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林则徐与鸦片战争的关系
- 格式:docx
- 大小:16.73 KB
- 文档页数:2
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意义1、虎门销烟从一定程度上遏制了鸦片在中国的泛滥,在民间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其次,这次禁烟运动大大增加了中国广大民众对鸦片危害性的认识,使很多人看清了英国向中国贩卖鸦片的本质,唤醒了中国人们的爱国意识。
2、“虎门销烟”并没有有效地解救中国于水火之中,反而加速了英国对中国的侵略。
原因在于,禁烟运动直接损害了英国资产阶级的利益,英国政府很快决定对中国发动蓄谋已久的侵略战争。
“虎门销烟”也成为了外国列强发动鸦片战争的导火索,“虎门销烟”加速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脚步,从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史的发展。
3、林则徐领导禁烟运动的胜利,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尊严和利益。
“虎门销烟”是中国近代史上反对帝国主义的重要史例,也是人类历史上旷古未有的壮举。
史学家认为,它展示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决心,对中国人民抗击外来侵略有着标志性的意义。
虎门销烟(1839年6月3日-1839年6月25日)是清政府委派林则徐在广东虎门集中销毁鸦片的历史事件,最终成功销毁鸦片两百多万斤。
道光年间,由于鸦片大量输入而引起的白银不断外流,已开始扰乱清王朝的国库和货币的流通,使清朝的经济面临崩溃的边缘。
更为严重的是鸦片的泛滥极大地摧残了吸食者的身心健康,如任其发展下去,必将使中华民族面临灭亡的危险。
道光十八年十一月十五(1838年12月31日)道光帝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关防,全国禁止吸烟。
林则徐成为钦差大臣之后,引起弛烟派和满州贵族不满,但碍于道光帝的皇威,不敢公开反对,只得暗中阻挠。
弛烟派首领琦善向林则徐威迫利诱,后人记述当时的情况:“道出直隶,遇直隶琦善,嘱文忠无启边衅。
盖文忠任江臬时,琦为总督,曾荐文忠,今忌文忠故言此,论似公而意则私也。
文忠漫应之。
”虎门销烟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鸦片在中国的泛滥,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尊严和利益,是中国近代史上反对帝国主义的重要史例,是人类历史上旷古未有的壮举。
国际上后来将销烟结束翌日即6月26日定为国际禁毒日。
关于鸦片战争中的故事鸦片战争是一场中国历史上很有代表性的战争,它的发生背后涉及到的不仅仅是鸦片贸易引发的问题,还有中国和西方列强的文化、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矛盾。
这场战争始于1839年,最终在1842年南京条约的签订之后结束。
鸦片战争中涉及了很多的故事和经历,下面我就以四个小故事为例,来简单介绍一下鸦片战争中涉及的一些人物和事件。
一、林则徐铲灭鸦片林则徐是一位清朝的官员,他曾被派往福建沿海的禁烟总局担任官职。
当时,福州港、厦门港等沿海城市的鸦片贸易非常猖獗,这对于清朝政府的财政和社会治理都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林则徐在这个背景下开始了他的铲灭鸦片的行动,他发起了一系列的禁烟运动,没收了大量的鸦片,关闭了一些鸦片走私的小港口,打击了一批走私贩子。
他的这些行动得到了清朝政府的支持和肯定,也引发了英国商人的不满,这最终成为了鸦片战争爆发的一个导火索。
二、林则徐的奏折林则徐一系列的铲灭鸦片的行动,不仅仅是对于鸦片贸易的扼制,更是对于清朝政府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表现。
