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肇庆市实验中学高中语文人教版先秦诸子选读:第一单元 第2课 当仁不让于师
- 格式:doc
- 大小:42.00 KB
- 文档页数:4
二、当仁,不让于师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喟.(kuì)然 瞻.(zhān)之 莞.(wǎn)尔 偃.(yǎn) 一箪.(dān)食 哂.(shěn)之 铿.(kēnɡ)尔 舞雩.(yú) 牖.(yǒu) 哭之恸.(tòn ɡ) 绥.(suí)之斯来 以俟.(sì)君子 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1.一言以为不知(“知”,通“智”,聪明,智慧)2.道之斯行(“道”,通“导”)3.子路不说(“说”,通“悦”)4.夫子矢之曰(“矢”,通“誓”)5.毋吾以也(“以”,通“已”,停止)6.鼓瑟希,铿尔(“希”,通“稀”)7.莫春者,春服既成(“莫”,同“暮”)8.唯求则非邦也与(“与”,通“欤”)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1.知⎩⎨⎧多见其不知.量也(知道,了解,动词)君子一言以为知.(智慧,名词) 2.是⎩⎨⎧偃之言是.也(正确,形容词)是.鲁孔丘与(这,代词) 3.伤⎩⎨⎧其何伤.于日月乎(损伤,动词)何伤.乎(妨碍,动词)伤.春之作(哀痛,悲伤,动词)4.其⎩⎪⎨⎪⎧其.生也荣,其死也哀(他,代词)人不堪其.忧(这种,代词)如其.礼乐(那,代词)亦各言其.志也(自己的,代词)尔其.毋忘乃父之志(祈使语气,一定,副词) 5.于⎩⎪⎨⎪⎧仲尼岂贤于.子乎(比,介词)当仁,不让于.师(对于,介词)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在,介词)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被,介词)6.为⎩⎪⎨⎪⎧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为了,介词)为.国以礼(治理,动词)二三子以我为.隐乎(是,动词)天将以夫子为.木铎(作为,动词)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做,动词) 第4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1.前言..戏之耳 古义:前面的话。
今义:写在一本书或文章前面的话。
2.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古义:地位低的人。
今义:指人格卑下的人。
第5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1.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名词用作动词,攀着梯子) 2.闻弦歌.之声(名词用作动词,唱歌) 3.风.乎舞雩(名词用作动词,吹风) 4.如会同,端章甫...(端,名词用作动词,穿上礼服;章甫,名词用作动词,戴上礼帽)5.异乎三子者之撰.(动词用作名词,陈述)6.所谓立.之斯立(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立) 7.噫!天丧.予(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丧) 8.博.我以文(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知识广博) 9.赤也为之小.(形容词作名词,小相) 第6步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多留意1.他人之贤者,丘陵也。
《当仁,不让于师》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本节重要字词和其他相关文言知识,进一步提升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孔子作为万事师表的风范、人格魅力。
3、了解孔门弟子对老师的态度、孔子在弟子心中的地位。
教学重点:1、积累重要字词,丰富自身语库。
2、孔子与弟子间的相互态度、深厚感情。
教学难点:对孔子在道德、学问诸境界的概括、评价。
教学方法:诵读法、自主与合作结合法。
课时安排:2 —3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作为学生,一年到头几乎天天都要跟老师打交道。
相信大家都非常关注自己的老师。
大家应该也一定非常关心:孔子这位被誉为“万世师表”的人是怎样对待他的弟子的呢?孔子的弟子们又是怎样评价老师的呢?二、通读全文13章,把这些内容作一简单分类。
一)学生对老师的评价和推崇类:第1、2、3节。
二)孔子对学生的教导及孔子在生活中体现出的个性魅力:第4、5、6、7、8节。
三)孔子对弟子的评价和感情类:第9、10、11、12、13节。
三、学习第一部分“学生对老师的评价和推崇类”。
1、自读第1、2则,结合注释,自行疏通。
(1)重要实词:毁、逾、伤、知、阶、邦家。
(2)虚词及若干句式的翻译:无以为也(无以:犹言“无用”,不要。
