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融合与大学现代化——西方大学科研体制化的同质性和差异性
- 格式:pdf
- 大小:914.31 KB
- 文档页数:10
科教融合理念的创新与实践——以中国科学院大学为例作者:林彦红来源:《研究生教育研究》 2015年第4期林彦红1,2(1.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100049;2.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福建厦门361021)收稿日期:2015-02-26作者简介:林彦红(1985—),女,福建莆田人,中国科学院大学教育管理干部,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研究生部主任助理.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大学2014年教育研究重点课题“科教融合主导下的研究生培养导学关系研究——以资环领域为例”(项目编号: 050709).摘要:科研机构和大学之间教育和科研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协同育人方式是当代科教融合理念实践的重要途径。
本文在阐述世界科教结合理念及建构演变历程和主要模式的基础上,以中国科学院大学为例,剖析科研与教育实质性结合的体制机制与系统关系,为我国科研机构与大学在科教融合育人的创新实践提供借鉴。
关键词:科教融合;科研机构;大学;体制;机制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1663(2015)04-0027-06大科学时代,科研、教学和学习日益紧密地联系是当代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与共识,加强大学和研究机构的联系是实现科教兴国的重要途径。
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战略对科教融合提出了新要求,从上世纪90年代各类大学内部萌生的众多科研机构,到近年以大学与科研机构协同合作为重要形式的“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再到我国最高自然科学研究机构——中国科学院孕育的以科研单元为基础的中国科学院大学,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内部及彼此间出现了不同类型的合作与不同层面的体制机制整合。
近十年来,虽然我国科教融合的实践层出不穷,但普遍存在“形式大于内容”的现象,实质性整合并不多见,国内对科教融合及匹配的体制机制创新的探索仍处于引入概念、嫁接模式、借用方法阶段,对如何识别和评价创新改革实践过程,培育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教融合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有待深化。
从中外科研文化对比谈体制机制差异作者:王永俊来源:《科技创业月刊》 2013年第3期王永俊(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四川绵阳 621900)摘要:在世界经济发展大潮中,中国要与世界科技大国、科技强国在科技发展理念、发展模式上接轨,需要通过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向知识经济时代过渡。
文章介绍了中外科研文化现状,分析了中外科研体制机制存在的差异,提出了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科研文化;体制;机制中图分类号:G322.5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3.03.001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
中国用现在基本实现了工业化,步入了工业经济时代。
在世界经济发展大潮中,中国要与世界科技大国、科技强国在科技发展理念、发展模式上接轨,需要通过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向知识经济时代过渡。
走向由基础科学引领、应用科学拉动,以科技创新、科技进步发展带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原始创新能力,科学研发生产有机结合的中国特色发展道路,最终创新发展出新兴产业,实现产业化。
1 产学研与科学研的体制机制差异产业引领科学发展,还是科学的发展创造性地开发出新兴产业?是基础科学的重大成果,是科学的进步、科学理论的突破、知识的积累、技术的储备,最终通过工程研发,人类才有了航空、航天、核能、计算机等众多新兴产业,并实现产业化。
科学研发生产体系是西方科技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的发展模式,正因为适应此种发展的体制机制,尊重科学、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服务人才是本能,是思想与行动,不仅仅是宣传和形式。
产学研体系的形成是一种实实在在的追赶型发展模式,新中国初创时期,工业基础异常薄弱,引进、消化、吸收、创新;集成创新是新兴国家发展的必然模式。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发展会更快些,少走弯路,加速实现工业化。
新时期,在新中国60多年不懈努力下,在改革开放30多年高速发展下,中国在经济总量上已经排名世界第二,“巨人们”还允许我们站在其肩膀上吗?“巨人们”还能够承受也是巨人的我们站在其肩膀上的压力吗?当代中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在科学研发生产有机结合的体系下,以基础科学引领、应用科学拉动、科技创新发展带动的中国特色科技创新与产业化发展道路,科技创新引领的工业、农业、国防现代化发展道路是必然趋势。
