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与文学创作
- 格式:docx
- 大小:10.35 KB
- 文档页数:1
一、文艺学包括三个分支: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
二、文学理论五个方面的任务:1,文学活动发展论,研究文学活动发生发展的原因及其规律。
2,文学活动本质论,研究文学活动区别于其他人类活动的特殊本质。
3,文学创作论,研究作家如何根据生活进行艺术创造的过程和规律。
4,作品构成论,研究作品的构成因素及其相互关系。
5,文学接受论,研究读者接受过程和规律。
三、文学理论具有实践性和自身独特的价值取向。
四、文学理论的基本形态: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价值学、文学信息学、文学文化学第三章一、文学活动是人的一种精神活动,是人所从事的文学创作、接受、研究等活动的总称。
文学活动既是一个包含诸多方面的复杂系统,同时又是作为人类整个社会活动的一个子系统而呈现出来。
二、艾布拉姆斯提出文学活动四要素:1,世界(模仿论:德谟克利特:“艺术模仿自然”说柏拉图“影子”说亚里士多德,艺术的起源和主要作用在于模仿)再现论:魔幻现实主义 2,作品 3,读者(姚斯:“接受美学”,伊瑟尔:“隐含的读者”、“空白”“召唤结构”)4,作家三、文学活动的发生:巫术发生说、宗教发生说、游戏发生说、劳动说四、为什么把劳动作为文学活动的起点:1,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
2,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
3,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
4,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式。
五、文学活动的发展:社会风气的变化、时代变化、非人力(黑格尔:世界本原的理念)、自然界的运行(弗莱:“循环”)他把文学史上的作品按照类型按照时代划分为四类:喜剧、传奇、悲剧、讽刺文学。
文学发生的根本力量是生产劳动六、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发展的“不平衡关系”,有两种体现:1,某些文艺类型只能兴盛在生产发展相对较低的阶段,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它的繁荣阶段也就过去了,如古希腊神话和史诗。
2,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发展水平并不是呈正比例的,经济落后的国家或地区可能在文学艺术上反而领先,如18世纪的德国和19世纪的俄国。
1、文艺学: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
2、文学活动:把文学理解为一种活动,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要素组成,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的特殊的精神活动。
3、文学理论:对文学的原理、文学的范畴和判断标准等问题的研究。
文学批评:以文学理论所阐明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方法为指导,专门地去具体分析和评论一个个作家、作品。
文学史:是一门以研究主流文学为对象的,清理并描述文学演变过程,探讨其发张规律的一门学科。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整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德国古典哲学、美学、文艺学的基础上创立的。
文学活动的“四个要素”:作者、世界、作品、读者文学本体论:英美新批评强调文学作品的本体地位提出这一观点,代表人物是兰塞姆,认为文学活动的本体在于文学作品而不是外在的世界和作者。
劳动说:文学原始发生的主要学说之一,把劳动作为文学的起点。
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式。
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不平衡关系”:指文学进程、发展与经济的发展并不总是同步的。
有时甚至是反方向的发展。
这种不平衡有两种典型的体现:一是某些文艺类型只能兴盛在生产发展相对低级的阶段随生产力的发展,它的繁荣阶段也就过去了。
另一种情况是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发展水平并不是呈正比例,经济落后的国家或地区可能在文学艺术上反而领先。
文学的含义:简言之,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话语蕴籍中的审美意识形态。
当然文学的含义是变化发展的。
话语:话语是一种具体的社会存在形态,是指与社会权利关系相互缠绕的具体言语方式。
是特定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具体言语行为,即一定的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在特定社会语境中通过文本而展开的沟通活动,话语蕴籍:是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话语实践蕴涵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审美意识形态:是指与现实社会生活密切缠绕的审美表现,其集中形态是文学、音乐、戏剧、绘画、雕塑等艺术活动,不是审美与意识形态的简单相加,而是指在审美表现过程中审美与社会生活状况相互渗透,侵染的状况。
