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因果型、程度型选择题
- 格式:ppt
- 大小:489.50 KB
- 文档页数:16
第三节因果类选择题的解题方法一、题型特点1.该题型考查基础识记和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由结果推断出原因;二是由原因推出结果或影响。
2.题干和选项中都包含丰富而密切的关联信息,要将其与所学知识有机串联,以辨真伪。
3.不仅要对题干信息分析全面和准确,还要针对四个类似选项逐一分析,找出符合题目要求的最佳选项。
二、解题技巧注意:①要正确理解概念的含义:如客观、主观、主要、次要、直接原因、间接、历史、根本原因等;②注意题干与备选项之间的逻辑关系:谁是因谁是果。
方法:①采取时间顺序判断因果关系:在前者一定是因,后者一定是果。
②运用基本理论的推理得出答案:如客观存在决定主观意识,那么客观存在就是因,主观意识是果。
类似的还有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
三、经典例题1.(2022·全国甲·9)梭伦为了鼓动雅典人重开争夺萨拉米斯岛之战,在广场上当众朗诵自己的诗歌,促使雅典人废除了禁止公民提议争夺萨拉米斯岛的法律。
某主战派统帅在战前说服雅典人把金钱用于建造海军,在战时又说服雅典人留在萨拉米斯。
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领袖人物具有绝对权威 B.平民与贵族的关系融洽C.智者学派雄辩术的普及 D.公民直接参与城邦事务2.(2022·全国乙·10)16世纪中叶,法国人帕斯基耶写作《法国研究》时说,“我用俗语(而非拉丁语)写作”;布代的《论钱币》处处流露出捍卫法国文化并与意大利人竞争的意识。
有学者因此认为,16世纪是“法国意识”萌发的世纪。
据此可知,“法国意识”的萌发缘于A.人文主义思想的广泛传播 B.新兴阶层摆脱宗教神权束缚C.资本主义经济的迅猛发展 D.“人民主权”学说深入人心3.(2022·湖南·13)美国1787年宪法与德意志帝国宪法均确定了联邦制度。
美国参议院议席分配遵循各州无论大小一律平等的原则,但在德国联邦议会中普鲁士邦则拥有足够多的议席行使否决权。
题型02 因果、目的类【题型特点】因果型选择题是考查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的原因和结果的选择题,考查学生描述和阐释历史知识、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特点是考查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的原因和结果。
它利用原因和结果既是先行后续又是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在题干和选择项之间设置错误或正确的因果关系,让学生推断出哪一项能构成合理的因果关系。
历史因果型选择题一般有两种形式:一是由结果推出原因,标志性的词语是“根本原因”“直接原因”“主要是因为”等;二是由原因推出结果,标志性词语是“结果”“导致”等。
(1)从知识、能力立意上看,“因果、目的”类选择题,即考查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原因和结果的选择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历史现象原因、目的、结果、影响的理解判断、认识能力。
(2)从命题设计意图来看,此类题的基本结构大致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题干列出了某一历史结果,备选项中列出原因,在试题中常出现的标志性词语有“原因、目的、为了、旨在、意在”等,而在考查原因时又多进行细化,如考查“根本原因”“直接原因”“历史原因”“主观原因”等;另一种是题干列出的是历史原因,备选项列出的是结果,在试题中常出现的标志性词语有影响、结果等。
【解题思路】依据前因后果的试题特点,在时间性和逻辑性上进行判断:前为因,后为果。
依据考查原因的角度,根本原因多从经济角度和时间的长短(距离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长短)来进行判断,时间越长的越是根本原因;反之,就是直接原因。
在依因推果型选择题中,“结果”越是全面的、整体的越是主要结果;同理,越是具体的、紧凑的越是直接结果。
(1)概念分析法:正确理解有关概念的含义。
