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养殖鲟鱼的生物学特性_王吉桥
- 格式:pdf
- 大小:159.99 KB
- 文档页数:5
第八节鲟形目的主要养殖鱼类鲟鱼是最原始的脊椎动物之一,被誉为活着的化石。
鲟形目包括已灭绝的软骨硬鳞科(Chondrostidae)和现存的鲟科(Acipenseridae)、匙吻鲟科(Polydentidae)共27种。
鲟鱼为广温性、广盐性鱼类。
大多数种类生存温℃为1~34℃,一般栖息水域上限水温在27℃以下,产卵水温为10~19℃,变幅为7.8~22.2℃。
其对盐度的变化适应能力强,无论淡水还是海水种类,都在淡水中产卵,且进行较长时间的溯河产卵洄游。
寿命长,个体大,性成熟晚,性成熟年龄变异大。
鲟鳇鱼类是鱼类中寿命最长,个体最大的类群。
最大个体体长8米,重1500kg,寿命100龄以上。
雌鱼12~33龄成熟,最晚35龄;雄鱼早3~5年成熟。
生殖力高,通常怀卵量近百万粒,孵化期长,水温14~19℃,需5~8天。
仔鱼主要以底栖无脊椎动物为食,成体多数为温和性肉食性,鳇为凶猛性鱼类,匙吻鲟为滤食性鱼类。
在自然条件下,不同种属间可进行杂交。
一、中华鲟中华鲟(Chinese sturgeon,Acipenseridae sinensis)属鲟形目,鲟科,鲟属。
俗称鳇鱼、大腊子。
中华鲟是国家一类保护动物(1983),必须办理相关的准养手续后才可进行养殖。
1、地埋分布中华鲟是鲟形目中在地球上分布最南端的种类。
它主要生活在亚洲东部沿海的大陆架水域,如在辽宁海洋岛、山东石岛、舟山、台湾基隆、海南岛东侧万宁县近海、韩国汉江口及南端丽水附近以及日本九州岛西侧等都曾捕到过中华鲟。
产卵洄游期主要进人长江干流,西江、闽江也有进人,但数量较少;溯长江可达金沙江下游,葛洲坝水利枢纽建成后,仅能到达长江中游的宜昌。
沿珠江可达广西浔江、柳江等。
2、生活史中华鲟是典型的溯河洄游性鱼类。
平时栖息在海中觅食成长,开始成熟的个体于7~8月间由海进入江河,在淡水栖息一年性腺逐渐发育,至翌年秋季,繁殖群体聚集于产卵场繁殖,产卵以后,雌性亲鱼很快即开始降河。
5、鲟鱼的生物学特征栖息习性:鲟鱼属底层冷水鱼类,生活在水体的中下层,喜清澈水质、喜生活于流水、溶解氧含量较高、水温偏低,栖息于底质为砾石的水环境中。
鲟鱼虽是一种大型鱼类,但性情温和,行动迟缓,不善跳跃。
鲟鱼大部分为洄游性和半洄游性鱼类,又可分为“海-河洄游”和“江-河洄游”两种,半数为溯河洄游产卵鱼类。
如长江的中华鲟幼鱼降河下海生长,性成熟群体由浅海溯河到长江上游和金沙江下游繁殖。
鲟鱼对外界影响的反应迟钝。
养殖中除沿池壁和池底游动外,很少做剧烈活动,消耗在运动中的能量很少,因此,饲养过程中的饲料系数相对较低。
除中华鲟、达氏鳇、长江白鲟外,大部分鲟鱼品种为亚冷水性环境生存,能承受水温为0~30℃,不同种类略有不同。
鲟鱼生长最佳水温20~26℃之间,水温达到4℃时即开始摄食,水温l6℃以上时,摄食旺盛,低于7℃或高于26℃时,食欲减退,生长减慢,超过30℃摄食停止,以后逐渐衰弱而死亡。
对溶解氧要求:鲟鱼的耗氧率属于顺应型,即水环境溶解氧量高时,它的耗氧率也高;随着水中溶解氧的下降,其耗氧率也随之下降,一般水中溶解氧量应保持在6-8毫克/升,以保证顺利生长。
水质和pH值适应范围:鲟鱼的幼鱼(一般一龄以上)对水环境的适应能力很强,抗病能力也很强。
