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具设计-顶出系统
- 格式:pdf
- 大小:67.93 KB
- 文档页数:1
塑料模具顶出系统设计制品在模具中冷却固化之后,需切实可靠将其从模具中推顶出来,这一机构称之为顶出系统.同时必须保证,当模具闭合时,它不会与模具其它零部件发生干涉,并回到初始位置,以便开始下一循环。
1 顶出系统设计要点1.1一般要求使顶出制品脱离模具5~10mm,如图所示,对于大型深腔桶类制品而言,也可使顶出行程为制品深度的2/3,如图。
当产品上有骨位、柱位等结构时,一定要使其完全脱出模具。
1.2 顶出位置正确的顶出位置,应设在制品脱模困难的地方,制品的骨位﹑柱位以及对内模有包紧力的地方均应考虑设置顶出机构.同时还应考虑顶出机构应设置在不影响制品外观的部位,并且不能与其它零件 (如撑头﹑螺丝等)发生干涉。
1.3设计中尽量选用大的顶针,大模不用小顶针,特别是要尽可能地避免采用3/64"的有托顶针.当在产品有相互配合的地方设置顶针时,顶针应高出后模面0.5MM。
1.4设置顶出机构时,应注意顶出产品的均衡性.2 顶出机构的基本方式顶出机构的基本方式有:圆顶针﹑扁顶针﹑司筒﹑直顶﹑推板等 .2.1圆顶针分为单托和双托两种,1) 顶针与公模的配合长度一般为2~3倍顶针直径,但不能小于8,常用值为20mm,如图5-1当d≦3mm D=d+0.6当d>3mm D=d+12)当产品弧面上设置顶针时﹐为防止顶针顶出时滑动﹐需在顶针端面开“十”形防滑槽﹐槽深0.5mm.。
3)顶针与周边零件的位置关系。
顶针边与骨位﹑镶件的最小距离为2.0mm,与产品边﹑水道最小距离为3.0mm。
.4)当产品中柱位孔为前模碰穿方式,其下放置顶针时,处理方式如图:5)顶针的管位.当顶针位于圆弧面或者当顶针和司筒受胶位方向限制时,往往要设置管位装置,管位方式有下列三种:见图,其中图a为设置管位钉,较常用;图b为加一管位块;图c为将顶针头部加工为直边,此方式较常用于大顶针的场合。
6)镜类产品不允许产品上有顶出痕迹,常采用垃圾钉顶出,产品有扣时,顶针边距产品边2mm,无扣时为3mm,如图:7)有时,将顶针顶端加工成”z”形头,达到制品留后模的目的,此时应保证,使”z”形头方向一致。
模具六大系統模具六大系统1﹕支撑系统在成型较大制品时﹐由于两模脚之间的跨度较大﹐在较高的注射压力下﹐公模板可能会发生弯曲变形﹐从而造成成型缺陷﹐为解决这一问题﹐就需增加支撑的东西﹐常见的有﹕A.模脚B.支撑柱(SP)2﹕成型系统用于成型﹐常见的有﹕A﹑公﹑母模仁 B﹑滑块 C﹑斜销 D﹑入子3﹕导向系统为便顶出平衡﹐合模顺畅﹐通常使用一些导向定位的东西.常见的有﹕1.导柱(导向公﹑母模板)2.顶板导柱(导向顶出板)3.定位块4.RP4﹕顶出系统A.顶出销B.顶出块C.套筒D.剥料板E.气体顶出5﹕浇注系统注塑机喷嘴中熔融的塑料﹐经过主流道﹑分流道﹐最后通过浇口进入模具型腔﹐然后经过冷却固化﹐得到所需成品。
因此浇注系统主要包括以下三项﹕A.主流道B.分流道C.浇口6﹕温控系统热塑性塑料和部分热固性塑料注塑成型的过程﹐是将温度较高的熔塑料﹐通过高压注射进入温度较低的模具中﹐经过冷却固化﹐从而得到所需要的制品。
首先﹐从生产效率的角度来看﹐成型周期是成型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环节﹐成型周期中50%~~60%的时间用来对制品的冷却﹐因此﹐冷却时间长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同时﹐制品应保证最好的尺寸稳定性﹐最小的变形量﹐最高的强度和韧性﹐最完美的外观﹐如何控制模具温度﹐使型腔和型芯保持在与被成型制质量量相适应的规定的温度范围之内﹐最大限度地消除絷应力﹐改善塑料的物理性能﹐得到高质量的制品﹐是模具冷却系统设计中的另一个重要环节。
模具冷却系统包括﹕冷却水温﹐模具温度控制器以及加热组件等。
它们工作的目地不仅仅是为使模具得到冷却﹐而且是要把在成型过程中﹐由于熔融塑料带给模具的高温不断地散发掉﹐使模具保持一恒定的温度﹐以便控制型腔塑料的冷却速度﹐从而提高制品的注塑性能和生产效率。
模具设计结构技巧公差隐含的成本要素注射成型制品不可能具有机械加工制品一样的。
虽然大多数人都意识到这一点,但还是常常被指定到无法达到的,或使具成本效益的生产变得不可能。
没有顶针顶出的模具是如何设计的呢?