如原因方面要区分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主要原因及次要原因、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历史原因及根本原因等。
(2)特征分析法:就是要注意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全面分析和把握历史发展的各种因素,准确把握题干与备选项之间的逻辑关系,弄清二者之间谁是因谁是果,采取时间顺序的方法判断因果关系,在前者一般是因,后者一般是果。
高考历史选择题易错类型集锦:“程度”“限制”类选择题"程度""限制"类选择题题型特点题干与各备选项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联系;在题干中或者选项中往往用一个表示程度的副词、形容词作为限定条件。
程度性词语按出现的方式也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出现在选择题的题干中,也就是大家特别熟悉的最佳选择题;一类是出现在选择题的选项中,以绝对化的选项出现。
解题思路(1)要抓住题干中那些标志这类题型的特定词句,如"主要在于"、"主要因为"、"最根本"、"最能说明"等,找出问题涵盖最全面和解释最深刻的选项。
注:对于最佳选择题一般做到"三选三不选':选全面不选具体,选根本不选直接,选本质不选现象。
(2)对有绝对副词的选项,如最、均、全部、彻底、都、完全、绝对、已经、极其、始终、一直、一向、一概、开始等,出现这些词汇的选项,大部分是错的。
接下来,将以历年真题的形式呈现给大家解题思路。
1.(2017·全国新课标卷Ⅰ文综·29)1904 年,湖南、四川、江苏、广东、福建等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9个省份留日学生共计1883 人,占全国留日学生总数的78%,直隶亦有172 人,山西、陕西等其他十几个省区仅有351 人。
影响留日学生区域分布不平衡的主要因素是A.地区经济文化水平与开放程度有别B.革命运动在各地高涨程度存在差异C.清政府鼓励留学的政策发生变化D.西方列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不同【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留日学生区域分布【解析】材料中"湖南、四川、江苏、广东、福建等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直隶"等地开放较早、经济文化较发达,"山西、陕西等其他十几个区"大多属于内地省份,通商口岸、新式企业较少,经济相对落后,因而留学跟经济发展水平和开放度有关,故A 项正确;20 世纪初的反清革命运动大多是由留日归国的学生宣传和发动,因而是留日学生区域分布不平衡导致革命运动存在区域差异,革命运动在各地高涨程度存在差异属于因果倒臵,故B 项错误;清政府作为全国性的中央政府,其鼓励留学的政策不会厚此薄彼,出现区域性的差别,故C 项错误;材料涉及的是留日学生,日本在华的势力范围仅限于福建,西方列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与留日则没有直接的关系,故D 项错误【答案】A2.(2016·全国新课标卷Ⅰ文综·29)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毫无疑问的是日本必然最后被彻底粉碎"。
题型5 因果关系类选择题1.(2018·湖南郴州高三教学质量检测题)先秦至隋唐时期,祭祖礼仪长期是贵族的特权,庶民祭祖行为被排斥在国家礼制范畴之外,只能以民俗的方式延续着。
这种两分的局面在宋代出现了转机,祭祀礼仪变成不同阶层共享的文化权利。
宋代祭祀礼仪的上述变化主要归因于( )A.理学正统地位确立 B.宗法制盛行C.文化氛围相对宽松D.科举制度不断成熟解析:选D。
儒家思想向来重视慎终追远,这种一直存在的思想无法解释宋朝发生的变化,故A项错误;宗法制在春秋战国时期逐渐瓦解,故B项错误;文化宽松不等于庶民阶层的政治话语权和文化素养的提高,不能解释材料中的现象,故C项错误;宋代科举制度不断完善,为庶民参政提供了更广阔的渠道,打破了贵族对政治的垄断,材料中的祭祀礼仪的变化也体现了这一特点,故D项正确。
2.(2018·湖南郴州高三教学质量检测题)魏晋名士有一种不同于流俗、甚至不同于任何历史时期的言谈举止。
