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的主要理论(1)
- 格式:ppt
- 大小:228.09 KB
- 文档页数:26
心理学主要理论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思维、行为和情感等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更加深入了解人类内心世界的方式。
在心理学的发展过程中,涌现出了许多重要的理论,这些理论各具特色,为我们认识和研究心理现象提供了丰富而深入的视角。
本文将介绍心理学主要的理论。
一、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是心理学的一种重要的理论流派,主张对可观察的行为进行研究和观察。
行为主义认为个体的一切行为都可以通过外界的刺激和条件反射来解释。
它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华生(John Watson)和斯金纳(B. F. Skinner)。
行为主义理论对于教育、临床心理学和行为干预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二、认知理论认知理论是对个体思维和信息处理过程的研究,它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并在后来的发展中取得了重要的成果。
认知理论主张个体在认知活动中积极加工信息,通过获得、保存、加工和使用知识来理解和解决问题。
尤其是在解释学习、记忆、思维和语言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著名的认知理论家包括皮亚杰(Jean Piaget)和伦斯基(Lev Vygotsky)。
三、社会心理学理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与群体之间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心理学分支。
社会心理学理论主张个体的行为与社会环境紧密相连,个体的思维、情感和行为常常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
社会认知理论、自我概念和群体心态等都是社会心理学的重要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阿斯奇(Solomon Asch)和密尔格兰姆(Stanley Milgram)是社会心理学领域的重要代表。
四、发展心理学理论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发展过程的心理学分支,主要关注个体在生理、心理和社会方面的变化和发展。
发展心理学理论试图揭示人类发展的规律和机制,从婴儿期到老年期的各个阶段的变化。
主要的理论包括爱因斯坦(Jean Piaget)的认知发展理论和埃里克森(Erik Erikson)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等。
五、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个体的主观意义和心理需求的重要性。
社会心理学主要理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在社会环境下的心理过程和行为的学科。
它致力于探究人类如何被社会和环境因素影响,以及人际关系、群体行为等社会现象产生的心理机制。
社会心理学主要理论包括认知一致理论、社会认知理论、自我概念理论和群体决策理论等。
一、认知一致理论认知一致理论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里昂·费斯汀格(Leon Festinger)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
该理论认为,个体在认知过程中,往往会尽量使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保持一致。
如果出现认知的不一致,个体就会感到不舒服,这种不舒服的心理驱使着个体寻求恢复认知一致的方式。
认知一致理论对理解人类的认知冲突、行为调整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当一个人在购物时发现某商品降价后,他可能会为自己之前购买该商品时支付的较高价格感到不满,于是他可能会通过寻找其他正面评价该商品的信息来减轻自己的认知不一致,从而保持认知一致。
二、社会认知理论社会认知理论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巴德·琼斯(Berdiaev H. Joners)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
该理论强调人们在社会情境中对他人行为的解释和归因过程,以及人们如何通过观察他人行为,从而推断他人的内心状态。
