角度探析品牌名称的翻译方法106 英汉委婉语比较研究107 浅谈《永别了,武器》中的感伤主义108 论《最蓝的眼睛》中的黑人文化传统109 撒旦和孙悟空的形象和文化内涵对比110 从心理分析的角度探索《马贩子的女儿》中主要人物的心理现象111 礼貌策略在国际商务谈判中的运用112 初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直接反馈和直接反馈对于不同水平学生的影响113 浅析张培基的散文翻译风格114 简析商务沟通中的非语言沟通115 浅析中西方婚礼习俗的差异和融合116 On the Translation of Names of Scenic Spots117 苔丝德蒙娜性格中的悲剧因素118 游戏教学在小学英语课堂中的运用119 英语委婉语的构成与应用120 从功能对等理论谈汉语成语的英译121 从妇女主义视角看《紫色》中西丽的成长122 《红字》中海斯特性格分析123 从功能对等的角度论英语习语翻译124 Doomed Tragedy out of Desire-Driven Morbid Personalities in Nabokov’s Lolita 125 英汉亲属称呼语与中西家庭教育模式差异126 《老人与海》中的存在主义分析127 埃德加·爱伦·坡和蒲松龄恐怖小说的比较128 A Comparative Study of Jane Austen and Emily Dickinson129 《动物农庄》中的象征意义研究130 浅谈中美家庭教育文化差异131 论弗吉尼亚伍尔夫《海浪》的人物刻画132 A Study on the Cross-Cultural Management in the Sino-American Joint-Venture Enterprises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Changan & Ford Motor Company133 The Symbolic Meanings of Colours in The Great Gatsby134 王尔德童话中的死亡意象解析135 《尤利西斯》与《春之声》中意识流手法的不同136 裘德悲剧成因的分析137 Slips of Tongue in English Learning as a Second Language138 复仇视角下女性形象研究——以《哈姆雷特》和《基督山伯爵》为例139 从USP理论角度论苹果公司的广告策略140 从语言学的角度解析幼儿双语教学中存在的误区141 剖析《麦田里的守望者》主人公霍尔顿的复杂个性142 商务合同的语篇特征及其汉英翻译策略143 着魔的猎人——解读《洛丽塔》中的男主人公亨伯特144 论《杀死一只知更鸟》中的象征145 女性社会价值的深情呼唤—小说《到灯塔去》中拉姆齐夫人和莉丽人物形象的对比研究146 英汉味觉词“酸甜苦辣”的比较分析147 丛林法则下生存:西奥多•德莱塞《嘉莉妹妹》的主要人物分析148 The Narrative Strategies of O. Henry’s Short Stories149 《飘》中郝思嘉性格特征透析150 英汉社交称谓语的对比研究151 浅谈《永别了,武器》中的感伤主义152 Maintaining and Revitalizing the Native American Languages153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154 浅析李尔王的陷落155 从婚姻和家庭看中美核心价值观对比差异156 On Mother-daughter Relationship in The Thorn Birds157 《汤姆叔叔的小屋》中汤姆的性格分析158 论奥斯丁女性主义观点在《爱玛》中的体现159 《等待野蛮人》中的寓言式写作手法160 全身运动反应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161 中学英语学习中文化障碍分析162 《喜福会》中的中美文化冲突163 外交语言策略中的合作原则164 功能视角下商务英语合同英译汉的技巧探析165 通过电视广告看中美思维模式差异166 《藻海无边》中边缘女性的生存与救赎167 试析英语广告中双关语的翻译168 《喧哗与骚动》中凯蒂悲剧的分析169 On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of Public Signs: Problems and Suggested Solutions170 商务英语合同中的语篇衔接手段分析171 论企业简介中文到英文的翻译172 A Popular Form of Subtitles Translation by Fansub Group on the Internet173 The Comparison of Table Manners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174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175 English to Chinese Translation Methods176 技术性贸易壁垒对中国外贸行业的影响—以CR法案为例177 文化语境对翻译的影响178 Discourse Analysis on the Translation