以陶渊明、王羲之以及竹林七贤等为代表的魏晋名士,以狂放不羁、率真洒脱而著称于世,形成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魏晋风流”,造成这种文化现象的最主要的原因是( )A.门阀士族特立独行,思想活跃B.江南经济开发,商品经济发展C.魏晋时期佛道盛行,援老入儒D.魏晋以来国家分裂,社会动荡解析:选D。
A项思想活跃是文化现象,不是原因,故A项错误;魏晋时期江南开发,经济发展,但商业受时代的影响,发展情况并不乐观,故B项错误;魏晋时期,玄学兴起并发展,儒家思想融合了道家思想,“援老入儒”是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故C项错误;文化的时代特色源自于社会时代的变迁,魏晋时期社会动荡、国家分裂造成了上述文化现象,故D项正确。
3.(2018·山东济宁高三期末考试题)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指出:中国从公元前一直到20世纪,中央政府能够向每个农民直接征税,是世界上唯一的国家。
这主要是因为中国拥有( )A.高度发达的农业经济B.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C.健全完备的赋税政策D.长期稳定的社会秩序解析:选B。
高考历史选择题的类型与解题方法湖北省仙桃中学历史组熊红荣选择题是一种典型的客观性试题,要求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积极思考,前后联系,纵横比较,去伪存真,求同析异,迅速做出判断,是高考试题中科学检测教学质量和学生智能的第一种题型。
它由题干和备选项两部分组成。
题干可用提问句式、不完整的陈述句、否定句式、顺序句式来创设解题情景,明确答题的要求。
备选项一般有四个,包括正确选项和错误选项(即干扰选项)。
下面对历史选择题的主要类型及解题方法作一下简要介绍。
一、从选材形式看,当前历史选择题大都以材料型选择题形式出现,可分为文字类(对中外史书、文学作品、日记、档案、学术著作等的摘录或整理)、图片类(地图、漫画等美术作品、文物图片、人物图片、场景实况图、示意图等)、数据图表类(表格、柱状图、线状图、饼状图等)三种。
此类题型的结构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在选择题的题干中引入一些材料,创设新情境,并根据材料设置备选项;另一种是题干中没有材料,而是以不同材料作为备选项,要求学生根据材料内容与题干要求对比进行选择。
第一种是其主要呈现形式。
在考试能力要求上,材料型选择题对学生能力要求比较高,首先要求学生具有阅读材料和分析材料的能力,最大限度地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其次要求学生善于通过材料揭示历史本质,洞察历史发展规律。
材料型选择题的解题步骤:①通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搞清楚中心词与限制语是什么。
②带着问题认真审读材料,抓住关键词,提取有效信息。
③联系教材相关历史知识,进行知识迁移。
④根据材料来源及作者分析其对材料反映的史实的态度,作出准确判断,确定备选项是否符合史实,是否符合题干要求。
选择题常用的方法:①筛选法:根据审题,按题目基本要求,将四个选项一一过滤,直到找到正确选项为止。
②排除法:在不能确定正确选项或对所要考查的知识模糊不清的情况下,可用此法逐一排除不正确的,缩小选择范围,从而确定正确选项。
③简化法:为增加难度,有些题目的中心词或限制词有意扩充、复杂化,因此,我们要将复杂的题目简化,划出题目中的主谓宾,依据这些关键词来分析备选项。
历史选择题解题方法集锦1·程度型(最佳)选择题的一般解题方法———优选法⑴特点:题干的表述不完整,侧重考查对历史事件的全面掌握程度,比较、分析、理解能力。
题干中常有“最”、“主要”、“根本”、“全面”等限制条件。
主要考查归纳、分析、比较能力。
⑵解题思路①审清题干要求,分析选项,判断答题角度。
②排除明显不合题意的选项,结合题干要求,比较余下选项,决定答案。
③全面掌握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全面掌握历史现象、事件的背景、原因、结果、影响等知识。
⑶学习启示:平时注意区别相近的知识点。
2·组合式选择题的一般解法———筛选法⑴特点:组合是选择题是将同一类的事件或现象按一定的关系进行组合。
此类选择题的结构一般由三部分组:表述关系的题干;根据题干要求列出三个或三个以上的事件或现象,并以数字序号列出;根据这些数字组合成的备选项。
有些组合式选择题还要求将有关事件或现象按照一定关系(时间、区位、逻辑关系等)进行排序。
