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经典研究1:张贤亮
- 格式:ppt
- 大小:2.48 MB
- 文档页数:29
品读张贤亮人文学院11涉外1班30号丁园园张贤亮,1936年12月生于南京,祖籍江苏盱眙。
早在50年代初读中学时即开始文学创作,1955年从北京移民到宁夏,先当农民后任教员。
1957年在“反右运动”中因发表诗歌《大风歌》被划为“右派分子”,押送农场“劳动改造”长达22年。
1979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平反恢复名誉,重新执笔后创作小说、散文、评论、电影剧本,成为中国当代重要作家之一。
研究张贤亮,首先应注意到他的青年时期的经历。
在被打成“右派”之前,他是以一个很有才气的青年诗人的形象在文坛上崭露头角的。
他在 1957年4月7日写给《延河》编辑部的信中,以一种直率的年青人的激烈和自信宣称:“我要做诗人,我不把自己在一个伟大的时代里的感受去感染别人,不以我胸中的火焰去点燃下一代的火炬,这是一种罪恶,同时,我有信心,我有可能,况且我已经自觉地挑起了这个担子……。
”这里,我们看到青年张贤亮对人生的奋进和在文学上的宏大抱负。
在他当时发表的《夜》、《在收工后唱的歌》、《在傍晚唱山歌》、《大风歌》等抒情诗中,也显露出他感情炽热、富有浪漫色彩和幻想等诗人的气质。
随即因《大风歌》罹难,这无疑使他神经上受到巨大的震撼,这使他的精神气质又渗进了一种悲剧色彩,一种愤激、悲怆的孤独感。
如同他自己所说:“心灵的深处总有一个孤独感的内核”。
在近二十年的生活磨难中,他从生活的底层汲取了酸甜苦辣毕备的人生经验(包括接受大西北的自然环境和劳动人民的熏陶),并阅读了大量马克思主义的著作,这又使他的精神气质中融进了一种对人生的哲学沉思。
正是上述种种因素。
对他作品的艺术氛围,感情基调,语言色彩等起着重要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形成他那雄健、深沉、凝重并富有哲理性思辨色彩的艺术风格。
在张贤亮的自叙传小说中,有一个贯穿始终的、以自身经历为原型的“自我”形象。
本文主要从自我生存的角度由内到外、较为全面地剖析“自我”形象。
具体说,是从自我生存的精神分析、自我生存的外部形态、自我生存的艺术呈现方式三个方面分析张贤亮的“自我”形象以及他的自叙传小说。
中国当代文学经典研究课程考查“凤凰涅槃”——谈谈《绿化树》中男主人公的蜕变内容摘要:张贤亮作为一位从炼狱里走出来的作家,灾难深重的时代在他身上烙上了无法抹去的裂痕。
无尽的苦难与伤痛只得寄托于笔下的人物。
本文从人性的堕落、忏悔与辩护、人格的升华三个方面论析张贤亮代表作《绿化树》中男主人公章永璘的蜕变过程,倾听作者坦露他苦难历程中的思想阵痛和感情震颤,剖露落难知识分子的思想变迁。
关键词:张贤亮人性的堕落忏悔与辩护人格的升华Abstract: Zhang Xiang Liang as a walk out from the purgatory of writers, disaster-ridden era in branded him an indelible cracks. Endless suffering and pain only in the hands of pen figure. I am ready to fall from humanity, confession and defense, the sublimation of personality three aspects to talk about the sublimation of Zhang Xian Liang ‘s masterpiece "Green Tree" chapter in the hero's metamorphosis Yong Lin, listen to the suffering of the course candidly reveal his thoughts and feelings of pain tremor, witness in trouble aristocratic intellectuals change.Key words: Zhang Xian Liang The Fall of Humanity Confession and defense The sublimation of personality海涅:“世界破碎了,并在诗人身上留下裂痕。
