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钢的过冷奥氏体转变图
- 格式:ppt
- 大小:6.29 MB
- 文档页数:78
奥氏体化是钢的热处理重要的第一步。
在此基础上,在后续的冷却过程中可以通过控制过冷奥氏体分解,从而获得不同的组织。
钢从奥氏体状态的冷却过程是热处理的关键工序。
在热处理生产中,钢制奥氏体化后通常有两种冷却方式:等温冷却方式和连续冷却方式。
过冷奥氏体——在临界点以下存在且不稳定的、将要发生转变的奥氏体。
第三章钢在冷却时的转变(过冷奥氏体分解)冷却条件的不同,过冷奥氏体可通过不同机制进行转变而获得完全不同的组织。
三种转变:珠光体、贝氏体、马氏体转变(1)珠光体转变:以缓慢速度冷却时,发生分解的过冷度很小,过冷奥氏体在高温下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扩散分解,转变为近于平衡的珠光体型的组织。
扩散型相变这种冷却速度相当于炉冷或空冷的冷却方式,热处理生产上成为退火或正火。
(2)贝氏体转变——当冷却速度很快时,可以把奥氏体过冷至较低温度,此时碳原子尚可进行扩散,但铁原子不能进行扩散,奥氏体只能转变为贝氏体。
半扩散型相变(3)马氏体转变——当采用更快的冷却速度时,奥氏体迅速过冷至不能进行扩散分解的低温M S点以下,此时只能得到马氏体。
非扩散型相变。
这种冷却方式相当于水冷方式,生产上叫淬火。
过冷奥氏体分解同样是一个点阵重构和碳的扩散过程,也是一个形核和长大的过程。
§3.1 过冷奥氏体等温转变图§3.2 过冷奥氏体连续冷却转变图及应用§3.1 过冷奥氏体等温转变图一、过冷奥氏体等温转变图的建立将奥氏体迅速冷至临界温度以下的一定温度,并在此温度下进行等温,在等温过程中所发生的相变称为过冷奥氏体等温转变。
测定过冷奥氏体等温转变图的方法有金相法、膨胀法、磁性法、热分析法等。
将若干共析碳钢小试样加热到奥氏体状态,保温一定时间后迅速冷却到A1点以下不同温度,例如700℃、650℃、600℃等,随后在各温度下保温,每经过一定时间取出一个试样立即淬入盐水中,使未转变的奥氏体转变为马氏体。
其中马氏体为白色,分解产物为黑色。
第三章钢的热处理
第2节奥氏体转变图
第3讲过冷奥氏体等温转变过程及产物
贝氏体转变
560~230℃
贝氏体型转变B
上贝氏体下贝氏体
共析钢的奥氏体等温转变图
贝氏体定义: 钢中的贝氏体是过冷奥氏体的中温转变产物,它以贝氏体铁素体(bainitic ferrite, BF) 为基体,同时存在碳化物相的组织
贝氏体=贝氏体铁素体+碳化物
贝氏体铁素体:含碳量过饱和的铁素体
碳化物:包括θ-渗碳体或ε-碳化物
过冷奥氏体不同等温转变温度下, 贝氏体的形态不同
560 ~350 ℃形成
上贝氏体B上
350℃ ~Ms(230 ℃)形成
下贝氏体B下
上贝氏体560 ~350 ℃形成
组织特征:B上呈羽毛状
上贝氏体形成示意图
贝氏体组织的形成
形核+ 核长大
在奥氏体
晶界形成在平行的铁素体片层之间析出渗碳体
新相铁素体
上贝氏体的性能
硬度高:40~45HRC
塑、韧性差:铁素体片粗且平行分布,同时晶间有脆性的渗碳体
(a)光学显微镜照片
下贝氏体组织呈针叶状
下贝氏体的显微组织
Fe 3C 白色弥散分布于铁素体晶内
(b)扫描电子显微镜照片
组织特征:B 下呈针叶状
微观结构:由针叶状过饱和F 和弥散分布在其中的极细小的渗碳体
组成下贝氏体形成示意图
下贝氏体在350℃~Ms(230℃)阶段形成
第三章钢的热处理
性能:
硬度高~50HRC,强度高,耐磨性
好,塑性、韧性高
具有良好的综合力学性能
生产中“等温淬火”的目的就是为
了得到B下组织。
第三章奥⽒体在冷却时的转变第六节钢在冷却时的转变⼀、共析钢的过冷奥⽒体转变由铁碳相图可知,共析钢从奥⽒体状态冷却到临界点A1点以下时将要发⽣珠光体转变。
实际上,迅速冷却到A1点以下温度时,转变并不是⽴即开始的,在A1点以下未转变的奥⽒体称为过冷奥⽒体。
