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通用技术教科书
- 格式:ppt
- 大小:239.00 KB
- 文档页数:64
传感器的应用教材:(凤凰国标教材)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通用技术(选修1)文档内容:传感器的应用章节:第二章电子控制系统信息的获取与转换第二节传感器的应用课时:共2课时作者:陈长亚(安徽淮南第二中学)一、教学分析1.教材分析本课是第二章第二节“传感器的应用”。
本节在上一节“认识传感器”的基础上,以传感器的应用为主线,围绕传感器在精确的科学测量,传感器代替人的劳动、减轻人的劳动强度和疲劳,以及传感器实现人的感觉器官所无法获取的外界信息等方面展开。
这些应用说明以传感器是从人们需要出发并得到发展的,传感器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同时又对传感器提出了新要求,推动了传感器技术的发展。
从教材的内容编写可以看出,编者的意图是要求老师在教学时应把教学的方向定位在传感器的应用和意义上,而不能过多分析传感器及应用的工作原理。
2.学情分析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观察、接触和使用过一些以典型的传感器为信息转换基础的技术产品或装备。
比如电视遥控器、自动门、空调、条形码扫描器等技术物品,学生对这些技术物品所形成的感性认识,一方面为本节内容的教学奠定了有利的学习基础。
同时,由于学生对传感器的基础性作用和价值知之甚少,这也就为本节内容的教学提供了目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常见传感器在工业、农业、医疗、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能够对传感器的应用进行案例分析。
(3)能够对具体技术中的主要传感器应用种类做出分析。
(4)能够分析传感器在电子控制系统的作用,并能对电子控制系统的用途做出分析。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熟悉的常见传感器应用的案例分析,知道传感器的作用。
(2)通过具体传感器应用的实例,分析电子控制系统的用途。
(3)经历传感器电子控制系统的安装调试过程,学会简单的技术安装调试方法,进一步提高技术试验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通过课程的学习领略传感器的奥秘和神奇,形成对传感器的敏感性和探究欲望。
设计的一般过程教材:(凤凰国标课本)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通用技术(必修1)文档内容:设计的一般过程章节:第三章设计过程、原则及评价第一节设计的一般过程课时:第1课时作者:宫恩超(山东省青岛市第二中学)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设计的一般过程及其各个环节,知道设计时动态而有章可循的过程。
(2)初步学会撰写设计概述与细则、绘制设计草图以及对设计方案的评价。
(3)能根据设计的一般过程进行具体的设计实践活动(如对可调节式小桌的设计)。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可调节式小桌”案例的引导下经历设计的一般过程。
(2)尝试运用“缺点列举法”等常用发明方法进行产品的改进性设计。
(3)在阅读、思考、讨论和合作实践中,培养技术实践、交流、表达、评价的能力和协作意识。
(4)初步学会有计划、有步骤、科学地开展设计活动.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在设计的一般过程实践中,初步形成和保持对技术问题的敏感性和探究欲望,关注社会的需求和技术的新发展。
(2)通过对产品的改进设计,逐步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3)通过对设计成果科学性、实用性等方面的交流评价,提升学生对作品的鉴赏能力和个人的综合素养,以及对STS理念的进一步理解.二、教学重点根据课本中“便携式小板凳设计案例”的“怎样做”,学生完成自己的设计,体验设计的一般过程中的发现与明确问题、制定设计方案、以及方案的交流、评价.三、教学难点根据课本中“便携式小板凳设计案例”的“怎样做”,学生完成自己的设计,如何能让所有学生都充分参与,并能体验到设计的乐趣。
激发学生积极构思,制定设计方案;从交流、评价中获取有效信息。
四、教学方法讲授、任务驱动、小组合作、自主阅读、多媒体教学。
五、设计思想1. 课本分析“设计的一般过程"是课本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
前面两章的重点侧重于技术和设计的基础概念性的内容,从本章开始接触到实践操作内容,本节就是实践操作的第一个环节,了解设计的一般过程。
通用技术成果简介300字通用技术是一门高中课程。
本课程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着力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注重学生创造潜能的开发,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立足科学、技术、社会的视野,加强人文素养的教育,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努力反映先进技术和先进文化,丰富学生的学习过程,倡导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普通高中通用技术教科书《技术与设计》是依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必修模块“技术与设计1”编写的。