of Person of the Year, an Editorial in the Time Magazine179 英汉语言间的形合与意合在商务合同翻译中的体现180 米字旗下的荣耀与忐忑——论维多利亚时代英国人的社会价值观181 中美家庭教育文化对比及其根源分析182 On the Image of Women's Language in English183 《麦琪的礼物》和《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对比研究184 A Comparison Between the History of Development of Law in Western Countries and China 185 浅析《库珀尔街》中英语过去时的翻译186 On the Difference of Family Education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187 交际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现状探究188 论《看不见的人》黑白文化矛盾体189 商务英语信函中礼貌策略初探190 小说《鸡蛋的胜利》中扭曲的“美国梦”191 论“迷惘的一代”告别“美国梦”——浅谈《永别了,武器》和《了不起的盖茨比》192 英语环境公示语翻译中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193 从保罗的恋母情结角度分析劳伦斯的《儿子与情人》194 论概念隐喻视角下的隐喻翻译195 A Comparison of Chinese and American Food Cultures196 从《爱玛》看简•奥斯丁的女性主义意识197 浅析英语新词的翻译198 高中英语写作中母语负迁移现象分析199 Disillusionment of American Dream in death of a salesman200 《呼唤》中倒装句汉译策略研究。
赛珍珠《大地》研究综述--基于“中国知网”的数据张媛【摘要】从“中国知网”数据库就“篇名”栏检索“赛珍珠”并含“大地”出现了116条(篇)论文。
中国大陆学界对赛珍珠《大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对创作主体的研究,主要从赛珍珠的特殊西方身份、与中国的特殊关系、多元文化身份、思想倾向、在东西方协会的工作等方面展开分析;二是对《大地》主题的研究,主要从“史诗”意义、土地乡土情结、女性主义视角、政治文化视角、生态学视角、中西文化交流视角、宗教视角、儒家思想视角、东方主义视角、后殖民主义视角、神话原型视角、文化相对主义视角、文学人类学视角、婚姻视角等不同角度展开分析;三是对《大地》人物形象的研究,主要从方法论角度、性格塑造角度、具体形象、群体形象展开分析。
相对来说,对《大地》艺术特色的研究还有待加强。
【期刊名称】《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4(000)006【总页数】7页(P29-35)【关键词】赛珍珠;《大地》;研究综述;创作主体;主题;人物形象【作者】张媛【作者单位】江苏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镇江 2120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106.41938年,赛珍珠的作品《大地》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是“她对于中国农民生活的丰富和真正史诗气概的描述,以及她自传性的杰作”,由此《大地》顺理成章地成为中国赛珍珠研究者最为关注的作品。
查“中国知网”的“检索”,在“主题”栏输入“赛珍珠”并含“大地”,出现了272条(篇);在“篇名”栏输入“赛珍珠”并含“大地”,出现了116条(篇);在“关键词”栏输入“赛珍珠”并含“大地”,出现了99条(篇);在“参考文献”栏输入“赛珍珠”并含“大地”,出现了286条(篇)①。
从这一系列数据可以看出赛珍珠的《大地》在中国大陆学界的研究热度,为了避免低水平重复研究,对其研究情况展开综述无疑是有意义的。
笔者拟以“篇名”栏检索到的116条(篇)论文为线索,对此展开评析。
男权社会中的抗争者《大地》是一部以中国旧农村为题材的小说,作者赛珍珠凭借其“对中国农民生活史诗般的描述”,且“这描述是真切而取材丰富的”(1938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评语),成为美国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女作家。
在这部作品中,赛珍珠刻画了许多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中国妇女形象,她们都是封建社会中深受男权压制的受害者。
作者没有局限于仅仅把她们描述成受害者,而是赋予她们主体地位,在恶劣的环境中积极为自己寻找生存的空间。
她们是男权社会中的抗争者,其中阿兰是作者创作最成功的女性之一。
本文通过解读《大地》女主人公阿兰女性意识,研究在男权社会中的中国女性的生活状况,辩证的分析中国女性的形象和她们独特的反抗精神。
