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均衡与非均衡发展理论_陈秀山
- 格式:pdf
- 大小:328.34 KB
- 文档页数:7
---------------------------------------------------------------最新资料推荐------------------------------------------------------ 浅析区域均衡发展理论和区域非均衡发展理论浅析区域均衡发展理论和区域非均衡发展理论一、主要的区域均衡发展理论简介与评述1.赖宾斯坦的临界最小努力命题论。
主张发展中国家应努力使经济达到一定水平,冲破低水平均衡状态,以取得长期的持续增长。
不发达经济中,人均收入提高或下降的刺激力量并存,如果经济发展的努力达不到一定水平,提高人均收入的刺激小于临界规模,那就不能克服发展障碍,冲破低水平均衡状态。
为使一国经济取得长期持续增长,就必须在一定时期受到大于临界最小规模的增长刺激。
2.纳尔森的低水平陷阱论:以马尔萨斯理论为基础,说明发展中国家存在低水平人均收入反复轮回的现象。
不发达经济的痼疾表现为人均实际收入处于仅够糊口或接近于维持生命的低水平均衡状态;很低的居民收入使储蓄和投资受到极大局限;如果以增大国民收入来提高储蓄和投资,又通常导致人口增长,从而又将人均收入推回到低水平均衡状态中,这是不发达经济难以逾越的一个陷阱。
在外界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要走出陷阱,就必须使人均收入增长率超过人口增长率。
1/ 63.罗森斯坦罗丹的大推进论。
主张发展中国家在投资上以一定的速度和规模持续作用于各产业,从而冲破其发展的瓶颈。
此论在发展中国家较有市场,原因在于它的三个不可分性的理论基础即社会分摊资本的不可分性、需求的不可分性、储蓄供给的不可分性以及外部经济效果具有更能说服人的证据。
4.纳克斯的贫困恶性循环论和平衡增长理论。
资本缺乏是阻碍不发达国家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关键因素,是由投资诱力不足和储蓄能力太弱造成的,而这两个问题的产生又是由于资本供给和需求两方面都存在恶性循环:但贫困恶性循环并非一成不变,平衡增长可以摆脱恶性循环,是扩大市场容量和造成投资诱力的一种必须的方法。
中国经济论文中国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路径及其合理性摘要:作为一定区域经济发展中所进行的重大、带有全局性的谋划,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对区域所产生的影响是深远、广泛的。
在我国,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战略具有一定的现实合理性,并由此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本文以此为视角,首先对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理论和主要观点进行了述评,讨论了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路径和合理性,最后对我国区域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的实现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发展路径;合理性;协调发展。
通过对世界主要国家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和发展模式的考证后发现,区域经济一般通过以下途径得以发展:均衡发展模式、非均衡发展模式和非均衡协调发展模式。
对于均衡发展模式而言,它对资源分布和资源整合的要求较高,并且要在强有力的经济政策下才能得以实现,区域经济的非均衡发展模式在更多的国家和地区得到实施,原因是上述两类条件很难同时得到满足,取而代之的便是处于资源优势或者政策优势的区域能够获得优先发展的机会,当然,非均衡发展并非某些因素的简单叠加,除了需要对区域内的资源进行整合、提升资源利用和配置的效率外,还应逐渐降低经济发展对要素的依赖程度,避免“非均衡发展”向“畸形发展”的转变,消除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隐患。
可见,作为一定区域经济发展中所进行的重大的、带有全局性的谋划,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对区域所产生的影响是深远的、广泛的。
在我国,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战略具有一定的现实合理性,并由此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本文以此为视角,首先对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理论和主要观点进行了述评,讨论了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路径和合理性,最后对我国区域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的实现进行了探讨,这种“新型”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在当前被看做是一种扭转“非均衡发展”的必要手段,只有在非均衡的前提下全方位的协调区域经济发展的利益,才能保证其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一、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理论与主要观点述评。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正迎来一个新时期。
如何借鉴西方主流区域经济理论为我所用,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新古典主义区域均衡发展理论新古典主义区域均衡发展理论源于发展经济学的经济增长理论,其代表人物有纳克斯、罗森斯坦—罗丹、鲍茨和斯坦等。
(一)罗森斯坦—罗丹的大推进理论著名发展经济学家保罗·罗森斯坦—罗丹(P.N.Rosenstein—Rodan,1943)是该理论的倡导者和集大成者。
该理论主张发展中国家在投资上以一定的速度和规模持续作用于众多产业从而突破其发展瓶颈,推进经济全面高速增长。
大推进理论的论据和理论基础建立在生产函数、需求、储蓄供给三个“不可分性”上面。
(二)诺斯的出口基地理论封闭经济模型的主要缺陷是没有看到贸易对经济增长的潜在作用,出口基地模型弥补了这一弱点。
出口基地理论(export base theory)最初由美国经济学家诺斯(North,1955)提出,后经蒂博特(Tiebout)、罗曼斯(Romans)以及博尔顿(Bolton)等人的发展而逐步完善。
其理论基础是静态比较分析中的外贸乘数概念。
基本思想是:一个区域的经济增长取决于其输出产生的增长,区域外生需求的扩大是内生增长的主要原动力。
根据这个理论,如果每个地区都集中力量发挥自己的优势,自由贸易会逐步平衡地区间的要素(资本和劳动力)、价格(利润和工资),从而导致地区差距不断缩小。
(三)纳克斯的贫困恶性循环理论由美国经济学家R.纳克斯(R.Nurkse,1953)提出,他认为,发展中国家在宏观经济中存在着供给和需求两个恶性循环:从供给方面看,低收入意味着低储蓄能力,低储蓄能力引起资本形成不足,资本形成不足使生产率难以提高,低生产率又造成低收入,这样周而复始完成一个循环;从需求方面看,低收入意味着低购买力,低购买力引起投资引诱不足,投资引诱不足使生产率难以提高,低生产率又造成低收入,这样周而复始又完成一个循环。