“以”不易作确解,就不必解释了。
)其何伤于日月乎?仲尼岂贤于子乎(于:比)如之何其可及也(如之:像这样,或不译。
其:副词,加强语气,无实义。
)(3)评价:第1则是子贡捍卫孔子之言。
有两个方面:一是把一般贤者和孔子作比较,用比喻的方式,说明出类拔萃的才德,是常人不可及的,以及对孔子无限敬仰的感情;一是批评叔孙武叔是不自量的、无知的。
子贡的“日月”之比,把孔子推向了最高处,把孔子的影响力说到了极致。
似可说启发了朱熹“天不生仲尼,万古常如夜”的评价思路。
(诋毁其实是无能和妒忌的表现)第2则是当别人比较子贡和老师时,子贡的回答。
子贡先说一个人的言语是体现着一个人的认识水平和道德素养的,说话要慎重;然后把孔子比作高不可及的上天;接下来再说孔子为什么高不可及:如果孔子有邦或家之封,则孔子就可以大展宏图,他活着是人类的荣耀,他逝世则人类永远哀恸。
二、当仁,不让于师情感和理智人是情感动物,也是理智动物,二者不可缺一。
在人类一切事业中,情感都是原动力,而理智则有时是制动器,有时是执行者。
或者说,情感提供原材料,理智则做出取舍,进行加工。
世上决不存在单凭理智就能够成就的事业。
所以,无论哪一领域的天才,都必是具有某种强烈情感的人。
区别只在于,由于理智加工程度和方式的不同,对那作为原材料的情感,我们从其产品上或者容易认出,或者不容易认出罢了。
情感和理智是一对合作伙伴,如同一切合作伙伴一样,它们之间可能发生冲突。
有几种不同情况:其一,两者都弱,冲突也就弱,其表现是平庸。
其二,双方力量对比悬殊,情感强烈而理智薄弱,或理智发达而情感贫乏。
在这两种情形下,冲突都不会严重,因为一方稳占支配地位。
这样的人可能一事无成,也可能成为杰出的偏才。
其三,两者皆强,因而冲突异常激烈。
然而,倘若深邃的理智终于能驾驭磅礴的情感,从最激烈的冲突中便能产生最伟大的成就。
这就是大天才的情形。
三人行,必有我师。
——《论语·述而》赏读:三人同行,其中一定有可做我老师的。
孔子在这里强调的是,每个人的身上都会有长处值得学习,而短处又可引以借鉴。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范仲淹《岳阳楼记》赏读: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表现的是一种豁达淡然的心灵境界。
1.通假字①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________________②道.之斯行________________③子路不说.________________④夫子矢.之曰________________⑤毋吾以.也________________⑥鼓瑟希.,铿尔________________⑦莫.春者,春服既成________________⑧唯求则非邦也与.________________答案 ①“知”通“智”,聪明、智慧 ②“道”通“导”,引导③“说”通“悦”,高兴 ④“矢”通“誓”,发誓 ⑤“以”通“已”,停止⑥“希”通“稀”,稀疏 ⑦“莫”同“暮”,晚 ⑧“与”同“欤”,吗2.一词多义①绝⎩⎪⎨⎪⎧ 人虽欲自绝.不如早与之绝.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抢呼欲绝.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②弥⎩⎪⎨⎪⎧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弥.天大罪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敢拜子之弥.缝敝邑,寡君有望矣③莫⎩⎪⎨⎪⎧莫.春者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莫.须有④疾⎩⎪⎨⎪⎧ 伯牛有疾. 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⑤为⎩⎪⎨⎪⎧ 为.国以礼 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吾属今为.之虏矣 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⑥其⎩⎪⎨⎪⎧ 其.生也荣,其死也哀 人不堪其.忧 如其.礼乐 亦各言其.志也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答案 ①断绝/绝交/停止/绝命/横渡/陡峭的 ②越发、更加/满/整/弥补 ③同“暮”/没有(谁)/表否定,不/表测度,或许 ④病、重病、恶疾/忧患/痛心/强、猛烈/锐利⑤治理/作为/做/给、替/因为/被/句末语气词,表反问 ⑥代词,他/代词,那样的/代词,那/代词,自己的/语气副词,表祈使语气3.词类活用(1)名词的活用名词作动词①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________________ ②闻弦歌.之声________________ ③如会同,端.章甫________________ ④异乎三子者之撰.________________ ⑤风.乎舞雩________________ (2)形容词的活用形容词的使动用法⑥博.我以文________________形容词作名词⑦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攀着梯子②唱歌③穿上礼服④陈述⑤吹风⑥使……广博⑦小相4.