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理论
- 格式:doc
- 大小:40.50 KB
- 文档页数:3
现代心理学的五大理论解读现代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涵盖了广泛的研究领域和理论体系。
在心理学的发展历程中,有许多重要的理论被提出并得到广泛应用。
本文将对现代心理学中的五大理论进行解读,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 1. 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理论是20世纪初期心理学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强调外部刺激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行为主义者认为,人类行为是可观察和可测量的,而心理过程并不是研究的重点。
著名的行为主义者包括帕维洛夫、华生和斯金纳等。
行为主义理论的核心观点是:人类行为是在特定环境条件下形成的,通过刺激-反应的机制来解释个体的行为。
行为主义者强调通过条件反射和习得来改变和塑造个体的行为。
例如,帕维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实验证明了刺激与反应之间的关联,斯金纳提出的操作条件作用则强调了奖励和惩罚对行为的影响。
### 2. 认知理论认知理论是20世纪中叶兴起的心理学理论,强调个体对信息的加工和理解过程。
认知理论认为,人类行为受到个体对外部刺激的认知加工和解释的影响,个体在接收信息后会进行主观的加工和理解,从而影响行为和情绪。
认知理论的核心观点是:个体的认知结构和心理模式对行为和情绪起着重要作用。
认知理论强调了思维、记忆、学习和问题解决等心理过程在个体行为中的重要性。
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有皮亚杰、维果茨基和班杰明等。
### 3. 社会认知理论社会认知理论是认知心理学的延伸,强调了社会因素对个体认知和行为的影响。
社会认知理论认为,个体的认知结构和心理过程是在社会环境中形成和发展的,社会因素对个体的认知和行为具有重要影响。
社会认知理论的核心观点是:个体的认知和行为是在社会互动和交往中塑造和发展的。
社会认知理论强调了社会认知、社会学习和社会情境对个体行为和心理发展的重要性。
著名的社会认知心理学家有班杰明、阿斯利和巴德拉等。
### 4. 发展心理学理论发展心理学理论关注个体从出生到成年各个阶段的心理发展和变化过程。
什么是心理学理论?心理学理论,简而言之,就是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它是对人的心理现象,如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的分析和解释,并通过实证研究形成的一系列科学概念和模型。
心理学理论不仅为心理健康提供了依据,也为认知科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其他科学提供了理论支持。
下面,我们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心理学理论的内容。
一、认知心理学理论1.感知模型理论:这种理论指出,人的感知取决于人的先验知识和大脑对这些信息的处理过程。
当感受到新的刺激时,大脑利用先验知识进行快速功效分析,建立模型,并进行模拟和验证。
2.记忆存取理论:这种理论强调了记忆的重要性,并认为人的记忆能力受到注意力和情感因素的影响。
人们通过关注、感受和体验,记忆和存储事物,并在需要时进行检索和提取,以实现记忆的作用。
二、行为心理学理论1.经典条件反射理论:这种理论认为,行为是对刺激的反应,而不受个人意志和选择的影响。
根据反射学的原理,人的行为往往是基于某种代表先前刺激的信号展现出来的。
2.刺激响应理论:这种理论主张,人的行为是通过学习和习惯养成来形成的,与环境信息的变化无关。
例如,压力、温度和湿度等环境变化可以影响人们的行为。
三、人格心理学理论1.防御机制理论:这种理论认为,人的行为常常受到潜意识中的情感和需求的驱动。
要满足这些需求,人们经常会采取一系列主动或被动的方式来避免或减轻潜在的精神的矛盾。
2.自我效能理论:自我效能是指人对自己实现特定目标的信心,这种理论认为,自我效能感会对人的情绪和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如果人相信自己能够如愿以偿,将会更可能为其行为负责,为目标而奋斗。
四、社会心理学理论1.群体影响力理论:这种理论认为,个体在群体中的行为和判断,常常被群体的大噪音和影响所主导。
人们在群体中,往往会有一种顺应和憎恨拒绝的倾向,引导其遵循既有的模式和规则。
2.社会认知理论:这种理论认为,人们的判断和反应往往是基于社会习俗和文化传统等因素,而非真正的行为动因。
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活动和行为的科学,它的研究对象包括认知、情感、行为、人格等方面。