鱼苗阶段对水质要求很高,养殖应在高溶解氧、低有机物、清新流动的水体中进行。
pH一般7~9为宜。
盐度适应要求:自由来往于咸淡水域的鲟鱼,不经先期过渡可直接放入4~5‰的含盐水中,5~10小时可增加到6~7‰,24~48小时后即可适应9~10‰的盐水。
食性:为肉食性鱼类,以水生昆虫、底栖动物及小鱼小虾为食,如甲壳动物、摇蚊类和毛翅目幼虫及水丝蚓等,还有一些高等植物的碎屑,藻类和泥沙中的有机质物。
在人工饲养环境下,经驯化的苗种及成鱼均摄食人工配合饵料。
鲟鱼的食物惯性很强,拒食不熟悉的食物。
如开始时是食用水蚤和水蚯蚓,转食配合饲料时要有一定的驯化时间。
生长特性:鲟鱼的生长速度比较快,通常孵出的水花,经过1个月左右的养殖即可达到7~10厘米,条件合适的情况下,人工饲养鱼苗2个月可达25g,且I龄后生长速度加快,当年早春放养10~15克重的鱼苗,经过9~10个月即可养殖成0.75~1千克的商品鱼。
我国主要养殖鲟鱼特性鲟鱼是大中型的经济鱼类,不但个体大,肉质鲜美,而且其卵子可做成名贵的鱼籽酱。
因此,鲟鱼不但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而且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前景十分诱人。
目前,鲟鱼的人工繁殖技术、营养需求和饲料等的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1、国内外鲟鱼养殖现状对于鲟鱼的资源及其增殖的研究,在国外已有100多年的历史,1869年前苏联学者已开始研究小体鲟的生物学及其繁殖。
到本世纪70年代前苏联已建鲟鱼繁殖场超过20余个,年产幼鲟达1亿尾以上,后美国、意大利、德国、法国及比利时等国家也相继强化欧洲鲟、杂交鲟等遗传工程研究及实行现代化养殖生产。
然而,近10年来随着工业化的高速发展带来的水污染,影响鲟鱼生存,1990年世界鲟鱼总产量约2万吨,至1993年后下降到1万吨。
在国内,我国的鲟鱼研究也有几十年的历史。
由于长江沿江的建闸筑坝,阻碍了中华鲟的调游和产卵,使这一种类涉临灭绝。
为对其进行保护,从50年代,我国的科学工作者开始对其生态及生物学方面展开研究,70年又开始人工繁殖及放流增殖,目前已建立起大规模的繁殖治工处。
目前,主要养殖品种有俄罗斯鲟,史氏鲟和匙吻鲟。
2、几种主要养殖鲟鱼的生物学特征(1)俄罗斯鲟外形特征:个体延长,呈妨锤形,体高为全长的12%-14%,头长为全长的17%-19%,吻长为全长的4%-6.5%,吻短而钝,略呈圆形。
触须4根,位于吻端与口之间,更近吻端。
须上无伞形纤毛,口小、横裂、较突出,下唇中央断开。
背鳍不分枝,鳍条27-51根,臀鳍不分枝,鳍条18-33根。
体色背部灰黑色、浅绿色、墨绿色,体侧灰褐色,腹部灰色或柠檬黄色。
幼鱼背部呈兰色,腹部白色。
生态习性:俄罗斯鲟主要分布在里海、亚速海和黑海,以及流入该海域的河流。
除洄游种群外部分是终生在淡水生活的定栖性种群。
食性:底栖软体动物,虾、蟹等甲壳类及鱼类。
幼鱼以糠虾,摇蚊幼虫为食,雌鱼生长快于雄鱼。
繁殖:雌鱼性成熟多在12-16龄,重14-18kg,雄鱼性成熟11-13龄。
有关鲟鱼高效养殖技术
鲟鱼属于底层冷水性鱼类,栖息在水质清澈,底质为沙砾的水域中。
喜弱光,怕强光。