文言句式①他人之贤者,丘陵也________________②可使有勇,且知方也________________③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________________④小人学道则易使也________________⑤如之何其可及也________________⑥不吾知也________________⑦贤哉,回也________________⑧仲尼岂贤于子乎________________⑨博我以文,约我以礼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判断句②省略句,“使”后省略宾语“之”③省略句,“舍瑟”前省略主语“曾点”④被动句⑤宾语前置句⑥宾语前置句⑦主谓倒装句⑧状语后置句⑨状语后置句5.文白对照叔孙武叔毁仲尼。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宣读》第一单元第二课《当仁,不让于师》教学设计[教学说明]《当仁,不让于师》是高中新课改选修教材《先秦诸子选读》读本中,节选自《论语》的一篇。
其中本节所选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非常奇妙。
子贡,颜回赞美孔子的话,简直是称颂人品学问的典范之语。
千百年来很难再见到更精彩的说法了。
子贡赞誉他,说他的才德是不可逾越的日月;说他不可及,就好比天空不能踩着梯子上去一样。
颜回赞誉他,说“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尽管弟子们极端尊崇孔子,但他生活在弟子当中,最难能可贵的一点是平等。
在人格方面从未凌驾于弟子之上。
弟子们只是从他日常生活的举手投足中,体验到了那种实实在在的伟大。
语文教学应该尊重学生的自我阅读感受,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较多的开放性环节,把课堂还给学生。
让问题真正从学生中来,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得到解决,让学生感悟孔子的教育思想。
教学时间:一个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先来做一个游戏,现在请三位同学上讲台来,他们手上各有一个成语,但是他们只说出成语的意思,大家来猜猜是哪个成语。
(1)因材施教:针对学习的人的能力,性格,志趣等具体情况施行不同的教育。
(2)循循善诱:善于有步骤地引导别人学习。
(3)当仁不让:泛指遇到应该做的事,积极主动去做,不退让。
1、大家都把成语猜出来了,这很好。
下面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这些成语都出自哪呢?明确:《论语》。
2、请学生说说《论语》。
(懂多少说多少)明确:《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
3、提起《论语》我们想到了哪位重要人物?明确:孔子。
4、请学生介绍孔子。
(师生共建孔子档案)明确:孔子,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思想核心是“仁”,政治上主张礼治。
教育思想主要有: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当仁不让、有教无类、教学相长、诲人不倦等。
二、采用梳理探究的方法品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第一次读)1、品读方法:(1)划(划人名、划官名、划地点等)(2)看注释(3)想(多想一想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理顺文章结构。
二、当仁,不让于师孔子和儒家特别重视师生关系的和谐,强调师道尊严,学生不可违背老师。
这是在一般情况下。
但是,在仁德面前,即使是老师,也不谦让。
这是把实现仁德摆在了第一位,仁是衡量一切是非善恶的最高准则。
课内素材亲其师,信其道本课节选的这几章都是围绕孔子和弟子们的关系展开的,从选文中可以看出,孔子是凭着自己的学识和德行赢得了弟子们的敬爱,孔子和弟子们相处,不以师道尊严自居,而是平等对待弟子们,而且对弟子们充满了关爱。
由于孔子悉心地教导、诚挚地关怀,以及他渊博的学识和高尚的品德,学生们尊敬他、爱戴他。
他得了病,子路为他祈祷(见《述而》)。
叔孙武叔等人诋毁他,子贡坚决为他辩护。
孔子死后,学生们为他守墓三年,子贡守墓六年,才挥泪而去。
更重要的是,学生们谨记老师的教诲,终生实践着他的思想,传播着他的思想,从而形成了中国最重要的学说——儒学,使孔子的思想光照千秋,使孔子名垂万代。
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我们有良好的师承传统。
但在当今时代,也出现了许多师生之间的不和谐现象。
其实,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教师,爱生如子、放下架子、尊重学生,树立人文主义教育观,建立亦师亦友的新型的师生关系,经常表扬与鼓励学生,那么学生就一定会“亲其师,信其道”。
运用角度兼容并蓄,鼓励个性。