此类题考查的容量大,信息范围广能多角度、多层次的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
⑵解题思路解答此类题的方法主要是筛选法,而筛选法又分为肯定筛选法和否定筛选法。
肯定筛选法是现根据试题要求分析各个选项,确定一个正确的选项,这样就可以排除不包含此选项的组合,然后一一筛选,最后得出正确答案。
否定筛选法又称排除法,即确定一个或两个不符合题意的选项,排除包含这些选项的组合,得出正确答案。
⑶学习启示:解答组合是选择题的关键是要有正确、牢固的基础知识。
同时由于该题型的逻辑性较强,所以学生还需具备一定的分析能力和史学理论水平。
3·名句诗歌题的一般解法⑴特点:名句诗歌类题材,一般为选择题所用,作为高考命题取材容易采点,切入路径广。
名句诗歌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反映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现状,具有极高的史学研究价值,因而成为近年高考历史试题的引用材料。
近年各地高考试题中较典型的有川江号子、童谣、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山歌、大学校歌、楹联等。
高考历史选择题答题方法1、高考历史选择题秒杀法历史选择题秒杀法1.最佳型选择题(程度型选择题)是单项选择题中的基本题型,旨在考查对历史知识理解掌握的准确性,考查辩证思维能力。
特点是题肢与题干隐含着论点与论据的关系,在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其它选项虽有一定道理,但因不够全面或不合题意而不能成为最佳选项。
题干求答项前后,多有“最主要”、“最重大”、“最突出”、“根本”、“主导”等表示程度的副词和形容词。
是选择题中难度最大的类型。
解题方法:先根据题干要求,确定好题目的逻辑思维关系,即论点与论据的关系。
在正确理论的指导下,确定住“最佳”标准,进行判断。
在此基础上,运用优选法,逐个比较、分析备选项,找出最佳答案。
谨防以偏概全的错误,或者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历史选择题秒杀法2.因果型选择题此类题目,旨在考查综合分析、运用知识的能力。
通常将历史现象中存在的不同因素列出,再根据题干的指向列出相应的原因泪的或结果等。
考查的角度有两方面:第一种形式由结果推断出原因,其结构是题干为果,备选项为因。
第二种形式是由原因推出结果或影响,其结构是题干为因,备选项为果。
常用根本原因、直接原因,根本原因、主要原因等表示。
解题方法:此类题目主要着眼于历史现象的背景、条件、结果、影响等方面的考查。
要审清题意,明确因果关系,搞清命题意图。
同时注意区别根本原因、直接原因、主观原因、客观原因、内外因等要求。
切忌因果颠倒,互相混淆,不分主次等。
历史选择题秒杀法3.否定型选择题(逆向选择题)此类选择题通常要求选出与史实不符的选项。
其特点是题干部分采用否定式的提示或限制,如用“不是”、“无”、“没有”、“不正确”等词语,所以要特别注意逆向思维。
历史选择题秒杀法4.推理型选择题推理选择题是指对这类选择题可以通过推理达到解题目的。
这类题目往往涉及一些规律性问题,考生通过对历史规律的掌握,来分析具有同类性质的历史现象。
解题方法:解答这类题可采用推演法,通过必要的推理,来确定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
高三历史选择题答题技巧高三历史选择题答题技巧1、抓类型在解高考历史选择题的时候,首先要明确它的基本类型,主要是分为程度型、比较型、因果型、材料型、逆向型、概念型、组合型、条件型、论证型、结论型等10种类型。
然后根据各种类型的解题方法来对号入座。
而那我题目类型的基本方法,大多数的情况都是通过考察题干中的答题项来确定的。
2、抓题干抓题干就是要明确高考历史选择题中答题项、主干语和限定语各自是什么。
我们可以从答题项中把握题目中所述的基本类型及命题人考察的目的,从主干语中把握题目所考察的内容及要求,从限定语中明确题目所限定的时空范围或特点。
3、抓选项从近几年的高考历史选择题中不难看出,选项的干扰性和迷惑性越来越强了。
这就需要我们仔细的分辨,认真的推敲。
通过四个选项的比较,来准确的掌握选项中内容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进而明确选项和题干之间的关系。
4、抓时空有些高考历史选择题还特别注重于考察历史事物的时间、空间或特点,我们要根据题干中的“限定语”提取出隐含着的历史信息,弄清楚历史事物的横向、总想的历史时空和阶段特征,明确时空范围和特点。
