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部编版历史 第二单元第6课 戊戌变法【教案】 八年级上册
- 格式:doc
- 大小:183.50 KB
- 文档页数:6
部编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第6课戊戌变法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知道“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作用。
教材分析:本课主要介绍了甲午战争失败和《马关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由于洋务运动宣告破产,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因此,仁人志士开始寻求新的救国之路。
本课中会介绍到维新人士通过改良的方式,寻求制度方面的变革来挽救民族危亡,然而这种变革触及了封建势力的利益,因此在慈禧太后的干预下宣告失败。
学情分析:学生通过洋务运动的学习,对中国近代化的发展有了初步认识,已经知道洋务派学习只学技术的方式是不能挽救民族危亡的,但是如何挽救民族危亡,学生不知道近代中国仁人志士会如何选择。
本课就会为学生解决这一问题,学生会进一步了解在洋务派之后,还会有哪些仁人志士通过何种方式继续进行探索。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知道“公车上书”是近代中国维新变法运动的开端;了解主要代表人物,概述“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知道严复的主要维新思想及其在近代中国思想进步中的作用;探讨戊戌变法运动的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 探讨康有为、梁启超、严复、谭嗣同四位历史人物为救亡图存进行的努力,认识维新变法的过程,结合“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及其失败,探讨戊戌变法的目的,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人的探索之路,学习他们爱国自强、不断求索和勇于实践的精神。
重难点
重点:掌握戊戌变法的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难点:理解戊戌变法失败的历史原因。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戊戌变法》教案(1)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变法改良,实行君主立宪制。
(2)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暴力革命,建立民主共和制。
3.介绍“维新派”及康有为和梁启超的相关事迹等。
4.补充戊戌变法的背景,让学生对当时的时代环境有更为清晰的认知。
(3)代表-资产阶级维新派。
3.图文结合,详细介绍组织学会、创办报刊的情况,突出《时务报》和《国闻报》,思考其带来的作用。
结论:启发民智,组织力量,制造舆论,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
4.通过展示史料,引导学生思考史料:材料一:这些时报虽然没有送到光绪皇帝手里,但因为内容痛切,在北京的一些官员和士大夫辗转传抄,天津、上海的报纸公开刊载,因此流传颇广,影响颇大。
——李侃《中国近代史1840—1919》材料二:维新派兴创办报刊、成立学堂、学会,使当时“家家言时务”、“人人谈西学”蔚然成风……——中华书局《中国近代史》思考:上述学会和报刊主要宣传了什么观点?产生了什么影响?结论:主要宣传变法图强;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
第三篇走向高潮光绪帝与百日维新1.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分析百日维新的背景。
2.展示史料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若不及时图治,数年之后,四邻交逼,不能立国。
”并提出建议:采法俄、日以定国是,大集群臣而谋变法等。
——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3.展示漫画(右图所示),组织学生思考如下问题:(1)说说图中的光绪帝处境如何?(2)你认为光绪帝急需解决哪些问题?(3)此时的光绪帝做出怎样的选择?结论:(1)光绪帝没有实权,慈禧太后操纵着清廷大权。
(2)帝国主义瓜分狂潮下的大清岌岌可危的国运;挣脱慈禧太后的权力束缚,夺取实权。
(3)光绪帝表示“不甘作亡国之君”,决心变法。
4.通过播放视频,让学生对戊戌变法有更系统的了解。
5.通过列表的方式,引领学生归纳百日维新的内容,分析起影响。
第6课戊戌变法【教学任务】【教学流程】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教师出示康有为、梁启超的图片,【问题1】阅读教材第28页第一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学生以段,并结合书中康有为、梁启超照小组为单位,讨论归纳回答。
片,思考:①康、梁二人听到《马生:康有为、梁启超等联合各省关条约》签订的消息后有何反应?1300多名参加会试,上书光绪帝,②公车上书提出了哪些主张?有这就是著名的“公车上书”。
何影响?师:课件出示补充材料③公车上书反映了中国先进的知《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及辽东半识分子怎样的精神?岛,赔款二万万两的消息突然传至,在北京应试的举人群情激愤。
台籍举人更是痛哭流涕。
4月22日,康有为、梁启超写成一万八千字的“上今上皇帝书”,十八省举人响应,合作交流展示提高一千二百多人连署。
5月2日,由康、梁二人带领,十八省举人与数千市民集“都察院”门前请代奏。
生答:主张是拒和、迁都、变法。
这次上书并没有上达光绪皇帝,却轰动了京沪。
教师强调:公车上书标志着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始,拉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生讨论公车上书的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师:从公车上书这一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出,康有为、梁启超是具有初步资产阶级思想的爱国知识分子。
【问题2】阅读教材29页第一段,学生读书归纳:结合《维新运动期间各地重要学(1)在各地组织学会;会》思考:“公车上书”失败后,(2)创办报刊,宣传变法。
康、梁二人又进行了哪些运动?【问题3】阅读教材29页第二段,影响取大的疋上海的《时务报》和天津的《国闻报》。
课件出示研读教材中以下材料:分组讨论,生各抒己见。
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师归纳:《时务报》宣传了梁启超下之公理也;变亦变,不变亦的力行变法思想;严复等号召变法变。
”图强。
《变法通议》•梁启超师强调:维新思想的传播,极大地“通上下之情” “通中外之故”为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为百目的,号召变法图强。
《国闻报》日维新奠定了思想基础。
