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兽医第五章病因病机
- 格式:ppt
- 大小:9.52 MB
- 文档页数:5
中兽医学习题绪论习题要点:(1)名词解释:中兽医学、辨证论治、整体观念;(2)简答题:中兽医学的基本特点;(3)问答:举例说明中兽医学发展史中4个主要时期学术发展特点及代表性著作、人物和事件等。
第一篇基础理论第一章阴阳五行习题要点:(1)名词解释:阴阳、五行、相生、相克、相乘、相侮、生克制化;(2)解答题:阴阳的相互关系;五行的特性;五行的相互关系;(3)阴阳学说在中兽医学中的应用;五行学说在中兽医学中的应用。
第二章脏腑习题要点:(1)名词解释:藏象、五脏、六腑、奇恒之腑、三焦;(2)简答题:脏腑学说的主要内容;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及其与肢体器官的联系各有哪些?六腑及其主要功能各有哪些?(3)问答题:五脏之间的关系表现在哪些方面?六腑之间的关系表现在哪些方面?第三章气血津液习题要点:(1)名词解释:气、气机、血、津液;(2)简答题:气的生成和分类;气的功能;血的功能;津液的功能;气血津液的病理各有哪些?(3)问答题: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体现在哪些方面?第四章经络习题要点:(1)名词解释:经络;十二经脉;奇经八脉;(2)简答题:十二经脉的循行规律和流注次序;(3)问答题:举例说明经络的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第五章病因病机习题要点:(1)名词解释:病因、外感、疾病;正气;邪气;病机;六淫;疫疠;内伤;痰饮;瘀血;(2)简答题:六淫各自的特性及致病特征;病机包括哪几个方面;(3)问答题:内伤分成哪几类,并举例说明;举例说明正气和邪气各包括哪些方面?举例说明各类病因?第二篇辨证论治基础第六章诊法习题要点:(1)名词解释:四诊;四诊合参;望诊;察口色;闻诊;切脉;脉象;(2)简答题:四诊的基本内容各包括哪些?察口色的方法及各种病色及其主证;切脉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六要脉及其主证;(3)问答题:举例说明四诊在临床中的应用及其意义。
第七章辨证习题要点:(1)名词解释:八纲辨证、脏腑辨证、气血津液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2)简答题:简述八纲辨证中八纲含义及其主证;中兽医学中常用的辨证方法及其意义;第八章防治法则习题要点:(1)名词解释:治未病、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扶正、祛邪、治标、治本、正治、反治、同治、异治、内治八法、三因制宜;(2)简答题:预防的原则包括哪些;治疗的原则包括哪些;内治八法的基本含义;(3)问答题:举例说明中兽医学防治法则在畜牧生产和疾病防治中的具体应用。
第五单元中兽医学(分值比例15%)第一小节《大纲》新增和强调的内容单元细目1.阴阳五行学说2.脏腑学说与气血一、基础理论三、中药性能及方剂组成四、解表药及方剂五、清热药及方剂六、泻下药及方剂七、消导药及方剂八、止咳化痰平喘药及方剂九、温里药及方剂十、祛湿药及方剂十一、理气药及方剂十二、理血药及方剂十三、收涩药及方剂3.经络4.病因1.中药性能1.辛温解表药及方剂2.辛凉解表药及方剂1.清热泻火药及方剂2.清热凉血药及方剂3.清热燥湿药及方剂1.攻下药及方剂2.涧下药及方剂1.温化寒痰药及方剂2.清化热痰药及方剂3.止咳平喘药及方剂1.祛风湿药及方剂2.利湿药及方剂3.化湿药及方剂1.活血祛淤药及方剂2.止血药及方剂1.涩肠止泻药及方剂新增要点(1)阴阳的相互关系及应用(2)五行的相互关系及应用⑴五脏的生理功能⑵六腑的生理功能(3)气血的生理功能与病理(1)经络系统的组成(2)十二经脉的命名及循行路线(1)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⑵六淫的性质、致病特性及常见病证(1)四气五味⑵升降浮沉与归经(3)毒性(1)紫苏、细辛的主要功效及主治(2)桂枝汤的功效及主治(1)葛根、桑叶的主要功效及主治(1)芦根的主要功效及主治(1)玄参、地骨皮的主要功效及主治(1)苦参的主要功效及主治(1)番泻叶的主要功效及主治(1)郁李仁、蜂蜜的主要功效及主治(1)鸡内金、莱赧子的主要功效及主治(2)保和丸的功效及主治(1)白前的主要功效及主治(1)天花粉、前胡的主要功效及主治(1)紫荒、白果的主要功效及主治(1)吴茱萸、艾叶的主要功效及主治(2)茴香散、桂心散的功效和主治(1)威灵仙、木瓜、五加皮、防己的主要功效及主治(1)泽泻、车前子、金钱草的主要功效及主治(1)佩兰、白豆蔻、草豆蔻的主要功效及主治⑴香附、木香、砂仁、草果、槟榔的主要功效及主治(1)益母草、王不留行、赤芍、乳香、没药的主要功效及主治(2)生化汤、通乳散的功效及主治(1)槐花、茜草的主要功效及主治(1)肉豆蔻、石榴皮、五倍子的主要功效及主治(1)浮小麦、金樱子的主要功效及主治⑵玉屏风散的功效及主治(1)山药、白术的主要功效及主治 (1)阿胶的主要功效及主治(1)巴戟天、补骨脂的主要功效及主治 (1)天冬、石斛、女贞子的主要功效及主治 (1)决明子的主要功效及主治 (1)全蝎、娱蚣的主要功效及主治 (2)牵正散、镇肝熄风汤功效及主治 (1)硫黄的主要功效及主治 (2)青黛散功效及主治⑴病因病机(2)辨证施治 (1)病因病机⑵辨证施治 ⑴病因病机 ⑵辨证施治(1)病因病机⑵辨证施治 ⑴病因病机(2)辨证施治 (1)病因病机⑵辨证施治(1)病因病机 (2)辨证施治⑴病因病机(2)辨证施治(1)病因病机⑵辨证施治 ⑴病因病机 ⑵辨证施治第二小节《大纲》新增和强调的内容新编试题Ai 型题答题说明每一道考题下面有A 、B 、C 、D 、E 五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并在答题 卡上将相应题号的相应字母所属的方框涂黑。
《中兽医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简介:中兽医学是我国经过数千年的发展而形成的具有独特理论体系和丰富诊疗技术方法的传统兽医学,是中国历代劳动人民同动物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其主要内容包括基础理论、诊法、中药、方剂、针灸和病证防治等部分。
在长期的医疗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并发展了自己以阴阳五行学说为指导思想,以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为特点的理论体系和以四诊、辨证、方药及针灸为主要手段的诊疗方法。
几千年来,为我国畜牧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
课程大纲: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中兽医学是畜牧兽医专业的骨干课程之一,是我国所特有的一门主要专业课。
她是在古代朴素唯物论和自发辩证法思想的指导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受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它在解释动物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时,借用了一些属于古代哲学范畴的概念。
因此,中兽医学中包含了大量的哲学内容。
在学习时,要理解中兽医学中的哲学内容,掌握中兽医学认识和分析事物的基本观点。
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对其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吸收其精华予以继承和发扬。
总学时60学时,其中理论教学50学时,实验教学10学时。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本课程开课前学生应具备熟练的动物解剖学理论与技能。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悉中兽医学的思维方法、能够熟悉和掌握以“整体观念”和“辩证论治”为特点的中兽医学基本理论和实际操作技能,初步具备独立分析和诊治动物疾病的能力,学会利用针灸、中药等防治技术防治畜禽疾病。
三、面向专业动物医学、动物科学、动植物检疫等专业。
四、先修课程动物解剖学。
五、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本课程的学习需要解剖学知识的支撑,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动物体的结构与各系统、组织、器官的名称与部位。