心理学的发展历程中涌现出了很多重要的基础心理学理论,这些理论对于我们了解人类心理活动和行为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本文将介绍一些重要的基础心理学理论。
1.来自进化心理学的理论进化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行为和心理机制的学科,它认为人类的行为和心理机制是基于进化而来的。
其中最著名的理论是“适应性心理学”,它认为人类的行为和心理机制是为了适应环境而形成的。
例如,人类对于美丽的事物有着天生的好感,这是因为美丽的事物通常代表着健康、繁荣和繁殖能力强的特征,这些特征在进化过程中被筛选出来成为了人类天生的心理偏好。
2.来自行为主义的理论行为主义是一种心理学流派,它认为行为是人类最主要的反应,而心理活动只是行为的表现。
其中最著名的理论是“条件反射理论”,它认为行为是由外部刺激引起的,而人类的反应是由先前的经验和学习决定的。
例如,当我们听到铃声时,就会想起上学的时候铃声响起,这是因为我们已经形成了条件反射。
3.来自认知心理学的理论认知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思维和知觉的学科,它认为人类的思维和知觉是由大脑内部的信息处理机制决定的。
其中最著名的理论是“信息加工理论”,它认为人类的思维和知觉是由一系列信息处理过程组成的。
例如,当我们看到一张照片时,我们会先进行感知、识别、记忆等一系列信息处理过程,最终形成对于这张照片的理解。
4.来自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理论人本主义心理学是一种强调人类自我实现和自我发展的心理学流派,它认为人类是自我意识的,有自我决定的能力。
其中最著名的理论是“自我实现理论”,它认为人类有一种天生的驱动力,追求自我实现和自我发展。
例如,当我们追求一个目标时,我们会感受到一种内在的满足感,这是因为我们正在实现自己的潜能。
以上介绍了一些重要的基础心理学理论,这些理论在各自的领域都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进化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类的行为和心理机制是基于进化而来的;行为主义告诉我们人类的行为是由外部刺激引起的;认知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类的思维和知觉是由大脑内部的信息处理机制决定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类有自我实现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心理学是研究人类思维、情感、行为等方面的学科。
而心理学的基础理论则是心理学的基石,它们为我们提供了理解人类思维、情感和行为的基本框架。
以下是一些基础心理学理论的介绍:1.活动理论活动理论是由俄罗斯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的,它认为人类的行为是由文化和社会环境等因素所决定的。
活动理论认为人类的行为是一种社会性的活动,它是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形成的。
2.反应主义反应主义是一种行为主义理论,它认为人类的行为是由外部刺激所引起的反应。
反应主义认为人类的行为可以通过训练和条件反射来改变。
3.认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是研究人类思维和知觉的学科。
它认为人类的思维是基于信息处理的,人类的行为是由人类对信息的处理方式所决定的。
4.心理动力学心理动力学是由弗洛伊德提出的,它认为人类的行为是由潜意识的冲动所驱动的。
心理动力学认为人类的行为是由内在的心理冲突所引起的。
5.社会认知理论社会认知理论是研究人类社会行为的学科。
它认为人类的社会行为是由人类对自己和他人的认知所决定的。
社会认知理论认为人类的社会行为是由人类对他人的态度、信念和期望所决定的。
6.人本主义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是一种人文主义心理学理论,它认为人类的行为是由人类的个性和自我实现所决定的。
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人类的行为是由人类对自己和他人的尊重和理解所决定的。
7.进化心理学进化心理学是研究人类行为和心理的进化过程的学科。
它认为人类的行为是由人类的进化历史所决定的。
进化心理学认为人类的行为是由人类对环境的适应所决定的。
基础心理学理论是心理学研究的基础,它们为我们提供了理解人类思维、情感和行为的基本框架。
活动理论、反应主义、认知心理学、心理动力学、社会认知理论、人本主义心理学和进化心理学是一些基础心理学理论的代表。
这些理论提供了不同的视角和方法,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行为的本质。