从受难者到启蒙者 ——张贤亮“伤痕小说”论 张 欣新时期,张贤亮是以一个受难者的身份重返文坛并开始小说创作的。
他22年的苦难遭遇引人同情,传奇的身世与经历也对读者具有吸引力,这些因素共同促成了他早期“伤痕小说”真实、凝重而又不乏温情的沉郁风格。
这以《邢老汉和狗的故事》《灵与肉》等作品最为明显。
他的作品深刻批判了血统论,书写了饥饿与苦难的历史记忆,深刻反映出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问题,展示出知识分子内心深处的矛盾与痛苦,批判政治苦难与反思阴暗历史的勇气,与“伤痕文学”具有相同的精神诉求。
因而,他被一些文学评论家简单地看作“伤痕文学”的代表作家。
其实,张贤亮的小说美学风格与一般意义上的“伤痕文学”有很大的不同,如果说张贤亮的小说是所谓“伤痕文学”的话,那么也只能限于他重返文坛之初一两年时间内的创作,而不能涵盖他在20世纪80年代后的整个文学创作道路。
他的作品丰富和发展了新时期“伤痕文学”的书写内容,较早地实现了从“伤痕文学”向“反思文学”的精神超越。
早期伤痕小说创作之时,张贤亮用传统的现实主义手法将自己的真实感情与人生经历投射到主人公身上,借作品中的人物来抒发他的苦闷与无助。
张贤亮在作品中多次谈到他经受的各种苦难与所见所闻,他是以一个受难者139的口吻来叙述这些催人泪下的感人故事的。
因此,他小说中的故事情节就显得格外真实,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从“反右”一直延续到“文革”的极左政治让张贤亮的诗人梦破碎了,他的青春岁月也在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蹉跎。
母亲去世,他不能在堂前尽孝,由此产生的自责和愧疚之情缠绕、折磨着他,作家心底的伤痛之深是可想而知的。
这不但是他个人的不幸,也是整整一代人的悲剧。
因此,“伤痕文学”的出现有其合理性与必然性,它是从创伤性的心理积淀中追寻导致创伤的社会历史生活的根由。
批评家在肯定这些小说政治立场的前提下,对张贤亮早期伤痕小说的艺术得失进行了客观的评价。
例如,有评论家指出,“由于张贤亮同志的创作敢于解放思想,也就敢于冲破长期来只能歌颂不许暴露这个老框框”“作者并非为暴露而暴露,而是通过暴露来激发人们对于‘四人帮’的仇恨,对于党的热爱和对于四个现代化的向往与责任感”。
中国当代新时期小说研究80题1.1977年11月《人民文学》发表了刘心武的短篇小说《班主任》才宣告了“左”倾文艺时代的结束,文学新时期的开始。
2.反思文学有茹志娟和她的《剪辑错了的故事》,张弦和他的《记忆》,鲁彦周和他的《犯人李铜钟的故事》,古华和他的《芙蓉镇》,陆文夫和他的《美食家》,李圆文和他的《月食》,王蒙和他的《蝴蝶》。
3.高晓声的著名“反思”小说有《漏斗户主》《陈奂生上城》(后来形成陈奂生系列)《李顺大造屋》。
4.察看改革文学初始阶段的情况我们大体上能看到这种“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的泛滥。
什么《改革者》,什么《故土》,什么《花园街5号》,什么《男人的风格》,几乎都有一个体制内诞生的英雄出来补天……5.张弦的小说《焐雪天》,它真实地描写了市场经济带来的畸形现象——中国特有的爆发户的诞生。
6.贾平凹取得《浮躁》的认识有一个过程,80年代初贾平凹曾热烈地歌颂过农村的改革。
《小月前本》里的门门,《鸡窝洼人家》里的禾禾,《正月腊月》里的王才普遍地具有活力,具有创造精神。
7.宗璞《蜗居》《泥沼中的头颅》等小说运用的怪诞变形的手法,湛容《减去十岁》采用荒诞手法。
8.王蒙先是在《春之声》《海的梦》《夜的眼》《蝴蝶》等小说里把西方意识流手法引入中国文坛,然后又在《买买提处长轶事》中让中国读者体验了“黑色幽默”所造成的特殊的审美情况。