六、理论教学内容安排、要求、学时分配及作业绪论(2学时)⑴ 教学目的:使学生对中兽医学的概念、发展史、中兽医学的基本特点及学习的方法有一个概括的了解。
⑵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中兽医学的概念;重要历史时期的主要成就;中兽医学的基本特点和学习方法。
中兽医病因学第一节病因病机的基本概念▪病因,即致病因素,也就是引起动物疾病发生的原因。
病机,是指各种病因作用于机体,引起疾病发生、发展与转归的机理。
▪中兽医学认为,动物体内部各脏腑组织之间以及动物体与外界环境之间,是一个既对立又统一的整体。
在正常情况下处于相对的平衡状态,以维持动物体的生理活动。
如果这种相对平衡的状态在病因的作用下遭到破坏或失调,一时又不能经自行调节而恢复,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故《素问·调经论》说:“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
”▪疾病的发生和变化,虽然错综复杂,但不外动物体内在的因素和致病的外在因素两个方面,中兽医学分别称为“正气”与“邪气”。
▪“正气”,是指动物体各脏腑组织器官的机能活动,及其对外界环境的适应力和对致病因素的抵抗力;▪“邪气”,指一切致病因素。
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就是“正邪相争”的结果。
▪正气充盛的动物,卫外功能固密,外邪不易侵犯;只有在动物体正气虚弱,卫外不固,正不胜邪的情况下,外邪才能乘虚侵害机体而发病。
在正、邪这两方面的因素中,中兽医学特别强调正气是在疾病发生与否的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的方面。
▪如《元亨疗马集·八邪论》说:“真气守于内,精神固于外,其病患安得而有之。
”《素问·刺法论》和《素问·评热病论》中也分别有“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和“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之说。
诚然,在某些特殊情况下,邪气也可成为发病的主要方面,如某些强毒攻击,或强烈的理化因素所致的伤害等。
但即使如此,邪气还是要通过损伤机体的正气而发生作用。
▪动物体的正气盛衰,取决于体质因素和所处的环境及饲养管理等条件。
一旦饲养管理失调,就会致使正气不足,卫外功能暂时失固。
此时如果有外邪侵袭,虽然可以引起动物体发病,但由于动物体质及机能状态的不同,即动物体正气强弱的差异,而在发病时间以及所表现出的症状上均有所差异。
▪就发病时间而言,有的邪至即发病,有的则潜伏体内待机而发,亦有重新感邪引动伏邪而发病者。
病因病理学说一、名词解释1.病因2.病机3.六淫4.正气5.邪气6.气机7.阴阳失调8.内风9.内伤10.痰饮二、选择题1.六淫是指:()A.六气 B .疠气、疫气、异气、毒气C.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内热D .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2.《素问·太阴阳明论》说:“伤于风者,____先受之”()A .肺 B .肝 C .上 D .下3.湿邪侵犯机体,常先影响:()A .心B .肺C .脾D .肝4.风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之一是:()A .凝滞B .为百病之长C .易耗气伤津D .重浊粘滞5.下列那点不属于火邪的性质与致病特点:()A .易伤阴津B .易于动血C .易于生风D .其性干涩6、下列哪项不是火邪的性质()A .易耗气伤津B .易生风动血C .易致疮痈D .其性炎上7、五脏与情志活动有着相对应的关系,下列哪项对应的不正确()A .喜伤心B .思伤脾C .忧伤肺D .恐伤肝8、下列脏腑气机方向向上的是()A .心B .脾C .肺D .肝9、下列描述错误的是()A .阳盛者必伤阴B .阴盛则阳病而见寒证C .阴虚则内寒D .阴阳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相反的方向转化三、填空题1.在正邪两方面因素中,中兽医特别强调是在疾病发生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的方面。