通用技术教材通用技术教材(5)通用技术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两大模块,各自又有细分,如下:必修模块:技术与设计1、技术与设计2;选修模块:电子控制技术、建筑及其设计、汽车驾驶与保养、简易机器人制作、现代农业技术、家政与生活技术、服装及其设计。
由于各地师范大学没有开设相应专业,所以通用技术代课老师专业背景多种多样,基本上都是从其他科目调配过来的,主要以信息技术、物理老师为主,各学校情况不同,其他学科如数学、语文、美术等都有。
针对课程改革,相应的高中通用技术教师资源已经由高等教育进行培养。
在不久将直接由专业的通用技术教师取代单科教师代上通用技术的局面。
而贵州师范大学的物理学(通用技术方向)专业就是针对通用技术教师培养的一个专业资源,也是全国第一个开创此专业的院校。
2理念(一)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着力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普通高中阶段的技术课程属于通识教育范畴,是以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为主旨的教育,是高中学生的必修课程。
通用技术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必须为每一个学生拓展技术教育学习经历、行使受教育权利提供机会和条件。
要充分考虑到高中学生在兴趣、生活经历、地域特征、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差异,在课程、教材、教学及其评价等方面鼓励多样性和选择性,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促使学生的个性发展。
通用技术课程应当避免机械的、单一的技能训练,强调学习中学生技能的形成、思想方法的掌握和文化的领悟三者之间的统一,注重在拓展学生技术能力的同时,促进学生共通能力的发展。
设计的评价教材: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通用技术(必修1)文档内容:设计的评价章节:第三章设计的过程、原则和评价第三节设计的评价课时:第1课时作者:崔德祥(山东省华侨中学)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设计过程中每一阶段都要进行评价,培养质量管理意识。
(2)了解对设计过程和最终产品进行评价的目的和必要性,知道评价的基本方法,进一步体会设计的一般原则。
(3)能在设计过程中和设计完成后,用恰当方式与他人交流设计想法和成果,并能在交流中提炼出有价值的信息。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经历评价的过程,体验评价的方法。
(2)能够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处理问题。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2)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根据设计过程中每阶段的要求进行评价,根据设计要求对设计过程和最终产品进行多方面的评价,写出设计总结报告。
三、教学难点用恰当的方式与他人交流设计想法和成果。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头脑风暴;直观法;小组合作学习。
五、设计思想1。
教材分析本节分为以下三小节:(1)对设计过程的评价;(2)对最终产品的评价;(3)设计的评价与设计的交流。
设计的评价贯穿设计过程的始终.对设计过程和最终产品的评价,对于形成方案、优化方案都是很重要的。
设计的原则也是设计的评价的依据。
我们在教学中应注意前后贯通。
评价在上一节就已经提到过,设计原则也是评价的原则之一。
本节对评价的教学也是上一节教学内容的应用与加深巩固。
(1)对设计过程的评价设计过程对设计结果有直接的影响,教材在第一节就指出设计过程的重要性,“加强对设计过程的评价是树立质量管理意识、加强质量管理、实现设计目标的关键",与本节的教学目标1相呼应.下面的“马上行动"引导学生发散性地去思考、寻找设计过程的评价内容。
教材强调,对设计过程的评价,除了从设计过程的几个阶段入手,也应考虑各个阶段的衔接,围绕设计“以人为本”的根本目标。
发现问题教材:(凤凰国标教材)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通用技术(必修1)文档内容:发现问题章节:第四章发现与明确问题第一节发现问题课时:第2课时授课人:吴彩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明确发现问题的重要性;(2)初步掌握问题的来源;(3)能通过小组合作对问题进行分析处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引导、启发,结合生活实际,分析讨论发现的问题,认识到发现问题的重要性;(2)在发现问题的过程中,能深刻理解人类的进步与发展,就是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它促进了人类的进步;(3)培养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勤于思考的习惯,初步掌握问题的来源。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热爱生活的性格,在生活中善于发现经常接触到,却容易被人忽略的问题;(2)培养发散思维和创新意识,激发探究欲望和主动发现问题的热情。
二、教学重点1. 明确发现问题的重要性;2. 初步了解并掌握问题的来源。
三、教学难点如何开展小组合作,让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和处理。