高三历史选择题如何蒙第1,不同凡响法假如选错误的,那麼在4个选择项当中进行横向比较,找到1个选择项和其它三个选择项显著不一样,该选择项一般为标准答案。
假如选准确的,先找到1个选择项和其它三个显著不一样,先清除该项,随后在其它三个选择项间再进行横向比较,找到1个和另外2个不一样,则这个和另外2个选择项不一样的选择项为标准答案。
第2,自相矛盾法观查4个选择项,并对选择项进行横向比较。
假如出現2个选择项的观点自相矛盾,则可以将其它选择项清除,答案锁定在这里2个自相矛盾的选择项。
同一时间,被清除的选择项则可以用于輔助答题。
第3,肯定相对法在知识判定的选择项中,尤其是涉及到一些法律法规题目的时候,有一些选择项的观点太肯定,比如说出現“必需”“不准”“全部”“唯有”等词句,一般时候该观点错误。
高考历史选择题错因分析及答题技巧(719400)陕西省府谷中学张挨平主题词:选择题、类型特点、错因分析、答题技巧作者简介:张挨平,男,本科学历,中学高级教师。
多年从事高中历史教学工作,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成绩显著,有多篇学术论文发表于国家级刊物并获奖。
现供职于陕西省府谷中学。
无论文科综合考试还是分科考试,选择题以其知识覆盖面广、分值比重大、考察灵活和考察功能强、区分度好、误差小信度高等特点,为广大师生所重视,选择题每题分值大且易发生失误,对高考的成败具有关键作用。
选择题变化多端又没有固定的解题格式,考生常感难以应对,虽大量练习仍不得要领。
今结合自己多年课堂教学经验及几次高考阅卷经历,对高考历史选择题的类型和特点、错误原因及答题技巧谈点看法。
所举实例皆为2006年全国各省文综卷的历史试题,以期对2007年高考学生有所帮助。
一、选择题的类型、特点、错因分析1、概念型选择题题干中提出基本概念,选项是对该概念涵义的注解或阐释,目的在于考察学生对历史概念内在规律和本质的把握程度。
例1:(全国卷Ⅱ第12题)英国通过《虎门条约》取得“片面最惠国待遇”,这意味着()A、英国取得在中国东南沿海通商口岸进行贸易的特权 B、其它列强从中国掠取的特权英国可以援例享有 C、英国取得独占中国内地市场的贸易特权 D、英国取得了与中国共同商定中国关税税率的特权。
学生做错的原因在于概念不明,对“最惠国待遇”涵义不清,凭感觉想当然的去猜题。
因此在听课和阅读教材时,对基本概念和名词术语要务求精确掌握。
2、材料式选择题。
题干提供文字性材料(历史文献、考古报告、文艺作品等)或者图表材料(历史地图、图画、照片、统计数据、函数曲线等),这些材料大多在教材中未出现,但其材料中心信息必然显性或隐性蕴含于教材中,要求考生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提取核心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正确答案。
它实际上是材料解析题的客观答法。
例2:(天津卷第17题)科技史专家丹皮尔认为,以前的发明主要是“实际生活的需要推动技术家取得进一步的成就”。
2020年高考历史解题模板专题:因果类选择题解题模板题型特点1.该题型考查基础识记和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由结果推断出原因;二是由原因推出结果或影响。
2.题干和选项中都包含丰富而密切的关联信息,要将其与所学知识有机串联,以辨真伪。
3.不仅要对题干信息分析全面和准确,还要针对四个类似选项逐一分析,找出符合题目要求的最佳选项。
解题技巧注意:①要正确理解概念的含义:如客观、主观、主要、次要、直接原因、间接、历史、根本原因等;②注意题干与备选项之间的逻辑关系:谁是因谁是果。
方法:①采取时间顺序判断因果关系:在前者一定是因,后者一定是果。
②运用基本理论的推理得出答案:如客观存在决定主观意识,那么客观存在就是因,主观意识是果。
类似的还有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
高考真题1.(2019全国II卷,24).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
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 )A.公田制度逐渐完善 B.铁制生产工具普及C.交通运输网络通畅 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解析】由材料“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可知商鞅变法后秦国建立了集权统治,推动国家组织人力、物力、财力开展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故选D项;战国后期,井田制遭破坏,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公田制度是受到破坏而非完善,排除A项;战国时期铁农具推广,秦汉时期得以普及,排除B项;秦统一六国后修筑驰道直道,加强了交通运输,排除C项。