9.冯骥才便是在叙述视角上进行探索的作家之一,他的《高女人和他的矮丈夫》让读者领略了一次旁观显示的魅力。
10.戴厚英在创作《人啊,人!》时,把旁观显示与主观抒情合二为一,也颇具特色。
11.老作家汪曾琪散淡从容的风俗叙事(《受戒》《大淖记事》就充分显示了小说的散文美。
12.新时期小说的形式探索不止于此,莫应丰《驼背的竹乡》,邓刚《迷人的海》对象征手法的运用,赵本夫《枯塘纪事》乔典运《乡醉》对反讽手法的运用也都独放异彩,可以说新时期小说的形式是多角度全方位的。
13.宗璞《我是谁》描写的是发生在文革中的一幕悲剧:女植物学家韦弥。
张贤亮:文坛传奇,时代注脚作者:汤锦花来源:《求学·高分作文版》2015年第02期张贤亮对当代文学的意义,无须赘言,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他的名作就为几代人所熟知。
张贤亮说:“我好像从来就没有成熟过,也没有老过,也没有幼稚过。
什么青春期,什么中年危机,这些词对我来说都很陌生。
”在张贤亮逝世后,他在文坛的价值以及他对其他领域的贡献更值得我们探讨。
【作家路·一生传奇】他是80年代影响了一代人的重要作家,对整个新时期文学来说,张贤亮都占有重要的位置,尤其是对80年代的中国,他的作品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北京大学教授张颐武T素材一对写作的坚持张贤亮19岁便开始发表作品,却因为诗歌《大风歌》被强制“劳改”22年之久。
在这22年间张贤亮并没有放纵自己颓废,他反复啃读《资本论》,与穷苦人民的亲身接触中积累了不少写作题材。
1978年,被平反后的第二年他便创作了《绿化树》,并因此一举成名。
此后他迎来了写作的“井喷期”。
即使转行做商人,张贤亮也没有因为繁忙的工作放弃写作。
素材点拨:出名前,写作的路再曲折、再狭窄张贤亮都在坚持;成功后,张贤亮没有把成功当作终点,而是在成功的路上坚定前行。
T素材二敢为人先在大陆文坛,张贤亮是当之无愧的拓荒者:他是第一个写城市改革、第一个写中学生早恋、第一个写知识分子的没落感、第一个写关于男欢女爱的小说,也是第一个写“无厘头”闹剧的作家。
特立独行的文风,标新立异的主题,毫不掩饰地披露人性,张贤亮的写作手法让很多传统作家觉得不堪入眼,但张贤亮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写作想法。
素材点拨:有评论家说:“没有张贤亮的作品,中国作家大概到现在还不敢理直气壮地谈情说爱。
”张贤亮的这许多“第一个”是他敢为人先,勇于在文学创作上开辟新道路的证明。
在这条文学拓荒的路上,虽荆棘遍布,张贤亮却始终不曾退缩。
T素材三慧眼识才2002年,书法家牛尔惠到宁夏西部影视城应聘做苦力,张贤亮却认为他是奇才,专门为他修建了工作室。
中国式的女人——论张贤亮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摘要:张贤亮在1985年之前的小说中塑造了众多女性形象。
这一系列的女性人物身上呈现出母性的宽爱、妻性的温柔、刚性的叛逆以及对男性的依附等性格特征。
这些复杂的性格包含着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具有很强的思考性以及很大的思考空间。
通过这些女性人物形象我们可以看到,作家在情感与理性的碰撞中对人性的思考,也体现了他的妇女观。
现实生活当中的作家,曾一度对女性有着不同的看法,当人生饱含沧桑的时候却又有了另外一种特别的看法,但这种多种性格的女性又不得不让他在赞美的同时又多了一份思考。