社会认知理论在理解人类的社会互动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例如,当一个人观察到他人的慷慨行为时,他可能会认为对方是一个善良、仁慈的人,从而对对方抱有好感。
而当一个人观察到他人的自私行为时,他可能会认为对方是一个自私、不仁的人,从而对对方产生负面印象。
三、自我概念理论自我概念理论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Carl Rogers)提出的。
该理论认为,自我概念是一个人对自我认同和价值评价的总体。
它由对自己的认知、情感和态度等方面的认识构成,影响着个体的行为和情绪。
自我概念理论对理解个体的自我认同和自尊心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当一个人认为自己具有某种特质或能力时,他可能会在相关的行为中表现出自信和积极的态度;而当一个人认为自己缺乏某种特质或能力时,他可能会在相关的行为中表现出自卑和消极的态度。
心理学主要理论流派在心理学领域,主要有多个理论流派,每个流派都有不同的视角和解释方式,以致于形成了一个多元而丰富的学科。
本文将介绍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流派,包括行为主义、认知主义、人本主义和精神分析学。
行为主义是心理学的一种主要理论流派,它着重研究人类行为和外界刺激之间的关系。
行为主义认为人类行为是在环境刺激的影响下形成的,通过观察和实验来研究行为的规律和原因。
行为主义强调对行为的可观察性,因此主张要用实验证据来支持理论。
认知主义是心理学的另一主要理论流派,它关注人类思维、认知和信息处理过程的研究。
认知主义认为人类行为是由内在的思维过程和心理结构所驱动的,通过实验和模型构建来揭示认知过程的机制和规律。
认知主义提出了知觉、记忆、学习和问题解决等重要概念,并且深刻影响了教育和认知科学领域。
人本主义是心理学的第三个主要理论流派,它关注个体的主观体验、自我实现和人类潜能的发展。
人本主义认为个体具有内在的自我驱动力和自我意识,主张关注人的需求、价值观和自我实现的潜力。
人本主义对心理健康、人际关系和个体成长等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强调人的主观体验和自我探索的重要性。
精神分析学是心理学的最后一个主要理论流派,由弗洛伊德创立。
精神分析学关注潜意识和无意识对个体行为和心理的影响,揭示了人类心理深层结构和冲突的本质。
精神分析学提出了许多重要概念,如潜意识、无意识冲突和防御机制,并以治疗方法闻名。
虽然精神分析学的部分理论仍备受争议,但其对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综上所述,心理学主要理论流派包括行为主义、认知主义、人本主义和精神分析学。
每个流派都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解释框架,丰富了我们对人类思维、行为和心理的理解。
在实际应用中,不同的理论流派可以结合使用,以综合性和多角度的方式来研究和解决心理学问题。
医学心理学与医患沟通技巧相关知识讲座第三讲医学心理学的主要理论一、精神动力学理论(一)潜意识理论弗洛伊德将人的心理活动分出三个层次,即潜(无)意识、前意识和意识。
1.潜意识(unconscious)指人的原始冲动、各种本能和出生后被压抑的欲望,这些东西具有强大的能量,是人活动的内驱力,决定或影响着人的全部有意识的活动。
2.前意识(preconscious)指无意识中那些能被召回的部分或能被人回忆起来的经验。
前意识介于潜意识同意识之间,担负着“检查官”的角色,严密防范以阻止潜意识的本能和欲望随便进入意识之中。
3.意识指直接与感知有关的心理部分,它调节着进入意识的各种心理现象,压抑着心理中那些先天的兽性本能和欲望。
(二)人格结构论人格(personality)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交互作用构成。
1.本我(id):又称伊底、原我,存在于潜意识深处,是人格中最原始的部分,代表人们生物性的本能冲动,主要是性本能和攻击本能,其中性本能的冲动被称为力比多,对人格发展尤为重要。
本我遵循“快乐原则”。
2.自我(ego):是人格中最重要的部分,自我的一部分是意识的,也有一部分处于潜意识水平。
从动力角度看本我的愿望和力比多能量充填到自我,自我成为本我或内驱力的执行者。
在现实层面,自我是现实生活的承担者,其活动遵循现实原则,通过延迟满足的方式以现实原则替代本我的快乐原则。
自我要协调本我和超我不合理的要求以及外部现实的要求。
自我是否对环境有良好适应体现着心理健康的水平也是判断人格成熟水平的重要标志。
3.超我(superego):类似于良心与道德,具有良知、理性等含义,大部分属于意识的。
超我是在长期的社会生活过程中,由社会规范、道德观念等内化而成的,对个人的动机行为进行监督管制,使人格达到社会要求的完善程度,按“至善原则”行事。
(三)性心理发展理论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人的心理在性本能驱力和环境的影响下,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形成了一些与各阶段相关的心理特点。
人本主义心理学也称“现象学心理学”,20世纪50—60年代产生于美国的一种心理学思潮和革新运动。