一、中国的男权统治和女性意识所谓男权(Patriarchy),是指社会、家庭以男性的意志为主宰。
男权制是指男性对女性实行统治和控制的基本和普通单位,它建立在以男性行为准则的基础之上。
在男权制社会中,男性在家庭、社会中享有支配性的特权,社会习惯用男性的标准来评价女性。
而女人角色,被定位在家庭中,按照男权制社会的道德规范,做一个贤妻良母,处于从属和次等的社会地位。
女性意识是指女性作为主体在客观世界中的地位、作用和价值的自觉意识。
换言之,是指女性能够自觉地意识并履行自己的历史使命、社会责任、人生义务、又清醒地知道自身的特点,并以独特的方式参与社会生活,肯定和实现自己社会价值和人生需求。
在女性未建立起女性意识之前,她们习惯性地以社会赋予她的女性社会角色出现。
男权统治贯穿了中国历史的始终。
“三从四德、男尊女卑”,作为性别制度,以伦理和法律的形式,把男尊女卑的观念上升为国家意志,渗透融入人们的社会生活,规范着女性的行为,沉重压迫着女性的肉体和精神。
女性在男权制中是缺席和缄默的,只表达了一个性别。
男性和女性都自觉自愿地接受了这样的统治秩序。
女性意识也只能从男权统治的压制中艰难地萌发出来。
二、男权统治下的抗争者作品《大地》的女主人公阿兰生活在男权社会的底层,饱受压迫。
赛珍珠《大地》中的文化视角研究的开题报告题目:《大地》中的文化视角研究研究背景:赛珍珠是中国近代作家中最具国际影响力的作家之一,她的作品涉及广泛的主题,其中文化主题是她一直关注的领域。
她的小说《大地》以平民女性为主角,反映了那个时代中国社会的种种弊端和妇女的封建地位,同时也展示了中国文化对这些问题的贡献和对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探索《大地》中的文化视角,分析作者对于中国文化的认识和表达,以及其在小说中的具体表现。
最终目的是理解赛珍珠在小说中提出的文化观念,并从中发现其对于当今社会的启示和借鉴。
研究内容:1. 赛珍珠对于中国文化的认识和表述。
2. 通过小说人物对比,分析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差异。
3. 小说中的文化元素分析,包括建筑、服饰、食物等。
4. 探讨《大地》中对于家庭、爱情、婚姻等问题的文化反思和突破。
5. 分析小说中文化视角对于当代中国社会现实的启示和借鉴。
研究方法:本文采用文学理论分析法、历史考察法和比较研究法等方法,从多个角度深入研究《大地》中的文化视角,进行文化、历史、社会等层面的分析和探讨。
研究意义:通过对于《大地》中的文化视角的探究,可以更深层次地了解赛珍珠的文化认识和人文关怀,对于深化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对于当代中国社会的文化建设和发展也有一定的实践价值。
研究计划:第一章绪论1.本研究的背景和意义2.本研究的目的和重要性3.本研究的研究方法第二章赛珍珠的文化观1. 赛珍珠的人文情怀2. 赛珍珠的文化背景3. 赛珍珠的文化观念及其表述第三章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比较1.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2. 西方文化的基本特征3. 通过小说人物对比,分析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差异第四章小说中的文化元素分析1.建筑2. 服饰3. 食物第五章文化视角对于小说中的家庭、爱情、婚姻等问题的探讨1.家庭观2.爱情观3.婚姻观第六章文化视角对于当代社会的思考1.传统文化的重要性2.文化视角对于当代中国社会的启示和借鉴第七章结论1.总结本研究2.本研究的不足和展望参考文献。
解读《大地》三部曲中王龙的女人们作者:孙娟李美霖邓文文王欣来源:《青年文学家》2019年第17期摘要:赛珍珠女士的《大地》中王龙一生有三位女人——阿兰、荷花和梨花。
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分析三位女性,可以发现三人的需求层次各不相同,揭示了精神生活的丰富永远高于物质生活的奢侈。
关键词:《大地》;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阿兰;荷花;梨花[中图分类号1: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17-022-03赛珍珠女士在《大地》三部曲中以工龙与阿兰的结婚为开端,描述了工龙一家三代人的生活。
凭借《大地》,赛珍珠女士成为了历史上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女作家;这部作品也被中国赛珍珠研究者们进行了广泛且深入的研究,这些研究中成果最多的是从女性主义视角对《大地》的思想内容进行解读、研究。
朱坤领(2003)认为赛珍珠是女性解放运动的先驱者,《大地》三部曲反映了赛珍珠女士的中国妇女观;雷鹏程(2007)认为《大地》是“‘部透过女性写就的男性史诗”;工利娜(2008)认真仔细地研读《大地》,分析了阿兰的主体作用和反抗精神,认为阿兰对男权压制进行了有效的反抗,得出女性的能力不比男性差;庄晓敏和陈红(2008)从女性主义角度对阿兰的顺从与反抗进行分析,认为“从她的身上,读者可以看见人类求生的勇气和决心,女性的坚定和牺牲精神”。