关键词:张贤亮小说;女性形象;母性;妻性;刚性;奴性Abstract: zhang xian liang created many female characters in the novel before 1985.The female figures in this series appear on the body the maternal love, the wife of the gentle, rigid rebelliousness and dependence on men's personality. These complex character contains rich cultural connotation, has the very strong thinking and a large space to think. Through these female characters we can see, the writer in the collision of emotion and reason in the thinking of human nature, but also embodies his view of women. The real life of the writer, once the female has a different view, when life is full of vicissitudes of yet another kind of particular views, but the multiple personalities of women had to let him in praise of the same and a more thought.Key Words; Mate mal ; wife;rigid;servile;influence前言:张贤亮的一生充满着历史沧桑感,经历了劳改监禁,下放劳动,然后又因一部《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小说使他家喻户晓,他大胆成为时代的弄潮儿——下海经商,却又因下海经商遭到不少的争议。
《新时期当代文学研究》考查试题班级————姓名————学号————一、阅读张贤亮的《邢老汉与狗的故事》,然后作答:1、分析小说表现出的有关“人性”的思考及浓郁的人道主义情怀。
(25分)文革给中国带来了空前深重的灾难,其中最大者莫过于极左政治路线统治下对人性和意识形态的戕害与摧残。
那个时代,人不再是人,而是被异化为“阶级斗争”的工具,完全失去了独立意志,人的价值便也无从谈起。
文革后,人们对于十年浩劫的痛苦回忆,对于历史的反思,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对于“人”的重新发现和重新认识。
而“呼唤人性”便是这一时期中国文学领域发出的最强音。
较为典型的是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呼唤人性”的表达。
张贤亮的《邢老汉和狗的故事》,就是通过小人物的悲惨命运对非人道的控诉,表达对人性复苏的强烈渴望,对那段历史的反思。
“当一个人已经不能在他的同类中寻求到友谊与关怀,而要把他的爱倾注到一条四足动物的身上时,他一定是经历了一段难言的痛苦和正在苦熬着不能忍受的孤独。
”这句话读来甚是心酸。
却也不争的告诉我们那段历史中人性的缺失。
小说只是截取了邢老汉一生中的几个片段,通过描写一位邻省的逃荒女,但由于她出身富农的政治的原因,二人无法结成夫妻,最后悄然地离开了他。
以及邢老汉在人间得不到生命感情的寄托,只好在狗身上寻求安慰。
而就是这么一点生活的乐趣,在“打狗运动”中也随着黄狗的被枪杀而被彻底打破了。
终于,邢老汉在孤独与寂寞中郁郁死去。
这样的命运遭际,却生动地展示了极左政治路线肆虐下底层人民的精神生活的惨痛,这正是作家以对劳动者朴素原始的心灵感受,来观照和描述他们的遭遇,并且寄予了深切的人道同情。
正如作家自己所说:“我的作品,……总是要告诉人们:‘那种不正常的政治生活再不要重复了,那些摧残心灵的悲剧不要再重演了,让劳动者之间的友谊、同情、爱恋、滋润着、温热着每一颗正直善良的心吧’”。
刑老汉的悲剧命运中,我们不能武断的将其归罪于人性的冷落。
小说里魏老汉撮合刑老汉的姻缘,魏队长在刑老汉找他说情的那个晚上一番无奈的同情……不难看出“人性本善”,尤其是在这些底层的劳动人民身上所表现出的淳朴的乡土情意和友谊,并没有被抹杀。
张贤亮小说文献综述学界在张贤亮的小说研究上已经取得很大成就,整个研究梯队包括了老、中、青几代学者。
这里综述一下研究的现状。
