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 格式:ppt
- 大小:3.93 MB
- 文档页数:35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形成【知识体系】水平运动垂直运动风化侵蚀搬运堆积火山形成组成:火山口、火山锥断块山概念组合:相对下降的岩体—谷地或低地相对上升的岩体—山岭或高地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对交通运输方式选择的影响:以公路为主对线路分布的影响:主要分布在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对延伸方向的影响:迂回前进,弯曲程度大,呈“之”字形河流侵蚀地貌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高原地区:聚落分布在河漫滩平原上,呈带状山区:聚落多分布在冲积扇、洪积扇和河漫滩平原上,呈条带状河流地貌的发育概念形成河流堆积地貌概念典型地貌:冲积平原外力作用作用方式地表形态的塑造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岩浆活动变质作用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内力作用能量来源:来自地球内部,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表现地壳运动山岳的形成类型褶皱山概念形态:背斜、向斜能量源一、单项选择下图是“某地地质剖面图”,读图回答下题:1.图中内外力作用发生的先后顺序依次是()A.褶皱、岩浆喷出、沉积、岩浆侵入、断裂B.断裂、褶皱、岩浆喷出、沉积、岩浆侵入C.岩浆喷出、褶皱、沉积、岩浆侵入、断裂D.褶皱、岩浆侵入、岩浆喷出、沉积、断裂下图中甲为某区域示意图,乙是甲中P地河谷及其附近的地质剖面图,P地河谷剖面的形成与地转偏向力的作用有关。
读图回答:2.河谷处的地质构造为A.向斜B.背斜C.断层D.裂隙2010年8月,“中国丹霞”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甲图为广东丹霞山地貌景观,图示山体主要是由红色砂砾岩构成。
乙图为地质循环示意图。
读图回答3-4题。
3.甲图中的岩石类型及其形成的地质作用对应于乙图中的A.b ①B.a ②C.e ③D.d ④4.有关甲图中岩石类型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①形成于比较湿热的气候环境②受高温高压变质形成③受流水的强烈侵蚀切割④经历了地壳的升降运动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分析材料一、材料二,根据所学知识完成5~7题。
材料一气候是地貌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知识点1内力作用1 •能量来源:来自地球内部,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2 .表现形式:主要表现为________ 、岩浆活动和 _______ ■乍用。
3•影响: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得________ 。
4.地壳运动(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知识点2外力作用1. 概念:地球表面的风、流水、冰川、生物等也可以引起地表形态的变化。
2 •能量来源:地球外部,主要是 _______ 。
3. 表现形式⑴ 风化作用⑵ 侵蚀作用⑶ 搬运作用⑷ 堆积作用举例说明:以下地貌和对应的外力作用分别是:海蚀柱、海蚀崖:_______ ; 冰斗和角峰:________ ; 沙滩:____________ :新月形沙丘:_______ ; 黄土高原地貌:________ ;风蚀柱、风蚀蘑菇:_______ ;冲积扇(洪积扇):__________ 等等。
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使地表起伏状况趋向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知识点3岩石圈的物质循环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大类岩石:岩浆岩、、沉积岩。
2. 物质循环过程(1) 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基础物质:A、B 、C 岩浆。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循环环节:①外力作用、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重熔再生、④__________ < 技巧点拨:(1) ____________ 关键是判断岩浆和岩浆岩。
岩浆岩只能由岩浆直接冷却凝固而成,即只有一个箭头的就是___ 。
(2) ______ 是岩石转化的“起点”,也是三类岩石的“归宿”,即有三个箭头指向。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的重要知识点和记忆点一、重要知识点1.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定义:内力作用指来自地球内部的力(如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等)所起的作用。
-能量来源: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表现形式:地壳运动(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岩浆活动(火山喷发、侵入等)、变质作用。
-对地表的影响: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
2.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定义:外力作用指来自地球外部的力(如风化、侵蚀、搬运、堆积等)所起的作用。
-能量来源:主要来自太阳能,包括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等作用。
-对地表的影响:在内力作用的基础上,进一步塑造地表形态,使之更加丰富多彩。
3. 地表形态的类型-山地:由地壳运动产生的褶皱和断层形成,包括背斜山、向斜山、断块山等。
-盆地:地壳运动后形成的四周高中间低的地区,如渭河平原、汾河谷地等。
-谷地:由地壳运动产生的褶皱和断层形成的低洼地区,如向斜谷地。
-高原:海拔较高、地形起伏较小的地区,如青藏高原。
-平原:海拔较低、地形平坦的地区,如华北平原。
4. 地表形态的变化过程-冲积扇的形成:河流流出山口时,因地势趋于平缓、河道变开阔、水流速度减慢,河流搬运的砾石、泥沙在山麓地带堆积下来形成冲积扇。
-背斜和向斜的形成:地壳运动产生的挤压力使岩层弯曲变形,形成背斜和向斜。
背斜顶部受张力,岩石断裂破碎,易被侵蚀形成谷地;向斜槽部受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反而形成山地。
-断层山与断层谷地的形成:岩体断裂并沿断裂面相对上升形成断块山,如华山、庐山、泰山等;岩层断裂下陷形成地堑,流水堆积而成断层谷地,如渭河平原、汾河谷地等。
二、记忆点1. 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两种主要力量,它们共同作用使地表形态变得复杂多样。