反对行为主义环境决定论和精神分析生物还原论思想,主张研究人的本性、潜能、经验、价值、创造力及自我实现等,故号称心理学的第三势力。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理论:(1)人性本善论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本人性观、动机理论和人格理论的基础。
(2)需要层次理论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动机理论。
(3)自我实现理论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基本理论的核心。
包括自我实现的内涵(完满人性与个人潜能的实现)、自我实现的两种类型(健康型超越型)、15条人格特征和高峰体验等。
(4)以人为中心的疗法,旨在提供一种良好的心理氛围,调动来访者内部资源进行自我理解和自我矫正,以达心理健康。
(5)教育改革论是人本教育心理学的重要内容。
开展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重视教人胜于教书,强调有价值的经验学习和过程的学习方式,建立真诚互信的师生关系,以达到培养能适应变化和懂得如何学习的人。
(6)超个人心理学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一个分支。
20世纪50~6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个心理学流派。
主张心理学者应关心人的价值与尊严,研究对人类进步富有意义的问题,反对贬低人性的生物还原论和机械决定论。
其观点与近代心理学两大传统流派——精神分析和行为主义心理学有分歧,在西方称为心理学的第三种力量。
但作为一个学派它缺乏公认的强有力的领导人。
因此被认为不是一个体系严谨的学派,而是一种同观点学者的广泛联盟。
其创始人是A.马斯洛,后来的主要代表人物是C.罗杰斯。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凡是有机体都有一种内在倾向——以有助于维持和增强机体的方式发展自身的潜能,这就是机体潜能说。
人的机体除具有一般生物潜能外,还有心理潜能。
心理潜能也有求得发展的内在倾向。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理论——自我实现论就是指人有这种尽其所能的内在倾向。
人本主义心理学也称“现象学心理学”,20世纪50—60年代产生于美国的一种心理学思潮和革新运动。
心理学的主要理论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思维和行为的科学,依托于多种理论来解释和理解人类心理活动。
本文将介绍心理学的主要理论,并阐明其对于研究和应用的重要性。
一、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理论是心理学的一种主流观点,其核心概念是以观察和实验来分析人类行为,强调外界刺激和响应之间的关系,将心理活动视为可被观察和量化的现象。
行为主义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Watson和Skinner。
在行为主义理论中,环境刺激是人类行为的主要动力,人们通过学习和条件反射形成习惯性的行为模式。
该理论通过实验控制和观察行为来研究心理现象,对于社会行为和教育学等领域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应用。
二、认知理论认知理论关注人类的思维和信息加工过程,强调人类对于外界刺激的主观解释和感知。
该理论主要揭示了人类是如何处理、组织和获取信息的,并探究人类思维活动与行为之间的关系。
著名的认知学派代表人物有Piaget、Vygotsky等。
认知理论认为人类通过对信息进行加工和理解,能够对外界进行解释和适应。
在教育和临床领域中,认知理论为教学设计和认知疗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指导。
三、进化心理学进化心理学理论将心理学视为生物学和心理学的融合,研究人类心理特征在进化过程中的形成和发展。
该理论认为人类的心理特征和行为都源于适应性演化,旨在生存和繁衍后代。
代表人物有Dawkins、Buss等。
进化心理学的研究范围涵盖了认知、情感、人际关系等多个领域。
此理论不断拓宽我们对于人类行为和心理活动的认识,为人类行为的起源、心理发展和性别差异等问题提供了解释和理解的基础。
四、人本主义理论人本主义理论强调个体自我发展、实现和成长的重要性,主张个体的心理需求和价值观决定了其行为和幸福感。
代表人物有Maslow、Rogers等。
人本主义理论关注人的潜能和自我实现,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情感的重要性。