他在奏折中指出:“万物贵生育,妇人最贵。
”这个观点表达了他对于女性的尊重和保护,同时也明确了中国文化的信仰和操守。
林则徐的奏折不仅对于他的小组织有影响,也引发了更大范围的反鸦片运动,成为了清朝政府铲灭鸦片的重要支持。
三、英国舰队的残暴英国舰队在鸦片战争期间表现出了残暴的一面。
他们扫荡了中国沿海的渔村和城市,轮流轰炸,并迫使中国将北京的颐和园等文化遗产开放供他们参观。
最终,英国舰队直接进攻中国的海军基地,并在南京条约中获得了许多有利的权益。
这些行动引发了中国人民和政府的强烈愤怒,也成为了中国近代史上的耻辱之一。
四、强争着占领中国,勾心斗角英法联军在攻克中国洋务派创办的天津学堂之后,当地的中国人强烈抗议,而英法联军则借此为机会对付中国。
他们反复策划、勾心斗角,试图将中国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内。
最终,经过南京条约的签订,中国不得不放弃很多领土和资源,而英法联军则在打败中国之后获得了很多的权益和资产。
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意义现在有一种观点认为,他们认为林则徐不仅不是民族英雄,还是鸦片战争的罪魁祸首。
他们认为在虎门销烟这件事情中,林则徐做法太强硬,处理事情的方式不当,惹怒了外国人,最后他们找了借口挑起鸦片战争。
最后我们战败,割地赔款,中国开始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而虎门销烟就是战争的导火索,林则徐就是其中罪魁祸首,他们还认为林则徐应该负起这场战争的责任。
他们认为其实鸦片的危害也没有那么大,只要稍加控制就行了。
还能从中获取大量税收,就像现在的吸烟有害健康,只要标上鸦片有害健康就行了。
林则徐贸然禁烟不可取,对鸦片的危害有些危言耸听。
那么,林则徐为什么一定要虎门销烟呢?这种观点可行吗?让我们看看当时清朝的男子女子都变成什么样了?清朝晚期,鸦片大量流入中国,吸食鸦片的人群越来越多。
最后连军队和女性也参与到吸烟片中来。
随之而来的就是白银大量外流,百姓贫困。
最关键的是,大量吸食鸦片,让人们身体逐渐变差,瘦骨如柴,精神也变得萎靡不振。
男子身体素质变差,甚至弱不禁风。
很多军队士兵也吸鸦片,导致战斗力很差,严重的连武器装备都拿不稳。
可见当时清朝军队战斗力低到何种程度,腐败到什么地步?所以,林则徐才提出必须禁烟,否则几十年后中国就没有可以御敌之兵,没有充作军饷的白银。
鸦片不仅对国家,家庭,男子危害严重。
对女子来说也一样。
不论男女老少,绝大多数的人们已经对鸦片产生了依赖,并且身体也是一日不如一日,甚至为了得到鸦片不择手段,甚至是牺牲自己的所有来换取。
在钱财耗尽后,一心只想吸鸦片的她们纷纷自愿献出自己身体去换取金钱和鸦片。
只要有鸦片,一切道德耻辱都不复存在。
被别人蹂躏而不自知,出卖肉体也没有任何感觉。
因为只要吸鸦片上瘾,就会沉迷虚幻的世界中而不能自拔。
只能任人玩弄,成为他人的玩物和工具。
直到身体变垮,失去价值,走向死亡。
很多家庭因为鸦片而亲人反目,家破人亡,不论男人还是女人,都处境悲惨。
看到清朝这些男人女人的行为和做法,谁还会反对林则徐禁烟呢?所以说虎门销烟是中国历史上浓烈重彩的一笔。
论林则徐在禁烟运动中的爱国主义思想林则徐(1785-1850)福建侯官(今福建福州)人。
中国近代进步思想家和伟大的爱国者。
由于他在鸦片战争中的影响和作用,他的生平事迹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和注意,清朝就有人著书、编年谱,详细记载他的活动和思想,并汇集林则徐的诗文、信札、奏稿,编辑文集。
民国后,关于林则徐的传记、资料也出版了不少。
但真正对林则徐进行科学研究和大规模地编辑出版林则徐文集应当说是建国后开始的。
建国后,除大量出版与林则徐研究有密切关系的鸦片战争史料外,还出版了《林则徐集》的奏稿、公牍、日记、书简等,为林则徐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史学界一致认为,林则徐是中国近代史上伟大的爱国主义者,高度的爱国精神贯穿了他整个一生。
分歧是林则徐爱国主义思想的阶级属性问题。
杨国桢认为,林则徐的爱国思想属于地主阶级范畴。
丁名楠等则认为,林则徐的爱国主义已从本阶级的思想中游离出来,升华为全民族共同的精神财富,属于人民的范围。