中西方教育体制的特点及差异论文由于历史起源不同、民族性格不同以及其他诸多因素造成了中西方在许多层面存在着各种差异,如文化差异、思维差异等等。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精心准备的:中西方教育体制的特点及差异相关论文。
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中西方教育体制的特点及差异全文如下:摘要:对比中西方教育体制。
学生的作答却体现了各自教育的特点。
中西方教育体制的特点及差异。
关键词:中西教育,体制,特点,差异近年来中国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知识就是第一生产力,社会各界对知识经济的发展高度重视,对高素质、高学历的人才需求急速提高,有人说未来的竞争将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培养是和国家的教育体制、学校的教育方式、教学质量密不可分的。
对比中西方教育体制,客观上看各有所长,在实践中我们应该扬长避短,在大力弘扬东方教育思想精髓的同时,对西方教育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从学校对教师的管理来看,在中国大学老师“吃的是铁饭碗”,竞争机制不强,没有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形成了被动授课。
在西方,聘任教授是可以被校方辞退的,受聘者需要和校方签订应聘合同并接受校方考核,如果不合格就会被校方辞退。
教师退休后也有被学校重新招聘的,这些老师不拿工资,他们只拿讲课费,西方对教师的管理制度相比我国更能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从另一方面加强了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意识,同时也对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从设置授课内容的侧重点来看,西方教育注重的是对学生创造性及应用性的能力培养上,例如在结束一门课程时,学生如果没有对该门课程提出自己的创新思想中西教育,那么最多只能拿基础学分。
教师布置作业也只是给出大的方向,至于如何解决,则由学生自己通过思考、实践来完成。
而我国在授课内容设置上往往是填鸭式的教育,学生死记硬背,思维模式相比而言固定僵化,教师说什么就是什么,很少有学习过程中主动思考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授课模式的优点在于,学生对基础性的内容掌握比较牢靠,但缺乏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也是我国社会目前创新能力不强的源头之一,应引起高度重视。
高等教育国际化论文中西方高等教育对比探究论文通过对比中西方不同的高等教育体制,我们可以从中发现自己的不足,以缩小与发达国家大学的差距。
当今世界,我国成为了社会主义国家的代表。
下面是WTT给大家推荐的中西方高等教育对比探究论文,希望大家喜欢!中西方高等教育对比探究论文篇一《中西方高等教育的差异之我见》摘要: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由于历史传统、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中西方家庭教育观念和学校教育体制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从西方教育体制观念方面加以论述比较,并对我国现行教育反思。
关键字:中西方教育;体制;差异;反思高等教育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中世纪的大学,后来历经发展,主要是英国、德国、美国的大学的不断转型,形成了高等教育的三项职能即:培养专门人才、科学研究、服务社会。
当今世界上的高等教育体制以西方的模式为主,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大学也在不断发展中,也逐渐发现了自身存在的各种不足。
通过对比中西方不同的高等教育体制,我们可以从中发现自己的不足,以缩小与发达国家大学的差距。
当今世界,我国成为了社会主义国家的代表,我国的高等教育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大学教育。
美国作为发达国家的以及资本主义国家的代表,由于他的高等教育发展时间长,水平高,值得我们学习。
本文主要将把美国的高等教育体制与我国的进行比较,并从中获得启示。
从表面的大学设计以及运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比较。
(一)办学体制:美国的大学分为三类:由州政府主办的州大学和州立大学,由社会、私人财团或社会团体举办的私立大学和由社区或企业联办的社区大学,在学制上,除社区大学提供两年的课程外,州立大学与私立大学都提供了四年制的大学教育。
不同的大学有着不同的办学目的,例如,州立大学主要为了培养本科生与研究生,而社区大学一方面为社区提供各种职业性的培训,培养职业技术人才,同时为学生提供大学本科一、二年级的课程,使他们继续升入大学本科深造。
美国的高等教育层面多且相当分散,以竞争和自治高等学府为特征。
海洋学院食品111杨金花2011121015中西方高等教育体制差别之我见伴随着改革的浪潮,国际教育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
西方高等教育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中世纪的大学,后来历经发展,主要是英国、德国、美国的大学的不断转型,形成了高等教育的三项职能即:培养专门人才、科学研究、服务社会。