2.寒为的主气,湿为的主气,《素问·太阴阳明论》说:“伤于湿者,先受之”。
3.邪有明显的季节性。
发病迅速,临诊病状变幻无常的致病因素是邪。
4.燥为季的主气,燥性干涩,最易伤。
5.前人有“为生痰之源,为贮痰之器”的说法。
6、风为季的主气;风为百病之长,是指风邪常为病变的主要致病因素。
7、前人有“,邪不可干;邪之所凑,”的说法。
8、六淫致病具有下列的共同特点、、、。
9、内伤主要包括饲养失宜和管理不当,可概括为四种。
10、痰饮是指。
四、简答题1.何谓病因?包括哪些内容?2.什么叫疫疠?3.六气和六淫之间有何区别?4.内伤致病因素有何临诊意义?5.寒邪致病主要与哪些脏腑有关?6、所有的'内寒"或"里寒"都是阳虚引起的吗阴盛能否引起"内寒"7、温,暑,火,热的概念有何区别8、如何理解"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诸痛痒疮,皆属于心"?9、何谓疫病之气其致病有何特点?10、"七情"与内脏和气机有何关系常见的情志病证有哪些?11、何谓痰饮?是怎样形成的?临床表现有何特点?12、何谓瘀血?其成因有几方面?其证候有何特点?五、论述题1.试述六淫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第一部分基本理论中兽医学的基本特点:1、整体观念2、辩证论治第一章阴阳五行一、阴阳的基本概念(一)阴阳的含义(二)阴阳的相互关系1、阴阳的对立2、阴阳的互根3、阴阳的消长4、阴阳的转化二、五行(一)五行的概念1、五行相生:木→火→土→金→水→木2、五行相克木→土→水→火→金→木3、五行相乘:(1)五行相乘:相乘即指相克得太过(2)五行相侮:相侮即反克。
第二章脏腑一、五脏|:心,肝,脾,肺,肾(一)心1、心主血脉2、心藏神3、心主汗4、心开窍于舌:心血充足,舌体柔软红润,运动灵活;心血不足,舌色淡而无光;心血瘀阻,则舌色青紫,心经有热,则舌质红绛,口舌生疮。
(二)肺1、肺主气、司呼吸2、肺主宣降、通调水道3、肺主一身之表,外合皮毛4、肺开窍于鼻。
(三)脾1、脾主运化2、脾主统血3、脾主肌肉及四肢。
4、脾开窍于口:脾有湿热,口唇红肿,脾经热毒上攻,口唇生疮。
(四)肝1、肝藏血①肝血不足,血不养目,发生目眩、目盲,血不养筋,筋肉拘挛或屈伸不利②肝不藏血,引起精神不安或出血。
2、肝主疏泄(1)保持脾胃正常消化功能(2)保持精神活动正常3、肝主筋,其华在爪:肝血不足,血不养筋,四肢拘急,或萎软无力,伸屈不灵;或角弓反张4、肝窍于目(五)肾:肾为先天之本1、肾藏精2、肾主命门之火肾阴虚----内热肾阳虚----形寒肢冷3、肾主水4、肾主纳气5、肾主骨、生髓、通于脑6、肾开窍于耳,司二阴:肾阳不足,尿频繁、阳萎;肾阳不足阳虚火衰落,便秘或便溏等。
二、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第三章气血津液一、气气指维持生命的精微物质或脏腑组织机能活动的动力。
气的运动称为气机,它的基本形式有升、降、出、入四种。
气的功能:具有生化、推动和固摄血液,温养全身组织,推动脏腑,经络的活动等。
气分为元气、宗气、营气、卫气常见的气病有:气虚证(四君子汤),气陷证(补中益气汤),气滞(橘皮散),气逆证(旋覆代赭汤)二、血血是一种含有营气的红色液体,通过气的推动,循着经脉运行周身,是维持动物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
中兽医的病因辩证及方剂选择——惠牧畜牧兽医中兽医及中药篇 2009-02-14 11:45:42 阅读18 评论0 字号:大中小订阅1.外感病因辨证包括风、寒、暑、湿、燥、火六淫及疫疠。
(1)风自然界正常的六气之风,称为“和风”,反常之风称“邪气” 、“贼风”。
1)风邪的性质风性轻扬动速,升发开泄,善行数变,主动摇,为六淫之首。
2)致病特点起病急,消退快,病程短,急剧多变,肢体动摇,病位游走不定,常挟寒、热、燥、湿之邪共同致病。
3)常见风证有外风、内风区别。
外风多邪贼风所致;内风则由脏腑内生。
①伤风:风邪侵害体表阳虚的病证,证欠发热、恶风、脉浮缓等表证,或见鼻流清涕,咳嗽等症,治宜疏风解表,方用桂枝汤。
②风寒:风寒两邪合并侵袭体表的病证,证见恶寒、发热、耳鼻发凉,鼻流清涕,咳嗽,肢痛难行,脉浮紧,治宜疏风散寒,方用荆防败毒散。
③风热:风热两邪合并侵袭体表肺卫,证见发热重,微恶风,咽喉肿痛,鼻脓黄稠,咳嗽气粗,口干舌红,脉浮数。
治宜祛风清热,方用银翘解毒散。