中国古代的文学创作与文学理论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而独特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在古代文学中,有许多著名作品和经典名篇,如《诗经》、《楚辞》、《论语》、《红楼梦》等,这些作品不仅在当时引起了文学界的震动,而且对后世的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文学创作古代文学创作主要分为四个时期:先秦时期、汉朝时期、魏晋时期和唐宋时期。
在先秦时期,诗歌流行,其中《诗经》是最早的诗歌总集,它由民间诗歌和宫廷诗歌组成,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思想情感。
汉朝时期是古代文学的黄金时期,汉武帝时期出现了司马相如、班固、张衡等著名文学家,他们的作品以散文为主,具有严密的结构和丰富的内涵。
魏晋时期是古代文学发展的高峰时期,出现了陆机、阮籍、陶渊明、王羲之等著名文学家,他们的作品涵盖了诗歌、文言小说、散文等各个领域,这些作品具有独特的风格和个性。
唐宋时期是中国文学的又一个黄金时期,唐代的诗歌以李白、杜甫、白居易等著名诗人为代表,宋代的诗歌以苏轼、辛弃疾、李清照等著名诗人为代表,他们的作品充分展示了古代文学的风范和魅力。
二、文学理论在古代文学理论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格言”和“六艺”。
格言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特色之一,它是一种简短、有力、深刻的文化遗产,通过简短的文字表达出深刻的哲学思想和道德观念。
例如《论语》中的“吾日三省吾身”、“学而时习之”等就是著名的格言。
“六艺”是古代文化中的一种分类方法,它包括礼、乐、射、御、书、数六门学科,狭义上是指儒家所规定的“六艺”,广义上还包括医、卜、相、籍等许多领域。
在六艺中,最重要的是书法和韵律。
书法是中国文化的独特贡献,它在古代文学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因为文字的形式不仅影响到文学的艺术表达,而且关系到文学的传播和保存。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书法的表现形式主要有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等。
韵律是诗歌创作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是指诗歌中的音韵和节奏,包括平仄、押韵、字数、句式等多个方面。
文艺学: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
三个分支,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
文学理论任务:文学发展论,文学本质论,文学创作论,作品构成论和文学接受论美国当代文艺学家M.H.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一书中提出文学四要素:世界、读者、作家、作品文学理论对象:以文学的普遍的规律为研究对象(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为研究对象)文学理论的基本形态及划分依据:基本形态有: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价值学,文学信息学,文学文化学,文学人类学。
划分依据: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和文学创造——艺术价值——文学消费。
文学理论特征:分析性与沉思性,综合性与体系性,典范性与实践性,反思性与批判性文学活动:人所从事的文学创作、阅读、批评等活动的总称。
文学活动及其构成:1世界:在这里主要是指文学活动所反映的社会生活或社会现实。
(文艺摹仿说,基本观点:文艺起源于人对宇宙事物或世界的摹仿。
文艺摹仿说起初是在人对动物行为的摹仿上来立论的。
如德谟克利特。
2作者:作者通过创作文学作品以表达他的感受并试图以此唤起读者相应的感受。
(中国传统:“诗言志”说;西方传统:表现说:认为文学是作者心灵的表现。
华兹华斯:“诗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
)3作品:作品所描写的,渗透了作家思想感情的社会生活,包括题材、主题、情节、人物(俄国形式主义“陌生化”效果)4读者:强调文学对读者的接收效果,只有读者才使作品获得生命,阅读活动是读者的再创活动,读者影响作家的创作(接受美学和读者反应批评:姚斯《走向接受美学》)世界:客观基础,作家:创作主体,作品:中介环节,读者:接受主体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人的生活活动是文学活动的产生前提。
1、生活活动特性导致人与对象之间的诗意情感关系;2、生活活动特性导致人的自觉能动的文学创造。
人的活动的美学意义:文学创造是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自觉的能动的创造,达到了全面地表现人的本质特性。
文学创作本章集中阐述文学创作问题。