【答案】D2.(2019全国II卷,25)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
促成当时学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 )A.王国势力强大 B.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C.现实统治需要 D.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解析】由材料“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可知道家和董仲舒的儒家学说都兼采众家之长以适应现实统治的需要,故选C项;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削弱了诸侯国的势力,排除A项;秦统一六国后“焚书坑儒”,奉行法家学说,打破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排除B项;文化政策是国家对于文化艺术等领域的制度性规定,汉武帝时期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政策,排除D项。
新高考(全国Ⅰ卷)地区历史试卷结构及题型变化由于新高考不再进行文理分科,考试的模式由原来的文科综合考试变成了单科考试。
新高考历史试卷与过去的全国卷相比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新高考历史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目前安排在第四天(10号)8:00-9:30(新高考全国Ⅰ卷)。
新高考历史试卷整体结构(2020年新高考全国Ⅰ卷)2020新高考全国Ⅰ卷选择题题型分析:2020新高考全国Ⅰ卷选择题考点分析(新高考全国Ⅰ卷)选择题总体分析:①新高考历史与过去全国卷相比,在题型上与过去发生了一些变化,2020新高考全国Ⅰ卷在选择题第8题和第14题有所创新,第8题要求根据图文信息推断出某个国家,第14题根据图文材料推出合理的原因,这两道题在命题上与过去全国卷相比有所不同,也更能够考察出学生的史学素养。
②从题型上来看,因果类选择题和反映类选择题占比最大。
给出一段材料,让学生迁移教材,推出原因,其目的是为了考察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掌握情况,间接考察了史实。
③新高考试题的呈现方式更加多元,有文字材料,有表格信息,有地图信息等等。
图文并茂,考察了学生对于不同材料信息的处理能力与解读能力。
④新高考在题目设置上仍然遵循时间顺序,从中国古代史到中国近代史,从世界古代史到世界近代史,逻辑脉络清晰。
⑤中国历史仍然占据较大比重,15道选择题中1-9为中国历史,10-15为世界历史,这与过去全国卷基本保持一致。
⑥从考点来看,仍然是以主干知识为主,考察的都是核心知识,如王安石变法、五四运动、雅典民主、启蒙运动等等,这与过去全国卷的理念是一致的。
2020新高考全国Ⅰ卷非选择题题型分析:2020新高考全国Ⅰ卷非选择题考点分析(新高考全国Ⅰ卷)非选择题总体分析:①从非选择题考察的题型与考点来看与过去全国卷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②16题是根据图文提取信息,并且要求写出具体的历史时期,这类题非常能够考察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需要学生对于每个阶段的历史特征特别的熟悉,特别清楚,对于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高考历史常见选择题类型及解题模板一、概念类选择题解题模板题型特点概念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对历史概念的再认再现和理解阐释能力,要求对历史概念能准确理解,并对其内在规律和本质进行把握。
此类题在题干中提出一个基本概念,备选项则是对这一概念的阐释。