四、教学方法教授、案例分析法、合作探究法、小组讨论法。
五、设计思想1. 教材分析“发现问题”是《技术与设计1》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它是技术设计过程首要阶段,对学生理解设计的一般过程,建立发现问题,认识问题的意识,形成对问题的敏感性,对“发现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进行系统阐述并进一步拓展,有助于提高学生认识能力和分析能力,发现问题能力。
本节内容是本册教材分阶段探讨设计过程的部分内容,是学生确立设计项目,进入独立设计活动的第一步。
本节内容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和分析能力,是一种在日常生活有广泛运用,且可以形成能力迁移的课程内容。
本节内容让学生经历将人们的需求和愿望确认为值得解决的技术问题,初步学会从技术的角度提出问题,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和分析能力。
2. 设计理念发现问题的设计,要关注问题“载体”的选择。
首先要按照教材上的要求,我们对于相关的素材作一个统一的了解,如问题来源中的筷子、刀叉、流线型的汽车、电话的发明等,发现问题的途径中的吸管、测温杯、电动剃须刀等。
高中通用技术教材版本
教育部办公厅发布2019年中小学教学用书目录。
除思想政治、语文、历史教材外,使用新教材的地区选自《普通高中国家课程教学用书目录》(根据2017版课程标准修订);使用旧教材的地区仍按2003版课程标准编写教材。
高中通用技术所有版本介绍2019
2017年版课程标准修订
2003年版课程标准编写教材
普通高中国家课程教学用书
除思想政治、语文、历史教材外,使用新教材的地区从《普通高中国家课程教学用书目录(根据 2017年版课程标准修订)》中选用;使用旧教材的地区仍使用《普通高中国家课程教学用书目录(根据2003年版课程标准编写)》中的教材。
思政、语文、历史教材使用情况另行通知。
设计中的人机关系教材:〔凤凰国标教材〕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通用技术〔必修1〕文档内容:设计的人机关系章节:第二章技术世界中的设计第二节设计中的人机关系课时:第1课时作者:林雅芝〔某某省嵊泗中学〕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 理解人机关系的含义。
(2) 熟悉人机关系在设计中要实现的目标。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在举例分析和讨论的过程中,学会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人机关系进行设计分析的方法。
(2)在人机关系分析的过程中,认识技术设计的着手点是满足人的需要,形成“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形成对技术设计的兴趣与热情。
(2)在产品设计中人性化、人文关怀的设计思想,形成关爱他人的积极情感。
(3)养成学生科学、严谨地对待技术设计的态度。
(4)形成“以人为本,为人服务〞的技术价值观。
(3)认识技术设计的着手点,养成科学、严谨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形成“以人为本〞的核心技术设计理念。
三、教学难点能分析具体事例中的人机关系。
四、教学方法以谈话法为主,结合练习法、讲授法、小组讨论法等。
五、设计思想1.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第二章“技术世界中的设计〞第一节“技术与设计的关系〞。
这节内容有两个方面要求:一是能理解什么是人机关系;二是能熟悉人机关系在设计中要实现的目标;三是了解如何实现合理的人机关系。
本节教学内容是全书的基础内容之一,和上一节“技术与设计的关系〞都是围绕技术与设计的问题展开的,是技术的性质、技术设计的基本知识和思想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技术文化的组成部分,起到由技术的性质到技术设计的过渡作用,也是“技术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这一思想的具体表达。
这里的人机关系不是专业的设计,它更多地反映了一种“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重在使学生能够在这种关系的视野中认识设计,为以后学生经历产品设计中的构思、评价、优化方案打下基础。
本节的重点应放在使学生树立“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上。
本节共为2课时,本节课是第一课时,因此本节的重点是在理解人机关系要实现的目标学习基础上,使学生树立“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设计的评价教材: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通用技术(必修1)文档内容:设计的评价章节:第三章设计过程、原则及评价第三节设计的评价课时:第2课时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设计的评价对设计结果要评价的具体内容。
(2)能根据设计要求对最终产品进行多方面评价,并写出设计总结报告。
(3)能在设计完成后,用恰当方式与他人交流设计想法和成果,并能在交流中提炼出有价值的信息。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对设计作品和现有产品设计交流与评价,使学生理解设计的评价评价目的、评价什么、如何评价等设计评价要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设计交流的意义,培养学生规范严谨地依照标准来对设计展开设计评价的科学精神,树立交流学习、合作学习意识。