【问题5】教师展示:图片《谭嗣同殉难图》《谭嗣同史实》(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教师归纳:学习他为民族大业不惜牺牲生命的爱国主义精神。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第6课戊戌变法一. 教材分析本课《戊戌变法》是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的一部分,主要讲述了1898年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要政治变革——戊戌变法。
此次变法旨在推进政治、经济、文化的改革,以振兴中华。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戊戌变法最终以失败告终。
本节课通过介绍戊戌变法的过程和结果,使学生了解中国近代史上这次重要的改革尝试,认识其历史意义和教训。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戊戌变法的了解可能较为片面。
在学习本课时,学生需要通过对教材内容的学习,深入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和结果,以及其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此外,学生应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和结果,认识戊戌变法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民族振兴的意识,培养热爱祖国、为国家富强而努力奋斗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和结果。
2.难点: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其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让学生独立阅读教材,了解戊戌变法的相关内容。
2.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戊戌变法的成败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案例分析:通过讲解典型历史事件,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戊戌变法。
4.情感教育:结合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材。
2.辅助材料:相关的历史图片、文献资料。
3.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投影仪展示戊戌变法的相关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
教师简要介绍戊戌变法的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戊戌变法的过程和结果。
戊戌变法一、课标内容知道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代表,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史实。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对于历史事物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以及比较能力都有所提高,同时已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自觉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因此,对于八年级的学生除了仍然要加强以上这些能力的提高,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自学一部分教材上编写得较详细的内容,对于重难点我采用了问题探究法和讨论法,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主动参与、大胆质疑、创新等思维,使学生的智能和认识水平都得到发展。
三、教材分析本课主要阐述了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为首的知识分子为挽救民族危亡而进行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分为康有为与公车上书和百日维新两个子目,主要讲述了公车上书的背景、维新派的活动及戊戌变法的相关内容。
四、教学目标1.核心素养: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分别是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本课教学活动主要通过讲解、自主学习、课堂探究讨论的方式,进行问题探究教学,以此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2.学习目标目标1:通读教材,初步了解本课教材内容,并记录疑惑点,培养自主学习及发现问题的能力。
目标2:阅读教材,观察教材图片,自主学习,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说出公车上书的原因;列举公车上书的时间、发起人、内容;思考公车上书的影响?列举出公车上书失败后,维新派进行的活动。
培养自主学习,归纳问题的能力。
(重点)目标3:阅读教材,小组合作探讨,列举出公车上书的内容,说出维新变法的结果?小组讨论出公车上书的意义?学习维新人士的进步立场和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事迹,激发爱国热情。
(重点、难点)五、教学活动1.课堂导入师:展示康有为、梁启超图片。
右图的两位历史人物分别是康有为、梁启超。
19世纪末,在中国面临被瓜分的民族危机时,他们掀起了一场维新变法运动。
一介书生康有为、梁启超为什么能发起这样一场在我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变法运动?这场变法运动的结果如何?有哪些维新志士为变法而流血牺牲了?2.讲授新课出示学习目标,指引学生学习。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第6课戊戌变法》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6课戊戌变法》是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的一个章节。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教材内容丰富,包括历史背景、主要人物、改革措施、失败原因等多个方面。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和教训。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戊戌变法这一历史事件可能还比较陌生。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图片、文字等资料来加深对戊戌变法的理解。
此外,学生对于改革和革命的区别可能还不是非常清晰,需要在教学中进行引导和区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和影响,认识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批判性思维,认识改革事业的艰巨性。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戊戌变法的过程和影响。
2.难点: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其历史教训。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来解决问题。