显然作品中的阿兰以其坚韧、勤俭而深受广大读者喜爱;在她弥留之际,工龙全心全意地照顾她,顺应她,满足她的所有要求。
然而作品中,与工龙共同生活的女性还有荷花及梨花。
若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分析这三位女性的心理,则能发现三人的需求层次与自我幸福感的关联,进而对女性主义奋斗目标的实现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一、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对人类心理规律进行探究,继弗洛伊德之后提出了需求层次理论。
该理论认为,人的需求共分为五个层次,呈金字塔式排列,处于最底层的是生理的需求,向上各层依次为安全的需求、情感与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
赛珍珠作品中的生态女性主义探析——以《大地》《母亲》
为例
周亚萍;陈小丽
【期刊名称】《海外英语》
【年(卷),期】2024()10
【摘要】文章以赛珍珠的作品《大地》和《母亲》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其中所体现的生态女性主义元素。
赛珍珠在作品中生动描绘了女性与自然的亲近和融合,并展现了传统文化中的生态倾向。
此外,她还敏锐地揭示了女性在父权社会中所面临的困境和被边缘化地位。
这些生态女性主义元素引发了对生态和性别问题的思考,同时倡导人们维护命运共同体、批判阶级差异、尊重弱势群体,实现男性和女性的平等相处以及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共生。
【总页数】3页(P197-199)
【作者】周亚萍;陈小丽
【作者单位】盐城工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9.3
【相关文献】
1.赛珍珠《母亲》与谭恩美《接骨师之女》中的母亲形象对比r——以"后殖民女性主义书写"为视角
2.赛珍珠生态女性主义思想在《母亲》中的体现
3.赛珍珠《母
亲》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赞美女性,呼唤和谐4.哀伤的诗意--赛珍珠《母亲》中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5.赛珍珠《大地》中的生态女性主义探微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赛珍珠小说《大地》笔下的中国人形象摘要美国女作家赛珍珠(1892-1973)凭借着系列小说《大地三部曲》一举成名,可以说是名利双收,因此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震惊了美国,受到了世界文坛的关注。
同时赛珍珠也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获此奖的女性作家。
赛珍珠通过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和对中国人民的民族性格的长期观察和深切体悟,在《大地三部曲》中塑造了以王龙、王虎、王源为代表说的三代人的中国形象,向西方读者描绘了一幅旧中国社会的生活画卷,同时也塑造了一批个性鲜明的中国农民的形象,改变了西方人眼中妖魔化的中国人形象做出了突出贡献。
关键字:大地男性女性交流美国女作家赛珍珠(1892-1973)凭借着系列小说《大地三部曲》一举成名,获得了文学界最高的诺贝尔文学奖,同时赛珍珠也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个获此奖的女性作家。
赛珍珠在中国生活将近四十年,她以创作的中国题材的小说而闻名于世,将毕生的精力都投入到向西方国家介绍古老的中国真实一面的杰出女性。
塑造了真实而朴实的中国形象,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西方人眼中妖魔化的中国人形象,以及对中国认知上的错误。
赛珍珠的人生经历特别而丰富。
1892年出生在美国弗吉尼亚州,还在襁褓中的她跟随从事传教士的父母不远千里来到古老的中国,从此,赛珍珠与中国结下了不解之缘。
赛珍珠在中国生活了四十多年,已经融入了中国人的生活圈里,她身边的小伙伴,佣人为她打开了了解世界的第一扇窗。
她喜爱中国菜,喜欢穿中式服装照相,她的汉语水平几乎和中国人一样的流利。
赛珍珠的父母特地为她请了一位中国先生当家庭教师,向赛珍珠传授地道的中国儒家文化,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
此外,赛珍珠对中国的历史、文化、文学等方面有比较深刻的了解,有很多她喜爱的中国文学作品比如《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儒林外史》等,同时她也喜欢听中国民间艺人讲故事,赛珍珠从中国文学作品和历史文化中汲取了大量的营养,为她以后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38《大地》(The Good Earth,1931)是赛珍珠(Pearl S. Buck 1892—1973)所著的中国农村题材的小说,是《大地》三部曲的第一部。