没有顶针顶出的模具是如何设计的
题主的问题应该是涉足于塑胶模具,塑胶产品在注塑时从模具中脱落,离不开脱模装置,没有顶针,那么还应该有其它的产品脱模装置。
1例如:纯净水瓶盖产品内部是看不到顶针的,内部是螺纹,这种带螺纹的产品,脱模的方式一般有两种:
1-1 二级缩呵标准件装置,这是一种比较特殊的标准件,螺纹产品在一边顶出时,标准件会一边向内缩呵而脱离内螺纹;
1-2 是利用齿轮齿条的带动,旋转内模件而使产品脱离模具;
2例如:生活中用到的水桶,洗脸盆之类的这类产品也是不需要顶针顶出的,而它一般需要气顶,因为产品的内模在注塑后形成的真空状,这时需要气顶使产品和内模脱离,再用手动取出产品,或者利用机械手取出产品。
3 有些产品为了美观,会用到推块、推板类的顶出,需要具体产品具体对待。
4 还有更加特殊的产品,比如产品在滑块上,将整个滑块系统顶出模具后,利用滑块抽出后,产品自动脱模。
当然,还有其它的很多顶出方式,整个模具设计过程中,需要不断的去积累知识,相信你也会设计出这类不需要顶针顶出的模具的。
1. 模具设计中,常用的材料是?A. 铝合金B. 塑料C. 钢D. 铜2. 模具设计的基本原则包括?A. 经济性B. 美观性C. 耐用性D. 以上都是3. 模具制造中,常用的加工方法有?A. 铣削B. 车削C. 磨削D. 以上都是4. 模具设计中的冷却系统主要作用是?A. 提高生产效率B. 降低成本C. 增加模具寿命D. 提高产品质量5. 模具设计中的浇注系统包括?A. 主流道B. 分流道C. 浇口D. 以上都是6. 模具设计中的顶出系统主要作用是?A. 顶出成品B. 冷却成品C. 加热成品D. 固定成品7. 模具设计中的排气系统主要作用是?A. 排出气体B. 增加压力C. 减少温度D. 提高流动性8. 模具设计中的导向系统主要作用是?A. 保证模具精度B. 增加模具强度C. 减少模具重量D. 提高模具美观9. 模具设计中的定位系统主要作用是?A. 保证模具位置B. 增加模具寿命C. 减少模具成本D. 提高模具效率10. 模具设计中的锁模系统主要作用是?A. 保证模具闭合B. 增加模具开合速度C. 减少模具噪音D. 提高模具美观11. 模具设计中的热流道系统主要作用是?A. 提高生产效率B. 降低成本C. 增加模具寿命D. 提高产品质量12. 模具设计中的冷却水道系统主要作用是?A. 冷却模具B. 加热模具C. 固定模具D. 移动模具13. 模具设计中的顶针系统主要作用是?A. 顶出成品B. 冷却成品C. 加热成品D. 固定成品14. 模具设计中的滑块系统主要作用是?A. 移动模具B. 固定模具C. 冷却模具D. 加热模具15. 模具设计中的斜顶系统主要作用是?A. 顶出成品B. 冷却成品C. 加热成品D. 固定成品16. 模具设计中的镶件系统主要作用是?A. 增加模具强度B. 减少模具重量C. 提高模具美观D. 降低模具成本17. 模具设计中的弹簧系统主要作用是?A. 提供弹性力B. 增加模具强度C. 减少模具重量D. 提高模具美观18. 模具设计中的限位系统主要作用是?A. 限制模具移动B. 增加模具强度C. 减少模具重量D. 提高模具美观19. 模具设计中的支撑系统主要作用是?A. 支撑模具B. 增加模具强度C. 减少模具重量D. 提高模具美观20. 模具设计中的固定系统主要作用是?A. 固定模具B. 增加模具强度C. 减少模具重量D. 提高模具美观21. 模具设计中的移动系统主要作用是?A. 移动模具B. 增加模具强度C. 减少模具重量D. 提高模具美观22. 模具设计中的加热系统主要作用是?A. 加热模具B. 增加模具强度C. 减少模具重量D. 提高模具美观23. 模具设计中的冷却系统主要作用是?A. 冷却模具B. 增加模具强度C. 减少模具重量D. 提高模具美观24. 模具设计中的润滑系统主要作用是?A. 润滑模具B. 增加模具强度C. 减少模具重量D. 提高模具美观25. 模具设计中的清洗系统主要作用是?A. 清洗模具B. 增加模具强度C. 减少模具重量D. 提高模具美观26. 模具设计中的检测系统主要作用是?A. 检测模具B. 增加模具强度C. 减少模具重量D. 提高模具美观27. 