两个循环互相影响,使经济状况无法好转,经济增长难以出现。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渐进式转变过程作者:马晓丽来源:《金融经济·学术版》2009年第04期国家在制定区域发展战略时,一方面受到当时主观对区域发展理论的认识和接受程度的影响,另一方面受到现实客观条件的制约,会存在不同历史时期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演变过程。
我国在吸收和借鉴各国发展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总体发展战略,在不同时期制定了符合我国现实需要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即从改革开放至今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经历了从八十年代的非均衡到九十年代的协调,再到跨世纪的统筹的渐进式演变过程。
以下我们将按照时间顺序分别论述不同时期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从产生到实践的过程。
一、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战略阶段(一)非均衡发展战略提出的背景非均衡发展战略的提出不仅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而且符合我国现实发展的需要。
首先,非均衡发展战略主要是建立在对西方非均衡发展理论体系和我国相关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而产生的,代表性的理论有区域分工理论、增长极理论、梯度推移理论、反梯度推移理论、优区位开发理论和地区发展阶段理论等;其次,我国对改革开放前均衡发展战略的反思,使我们意识到区域均衡发展的战略目标严重忽视了区域自身的发展优势和区域之间发展关系的问题,单纯地以追求总体经济增长为目标,人为强制性地进行生产力布局,必将导致整体发展速度的迟缓及效率的低下;另外,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国内外政治社会环境都有所变化,一方面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要求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做相应的调整,另一方面当时国际上一些工业发达地区开始进行产业结构升级和转移,我国比较落后的产业结构在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中具有比较劣势,从而在客观上要求区域发展战略能够有助于加快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
(二)非均衡发展战略的具体实施从八十年代开始实行的非均衡发展战略主要经历了以下两个阶段:“六五”时期,这一时期的主要思想是要充分发挥沿海地区的区位、技术水平、科研能力和管理水平的优势,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发展对外贸易,通过内地地区发展能源、交通和原材料产业来缓解沿海地区的交通和能源紧张问题。
论统筹区域发展的必要性摘要:统筹区域发展,实现共同富裕,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和社会稳定,是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
统筹区域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发展的协调性很大程度表现在区域的协调发展,党的四代代领导集体都非常重视统筹区域发展问题。
中国当前的发展环境决定了统筹区域发展的根本方针是统筹兼顾。
建国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为了改变旧中国遗留下来的不合理的生产力布局,缩小地区发展差距,主张区域发展必须统筹兼顾。
为此,实施了以平衡全国经济布局、缩小区域经济差异为直接目标的均衡发展战略。
毛泽东指出:“我国的工业过去集中在沿海……为了平衡工业发展的布局,内地工业必须大力发展。
”改革开放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第二代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统筹两个大局发展,先富带后富、促进共同富裕的科学发展思想,实施了加快沿海地区优先发展的非均衡发展战略。
邓小平指出“沿海地区要加快对外开放……从而带动内地更好地发展,这是一个事关大局的问题,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
反过来,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又要求沿海拿出更多力量来帮助内地发展,这也是个大局。
那时沿海也要服从这个大局。
”针对非均衡发展战略实施后存在的问题,以江泽民为代表的第三代中国共产党人强调必须以邓小平“两个大局”思想为指导,调动东部、中西部两个地区积极性,统筹区域发展。
为此,开始实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
首次把“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作为规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条重要方针列入其中。
江泽民发展了邓小平先富帮后富的思想,指出“逐步缩小全国各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实现全国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最终达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要求。
”胡锦涛提出了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强调统筹区域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实现全国各地区协调发展,最终达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这是统筹区域发展的最终目的。
推动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三大因素分析2009-06-04《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纲要》、《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湖南省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条例》、《东北振兴规划》、《京津冀地区城乡空间发展规划研究》,一份份区域规划相关文件的出台,影射着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快速发展。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这样一个过程,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地理上相互临近、原本孤立发展的地区间经济交流逐渐频繁,经济分工合作日趋深入,经济联合发展与区划分割矛盾日益突出。