在题干中经常出现的主要标志性用语有“内容是”“标志是”“性质是”“特点是”“准确的理解是”等。
解题技巧(1)由于此类题要求同学们必须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基本概念的原因、性质、内容、特点、结果、影响等有全面而准确的理解和掌握,真正理解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同时还要对相近、相似的历史概念进行比较。
(2)此类题的命题多数会在备选项的表述上采用混淆手法,或偷梁换柱,或以偏概全,或以末代本、因果倒置,所以同学们在做题时要通过比较词语含义来辨识其是否符合历史概念的准确含义。
由于此类题多考查历史教材上的隐性知识,所以在做题时多采用逻辑推理法,即结合相关的知识结论来判断选项是否符合题意。
【题例验证】(2022年辽宁名校联盟高三联考)周人认为“天”是一个公平的力量。
“天”有其规律,有从他的规律中生出来的规矩原则,行事符合“天”的规矩原则,“天”就会保佑、帮助你;倒过来,违背了“天”的规矩原则就会被“天”惩罚降祸。
周人对“天”的信仰()A.是“天人感应”理论成熟的表现B.对后世儒学影响深远C.有利于限制君主,削弱君主专制D.继承了商朝神权政治【技巧体验】此题属于概念类选择题。
从材料中可以看到,周人认为天有自己的运行规律。
人的活动如果顺应了天的运行规律,天就会保佑,否则,就会受到天的惩罚。
从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是周人对天的理解。
这种观点对后来西汉新儒学思想产生了很大影响。
董仲舒提出了天人感应的学说,这影响了后世儒学思想的发展,据此对接选项加以取舍,题目迎刃而解。
【答案】B二、因果类选择题解题模板题型特点(1)该题型考查基础识记和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由结果推断出原因;二是由原因推出结果或影响。
高考历史:选择题“排雷指南”,易错点解析,建议人手一份高考历史选择以其设问灵活、考查能力高等特点,在高考历史试题中占有突出地位,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考历史选择题解题技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抓“类型”求解中考历史选择题,首先必须明晰它的基本类型,主要分成程度型(又称最佳型)、比较型、因果型、材料型(包含文字和图表)、逆向型(又称驳斥型)、概念型、组合型、条件型、论证型、结论型等10种类型,然后根据各种类型的解题方法“对号入座”。
而把握高考历史题目类型的基本方法,大多数情况下是通过考查高考历史题干中的“答题项”,也就是答案所包含的项目(一般置于题干的末尾)来确定的。
揪“题干”抓“题干”,就是要明确高考历史“答题项”(答案包含的项目)、“主干语”(选项论述的对象)和“限定语”(限定回答的内容)各是什么。
我们可以从“答题项”中把握住中考历史题目所属的基本类型及命题人考查的目的;从“主干语”中把握住题目所考查的内容及建议;从“限量语”中明晰题目所限量的时空范围或特点。
高三历史怎么复习1.总结关键的历史专题(1)中国古代政治军事史: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中国古代赋税制度,重要兵制,重大战事。
(2)中国古代经济史:古代生产技术的进步,江南经济研发,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原始社会的发展,货币发展。
(3)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史:历代各少数民族的演变,中央对周边地区的管辖,民族融合的发展,少数民族的重要制度。
(4)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史:中国古代各个朝代与周边国家的边线关系,交通路线,亲善相处的史实,相互间科技文化的影响。
(5)中国古代文化史:中国古代科技史,中国古代思想史(儒家思想发展史),科举制度发展史,文学艺术发展史,政治经济背景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将教材上的科学知识依据一些专题再次组织起来,最出色不要制成流水账的样子,中考不能出来那样低水平的问题,必须根据历史发展的内在特点,找出发展的关键性阶段和规律性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