模具设计中的维修系统主要作用是?A. 维修模具B. 增加模具强度C. 减少模具重量D. 提高模具美观28. 模具设计中的保养系统主要作用是?A. 保养模具B. 增加模具强度C. 减少模具重量D. 提高模具美观29. 模具设计中的更换系统主要作用是?A. 更换模具B. 增加模具强度C. 减少模具重量D. 提高模具美观30. 模具设计中的调整系统主要作用是?A. 调整模具B. 增加模具强度C. 减少模具重量D. 提高模具美观31. 模具设计中的优化系统主要作用是?A. 优化模具B. 增加模具强度C. 减少模具重量D. 提高模具美观32. 模具设计中的改进系统主要作用是?A. 改进模具B. 增加模具强度C. 减少模具重量D. 提高模具美观33. 模具设计中的创新系统主要作用是?A. 创新模具B. 增加模具强度C. 减少模具重量D. 提高模具美观34. 模具设计中的研发系统主要作用是?A. 研发模具B. 增加模具强度C. 减少模具重量D. 提高模具美观35. 模具设计中的生产系统主要作用是?A. 生产模具B. 增加模具强度C. 减少模具重量D. 提高模具美观36. 模具设计中的销售系统主要作用是?A. 销售模具B. 增加模具强度C. 减少模具重量D. 提高模具美观37. 模具设计中的服务系统主要作用是?A. 服务模具B. 增加模具强度C. 减少模具重量D. 提高模具美观38. 模具设计中的管理系统主要作用是?A. 管理模具B. 增加模具强度C. 减少模具重量D. 提高模具美观39. 模具设计中的控制系统主要作用是?A. 控制模具B. 增加模具强度C. 减少模具重量D. 提高模具美观40. 模具设计中的监测系统主要作用是?A. 监测模具B. 增加模具强度C. 减少模具重量D. 提高模具美观41. 模具设计中的分析系统主要作用是?A. 分析模具B. 增加模具强度C. 减少模具重量D. 提高模具美观42. 模具设计中的评估系统主要作用是?A. 评估模具B. 增加模具强度C. 减少模具重量D. 提高模具美观43. 模具设计中的改进系统主要作用是?A. 改进模具B. 增加模具强度C. 减少模具重量D. 提高模具美观44. 模具设计中的优化系统主要作用是?A. 优化模具B. 增加模具强度C. 减少模具重量D. 提高模具美观45. 模具设计中的创新系统主要作用是?A. 创新模具B. 增加模具强度C. 减少模具重量D. 提高模具美观46. 模具设计中的研发系统主要作用是?A. 研发模具B. 增加模具强度C. 减少模具重量D. 提高模具美观47. 模具设计中的生产系统主要作用是?A. 生产模具B. 增加模具强度C. 减少模具重量D. 提高模具美观48. 模具设计中的销售系统主要作用是?A. 销售模具B. 增加模具强度C. 减少模具重量D. 提高模具美观49. 模具设计中的服务系统主要作用是?A. 服务模具B. 增加模具强度C. 减少模具重量D. 提高模具美观50. 模具设计中的管理系统主要作用是?A. 管理模具B. 增加模具强度C. 减少模具重量D. 提高模具美观51. 模具设计中的控制系统主要作用是?A. 控制模具B. 增加模具强度C. 减少模具重量D. 提高模具美观52. 模具设计中的监测系统主要作用是?A. 监测模具B. 增加模具强度C. 减少模具重量D. 提高模具美观53. 模具设计中的分析系统主要作用是?A. 分析模具B. 增加模具强度C. 减少模具重量D. 提高模具美观54. 模具设计中的评估系统主要作用是?A. 评估模具B. 增加模具强度C. 减少模具重量D. 提高模具美观55. 模具设计中的改进系统主要作用是?A. 改进模具B. 增加模具强度C. 减少模具重量D. 提高模具美观56. 模具设计中的优化系统主要作用是?A. 优化模具B. 增加模具强度C. 减少模具重量D. 提高模具美观57. 模具设计中的创新系统主要作用是?A. 创新模具B. 增加模具强度C. 减少模具重量D. 提高模具美观58. 模具设计中的研发系统主要作用是?A. 研发模具B. 增加模具强度C. 减少模具重量D. 提高模具美观59. 模具设计中的生产系统主要作用是?A. 生产模具B. 增加模具强度C. 减少模具重量D. 