《大地》的素材来自赛珍珠和丈夫在安徽省北部的宿县(今安徽省宿州市)和江苏南京、镇江的一些生活经历。
在该部小说中,赛珍珠从西方人的视角生动刻画了一个中国底层贫苦农民——王龙通过努力奋斗逐渐成为富甲一方的地主的过程,描绘了清末民初中国底层农民的生存状态和残酷的社会现实。
国内对《大地》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
当时《大地》至少有七个译本,对其评价褒贬有之。
近年来,对于《大地》的批评主要体现在文化/跨文化、中国农民形象及其恋土情结、女性主义和男性形象等角度。
但目前还没有学者从文学伦理学批评的角度深入研究小说中的伦理内涵。
“文学伦理学批评是一种文学批评方法,主要用于从伦理的立场解读、分析和阐释文学作品、研究作家,以及与文学有关的问题。
”[1]该批评旨在探讨文学作品中的伦理内涵,发挥文学的教化功能。
文学伦理学批评包括对文本的伦理批评,主要是分析“通过作品中的人物、情节和结构等体现出来的伦理问题”“还包括由此而体现出来的作家的伦理关怀”[2]。
因此,本文运用文学伦理学批评,从伦理关系出发分析《大地》中主人公王龙与自然、与社会、与他人、与自我之间的关系,挖掘作品的伦理价值,探讨赛珍珠的伦理书写,深入挖掘作品的教诲功能。
一、与自然的关系在《大地》中,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主要体现在王龙与其赖以生存和发家致富的土地之间的伦理关系。
“人和土地的密切关系这一主题贯穿整部小说。
”[3]王龙发家致富的过程与土地紧紧相连,土地起到了为王龙带来物质财富的作用。
在中国传统社会,土地是财富的象征。
拥有土地即拥有财富。
小说中王龙逐渐致富的过程是他不断买入土地的过程。
有了土地,王龙得以种植庄稼,收获粮食才有了更多收入,然后再买进更多的土地。
通过此循环,王龙逐渐成为一个大地主,坐拥良田和巨额财富。
作者: 朱丽[1]
作者机构: [1]信阳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河南信阳464000
出版物刊名: 电影文学
页码: 101-102页
年卷期: 2011年 第3期
主题词: 赛珍珠;《大地》;阿兰;生态女性主义
摘要:电影《大地》通过刻画阿兰这一形象,突出了中国妇女的贤良、宽容、勤劳和睿智——她是王龙一家人精神上赖以生存的大地。
大地与女性共同具有的母性和孕育功能、大地与女性之于人类的重要意义以及大地与女性在父权制社会的地位,使二者建立起了亲密而又特殊的关系。
作品因此反映了赛珍珠的生态女性思想。
赛珍珠《大地》的跨文化分析简介赛珍珠(Pearl S. Buck)是一位美国作家,早年生活在中国,对中国文化深有研究,获得了1938年的诺贝尔文学奖。
她的代表作之一是《大地》(The Good Earth),是一部描述农民生活的小说,对中美两国的文化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跨文化的角度,对《大地》进行分析,探讨小说中反映的中美文化差异。
农民文化与现代文化对比在小说《大地》中,农民文化和现代文化之间存在明显的对比。
小说中许多描写如种田劳作、村庄风俗、相互关系等都是源于赛珍珠在中国的经历和观察。
这些描写反映了农民文化和现代文化在很多方面之间存在的差异:生活方式的不同小说中描写农民过着节俭的生活,以家庭为中心,重视家族、婚姻和子女。
相比之下,现代社会价值观念更多地体现个人主义和竞争,强调自我实现和创造财富。
家庭结构和社会方式的差异小说中描写的农民生活讲究家庭、传宗接代等观念,同时在社区中形成温暖互助的社会关系网络。
而现代社会广泛普及的“单独型家庭”、“垃圾桶型社会”等现象则说明,现代社会对人类社会价值观的影响是显然的。
重视文化传承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多年历史的古老国度,历史文化底蕴丰厚。
小说中反映的农民文化传承较为重要,强调传统价值观,如敬祖父母、恩师和长辈。
相比之下,现代社会普遍存在最新东西代替旧的事物的现象,而传统也随着时间推移而逐渐被抹去。
文化冲突和矛盾由于小说中反映的是跨文化差异,自然而然的就产生了一些文化冲突和矛盾。
农民视角和现代观念的冲突小说中主人公之一王二是典型的中国农村汉子,他认为最重要的是自己所拥有的土地,而不是现代社会追求的财富和金钱。
在他看来,妻子给他生下许多儿子是一件非常幸福和欣慰的事情。
可是,在现代社会中,拥有产权、撑起人类幸福家庭的行为却已获得了不同的评价。
农民文化体系与现代文化体系的冲突小说中描绘了一种以家族为中心的农民文化体系。
家族是农民的核心单位。
它不仅仅是血亲关系的体现,而更是需要保护、传承和发扬的文化传统。
244《大地》中阿兰的生存伦理解读向 姣 湖南师范大学摘要:阿兰是赛珍珠《大地》中典型的传统中国农村女性的形象。
在贫战交加的社会背景下,为了谋求生存,阿兰在困顿的生活坚持着自己的生存伦理即“家庭第一”。
她一些看似极端的行为背后,体现的是淳朴的农村女性对生存意义的最为朴素的理解和升华。
关键词:《大地》;赛珍珠;阿兰;生存伦理;家庭第一赛珍珠是美国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女性作家。
她出生在一个传教士家庭,出生仅四个月就被双亲带到了中国。
她在中国度过了将近40余年。
在这段漫长的时间里,赛珍珠对中国女性的生存境遇有着十分热切的关注。