④风痹:以风邪为主侵害经络的风湿症,证见肌肉关节疼痛,游走不定,四肢轮流瘸拐。
治宜祛风和血,除湿通络,方用防风汤(防风、独活、羌活、当归、乌药、甘草等)。
⑤风疹:风邪侵袭肌肤的病证,证见皮肤瘙痒,漫无定处,全身体表起大小不等的丘疹或疹块。
治宜祛风清热,常用荆芥、防风、地肤子、甘草等药。
⑥内风证主要与肝病有关,或因血虚阴液亏损所致。
证见肢体动摇动作如肌肉震颤、痉挛、抽搐等症。
治宜清肝、滋阴补虚,方用四物汤,阿胶鸡子黄汤等。
(2)寒分外寒、内寒。
外寒指外界寒冷之气;内寒又称里寒,指机体自身阳气虚衰。
1)寒邪性质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其性收引,凝滞主痛。
2)致病特点形寒畏冷,耳鼻四肢发凉,大便不干,小便清长,口润不渴,口色淡白或清白,头身肢节疼痛,筋肉关节拘急痉缩,脉紧无汗。
3)常见寒证①外寒证:寒邪伤及肌表,以恶寒、发热为特征;伤及经络、筋骨,以关节疼痛为特征,寒邪与风邪合并侵害畜体,表现风寒表证。
中兽医学习题绪论习题要点:(1)名词解释:中兽医学、辨证论治、整体观念;(2)简答题:中兽医学的基本特点;(3)问答:举例说明中兽医学发展史中4个主要时期学术发展特点及代表性著作、人物和事件等。
第一篇基础理论第一章阴阳五行习题要点:(1)名词解释:阴阳、五行、相生、相克、相乘、相侮、生克制化;(2)解答题:阴阳的相互关系;五行的特性;五行的相互关系;(3)阴阳学说在中兽医学中的应用;五行学说在中兽医学中的应用。
第二章脏腑习题要点:(1)名词解释:藏象、五脏、六腑、奇恒之腑、三焦;(2)简答题:脏腑学说的主要内容;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及其与肢体器官的联系各有哪些六腑及其主要功能各有哪些(3)问答题:五脏之间的关系表现在哪些方面六腑之间的关系表现在哪些方面第三章气血津液习题要点:(1)名词解释:气、气机、血、津液;(2)简答题:气的生成和分类;气的功能;血的功能;津液的功能;气血津液的病理各有哪些(3)问答题: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体现在哪些方面第四章经络习题要点:(1)名词解释:经络;十二经脉;奇经八脉;(2)简答题:十二经脉的循行规律和流注次序;(3)问答题:举例说明经络的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第五章病因病机习题要点:(1)名词解释:病因、外感、疾病;正气;邪气;病机;六淫;疫疠;内伤;痰饮;瘀血;(2)简答题:六淫各自的特性及致病特征;病机包括哪几个方面;(3)问答题:内伤分成哪几类,并举例说明;举例说明正气和邪气各包括哪些方面举例说明各类病因第二篇辨证论治基础第六章诊法习题要点:(1)名词解释:四诊;四诊合参;望诊;察口色;闻诊;切脉;脉象;(2)简答题:四诊的基本内容各包括哪些察口色的方法及各种病色及其主证;切脉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六要脉及其主证;(3)问答题:举例说明四诊在临床中的应用及其意义。
第七章辨证习题要点:(1)名词解释:八纲辨证、脏腑辨证、气血津液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2)简答题:简述八纲辨证中八纲含义及其主证;中兽医学中常用的辨证方法及其意义;第八章防治法则习题要点:(1)名词解释:治未病、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扶正、祛邪、治标、治本、正治、反治、同治、异治、内治八法、三因制宜;(2)简答题:预防的原则包括哪些;治疗的原则包括哪些;内治八法的基本含义;(3)问答题:举例说明中兽医学防治法则在畜牧生产和疾病防治中的具体应用。
中兽医的病因辩证及方剂选择——惠牧畜牧兽医中兽医及中药篇2009-02-14 11:45:42 阅读18 评论0 字号:大中小订阅1.外感病因辨证包括风、寒、暑、湿、燥、火六淫及疫疠。
(1)风自然界正常的六气之风,称为“和风”,反常之风称“邪气” 、“贼风”。
1)风邪的性质风性轻扬动速,升发开泄,善行数变,主动摇,为六淫之首。
2)致病特点起病急,消退快,病程短,急剧多变,肢体动摇,病位游走不定,常挟寒、热、燥、湿之邪共同致病。
3)常见风证有外风、内风区别。
外风多邪贼风所致;内风则由脏腑内生。
①伤风:风邪侵害体表阳虚的病证,证欠发热、恶风、脉浮缓等表证,或见鼻流清涕,咳嗽等症,治宜疏风解表,方用桂枝汤。