1.过冷奥⽒体转变曲线(1)过冷奥⽒体等温转变曲线图10—38是通过实验测定的共析钢过冷奥⽒体等温转变动⼒学曲线,⼜称过冷奥⽒体等温转变等温图(⼜称TTT图或C曲线)。
图中左边的曲线是转变开始线,右边的曲线是转变完了线。
它的上部向A1线⽆限趋近,它的下部与Ms线相交。
Ms点是奥⽒体开始向马⽒体转变的温度。
由图可以看出,过冷奥⽒体开始转变需要经过⼀段孕育期,在550~500℃等温时孕育期最短,转变最快,称为C曲线的“⿐⼦”。
在⿐温以上的⾼温阶段,随过冷度的增加,转变的孕育期缩短,转变加快;在⿐温以下的中温阶段,随过冷度的增加,转变的孕育期变长,转变变慢。
这是因为共析转变是扩散型相变,转变速率是由相变驱动⼒和扩散系数D两个因素综合决定的(参看第三节)。
过冷奥⽒体在不同的温度区间会发⽣三种不同的转变。
在A1~500~C区间发⽣珠光体转变,转变的产物是珠光体(P),其硬度值较低,在11~40HRC之间;550~C~Ms点区间发⽣贝⽒体转变,产物是贝⽒体(B),硬度值较⾼在40~55HRC之间;在Ms点以下将发⽣马⽒体转变,得到马⽒体(M),马⽒体的硬度很⾼,可达到60HRC以上。
碳素钢的贝⽒体转变温度区间与珠光体、马⽒体转变的温度区间没有严格的界限,相互之间有重叠。
⼀般认为过冷奥⽒体有了1%的转变即为转变的开始,转变已完成99%即为转变完了。
在转变开始线和转变完了线之间,还可以划出转变量为10%、50%、90%等等⼏条⼤体平⾏的曲线(图中以虚线表⽰)。
转变开始线、终⽌线与A。
线、Ms线之间将等温转变图划分成⼏个区域,各个区域表⽰组织状态及转变量与温度和时间之间的关系。
等温转变图TTT 图,C 曲线。
连续转变图CCT 图。
过冷奥氏体转变图是对钢材进行热处理(确定冷却速率)的重要依据。
过冷奥氏体两种转变图0时间温度加热保温连续冷却临界温度等温冷却1. 等温转变图:概貌表示奥氏体急速冷却到临界点A1以下,在各不同温度下的保温过程中,其转变量与转变时间的关系曲线图,也称TTT曲线,因为其形状象字母C,所以又称C 曲线。
共析钢的C曲线两条C 型曲线中,左边的一条与M s共析钢的C 曲线1. 等温转变图:过冷奥氏体转变开始线线为过冷奥氏体转变开始线。
有缘学习更多+谓ygd3076或关注桃报:奉献教育(店铺)右边的一条C 型曲线与M f 线为过冷奥氏体转变终了线。
1. 等温转变图:过冷奥氏体转变终了线共析钢的C 曲线1. 等温转变图:过冷奥氏体区A1~M s间及转变开始线以左的区域为过冷奥氏体区。
共析钢的C曲线1. 等温转变图:转变产物区共析钢的C曲线转变终了线以右及Mf线以下为转变产物区。
有缘学习更多+谓ygd3076或关注桃报:奉献教育(店铺)转变开始线与终了线之间及Ms线与M线之间为转变区。
f共析钢的C曲线鼻尖转变开始线与纵坐标之间的距离为孕育期,孕育期越小,过冷奥氏体稳定性越小。
孕育期最短处称为C曲线的“鼻尖”。
对于碳钢,“鼻尖”处的温度为550℃。
共析钢的C曲线过冷奥氏体的稳定性(C 曲线左右位置)取决于相变驱动力和扩散这两个因素。
在“鼻尖”以上,过冷度越小,相变驱动力也越小;在“鼻尖”以下,温度越低,虽然相变驱动力增加,但原子扩散越困难,后者是相变的控制因素,因而使得孕育期延长,奥氏体稳定性增加。
1. 等温转变图:存在鼻尖的原因共析钢的C 曲线鼻尖此处的孕育期主要受相变驱动力控制此处的孕育期主要受原子扩散控制(1)含碳量的影响共析钢的过冷奥氏体最稳定,C曲线最靠右。
由共析钢成分开始,含碳量增加或减少都使C曲线左移。
而Ms 与Mf点则随含碳量增加而下降。
1. 等温转变图:影响C曲线因素亚共析钢、共析钢、过共析钢的C 曲线比较注意在下图中,与共析钢相比,亚共析钢和过共析钢C曲线的上部还各多一条先共析相的析出线。