提高模具美观60. 模具设计中的销售系统主要作用是?A. 销售模具B. 增加模具强度C. 减少模具重量D. 提高模具美观61. 模具设计中的服务系统主要作用是?A. 服务模具B. 增加模具强度C. 减少模具重量D. 提高模具美观62. 模具设计中的管理系统主要作用是?A. 管理模具B. 增加模具强度C. 减少模具重量D. 提高模具美观63. 模具设计中的控制系统主要作用是?A. 控制模具B. 增加模具强度C. 减少模具重量D. 提高模具美观答案:1. C2. D3. D4. A5. D6. A7. A8. A9. A10. A11. A12. A13. A14. A15. A16. A17. A18. A19. A20. A21. A22. A23. A24. A25. A26. A27. A28. A29. A30. A31. A32. A33. A34. A35. A36. A37. A38. A39. A40. A41. A42. A43. A44. A45. A46. A47. A48. A49. A50. A51. A52. A53. A54. A55. A56. A57. A58. A59. A60. A61. A62. A63. A。
模具英语专业术语如下:1. 模具:Mold,Die2. 模具设计:Mold Design3. 模具制造:Mold Manufacturing4. 模具工程师:Mold Engineer5. 模具材料:Mold Material6. 耐磨材料:wear-resistant material7. 热处理:Heat Treatment8. 水路设计:Water Path Design9. 浇注系统:Injection Sleeve10. 冷却系统:Cooling System11. 顶出系统:Pop-out System12. 复位系统:Reset System13. 导向机构:Guide Device14. 模板:Base Plate15. 顶杆:Pushrod16. 复位杆:Reset Rod17. 斜导柱:Oblique Guide Column18. 导套:Guide Bushing19. 滑块:Slider20. 镶针:Pillow Block21. 弹簧:Spring22. 皮囊弹簧:Kelvin Spring23. 油压缓冲器:Hydraulic Buffer24. 压力表:Pressure Gauge25. 安全阀:Safety Valve26. 水路板:Waterway Plate27. 分流器:Flow Divider28. 水口:Filler Port29. 冷料穴:Cold Molding Chamber30. 模具钢:Mold Steel31. SKH-55、SKH-55M、高速工具钢、HSS等。
32. SKD、SKH-S、SKD61、SKH-9等。
模具钢硬度(Hardness of die steel):布氏硬度(HB)、洛氏硬度(HRC)、维氏硬度(HV)等。
33. SKD61(级硬SKD61) ,Cr12MoV,A3,A2,SKH-9,718,738,P20等。
塑料模具钢有PXZ、SACD、S136、S718、SS446、3Cr2Mo等。
顶出系统的设计
一:顶出系统的概念
在注射成型的每一个循环中,塑件必须从模具中取出,完成取出这个动作的机
构称为顶出系统(又称脱模机构).
二:顶出装置的种类
(1):圆顶针
(2):方顶针(扁顶针)
(3):司筒(套筒)
(4):斜顶(斜销)
(5):推板(顶块)
(6):气顶
(7):双节顶针
三:顶出行程的确定
1.顶出行程一般规定在被顶出
成品脱离模具(5------10),顶出
行程最终取5的倍数.
2.在成形一些形状简单且脱模
角度较大的桶形产品时,可将
顶出行程确定为产品深度的2/3.
三:顶出系统的设计原则
1.顶出机构的运动要准确,可靠灵活,无卡死现象,机构本身要有足够的强度与刚度,足以克服脱模阻力.
2.保证塑件在顶出过程中不变形.顶出要平衡.
3.冷却后由于塑件会对模仁产生收缩应力,而有抱紧现象,在靠破孔的两边成品肉厚强度最弱,应设置顶针.