3.案例分析法:以具体的历史事件为例,分析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
六. 教学准备1.教材、课件等教学资源。
2.与戊戌变法相关的历史图片、视频等资料。
3.学生分组合作的准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视频资料,引导学生了解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5分钟)介绍戊戌变法的过程,包括主要人物、改革措施等。
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角度进行思考。
4.巩固(5分钟)针对学生讨论的结果,进行总结和巩固。
强调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其历史教训。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评价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戊戌变法对后世有何影响?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小结,强调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其历史教训。
第6课戊戌变法◇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公车上书以及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代表人物,了解百日维新的基本史实,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由此提高学生的历史理解能力,初步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利用图像资料等,结合本课插图,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从中找出维新变法运动发生的社会、政治以及经济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维新人士的进步立场和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事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公车上书,百日维新。
【教学难点】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896年春,面对甲午战争后空前的民族危机,谭嗣同有感于国事,写下了“世间无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休。
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的诗句。
这首诗不仅流露了谭嗣同热爱人民的博大胸怀,更充分地表现出中国文人所特有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忧民情怀。
作为一个顶天立地伟丈夫的维新志士,谭嗣同为什么会牺牲?以他为代表的“戊戌六君子”到底有没有找到救国之路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6课《戊戌变法》,感受先进中国人的爱国情怀!二、新课讲授(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1.教师讲解:结合教材第28页文字,解释“公车”一词的含义,提出问题:公车上书发生的背景是什么?它发生于何时何地,代表人物有哪些?又有哪些内容?学生回答:背景: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清朝统治出现危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要求改变旧体制。
时间:1898年春。
地点:北京。
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等。
内容:上书光绪帝,请求拒和、迁都、变法。
2.教师讲解:公车上书虽然失败了,但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影响。
提出问题:在公车上书之后,维新派采取了哪些途径继续宣传维新思想?其中产生影响最大的是哪两个报刊?学生回答:途径:维新人士在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宣传变法。
第6课戊戌变法-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课程目标1.了解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和意义;2.了解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以及变法派与保守派的斗争;3.探究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4.思考变法的意义和启示。
教学方法1.讲授;2.探究;3.比较;4.启发。
教学重点1.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和意义;2.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以及变法派与保守派的斗争;3.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教学难点1.广告局和新建陆军的设立及其意义和作用;2.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教学内容一、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和意义1.甲午战争的原因及影响;2.戊戌政变的背景;3.戊戌变法的意义。
二、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1.废除科举制度和八股文;2.设立广告局,刊行新式报刊;3.设立新建陆军和筹建海军;4.兴办新式教育和开设工厂等。
三、变法派与保守派的斗争1.王树声、康有为等变法派的主张;2.光绪帝、慈禧太后等保守派的反对。
四、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1.袁世凯的叛变;2.西方列强的干涉;3.慈禧太后等保守派的反对。
提高思维:比较中国近代变法与其他国家的改革1.比较中国近代变法与日本明治维新的异同;2.比较中国近代变法与俄国的改革;3.总结改革的成功和失败,探究其原因。
拓展阅读1.《戊戌变法》;2.《康有为与戊戌变法》;3.《辛亥革命:康有为回忆录》。
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和意义,了解了其主要内容以及变法派与保守派的斗争,并探究了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同时,我们也比较了中国近代变法与其他国家的改革,总结了改革的成功和失败,探究了其原因。
希望同学们通过学习,能够认识到改革发展的重要性,培养改革思维,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努力!。
第6课戊戌变法1.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公车上书、维新运动的展开等基本史实、初步认识百日维新的内容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意义等。