其在教育、家庭治疗和组织管理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为个体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一)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1。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当代发展心理学最有影响的理论是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他的理论核心是“发生认识论”,主要是研究人类的认识(认知、智力、思维、心理的发生和结构),具体而言,包括了发展的实质和原因、发展的因素与结构、发展的阶段。
(1)发展的实质和原因:皮亚杰坚持内外因相互作用的发展观,即他既强调内外因的相互作用,又强调在这种相互作用中心理不断产生量和质的变化。
他认为,个体通过动作对客体的适应是心理发展的真正原因.个体心理发展的过程就是个体通过同化(把环境因素纳入机体已有的图式或结构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和顺应(改变主体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的形式来达到机体与环境的平衡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种不断的平衡一不平衡一平衡一—……的过程,也是适应的过程,这是心理发展的本质和原因。
(2)发展的因素与发展的结构:①心理发展的因素他认为,支配心理发展的因素有:成熟;物理因素;社会环境;平衡。
②儿童心理发展的结构皮亚杰是一个结构主义的心理学家,他提出心理发展的结构问题。
他首先认为心理结构的发展涉及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
图式:动作的结构或组织。
这些动作在相同或类似环境中由于不断重复而得到迁移或概括。
主体之所以对环境因素的刺激作出不同的反应,这是因为每个主体的图式的不同,以不同的内在因素去同化这种刺激,作出不同的反应.图式最初来自先天遗传,以后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图式不断地得到改变,不断地丰富起来,也就是说,低级的动作图式,经过同化、顺应、平衡而逐步结构出新的图式.同化和顺应:同化是把环境因素纳入机体已有的图式或结构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而顺应则是改变主体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是适应的两种形式。
同化和顺应既是相互对立的,又是彼此联系的。
同化只是数量上的变化,不能引起图式的改变或创新;而顺应则是质量上的变化,促进创立新图式或调整原有图式。
平衡:既是发展中的因素,又是心理结构。
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主要理论概述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智和行为的科学,它源远流长,自古至今,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发展。
而心理学的主要理论也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形成和完善的。
本文将对心理学发展的主要理论进行概述,并介绍它们在心理学研究中的重要性和应用。
一、结构主义理论结构主义是心理学的第一个主要理论,它的代表人物是德国心理学家威廉·万特。
结构主义主张通过分析人的感觉和感知来探究心理现象的本质和结构。
万特采用自我观察和实验研究的方法,将心理现象分解成更小的元素,通过测量这些元素的数量和质量来推断心理过程。
然而,结构主义理论并未得到广泛认同,因为其方法受到了意识流的限制,并且无法解释复杂心理活动的动态性。
二、功能主义理论功能主义是对结构主义的回应和发展,其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
功能主义强调心理现象的目的和功能,关注心理活动在个体适应环境方面的作用。
詹姆斯认为心理过程是为了帮助个体适应不同环境而产生的,并提出了情感、意识和行为在适应中的重要性。
功能主义理论强调心理学研究的实用性和应用性,对后来的实验心理学研究产生了积极影响。
三、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是在20世纪初兴起的心理学理论,其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约翰·沃森。
行为主义认为心理学应该关注可观察的行为,而不是内部的心理过程。
它在心理学研究中强调使用实验和观察的科学方法,并通过刺激和反应的关联来解释和预测行为。
行为主义理论对学习和条件反射的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并为行为疗法提供了理论基础。
四、认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重要心理学学派,其代表人物包括美国心理学家乔治·米勒和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
认知心理学关注人类心智活动中的认知过程,强调人类信息处理和思维的重要性。
它借鉴计算机的概念和方法,提出了信息加工模型和理性决策理论。