心理学基础理论知识点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活动和行为的科学,其中包含了许多基础理论知识点。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心理学基础理论知识点,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心理学的基础知识。
一、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理论是心理学的一种基本观点,它强调个体的行为是受到环境刺激及其对行为的响应形成和改变的。
行为主义理论认为,心理过程是无法观察和测量的,因此应该将重点放在可观察的行为上。
行为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包括巴甫洛夫、华生等。
二、认知理论认知理论将注意力放在人类思维和信息加工过程上。
它认为,人们的思维、记忆和问题解决能力受到信息加工的影响。
认知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学习、记忆、思考和决策等。
著名的认知理论学派有皮亚杰、维格斯基等。
三、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研究人与人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及其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社会心理学关注社会环境对个体和群体的影响,研究人际关系、集体行为和群体心态等问题。
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有阿斯奥利特、米尔格拉姆等。
四、发展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研究人类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发展过程。
它关注人的成长和变化,研究儿童、青少年和成年人在认知、情感和社会方面的发展。
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有皮亚杰、 Erikson等。
五、人格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研究个体的普遍特质和个体差异。
它关注人的个性、特点和行为方式。
人格心理学主要研究人格类型、人格特征和人格形成的机制等。
著名的人格心理学家有福洛姆、雅克和洛克伯格等。
六、心理治疗方法心理治疗方法是心理学应用的一部分,旨在帮助个体解决心理困扰和心理问题。
常见的心理治疗方法包括行为疗法、认知疗法、精神分析和人本主义治疗等。
各种心理治疗方法都有其特点和适用范围,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可以帮助个体更好地调整和改善心理健康。
总结:心理学基础理论涵盖了行为主义理论、认知理论、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和心理治疗方法等多个领域,这些理论和方法帮助我们理解和解释人类心理活动和行为。
随着心理学的不断发展,我们对个体和群体心理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入,为个人和社会提供了更多的心理健康服务和指导。
心理学基本理论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思维、情感和行为的科学,它旨在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
在心理学领域,有许多基本理论被广泛研究和应用。
本文将介绍三个心理学的基本理论:认知理论、行为主义理论和人本主义理论。
一、认知理论认知理论是心理学中最为重要的理论之一,它关注个体是如何获取、处理和应用信息的。
认知理论认为人类通过感知、记忆、思考和解决问题来适应环境。
其中,认知心理学探索认知过程,如知觉、学习、注意力和记忆。
而发展心理学则关注儿童的认知发展和思维方式。
认知理论的应用涵盖了广泛领域,如教育、广告和人机交互设计。
二、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理论强调环境对个体行为的影响,认为一切行为都是通过学习获得的。
行为主义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Watson和Skinner。
他们认为心理学的目标应该是预测和控制行为。
行为主义理论主张通过条件激励和奖励惩罚机制来改变行为,而不关注个体的内心体验和思维过程。
行为主义理论在教育、治疗和组织管理等领域有广泛应用。
三、人本主义理论人本主义理论强调个体的主观体验和人类潜能的发展。
人本主义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Maslow和Rogers。
他们认为人的行为是为了满足个体的内在需求。
人本主义理论主张尊重个体的自主性和自我实现,通过倾听、理解和提供支持来帮助个体发展。