西哲有言“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人也一样,不同生活经历和文化背景的人具有不同的性格气质、兴趣爱好和理想操守,作为教书育人的老师在评价考查学生时,切不可以己度人,千人一面,千部一腔,更不可死抠条条框框,对学生求全责备,要有一种兼容并蓄、百川纳海的恢宏气度,尊重学生丰富多彩的个性特征,接纳并理解种种个性差异,通过科学引导促使学生的个性朝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孔子就是这样教育学生的。
四个学生,可以说有四种理想,子路以勇治国,冉有以富治国,公西赤以礼治国,曾皙以美治国,这些想法不完全吻合孔子的理想标准,但孔子没有对他们进行简单的肯定或否定,更不根据自己预设的标准或偏私喜好来评判学生,而是宽容接纳,积极肯定,并给予赞扬、鼓励。
《当仁,不让于师》课堂作业一、夯实双基1.下列加点的词语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绥.(suí)之喟.(wèi)然卓.(zhuó)尔诲.(huì)人B.莞.(wǎn)尔箪.(dān)食瓢.(piáo)饮曾皙.(xī)C.侍(shì)坐饥馑.(jǐn)哂.(xī)之以俟.(sì)D.舞雩.(yú) 户牖.(yǒu哭恸.(dònɡ) 铿.(kēnɡ)尔2.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组是( )①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
②夫子矢之曰。
③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④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⑤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⑥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
⑦莫春者,春服既成⑧唯求则非邦也与?⑨其人也而有斯疾也!A.①②⑤ B.③④⑥ C.⑦⑧⑨D.③⑤⑨3.下列句子中的“尔”字,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如有所立卓尔②夫子莞尔而笑③吾无隐乎尔④以吾一日长乎尔⑤如或知尔,则何以哉⑥子路率尔而对⑦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⑧作计乃尔立A.①③⑥/②④⑤/⑦⑧B.①②④⑥/③⑤/⑦⑧C.①②⑥/③④⑤/⑦⑧D.①②⑥⑦/③④⑤/⑧4.选出下面四句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两句( )A.方六七十,如.五六十B.如.或知尔,则何以哉C.如.其礼乐,以俟君子D.宗庙之事,如.会同5.选出与“今齐地方千里”的“方”的意义相同的一项( )A.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B.方.六七十,如五六十C.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D.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6.与例句“千乘之国”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摄乎大国之间 B.加之以师旅。
C.夫子哂之。
D.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与例句中加点的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可使足.民。
A.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
B.敌人远.我,欲以火器困我也。
C.稍稍宾客..当年万户侯。
《当仁,不让于师》课堂作业
一、夯实双基
1.下列加点的词语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绥.(suí)之喟.(wèi)然卓.(zhuó)尔诲.(huì)人
B.莞.(wǎn)尔箪.(dān)食瓢.(piáo)饮曾皙.(xī)
C.侍(shì)坐饥馑.(jǐn)哂.(xī)之以俟.(sì)
D.舞雩.(yú) 户牖.(yǒu哭恸.(dònɡ) 铿.(kēnɡ)尔
2.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组是( )
①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
②夫子矢之曰。
③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④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⑤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⑥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
⑦莫春者,春服既成⑧唯求则非邦也与?⑨其人也而有斯疾也!