认知心理学对教育、决策和问题解决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推动了心理学研究的发展。
发展心理学的五大理论引言概述: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学科,经过多年的发展和探索,形成了许多重要的理论。
本文将介绍发展心理学领域中的五大理论,包括行为主义理论、认知发展理论、社会学习理论、心理动力学理论和生态系统理论。
一、行为主义理论1.1 重点概念:行为主义理论强调外部刺激和行为之间的关系,认为人的行为是在环境中习得的。
1.2 代表人物:帕维洛夫是行为主义理论的代表人物,他通过经典条件反射实验揭示了条件刺激对动物行为的影响。
1.3 应用领域:行为主义理论在教育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教育者可以通过刺激和奖励来塑造学生的行为。
二、认知发展理论2.1 重点概念:认知发展理论强调个体对世界的认知结构和发展过程,认为儿童通过主动探索和互动来建构知识。
2.2 代表人物:皮亚杰是认知发展理论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了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包括感知运动期、前运算期、具体运算期和形式运算期。
2.3 应用领域:认知发展理论对教育实践和儿童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教育者可以根据儿童的认知水平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
三、社会学习理论3.1 重点概念: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类行为是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而学习的,强调社会环境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3.2 代表人物:巴德拉是社会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了社会认知理论,强调观察者对模仿对象的认知过程。
3.3 应用领域:社会学习理论在教育和社会工作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教育者可以通过创造积极的社会环境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四、心理动力学理论4.1 重点概念:心理动力学理论强调个体内部冲突和动机对行为的影响,认为人的行为是受潜意识驱动的。
4.2 代表人物:弗洛伊德是心理动力学理论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了精神分析理论,探讨了潜意识和童年经验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4.3 应用领域:心理动力学理论在临床心理学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心理治疗师可以通过解决个体内部冲突来帮助患者解决心理问题。
五、生态系统理论5.1 重点概念:生态系统理论强调个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认为人的发展受到社会、文化和生物因素的影响。
心理学重要理论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思维和行为的学科,拥有众多重要的理论。
这些理论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的内心世界,预测和解释人类的行为。
本文将介绍一些心理学中的重要理论,包括行为主义理论、认知理论、社会学习理论和人格理论。
行为主义理论是心理学中最早被广泛接受的理论之一。
行为主义者认为人类的行为是由环境刺激和反应所决定的。
根据这一理论,我们的行为是通过学习来获得的,而学习过程中的奖励和惩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行为主义者也提出了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等概念。
例如,巴甫洛夫的狗实验就是一个经典的条件反射实验,他发现狗会对食物的存在作出条件反射性的唾液分泌反应。
与行为主义理论相对应的是认知理论。
认知理论关注人类的思维过程,认为人类的行为是由人们对信息的感知和解释所决定的。
这一理论提出了人们在处理信息时利用认知过程进行思考、解决问题和做决策的观点。
例如,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揭示了人类在认识和理解世界的过程中的不同阶段,从而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儿童的认知发展。