至于林则徐在禁烟运动中的爱国主义思想人们则有下列的阐述:林则徐爱国主义思想的形成不是偶然的,而是必然的。
张斌荣,俞祖华等人认为林则徐在禁烟运动中的爱国主义思想形成的具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那就是:“鸦片的输入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首先白银大量外流,造成银贵钱贱,财政拮据,国库空虚。
其次,鸦片贸易使整个地主阶级更加腐朽不堪。
再次大量鸦片的涌入导致吸食者的明显增加,必将危害清王朝的统治,影响整个民族的素质。
”戴逸、张代春、徐飞等人主要认为林则徐禁烟的爱国主义思想的形成过程是:“首先林则徐所在地位具有特殊性。
其次,这也是林则徐民本思想发展的结果,在政治实践中看到人民的力量,认为民心可用,民心可恃。
再次,林则徐还继承和发展了我国了我国民族英雄和爱国者的坚持的‘抵御外侮’的传统思想。
”当然这样的爱国主义思想也与林则徐的家教良好,父亲对其进行严格的教育,包括爱国主义的教育,使其从小就树立了爱国的思想分不开。
成弓认为:由于清政府的腐败,鸦片不可能做到另行禁止。
林则徐鸦片战争时期的民族英雄在中国历史上,林则徐是一位备受尊敬和崇敬的人物。
他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卓越的政治家、实业家和思想家。
林则徐的最著名的贡献是他在鸦片战争期间坚决反对鸦片贸易,并主张堵塞鸦片销售,保护中国的国家利益。
在这个忧心忡忡的时期,他以他坚定的意志和高尚的品行成为了一个民族英雄。
林则徐生于清道光年间,他出生于一个文化世家,从小接受良好的教育。
他热爱国家,热爱人民,一直以来都梦想着为国家做出贡献。
当他看到鸦片贸易给中国带来的灾难和民众的痛苦时,他毅然决然地选择了站出来,成为中国反对鸦片贸易的旗手。
林则徐在鸦片战争时期担任福建巡抚,这是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
他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困难,但他从不退缩。
他积极采取措施严厉打击鸦片贸易,包括禁止鸦片销售和烧毁鸦片。
他还加强了边防防务,提高了军队的实力,以保卫国家免受外来侵略的威胁。
林则徐在整个战争期间都展现了非凡的智慧和勇气。
他不仅采取了实际的行动来抗击鸦片贸易,还主动与外国使节进行谈判,力图通过外交途径解决问题。
尽管他并没有获得理想的结果,但他的努力和坚持为中国的反鸦片运动树立了榜样。
林则徐的伟大之处不仅在于他反对鸦片贸易的行动,更在于他对中国社会的改革和现代化的追求。
他认识到鸦片贸易只是中国社会问题的一个方面,而根本问题是中国需要进行深层次的改革。
因此,他致力于推动自强运动,鼓励人们注重农业、工商业和教育的发展。
他还倡导借鉴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政治制度,以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林则徐的努力和贡献得到了后人的高度赞扬和赞扬。
他被誉为民族英雄,被视为近代中国的楷模和先驱者。
他的理念和行为对中国近代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总之,林则徐是鸦片战争时期的一位民族英雄。
他以坚强的意志和高尚的品质,勇敢地反对鸦片贸易,保卫了中国的国家利益。
他的努力和贡献不仅在于抗击鸦片贸易,更在于他对中国社会改革和现代化进程的追求。
因此,他在中国历史上被广泛认可和尊敬,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位伟大人物。
班级:10旅游管理2班学号:10250801249姓名:刘璐如何评价鸦片战争时期的林则徐个人认为,在清朝的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历史人物,非禁烟功臣林则徐莫属。
有些观点认为林则徐禁烟的做法有待商榷,并没有根除鸦片交易,还镇压了农民起义,所以不能算是个功臣。