二、教学重点理解设计评价要点和能够对设计结果(产品)进行多方面评价,写出设计总结报告,树立质量管理意识。
三、教学难点如何使学生用恰当方式与他人交流设计想法和成果,能在交流中提炼出有价值的信息,并在小组学习的过程中提高交流与表达能力,树立合作学习意识。
四、教学方法教授、任务驱动、小组合作五、设计思想1.最终产品是设计过程的结晶,是设计质量、设计水平的集中体现,过渡到本节课首先学习的内容“对最终产品的评价”。
2.讲解对最终产品的评价的两条基本依据。
引导学生完成马上行动,案例分析和探究。
理解设计的评价对设计结果要评价的具体内容。
3.讲解设计的评价与设计的交流,引导学生完成完成马上行动。
掌握如何使学生用恰当方式与他人交流设计想法和成果,能在交流中提炼出有价值的信息,并在小组学习的过程中提高交流与表达能力,树立合作学习意识。
六、教学准备1. 教学资源的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通用技术专用教室、各类工具、普通A3纸张、胶水等。
2. 教学课件的准备教学课件比较简洁,抓住关键知识点,突出中心。
通过幻灯片呈现诸多学生设计作品和现实产品的图片、案例加深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理解和能力的掌握。
七、教学过程本节课分为三个环节,第一环节学习对最终产品的评价,第二环节学习设计的评价一设计的交流;第三环节为动手制作糖果盒,并对制作的糖果盒进行评价,设计出评价报告。
图1 课程结构
式编排,分为7章,21小节,48个任务。
“技术与设计1”侧重基础性技术设计,旨在使学生经历一般的技术设计过程,掌握技术设计的基础知识与技能,是学生学习“技术与设计2”的基础。
“技术与设计2”采用单元教学设计,以单元、节、任务的形式编排,分为4单元,14小节,30个任务,每一个单元均体现了“技术与设计1”中知识的整个学习过程。
“技术与设计2”则侧重于专题性技术设计,旨在引导学生运用“技术与设计1”中所学的知识与方法,进行设计分析、方案物化和问题解决。
选择性必修模块按技术发展及教学需要,依据2017年版课标进行了较大的调整,删除了“建筑及其设计”“汽车维护与保养”“现代农业技术”等内容;修订了“机器人设计与制作”“电子控制技术”“服装及其设计”“现代家政技术”中的部分内容;新编写“智能家居应用设计”“工程设计基础”“职业技术基
新教材在继承实验教材体例结构的基础上也做了进一步的优化。
体例结构上的最大变化有两处:一是把每节的学习内容分解成2~3个核心任务,形成了学习任务群,学生
学习的不再是碎片化知识,有利于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
二是对学习评价进行了优化调整,按通用技术学科的5大核心素养设计相应的评价体系,指向核心素养的落实情况。
新教材对实验教材的栏目进行了优化调整,栏目设置如图3所示。
保留了实验教材的“案例分析”“马上行动”栏目;对“思考”“小试验”“阅读”“链接”等栏目宽学生视野的作用。
图3 栏目设置
图2 体例结构。
通用技术:通用技术(简称GT)在高中课程当中是指信息技术之外的,较为宽泛的、体现基础性和通用性并与专业技术相区别的技术,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对广大学生的发展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技术。
《通用技术》课程是一门立足实践,注重创造、高度综合、科学与人文融合的课程。
课程简介:通用技术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两大模块,各自又有细分,如下:必修模块:技术与设计1、技术与设计2;选修模块:电子控制技术、建筑及其设计、汽车驾驶与保养、简易机器人制作、现代农业技术、家政与生活技术、服装及其设计。
普通高中通用技术教科书《技术与设计》是依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必修模块“技术与设计”编写的。
由于各地师范大学没有开设相应专业,所以通用技术代课老师专业背景多种多样,基本上都是从其他科目调配过来的,主要以信息技术、物理老师为主,各学校情况不同,其他学科如数学、语文、美术等都有。
针对课程改革,相应的高中通用技术教师资源已经由高等教育进行培养。
在不久将直接由专业的通用技术教师取代单科教师代上通用技术的局面。
而贵州师范大学的物理学(通用技术方向)专业就是针对通用技术教师培养的一个专业资源,也是全国第一个开创此专业的院校。
课程理念:(一)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着力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普通高中阶段的技术课程属于通识教育范畴,是以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为主旨的教育,是高中学生的必修课程。
通用技术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必须为每一个学生拓展技术教育学习经历、行使受教育权利提供机会和条件。
要充分考虑到高中学生在兴趣、生活经历、地域特征、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差异,在课程、教材、教学及其评价等方面鼓励多样性和选择性,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促使学生的个性发展。
通用技术课程应当避免机械的、单一的技能训练,强调学习中学生技能的形成、思想方法的掌握和文化的领悟三者之间的统一,注重在拓展学生技术能力的同时,促进学生共通能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