人本主义理论在心理治疗和辅导方面有广泛应用。
结论本文介绍了三个心理学的基本理论:认知理论、行为主义理论和人本主义理论。
认知理论关注个体的认知过程,行为主义理论强调环境对个体行为的影响,人本主义理论强调个体的主观体验和人类潜能的发展。
这些理论为我们解释和理解人类思维、情感和行为提供了重要的框架。
通过综合运用这些理论,我们可以更好地推动心理学的发展,并为个体和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十大著名心理学引言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心理和行为的学科,已经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
它帮助我们了解人类思维和情感的运作方式,揭示心理障碍的原因,并提供解决这些障碍的方法。
在这篇文档中,我们将介绍十大著名的心理学理论,它们对心理学的发展和实践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1. 行为主义心理学行为主义心理学强调研究行为以及行为背后的刺激和反应。
这一理论认为人类的行为是通过对环境刺激的学习和反应所形成的。
它的重点是通过实验研究来观察和量化行为,并且关注行为与外部刺激之间的关系。
2. 心理动力学理论心理动力学理论是由弗洛伊德创立的,他认为人类的行为和冲突是由潜意识内部过程驱动的。
这一理论注重揭示人类心理深层的欲望、冲突和无意识影响,并认为这些因素对个体的行为和情绪有重要的影响。
3. 社会认知理论社会认知理论强调个体是如何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来学习和获得新的行为模式。
它关注个体对于社会环境的感知、思考和解释,并认为认知过程对行为和情感的塑造起着重要作用。
4. 认知行为疗法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种通过改变个体的认知方式来解决心理问题的心理治疗方法。
它关注个体对于事件的解释和评价,并通过认知重构来改变负面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
认知行为疗法已经被广泛应用于焦虑和抑郁等心理障碍的治疗中。
5. 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强调人类的个体价值、成长和自我实现的重要性。
它关注个体的主观体验、自我认知和自我价值,并强调人类个体的积极潜力和自主性。
6. 心理分析理论心理分析理论是由荣格提出的,它强调个体的自我认知和个人经验对于心理发展和行为的重要性。
心理分析理论认为个体的行为和行为模式是受到潜意识层面的影响,通过探索和理解个体的心理隐含层面可以解决心理问题。
7. 多元智能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由加德纳提出,它认为人类具有多种智能类型,并不仅仅局限于智力测试中的语言和数学能力。
这一理论认为每个人在不同智能类型上具有不同的优势和能力,因此个体在不同领域中会表现出不同的天赋和才能。
心理学中的心理理论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思维、情感和行为的科学。
在心理学的研究中,心理理论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
心理理论是指对人类心理活动的解释和描述的一种系统性的观点和假设。
本文将介绍几个心理学中的重要心理理论,包括行为主义理论、认知理论和人本主义理论。
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理论是心理学中的一种重要理论,它强调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行为主义理论认为人类的行为是在特定的环境刺激下形成的,个体的行为是对环境刺激的反应。
例如,当一个人在一个积极的环境中被奖励时,他们可能会倾向于重复这种行为。
相反,当一个人在一个消极的环境中受到惩罚时,他们可能会避免这种行为。
行为主义理论强调了环境对个体行为的塑造作用,它对教育、治疗和行为管理等领域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认知理论认知理论是心理学中另一个重要的心理理论,它关注人类思维和知觉的过程。
认知理论认为人类的思维和知觉是基于信息处理的,个体通过接收、加工和存储信息来理解和解决问题。
认知理论强调了人类的思维活动对行为的影响,它研究人类如何处理和组织信息,以及人类思维的局限性和错误。
认知理论对于教育、决策和问题解决等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人本主义理论人本主义理论是心理学中的第三个重要理论,它强调人类的主观体验和个体的自我实现。
人本主义理论认为人类是自主和有目的的,个体的行为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和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