2. 内力作用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外力作用则在内力作用的基础上进一步塑造地表形态。
3. 山地、盆地、谷地、高原和平原等地表形态的形成与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密切相关。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二节山岳的形成一、教学内容分析在整体上把握内、外力作用及岩石圈物质循环对地表形态变化影响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山岳的形成和发展来理解、掌握内力作用在地表形态的塑造方面的作用过程,以及地表形态对人类活动(交通运输)的影响。
该部分教材以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为例,具体解释了内部地貌的演化过程。
为了让学生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在褶皱山和断块山部分,教材先剖析了褶皱和断层的发育过程,然后具体介绍了褶皱山和断块山的形成过程。
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该部分还以交通运输为倒,分析了山岳对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影响。
课程标准中要求结合实侧.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力因素.并根据本地条件进行地质、地貌的野外观察。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了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山岳的形成,是上节所学内容的具体应用,教学时要注意与案例相结合,并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组织学生野外考察-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并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维课程目标1.知识与技能:以山岳为例.分析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了解褶皱、断层的概念,认识褶皱山、断块山的形成和基本形态特征;了解火山的形成、结构和规模;举例说明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典型山岳案例的分析及对当地典型地貌的实地考察、学习和探究,掌握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方法,提高自主学习和研究问题的能力。
通过分析山岳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进一步理解人地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案例分析和实例研究,激发学生学习地理、探究自然的兴趣和热情,通过对山岳影响人类生产生活的探究,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和人生观;培养学生运用综合的观点来分析常见的地表形态及其成因。
学习重点、难点:背斜、向斜的特征及其判别;地形倒置的成因;断层的特征及其形成的地貌;火山的形态特征;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二、教学思路设计本节课教学以山岳地貌演变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等知识系统为依据,以培养学生观察、实践、分析和归纳能力为目标.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一讲常见地貌类型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考情分析】考点常见地貌类型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课程标准 1.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2.运用示意图,说明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
3.结合实例,解释内力和外力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并说明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素养解读 1.区域认知:结合区域的地形、水文等地理特征,分析判断不同地区的主要地貌类型及分布规律。
认识不同地区内外力作用的差异及地貌景观差异。
2.综合思维:结合图文材料,从要素综合和时空综合的角度分析地貌景观的形成原因与形成过程。
结合内外力作用分析其地区地貌的成因,并描述其形成过程。
3.地理实践力:运用视频或野外观察地貌景观,能够识别相关地貌并能描述其景观特点。
绘制岩石圈物质循环图。
观察学校所在地的地貌景观,并分析其成因。
考情分布2023海南卷、2023湖南卷、2023北京卷、2023浙江卷、2023全国甲卷、2023全国乙卷、2023新课标、2023福建卷、2022河北卷、2022上海卷、2022天津卷、2022福建卷、2022海南卷、2022辽宁卷、2022江苏卷、2022山东卷、2022湖南卷、2022广东卷、2022浙江6月、2022全国甲卷、2022全国乙卷、2022浙江1月、2021海南卷、2021福建卷、2021辽宁卷、2021天津卷、2021河北卷、2021全国甲卷、2021浙江6月、2021河北卷、2020海南卷、2020江苏卷、2020天津卷、2020山东卷、2020浙江7月、2020新课标Ⅰ、2020新课标Ⅰ、2020浙江1月:内力作用、外力作用及其地貌;2023浙江1月、2022重庆卷、2022上海卷、2022北京卷、2022江苏卷、2021天津卷、2021北京卷、2021浙江1月、2020北京卷、2020江苏卷、2020天津卷、2019北京卷: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考题趋势塑造地表形态的内外力作用及其地貌,一直是高考的高频热点,一般难度较大,今年针对地质地貌的形成过程描述类综合题考查频率显著增加,称为近年高考的热点。
《地表形态的塑造》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地表形态的塑造》。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地表形态的塑造》是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的内容。
这一章在整个高中地理课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自然地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在教材编排上,本章首先介绍了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接着,详细阐述了常见的地质构造类型(褶皱、断层)及其与地表形态的关系,以及火山、地震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最后,探讨了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形成的各种地貌类型。