她曾经这样描述她的经历:我跟同我年纪相仿的女人们聊天,同她们的孩子们玩耍,听她们讲与婆婆和其他亲戚之间的矛盾。
从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人类生命的洪流(Buck ,Worlds ,26)。
赛珍珠发现中国的女人大都深陷性别等级制度的泥淖,并对中国重男轻女的现象感到困惑不已,因此对中国女性产生了深厚的同情。
1917年赛珍珠结婚后就和她的丈夫一起定居在安徽宿州。
定居宿州的这段时间对赛珍珠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她体察到了中国边远农村中农民阶层生存的艰难境遇。
十年之后,赛珍珠以宿州为背景创作出了一系列以中国农民为题材的作品,如《东风,西风》(1930),《大地》(1931),《儿子》(1933),《分家》(1935)。
赛珍珠在中国生活的经历使得她对于中国的描述真实可信,她的作品为西方了解真实的中国架起了一座桥梁。
基于她的影响,理查德·尼克松总统曾经称赞她为“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沟通的桥梁”(张 1)。
《大地》是赛珍珠的第二部作品,它的出版为她在中国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她始终认为要深挖中国的过去才能理解现在的中国(Buck ,Mirror ,155)。
《大地》就是一部挖掘中国现实的作品,作为一面文化的镜子,西方人能从中了解到中国农民的朴实勤劳,颠覆了中国人在西方人印象中“东亚病夫”形象,中国人并非都编着长辫子,吸着鸦片,裹着小脚的模式化的人物,而是坚决同命运抗争着的鲜活的存在。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1 从关联理论的角度看科技英语翻译2 Angel and Devil:A Comparison Between The Two Heroes In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3 Shylock’s Tragedy in The Merchant of Venice4 归化和异化策略在《红楼梦》文化负载词翻译中的应用5 从冲突到融合——从文化的角度看《喜福会》6 《老人与海》中圣地亚哥的人物性格分析7 唐诗中比喻修辞格的翻译——以许渊冲英译本为例8 英语流行歌曲中隐喻的功能分析——以后街男孩的歌曲为例9 《远离尘嚣》中女主角的情感变迁研究10 试析《假如明天来临》的叙事艺术11 On Children’s Psychological Needs from Harry Potter12 “Terror of the Soul”:On the Gothic Writing Features in Allan Poe’s The Black Cat13 《园会》中男性人物性格作用分析14 论高中英语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升15 从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的角度分析赵丽蓉的小品16 《老人与海》中桑迪亚哥的硬汉形象探析17 教师在英语自主学习中的作用18 从心理学角度探析爱米莉的爱情悲剧19 从礼貌原则角度分析电影《暮光之城》中的对白20 《诗经》与《圣经•雅歌》中爱情诗的比较研究21 中西方传统女权主义思想异同比较——王熙凤与简爱之人物性格对比分析22 解析《爱玛》中女主人公的形象23 浅谈英语颜色词汇的象征意义24 论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对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影响力25 图式理论在高中英语阅读中的运用26 打破沉默——接骨师之女中“沉默”主题的解读27 A Brave Call for Peace--An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rederic Henry and Catherine Barkley and Its Tragic Ending in A Farewell to Arms28 英语广告的批评性话语分析29 对黑人妇女在民权运动期间争取教育权的背景分析30 分析阿加莎克里斯蒂在其侦探小说《阳光下的罪恶》中的写作手法31 现实主义在伊迪丝•华顿的小说《伊坦•弗洛美》中的体现32 浅析《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的反叛精神33 中美商务谈判的语用策略研究34 侦探小说的发展35 王尔德童话对传统童话的颠覆36 自然主义在《海狼》中的表现37 浅析非言语交际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38 比较研究王维与华兹华斯的自然观39 从谈判风格看中美文化差异40 论《老人与海》中的象征主义41 英国足球对中国足球发展的启示42 论艾米莉•狄金森诗歌中的死亡观43 A Comparison between Two Chinese Versions o f Uncle Tom’s Cabin44 高中英语听前活动设计探究45 文学再创作的范例—《简•爱》的汉译本46 