人本主义理论强调了人类的自我意识和自我决定的重要性,它对人类的成长、发展和心理健康有着深远的影响。
人本主义理论对于心理咨询、治疗和个人发展等领域有着重要的启示。
心理学中的心理理论是对人类心理活动的解释和描述的一种系统性观点和假设。
行为主义理论强调了环境对个体行为的影响,认知理论关注人类思维和知觉的过程,人本主义理论强调人类的主观体验和自我实现。
这些心理理论在不同的领域和实践中都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它们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释人类的思维、情感和行为。
通过深入研究和应用这些心理理论,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和他人,促进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提高人类的心理健康水平。
心理学的主要理论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思维和行为的科学,依托于多种理论来解释和理解人类心理活动。
本文将介绍心理学的主要理论,并阐明其对于研究和应用的重要性。
一、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理论是心理学的一种主流观点,其核心概念是以观察和实验来分析人类行为,强调外界刺激和响应之间的关系,将心理活动视为可被观察和量化的现象。
行为主义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Watson和Skinner。
在行为主义理论中,环境刺激是人类行为的主要动力,人们通过学习和条件反射形成习惯性的行为模式。
该理论通过实验控制和观察行为来研究心理现象,对于社会行为和教育学等领域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应用。
二、认知理论认知理论关注人类的思维和信息加工过程,强调人类对于外界刺激的主观解释和感知。
该理论主要揭示了人类是如何处理、组织和获取信息的,并探究人类思维活动与行为之间的关系。
著名的认知学派代表人物有Piaget、Vygotsky等。
认知理论认为人类通过对信息进行加工和理解,能够对外界进行解释和适应。
在教育和临床领域中,认知理论为教学设计和认知疗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指导。
三、进化心理学进化心理学理论将心理学视为生物学和心理学的融合,研究人类心理特征在进化过程中的形成和发展。
该理论认为人类的心理特征和行为都源于适应性演化,旨在生存和繁衍后代。
代表人物有Dawkins、Buss等。
进化心理学的研究范围涵盖了认知、情感、人际关系等多个领域。
此理论不断拓宽我们对于人类行为和心理活动的认识,为人类行为的起源、心理发展和性别差异等问题提供了解释和理解的基础。
四、人本主义理论人本主义理论强调个体自我发展、实现和成长的重要性,主张个体的心理需求和价值观决定了其行为和幸福感。
代表人物有Maslow、Rogers等。
人本主义理论关注人的潜能和自我实现,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情感的重要性。
其在教育、家庭治疗和组织管理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为个体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一、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的动机理论是依据人类的基本需要提出的。
马斯洛提出,基本需要有不同的层次,由下而上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其中生理需要是最基本的需要,自我实现是高层次的需要。
需要的出现遵循着层次排列的先后顺序,一般来讲,人在低级需要得到满足的基础上才会产生对高一级需要的追求。
如果一个人的衣、食、住条件尚未得到保障,那么他会全力以赴工作,以获得最基本的物质保障;在基本的生存需要得到满足之后,他才会考虑如何进一步学习,如何获得成就,如何得到他人的尊重,如何自我实现等等。
二、奥苏贝尔的动机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提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包括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三个方面的内容。
认知内驱力,是一种要求了解和理解周围事物的需要,要求掌握知识的需要,以及系统地阐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需要。
在学习活动中,认知内驱力指向学习任务本身(为了获得知识),是一种重要的和稳定的动机。
由于需要的满足(知识的获得)是由学习本身提供的,因而也称为内部动机。