80 年代以来,对于张贤亮小说研究可以从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上进行分类描述:1.社会历史批评该批评方法在张贤亮小说研究中一直处于主流位置,可以说是代有其人。
代表性的批评家有丁玲、曾镇南、谢永旺、季红真、张志忠、郎业成等。
曾镇南高度评价了作家的精神气质和创作态度,并认为张贤亮的小说深沉而广泛地反映时代的生活风貌。
他将之1984 年前的小说创作分成两个创作阶段加以评论,指出其文章合为时而著的特征,并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眼光对张贤亮小说中的男、女人物性格进行分析,细致周详。
季红真指出,在张贤亮的创作中存在两个彼此参照的世界:一个是底层劳动者朴素、健康的情感世界,另一个是知识分子充满矛盾的精神世界,“这两部分人物彼此参照的命运,构成了张贤亮反思历史的两个基本视点”;同时指出作者的文化构成导致他的小说美学风格的欠缺。
她认为《河的子孙》和《肖尔布拉克》是张贤亮作品中最成功的两个中篇。
张志忠认为《河的子孙》塑造出比较成功的人物形象魏天贵,并对其的性格特征作了全面分析,提出作品中的人物性格和我们的民族精神的关联。
评论最后,张志忠觉得小说为了塑造完美的人物,有人为地弥合痕迹,这样“不仅违背了生活的真实,更破坏了作品‘缺陷美’的美学风格的一致性”。
此外,陈文坚、刘贻清、龙化龙、周致中、郎业成的文章值得一读。
1984 年后,伴随《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的发表,张贤亮的小说在文坛引起巨大轰动,对《绿化树》的研究一时学者云集,就人物形象、性描写等问题展开激烈争论。
胡畔率先指出,“《绿化树》对于知识分子的贬低显然是错误的,而其中有关苦难的种种教益的描写则主要是把握分寸不准确的问题。
这两方面的缺陷都表现出‘左’的影响或痕迹。
”胡畔写道:“《绿化树》没有回避当年的艰苦环境及其给人的精神带来的严重痛苦,同时力图用一种辩证的态度来看待这种苦难的得失。
80年代的文学拓荒者:张贤亮9月27日中午,作家张贤亮因病医治无效去世,享年78岁。
当这一消息在网上传播,引起了许多人对这位作家以及上世纪80年代的文学回忆。
浴火重生和王蒙等作家一样,张贤亮的文学生涯始于上世纪50年代,又因反右等原因沉默长达20余年,直至文革结束,才有机会重新走上文坛。
他们既是1949年后的文学新生代,却也是迅速沦落的“伤痕一代”,而在精力血与火的锤炼后,他们的新作品赢得了更有力的生命。
在上世纪80年代,张贤亮的《绿化树》《灵与肉》等作品畅销一时,影响了一代人。
张贤亮曾说:“我是中国第一个写饥饿的,第一个写城市改革的,第一个写中学生早恋的,第一个写劳改队的…….”中途止步张贤亮等上世纪80年代作家如同拓荒者,一边捂住尚未完全愈合的伤痕,一边在新时期文学荒地上播撒种子。
遗憾的是,张贤亮并没在文学道路上走得更远。
由性到人性,由人性而探索更为深刻的人的命运问题,这是许多文学作品获得不朽的重要原因。
虽然“伤痕文学”在那个时代起到了反思与刺激的作用,但在这之后,包括张贤亮等一些伤痕文学作家却没能继续以文学的探索,回应时代的精神渴望。
张贤亮的文学生命,犹如突然中止的壁钟,从此陷入了尴尬和沉默之中。
此后的各种文学荣誉与职务,都不过是对他此前文学创作的追认与加封。
华丽转身但在文学意外,张贤亮提供了文人从商的一个榜样。
他以另一种方式,投入了时代的洪流。
在上世纪90年代初,张贤亮基本上是弃文从商,创办了银川镇北堡西部影城。
张贤亮并不避讳自己的创作在上世纪90年代处于休眠状态,他称自己是“华丽的转身”,从文学跳入市场,用此前获得的70多万版税办起了影视城。
那会儿他在想,宁夏能搞什么第三产业?他想到了劳改时的南梁农场,那里的荒凉恰好适合拍电影,于是谢晋的《牧马人》、陈凯歌的《黄土地》,张艺谋的《红高粱》,冯小宁的《红河谷》,《大话西游》《新龙门客栈》等作品也是在那里拍摄的。
这个地方几乎成了西安电影制片厂的外景拍摄地。
1.《秦腔》有史诗般庞大的规模和厚重的质地,决心以这本书为故乡树起一块碑子,贾平凹用文字还原和营造了一个活生生的世界,是对将要成为绝唱的农村生活作的“挽歌”。