试析《弗兰肯斯坦》中的哥特风格47 经济学视野下的《鲁滨逊漂流记》48 数字在中西文化中的研究49 美国黑人英语在电影中的应用研究50 A Study of Maggie’s Tragedy in The Mill on the Floss51 词汇教学中词汇的深层认知处理研究52 从习语看中西方文化差异53 东西方隐逸文化对比——试比较梭罗与陶渊明的作品54 中美广告创意的文化差异性研究55 Robert Frost’s Man and Nature56 论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57 适者生存—解读《野性的呼唤》中的“生命的法则”58 Bertha Is Jane:A Psychological Analysis of Charlotte Bronte’s Jane Eyre59 英语交际中害羞心理产生的根源及其克服方法60 从语用学角度分析美剧《绝望主妇》中的委婉语61 约翰逊词典编纂特色探析62 “中式英语”和“中国英语”两个概念的区别研究:以公示语为例63 《道连葛雷的画像》叙事艺术的分析64 Americans’ Understanding of Chinese Culture as Viewed from Two Movies Mulan and Kung Fu Panda65 浅谈迪斯尼文化扩张中的品牌运营策略66 浅析《最蓝的眼睛》中的叙事艺术67 基于语义场理论的英语词汇习得研究68 衔接理论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69 浅析《儿子与情人》中的恋母情结70 体态语在中美交际中的差异及原因71 论《织工马南》中的象征意义7273 图式理论在高中英语阅读中的运用74 分析年龄因素对英语学习的影响75 从概念整合视角解析《小王子》76 汉英姓氏文化差异77 On Women’s Status in the Early th Century Seen in The Sound and the Fury78 从《永别了,武器》与《老人与海》浅析海明威的战争观79 言语幽默产生的语音机制80 大众文化视角下的另类古典小说-斯蒂芬妮•梅尔《暮光之城》之畅销解读81 Comparison and Translation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Euphemisms82 英语学习中的跨文化语用失误及其对策83 《诗经》与《圣经•雅歌》中爱情诗的比较研究84 论《呼啸山庄》中的象征主义运用85 《简•爱》的简和《德伯家的苔丝》的苔丝的比较研究86 阿法——《多芬的海》中的加勒比人87 谈商务英语信函的语言特点及其翻译88 从思维方式看中英科普文章的差异89 浅谈商务英语于商务信函中的运用90 《飘》中斯嘉丽人物性格分析91 论“老友记”中的幽默翻译92 A Comparison between Jane Eyre and Elizabeth—Two Female characters in Jane Eyre and Pride and Prejudice93 《可以吃的女人》女性主义解读94 网络英语交际对会话合作原则的影响95 从加菲猫看美国新个人主义价值观96 中国文化特色词汇的音译与中国文化的传播97 论东西方死亡观之差异98 凯特肖邦小说《觉醒》中的超验主义思想分析99 论世纪年代以来美国文化冲击对中国青少年的影响及教育策略改革的应对措施100 Approaching English Vocabulary Teaching—a Lexicological Perspective101 商务合同中译英准确性的研究102 On Emily Bronte's Self-realization Through the Characters in Wuthering Heights103 浅析哈利波特中的女巫形象104 论矛盾修辞法在英语广告中的语用功能105 论《最危险的游戏》中的生态伦理混乱106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三个中文译本的对比赏析107 An Analysis of Characterization of O-lan in The Good Earth108 旅游与文化109 从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的角度分析外贸函电中否定信息的传递110 论海明威小说《老人与海》中对生活的反思111 女性哥特视角下的《蝴蝶梦》研究112 托马斯哈代与张爱玲作品中女性悲剧命运对比研究——以苔丝和顾曼桢为例113 从《麦田里的守望者》看霍尔顿的摇滚情结114 不一样的颤栗—东西方恐怖片的比较115 从社会习俗角度分析中西方文化差异116 中美文化差异对商务谈判的影响117 Lin Yutang and his Translation of the Analects118 海明威的矛盾性格在其作品中的体现119 英汉颜色词隐喻的认知比较与研究120 如何提高小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121 英语口语教学中的不足之处以及改善方法122 “到十九号房间”的悲剧成因123 关于《白鲸》中的象征主义手法运用的研究与探讨124 论《教授的房子》中圣彼得教授对自我的追求125 阶级矛盾导致的爱情悲剧―<<呼啸山庄>>解读126 