第三章钢的热处理第2节奥氏体转变图第6讲奥氏体连续冷却转变图热处理工艺中,有两种冷却方式:等温转变连续转变将已A 化的钢迅速冷却到A 1点以下某T ,恒温转变将已A 化的钢连续冷却,使其在A 1以下连续转变温度加热保温211 等温转变2连续转变T时间钢热处理时的冷却转变多数是在连续冷却条件下进行的如普通淬火、正火和退火建立连续冷却转变图必要迫切实用过冷奥氏体连续冷却转变图Continuous Cooling Transformation Diagram 简称CCT图CCT图测定困难1)难以维持恒定的冷却速度2) 温度变化快,精确测量温度-时间关系困难测量温度比实际温度滞后3) 转变产物多为混合组织,难以精确测量各相相对分数组织同时存在如:索氏体+马氏体+残余奥氏体等金相硬度法测定连续冷却转变图的原理示意图温度→转变点时间→室温A 1急冷急冷急冷急冷急冷T 1T 2T 3T 4T 5加热获得A恒定连续冷却速度开始转变特征点转变结束特征点共析碳钢的CCT 图时间/s温度/℃冷速1冷速2冷速3冷速4共析碳钢的CCT 图时间/sP sP 转变开始线P fP 转变终了线有珠光体转变区共析钢CCT 图的分析温度/℃多一条珠光体转变中止线Kcc ′–P 转变中止线共析碳钢的CCT 图时间/s共析钢CCT 图的分析温度/℃珠光体(索氏体)转变开始转变中止(暂停)(未转变的部分)开始马氏体转变CCT曲线与C曲线的比较共析碳钢奥氏体连续冷却转变图(实线)与等温转变图(虚线)用等温转变图定性判断连续冷却转变产物由于CCT曲线测定困难许多钢至今没有准确的CCT曲线实际热处理中常参照C曲线来定性估计连续冷却转变过程共析钢奥氏体等温转变图在连续冷却时应用示意图共析钢奥氏体等温转变图在连续冷却时应用示意图v 4 →M +A′v 临→M +A′v 1→P(珠光体)用等温转变图定性判断连续冷却转变产物v 2→S (索氏体)v 3→T (托氏体) + M (马氏体)+A′ (残余奥氏体)临界冷却速度v临=v C=v K奥氏体冷却时,中途不发生转变,而直接转变为马氏体组织的最小冷却速度得到全部马氏体组织(包括残余奥氏体)的最低冷却速度v临→M+A′。
过冷奥氏体转变图第一节过冷奥氏体等温转变图一、 TTT的测定(Temperature –Time - Transformation)1.测定方法金相法:珠光体、贝氏体、马氏体转变产物具有不同的形貌硬度法:与金相法配合使用磁性法:奥氏体—顺次性,转变产物—居里值以下为铁磁性电阻法:电阻与晶体缺陷浓度有关,测定开始线十分有效膨胀法:奥氏体比容最小后三种方法一样采纳比较法分析AR图5-1 亚、共析碳钢的TTT2. 金相法简介过冷奥氏体在某一温度下等温一段时刻,使A R 部分或全部转变,再急冷,使未转变奥氏体转变为马氏体。
试样:Φ10-15mm ,δ1.5mm ,加热及等温均在盐浴中进行。
奥氏体化温度 保温15分钟 2%、5%,98%, 迅速淬入盐水二、典型TTT 曲线分析先分析转变开始线,珠光体/贝氏体转变开始和终了线,Ms 线。
三、TTT 曲线的类型A ——两组C 曲线完全重迭(亚共析碳钢、含非碳化物形成元素Ni 、Cu 、Si 、<1.5%Mn 的合金钢)B ——两组C 曲线部分重迭,但2个鼻子时刻差不多相同(不常见),如37CrSi C ——同上,但两组C 曲线鼻子对应的时刻有差异。
GCr15、9Cr 、9Cr 2、CrMn 、CrW 、CrWMn (P 的时刻短);20Cr 、40Cr 、12Cr 2Ni 4、40CrNi 、35CrMo 、40CrMn (B 的时刻短)(含少量碳化物形成元素)D ——两组C 曲线完全分离,P 明显右移。
45Cr 3、40Cr 2Ni 4、35CrNi 3Mo 、5CrNiMo 、5CrNiMoV 、3Cr 2W 8E —— B 明显右移。
Cr 5MoV ,Cr 12,Cr 12MoV ,W 18Cr 4F ——两组C 曲线强烈右移,0℃»Ms℃,室温以上只有碳化物析出线。
图5-2 TTT 图的差不多类型4Cr14Ni14W2Mo四、TTT曲线的阻碍因素(1)成分阻碍亚共析钢:C%↑,右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