文学创作是整个文学活动过程中最为关键的一环,因为只有通过创作作家的情感体验与社会生活经验才能变为文学作品。
在这一章里,我们将探讨文学创作活动本身的规定性和作家素质问题、文学创作的主客体关系问题、创作心理问题、创作过程的艺术构思以及创作的审美理想等问题。
简言之,通过这一章,我们试图阐明作家创作活动的主要环节与一般规律。
第一节文学创作与作家素质一、关于文学创作的几种有代表性的理论观点文学创作是古今中外文学理论所探讨的基本问题之一。
但是由于人们的文化背景与观察问题的角度、层面不同,以至于出现了各种截然不同的理论观点。
这些观点一般都从某个侧面揭示了文学创作的某种规律与特点,但也往往带有明显的片面性。
为了更好地总结前人的理论成果,以便能够更准确地把握文学创作的基本规律,在我们开始探讨文学创作的规律之前,有必要对前人有关文学创作的几种主要理论观点略作评述。
(一)感物说中国古代诗论家认为,诗歌创作乃是诗人心灵与外在景物相互触发、彼此整合的过程。
这种观点滥觞于《礼记·乐记》关于乐的论述。
《乐记》云:“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
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
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毛),谓之乐。
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
”这是对音乐产生过程的准确描述,同时也是对诗歌创作过程的准确描述。
其基本意思是说,凡音乐的产生都是因为人心受了感动,然后表现于声音的。
到了魏晋六朝时期诗论家们就用几乎相同的言词来论及文学创作了。
陆机《文赋》说:“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慨投篇而援笔,聊宜之乎斯文。
”这是对文人“感物”过程的描述:随着四季交替,万物都不断变化,贯于春感秋悲的文人墨客就会在自然景物的变化面前发生情感的变化,并从而发为诗文创作。
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中说:“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
1.文艺学: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科学,包括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三个分支。
2.文学活动:以文学创作、文学欣赏、文学消费和接受为主要内容的活动的总称。
其一,它由世界、作者、作品、读者四元素构成。
其二,它在意向上可分为两个过程,一是从创作到作品到欣赏接受的过程,这是一个精神过程。
二是从文学生产到产品形成再到交换买卖的过程,这是一个商品生产与交换的过程。
3.文学理论:研究文学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普遍规律及其相关的科学方法的学科。
东西方最早都称为“诗学”或“诗论”。
文学理论的体系一般包括文学发展论、文学本质论、文学创作论、文学作品论、文学接受论五大部分4.文学批评:以一定的文学理论为指导,对以文学作品为主体的具体文学现象进行分析、鉴别、判断和评价的精神活动。
5.文学史:以一定的文学理论(尤其是文学史理论)为指导,对文学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历程进行描述,对这一过程中重要的文学现象(思潮、流派、重要作家作品等)进行分析研究,并揭示隐藏其内的文学发展的基本规律的学科。
6.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其它马克思主义者继承发展了的文学理论。
它有五大基石,分别是:文学活动论、文学反映论、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艺术生产论、艺术交往论。
7.中国特色;(应是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中国特色)其一,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历史文化、中国的文学实际相结合。
其二,把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传统的文学理论相结合。
这样,既使马克思主义的文学理论表述具有中国特色,又可以丰富其内涵,增强其活力。
8.当代性:(应是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当代性)指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应有时代特点。
为此,一要研究与概括中国当代文学实践的新经验和新问题。
二要应对20世纪西方文学潮流的挑战。
吸收其理性精华,揭露其非理性与形式主义实质。
三要吸收新学科,包括心理学、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等,把文学理论提高到当代科学的新水平。
文学理论的文学创作1. 引言文学理论是研究文学作品的产生、发展和评价的学科,它对于文学创作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文学理论不仅帮助作家理清思路和提升创作技巧,还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
文学创作与文学理论的关系密不可分。
本文将讨论文学理论对文学创作的影响以及文学创作对文学理论的启示。