当今世界上的高等教育体制以西方的模式为主,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大学也在不断发展中,也逐渐发现了自身存在的各种不足。
通过对比中西方不同的高等教育体制,我们可以从中发现自己的不足,以缩小与发达国家大学的差距。
但是,中国的教育要怎样改革才是正确的,才能够与国际接轨,适应国际教育改革的趋势?这是一个值得让人深思的问题。
长期以来,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我国的教育教育体制到教育理念与西方有着很多差异。
适应教育国际化的趋势,我们应该如何扬弃?这些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要解决此问题,则需要我们深入探讨、挖掘中、西方文化在教育观念上的具体表现,追究其存在差异的根源。
高等教育是关系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长远发展的根本性问题,体制则是决定高等教育发展的关键。
三十年前,恢复高考、中国高等教育体制重新启动成为改革开放的先声;三十年后,继续改革、完善中国的高等教育体制,既是一项突出而紧迫的时代任务,也是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大业的需要。
基于这一战略性考虑,仔细反思、规划中国的高等教育体制,是一个十分关键和重要的问题。
一、中西方高等教育体制差别的原因我认为中西方高等教育体制差别的原因主要由以下三点:1.中、西方由于有着各自的文化传统和文化传承方式,因此在教育理念和教育体制上也有很大的差异。
中方教育的宗旨是培养国家需要的人才。
西方教育则与中国大相径庭,它们的教育自成体系,与政治的关系比较松散,其培养人才的宗旨在于掌握、使用科技技能。
传统的中国教育是一种地地道道的应试教育,强调“分数”,考试是唯一的评价标准,所培养的学生缺乏想象力,缺乏主见和创造,这是应试教育的最大弊端。
中外大学在教育体制、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等方面的差异第一篇:中外大学在教育体制、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等方面的差异中外大学在教育体制、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等方面的差异看了许多文章讲述了中外大学在很多方面的不同,我也谈谈我对中外大学在教育体制、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的方面的差异。
教学体制:国外的大学内部的组织管理是体现教授治校的特点,学校的教学、科研活动基本由讲座教授负责,讲座教授不仅拥有领导研究所、设置课程、组织考试和自主进行研究的权利,而且直接从政府获得研究资金与设备,完全拥有资金的支配权。
教授还有权利开设自己研究领域的课程,并自由安排教授时间。
而中国大学的内部组织是按行政组织的方式对校、院、系进行权力分配,并赋予其相应的行政级别,确立管理中的隶属和服从关系,存在着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失衡的现象。
因此没有体现大学的服务职能,而成了指挥,影响了教师的教学。
大学还有种变成官场的趋向,这样会影响到学术的发展和对学生的教育。
国外的大学城是开放性的,不仅有便利的交通、良好的通讯条件,便于与外界联系;而且各个校园没有围墙、没有校门,与所在地区的发展互相融合,而且学校的内部是向社会开放的,身处在城市中,又在小由在校园内。
而中国的大学城处在相对偏远的环境,脱离社会环境,“人文氛围缺失”使大学城成为“学生的村落”,学生难以与社会发生积极的互动,严重缺乏社会实践和创业的机会。
教育理念:在国外的大学,评价一个学校不是看最后的升学成绩,而是主要看学生在这个学校提高的幅度。
国外的大学老师特别擅长问为什么和怎么样,老师不会对你说你错了,即使他不接受你的意见,他也会和你说好的,只是用其他的方式去暗示学生,你的想法需要补充很完善,老师永远是鼓励学生的。
而在中国的大学,学生在从小到大,一直处于在不断别纠正错误的过程中。
随着年龄的增长,自尊心越强,如果经常在课堂上被老师当众否定,就会觉得丢面子,因为怕出错,所以大多数学生变得沉默寡言。
中国的老师总是用标准答案来限制学生,总是告诉学生他做错了,因此学生容易有挫折感,慢慢对自己教学方法:在国外的大学,它们都是追求真理的,而不是传授知识,教授从事研究并且将自己的研究成果、方法以理论化、系统化的方式传授给学生,一般不会对学生进行大量的知识灌输,而是采用实验、案例、讨论、互动交流等丰富生动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都是积极主动,主动发言。
科研与教学相结合下大学生培养质量提升研究随着科技不断发展,人类社会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
高等教育机构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场所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为培养发展的国家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提高大学生的培养质量已经变得尤为重要。
而将科研与教学相结合,已被越来越多的高校所倡导和实践,为大学生教学与成长提供了有益的途径。
一、科研与教学的融合及其意义科研与教学的融合,是指大学中教师在教学中强调科研,让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更好的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提高大学生在专业知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方面的综合素质。