②风寒:风寒两邪合并侵袭体表的病证,证见恶寒、发热、耳鼻发凉,鼻流清涕,咳嗽,肢痛难行,脉浮紧,治宜疏风散寒,方用荆防败毒散。
③风热:风热两邪合并侵袭体表肺卫,证见发热重,微恶风,咽喉肿痛,鼻脓黄稠,咳嗽气粗,口干舌红,脉浮数。
治宜祛风清热,方用银翘解毒散。
④风痹:以风邪为主侵害经络的风湿症,证见肌肉关节疼痛,游走不定,四肢轮流瘸拐。
治宜祛风和血,除湿通络,方用防风汤(防风、独活、羌活、当归、乌药、甘草等)。
⑤风疹:风邪侵袭肌肤的病证,证见皮肤瘙痒,漫无定处,全身体表起大小不等的丘疹或疹块。
治宜祛风清热,常用荆芥、防风、地肤子、甘草等药。
⑥内风证主要与肝病有关,或因血虚阴液亏损所致。
证见肢体动摇动作如肌肉震颤、痉挛、抽搐等症。
治宜清肝、滋阴补虚,方用四物汤,阿胶鸡子黄汤等。
(2)寒分外寒、内寒。
外寒指外界寒冷之气;内寒又称里寒,指机体自身阳气虚衰。
1)寒邪性质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其性收引,凝滞主痛。
2)致病特点形寒畏冷,耳鼻四肢发凉,大便不干,小便清长,口润不渴,口色淡白或清白,头身肢节疼痛,筋肉关节拘急痉缩,脉紧无汗。
3)常见寒证①外寒证:寒邪伤及肌表,以恶寒、发热为特征;伤及经络、筋骨,以关节疼痛为特征,寒邪与风邪合并侵害畜体,表现风寒表证。
绪论1.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大约成于战国至秦汉时期,是第一个里程碑。
2.《神农本草经》为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
人畜共用,成书于东汉时期365种药3.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为中医临床医学理论体系确立的标志,是第二个里程碑。
4.贞元末年,唐代,李石的《司牧安骥集》为我国现存最早较为完整的一部兽医古典,也是我国最早的畜牧兽医教科书。
最早的兽医针灸学文献《伯乐针经》5.1904年保定北洋马医学堂。
6.中兽医学的基本特点:整体观念、辨证论治7.孙阳,人称伯乐,是我国第一个兽医针灸专家。
8.中兽医学概念:以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为基本特点,以阴阳、五行学说为指导思想,以脏腑、气血,经络为机体的结构基础,以四诊、辩证为诊断方法,以方药、针灸为主要防治武器,研究畜体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疾病痊愈的科学知识体系。
9.厩苑律是我国乃至世界最早的畜牧兽医法规。
10.隋代,《马经孔穴图》是我国最早的关于兽医针灸学的图书。
11.《新修本草》是我国政府所颁布的第一部药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国家药典12.最早的兽医专用药房是宋“药蜜库”,宋辽时期,真宗景德思念设置了“牧养监”-最早的兽医院,北宋末年,常顺首次使用中药药浴治愈军马。
13.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寒凉派)、张从正(攻下派),李杲(补士派)、朱震亨(滋阴派)14.明清1608年,喻本元喻本亨出版了由丁宾作序的《元亨疗马集》,现存国内外流传最广的一部中兽医古典著作。
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专述兽医方面内容229条之多。
第一章1.阴阳五行学说:是研究阴阳的基本内涵及其运动规律,用以解释宇宙万物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古代哲学理论。
2.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的属性概括,也可以标示同一事物或现象内部存在的相互对立两方面,实现了事物对立统一的法则。
3.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和相互转化。
阴阳的特性:1)阴阳的普遍性2)阴阳的相对性3)无限可分性4)阴阳的关联性4.应用:说明机体的组织结构、说明机体的生理功能、分析机体的病理变化、指导疾病的诊断、指导疾病的治疗、指导疾病的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