鲟鱼食性一般为肉食性或杂食性,幼鱼以浮游动物、底栖动物和水生昆虫为食;成鱼除底栖动物、水生昆虫外,还喜食小鱼小虾。
产自北美的匙吻鲟为浮游生物食性。
各种鲟鱼在养殖方法,尤其是成鱼养殖方法上无大区别,只是因品种不同,在幼鱼养殖过程中的饲料转化方面存在着难易程度的不同,至于生长速度的快慢,则主要取决于水质、水流、放养密度和饲料的优劣。
按鲟鱼不同生长阶段所具有的特点,可简单总结成以下两种养殖方法:
一、幼鱼养殖
1.流水养殖:可采用室外水泥地,使用流水养殖。
水泥地可以是圆形,也可以是正方形切去四角,这样池中的水流旋转无死角。
池底应为锥底形,坡度为1%~2%,排水口设在锥底部,再通过可调节高度的管道排水。
要保证洗刷水池时可以彻底排干池水。
池规格在9平方米以内,深度1米便可,池壁要光滑,以免刮伤鱼苗。
水池上应设遮荫网。
对于未开口的水花,水温应保持在18~20℃,水深0.6米左右,溶解氧不低于6毫克/升,流速不超过0.1米/秒。
放养密度初期为10000尾/立方米。
开口饵料可采用卤虫无节幼体、轮虫、小型枝角等,开口两天后可改喂剁碎的水蚯蚓和碎鱼虾。
要少量多次投喂,最初10~12次/天,1周后可改可8次/天。
鲟鱼喜弱光,灯光下摄食积极,故夜间必须投喂。
随
着鱼苗长大必须注意及时分池,这样可以减少幼鱼互噬的机会。
即鲟鱼(xún yú)(Sturgeon),古称鱏鱼(xún yú),体长0.5-7米。
鲟鱼是世界上现有淡水鱼类中体形大、寿命长、古老的一种鱼类,迄今已有2亿多年的历史,起源于亿万年前的时期,素有“水中熊猫”和“水中活化石”之称,系现存的古老生物种群。
鲟鱼以其奇特的体形而被作为观赏鱼饲养。
鲟鱼的头呈犁形,口下位,尾歪形,体背5行骨板。
其幼鱼与成鱼均具观赏价值,其中施氏鲟(分布于黑龙江)自人工繁殖成功后,其幼鱼已正式作为进行人工饲养。
多数种的常见个体都在几十公斤至数百公斤,最大个体1600公斤,我国最大个体600公斤。
一、鲟鱼的种类与生态特性:由于过度捕捞、水质污染和兴修水坝等人为原因,鲟鱼资源遭到极度破坏,大多数种类处于濒危状态。
目前所有的鲟鱼种类都已于1997年被列为国际濒危动植物物种贸易公约(CITES)的保护物种。
多数野生鲟鱼属于洄游性鱼类,其生命的大部分时间是在海洋中度过的,产卵时才回到大河流中。
现有的人工养殖鲟种多为陆封或半陆封型,可长期在淡水中生长,同时也可在盐度为15%的水中生长。
鲟鱼的寿命是鱼类中最长的,可达200多年。
其性成熟所需时间也较长,在天然水域中雌鱼需10年-18年,雄鱼需6年-12年。
多数种类并非每年产卵,而是间隔2年-4年。
故鲟鱼资源在遭到破坏后,恢复难度极大。
同龄个体,雌鱼一般较雄鱼要大。
最大的个体长度达8米,重1.2吨。
多数鲟鱼属于底层冷水性鱼类,栖息在水质清澈,底质为沙砾的水域中。
喜弱光,怕强光。
鲟鱼食性一般为肉食性或杂食性,幼鱼以浮游动物、底栖动物和水生昆虫为食;成鱼除底栖动物、水生昆虫外,还喜食小鱼小虾。
产自北美的匙吻鲟为浮游生物食性。
二、主要养殖品种及水质要求:目前世界上已进行人工繁殖驯养的种类主要有俄罗斯鲟、西伯利亚鲟、闪光鲟、小体鲟、欧洲鲟、达氏鲟、中华鲟以及西伯利亚X小体鲟等10多个杂交种。
在欧洲各国和美国,由于早已意识到保护资源的重要性,对鲟鱼的生物学研究和人工催产人工孵化率等研究已有多年,并成功地开发出适应性强、生长快的几个杂交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