从中美餐饮礼仪差异谈跨文化交际127 论《蝇王》中戈尔丁对人性之恶的解析128 用隐喻理论分析英汉商标的语言特色129 Advertising and Its Application130 爱与正义:《杀死一只知更鸟》主人公阿提克斯•芬奇形象解读131 论委婉语与国际商务谈判132 An Analysis of Women’s Status in Pride and Prejudice133 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研究——以《荷塘月色》英译本为例134 宗教枷锁下的人性挣扎——《红字》中丁梅斯代尔形象解读135 从《简爱》两个译本看女性与男性语言使用的差别136 奥巴马演讲词中的委婉语研究137 A Comparative Study of Inversion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138 从数字的联想意义研究中西文化的差异139 从《喜福会》透视中美文化冲突与融合140 《请买票》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141 General Principles and Features of Legal English Translation142 论《黄墙纸》中女主人公女性主义思想的局限性(开题报告+论)143 论《红字》里“A”字的象征意义144 魔幻现实主义在《所罗门之歌》中的应用145 论汉文化负载词汇的翻译146 论苔丝悲剧命运的根源147 从目的论视角看英汉成语的直译和意译148 商务英语评论中的态度意义分析149 从《傲慢与偏见》看简•奥斯丁的婚姻观150 《鲁滨逊漂流记》中‘星期五’的意义151 高中英语任务型语法教学初探152 从中英语言中的幽默表达看中西方思维差异153 浅谈如何培养初中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154 汉英动物词的文化内涵对比及翻译155 《白鲸》原型批判的分析156 原版英语电影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使用研究157 以目的论为指导的化妆品商标翻译158 不可缺少的书信——《傲慢与偏见》中书信功能的研究159 论《爱玛》中的反讽160 浅谈英汉禁忌语的发展161 美国黑人英语的句法特征162 A Study of Luxury Situations Nowadays in China from Sister Carrie 163 中式菜肴名称的语言特点及其英译164 英文商务信函中礼貌原则的运用165 读者在文学文本多元解读中扮演的角色166 试论班扬《天路历程》中基督徒的精神历程167 浅析英语言语幽默的特点及其翻译168 《小妇人》与《傲慢与偏见》中女性爱情观对比研究169 英汉基本颜色词对比研究170 旅游英语翻译方法171 电影名称的翻译特点172 A Feminist Narratological Analysis of the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173 从浪漫主义角度剖析《海上钢琴师》在中国流行的原因174 浅析英文电影在高中英语教学应用175 中医英译的现实情况研究176 奥巴马竞选总统获胜演讲的文体分析177 A Study of AP’s News Reports from the Angle of Cooperative Principle178 儿童英语游戏教学的艺术179 《呼唤》中倒装句汉译策略研究180 从《暴风雨》看凯特•肖班的自由派女性主义思想181 Symbolic Meanings of Babel in The Dogs of Babel182 中医术语翻译方法研究183 爱伦坡短篇小说中死亡主题解析184 Feasibility of Popularizing Bilingual Teaching185 英汉天气词汇的隐喻用法186 从美学角度分析英文电影《阿凡达》的汉语翻译187 论《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的悲剧成因188 初中英语说写技能综合教学研究189 从主角与配角之间关系的角度探讨《老人与海》中的生存主题190 目的论指导下的英文影视名称的翻译191 浅论《儿子与情人》中劳伦斯的心里分析技巧192 从文化角度看商标翻译的失误193 从电影《吸血鬼日记》分析现代西方人们新的价值取向194 On the Main Practice of the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of the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195 女性主义视角下《大地》的解读196 A Study on Developing Autonomous Learning Ability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197 文类、历史与受众心态——论小说《红字》的电影改编198 论《荆棘鸟》中的女性意识199200 对圣经文学性之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