自我提高内驱力,是个体因自己的胜任能力或工作能力而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
这种需要从儿童入学时起,成为成就动机的组成部分。
自我提高内驱力与认知内驱力不同,它把成就作为赢得地位与自尊心的根源,显然是一种外部动机。
附属内驱力,是指为了保持长者们(如教师、家长)或集体的赞许或认可,表现出要把工作做好的一种需要。
这种动机特征在年幼儿童的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表现为追求良好的学习成绩,目的就是要得到赞扬和认可。
三、耶基斯-多德森定律
在一般情况下,动机愈强烈,工作积极性愈高,潜能发挥的愈好,取得的效率也愈大;与此相反,动机的强度愈低,效率也愈差。
因此,工作效率是随着动机的增强而提高的。
然而,心理学家耶基斯和多德森的研究证实,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之间并不是线性关系,而是倒u形的曲线关系。
具体体现在:动机处于适宜强度时,工作效率最佳;动机强度过低时,缺乏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工作效率不可能提高;动机强度超过顶峰时,工作效率会随强度增加而不断下降,因为过强的动机使个体处于过度焦虑和紧张的心理状态,干扰记忆、思维等心理过程的正常活动。
上述研究还表明:动机的最佳水平不是固定的,依据任务的不同性质会有所改变。
在完成简单的任务中,动机强度高,效率可达到最佳水平;在完成难度适中的任务中.中等的动机强度效率最高;在完成复杂和困难的任务中,偏低动机强度的工作效率最佳。
四、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心理学研究证明,遗忘是有规律的。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最先对遗忘现象作了比较系统的研究。
他选用无意义音节作为学习材料,为了尽量避免已有的经验对学习和记忆的影响。
实验时先让受试者将材料记熟,之后再分别按不同的时间间隔重新学习这些材料,将重学时所节省的时间或次数作为指标,用以测量遗忘的进程。
结果表明,学习材料记熟后,经过l/3小时再重新学习,可以节省58.2%左右诵读时间;经过一天之后再学习,可节省33.7%左右诵读时间;六天后再学习,节省时间就缓缓地下降到25.4%左右。
艾宾浩斯依据这些数据资料绘制了著名的遗忘曲线。
之后,一些心理学家选用无意义材料或有意义材料对遗忘的进程进行重复实验,结果与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的描述基本上是一致的。
从遗忘曲线中可以看出遗忘的进程:(1)遗忘是先快后设的。
识记材料后在头脑中保持材料的数量随时间的延长而递减,在识记后的短时间内特别迅速,遗忘最多;(2)遗忘是不平衡的。
保持数量随着时间的延长渐趋稳定,遗忘的速度逐渐缓慢;(3)总的趋势是最初忘得快,忘得多,以后忘得慢,忘得少。
五、皮亚杰的儿童道德发展规律
儿童的道德性是从他律渐向自律按阶段发展的,即从服从他人的规定逐渐向服从自己
内心规定发展。
所谓他律道德亦称“强制道德”,在5—10岁之间出现。
它具有5个特征:1)服从规则,认为规则是神圣不可改变的;2)从行为的物质后果来判断是非,而不是从动机来判断好坏;3)单方面尊敬权威,有一种遵守成人标准和服从成人规则的义务感;4)看待行为有绝对化倾向(或全对,或全错),不能设身处地看问题;5)赞成严惩,认为受惩罚的行为本身就说明是坏的。
把自然法则与道德法则相混沼,以为不端行为会受到自然力量(上帝)的惩罚,所以认为人们生病受灾乃是自己行为不端的结果。
自律道德亦称“互惠道德”或“道德相对论”,在10岁以后出现。
其特征是:1)认为规则或法则是经协商制定的,可怀疑,可改变;2)判断行为好坏,不只看后果,还应考虑行为的动机;3)与权威和同伴相处彼此尊重,不仅能较高地评价自己的观点与能力,也能较现实地评判他人;4)能设身处地对他人行为进行判断,不绝对化,看到可能存在几种观点;5)主张对犯错误者的惩罚较温和和贴切,帮助他们认识犯错误的原因,以利改正。
六、斯坦福-比奈智力量表
“斯坦福一比奈智力量表”是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推孟于1916年对“比奈一西孟智力量表”修订而成的,其后又进行了三次修订。
这个量表根据题目难易的程度按年龄分组,儿童通过的题组层次,用“心理年龄”(或译智力年龄)来表示。
例如,一个儿童通过了九岁组的题目,他的心理年龄就是九岁。
心理年龄除以实足年龄,再乘100,就是一个人的智力商数。
从公式中可以看出智力年龄越是大干实足年龄,智商就越高,反之智商就越低。
以上是对教育心理学中常见的几种理论做了简单的介绍,这些理论作为教育心理学常考知识,考生在复习过程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附:个体发展的一般规律与教育的适应关系简表
附: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简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