通过对这一章的学习,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地表形态形成和变化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地理综合思维和实践能力,同时也为后续学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打下基础。
二、学情分析本次授课的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在初中地理的学习中已经对一些常见的地形地貌有了初步的认识,但对于地表形态形成的内在机制和过程还缺乏系统的理解。
这个阶段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思维活跃,具备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然而,他们对于抽象的地理概念和原理的理解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通过直观的图像、实例和实验等方式来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说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和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学生能够识别常见的地质构造类型(褶皱、断层),并解释其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3)学生能够描述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形成的主要地貌类型。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图片、模型和实地考察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地理实践能力。
(2)通过分析地质构造图和地貌景观图,提高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3)通过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知识点总结[授课建议]1.内力作用能量来源水平运动垂直运动地壳运动方向平行于地表,使岩层发生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形地壳运动方向垂直于地表, 使岩层发生大规模的隆起和凹陷常形成高原、断块山及盆地和3.内力作用的意义4.外力作用能量来源5.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积1. 图解外力作用之间的关系风化使地表岩石由坚硬变得松动、破碎、易被侵蚀, 形成散落的碎屑, 在搬运过程中不断发生堆积, 结果使下层的碎屑物质被压紧、固结形成新的岩石。
新的岩石出露地表后再次发生上述过程, 如右图所示:2. 外力作用影响因素的分析方法分析某一地区的主要外力作用类型, 往往可以综合许多因素。
(1)气候因素: 主要从气温与降水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①干旱、半干旱地区: 昼夜温差大、降水少。
外力作用主要表现为风化作用和风力侵蚀、搬运、沉积作用。
②湿润地区: 降水丰富、地表径流量大, 主要表现为流水侵蚀、搬运、沉积作用。
(2)地质地貌因素:主要分析基岩和地势两个方面的影响。
石灰岩地区, 由于岩石微溶于水, 故外力作用往往表现为流水侵蚀、溶蚀作用;地势较高的地区往往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作用;地势较低的地区往往表现为沉积和固结成岩作用;地势差异较大的地区往往表现为流水的侵蚀作用。
(3)生物因素: 主要分析植被覆盖率高低的影响。
植被覆盖率低的地区, 往往以侵蚀、搬运作用为主;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 生物风化作用显著。
3. 风化作用与风力作用的区别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 在温度、水以及生物等的影响下, 发生崩解和破碎等破坏作用, 叫做风化作用。
风化作用与风无关, 而风力作用则是指风的侵蚀、搬运、堆积等作用, 故风化作用与风力作用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深度探究]1. 分析流水堆积地貌、风力堆积地貌与冰川堆积地貌的差异。
提示: (1)从地表形态上看: 流水堆积地貌和风力堆积地貌总体比较平坦, 而冰川堆积地貌多呈波状起伏。
(2)从堆积物质上看:流水堆积和风力堆积的物质分选性较好, 冰川堆积物则大小混杂在一起, 无分选性。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一讲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一、内力作用1.能量来源:主要是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2.表现形式及其影响表现形式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地壳运动 水平运动形成绵长的断裂带和巨大的褶皱山系 垂直运动引起地势的起伏变化和海陆变迁 岩浆活动 岩浆只有喷出地表才能直接影响地表形态变质作用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二、外力作用1.能量来源:主要是太阳辐射能。
2.表现形式及作用 表现 因素作用结果风化作用温度、水、生物使岩石发生崩解、破碎;为其他外力作用创造条件总的趋势是使地表起伏状况趋于平缓侵蚀作用水、冰川、空气等对地表岩石及其风化产物进行破坏;常使被侵蚀掉的物质离开原地,并在原地形成侵蚀地貌搬运作用 风、流水、冰川等 移动风化或侵蚀的产物;为堆积地貌的发育输送大量物质 堆积作用外力减弱或遇到障碍物被搬运的物质堆积下来[温馨提示]风化作用与风力作用的区别在温度、水以及生物等的影响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经常遭到破坏,形成许多松散物质,这种作用叫风化作用。
风化作用与风力无关。
而风力作用则是指风的侵蚀、搬运、堆积等作用,二者完全是不同概念。
三、岩石圈的物质循环1.岩石的分类:A是岩浆岩;B是沉积岩(或变质岩);C是变质岩(或沉积岩)。
2.地质作用:①冷却凝固;②外力作用(或变质作用);③变质作用(或外力作用);④重熔再生。
一、知识联系串一串二、核心问题想一想1.内力作用的表现有哪些形式?对地表形态产生怎样的影响?2.外力作用的表现有哪些形式?对地表形态产生怎样的影响?3.三大类岩石的性质和特点是什么?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以考纲为纲| 1.地壳物质循环;2.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以真题为范| 深挖考题内涵·把握命题精髓[考题精妙] [典例](2017·全国卷Ⅱ)洪积扇是河流、沟谷的洪水流[命题出发点]贺兰贺兰山东麓洪积扇集中连片分布的主要原因是贺兰B.岩石裸露河流、沟谷众多D.降水集中与其他洪积扇相比,甲地洪积扇堆积物中砾石较少的考点(一)内力作用对地表的影响[学法:练全悟透·快速通关][题点全练]题点1地壳运动与地貌形成1.桌状山是顶平似桌面、四周被陡崖围限的方形山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