2. 文学理论对文学创作的影响2.1 提供创作思路和方式文学理论可以为作家提供创作思路和方式,帮助他们认识和解决创作中的问题。
例如,结构主义理论提倡以结构为中心,重视文本内部的关系和相互作用,这为作家提供了组织故事情节和人物塑造的方法。
另外,后现代主义理论强调在文学创作中打破传统的线性叙事结构,这刺激了作家尝试新的叙事方式和写作风格。
2.2 激发创作灵感和想象力文学理论不仅帮助作家理清创作思路,还能激发他们的创作灵感和想象力。
对于作家来说,熟悉和了解各种不同的文学理论可以拓宽他们的视野和思维,从而从不同的角度审视和解读现实世界。
例如,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关注社会和阶级冲突,这启发作家观察社会现象并用文学作品表达自己的见解。
2.3 提高作品的质量和深度文学理论的知识和方法可以帮助作家提高作品的质量和深度。
例如,批评理论可以帮助作家分析和评价自己的创作,找出不足之处并改进。
另外,修辞学的知识可以帮助作家运用各种修辞手法,使作品更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3. 文学创作对文学理论的启示3.1 反思和批判现有理论文学创作可以对现有的文学理论进行反思和批判。
作家通过自己的创作实践,可以发现一些理论的不足之处,或者提出新的见解和思考方式。
这种反思和批判对于文学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3.2 创造新的理论框架文学创作可以创造新的理论框架来解释和评价文学作品。
作家通过自己的创作实践,可能会有新的发现和体验,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理论观点。
这些新的理论框架可以为其他作家和学者提供新的思考角度和研究方法。
3.3 推崇个性和创新文学创作鼓励个性和创新,这对于文学理论的发展也是至关重要的。
文学理论与创作实践的关系作为文学的学者和创作者,我们常常思考文学理论与创作实践之间的关系。
文学理论是对文学作品进行解读与研究的体系,而创作实践则是创作者将自身的思想和情感转化为作品的过程。
两者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与互动,相辅相成,既影响着彼此的发展,也彰显出各自的独立性。
首先,文学理论对于创作实践具有启发和引导的作用。
文学理论通过对文学作品背后的思想、主题、形式等进行分析和解读,为创作者提供了丰富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技巧。
例如,现代主义文学理论的兴起使得许多作家开始追求发人深省的内心体验和复杂的叙事结构,从而使作品具有更深层次的意义和更高的艺术境界。
另外,女性主义文学理论的发展为女性作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创作空间,使得她们能够更好地表达女性的独特经验和追求女性权益的呼声。
因此,创作者可以通过研究和吸收不同的文学理论,提升自身的创作能力,开拓创作思路。
同时,创作实践也对文学理论的发展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创作实践是文学理论检验和完善的重要途径之一。
创作实践中的突破和创新,往往会引发学术界的思考和讨论。
例如,20世纪初的象征主义诗歌运动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轰动,许多文学理论家开始对象征主义这一新的艺术风格进行研究和总结。
同样,新媒体时代的来临使得文学在形式和媒介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的创作实践也促使了文学理论从传统的纸质书籍研究向电子媒介、虚拟现实等领域的拓展。
因此,创作实践不仅推动了文学理论的循序渐进,也为文学理论提供了更多的实证材料和案例。
然而,文学理论与创作实践之间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二者在某种程度上也存在着矛盾与冲突。
文学理论以其抽象的思辨方式,常常与创作实践的具体情感相对立。
一些理论家对于特定文体、细节等方面进行限定,这往往会对创作者的自由发挥造成一定的限制。
一些创作者认为,过分沉浸在理论研究中会影响到自身的写作习惯和创作追求,使得作品过分呈现“理论化”或“学院派”风格。
因此,在创作实践中,创作者也需要保持独立思考和自由创作的精神,避免过分受理论束缚。
文学史知识:文学理论与文学创作的关系文学理论与文学创作的关系文学理论和文学创作是紧密联系的两个领域。
文学理论为文学创作提供了理论和思想的支持,而文学创作则反过来能够不断推动文学理论的发展和完善。
因此,文学理论和文学创作是一对相辅相成的重要关系。
一、文学理论对文学创作的影响文学理论是文学研究的重要分支,它对文学创作具有重要的影响。
首先,文学理论为文学创作提供了理论和思想的支持。
文学理论通过对文学现象的分析和归纳,为文学创作提供了更深入、更系统的认识和分析,使作家们能够更好地掌握文学的内在结构和规律并将其应用于创作过程中。
其次,文学理论对文学创作的风格和表现方式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文学理论在解释文学现象的同时,也在不断反思、揭示和探讨文学创作的内在机理,为文学创作提供了很多新的思路和观念,帮助作家们突破传统的表现方式,创造更加生动、深刻的文学形象和语言。