社会学习理论是一种结合了行为主义理论和认知理论的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类学习行为的过程中,在观察他人的行为和结果后,会模仿其行为,并对其行为结果产生相应的情感反应。
这种模仿行为和情感反应的过程被称为建模和锚定。
阿尔伯特·班杜拉提出的社会学习理论强调通过观察和模仿来学习新的行为,并强调观察者的情感反应对学习过程的重要性。
社会学习理论不仅对学习行为的解释有重要影响,还对培养教育和治疗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人格理论是心理学中的另一个重要分支。
人格是指个体在各种情况下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特征和行为模式。
人格理论试图解释和描述人类的个体差异,并探索人格形成和发展过程。
关于人格理论有多种不同的观点,例如弗洛伊德的精神动力学理论和托皮茨的五因素模型。
弗洛伊德的理论认为人格是由人类内心冲突的解决过程形成的,而托皮茨的五因素模型则认为人格可以通过五个基本维度进行刻画,包括外向性、神经质、开放性、宜人性和尽责性。
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一、强化理论溯源强化导向的理论,早期有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原理,华生的行为主义,桑代克的刺激-反应理论,斯金纳的操作性行为主义,多拉德和米勒的模仿论。
后来,出现了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和霍曼斯的社会交换理论,扩大了强化理论对人的社会心理现象的解释范围和深度。
从学习角度看待和研究人的心理与行为,是欧美许多社会心理学家多年来采用的视角。
学习理论是一种强化理论,最早可追溯到巴甫洛夫经典条件作用原理。
20 世纪初,学习理论流行,并成为行为主义的基础。
后来,赫尔、斯金纳、米勒、多拉德,将其运用到社会心理学。
20世纪70年代以来,班杜拉将其应用范围扩大,提出社会学习理论,又称为观察学习理论,在解释人类社会行为方面取得重大成功。
二、强化理论的核心概念(一)联结是两种刺激在大脑形成的暂时神经联系。
用联结可以解释人的社会心理现象和行为。
(二)强化这是强化理论最核心的概念,其含义是,人们之所以学会某种行为,是因为这种行为能产生令人愉快的后果,或满足自己的某种需要;人们之所以避免某种行为,是因为这种行为会给人带来不愉快的后果。
(三)模仿个体在社会生活中,主动仿效他人言行的社会心理现象。
米勒和多拉德认为,可以通过延伸刺激—反应关系与强化的概念来理解模仿的心理机制。
强化理论的评价:强化理论假定,行为主要由个人过去的学习经验获得,倾向于将行为原因归于外在环境,忽视个人对环境的主观感受,注重解释外表行为,而忽视解释主观心理状态。
三、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又称为观察学习理论),接受了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多数原理,但是更加注意线索对行为、对内在心理过程的作用,强调思想对行为和行为对思想的作用。
社会学习的过程:(一)注意过程(二)保持过程(三)复制过程(四)动机过程社会学习理论的评价:社会学习理论也被批评为借用认知概念,但没有揭示导致认知活动结果的过程与条件,并且其交互决定论带有二元论色彩。
四、社会交换理论霍曼斯采用强化心理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把人际相互作用比作经济交易,提出了社会交换理论。
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一、强化理论溯源强化导向的理论,早期有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原理,华生的行为主义,桑代克的刺激-反应理论,斯金纳的操作性行为主义,多拉德和米勒的模仿论。
后来,出现了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和霍曼斯的社会交换理论,扩大了强化理论对人的社会心理现象的解释范围和深度。
从学习角度看待和研究人的心理与行为,是欧美许多社会心理学家多年来采用的视角。
学习理论是一种强化理论,最早可追溯到巴甫洛夫经典条件作用原理。
20世纪初,学习理论流行,并成为行为主义的基础。
后来,赫尔、斯金纳、米勒、多拉德,将其运用到社会心理学。
20世纪70年代以来,班杜拉将其应用范围扩大,提出社会学习理论,又称为观察学习理论,在解释人类社会行为方面取得重大成功。
二、强化理论的核心概念(一)联结是两种刺激在大脑形成的暂时神经联系。
用联结可以解释人的社会心理现象和行为。
(二)强化这是强化理论最核心的概念,其含义是,人们之所以学会某种行为,是因为这种行为能产生令人愉快的后果,或满足自己的某种需要;人们之所以避免某种行为,是因为这种行为会给人带来不愉快的后果。
(三)模仿个体在社会生活中,主动仿效他人言行的社会心理现象。
米勒和多拉德认为,可以通过延伸刺激—反应关系与强化的概念来理解模仿的心理机制。
强化理论的评价:强化理论假定,行为主要由个人过去的学习经验获得,倾向于将行为原因归于外在环境,忽视个人对环境的主观感受,注重解释外表行为,而忽视解释主观心理状态。