A.①②⑤ B.③④⑥ C.⑦⑧⑨D.③⑤⑨
3.下列句子中的“尔”字,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如有所立卓尔②夫子莞尔而笑③吾无隐乎尔④以吾一日长乎尔⑤如或知尔,则何以哉⑥子路率尔而对⑦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⑧作计乃尔立A.①③⑥/②④⑤/⑦⑧B.①②④⑥/③⑤/⑦⑧
C.①②⑥/③④⑤/⑦⑧D.①②⑥⑦/③④⑤/⑧
4.选出下面四句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两句( )
A.方六七十,如.五六十B.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C.如.其礼乐,以俟君子D.宗庙之事,如.会同
5.选出与“今齐地方千里”的“方”的意义相同的一项( )
A.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B.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C.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D.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
6.与例句“千乘之国”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摄乎大国之间 B.加之以师旅。
C.夫子哂之。
D.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与例句中加点的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可使足.民。
A.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
B.敌人远.我,欲以火器困我也。
C.稍稍宾客
..当年万户侯。
..其父 D.粪土
8.对选文10一节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子路“率尔而对曰”,表明子路率直自信,勇于任事的性格
B.对冉求的回答,孔子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认为他也是讲的治理国家的大事
C.孔子对曾皙的回答,喟然长叹,欣喜、自慰、赞赏之情溢于言表
D.对四个弟子的回答,孔子很是满意,但对子路的不“知方”大为不满。
二、文本精品
阅读下文,完成9~12题。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
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9.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的一项是( )
A.愿为小相
..焉(诸侯祭祀或会盟、朝见天子时,替国君主持赞礼和司仪的官。
) 鼓瑟希.(稀疏)
B.春服
..五六人(成年人,20岁以上的人,古时男子20岁行..既成(指夹衣或单衫) 冠者
冠礼,就是成人了。
)
C.童子
..六七人(少年,不到20岁的人) 咏.而归(唱歌)
D.吾与.点也(介词,和,同) 夫三子
..者之言何如?(三个孩子)
10.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端.章甫。
B.鼓.瑟希,铿尔。
C.孰能为之大.? D.左忠毅公从.数骑出,微行入古寺。
11.对下列各文言句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有什么受伤呢?不过是各自说说自己的志向啊!
B.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戴帽子的有五六个人,未戴帽子的有六七个人。
C.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治国要用礼,可是他(子路)的话毫不谦让。
D.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宗庙祭祀,诸侯会盟和共同朝见天子,不是诸侯又是谁呢?
12.选出下列对本段文字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 )
A.孔子对其弟子的教育循循善诱,于谈话中蕴涵丰富哲理。
B.从在文中的表现看,子路是个轻率急躁的人。
C.孔子之所以赞许曾皙的观点,是因为曾皙所谈论的不是政治。
D.冉有是孔子的一个性格比较谦逊的弟子。
《当仁,不让于师》课堂作业★答案★
1,【★答案★】B(A.喟:kuì,C.哂:shěn,D.恸:tònɡ)
2,【★答案★】D(①知通“智”,②矢通“誓”,④以通“已”,⑥希通“稀”,⑦莫通“暮”,⑧与通“欤”)
3,【★答案★】C(形容词词尾/代词“你”/代词“这样”)
4,【★答案★】AD(AD是或者,连词,B连词如果,C介词至于)
5,【★答案★】B(方圆:A方形,C指儒家伦理道德和学问,D副词,正)
6,【★答案★】A(都是“的”,BCD都是代词)
7,【★答案★】A(都是使动词,B形作动,CD都是意动用法)
8,【★答案★】D(“不满”不当)
9,【★答案★】D(与:赞成;三子:三个人)
10,【★答案★】D(ABC都是名词作动词用,D是使动用法)
11,【★答案★】 C
12,【★答案★】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