4.在成品垂直的壁厚正下方就设置顶针,便于脱模.
5.在”十字肋”下方应设置顶针,即可排气也可顶出.
6.在公模侧顶针时,需要注意模仁强度,顶针距模仁边最小距离为0.8
7.选择顶针时,在允许的范围内直径尽可能大,且是标准品.同一产品上的顶针不宜多类,为加工节约成本与时间.
8.小于3mm以下的顶针一定要做成双节顶针.。
塑胶模具顶出系统一、顶出系统的作用塑胶模具顶出系统它主要就是顶出在注塑过程中已成形的塑胶产品。
完成较完美的自动化生产,构成循环生产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顶出系统的构成它的构成要用语言来概括比较难,但与其相关联的零件可以看成是其中的一部分。
则,一般的顶出系统它可以由顶针(也可以有顶出块、顶出板),回位销,上下顶出板,模脚,下固定板等构成。
三、顶出系统的样式现在运用的塑胶模具当中,顶出系统一般有三种样式。
1、顶针顶出2、顶出块顶出3、顶出板顶出下面,我就这三种样式作一个详细介绍!1、顶针顶出看左图,我们可以看到顶针被固定在上顶出板上,它穿透了公模板进入到公模仁里面,最后顶在产品的底端.至于其他的具体情况,在模具标准零件中已经详细介绍,这里不最阐述.但是,我们必须清楚顶出的行程.这是这一节特别重要的内容.重点内容:模具的顶出行程要很好的了解模具的顶出行程,比较简单,一看图就明白.这里要阐述的却是模具从注塑到产品顶出的一个整体过程.它包含了三个环节,合模状态--开模状态--顶出状态.每一个环节都会重要.我们必须掌握.掌握了这个过程,对于后面的学习就容易很多.下面介绍这三个环节:A、合模状态:把模具安装在注塑机上,注塑机给模具进行注塑到把模具打开之前的这种状态.我们可以把它叫为合模状态.如右下图.这个里面就又包括了以下内容:(1)、模具的安装(2)、注塑机(3)、注塑机对模具的填充在这里,我们需介绍的是几个关键术语。
固定侧:有时也叫A侧,可以这么说,与上固定板有关联的零件,我们统称为固定侧。
可动侧:有时也叫B 侧,它则是与下固定板有关联的零件统称为可动侧。
当模具安装在注塑机上的时候,固定模具上下固定板的夹具在注塑机的作用下,可以使得下固定板运动,而上固定板不动,所以就有了模具的固定侧与可动侧的说法。
在有的公司还有定模和动模的说法。
B、开模状态当注塑机把模具的型腔填充完毕之后,注塑机上的固定下固定板的夹具有了一个向下运动的趋势(如图3),开如进入开模状态,在夹具的作用下,下固定板会向下运动。
《注塑模具理论》顶出系统中国模具设计网w w w .z g m j s j .c o m 为了实现全自动化或者半自动化的机械生产,注塑模具的顶出系统在此作用上很重要. 顶出系统的构成:1、板子部分:模脚/下固定板/上下顶出板 2、固定螺丝部分:锁定模脚/上下顶出板 3、顶出设置:顶针/顶块/顶板/司筒 4、附助设置:KO 孔中国模具设计网w w w .z g m j s j .c o m第一节 顶出样式一、顶针顶出:材质,一般用好一点的材料:SKD61。
1、顶针分类:1)圆顶针 ①单节式,直径在2以上;②双节式,直径在2以下; 2)扁顶针 3)异形顶针:截面不为圆形也不为方形,为其它形状,如三角形,半圆形等等。
1)圆顶针:单节式,双节式。
直径有很多,可以从0.5到很大。
标准生产厂家可以用0.1作为增量,也就是说直径可以从0.6、 0.7 、0.8 、0.9、 1 、1.1、1.2 、1.3 、1.4等等。
一般情况下,当直径小于2毫米时请尽可能采用双节式的圆顶针,有利于强度的提高。
中国模具设计网w w w .z g m j s j .c o m单节式圆顶针参数中国模具设计网w w w .z g m j s j .c o m单节式圆顶针参数中国模具设计网w w w .z g m j s j .c o m双节式圆顶针参数中国模具设计网w w w .z g m j s j .c o m单节式圆顶针参数中国模具设计网w w w .z g m j s j .c o m2)扁顶针中国模具设计网w w w .z g m j s j .c o m中国模具设计网w w w .z g m j s j .c o m中国模具设计网w w w .z g m j s j .c o m。