2.利用历史图片和史料,通过阅读讨论、分析史料,得出变法失败的原因、意义和教训;培养学生利用历史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学习维新人士的进步立场和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
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意义。
情境导入法、讲授法、讨论法。
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展示《时局图》: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面临内外交困的局面时,统治阶级内部开明的官员掀起了一场以“自强”“求富”为口号的洋务运动,希望通过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达到维护清王朝统治的目的,但结果失败了。
甲午战争后,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面对地主阶级探索救国救民的失败,在洋务运动中兴起的民族资产阶级又将以怎样的方式继续探索斗争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进入第6课《戊戌变法》的学习。
(二)自主学习梳理新知知识点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1.公车上书:1895年春,《__马关条约__》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康有为、梁启超等联合参加会试的举人,上书光绪帝,请求__拒和、迁都、变法__。
这就是著名的“公车上书”,拉开了__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__。
2.维新变法思想的传播:维新人士在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宣传变法,其中影响最大的报刊是上海的《__时务报__》和天津的《__国闻报__》。
知识点二百日维新1.背景:1897年冬,德国强占__胶州湾__,__康有为__上书光绪帝,呼吁变法救国。
光绪帝表示“不甘作亡国之君”,决心变法。
2.开始:1898年6月11日,清政府颁布“__明定国是__”诏书,宣布实行变法。
3.变法内容:__裁撤冗官冗员__,允许官民上书言事;鼓励__私人兴办工矿企业__,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__废除八股__,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裁减绿营,__训练新式军队__等。
第6课戊戌变法【课标要求】知道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代表,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史实。
【教学目标】1.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政变等基础知识。
2.思考维新派和洋务派主要思想的异同,提高阅读和比较的能力。
3.通过学习维新人士的进步立场和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公车上书、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戊戌变法的影响。
【教学难点】客观认识戊戌变法的社会影响和失败原因。
【新课导入】在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过程中,中国社会的各阶级、阶层有着不同的反应,并在寻求试图摆脱这种局面的方法。
前面我们学习了农民阶级掀起的太平天国运动,以及洋务派兴办的洋务运动。
太平天国运动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下失败,而洋务运动也随着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的惨败而成了明日黄花。
既然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都不能完成这一任务,那么,中国的资产阶级又如何呢?【新课探究】一、公车上书——拉开序幕教师:1895年春,正直中国科举考试,具有强烈的民族责任感的莘莘学子听到了什么?为挽救民族危亡又做了什么事情呢?学生:他们听到了签署《马关条约》的消息,然后上书光绪帝,请求拒和、迁都、变法,史称“公车上书”。
教师:(解释)拒和是指不在《马关条约》上签字,变法是指改封建君主专制为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制度。
学生:(整理、记忆公车上书的时间、地点、发起人、影响)二、组织学会、创办报刊——舆论宣传教师:公车上书失败了,维新人士就此罢休了吗?学生:没有。
教师:他们转而去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积极地宣传变法思想。
请大家整理出他们的活动情况。
学生:(讨论、整理)教师:(提出问题)比较维新派与洋务派政治思想的主要区别。
学生:洋务派主张维护封建统治,维新派主张实行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
三、百日维新——达到高潮教师:1897年冬,德国强占胶州湾,康有为再次上书光绪帝,指出形势危机,唯一途径就是变法。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6课《戊戌变法》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和意义。
2. 掌握戊戌变法的过程和主要内容。
3. 理解戊戌变法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重难点】1. 掌握戊戌变法的整个过程和主要内容。
2. 理解戊戌变法对于中国近代化进程的推动作用。
3. 对于学生来说,理解戊戌变法与其他历史事件的联系和影响。
【教学方法】1. 授课教学2. 小组讨论3. 课堂演示【教学步骤】一、引入教师可用五分钟的时间对于戊戌变法进行简要介绍,让学生了解戊戌变法的基本情况,然后请学生谈论对于戊戌变法的想法,引导学生进入主题。
二、知识点的讲解1. 背景(1)甲午战争后,重视变法的光绪皇帝被慈禧是选秀才李鸿章等巨人控制,变法无望。
(2)起义军团体议和未果,政府对近代化的顿起并未刹车。
(3)民众渴望救国救民,社会呼吁变法声日盛,社会气息浓厚,有变法著书问世。
2. 内容(1)立宪:设立最高层国家机构,结束封建主义。
提出要“开君民之始,创百姓之治”。
(2)削藩:改变旧的封建制度。
法令、行政机构统一由中央政府掌握。
(3)新式教育:加强道德教育,引进西方科学知识,培育振兴中华之人才,使中国少年更好的接受现代科学和知识。
(4)新式军队:西式军阵,武器装备先进,政工导向,特别是保甲制度的设立。
三、小组讨论1. 请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让每组学生以小组代表的身份发表戊戌变法的看法,对变法中提出的削藩、立宪、新式教育、新式军队这些措施进行探讨。
2. 小组讨论结束后,请学生对于自己小组的讨论结果进行总结,并向其他组介绍学习成果。
四、课堂演示和学生总结教师可选择几个学生进行课堂演示,让学生现场演示戊戌变法的情况,然后要求学生对于戊戌变法进行总结,达到归纳总结的作用。
五、课后作业1. 学生分组进行ppt制作,分析戊戌变法的意义和影响。
2. 学生可以阅读相关的资料,探索中国近代变革的进程和趋势。