为解决这一矛盾,进一步实现区域经济联合发展所带来的经济利益,地区内行政单位协同行动,逐渐消除市场流通壁垒,降低区域经济发展成本,提高区域经济发展效率,进而协调各成员的社会经济政策,最终实现经济发展的一体化。
在我国,要素流通的“壁垒”表现为市场经济体制不健全下的行政分化所导致的市场分化和市场封锁。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工业化的地区差异性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条件日趋成熟,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正越来越明显地出现在经济生活之中,并呈现出以城市圈为先导,部分行业或领域先行的特点。
1、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快速发展及其表现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一国经济发展中必然经历的过程,是经济发展和经济空间作用的必然结果。
李嘉图等经济学家认为比较优势及要素禀赋差异决定区域分工内在机制和必然性。
弗里德曼研究表明,随着经济的发展,区域经济将从独立的地方中心发展到功能相互依存的城市体系,形成有组织的综合体所经历的四个阶段(见图1)。
我国正处于第三阶段向第四阶段过渡阶段,将由简单的中心—边缘关系转变为多极结构,并逐步形成功能相互依存的城市体系。
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快速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图1 区域空间组织阶段次序资料来源:赛迪顾问对《区域经济理论》(陈秀山张可云)资料修改获得(1) 区域基础设施一体化持续进行从国外的发展经验来看,区域基础设施的一体化主要是指通畅的区域交通体系和完整的城市信息系统。
交通一体化是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前提和基础,信息一体化则是经济一体化的重要支撑。
收稿日期:2009-11-10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区域协调发展的目标选择、实现路径与动态评价研究”(项目编号:07&ZD011)。
作者简介:陈秀山(1954-),男,北京人,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会长,中国区域科学学会常务理事兼区域经济学教学专业委员会主任,教授,经济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区域经济理论及其应用、区域经济发展与规划等研究。
“城市化”,我国的通常提法是“城镇化”,与国际通用的城市化同义。
所谓城市化主要是指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移和生产、生活方式集约程度的提高(包括了乡村向城市方向提高和城乡两方面自身品质的提高)。
[1](P6)建国60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经济社会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国城市化也伴随着取得了很大进步,城市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而且在许多方面表现出中国自有的特色。
然而在城市化进程中也暴露出许多突出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受到学界的重视,研究其表现和成因并试图找到解决问题的路径和措施,是一个重要课题。
一、中国城市化发展现状及特征建国以来,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的城市社会经济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呈现出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城市发展布局和结构日趋合理,城市群发展迅速等特征。
(一)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建国后,我国城市化水平大幅提高,城市个数由建国前的132个增加到2008年的655个,城市化水平由1949年的7.3%提高到2008年的45.68%,见图1。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79-2008各年图1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城市化率中国城市化进程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①:(1)城市化起步阶段(1949年-1957年)。
1949年,新中国刚成立时,全国仅有城市132个,城市市区人口3949万人,城市市区人口占全国总人口比重7.3%。
中共中央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了“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向城市”的主张,“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正确制定和顺利实现,多项重大城市工业发展项目的确立以及当时推行的城市对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基本特征与存在问题研究陈秀山,王洋(中国人民大学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所,北京100872)摘要:建国60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发展取得了很大进步的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问题。
区域经济均衡增长和非均衡增长的思考
宋辉
【期刊名称】《经济技术协作信息》
【年(卷),期】2016(000)012
【摘要】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正迎来一个新时期。
如何借鉴西方主流区域经济理论为我所用,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主要对区域经济均衡增长和非均衡增长进行分析。
【总页数】1页(P1-1)
【作者】宋辉
【作者单位】大庆市让胡路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830.59
【相关文献】
1.政府干预与区域经济非均衡增长的研究——重新审视缪尔达尔—赫希曼假说 [J], 张义
2.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区域经济非均衡增长影响研究 [J], 何圣东
3.浅析区域经济均衡增长和非均衡增长 [J], 宋辉;
4.资源整合模式解释区域经济非均衡增长的一个新视角 [J], 姜威
5.科技创新对区域经济非均衡增长的作用研究 [J], 靳媚;蔡延泽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