是对传统乡土的一种“回归与告别的双重姿态”。
《秦腔》以一个陕南村镇为焦点,集中表现了改革开放中乡村的价值观念、人际关系和传统格局的巨大而深刻的变化,被称为“一卷中国当代乡村的史诗”。
书中写到了中国农村生活20年来变化中的种种问题,比如为什么有大量农民离开农村,农民如何一步步从土地上消失等等,同时加入了作者对当今社会转型期农村各种新情况的思考和关注。
当代乡村变革的脉象,传统民间文化的挽歌!谁主盛衰:天、地、人相互对质;忍观沉浮:命、动、势彼此角力!魔幻笔触出入三界,畸形情恋动魄惊心,四稿增删倾毕生心血,一朝成书慰半世乡情!《秦腔》以一个陕南村镇为焦点,集中表现了改革开放中乡村的价值观念、人际关系和传统格局的巨大而深刻的变化,被称为“一卷中国当代乡村的史诗”。
书中写到了中国农村生活20年来变化中的种种问题,比如为什么有大量农民离开农村,农民如何一步步从土地上消失等等,同时加入了作者对当今社会转型期农村各种新情况的思考和关注。
《秦腔》并非写戏台上唱的秦腔,而是以凝重的笔触,讲述了农民与土地的关系、新时期农民的生存状态,解读中国农村20年历史。
《秦腔》是一部“反史诗的乡土史诗”,有史诗般庞大的规模和厚重的质地。
贾平凹用文字还原和营造了一个活生生的世界,是对将要成为绝唱的农村生活作的“挽歌”。
是对传统乡土的一种“回归与告别的双重姿态”。
贾平凹说:“如果你慢慢去读,能理解我的迷茫和辛酸。
”2.陈奂生是一位中年农民,因常年贫穷而负债累累,素享“漏斗户主”雅号,如今农村政策放宽,他的日子好起来,囤里有米,橱里有衣,身上有了肉,脸上有了笑,开始做起小买卖--去城里卖油绳,赚几个零用钱。
这就是他此次上城的原因和目的。
小说开头便从这一点娓娓道来,笔调轻松、自然。
第五节张贤亮林斤澜张贤亮,1936年生于南京,原籍江苏盱眙县,读初中时开始写诗,发表在《中国青年报》、《诗刊》、《星星》上,1955年中学毕业后任甘肃省委干部学校文化教员,`1957年发表长诗《大风歌》,被错划为右派分子,下放到银川市南梁农场当农工。
1976年10月调农场学校当教员,开始重新发表作品,1981年4月调入宁夏文联从事专业创作。
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邢老汉和狗的故事》、《灵与肉》等。
有《灵与肉》等中短篇小说集数部,其中《灵与肉》获1980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肖尔布拉克》获1983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中篇小说《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唯物论者的启示录》系列)和《河的子孙》、《无法苏醒》,以及长篇小说《男人的风格》、《习惯死亡》、《我的菩提树》等。
张贤亮是一个勤于思考的作家,他总是喜欢将自己苦苦思索的人生哲理融汇到作品之中。
从《灵与肉》开始,作者就试图用唯物主义的观点去解释一个生活中的重大命题──知识分子在与体力劳动者的接触中,以及在他自身的体力劳动过程中所引起的一系列心灵变化究竟给人们带来了什么样的启示。
因此,他的作品理性色彩很浓,当然,这个理性色彩是建立在现实主义的感性生活的描写之上的。
《灵与肉》发表之后,张贤亮开始引起文坛关注。
这部作品明显地带着一种哲理的反思意味。
那时,文学尚未完全从“伤痕文学”中挣脱出来,作者就在思考怎样有意识地把这种种伤痕中能使人振奋、前进的那一面表现出来的命题。
小说描写一个受到20多年社会冷遇的右派许灵均在灵与肉的磨难中得以精神升华的故事。
一面是富豪的生身父亲的诱劝(它是一种金钱美女的享乐主义外力的象征);一面是患难与共的妻子与乡亲的善良(它是一种富有传统规范的真善美的伦理主义内驱力的召唤),许灵均最后终于坐着马车回到了大西北荒原上的那间用自己灵与肉筑成的小土屋里去了。
这是一首歌颂劳动和劳动人民的赞歌,是对中华民族勤劳善良的优秀品质的礼赞;作者要讴歌的正是劳动创造人、劳动人民塑造知识分子优秀品格和真正灵魂的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