【板书设计】戊戌变法背景:甲午战争失败,变法无望内容:立宪、削藩、新式教育、新式军队【教学评估】1. 教学中可以设计问题来进行提问。
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第6课戊戌变法【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使学生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政变和“戊戌六君子”等历史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利用历史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历史资料,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创设诗歌情境,鲜活历史课堂,总领事件经过;借助史料,分析戊戌变法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通过对比变法前清政府政治、经济、军事等具体情况与新法内容,直观展现变法的作用;借助《少年中国说》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理解维新变法人士的进步立场,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公车上书和维新变法运动的展开;百日维新的措施和结果。
教学难点:对戊戌变法的历史评价。
【新课导入】出示《少年中国说》片段:“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大家知道它的作者是谁吗?这篇文章的作者梁启超是戊戌变法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他曾说:“戊戌维新,虽时日极短,现效极少,而实20世纪中国史开宗明义第一章也。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这场运动来了解一下。
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教师讲述:走进近代史,我们的脚步变得沉重……但是,我们的内心深处真切地感受到,中华民族在不屈地呐喊!同学们,我们来齐声朗读《日落紫禁城》中的这段文字:那是一个风云激荡的世纪世纪末的那个多事之秋落日的紫禁城里突然热闹起来几个读书人呼号“变亦变,不变亦变”……“杀!”匆匆来去的“现代化”运动在菜市口的刑场上画上了休止符历史在这里沉思世纪末的落日,王朝的落日……这个秋天真的有点冷——《日落紫禁城》教师提问:19世纪末的那个秋天,几个读书人面对着民族危亡大声疾呼“变亦变,不变亦变”……掀起了一场变法运动,这一年正是中国农历的戊戌年,所以这场变法在历史上叫作什么运动?学生回答:戊戌变法。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戊戌变法》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6课戊戌变法》是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的一课,主要介绍发生在清朝末年的戊戌变法运动。
本节课主要内容有:康有为、梁启超发起的公车上书,戊戌变法的过程,以及戊戌变法的意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和意义,认识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改革运动。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戊戌变法这一复杂的历史事件,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启发。
学生对于改革的认识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理解改革的意义,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和意义,认识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改革运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培养学生的改革精神和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2.难点: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学生对于改革的认识。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2.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的戊戌变法事件,使学生深入理解戊戌变法的意义。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2.辅助材料:戊戌变法的相关历史图片、文献资料。
3.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戊戌变法时期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在清朝末年会出现戊戌变法这样的改革运动?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戊戌变法的背景,让学生了解戊戌变法的原因。
然后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戊戌变法的过程。
3.操练(10分钟)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通过合作探讨,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学生在探讨过程中,可以查阅教材和辅助材料,以便更深入地理解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
部编八年历史上册第6课《戊戌变法》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戊戌变法》是部编八年历史上册第6课的内容,主要讲述了1898年发生的一场旨在推进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改革的运动。
本节课通过介绍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及其结果,使学生了解中国近代史上这场重要的改革运动,认识其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教材内容丰富,包括戊戌变法的背景、主要改革措施、维新派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对中国近代史的基本认识,对鸦片战争、甲午战争等历史事件有所了解。
但学生对于戊戌变法的认识可能较为片面,对其背景、过程及其失败原因的理解不够深入。
此外,学生对于改革与革命的概念区分尚不清晰,需要在本节课中进行引导和深化。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及其结果,掌握维新派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改革与革命的正确认识,认识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理解改革事业的艰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四. 教学重难点1.戊戌变法的背景及其原因。
2.戊戌变法的主要改革措施及其意义。