二、文学创作对文学理论的发展文学创作对文学理论的发展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文学创作是文学理论的重要实践基础,作家们在实践创作的过程中会积累大量的经验和感悟,这些经验和感悟又对文学理论的推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例如,文学创作中的一些瑕疵、问题和新尝试会引发理论界的关注和研究,推动理论界进行反思和深入探讨。
艺术是不断发展的,文学创作在潜移默化中推动着文学理论的更新和完善。
三、文学理论与文学创作的互动与融合文学理论和文学创作是互动、融合的关系。
在文学理论与文学创作的互动中,两者相互促进、相互调整、相互指导,使得文学艺术不断得到发展与提高。
文学理论的过程就是不断地对文学创作进行深入的认识和探讨的过程,而具体的文学创作,又是文学理论的重要实践基础,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例如,古代文人崇尚诗词歌赋,他们不仅追求文学艺术的高超技巧,更追求文学作品的意境高远,表现形式新颖。
他们在文学创作的过程中,吸收了先贤文学创作的精华,同时进行了创新性发展。
他们在作诗时,要求“字字有才,句句有韵”,在这种要求下,他们的诗歌技巧极端熟练,朝气蓬勃,苍劲有力,语言流畅,着重表现出“风花雪月”的文学特色。
文学概论名词解释文学概论名词解释文艺学: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的统称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是其三个分支文学理论的根本形态:1,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文学符号学,文学心理学,文学哲学,文学心理学,文学信息学 2,文学生产—作品价值—文学消费:文学社会学,文学价值学,文学文化学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石:文学活动论,文学反映论,艺术生产论,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艺术交往论。
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1生活活动导致人与对象之间的诗意情感关系2生活活动导致人的自觉能动的文学创造3生活活动使文学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确实证人的本质力量:指蕴含在人的本性中,通过一系列的言行来加以表达的性质人的本质力量确实证:是人的本质通过社会实践,在现实世界中对象化,人又从对象化的世界中反观自己本质的过程。
文学本体论:兰塞姆文学的本体在于文学作品,而不是外在的世界或作者。
游戏发生说〔席勒·斯宾塞〕是艺术起源学说的一种,认为艺术同游戏一样,是一种非功利。
纯粹审美的生命活动。
艺术起源于人类摆脱物质与精神束缚,追求自然天地的游戏本论,是人类在维持和延续生命之外,为了纯粹的审美和娱乐而消耗过剩精力的非功利的生命活动。
巫术发生说:原始人一切创作活动都包含巫术意义,都是原始巫术的直接表现。
因为巫术思维法那么的推动才促成了艺术的诞生,认为文学活动的起点是巫术仪式。
摹仿说:最古老的艺术起源理论。
认为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关摹仿,艺术既起源人类的摹追仿本能,艺术是摹仿自然和社会人生的产物。
劳动说:艺术是是适应劳动的需要,在劳动实践过程中产生的这种学说了有力的提出者是俄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普列汉偌夫。
他根据考古学和人类学方面大量资料在批评总结和具体发挥前人成果的根底上提出了文学起源于劳动的理论。
原因:1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2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
3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
4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成文学活动的开展:1社会开展为文学内容的开展提供了根底2社会开展为文学形式的开展提供了动力文学开展问题的复杂性:1文学开展受上层建筑其它因素的制约2文学艺术有自身的独立性“不平衡关系〞:文学伴随着生产劳动而产生,并随着生产劳动的开展而开展,但文学开展的进程也有特殊情况,就是它的开展同经济开展并不总是同步的,有时显得快些,有时来得慢些,有时甚至同生产呈反方向的开展。
浅谈文学理论文学理论,作为一个深奥的学科,每个人对于它的认识都是不同的,也是有深有浅的。
我们每天都在看书,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看书就是一种文学活动。
不管是阅读、创作,还是文学创作,理论教程的知识都与我们息息相关,密不可分。
文学理论本身是与文学评论、文学史是联系在一起的。
所以我们在看书的时候一定要结合文学理论来看,了解书中的精髓,这对很多不知道该怎样看书的人是极其重要的。
就话语慰藉而言,鲁迅的《狂人日记.》中有句“从来如此,便对吗?”,今天看来,韵味渐浅,但是在当时,却是对几千年的封建制度和礼教的挑战,有着丰富的哲理。
在读书上,同样也有文学理论中提到的继承与发展的问题。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如果在读书时,我们只看到前人咀嚼过的残渣,这样的读书至多不过是扩展了知识面,而不会有多大作为。