而我认为,人无完人,林则徐也难免会有一些不正确的做法,但至少在鸦片战争时期的他是个不折不扣的民族英雄。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著名诗句,更是直抒了他心系国家,为人民服务的高尚爱国主义情操,这些不正是中华民族历经艰难终能生生不已的精神源泉吗?个人认为,对于如何评价鸦片战争时期的林则徐,大概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一)禁烟的民族英雄。
在英国贩卖鸦片之际,钦差大臣林则徐于1839年6月在广东虎门销毁所收鸦片的行动,完全是维护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的正义行动,大长中国人民的反英斗志。
更为难得的是,他禁烟却不禁商,对正当贸易一律加以保护和鼓励。
(二)为民办实事,是抗英战争中的抵抗派的代表人物。
林则徐虽居高位,却清廉自好,心系民生,为民服务,是难得的大清官,被百姓誉为“林青天”。
林则徐在广东禁烟期间还着力于加强和改善沿海一带防御力量,改进军事技术,同时招募渔民编成水军,屡败英军的挑衅。
在1839年下半年,取得九龙之役等反击战的胜利,是当之无愧的抗英英雄。
(三)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他打破以“天朝”自居的妄自尊大和闭关锁国的保守思想,肯于了解外国情况,吸收新事物。
在被道光帝派往广东查禁鸦片和进行抗英斗争期间,他一面积极备战,增设西洋大炮,一面积极了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军事、经济情况,设立译馆,组织翻译西方书刊,先后辑有《四洲志》、《华事夷言》、《滑达尔各国律例》等,是中国近代最早介绍外国的文献。
他还是第一个了解国际法,运用国际法与英国人作斗争的中国人,迈出了“师夷长技”的第一步,开创了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新风。
(四)参与镇压农民起义。
林则徐在1840年9月被命为钦差大臣去广西镇压拜上帝会的反清武装起义。
林则徐与鸦片战争有什么关系闭关锁国后的清朝逐步落后于世界大潮,但是在外贸中,一直处于贸易顺差地位。
为了扭转对华贸易逆差,英国开始向中国走私毒品鸦片,获取暴利。
下面是店铺分享的林则徐与鸦片战争有什么关系,一起来看看吧。
林则徐与鸦片战争的关系提到鸦片战争,很多人会第一时间想到林则徐,因为,林则徐与鸦片战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鸦片战争是我国第一次反抗西方列强侵略的战争,而林则徐被称为“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人”。
有很多学者试图解读林则徐与鸦片战争之间一些讳莫如深的联系。
他曾因统治者的意志不坚而流放新疆,他曾被定为引起鸦片战争的千古罪人。
鸦片战争的炮声打开了闭关锁国的满清王朝紧锁的大门,也打碎了林则徐中兴大清的愿望。
殊不知即便是没有虎门销烟这一举动,英国的侵略者们也迟早会发动鸦片战争的,林则徐只不过是提前揭露了他们嘴脸而已。
不能把清廷战败的责任都归咎在他一个人身上。
可有一封林则徐的一封亲笔信使得他与鸦片战争之间的关系变得难以理解。
他在被解职流放去伊犁之前曾给自己的至交好友在信中说道:“我军与英军最大的差距首要在于武器装备,若是这一局面不能扭转,即便是岳飞韩世忠复生也无济于事。
但你要切记,不要把我的话声张出去。
”这就使得很多学者不得不怀疑林则徐别有用心。
其实不然,林则徐在此之前向道光帝进言,要购买西式大炮,无奈被道光帝指责为胡言乱语。
报国无门的林则徐满心悲愤,大清帝国正值多事之秋,江山时刻风雨飘摇。
而自己却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这一切发生却无法阻止。
道光三十年,在一座孤独的院落里,已到弥留之际的林则徐在夕阳斜照之下老泪纵横,十年前的鸦片战争让他一直耿耿于怀。
他在这无奈与悲凉中走完了这一生。
林则徐因鸦片战争而成名,鸦片战争因林则徐而永载史册。
鸦片战争的目的英国的十九世纪中期完成工业革命后,原料短缺,急需产品倾销地,当时中国几乎禁止对外贸易,英国面对中国这个大市场自然不肯罢休,于是偷偷往中国运输鸦片,意图用鸦片打开中国市场。
浅谈林则徐与鸦片战争的关系