科研与教学的融合不仅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体验,也能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和更广阔的职业前景。
1.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通过科研与教学的融合,教师可以将科研成果在教学中得到更好的展示。
教师在进行科研时,会积累大量的经验和知识,而这些都将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将在教学中体现实践和案例,更易于被学生接受。
同时,科研与教学融合也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使之更加符合发展国家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2.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科研与教学的融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了解实践和理论的关系,并更好的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们会针对实际问题进行课题研究,这些研究也是学生了解行业实际情况的好机会。
同时,科研项目的实施也需要大量的实践技能和能力,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可以锻炼他们的实践能力。
科研与教学的融合还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科研项目通常涉及到解决目前实际问题的研究,要求学生充分发扬创新精神,进行探究和实践,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此外,学生在进行科研项目时,需要和其他同学一同协作完成,并进行交流和讨论,这也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
将科研与教学更好的融合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以下是几种实践建议:1.积极开展教师科研项目教师在开展科研项目时,需要考虑到项目中与教学相关的内容,将科研成果应用于教学中。
另外,教师还可以将附属单位等机构、企业等与教育相关主管部门联合开展科研项目,变成交互影响。
教学与科研相融合:高校发展的战略选择19世纪初,德国教育家洪堡以新人文主义思想为指导创办了柏林大学,在德国高等教育改革中将科研引入大学教育过程中,将大学的职能进一步扩大,明确提出大学应肩负两种职责,即教学和科研。
时至今日,教学和科研已经成为了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
教学是大学人才培养的最基本形式,教学水平直接影响着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
科研是大学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教师通过科研,不断汲取新知识、产生新知识,对教学内容进行补充和完善。
大学若要很好地肩负起国家、社会、公众和时代赋予的使命,就必须强调教学与科研并重,注重两者的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和谐发展。
一、教学与科研相融合的现实意义(1).科教融合是高等院校培养创新人才的必经之路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讲话中强调“研究型大学要注重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积极营造鼓励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使学生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努力为培养造就更多新知识的创造者、新技术的发明者、新学科的创建者做出积极贡献”。
创新人才培养是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的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
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高等学校的教育功能正在从注重传播知识、单纯强调教学职能,转向强调教书育人和培养全面发展的能力强、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
教育思想的转变,必然要求教学依托于科学研究,在科学研究中开展教学,以科研支持教学改革,教学与科研互动,教学与科研“相长”,并建立基于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基于科研与教学相结合构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充分发挥高等学校的智力资源优势和科研资源优势,有利于学生参与科学研究的教育平台的建设,从而全面推进创新人才的培养。
在新时期的背景下,高校管理工作者为教学与科研的融合正在不断探索新的运行机制和路径,将科研资源与教学资源整合,推进人才培养机制的改革。
教师们积极开展丰富多样的研究性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索精神。
学生们主动参与各种学术交流活动和科学研究,开拓了思维方式,使自身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了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