三、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又称为观察学习理论),接受了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多数原理,但是更加注意线索对行为、对内在心理过程的作用,强调思想对行为和行为对思想的作用。
社会学习的过程:(一)注意过程(二)保持过程(三)复制过程(四)动机过程社会学习理论的评价:社会学习理论也被批评为借用认知概念,但没有揭示导致认知活动结果的过程与条件,并且其交互决定论带有二元论色彩。
四、社会交换理论霍曼斯采用强化心理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把人际相互作用比作经济交易,提出了社会交换理论。
三、(一)突现论似动现象实验是韦特默建立完形主义心理学的主要实验根据,也是完形主义心理学派的开端和标志。
所谓似动现象,是指先后出现的两个静止刺激,被个体知觉为刺激从前面一个刺激的位置向后面一个刺激位置运动的现象。
韦特海默用速示器通过两条细长的裂缝,先后在幕布上投射出两条光线,一条是垂直线,另一条则同这条垂直线成20或30度角。
如果先后投射这两条线间隔时间很长(如出200毫秒),被试者看到的是两条先后出现的光线。
如果两条线出现的时距很短(如30毫秒)这时被试者看到的是两条同时出现的光线。
可是,如果在两条线出现之间有一最适应的时间间隔(例如60毫秒),这时被试者实际看到的光线则是从一处向另一处移动。
这种原来是静止的两条光线,能在一定条件下知觉为单线移动的现象,被称为似动现象(或φ现象)。
似动现象的实验是格式塔心理学起家的重要实验,也是格式塔心理学理论创建的重要基础,这一实验是由惠特海默主持的。
惠特海默用舒曼所制的速示器来呈现先后出现的两条线段A和B(如图6-2),先呈现线段A,后呈现线段B,如果呈现两条线段之间的时间差是30毫秒时,则两条线段会被看作是同时出现,并构成一个90о的角。
如果呈现两条线段之间的时间差是200毫秒时,则出现了静止的两条线段一前一后出现;如果呈现两条线段之间的时间差正好是60毫秒时,则会引起最佳的运动现象,即我们可以看到线段A向线段B的移动。
惠特海默把这种原本是静止的两条线段在一定条件下知觉为单线移动的现象称为似动现象,他又称ф现象或PHI现象。
惠特海默在解释这种现象时认为,似动现象不可能是眼球运动所致,实验已经证明,眼球的运动需要130毫秒的时间,实验的60毫秒时间之内是不可能产生眼球的运动。
同样这也不是主体推理的结果。
因此,惠特海默认为似动现象是一个依附在一定心理物理场中的崭新现象,也就是说是一个格式塔,是一种突现的现象。
这种现象依附于一定的情景,是一个整体现象,它不可以分析为元素。
心理学主要理论概述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过程与行为的科学,它通过理论的建立与研究方法的应用来揭示人类思维、情感、学习和行为的原理。
近几个世纪以来,众多心理学家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理论来解释人类心理和行为,这些理论不仅对心理学研究具有重要影响,也为解决社会问题,改善个体生活提供了理论依据。
本文将概述心理学主要理论,包括行为主义、认知心理学、人本主义、生物心理学和社会文化心理学。
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理论强调外部刺激对于行为的塑造和控制。
行为主义者认为,个体的行为是由环境刺激引起的,通过刺激-反应机制可以预测和控制行为。
著名的行为主义学派代表有巴甫洛夫、斯金纳等。
认知心理学理论认知心理学理论关注个体的思维和信息处理过程,认为人类行为是由思维过程决定的。
认知心理学研究人类记忆、思维、决策等高级心理功能。
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有皮亚杰、瓦尔登、巴特莱特等。
人本主义理论人本主义理论强调人类个体的内在发展和自我实现的需求。
人本主义者认为,每个人都有自身的潜力和独特性,追求自我实现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
著名的人本主义者有马斯洛、罗杰斯等。
生物心理学理论生物心理学理论研究生物与心理间的相互关系,强调生理因素对人类心理和行为的影响。
生物心理学将心理过程与神经系统、生物化学过程联系起来,研究诸如情绪、注意力和意识等心理现象的生理基础。
著名的生物心理学家有杜尔金、勒纳等。
社会文化心理学理论社会文化心理学理论探讨社会和文化对于人类心理和行为的影响。
社会文化心理学关注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认知和行为特征,研究诸如群体行为、跨文化差异等社会心理现象。
著名的社会文化心理学家有沙利文、霍夫斯特德等。
总结心理学的主要理论包括行为主义、认知心理学、人本主义、生物心理学和社会文化心理学。
这些理论从不同的角度解释了个体的心理过程和行为,并为了解人类心理、改善生活质量提供了理论基础。
通过深入研究和理解这些理论,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和他人,提升个体和社会的整体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