有很多作品在问世后几十年乃至几百年才被人们发现其真正价值,不是作品缺少美的内涵,而是读者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所以,我认为读者应该用新思维、新视角去看待文学作品,发掘其中前人所未发掘的韵味、意义,从而使之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如《呼啸山庄》中从中间的时间点写起,向两边的时间蔓延叙述故事的方法,无疑是开创了另一种形式上的美,而这样的美偏偏在当时被人们熟视无睹。
但是,文学理论中对一个个体的评判虽然是多样的,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是是一千个哈姆雷特,不是一千个林黛玉,所以理解一个文学作品不要离开这个文学作品的本质和它的写作目的。
文学理论要求我们有一定的审美水平,作品也要有一定的审美水平。
在一个文学作品中无论是话语慰藉,还是构思技巧,无不包含着审美意义。
我们阅读作品时,与人谈论时,觉得某某作品是好的,就是在理解其中的审美意识形态。
我们吟诗赋词,要求抑阳顿挫;看散文看出散文的形散神不散;看小说对其中故事津津乐道,无不是对审美的体现,没有审美的作品是不存在的,只能称为口号或者标语。
作者就是在为读者写作。
我对伊瑟尔的隐含的读者有着极其深刻的印象——任何一个作家在从事创作时时候,就已经为自己设定了具体的阅读对象。
文学理论(童版)笔记3第三编文学创造第三编文学创造第六章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第一节、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生产一、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1、生产和物质生产的内涵:物质生产指人类为取得生存所必需的物质资料而进行的对于自然界的物质改造活动精神生产指人类为了取得精神生活所需要的精神资料而进行的对于自然、社会的观念活动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的关系:精神生产的产生发展以物质生产为前提和基础;物质生产始终是精神生产发展的"动因",以西方精神史为例;精神生产一旦从物质生产中分化出来,就具有了相对的独立性: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不同步;对物质生产发生作用2、生产的特殊性:·精神生产观念地创造对象世界:物质生产中人对对象世界的关系是一种物质实践的关系;精神生产是在精神领域中观念地改造对象世界并创造新的观念世界的生产·精神生产以符号活动来创造观念世界:精神生产的手段是符号; 精神生产实质上是一种创造观念世界的符号活动·精神生产是富于个性的自由创造活动 :物质生产始终受到物质世界客观规律以及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工具科学化的制约;精神生产却始终保持着"精神的自律",表现为"精神个体性的形式"二、文学创造与其他精神生产的区别1、文学创造与科学、宗教活动的区别文学与科学的区别:科学反映活动立足于客体,它通过理性思维力求如实把握世界的客观规律,其成果是人的智力的物化形态,呈现为一定的概念体系。
文学活动则是通过人对世界的情感体验、感受、评价,力求表达主体对世界的主观感受和认识,其成果是人的情绪、情感的物化形态。
文学和宗教的区别:相似性:直观性、想象性、幻想性、形象性宗教:以虚幻的唯心主义为基础-忘却现实世界和否定人自身价值-导向超验的彼岸世界文学:以现实的真实感受为基础-发现、认识、回归世界-导向体现人本质力量的现实世界2、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话语生产文学创造是以言语为原料的生产活动 ,但不止是以话语为材料,而且旨在创造新的话语系统,是通过创造性话语系统塑造文学形象的艺术生产。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文学理论与创作批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批评方法,以其独特的理论视角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对文学进行了全新的解读和评价。
本文将围绕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文学理论与创作批评进行探讨。
一、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文学理论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文学理论主要包括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两个方面。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文学作品与其所处历史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认为文学作品是一种真实反映和折射社会历史的产物。
辩证唯物主义则注重揭示文学作品内部的矛盾与冲突,认为文学作品体现了人类社会内在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在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下,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强调文学作品对社会的批判性反映。
它认为文学作品不仅仅是艺术的表达,更是社会矛盾和冲突的产物。
通过对文学作品的分析和解读,可以看出社会的发展阶段和社会关系的演变。