注塑模具设计:第三章:顶出系统第三章顶出系统也就是制品的脱模装置,当制品在模具中成型后,要由特定的方式切实牢靠地将其从模具的一侧中推顶出来,在这个过程中不能是制品产生变形,而达不到成型要求,“白化”及咔滞现象。
这种特别的装置即是顶出系统。
除此之外该装置还必需能够在模具闭合时,保证不会与模具其他零部件发生干预地回复到顶出前的初始位置,以便进展重复不断的成型加工。
在设计顶出系统时,模具设计者首先需要确定制品的留模形式,顶出系统必需建立在所滞留的模具局部中,通常,由于注塑机的顶出系统是设计在动模板一侧,因此绝大多数模具的顶出系统时安装在动模中的为提高效率,缩短周期和实现自动化,不仅需要顺当脱模,而且浇道中点的塑料也必需要有特定的脱模方式。
顶出系统的要求就是在规定的时间内将制品不变形且准确的进展脱模。
考虑因素〔一〕顶出行程,一般规定被顶出的制品脱离模具5~10mm,一些简洁且脱模斜度较大的筒形制品,可使行程为制品深度的2/3。
不要太长,由于顶杆很细,行程长,简洁损坏顶杆。
〔二〕复位杆〔回程杆〕顶出系统中必需设置复位杆帮助顶杆回位。
顶出过程中,顶杆垫板承受很大的顶出压力,强度和刚度缺乏时,易弯曲变形影响顶杆运动,留意螺丝联接〔需从垫板向固定板拧入〕避开发生扳手空间缺乏的困难。
〔三〕顶杆顶端与型芯〔或型腔〕平面的关系理论上应处于同一平面,为模具制造与装配简便,实际中大多顶杆的端面超过或降低型芯〔或型腔〕平面 0.05~0.1mm,与设计者协商,取得制品内外表有凸台与凹坑的允许〔四〕顶杆的外形与尺寸选择除非制品外形限定必需使用其它外形的顶杆外,一般选用圆柱形,且避开承受直径小于 3mm 的瘦长顶杆。
增加顶出面积的方法〔五〕支撑由于顶杆固定板和垫板尺寸较大,使动模垫板之间的跨度加大,在较高的注射压力下,动模垫板可能玩去变形,导致顶杆运动不畅或卡死,除了用增加动模垫板的厚度来增加其刚度外,还可在动模固定板与垫板之间设置支撑柱。
模具设计手册标题:顶出系统规范-1章节编号修改次数版本日期2010-4-1 M-01 0 A 页数顶出系统:产品在模具中冷却后,要切实可靠的将产品从模具中顶出,这一机构称之为顶出系统。
同时在合模时,要保证它不会与其它零件干涉,并回复原位,以便进行下一个循环。
顶出系统设计的注意要点:①顶针设置要均衡,要让产品能平衡顶出。
②顶针应设置在产品脱模困难的地方,产品的骨位,柱位以及对模仁有包紧力的地方。
同时应考虑不要影响产品的外观,并且不要与其它零件发生干涉。
③顶出行程一般在产品完全脱离模具5~10MM。
对于大型,较高的产品可顶出产品深度的2/3。
④有内模镶件的模具,顶针离镶件边缘不要小于0.8MM, 对于一些边上胶位较高的产品,顶针离边缘要有1.5~2MM;顶针离运水不得小于3MM。
⑤顶针的配合长度在25MM左右,长于此值时可在模仁底部做避空。
⑥顶针的大小应根据产品的大小而定,大的产品用大顶针。
顶针排布原则是:宁多勿少,宁大勿小。
常用的顶出方式有:圆顶针,扁顶针,司筒,直顶,推板,斜顶,气顶等。
1 圆顶针圆顶针分为单节和双节两种,一般来说小于3MM的顶针要考虑做双节顶针。
圆顶针是最常用的顶出方式,因其孔加工比较方便。
2 扁顶针扁顶针一般放在较深骨位底部,尽量做在镶件旁边,用磨床加工。
扁顶针有一缺点是其四个角易走毛边。
3 司筒针司筒用于出BOSS。
司筒可分为两种:单节司筒和双节司筒。
一般来说司筒壁小的要用双节司筒。
司筒不可正对顶棍孔,如果司筒在顶棍孔上,可做镶针,然后在其两边做顶针(如下图)。
C=A+0.1且取整数D≤B 且取整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