林则徐是中国近代反对外来侵略的民族英雄,是世界禁毒运动的先驱。
1839年3月10日,林则徐到达广州,3月27日即迫使英国驻华商务监督义律答应呈缴鸦片20283箱,并于5月18日收缴完毕,6月3日至23日在虎门全部销毁。
这是禁毒斗争的一个伟大胜利。
林则徐的禁烟运动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爆发了鸦片战争,从此,古老的东方中国被“叩开了大门”,卷进了战争的深渊。
于是,林则徐被撤职查办,被污蔑为罪人,因为他引来了战争。
下面我要从道光、近代、新中国三个时间来浅谈时人对林则徐和鸦片战争的看法。
首先是道光年间人对林则徐的看法。
在那么一个“君君臣臣”的时代里,一个臣子所做的大事都是要经过统治者的任命,也就是说臣子的权力是来自,林则徐的禁烟便是如此。
道光十八年(1838年),鸿胪寺卿黄爵滋上疏主张以死罪严惩吸食者,道光帝令各地督抚各抒己见。
林则徐坚决支持黄爵滋的严禁主张,提出六条具体禁烟方案,并率先在湖广实施,成绩卓著。
同年十一月受命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禁烟,并节制广东水师,查办海口。
据林则徐1839年的3次奏报,自从他抵达广东后,在广东收缴的鸦片共有35593.7斤,当时主政的道光帝赞扬是“除中国大患之源”,认为“所办甚好”,“可称大快人心。
”然而当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之后,道光帝惊慌失措,把责任推给林则徐,指责他赴广东查禁鸦片,“办理终无实济,转致别生事端,误国病民,莫此为甚”。
将他革职查办。
道光帝对林则徐的态度发生根本的转变。
作为大清帝国的精神领袖的道光帝尚且如此,更何况那些只想高官厚利的士大夫,当时的士大夫认为中国的失败是奸臣误国,说的就是林则徐。
近代是个学术自由的时代,时人对林则徐与鸦片战争的关系的评价也是各抒己见。
比较有名的蒋廷黻先生在其《中国近代史》中对林则徐则是贬低,反而是赞同琦善等人的妥协求和,其认为琦善与义律签订《穿鼻条约》是其外交的结晶,并认为他在鸦片战争的外交方面远超时人,林则徐于中外的形势实不及琦善那样明白。
而武墙干的《鸦片战争史》“叙述鸦片战争之原因,谓是役非因鸦片而起,乃由于清廷之妄自尊大”,其认为鸦片战争的爆发是因为清廷的自大而非林则徐的原因。
毛泽东曾指出:“我们的民主革命,……从林则徐算起,一直革了一百多年”,把他列为中国民主革命最早的先驱者。
也就是说,毛泽东认为林则徐的禁烟运动是正义之举。
其实鸦片战争的爆发是所有人预料之外的,就像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所说的那样“在道光十八年各省疆吏复议黄爵滋严禁鸦片的奏折之时,激烈派与和缓派同等的人无一人预料禁烟会引起战争。
”
新中国成立,,鸦片战争史的研究虽然没有像太平天国、辛亥革命等课题的研究那样“热门”,但也不像有些事件那样过于冷清。
但更多的是从中外力量对比中来研究或者从清廷道光帝的政策对鸦片战争的影响,虽然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引起了鸦片战争,但林则徐也是官僚队伍中禁烟派的典型代表人物。
对于林则徐更着重于把他当做民族英雄,从他的品格气节和爱国主义来进行评价。
林则徐是鸦片战争的中心任务,今人对他的研究也不少,如杨国祯《林则徐传》、来新夏《林则徐年谱》和陈胜祥《林则徐与鸦片战争论稿》等。
鸦片战争作为中国近代化的开端,历来备受争议,对它的研究也是很多,而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是鸦片战争的序幕,所以对林则徐禁烟是否操之过急从而引起鸦片战争的讨论从道光年间就已有。
我认为,倘若没有禁烟运动那么英国也会寻找另一个时机来挑起战端,因为中国的通商制度与英国的自由贸易是那么的
格格不入,进行工业革命的英国需要一个那中国那样大的商品倾销市场。
我也认为林则徐是伟大的,清朝禁烟持续已久,却收效甚微,这是一个很难的事,但他却勇于承担,而且恪尽职守。
虽然后来引发战争,但我认为,禁烟讨论之始都只在讨论鸦片之毒害,没有一人曾想过会引起战争,林则徐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