同时,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关注文学作品所体现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揭示了文学作品与社会的根本联系。
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注重辩证唯物主义的应用。
辩证唯物主义强调矛盾的普遍性和发展性,认为文学作品的内部矛盾与冲突是推动其发展的动力。
通过对作品内部的矛盾分析,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可以揭示作品的创作动机、主题的发展和人物形象的塑造,进而深入理解作品的意义和价值。
二、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创作批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创作批评侧重于对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和艺术形式的评价。
它强调作品的社会实用性和创造性,关注作品所体现的社会价值和艺术创新。
在作品的社会实用性方面,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强调作品必须能够揭示社会的现实问题和社会成员的命运。
作品应该追求人民的利益和社会的进步,揭示社会的弊端和不公,以促进社会的变革和进步。
同时,作品也应该具备一定的艺术性,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和共鸣。
在作品的创造性方面,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强调作品的独创性和创新性。
作品应该能够突破传统的文学形式和创作方式,展现作者独特的思想和美感。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要求作家对社会现实有独到的洞察和理解,通过艺术的创造方式将其表达出来。
文学作品与文学理论的关系分析文学作品和文学理论是文学领域中的两个关键概念。
文学作品是指通过文字表达情感、思想和艺术形象的创作作品,如小说、诗歌、戏剧等。
而文学理论则是对文学作品进行研究、解读和评价的理论体系。
两者之间存在密切的相互关系,互为依赖、互为补充,共同构建了文学领域的独特魅力。
首先,文学理论为文学创作提供了指导和借鉴。
文学理论以自身的理论体系和经验总结,为作家提供了创作思路和方法。
比如,结构主义理论强调文学作品的内在结构和编码规则,作家可以运用这些理论指导创作,使作品更加有机、严谨。
另外,批评理论也起到了评价和指导文学作品的作用,如传统的批评学派提供了文学审美的基本标准和评判方法,使作品能够符合读者的审美需求。
其次,文学作品则是文学理论的验证和实践依据。
文学理论的发展和完善离不开对文学作品的研究和分析。
通过对文学作品的观察和解读,理论家们可以总结和归纳出各种理论观点,从而深化和丰富了文学理论体系。
同时,文学作品也是理论观点的实践检验,只有通过具体的文学作品来验证理论观点的可行性和实用性,理论才能得到有效的检验和更新。
另外,文学作品和文学理论还存在一种相互促进和影响的关系。
文学作品是文学理论的源泉,创作本身就是对文学理论的积极回应。
作家们在创作中运用理论观点,将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具体的艺术形象,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文学理论。
而文学理论则为文学作品提供了一种深度的阐释和理解,提升了作品的审美效果和文化内涵。
此外,文学作品和文学理论之间还呈现出一种相互批判和反思的关系。
文学作品通过创新和突破传统的艺术形式,挑战和颠覆了一些既有的理论观点,推动了文学理论的变革和发展。
而理论的反思和批判也促使作家们进行创作实践的反思和调整,寻找更加适合当代社会和审美需求的表达方式。
总而言之,文学作品和文学理论是相辅相成的。
文学理论为文学创作提供了指导和借鉴,而文学作品则为理论提供了实践检验和创新动力。
两者之间的互动和融合共同构筑了文学领域的独特之美。
文学作品中的文学理论与创作技巧文学作品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的载体。
在文学作品中,文学理论与创作技巧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们相互交融、相互促进,使得文学作品更加丰富多样、深入人心。
本文将从文学理论与创作技巧的角度探讨文学作品的魅力。
一、文学理论的运用文学理论是对文学现象的研究和总结,是文学创作的理论基础。
在文学作品中,文学理论常常以隐喻、象征等形式呈现,为作品赋予了深刻的内涵和丰富的意义。
例如,在《红楼梦》中,作者曹雪芹巧妙地运用了“草木皆兵”的理论。
通过描写草木间的微妙关系,表达了人物之间的复杂情感和社会关系。
这种运用不仅增加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还使作品具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价值。
另一个例子是《1984》中的“双重思想”理论。
乔治·奥威尔通过描绘一个极权主义社会,展现了思想控制的恐怖和人性的脆弱。
这种理论的运用使得作品更具警示意义,引发了人们对权力与自由的深思。
二、创作技巧的运用创作技巧是作家在创作过程中运用的各种手法和方法。
它们可以使作品更具艺术感染力,更好地传达作者的意图。
首先,对于小说的创作,情节的安排是至关重要的。