3.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及其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对比分析法:通过比较戊戌变法与辛亥革命等历史事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戊戌变法的特点及其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2.历史图片、视频等辅助教学材料。
3.学生分组名单、讨论题目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戊戌变法时期的图片、视频等材料,引导学生关注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6课《戊戌变法》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戊戌变法》是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讲述了1898年发生的一场旨在推进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改革的运动。
本课内容较为复杂,涉及维新派与守旧派的斗争、变法的具体措施、变法的影响等多个方面。
教材从多个角度展示了戊戌变法的全貌,让学生了解这场改革的历史背景、过程及结果。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戊戌变法这一课题的了解可能较为片面。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认识戊戌变法,提高其历史思维能力。
同时,针对学生的认知水平,本课的教学难点在于分析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及其影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这场改革的历史意义。
三. 教学目标1.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及其影响。
2.掌握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如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改革。
3.分析戊戌变法的成败原因,认识这场改革的历史意义。
4.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戊戌变法的背景及其原因。
2.戊戌变法的过程及具体措施。
3.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及其历史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讲解戊戌变法的基本概念、背景、过程及其影响。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事件,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戊戌变法的实质。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戊戌变法的成败原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思考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提高其历史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2.与戊戌变法相关的历史图片、视频等资料。
3.课堂讨论所需的相关案例素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历史图片、视频等资料,简要介绍戊戌变法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详细讲解戊戌变法的过程,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改革措施。
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戊戌变法的具体内容,以及维新派与守旧派的斗争。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戊戌变法的成败原因,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
第6课戊戌变法【教学任务】
【教学流程】
【问题5】教师展示:图片《谭嗣同殉难图》《谭嗣同史实》
提问:我们应该学习谭嗣同的什么精神?
【问题6】课件出示研读材料:材料一:变法遭到守旧势力的强烈抵制和反对,除慈禧控制的朝廷外,各省督抚大多持观望态度。
材料二:变法形势危急时,维新派势单力薄,只好把希望寄托在袁世凯的身上,结果被袁世凯出卖。
材料三:当慈禧太后把光绪帝囚禁后,他无奈感慨:“朕虽有改革之心,却毫无实权,朕就是一个傀儡呀!”
材料四:戊戌变法的阶级基础是知识分子和民族资产阶级,当变法曲终人散之时,广大人民群众对此很漠然,好多人不知道具体情况。
依据材料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有哪些?有何教训?
【问题7】阅读教材第31页第二段,结合教材中课后活动2,分析戊戌变法的影响。
称“百日维新”。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教师归纳:学习他为民族大业不惜牺牲生命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师强调: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在社会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生分组讨论,分析归纳戊戌变法运动失败的原因:
①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势力强大;
②袁世凯的出卖;
③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
④没有发动人民群众;
⑤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根本原因)
师:点拨教训:
它证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变法的影响,之后共同归纳总结如下:
1.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的爱国
政治运动,加快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2.维新派在帝国主义侵略日益加深的紧要关头,要求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具有爱国和进步的意义。
3.这次变法广泛传播了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4.戊戌变法失败的血的教训,促使资产阶级的政治斗争由改良转向了革命。
拓展延伸研读材料,分析戊戌变法的历史意
义?
材料:维新派兴创办报刊、成立学
堂、学会,使当时“家家言时务”、
“人人谈西学”蔚然成风……
---中华书局《中国近代史》
意义:戊戌变法是一场救亡图存的
爱国运动,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
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反思完善
教后反思。