一个精彩的情节能够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引发读者的共鸣。
例如,《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主人公霍尔顿的冒险经历,以及他对社会现实的批判,使得整个故事充满了张力和思考。
其次,人物形象的刻画也是文学作品中的重要创作技巧。
一个鲜活的人物形象能够让读者产生共鸣,感受到人物的喜怒哀乐。
例如,《傲慢与偏见》中的伊丽莎白·班纳特,她聪明机智、独立自主的性格,让读者为之倾倒,也让读者思考女性在封建社会中的地位和选择。
此外,语言的运用也是文学作品中的重要创作技巧。
作者通过巧妙的语言运用,能够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增加作品的艺术魅力。
例如,《诗经》中的诗歌,以其简练而富有音乐感的语言,给人以美的享受,同时也传达了作者对生活的感悟。
三、文学理论与创作技巧的互动文学理论与创作技巧并非孤立存在,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文学理论与创作技巧引言:文学是一种艺术形式,通过语言的运用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情感,传递给读者。
而文学理论和创作技巧则是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创作文学作品的工具。
本教案将从文学理论和创作技巧两个方面进行探讨,旨在帮助学生提高文学素养和写作能力。
一、文学理论的基础1. 文学的定义与分类- 文学的定义:文学是通过语言艺术表达思想和情感的创造性活动。
- 文学的分类:史诗、戏剧、小说、散文等。
2. 文学的核心元素- 主题:作品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或情感。
- 结构:作品的组织方式,包括情节、人物、时间和空间等。
- 语言:作品中的语言运用,包括修辞手法和风格等。
3. 文学批评的方法- 传统批评:侧重于作品的形式和内容分析。
- 结构主义批评:关注作品的结构和符号体系。
- 后现代批评:强调作品的多样性和解构。
二、文学创作的基本技巧1. 观察与感知- 观察:学会观察周围的人、事、物,获取素材。
- 感知:培养敏锐的感知力,捕捉细微的情感和细节。
2. 立意与主题- 立意:明确作品的创作目的和表达意图。
- 主题:选择一个有深度和广度的主题,进行探讨。
3. 结构与情节- 结构:合理安排作品的起承转合,使之有条不紊。
- 情节:通过冲突和发展,推动故事的发展。
4. 人物与形象- 人物:刻画立体的人物形象,使其具有生命力。
- 形象:通过细节描写和比喻,塑造形象的形象感。
5. 语言与表达- 语言:运用修辞手法和形象思维,提升作品的表现力。
- 表达: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使读者产生共鸣。
三、文学理论与创作技巧的实践1. 阅读与分析经典文学作品- 选择一部经典文学作品,进行深入的阅读和分析。
- 分析作品的主题、结构、语言运用等方面。
2. 创作短篇小说或散文- 选择一个有意义的主题,进行短篇小说或散文的创作。
- 注意运用前述的创作技巧,使作品更加生动有趣。
3. 交流与反馈- 将作品分享给同学,进行交流和互动。
- 接受同学的反馈和建议,改进作品的不足之处。
文学理论是研究文学作品产生、发展和评价的学科,它探讨文学作品的内涵、结构、风格、意义等方面,分析作品的艺术特点和创作技巧,研究作品的历史背景、社会意义以及对读者的影响。
文学创作则是指作家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和想象力创作
出各种文学作品的过程。
文学理论与文学创作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互动关系。
首先,文学理论为文
学创作提供了理论指导。
通过研究和总结文学作品的规律和特点,文学理论为作家提供了创作的思路和方法,帮助他们更好地把握创作的方向和目标。
同时,文学理论也为作家提供了对作品进行评价和反思的标准,促使他们在创作中不断探索和改进。
其次,文学创作也推动了文学理论的发展。
作家在创作过程中常常面临各种问
题和挑战,他们通过实践不断摸索和探索新的创作手法和思维方式,这种实践经验反过来丰富了文学理论的内容和方法。
作品的创新和突破往往会引发理论界的关注和思考,推动文学理论向更高层次和更深入的方向发展。
在实践层面上,文学理论和文学创作之间的关系更加密不可分。
文学理论不仅
是对已有文学作品的反思和分析,也是对未来文学创作的预测和引导。
作家在创作过程中可以借鉴和参考文学理论的成果,同时也可以通过实际创作来验证和丰富文学理论的内容。
文学创作是文学理论的一个重要实践领域,只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文学才能不断发展和进步。
总之,文学理论与文学创作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二者共同构成了文学的理论
体系和创作实践。
文学理论为文学创作提供理论指导和评价标准,推动文学创作的不断创新和发展;而文学创作的实践结果又反过来丰富和推动了文学理论的发展。
只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文学才能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发展、繁荣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